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孔钛板负载Pd-Cu阴极电催化还原饮用水中硝酸盐的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范经华 范彬 +2 位作者 鹿道强 曲丹 栾兆坤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17-1122,共6页
研究了以多孔钛板负载钯-铜(4∶1)合金作为阴极,通过电催化还原脱除饮用水中硝酸盐氮的效果和主要影响因素.试验表明,电催化反硝化的主要产物为氮气,钯-铜合金的电催化活性可达到16.69 mg/(g.h)、选择性可达96.9%.在低硝酸盐氮浓度下,... 研究了以多孔钛板负载钯-铜(4∶1)合金作为阴极,通过电催化还原脱除饮用水中硝酸盐氮的效果和主要影响因素.试验表明,电催化反硝化的主要产物为氮气,钯-铜合金的电催化活性可达到16.69 mg/(g.h)、选择性可达96.9%.在低硝酸盐氮浓度下,电催化反硝化反应符合表观一级反应动力学,高浓度时符合零级反应动力学.当槽压低于1.5V或电流强度小于5mA时,阴极几乎不会发生硝酸盐氮的还原反应;而当槽压大于4.2V时或电流强度大于30mA时,阴极生成氨氮的副反应显著增加.中性条件下电催化反硝化的活性和选择性都能达到较好的效果,酸性条件下反应活性增加但选择性降低.溶液中的传质对反硝化没有显著影响.溶液中存在的其它阴离子对反硝化不利,不同阴离子对反硝化反应的影响次序为ClO4-<HCO3-<C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钛 钯铜合金 电催化脱硝 饮用水
下载PDF
Pd-Cu合金复合膜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7
2
作者 高会元 李永丹 林跃生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1-45,共5页
采用无电化学镀技术制备了Pd-Cu合金复合薄膜。复合膜的初始基体是0.2pm等级的316L多孔不锈钢圆片(PSS),经过改性的(含Pd)溶胶-凝胶ZrO2成膜技术对PSS表面进行了修饰。修饰后的PSS表面首先进行无电镀金属Pd膜,然后在Pd膜表面再... 采用无电化学镀技术制备了Pd-Cu合金复合薄膜。复合膜的初始基体是0.2pm等级的316L多孔不锈钢圆片(PSS),经过改性的(含Pd)溶胶-凝胶ZrO2成膜技术对PSS表面进行了修饰。修饰后的PSS表面首先进行无电镀金属Pd膜,然后在Pd膜表面再镀金属Cu膜。最后把具有双金属镀层的膜片在773K,H2气氛(101kPa)下保持5~10h进行退火热处理,通过金属间分子热扩散把不锈钢基体上的金属Pd膜和金属Cu膜合金化为均匀的Pd-Cu合金复合薄膜。XPS确定表面组成为Pd90Cu10(质量分数/%)合金薄膜,经过XRD分析结合确定为单相无序fcc结构;而Pd59Cu41合金膜是由平衡fcc相和有序bcc相组成。通过SEM观察到Pd90Cu10合金薄膜(厚度5 μm)表面存在一些针孔;而Pd59Cu41合金膜(厚度10μm)没有针孔存在,这种合金复合膜应该具有极高的透H2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u合金复合薄膜 渗透氢 多孔不锈钢 化学镀
下载PDF
Zr_(55)Al_(10)Cu_(30)Ni_(5-x)Pd_x块状非晶合金的玻璃形成能力和热稳定性 被引量:5
3
作者 秦凤香 张海峰 +2 位作者 李宏 丁炳哲 胡壮麒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05-309,共5页
用铜模铸造方法制备了不同尺寸的Zr55Al10Cu30Ni5-xPdx(x=0,1,3,5)块状非晶合金,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差热分析(DSC)和透射电镜(TEM)分别对Zr55A110Cu30Ni5-xPdx块状非晶样品的结构、热稳定性和微观组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x=1时,... 用铜模铸造方法制备了不同尺寸的Zr55Al10Cu30Ni5-xPdx(x=0,1,3,5)块状非晶合金,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差热分析(DSC)和透射电镜(TEM)分别对Zr55A110Cu30Ni5-xPdx块状非晶样品的结构、热稳定性和微观组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x=1时,合金具有最高的过冷液相区(高达100 K)及最大的热稳定性,而对合金的玻璃形成能力影响不大,这说明用适量的Pd代替Zr55Al10Cu30Ni5合金中的Ni会提高合金的热稳定性;x=3时,合金的热稳定性有所提高,但降低了合金的玻璃形成能力;x=5时,非晶合金的热稳定性和玻璃形成能力同时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r-Al-cu-Ni-pd合金 块状非晶 非晶形成能力 热稳定性
下载PDF
Cu-La和Pd-Sn二元合金混合焓的预测 被引量:5
4
作者 钱乙余 马鑫 +1 位作者 薛松柏 Yoshida F 《中国稀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95-96,共2页
采用Miedema模型对Cu La和Pd Sn二元合金的混合焓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与文献中的试验数据吻合良好 ,进一步证明了采用Miedema模型预测二元合金混合焓的适用性。
关键词 混合焓 铜镧合金 铅锡合金 测定 热力学性质
下载PDF
Cu—Pd合金超细粉末的γ射线辐射法制备与表征(英文) 被引量:3
5
作者 刘华蓉 张志成 +1 位作者 钱逸泰 张曼维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3期301-305,共5页
γ射线辐射法已成功地从含有铜和钯混合离子的较浓溶液中制备出粒径分布较均匀的Cu—Pd合金超细粉末。实验发现,用不同的络合物作配体时,虽然溶液的pH都调至10左右,得到的结果却不尽相同。用氨水作配体时,辐照后的溶液一部... γ射线辐射法已成功地从含有铜和钯混合离子的较浓溶液中制备出粒径分布较均匀的Cu—Pd合金超细粉末。实验发现,用不同的络合物作配体时,虽然溶液的pH都调至10左右,得到的结果却不尽相同。用氨水作配体时,辐照后的溶液一部分自然沉降(样品1),另一部分经水热处理(样品2),得到的粉末经XRD测试,证实都是具有面心立方结构(fcc)的Cu—Pd合金(均匀固溶体),其格子常数分别为3.6886和3.6916A,在铜和钯的格子常数之间。用谢乐公式估计它们的粒径大小分别为8和9nm。TEM观察样品1和2的粒子形貌皆为准球形晶粒,两者的颗粒度都在10nm左右,与谢乐公式计算的结果相吻合。还发现这两个样品的粒子团聚现象严重,即使用超声也难以分散开来。XPS分析样品1中铜的原子含量为78.6%,把的原子含量为21.4%两者之比约为3.7:1,与溶液的原始配比3:1较为一致。用OH-作配体时,辐照后的溶液同样一部分自然沉降(样品3),另一部分经水热处理(样品4),这样得到的粉末经XRD检测,也表明了都是具有fcc结构的Cu—Pd固溶体,只是样品4是不均匀的固溶体,而样品3则是均匀的固溶体,说明水热处理反而破坏了固溶体的均匀性。经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细粉末 铜钯合金 γ射线辐射
下载PDF
气雾化制备Pd-Ag-Cu粉末钎料的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王轶 郑晶 贾志华 《贵金属》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64-67,共4页
研究了惰性气体雾化法制备Pd-Ag-Cu合金粉末。在喷嘴结构不变的情况下,改变过热度、雾化压力、导流管的内径,导流管伸出长度都会影响到Pd-Ag-Cu合金粉末的粒度与粉末收得率。通过调整各项工艺发参数研究发现,提高过热度和雾化压力,减小... 研究了惰性气体雾化法制备Pd-Ag-Cu合金粉末。在喷嘴结构不变的情况下,改变过热度、雾化压力、导流管的内径,导流管伸出长度都会影响到Pd-Ag-Cu合金粉末的粒度与粉末收得率。通过调整各项工艺发参数研究发现,提高过热度和雾化压力,减小导流管内径有利于降低粉末粒度,导流管随着伸出长度的增加,粉末粒度先降低后增加。各项参数都有临界值,不能无限制增大或减小,综合调整才能达到最佳制粉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合金钎料 pd-Ag-cu 雾化制粉
下载PDF
表面合金Cu(001)c(2×2)-Pd原子结构的第一原理计算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李玲 黄平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11-214,共4页
在层晶模型近似下,采用薄膜全电子线性缀加平面波(LAPW)方法研究了表面合金Cu(001)c(2×2)-Pd的原子结构.能量计算表明Pd原子的皱折小于0.01 nm,该结果与低能电子衍射(LEED)和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实验结果一致.
关键词 表面合金cu(001)c(2×2)-pd pd原子皱折 总能
下载PDF
Cu-Pd合金电镀 被引量:1
8
作者 蔡积庆 《腐蚀与防护》 CAS 2000年第3期129-130,共2页
概述了含有可溶性 Cu化合物和 Pd化合物等组成的 Cu- Pd合金镀液 ,可以获得耐蚀性和均镀能力优良的光亮 Cu- Pd合金镀层 。
关键词 非过敏性金属镀层 电镀 镀合金 铝合金
下载PDF
关于Cu-Pd合金的固态转变 被引量:1
9
作者 沐嘉龙 苏全钢 《中国稀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z2期252-255,共4页
应用热分析,电阻和伦琴射线方法修正了Cu Pd合金相图,在300℃经过2200h热处理后,含Cu9%~32.5%(原子分数)范围内合金由α→α〃,含Pd35%~55%(原子分数)合金由α→β。这两个相区的最高有序 无序转变温度分别为510和655℃。
关键词 cu-pd合金 固态转变
下载PDF
电化学去合金化Pt(Pd)-Cu对氧的电催化还原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瑞枝 Peter Strasser Michael Toney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6-150,共5页
应用电化学去合金法制备了表面覆盖有Pt(Pd)原子层的Pt(Pd)-Cu合金催化剂.研究该催化剂在0.1mol.L-1HClO4酸性溶液中对氧气电化学还原的催化活性,并采用同步辐射反常X-射线衍射法(Anomalous X-ray Diffraction,AXRD)和表面X-射线散射法(... 应用电化学去合金法制备了表面覆盖有Pt(Pd)原子层的Pt(Pd)-Cu合金催化剂.研究该催化剂在0.1mol.L-1HClO4酸性溶液中对氧气电化学还原的催化活性,并采用同步辐射反常X-射线衍射法(Anomalous X-ray Diffraction,AXRD)和表面X-射线散射法(Surface X-ray Scattering,SXS)从原子尺度研究了去合金化后催化剂的结构.分析对比纳米颗粒、薄膜和单晶3种不同形式的去合金化Pt-Cu的结构和催化活性以及Pt-Cu和Pd-Cu两种不同合金薄膜的结构和催化活性.结果表明,表面应力是影响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关键因素,而应力大小则与去合金化后所形成的表面Pt(Pd)层的厚度相关,材料尺寸和组成元素等都影响表面Pt(Pd)层的厚度.提出可利用调控材料表面的应力来设计高催化活性的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电化学还原 电化学去合金 Pt(pd)-cu合金 电催化剂
下载PDF
Cu-Pt和Pd-Pt二元合金系中fcc相扩散迁移率参数的优化与计算
11
作者 王翠萍 张炎财 +3 位作者 卢勇 蔺金燕 余涌 刘兴军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44-749,共6页
利用DICTRA(diffusion controlled transformation)软件分别优化了Cu-Pt和Pd-Pt二元合金系中fcc相扩散迁移率参数与温度的函数关系,计算结果和实验数据取得了良好的一致性.基于所优化的参数计算了扩散偶的浓度曲线,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 利用DICTRA(diffusion controlled transformation)软件分别优化了Cu-Pt和Pd-Pt二元合金系中fcc相扩散迁移率参数与温度的函数关系,计算结果和实验数据取得了良好的一致性.基于所优化的参数计算了扩散偶的浓度曲线,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比较可知,本研究所优化的扩散迁移率参数具有良好的准确性与有效性.该研究为Cu-Pt和Pd-Pt二元合金系的动力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Pt二元合金系 pd-Pt二元合金系 扩散迁移率参数 扩散系数 DICTRA
下载PDF
Cu-Pd合金相稳定性的研究
12
作者 沐嘉龙 姜东慧 苏全钢 《中国稀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z2期235-237,共3页
应用伦琴射线、透射电镜、电子衍射、热分析、电阻等方法研究了Cu Pd合金的相稳定性。Cu Pd固溶合金在低温下的有序-无序转变属于Spinodal有序分解。在300℃分解初期普遍存在位错和孪晶,它们阻碍了原子的规则排列,从而出现短程有序和伪... 应用伦琴射线、透射电镜、电子衍射、热分析、电阻等方法研究了Cu Pd合金的相稳定性。Cu Pd固溶合金在低温下的有序-无序转变属于Spinodal有序分解。在300℃分解初期普遍存在位错和孪晶,它们阻碍了原子的规则排列,从而出现短程有序和伪孕育期反常现象,使合金处于亚稳定状态。随着热处理时间延长,这些晶体缺陷逐渐消失,最终形成稳定的长程有序相α″和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pd合金 相稳定性 SPINODAL 分解
下载PDF
Pd-Cu-Si 合金非晶化方法的研究
13
作者 冯晓臣 李善杰 +1 位作者 邹克让 肖旋 《沈阳工业学院学报》 1997年第3期5-8,共4页
用4kW连续CO2激光得到了大部分Pd77.5Cu6Si16.5非晶态;用YAG脉冲激光得到了部分非晶态,用线切割基本实现了完全非晶化.
关键词 非晶化 激光辐照 线切割 铅合金
下载PDF
Pd-Cu/C上甲酸根电催化氧化及其去合金化效应 被引量:2
14
作者 蒋昆 王晔 +1 位作者 林涛 蔡文斌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43-348,共6页
以柠檬酸钠为稳定剂,通过一锅法在乙二醇体系中制得高分散的Pd-Cu/C二元合金催化剂.用高分辨透射电镜和XRD观察、表征其形貌和结构,经重复循环扫描对Pd-Cu/C催化剂进行去合金化处理,研究了去合金效应对甲酸根电催化氧化性能的影响.通过... 以柠檬酸钠为稳定剂,通过一锅法在乙二醇体系中制得高分散的Pd-Cu/C二元合金催化剂.用高分辨透射电镜和XRD观察、表征其形貌和结构,经重复循环扫描对Pd-Cu/C催化剂进行去合金化处理,研究了去合金效应对甲酸根电催化氧化性能的影响.通过吸附CO的原位ATR-IR光谱测量,初步探讨了去合金前后催化剂表面结构的改变.研究表明,Cu的去合金化可提高Pd-Cu/C电极初始的电催化氧化活性,但不利于其长时间的活性保持;合金化Pd-Cu/C电极电催化稳定性有显著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钯铜合金 电催化剂 甲酸根 电氧化 去合金化
下载PDF
化学镀—电镀结合法制备的Pd-Cu/Al_2O_3膜及其透氢行为 被引量:1
15
作者 侯炳轩 俞健 +1 位作者 胡小娟 黄彦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94-700,共7页
以多孔Al2O3为基体,先化学镀钯然后再电镀铜,最后进行合金化处理制备了一系列钯铜合金膜。通过SEM、XRD、金相显微镜以及透氢动力学分析等手段考察了膜的性能,并分析了测试温度和合金组成对膜的透氢率、压力指数n值及透氢活化能的影响... 以多孔Al2O3为基体,先化学镀钯然后再电镀铜,最后进行合金化处理制备了一系列钯铜合金膜。通过SEM、XRD、金相显微镜以及透氢动力学分析等手段考察了膜的性能,并分析了测试温度和合金组成对膜的透氢率、压力指数n值及透氢活化能的影响。前驱体(Cu/Pd/Al2O3膜)在500℃、氢气气氛中经20 h可完全合金化。在所制备的Pd–Cu合金膜中,Pd61Cu39膜的透氢性能最佳。在350~600 C,Pd45Cu55、Pd51Cu49和Pd69Cu31膜的氢通量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Pd61Cu39和Pd63Cu37膜的氢通量随温度的降低是先减小后增大,最后又减小。随温度的降低,Pd45Cu55、Pd51Cu49和Pd69Cu31膜的渗透系数n值有增大的趋势;Pd61Cu39和Pd63Cu37膜的n值变化较为复杂。在所测温度范围,Pd45Cu55、Pd51Cu49、Pd69Cu31膜的透氢活化能分别为32.9、24.1、21.8 kJ mol 1,而Pd61Cu39和Pd63Cu37膜则不存在固定的透氢活化能。XRD测试显示:室温下Pd59Cu41、Pd61Cu39和Pd63Cu37膜的晶体结构为bcc型;Pd45Cu55、Pd51Cu49、Pd69Cu31和Pd81Cu19膜的晶体结构为fcc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钯铜膜 化学镀 电镀 透氢行为
下载PDF
纳米多孔Pd-Cu/Pd-Ag催化剂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性能 被引量:1
16
作者 靳宇 李家峰 +3 位作者 何南 文陈 崔庆新 白晶莹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2-67,共6页
针对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DMFE)对高效阳极催化剂的需求,设计研发Ca-Mg-Pd-M(M=Cu,Ag)非晶合金前躯体体系,并采用去合金化制备系带-孔道双连续结构的纳米多孔Pd-Cu/Pd-Ag合金。通过设计前驱体合金比例可调节多... 针对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DMFE)对高效阳极催化剂的需求,设计研发Ca-Mg-Pd-M(M=Cu,Ag)非晶合金前躯体体系,并采用去合金化制备系带-孔道双连续结构的纳米多孔Pd-Cu/Pd-Ag合金。通过设计前驱体合金比例可调节多孔结构的元素比例和尺寸,Pd元素可与Cu,Ag元素形成连续固溶体,在去合金化过程中可以降低Cu,Ag元素的扩散,进而细化纳米多孔的系带尺寸(由100 nm减小到10 nm)。相较于纳米多孔Pd,纳米多孔Pd-Cu/Pd-Ag合金表现出更优异的甲醇催化活性(催化电流强度:45 mA/mg)和抗毒化能力(J f/J b值为1.56),还具有低成本的优点,在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阳极催化剂方面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 纳米多孔合金 去合金化 pd-cu合金 pd-Ag合金
下载PDF
CuO含量对Pd/Al_2O_3催化剂乙醇氧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申 郭玉玉 +1 位作者 李星颖 李哲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85-891,共7页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不同CuO含量的Pd-CuO/Al_2O_3催化剂,并将其用于乙醇氧化反应,其结构与性质通过XRD、H2-TPR和NH_3-TPD等手段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催化剂的活性并不是随着CuO含量的增加而增强,Pd-1.0%CuO/Al_2O_3催化剂表现...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不同CuO含量的Pd-CuO/Al_2O_3催化剂,并将其用于乙醇氧化反应,其结构与性质通过XRD、H2-TPR和NH_3-TPD等手段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催化剂的活性并不是随着CuO含量的增加而增强,Pd-1.0%CuO/Al_2O_3催化剂表现出最佳的活性,其点火温度和完全转化温度比Pd/Al_2O_3催化剂至少降低了50℃。与Pd/Al_2O_3催化剂相比,含CuO催化剂增强的衍射峰强度以及氢化钯分解峰的消失,说明Pd-Cu合金结构的形成有利于Pd、Cu物种之间的协同作用。对于Pd-1.0%CuO/Al_2O_3催化剂来说,还原峰向低温的移动以及还原峰面积的增大说明该催化剂上氧化性物质更易被还原且数量在增加,这对于氧化反应是十分有利的,新出现的还原峰表示Pd、Cu的相互作用生成了新物种。NH_3-TPD结果中更高含量的低温酸有利于高活性,而且新出现的脱附峰说明形成了新的酸性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O含量 pd-cuO/Al2O3 氧化 pd-cu合金
下载PDF
Pd-Cu/SiC催化苯乙炔选择性加氢性能 被引量:4
18
作者 赵吉晓 蔡文静 +1 位作者 焦志锋 郭向云 《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5期23-29,共7页
利用液相还原法制备了Pd-Cu/SiC双金属催化剂,并将其用于苯乙炔选择性加氢制备苯乙烯。结果表明,催化剂中Pd/Cu质量比对活性和选择性有明显影响,其中Pd_(0.5)-Cu_(2.5)/SiC催化剂具有突出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贵金属Pd的TOF值达到2972 h^... 利用液相还原法制备了Pd-Cu/SiC双金属催化剂,并将其用于苯乙炔选择性加氢制备苯乙烯。结果表明,催化剂中Pd/Cu质量比对活性和选择性有明显影响,其中Pd_(0.5)-Cu_(2.5)/SiC催化剂具有突出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贵金属Pd的TOF值达到2972 h^(-1)。加氢过程中Pd将氢气解离为活性氢,随后活性氢溢流到SiC的表面,与吸附在SiC表面的苯乙炔进行反应。根据XPS结果,双金属催化剂中Pd的部分电子转移给了Cu。这种电子转移使Pd对H_(2)的吸附和解离能力减弱,使催化剂表面活性氢浓度降低,进而抑制了苯乙烯的过度加氢。通过加入过渡金属Cu构建双金属催化剂能够有效减少贵金属Pd的使用量,降低催化剂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炔 选择性加氢 SIC cu-pd合金
下载PDF
Cu-Pd-V钎料真空钎焊Cf/SiBCN复合材料的界面组织与性能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文文 熊华平 +3 位作者 陈波 邹文江 刘伟 谭僖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90-94,132,133,共7页
利用Cu-Pd-V钎料对新型四元陶瓷基复合材料C_f/SiBCN进行了真空钎焊连接.利用座滴法研究了CuPd-V钎料对C_f/SiBCN复合材料的动态润湿性.利用SEM和XRD对钎焊接头微观组织及断口物相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表明,经1 170℃保温30 min后钎料在... 利用Cu-Pd-V钎料对新型四元陶瓷基复合材料C_f/SiBCN进行了真空钎焊连接.利用座滴法研究了CuPd-V钎料对C_f/SiBCN复合材料的动态润湿性.利用SEM和XRD对钎焊接头微观组织及断口物相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表明,经1 170℃保温30 min后钎料在复合材料上的润湿角为57°.在1 170℃-10 min钎焊规范下,CuPd-V钎料在C_f/SiBCN复合材料表面形成厚度约为1μm的V(C,N)反应层,主要包括VC和VN化合物,钎缝中央为Cu_3Pd和CuPd两种固溶体相.接头的室温三点弯曲强度为58.1 MPa,当测试温度提高至600℃时接头强度上升至90.2 MPa,在700和800℃测试温度下钎焊接头强度呈下降趋势,但仍然可以维持在室温强度水平,分别为66.9和64.6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SiBCN复合材料 cu-pd-V钎料 接头组织 接头强度 界面反应
下载PDF
Reduction of nitrate from groundwater:powder catalysts and catalytic membrane 被引量:5
20
作者 CHENYing-xu ZHANGYan LIUHong-yu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3年第5期600-606,共7页
The reduction of nitrate contaminant in groundwater has gained renewed and intensive attention due to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health risks. Catalytic denetrification presents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approache... The reduction of nitrate contaminant in groundwater has gained renewed and intensive attention due to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health risks. Catalytic denetrification presents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approaches for the removal of nitrate from water. Catalytic nitrate reduction from water by powder catalysts and catalytic membrane in a batch reactor was studied. And the effects of the initial concentration, the amounts of catalyst, and the flux H 2 on the nitrate reduction were also discussed.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nitrate reduction activity and the selectivity to nitrogen gas were mainly controlled by diffusion limitations and the mass transfer of the reactants. The selectivity can improved while retaining a high catalytic activity under controlled diffusion condition or the intensification of the mass transfer, and a good reaction condition. The total nitrogen removal efficiency reached above 80%. Moreover, catalytic membrane can create a high effective gas/liquid/solid interface, and show a good selectivity to nitrogen in comparative with the powder catalyst, the selectivity to nitrogen was improved from 73 4% to 89 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 cu catalysts HYDROGENATION catalytic membrane NITRATE AMMONIUM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