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upling relationship and genetic mechanisms of shelf-edge delta and deep-water fan source-to-sink:A case study in Paleogene Zhuhai Formation in south subsag of Baiyun Sag,Pearl River Mouth Basin,China
1
作者 TANG Wu XIE Xiaojun +5 位作者 XIONG Lianqiao GUO Shuai XU Min XU Enze BAI Haiqiang LIU Ziyu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4年第3期589-603,共15页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shelf-edge deltas and deep-water fan sand bodies is a hot and cutting-edg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sedimentology and deep-wate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Based on the newly acquired high...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shelf-edge deltas and deep-water fan sand bodies is a hot and cutting-edg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sedimentology and deep-wate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Based on the newly acquired high-resolution 3D seismic,logging and core data of Pearl River Mouth Basin(PRMB),this paper dissected the shelf-edge delta to deep-water fan(SEDDF)depositional system in the Oligocene Zhuhai Formation of Paleogene in south subsag of Baiyun Sag,and revealed the complex coupling relationship from the continental shelf edge to deep-water fan sedimentation and its genetic mechanisms.The results show that 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the fourth to first members of the Zhuhai Formation,the scale of the SEDDF depositional system in the study area showed a pattern of first increasing and then decreasing,with deep-water fan developed in the third to first members and the largest plane distribution scale developed in the late stage of the second member.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SEDDF depositional system along the source direction,three types of coupling relationships are divided,namely,deltas that are linked downdip to fans,deltas that lack downdip fans and fans that lack updip coeval deltas,with different deposi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tic mechanisms.(1)Deltas that are linked downdip to fan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helf-edge deltas in the shelf area and deep-water fans in the downdip slope area,and the strong source supply and relative sea level decline are the two key factors which control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type of source-to-sink(S2S).The development of channels on the continental shelf edge is conducive to the formation of this type of S2S system even with weak source supply and high sea level.(2)Deltas that lack downdip fan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helf edge deltas in shelf area,while deep water fans are not developed in the downdip slope area.The lack of“sources”and“channels”,and fluid transformation are the three main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is type of S2S system.(3)Fans that lack updip coeval delta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eep-water fans in continental slope area and the absence of updip coeval shelf edge deltas,which is jointly controlled by the coupling of fluid transformation at the shelf edge and the“channels”in the continental slope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elf-edge delta deep-water fan source-to-sink system Paleogene Zhuhai Formation Baiyun Sag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下载PDF
南海东部深水浊积砂岩气藏储层精细描述与连通性研究
2
作者 杨娇 戴建文 +5 位作者 董硕 杨秋飞 钟旭临 涂乙 朱璠 马睿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8-109,共12页
南海东部深水区油气资源丰富,深水重力流浊积砂岩展布复杂,砂体构型期次划分、构型单元叠置样式和连通关系直接制约气田的布井开发。以南海东部深水L气田为例开展研究,基于地震沉积学方法,运用沉积模式研究、复合水道体系构型及建模表... 南海东部深水区油气资源丰富,深水重力流浊积砂岩展布复杂,砂体构型期次划分、构型单元叠置样式和连通关系直接制约气田的布井开发。以南海东部深水L气田为例开展研究,基于地震沉积学方法,运用沉积模式研究、复合水道体系构型及建模表征方法,开展了基于南海深水重力流复合砂体解剖,建立了本海域深水气田浊积水道复合砂体构型划分方案,开展了单期构型砂体空间演化和展布规律研究。研究成果表明:南海深水L气田浊积水道可划分为复合浊积体、复合水道和单一水道等3个级次,在气田内部平面上发育4条复合水道,纵向上发育2期河道,建立复合水道内部的沉积演化规律,明确了水道间的连通关系,并结合动态生产验证了连通关系的合理性,成功指导相邻B气田部署1口水平井,最高日产达130万方,生产效果较好。研究成果对推动周边气田开发及潜力勘探具有一定借鉴和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深水浊积砂岩 重力流沉积 水道复合体系 水道化朵叶 深水扇
下载PDF
陆架边缘三角洲-深水扇源汇耦合关系及成因机制——以珠江口盆地白云南洼古近系珠海组为例
3
作者 唐武 谢晓军 +5 位作者 熊连桥 郭帅 徐敏 徐恩泽 白海强 刘子玉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3-525,共13页
基于珠江口盆地新采集处理的三维地震资料、钻测井和岩心资料,精细解剖白云南洼古近系渐新统珠海组陆架边缘三角洲-深水扇(简称“洲-扇”),以揭示陆架边缘到深水扇沉积复杂的耦合关系和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珠海组四段—一段沉积时期... 基于珠江口盆地新采集处理的三维地震资料、钻测井和岩心资料,精细解剖白云南洼古近系渐新统珠海组陆架边缘三角洲-深水扇(简称“洲-扇”),以揭示陆架边缘到深水扇沉积复杂的耦合关系和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珠海组四段—一段沉积时期,研究区“洲-扇”沉积体系规模具有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珠海组三段—一段沉积早期深水扇发育,珠海组二段沉积晚期平面分布规模最大。依据顺物源方向洲-扇发育程度的不同,划分出“有洲有扇、有洲无扇、无洲有扇”3种不同类型的洲-扇耦合关系。(1)“有洲有扇”型的陆架区发育陆架边缘三角洲,其下倾方向的陆坡区深水扇发育,强物源供给和相对海平面下降是主控该类型洲-扇系统发育的两大关键因素,而陆架边缘水道的发育有利于在弱物源供给及相对海平面上升时期仍能形成该类型源汇系统。(2)“有洲无扇”型的陆架区发育陆架边缘三角洲,其下倾方向的陆坡区却不发育深水扇,缺“源”、少“渠”和流体改造是形成该类型的3大主要原因。(3)“无洲有扇”型的陆坡区发育深水扇,但溯源其上倾方向陆架区不发育陆架边缘三角洲,陆架边缘的流体改造和陆坡区渠道通畅(水道发育)两者相互耦合共同控制其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架边缘三角洲 深水扇 源汇系统 古近系珠海组 白云凹陷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深水扇沉积研究现状和展望——以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珠江深水扇系统为例 被引量:23
4
作者 李云 郑荣才 +2 位作者 高博禹 胡晓庆 王昌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49-560,共12页
与深水扇有关的储层将处于油气勘探和生产的最前沿。虽然深水扇沉积作用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目前国内外对其地质概念和沉积模式等方面的认识仍存在较大分歧。在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珠... 与深水扇有关的储层将处于油气勘探和生产的最前沿。虽然深水扇沉积作用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目前国内外对其地质概念和沉积模式等方面的认识仍存在较大分歧。在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珠江深水扇系统的沉积特征,文中详细地描述了深水扇沉积体系中下切水道及其充填序列、水道、天然堤—溢岸及叶状体的沉积特征,具体地阐述了深水扇的层序发育特点及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深水扇 深水扇系统 沉积相 层序地层学
下载PDF
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的形成模式 被引量:30
5
作者 彭大钧 庞雄 +2 位作者 黄先律 陈长民 柳保军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11,共5页
论述了国际上深水扇系统沉积模式建立的历程,基于国外学者建立的深水扇沉积模式,分析了珠江深水扇系统的形成与沉积特征,将南海深水扇系统的主控因素概括为一球五源,应用"源—渠—汇"三级次系统,建立了有别于经典沉积模式的... 论述了国际上深水扇系统沉积模式建立的历程,基于国外学者建立的深水扇沉积模式,分析了珠江深水扇系统的形成与沉积特征,将南海深水扇系统的主控因素概括为一球五源,应用"源—渠—汇"三级次系统,建立了有别于经典沉积模式的珠江深水扇系统沉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深水扇系统 沉积模式 “源-渠-汇”分级系统
下载PDF
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的形成特征与控制因素 被引量:50
6
作者 彭大钧 庞雄 +3 位作者 陈长民 朱明 黄先律 舒誉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18,共9页
到2001年底,已从全球六大洲18个盆地大于水深500m地域发现580亿桶油当量,90%的油气储量发现于深水浊流沉积体系,这是与近三十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对深水海域的不懈探索与科学技术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特指广布于南海珠... 到2001年底,已从全球六大洲18个盆地大于水深500m地域发现580亿桶油当量,90%的油气储量发现于深水浊流沉积体系,这是与近三十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对深水海域的不懈探索与科学技术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特指广布于南海珠江口盆地近海海域上第三系深水沉积物,主体位于盆地南缘珠二坳陷,属与陆架边缘三角洲体系相联系的、发育于低水位时期的深水沉积系统,其形成具有重要的地质背景,它处于若干重大地质事件的交汇地域,具对应于青藏高原隆升的沉积响应,有独特的由持续沉降所体现的纵向叠置特征,并因应于全球海平面升降变化、呈幕式推进的海侵型沉积系列,构成极为理想的油气储盖组合。因此,以时间耦合、空间耦合与地球动力学耦合为扭带,用整体、系统的论点研讨与分析南海深水扇系统的形成特征,获得一球五源(缘)是南海深水扇系统的主控因素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 青藏高原隆升 海平面升降变化 低水位体系域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坡折带特征及其对沉积体系的控制 被引量:4
7
作者 王永凤 王英民 +1 位作者 李冬 徐强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1年第3期1-6,共6页
本文基于对覆盖全区的二维地震资料研究,在珠江口盆地识别出了大型的陆架坡折及多种小型坡折带,包括侵蚀坡折带、沉积坡折带、断裂坡折带和挠曲坡折带。不同的构造背景发育了不同的坡折带类型。自30Ma年以来,坡折带总体呈向北迁移的趋... 本文基于对覆盖全区的二维地震资料研究,在珠江口盆地识别出了大型的陆架坡折及多种小型坡折带,包括侵蚀坡折带、沉积坡折带、断裂坡折带和挠曲坡折带。不同的构造背景发育了不同的坡折带类型。自30Ma年以来,坡折带总体呈向北迁移的趋势。古近纪-早中新世中期以各种小型坡折带为主,主要控制三角洲及扇三角洲等浅水沉积的展布;早中新世中期至今,由于陆架-陆坡体系已形成,坡折带以陆架坡折为主,控制了陆架边缘三角洲及海底扇等较深水沉积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坡折带 沉积体系 海底扇
下载PDF
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油气运聚成藏机制与特征 被引量:9
8
作者 龚晓峰 何家雄 +3 位作者 罗春 张景茹 张伟 陈胜红 《海洋地质前沿》 2012年第6期20-26,共7页
以油气藏形成的源储控制因素为核心和切入点,总结出珠江口盆地3种主要的油气运聚成藏机制,即古近系半地堑洼陷自源型油气成藏机制、三角洲砂岩—生物礁外源型油气成藏机制、深水扇系统外源型油气成藏机制。古近系半地堑洼陷自源型油气... 以油气藏形成的源储控制因素为核心和切入点,总结出珠江口盆地3种主要的油气运聚成藏机制,即古近系半地堑洼陷自源型油气成藏机制、三角洲砂岩—生物礁外源型油气成藏机制、深水扇系统外源型油气成藏机制。古近系半地堑洼陷自源型油气运聚成藏机制,其烃源供给系统与油气运聚系统均位于半地堑体系内部,具有自源型近距离原地运聚成藏的特点;三角洲砂岩—生物礁外源型油气成藏机制,其烃源供给主要来自三角洲—生物礁运聚成藏体系之外下伏的古近系半地堑烃源供给系统,因此,其纵向烃源断裂体系及构造脊砂体和不整合面构成的油气运聚系统为主要控制因素;处于盆地南部陆坡深水区的深水扇系统外源型油气运聚成藏机制,其烃源供给亦主要来自下伏的古近系地堑型烃源供给系统,且上渐新统海相烃源岩亦有贡献,而纵向烃源断裂体系与深水扇体系中良好储层共同构成的深水油气运聚系统,则是形成这种油气藏之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自源型 外源型 滨岸—三角洲储层 深水扇系统储层
下载PDF
南海珠江口盆地深水扇系统的发现 被引量:97
9
作者 彭大钧 陈长民 +2 位作者 庞雄 朱明 杨飞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7-23,共7页
深水扇系统已成为近 2 0年来国际石油产量与储量增长的主体。对南海珠江口盆地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和分析发现 ,在盆地内面积最大、最具生烃潜力的白云凹陷发育有大批相互叠置的低水位深水扇。基于勘探与研究成果 ,通过剖析典型高分辨二维... 深水扇系统已成为近 2 0年来国际石油产量与储量增长的主体。对南海珠江口盆地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和分析发现 ,在盆地内面积最大、最具生烃潜力的白云凹陷发育有大批相互叠置的低水位深水扇。基于勘探与研究成果 ,通过剖析典型高分辨二维地震资料 ,证实白云深水凹陷是自 3 0Ma以来古珠江水系的沉积中心 ,与全球海平面变化周期相协调。在对应的各个三级层序的低水位发展阶段形成深水沉积体系 ,并具备独特的地震相组合结构。深水扇系统广布于受同沉积断层控制的古陆架坡折带及其下倾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珠江口盆地 深水扇系统 古陆架坡折带 地震相组合结构 下第三系 湖相烃源岩
下载PDF
三级“源-渠-汇”耦合研究珠江深水扇系统 被引量:50
10
作者 庞雄 彭大钧 +4 位作者 陈长民 朱明 何敏 申俊 柳保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57-864,共8页
国外单纯地依靠建立深水扇沉积模式来研究深水沉积已经走入了困境,本文尝试通过三级“源-渠-汇”耦合研究来探索珠江深水扇系统的沉积。三级次的源-渠-汇耦合研究方法是把控制珠江深水扇系统沉积的诸因素分成宏观-中观-微观级别,分层次... 国外单纯地依靠建立深水扇沉积模式来研究深水沉积已经走入了困境,本文尝试通过三级“源-渠-汇”耦合研究来探索珠江深水扇系统的沉积。三级次的源-渠-汇耦合研究方法是把控制珠江深水扇系统沉积的诸因素分成宏观-中观-微观级别,分层次地考察珠江深水扇系统。强调利用宏观研究来描述发育珠江深水扇系统形成的地质条件;利用以层序地层解释为主要手段的中观研究刻画出深水扇的沉积结构模式;通过沉积内幕及其响应关系的微观研究识别珠江深水扇的供源背景、输送管道、沉积微观内幕、沉积过程、沉积流态、储集条件和圈闭性。这种方法较之传统扇模式更能从成因上分层次地揭示深水扇的形成发育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深水扇系统 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 珠江 层序地层学 重力流沉积
下载PDF
相对海平面变化与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的响应 被引量:124
11
作者 庞雄 陈长民 +4 位作者 施和生 舒誉 邵磊 何敏 申俊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67-177,共11页
根据微体古生物分析建立起来的珠江口盆地第三系相对海平面曲线,具有与全球海平面变化相一致的三级旋回和不一致的二级旋回。三级海平面升降导致了各沉积层序体系域在宽广陆架和陆坡之间的迁移,研究证实,位于南中国海北缘、珠江口外的... 根据微体古生物分析建立起来的珠江口盆地第三系相对海平面曲线,具有与全球海平面变化相一致的三级旋回和不一致的二级旋回。三级海平面升降导致了各沉积层序体系域在宽广陆架和陆坡之间的迁移,研究证实,位于南中国海北缘、珠江口外的陆坡深水区广泛发育第三系多层序叠置的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区域性构造作用使得珠江口盆地二级海平面变化与全球海平面变化具有不一致性,并形成与全球海退趋势相反的海侵型海平面曲线。受相对海平面变化的控制,现今处于陆坡深水区的白云凹陷自32Ma南海扩张以来经历了三台阶式的海侵事件,形成了台阶式退积层序组合,具有下粗上细的沉积序列;造就了23.8Ma以前的浅水三角洲-滨岸砂泥岩沉积组合;23.8~10.5Ma的深水扇砂泥岩为主的沉积组合;以及10.5Ma以来主要为远端的细粒沉积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珠江深水扇系统 海平面变化 海侵型层序组合 层序地层学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坡古地貌特征与13.8Ma以来珠江深水扇 被引量:33
12
作者 柳保军 袁立忠 +5 位作者 申俊 连世勇 何敏 庞雄 舒誉 彭大钧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76-482,共7页
综合利用层序地层学和地球物理方法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13.8 M a以来沉积古地貌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分布及其独特的沉积特征和层序充填演化规律的分析,得出在13.8 M a以来层序发育过程中,凹陷位于宽阔陆架向海盆变迁... 综合利用层序地层学和地球物理方法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13.8 M a以来沉积古地貌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分布及其独特的沉积特征和层序充填演化规律的分析,得出在13.8 M a以来层序发育过程中,凹陷位于宽阔陆架向海盆变迁的陆坡区,北部发育两种类型的峡谷水道,向南海盆方向逐渐变得宽缓;盆地的古地貌背景、物源和气候变化为其主控因素的结论。同时,13.8 M a以来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的沉积具有明显的继承性特点,现今的海底峡谷发育特点基本反映了整体的沉积背景。结果表明,白云凹陷13.8 M a以来的深水沉积受海平面相对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弱,主要受古地貌背景及其变迁的控制,沉积具有继承性,与现今的沉积面貌非常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 南海珠江深水扇 层序地层学 地球物理方法 古地貌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13.8 Ma前后深水扇差异沉积过程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璐 王英民 +5 位作者 何敏 陈维涛 徐少华 卓海腾 王星星 李文静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91-800,共10页
珠江口盆地白云深水区是南海北部油气勘探重要的前景地区,但是目前对白云深水扇的体系域构成及沉积演化过程的理解仍有待加强。基于三维地震剖面、钻测井数据和平面属性综合分析,探讨了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13.8 Ma前后FSST和LST的划分识... 珠江口盆地白云深水区是南海北部油气勘探重要的前景地区,但是目前对白云深水扇的体系域构成及沉积演化过程的理解仍有待加强。基于三维地震剖面、钻测井数据和平面属性综合分析,探讨了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13.8 Ma前后FSST和LST的划分识别依据,描述并对比了两体系域内深水扇的沉积展布特征和时空演化过程。分析后认为FSST为垂向上砂质单点源供给的小型舌状扇体,而LST扇体脱离三角洲主物源,为砂泥混合、多线源供给的大型不规则多期叠合扇体。多因素耦合条件下前者可向后者逐渐转化,推测陆架坡折处充足的沉积物供给和相对海平面变化等综合因素提供了背景基础,同时,强烈的自西南向东北的沿岸流是转化的有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扇 浊流沉积 体系域 层序地层 白云凹陷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的层序地层学研究 被引量:98
14
作者 庞雄 陈长民 +5 位作者 彭大钧 朱明 舒誉 何敏 申俊 柳保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20-229,共10页
位于古珠江大河及其浅海陆架富砂珠江三角洲下方的陆坡深水区白云凹陷是沉积大型深水扇的有利地域,宏观认识的进展指导了白云深水陆坡区系统的层序地层学研究,并因此发现了多层序叠置的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使其成为具有油气勘探潜力的... 位于古珠江大河及其浅海陆架富砂珠江三角洲下方的陆坡深水区白云凹陷是沉积大型深水扇的有利地域,宏观认识的进展指导了白云深水陆坡区系统的层序地层学研究,并因此发现了多层序叠置的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使其成为具有油气勘探潜力的新领域。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的层序地层学研究包含了以下关键内涵层序地层学解释中在承认各种资料的分辨率、多解性和局限性的同时,强调多学科资料的综合应用、相互印证,强调周期性海平面变化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研究,强调地震反射相位等时界面确认的有效性,强调层序界面的反复确认,强调生物地层时代、相对海平面、全球海平面与层序界面的响应研究,强调层序格架内各沉积体的相互响应关系研究等。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导致了珠江深水扇系统的发现,揭示了珠江大河流域、陆架区大型珠江三角洲系统与陆坡区珠江深水扇系统的耦合关系,揭示了珠江深水扇与海平面变化的响应关系,揭示了珠江深水扇与古地理的响应关系。珠江深水扇系统的发现有力地推动了南海陆坡深水区的油气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 珠江深水扇系统 层序地层学 相对海平面变化
下载PDF
珠江深水扇系统沉积和周边重要地质事件 被引量:39
15
作者 庞雄 陈长民 +2 位作者 吴梦霜 何敏 吴湘杰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793-799,共7页
最近的研究发现了位于南海北部珠江口外白云凹陷陆坡深水区的珠江深水扇系统。珠江深水扇系统以珠江为沉积物源、以持续深沉降的白云凹陷为沉积古地理背景、以与全球海退型海平面相反的相对海侵型海平面变化的沉积层序构成了其发育演化... 最近的研究发现了位于南海北部珠江口外白云凹陷陆坡深水区的珠江深水扇系统。珠江深水扇系统以珠江为沉积物源、以持续深沉降的白云凹陷为沉积古地理背景、以与全球海退型海平面相反的相对海侵型海平面变化的沉积层序构成了其发育演化的特殊性,并留下了控制沉积的周边重要事件的记录。23.8Ma等界面沉积速率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均有突变,反映出物源区的变化,可能折射出与青藏高原隆升、南海扩张有关的重要事件,使得古珠江骤然向西部高原拓展,甚至较今天的珠江流域范围还广阔;承载珠江深水扇系统的白云凹陷持续沉降形成了陆坡内盆地,导致21~10.5Ma BP多个层序深水扇垂向叠置充填的特殊沉积建造;根据60多口井资料建立的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具有与全球海平面变化相一致的三级旋回和不一致的二级旋回。如果能对珠江深水扇系统实施综合大洋钻探获取更为全面和准确的资料,开展珠江深水扇沉积作用与白云凹陷沉降的深部机制、珠江流域演化、海侵型相对海平面变化的耦合性等研究,将有利于揭示南海扩张、边缘海沉积、海平面变化、中国西部高原隆升事件的相关联系和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深水扇系统 古珠江 南海 白云凹陷 海平面
下载PDF
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及其油气勘探前景 被引量:92
16
作者 庞雄 申俊 +3 位作者 袁立忠 连世勇 何敏 舒誉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1-15,21,共6页
依据浅水陆架区大量的探井资料和二维地震资料,应用层序地层学方法对珠江口盆地距今21~10.5Ma地层段的研究表明,该段地层可划分为6个三级层序,在各层序相应的体系域内均发育深水扇沉积,并且各层序的深水扇都叠置在白云凹陷之上.对盆地... 依据浅水陆架区大量的探井资料和二维地震资料,应用层序地层学方法对珠江口盆地距今21~10.5Ma地层段的研究表明,该段地层可划分为6个三级层序,在各层序相应的体系域内均发育深水扇沉积,并且各层序的深水扇都叠置在白云凹陷之上.对盆地内近60口探井的微体古生物定量分析表明,该地层段存在6期三级海平面变化,并与全球三级海平面变化相一致.周期性海平面下降、古珠江大河充足的沉积物供应和白云凹陷长期热沉降作用所形成并保持的陆坡深水条件是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南海北部深水陆坡沉积系统与大西洋两岸勘探热点地区的深水沉积系统有许多共同点,如都位于被动大陆边缘、长期的热沉降和大型古河流提供丰富的物源.白云凹陷北坡大型天然气田的发现也证实了白云凹陷下第三系巨厚湖相烃源岩的资源潜力.垂向叠置在烃源岩之上的多期深水扇必将成为重要的油气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珠江口盆地 下第三系 海平面变化 深水扇系统 层序地层学 油气资源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伸展陆缘地壳减薄背景下的沉积体系响应过程及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23
17
作者 柳保军 庞雄 +6 位作者 王家豪 任建业 刘军 郑金云 向绪洪 蔡国富 吴宇翔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124-138,共15页
珠江口盆地白云深水区(包括白云凹陷和荔湾凹陷)位于南海北部陆缘地壳薄化带上,地壳厚度从北侧的29km迅速减薄至17~18km。地壳岩石圈强烈伸展薄化使得陆缘深水区具有特殊的断裂结构样式与沉降特征,对沉积体系产生重要的控制作用,并导致... 珠江口盆地白云深水区(包括白云凹陷和荔湾凹陷)位于南海北部陆缘地壳薄化带上,地壳厚度从北侧的29km迅速减薄至17~18km。地壳岩石圈强烈伸展薄化使得陆缘深水区具有特殊的断裂结构样式与沉降特征,对沉积体系产生重要的控制作用,并导致深水区成藏组合特征的差异性。通过调研全球典型伸展陆缘盆地的伸展破裂过程、断裂结构样式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开展了对白云深水区凹陷结构、断裂构造样式、构造沉降史与沉积体系的耦合分析,揭示出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特殊的沉积体系响应特征与发育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地壳内脆韧性变形过程产生的大型低角度拆离断裂活动是裂陷期陆缘岩石圈伸展、薄化、破裂的主要机制,裂陷期地壳的均衡抬升、断裂带上盘块体的旋转和大型低角度主控断裂转换带的发育导致始新世文昌组—恩平组沉积期深水区具有宽深断陷结构与大型三角洲—湖相沉积响应体系;裂解期的缓慢沉降和丰富的单边物源供给导致渐新世珠海组沉积期陆架坡折带的发育,并形成海退型进积层序组合,大型海相陆架边缘三角洲和陆坡深水峡谷/深水扇体系分别发育在白云凹陷及其南部凹陷区;裂后热沉降期,台阶式沉降和充足的北侧单边物源体系控制了陆架坡折带由南往北的迁移,并使得陆架坡折带稳定分布在白云北坡,形成海侵加积型层序组合,陆架边缘三角洲和深水扇体系呈现垂向叠置分布特征。在新生代陆缘地壳拆离薄化背景下,裂陷期宽深断陷结构、裂陷后期台阶式沉降和单边物源体系供给等特征使得陆缘深水区发育裂陷期大型三角洲—湖相沉积体系到裂后期大型陆架坡折带的古珠江陆架边缘三角洲和陆坡深水重力流响应体系,最终导致规模烃源岩集中分布、纵向台阶式储-盖组合和两大陆架坡折带控制大型有利油气聚集带的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深水区 伸展陆缘 低角度拆离断裂 宽深断陷三角洲—湖相沉积体系 古珠江陆架边缘三角洲—深水扇响应体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