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7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培矮64S在湛江的育性转换特性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
2
1
作者
魏荷
郭建夫
+2 位作者
王丰青
黄永相
朱宏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85-387,共3页
对培矮64S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分期播种试验。结果表明:培矮64S在湛江地区有明显的不育期、育性转换期和可育期;不育期较长且育性稳定,连续不育天数为68d;可育期内自交结实率较高,但可育期较短;育性转换敏感期为抽穗前20~10天,最敏感期为...
对培矮64S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分期播种试验。结果表明:培矮64S在湛江地区有明显的不育期、育性转换期和可育期;不育期较长且育性稳定,连续不育天数为68d;可育期内自交结实率较高,但可育期较短;育性转换敏感期为抽穗前20~10天,最敏感期为抽穗前17~13天,育性转换临界温度约26.1℃。培矮64S在湛江自然生态条件下可以安全制种,也可自交繁殖,但自交繁殖产量不能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矮
64
s
育性转换
临界温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超级杂交稻抗倒生理与形态机能研究 Ⅱ .培矮 64S/E3 2与汕优 63茎秆抗倒力学差异
被引量:
25
2
作者
万宜珍
马国辉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2-94,共3页
为了建立超级杂交稻高产抗倒的栽培技术体系,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比较了两系法超级杂交稻组合培矮64S/E32与三系法高产杂交组合汕优63的叶鞘紧包程度、抗倒伏指数与茎秆物理强度等茎秆抗倒力学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培矮64S/E32具有承载超...
为了建立超级杂交稻高产抗倒的栽培技术体系,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比较了两系法超级杂交稻组合培矮64S/E32与三系法高产杂交组合汕优63的叶鞘紧包程度、抗倒伏指数与茎秆物理强度等茎秆抗倒力学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培矮64S/E32具有承载超高产目标产量的生物力学基础,其抗倒伏指数和茎秆物理强度均显著大于汕优63,具有更大的抗倒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培矮
64
s
/E32品种
汕优63品种
抗倒性状
力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培矮64S系列杂交稻组合再生特性研究
被引量:
12
3
作者
易镇邪
屠乃美
陈平平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5-59,共5页
以培矮 64S E3 2、培两优 5 0 0、培矮 64S B5 2和两优培九等 4个以培矮 64S为母本的两系杂交组合为材料 ,研究了其生育特性和再生特性。主要结果如下 :1)两季总产以培矮 64S E3 2最高 ,培矮 64S B5 2次之 ;2 )再生稻产量构成因素对产...
以培矮 64S E3 2、培两优 5 0 0、培矮 64S B5 2和两优培九等 4个以培矮 64S为母本的两系杂交组合为材料 ,研究了其生育特性和再生特性。主要结果如下 :1)两季总产以培矮 64S E3 2最高 ,培矮 64S B5 2次之 ;2 )再生稻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作用大小顺序为有效穗数 >每穗总粒数 >结实率 >千粒重 ;3 )头季稻产量构成因素影响再生率 :有效穗数、千粒重与再生率呈正相关 ,每穗总粒数、结实率与再生率呈负相关 ;4)头季稻源库特性影响再生率 :最大LAI与再生率呈正相关 ,粒叶比与再生率呈负相关 ,茎鞘物质输出率与再生率呈正相关 ;5 )再生稻品种以选择穗粒数适中、千粒重大而粒叶比适中的杂交中稻组合为好 ;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系杂交水稻
培矮
64
s
再生稻
再生率
源库特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水稻两用不育系培矮64S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
4
4
作者
肖媛
李落叶
+2 位作者
徐孟亮
崔延春
夏新界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64-368,共5页
以水稻两用不育系培矮64S成熟胚为外植体,以不同组合培养基为诱导和继代培养基,建立了适合水稻培矮64S转化的高效再生体系,并通过农杆菌EHA105介导,将大肠杆菌C1基因转入培矮64S,获得再生植株。结果表明,J0N1D3为合适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
以水稻两用不育系培矮64S成熟胚为外植体,以不同组合培养基为诱导和继代培养基,建立了适合水稻培矮64S转化的高效再生体系,并通过农杆菌EHA105介导,将大肠杆菌C1基因转入培矮64S,获得再生植株。结果表明,J0N1D3为合适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诱导率达56.44%;通过潮霉素筛选后,获得的抗性愈伤组织分化率为73.08%,经分化,获得133株再生植株;随机挑选67株再生植株经PCR检测,其中46株检测到目的条带,阳性检出率占68.66%;对PCR阳性植株进行荧光定量实时PCR分析,结果表明C1基因能在转基因植株中表达。通过对T1代PCR分析,得到目的条带,表明C1基因能在转基因后代稳定遗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培矮
64
s
成熟胚
根癌农杆菌
转化体系
组织培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培矮64S在云南的育性表现及其利用研究
被引量:
15
5
作者
杨怀礼
朱建军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0-13,共4页
培矮 6 4S在云南中海拔地区有明显的不育期、育性转换期、可育期 ;在低海拔地区有较长的不育期 ,没有明显的育性转换期及可育期。育性转换临界温度为 2 3.5℃ ,育性转换的敏感期是幼穗分化第二次枝梗分化期及雌雄蕊形成期。培矮 6 4S在...
培矮 6 4S在云南中海拔地区有明显的不育期、育性转换期、可育期 ;在低海拔地区有较长的不育期 ,没有明显的育性转换期及可育期。育性转换临界温度为 2 3.5℃ ,育性转换的敏感期是幼穗分化第二次枝梗分化期及雌雄蕊形成期。培矮 6 4S在云南自然生态条件下有广泛的制种区 ,也可以找到繁殖的最佳地区。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矮
64
s
育性转换
临界温度
水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培矮64S育性转换的光温特性研究
被引量:
6
6
作者
黄农荣
张旭
+3 位作者
刘彦卓
孔清霓
梁祖扬
邱润恒
《作物研究》
2000年第4期5-8,共4页
在广州利用人工气候箱和冬季温室栽培技术研究了培矮 64S提纯群体和未提纯群体育性转换的光温反应特性。结果表明 :培矮 64S在较低温 (日均温 2 0~ 2 5℃ )条件下 ,表现较强的发育感光性和育性光敏性 ;培矮 64S提纯群体和未提纯群体内...
在广州利用人工气候箱和冬季温室栽培技术研究了培矮 64S提纯群体和未提纯群体育性转换的光温反应特性。结果表明 :培矮 64S在较低温 (日均温 2 0~ 2 5℃ )条件下 ,表现较强的发育感光性和育性光敏性 ;培矮 64S提纯群体和未提纯群体内单株育性转换的光温临界值均出现分离 ,但提纯群体内的光温临界值分离幅度较小。该提纯群体在 13h/ 2 4℃光温处理中群体的平均自交不实率为 99.6% ,达到实用核不育系的不育度标准 ;在日长为 13h以上 ,日均温高于 2 4℃的地区和季节制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核不育系
育性转换
光温特性
培矮
64
s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培矮64S空间诱变的生物学效应
被引量:
1
7
作者
李永辉
柳武革
+3 位作者
王丰
刘振荣
刘宜柏
蔡耀辉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07-1013,共7页
以培矮64S及其SP4和SP5代大柱头变异不育株系为材料,从株形、育性、抗性、休眠性等方面系统研究其空间诱变的生物学效应。结果如下:10个SP4代种子的粒长、粒宽、长宽比和千粒重方面变异较大。9个从海南收回SP4代的种子休眠性,自收获后2...
以培矮64S及其SP4和SP5代大柱头变异不育株系为材料,从株形、育性、抗性、休眠性等方面系统研究其空间诱变的生物学效应。结果如下:10个SP4代种子的粒长、粒宽、长宽比和千粒重方面变异较大。9个从海南收回SP4代的种子休眠性,自收获后20 d到40 d有不同程度的减轻。19个SP5代株系农艺性状表现基本整齐一致,不同株系在株高、穗长等性状方面表现不同。19个SP5代株系花粉育性镜检结果表明,大多变异株不育花粉率为99.9%,与对照相当,明显比对照育性差的仅为34株,占7.3%。20个SP5代株系白叶枯病病菌田间人工接种结果表明,5个株系为中抗,比对照培矮64S抗;10个株系为中感,与对照相同;5个株系感白叶枯病,比对照略差。5个SP5代株系稻瘟病田间自然诱发鉴定表明,叶瘟和穗瘟为0级,与对照相同,均抗稻瘟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
64
s
空间诱变
大柱头
生物学效应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培矮64S在湛江的育性转换特性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
2
1
作者
魏荷
郭建夫
王丰青
黄永相
朱宏波
机构
广东海洋大学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广东海洋大学工程学院
出处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85-387,共3页
文摘
对培矮64S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分期播种试验。结果表明:培矮64S在湛江地区有明显的不育期、育性转换期和可育期;不育期较长且育性稳定,连续不育天数为68d;可育期内自交结实率较高,但可育期较短;育性转换敏感期为抽穗前20~10天,最敏感期为抽穗前17~13天,育性转换临界温度约26.1℃。培矮64S在湛江自然生态条件下可以安全制种,也可自交繁殖,但自交繁殖产量不能保证。
关键词
培矮
64
s
育性转换
临界温度
Keywords
pei'ai 64 s
, Zhanjiang
Fertility alteration
Critical temperature
Utilization
分类号
S511.035 [农业科学—作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超级杂交稻抗倒生理与形态机能研究 Ⅱ .培矮 64S/E3 2与汕优 63茎秆抗倒力学差异
被引量:
25
2
作者
万宜珍
马国辉
机构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出处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2-94,共3页
基金
国务院总理基金项目
国家"十五"攻关项目(200 1BA507A).
文摘
为了建立超级杂交稻高产抗倒的栽培技术体系,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比较了两系法超级杂交稻组合培矮64S/E32与三系法高产杂交组合汕优63的叶鞘紧包程度、抗倒伏指数与茎秆物理强度等茎秆抗倒力学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培矮64S/E32具有承载超高产目标产量的生物力学基础,其抗倒伏指数和茎秆物理强度均显著大于汕优63,具有更大的抗倒力.
关键词
杂交稻
培矮
64
s
/E32品种
汕优63品种
抗倒性状
力学
Keywords
s
uper hybrid rice
pei
′
ai
64
s
/E32
s
hanyou 63
lodging re
s
i
s
tance
dynamic
s
mechanic
s
分类号
S511 [农业科学—作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培矮64S系列杂交稻组合再生特性研究
被引量:
12
3
作者
易镇邪
屠乃美
陈平平
机构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出处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5-59,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3 0 3 70 83 5 )
湖南省中青年基金资助项目 ( 0 0TZYZ0 68)
湖南省教育厅青年基金资助项目( 0 2B0 11)
文摘
以培矮 64S E3 2、培两优 5 0 0、培矮 64S B5 2和两优培九等 4个以培矮 64S为母本的两系杂交组合为材料 ,研究了其生育特性和再生特性。主要结果如下 :1)两季总产以培矮 64S E3 2最高 ,培矮 64S B5 2次之 ;2 )再生稻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作用大小顺序为有效穗数 >每穗总粒数 >结实率 >千粒重 ;3 )头季稻产量构成因素影响再生率 :有效穗数、千粒重与再生率呈正相关 ,每穗总粒数、结实率与再生率呈负相关 ;4)头季稻源库特性影响再生率 :最大LAI与再生率呈正相关 ,粒叶比与再生率呈负相关 ,茎鞘物质输出率与再生率呈正相关 ;5 )再生稻品种以选择穗粒数适中、千粒重大而粒叶比适中的杂交中稻组合为好 ;6)
关键词
两系杂交水稻
培矮
64
s
再生稻
再生率
源库特性
Keywords
two-line hybrid rice
pei
′
ai
64
s
ratooning rice
ratooning rate
s
ource-
s
ink propertie
s
分类号
S945.39 [农业科学—水产养殖]
S511.01 [农业科学—作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水稻两用不育系培矮64S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
4
4
作者
肖媛
李落叶
徐孟亮
崔延春
夏新界
机构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
出处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64-368,共5页
基金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编号:02200420062903)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青年人才领域前沿项目(编号:ISACX-LYQY-QN-0706)
文摘
以水稻两用不育系培矮64S成熟胚为外植体,以不同组合培养基为诱导和继代培养基,建立了适合水稻培矮64S转化的高效再生体系,并通过农杆菌EHA105介导,将大肠杆菌C1基因转入培矮64S,获得再生植株。结果表明,J0N1D3为合适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诱导率达56.44%;通过潮霉素筛选后,获得的抗性愈伤组织分化率为73.08%,经分化,获得133株再生植株;随机挑选67株再生植株经PCR检测,其中46株检测到目的条带,阳性检出率占68.66%;对PCR阳性植株进行荧光定量实时PCR分析,结果表明C1基因能在转基因植株中表达。通过对T1代PCR分析,得到目的条带,表明C1基因能在转基因后代稳定遗传。
关键词
水稻
培矮
64
s
成熟胚
根癌农杆菌
转化体系
组织培养
Keywords
rice
pei'
ai
64
s
mature embryo
Agrobactenum tumefacien
s
tran
s
formation
s
y
s
tem
ti
s
s
ue culture
分类号
S511 [农业科学—作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培矮64S在云南的育性表现及其利用研究
被引量:
15
5
作者
杨怀礼
朱建军
机构
云南省农科院
出处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0-13,共4页
基金
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文摘
培矮 6 4S在云南中海拔地区有明显的不育期、育性转换期、可育期 ;在低海拔地区有较长的不育期 ,没有明显的育性转换期及可育期。育性转换临界温度为 2 3.5℃ ,育性转换的敏感期是幼穗分化第二次枝梗分化期及雌雄蕊形成期。培矮 6 4S在云南自然生态条件下有广泛的制种区 ,也可以找到繁殖的最佳地区。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培矮
64
s
育性转换
临界温度
水稻
Keywords
pei
′
ai
64
s
TGM
s
rice
s
terility
fertility-tran
s
ition
critical temperature
分类号
S511.103.5 [农业科学—作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培矮64S育性转换的光温特性研究
被引量:
6
6
作者
黄农荣
张旭
刘彦卓
孔清霓
梁祖扬
邱润恒
机构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出处
《作物研究》
2000年第4期5-8,共4页
基金
国家"8 63"计划! ( Z16- 0 1- 0 6)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970 670 )资助
文摘
在广州利用人工气候箱和冬季温室栽培技术研究了培矮 64S提纯群体和未提纯群体育性转换的光温反应特性。结果表明 :培矮 64S在较低温 (日均温 2 0~ 2 5℃ )条件下 ,表现较强的发育感光性和育性光敏性 ;培矮 64S提纯群体和未提纯群体内单株育性转换的光温临界值均出现分离 ,但提纯群体内的光温临界值分离幅度较小。该提纯群体在 13h/ 2 4℃光温处理中群体的平均自交不实率为 99.6% ,达到实用核不育系的不育度标准 ;在日长为 13h以上 ,日均温高于 2 4℃的地区和季节制种 。
关键词
水稻
核不育系
育性转换
光温特性
培矮
64
s
Keywords
Rice
P/TGM
s
line
Fertility conver
s
ion
Photo /thermo
s
en
s
itivity
pei
ai
64
s
分类号
S511.01 [农业科学—作物学]
S511.038 [农业科学—作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培矮64S空间诱变的生物学效应
被引量:
1
7
作者
李永辉
柳武革
王丰
刘振荣
刘宜柏
蔡耀辉
机构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
江西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出处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07-1013,共7页
基金
广东省科技攻关重点项目(2004Z2-E0101)
文摘
以培矮64S及其SP4和SP5代大柱头变异不育株系为材料,从株形、育性、抗性、休眠性等方面系统研究其空间诱变的生物学效应。结果如下:10个SP4代种子的粒长、粒宽、长宽比和千粒重方面变异较大。9个从海南收回SP4代的种子休眠性,自收获后20 d到40 d有不同程度的减轻。19个SP5代株系农艺性状表现基本整齐一致,不同株系在株高、穗长等性状方面表现不同。19个SP5代株系花粉育性镜检结果表明,大多变异株不育花粉率为99.9%,与对照相当,明显比对照育性差的仅为34株,占7.3%。20个SP5代株系白叶枯病病菌田间人工接种结果表明,5个株系为中抗,比对照培矮64S抗;10个株系为中感,与对照相同;5个株系感白叶枯病,比对照略差。5个SP5代株系稻瘟病田间自然诱发鉴定表明,叶瘟和穗瘟为0级,与对照相同,均抗稻瘟病。
关键词
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
64
s
空间诱变
大柱头
生物学效应
Keywords
P(T) GM
s
- line
pei'
ai
64
s
s
pace mutation
big
s
tigma
biological effect
分类号
S511.032 [农业科学—作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培矮64S在湛江的育性转换特性及应用研究
魏荷
郭建夫
王丰青
黄永相
朱宏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超级杂交稻抗倒生理与形态机能研究 Ⅱ .培矮 64S/E3 2与汕优 63茎秆抗倒力学差异
万宜珍
马国辉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
2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培矮64S系列杂交稻组合再生特性研究
易镇邪
屠乃美
陈平平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04
1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水稻两用不育系培矮64S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肖媛
李落叶
徐孟亮
崔延春
夏新界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培矮64S在云南的育性表现及其利用研究
杨怀礼
朱建军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1994
1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培矮64S育性转换的光温特性研究
黄农荣
张旭
刘彦卓
孔清霓
梁祖扬
邱润恒
《作物研究》
2000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培矮64S空间诱变的生物学效应
李永辉
柳武革
王丰
刘振荣
刘宜柏
蔡耀辉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