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血压病病人P波离散度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探讨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园频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4年第3期132-133,共2页
目的 探讨P波离散度 (Pdisp)能否预测高血压病病人伴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方法 应用体表 12导联同步心电图仪观察 3 8例有阵发性心房颤动病史的高血压病病人 (A组 )的最大P波时限 (Pmax)、最小P波时限 (Pmin)、Pdisp ,并与无阵发... 目的 探讨P波离散度 (Pdisp)能否预测高血压病病人伴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方法 应用体表 12导联同步心电图仪观察 3 8例有阵发性心房颤动病史的高血压病病人 (A组 )的最大P波时限 (Pmax)、最小P波时限 (Pmin)、Pdisp ,并与无阵发性心房颤动的 42例高血压病病人 (B组 )比较。结果 A组Pmax、Pmin、Pdisp分别为 ( 12 5± 13 )ms、( 76± 10 )ms、( 4 9± 8)ms ,B组Pmax、Pmin、Pdisp分别为 ( 110± 12 )ms、( 73± 11)ms、( 3 7± 9)ms ,两组比较P <0 .0 5~ 0 .0 1。结论 Pdisp可作为高血压病病人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P波离散度 阵发性心房颤动 pdisp 预测因子
下载PDF
高血压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P波离散度改变 被引量:2
2
作者 韦挺荣 杜红坤 韦广明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190-191,共2页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P波离散度改变规律。方法 观察 3 4例高血压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 (房颤组 )的最宽P波 (Pmax)和P波离散度 (Pdisp) ,并与 3 9例无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高血压病患者 (对照组 )对比分析。结果 房颤组的Pdisp为 5 1&#...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P波离散度改变规律。方法 观察 3 4例高血压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 (房颤组 )的最宽P波 (Pmax)和P波离散度 (Pdisp) ,并与 3 9例无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高血压病患者 (对照组 )对比分析。结果 房颤组的Pdisp为 5 1± 11ms ,其中Pdisp≥ 40ms为 2 9例 (85 .2 9% ) ;对照组的Pdisp为 3 6± 9ms ,其中Pdisp≥ 40ms为 5例 (12 .82 %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结论 Pdisp是预测高血压病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的可靠指标 ,当Pdisp≥ 40ms时预测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心律失常 阵发性心房颤动 pdisp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P波离散度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相关性的临床观察
3
作者 吕军 明正军 董海玮 《黑龙江医学》 2007年第6期477-477,共1页
关键词 阵发性心房颤动 冠心病患者 P波离散度 临床观察 pdisp 特异性指标 阵发性房颤 房颤患者
下载PDF
高血压病患者P波离散度与阵发性心房颤动关系的临床研究
4
作者 毛翠霞 唐玉龙 庞慧钏 《黑龙江医学》 2006年第1期8-9,共2页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Pdisp)预测高血压病患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住院患者80例,分为A、B组,A组为有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高血压病患者,B组为无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高血压病患者;12导联用同步自动分析心电图,记录窦性心律...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Pdisp)预测高血压病患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住院患者80例,分为A、B组,A组为有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高血压病患者,B组为无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高血压病患者;12导联用同步自动分析心电图,记录窦性心律时12导联同步心电图。P波起点与等电位线交点为P波测量终点,每个导联测量5个图形清晰的P波,取平均值为该导联P波持续时间,其中最大P波时限(Pmax)与最小P波时限(Pmin)之差即为P波容散度(Pdisp)。结果并发有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高血压病患者组的Pmax、Pdisp均显著大于无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高血压病患者组,P值均<0.01。结论体表心电图Pdisp可作为高血压病患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高血压病 P波离散度 心房颤动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对P波终末电势、P波离散度的影响
5
作者 陈国忠 傅国胜 《浙江临床医学》 2004年第10期835-836,共2页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溶栓治疗前后P波终末电势 (PTFv1)、P波离散度 (Pdisp)的变化。方法 选择86例溶栓的AMI患者 ,根据溶栓后冠脉是否再通分为 :再通组62例 ,未通组24例。测量所有患者溶栓前、溶栓后3h和1周之体表12导联心电图...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溶栓治疗前后P波终末电势 (PTFv1)、P波离散度 (Pdisp)的变化。方法 选择86例溶栓的AMI患者 ,根据溶栓后冠脉是否再通分为 :再通组62例 ,未通组24例。测量所有患者溶栓前、溶栓后3h和1周之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PTFv1、Pdisp。 结果 再通组和未通组溶栓前的PTFv1分别为 -0.0352±0.0135和 -0.0347±0.0147mm.s,Pdisp分别为44.57±10.4和43.95±10.63ms,两组分别比较均无显著差异 ( p均>0.05) ,但两组溶栓后3h和1周的PTFv1、Pdisp分别比较 ,均有显著差异 ( p均<0.05)。再通组在溶栓后3h和1周PTFv1为 -0.0308±0.014和 -0.0303±0.0141mm.s,Pdisp为37.66±10.43和36.94±12.38ms ,分别与溶栓前的PTFv1、Pdisp比较 ,均有显著差异 ( p均<0.001) ,但溶栓后3h与溶栓后1周的PTFv1、Pdisp分别比较 ,无显著意义 ( p>0.05)。未通组的PTFv1、Pdisp在溶栓前后比较 ,均无显著意义 ( p均>0.05)。62例冠脉再通患者 ,溶栓前12例发生房性心律失常 ,其Pdisp为51.94±7.07ms,而50例无房性心律失常 ,其Pdisp为42.79±10.33ms,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 ( p<0.01) ,溶栓后1周两者Pdisp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 ;而PTFv1在溶栓前或溶栓后 ,两者分别比较 ,均无显著意义 (p>0.05)。结论 AMI溶栓后冠脉再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栓治疗 P波终末电势 冠脉再通 P波离散度 患者 房性心律失常 急性心肌梗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