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7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暴露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胚胎发育毒性和仔鱼神经毒性的影响
1
作者 田海军 姜汉军 +1 位作者 任胜杰 杨治国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1-547,共7页
该研究旨在探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胚胎发育毒性和仔鱼神经毒性的影响,科学评估水体中SDBS污染的环境生态风险。将受精后4 h的黄颡鱼胚胎暴露于质量浓度为0、0.2、0.4、0.6、0.8 mg·L^(-1)的... 该研究旨在探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胚胎发育毒性和仔鱼神经毒性的影响,科学评估水体中SDBS污染的环境生态风险。将受精后4 h的黄颡鱼胚胎暴露于质量浓度为0、0.2、0.4、0.6、0.8 mg·L^(-1)的SDBS中,观察胚胎孵化累计死亡率、畸形率;并通过检测5日龄仔鱼脑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及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5-羟色胺及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探讨其神经毒性的潜在机制。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暴露处理的黄颡鱼胚胎孵化畸形率提高4.5~14.5百分点(P<0.05),死亡率提高7.8~23.4百分点(P<0.05)。与对照相比,暴露处理正常仔鱼和畸形仔鱼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分别显著降低12.0%~50.5%和15.0%~53.9%(P<0.05),暴露处理仔鱼乙酰胆碱酯酶基因mRNA转录水平下降;暴露处理正常仔鱼和畸形仔鱼5-羟色胺含量分别显著降低2.6%~9.9%和3.0%~11.1%(P<0.05),暴露处理仔鱼5-羟色胺基因的转录水平降低。上述结果表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暴露显著提高了黄颡鱼胚胎孵化的死亡率和畸形率;SDBS通过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和5-羟色胺含量水平影响神经传导,抑制神经递质相关基因表达,从而对黄颡鱼产生胚胎发育毒性及神经毒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黄颡鱼 神经毒性 胚胎发育毒性 仔鱼
下载PDF
投饲频率对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幼鱼胃排空、生长效益及体组成影响 被引量:25
2
作者 覃志彪 赵海祥 +3 位作者 赵华林 冯健 钟鸣 罗波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06-511,共6页
应用鱼类胃排空与养殖实验方法,研究了瓦氏黄颡鱼幼鱼的不同投饲频率对其胃排空、生长以及体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瓦氏黄颡鱼其胃排空的最佳数学模型描述为平方根模型,胃内饲料在投喂后36h和40h左右完全排空,达到投喂前水平。瓦氏黄颡... 应用鱼类胃排空与养殖实验方法,研究了瓦氏黄颡鱼幼鱼的不同投饲频率对其胃排空、生长以及体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瓦氏黄颡鱼其胃排空的最佳数学模型描述为平方根模型,胃内饲料在投喂后36h和40h左右完全排空,达到投喂前水平。瓦氏黄颡鱼幼鱼在投饲频率为1天3次、1天2次和2天2次时其生长率和摄食量显著高于投饲频率为1天1次或2天1次时(P<0.05);而在投饲频率为1天1次、2天2次和2天1次时其饲料效益率显著高于投饲频率为1天3次或1天2次时(P<0.05)。随着投饲频率降低,投饲频率对鱼体营养成分均无明显影响(P>0.05)。各投饲频率组间的肝体指数无显著性差异,肝脏结构正常。5.9—31.8g瓦氏黄颡鱼幼鱼的最佳投饲频率为2天2次,它较1天1次和2天1次明显提高了生长速度,较1天3次、1天2次明显提高了饲料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氏黄颡鱼 投饲频率 胃排空 生长效益 体组成
下载PDF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红头病”病原菌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的分离及鉴定 被引量:48
3
作者 邓先余 罗文 +2 位作者 谭树华 邱山红 陈康贵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11-516,共6页
用ATB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对分离自湖南湘潭地区人工养殖的患"红头病"的黄颡鱼体内的2株细菌(即HN004和HN005)进行了鉴定,发现它们的生理生化特征完全相同,均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接触酶阳性、吲哚阳性、H2S阳性;氧化酶阴性、... 用ATB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对分离自湖南湘潭地区人工养殖的患"红头病"的黄颡鱼体内的2株细菌(即HN004和HN005)进行了鉴定,发现它们的生理生化特征完全相同,均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接触酶阳性、吲哚阳性、H2S阳性;氧化酶阴性、V.P测定为阴性,与迟钝爱德华氏菌的表型特征非常相似。为进一步确定2株菌的分类学地位,测定了其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了相关细菌相应序列的同源性,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2菌株的序列完全一致,与迟钝爱德华氏菌的亲缘关系最近,相似性为99.0%。综合上述结果,2菌株可鉴定为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红头病 迟钝爱德华氏菌 分离 鉴定
下载PDF
养殖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34
4
作者 耿毅 汪开毓 +2 位作者 范方玲 陈德芳 黄锦炉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1-67,共7页
从四川眉山与新津两地患红头病的养殖黄颡鱼体内分离到2株优势菌(CHNYC001与CHNYC002),以腹腔注射与浸泡的方式进行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其为养殖黄颡鱼红头病的病原菌。根据分离菌株的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结合16SrDNA序列测定(GenBank登... 从四川眉山与新津两地患红头病的养殖黄颡鱼体内分离到2株优势菌(CHNYC001与CHNYC002),以腹腔注射与浸泡的方式进行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其为养殖黄颡鱼红头病的病原菌。根据分离菌株的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结合16SrDNA序列测定(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FJ766524、FJ766525)与系统发育分析,将其鉴定为鮰爱德华氏菌(Edwardsie lla ictaluri)。分离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最适生长pH为7.0,在含盐量2%以上的培养基上不生长,对氟苯尼考、强力霉素、洛美沙星等敏感,对乙酰螺旋霉素、磺胺甲基异噁唑和麦迪霉素等不敏感。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发现,养殖黄颡鱼感染爱德华氏菌临床上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类型,急性型主要表现为败血症的病变特征,慢性型表现为头顶出血,发红与溃疡的病变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红头病 鲴爱德华氏菌 分离鉴定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17β-雌二醇对雄性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的雌激素效应 被引量:16
5
作者 李云 朱志强 +2 位作者 叶勤 丁诗华 郑凯迪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5-200,共6页
以三峡库区小型经济鱼类瓦氏黄颡鱼雄鱼为对象,研究17β-雌二醇对它的雌激素效应。在不同的温度和剂量条件下测定血清卵黄蛋白原、Ca2+、总磷、无机磷的含量,以及肝胰脏RNA/DNA比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当水温≥16℃、剂量≥1.0μg... 以三峡库区小型经济鱼类瓦氏黄颡鱼雄鱼为对象,研究17β-雌二醇对它的雌激素效应。在不同的温度和剂量条件下测定血清卵黄蛋白原、Ca2+、总磷、无机磷的含量,以及肝胰脏RNA/DNA比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当水温≥16℃、剂量≥1.0μg/g,以及水温≥19℃、剂量≥0.1μg/g条件下,17β-雌二醇可诱导雄性瓦氏黄颡鱼产生卵黄蛋白原,而且其水平增加呈明显的剂量依赖;当水温≥16℃、剂量≥1.0μg/g时,血清Ca2+含量极显著增加,呈明显的剂量依赖;试验组血清各种磷组分增加也呈剂量依赖;17β-雌二醇也引起肝胰脏代谢指标RNA/DNA比率增加。结果表明,雄性瓦氏黄颡对雌激素有较高的敏感性,加上其体型适中,容易获得等特性,可以作为水环境雌激素内分泌干扰物检测的指示生物。血清卵黄蛋白原与Ca2+可以作为污染水体雌激素内分泌干扰物的检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氏黄颡鱼 钙离子 卵黄蛋白原 指示生物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5个湖泊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种群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的遗传变异分析 被引量:24
6
作者 钟立强 刘朋朋 +5 位作者 潘建林 王明华 陈友明 秦钦 边文冀 陈校辉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02-308,共7页
对长江中下游5个湖泊的黄颡鱼种群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进行了PCR扩增、测序,获得了955 bp的序列.分析显示,cyt b序列中A+T含量略高于G+C含量,共检测到54个变异位点,60个样本得到37个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为0.945±0.018,核... 对长江中下游5个湖泊的黄颡鱼种群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进行了PCR扩增、测序,获得了955 bp的序列.分析显示,cyt b序列中A+T含量略高于G+C含量,共检测到54个变异位点,60个样本得到37个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为0.945±0.018,核苷酸多样性为0.00419±0.00043,遗传多样性表现中等.太湖种群与滆湖种群间的遗传距离最远为0.00651,鄱阳湖种群和巢湖种群之间遗传距离最近为0.00375.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0684,几乎所有变异都来自群体内,群体间遗传分化极小.cyt b序列构建UPGMA系统进化树显示,5个种群没有分化成不同的分枝谱系,种群间存在广泛的基因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线粒体DNA 细胞色素B基因 遗传变异 长江中下游
下载PDF
江黄颡(Pelteobagrus vachelli)和乌苏里拟鲿(Pseudobagrus ussuriensis)杂交F_1代形态差异 被引量:8
7
作者 蔡永祥 陈友明 +3 位作者 陈校辉 王明华 潘莹 夏爱军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64-270,共7页
通过测定江黄颡雌、雄亲本,乌苏里拟鲿雌、雄亲本以及它们的正交F1代和反交F1代共6个实验鱼组合的形态和框架数据,运用卡方分析和多元分析方法,比较了杂交F1代与亲本之间的形态异同.可数性状卡方分析结果表明正、反交F1代与双亲在大部... 通过测定江黄颡雌、雄亲本,乌苏里拟鲿雌、雄亲本以及它们的正交F1代和反交F1代共6个实验鱼组合的形态和框架数据,运用卡方分析和多元分析方法,比较了杂交F1代与亲本之间的形态异同.可数性状卡方分析结果表明正、反交F1代与双亲在大部分可数性状上是一致的,但在胸鳍鳍条数上存在明显差异,胸鳍鳍条数可以作为区别杂交F1代与双亲的重要参数,在臀鳍和尾鳍性状上,杂交F1代与江黄颡亲本差异明显,而与乌苏里拟鲿亲本无差异.形态和框架数据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两亲本雌鱼组合与雄鱼组合之间、正交F1与反交F1实验鱼组合之间的形态最为接近,但正、反杂交F1代较其亲本性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多样化;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6个组合的实验鱼在形态上的差别主要由鱼体体高的长度差异引起;以判别分析方法构建了6个判别方程,其综合判别率为97.9%.三种多元分析结果表明,正、反杂交F1代较其亲本形态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差异,正、反杂交子代在形态上较接近于乌苏里拟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黄颡 乌苏里拟鲿 形态差异 多元分析
下载PDF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Richardson)同功酶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尹洪滨 孙中武 +3 位作者 姚道霞 孙德志 庞艳红 薛淑群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2-97,共6页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法对产自黑龙江水系的黄颡鱼同功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黄颡鱼的性腺、眼、肌肉、肝、心、肾6种组织中,10种酶(ADH,EST,GDH,IDH,MDH,LDH,POD,-αAMY,G-6-PDH和SOD)的同功酶谱均存在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其...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法对产自黑龙江水系的黄颡鱼同功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黄颡鱼的性腺、眼、肌肉、肝、心、肾6种组织中,10种酶(ADH,EST,GDH,IDH,MDH,LDH,POD,-αAMY,G-6-PDH和SOD)的同功酶谱均存在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其中的5种酶在雌雄性别间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雌雄性别间存在的较为明显、稳定的酶谱差异可以作为黄颡鱼性别鉴定的一项参考指标.10种酶共记录出25个基因位点,其中Adh-1,Adh-3,Gdh-1,Gdh-2,Pod-2和Est-1为多态位点.黄颡鱼群体的多态位点百分数为24.00%(P0.99),平均预期杂合度和平均实际杂合度分别为0.096 2和0.005 0,极显著地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24,在目前硬骨鱼类多样性研究资料中处于下限值;多态位点的固定指数为0.983 5,杂合子处于较深程度的缺失状态.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这批引自黑龙江水系的黄颡鱼群体的种质较为纯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同功酶 组织特异性 遗传结构
下载PDF
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卵黄蛋白原的纯化、性质鉴定及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8
9
作者 李育培 刁晓明 +3 位作者 盛晓洒 权恒 翟旭亮 李云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1-98,共8页
腹腔注射17β-雌二醇(E2),使瓦氏黄颡鱼雄鱼在7天内产生卵黄蛋白原(Vtg)。采用凝胶过滤和离子交换两种层析技术,从E2诱导的雄性瓦氏黄颡鱼血浆中分离、纯化出Vtg,采用糖、磷、脂蛋白染色技术证明分离、纯化的蛋白为Vtg,该Vtg在非变性条... 腹腔注射17β-雌二醇(E2),使瓦氏黄颡鱼雄鱼在7天内产生卵黄蛋白原(Vtg)。采用凝胶过滤和离子交换两种层析技术,从E2诱导的雄性瓦氏黄颡鱼血浆中分离、纯化出Vtg,采用糖、磷、脂蛋白染色技术证明分离、纯化的蛋白为Vtg,该Vtg在非变性条件下分子量约为240kDa,在SDS变性条件下分子量约为143kDa。纯化的瓦氏黄颡鱼Vtg经检测显示可能含有类胡萝卜素,但没有二硫键,对热相对稳定。利用纯化的瓦氏黄颡鱼Vtg,制备了兔抗瓦氏黄颡鱼Vtg多克隆抗血清。用双向免疫扩散法测得抗血清的纯度较高,效价为1︰32;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抗血清的特异性较好。以瓦氏黄颡鱼Vtg多克隆抗血清为抗体,以纯化的瓦氏黄颡鱼Vtg为抗原,建立了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反应(ELISA)方法检测瓦氏黄颡鱼体内Vtg的含量,标准曲线线性部分的线性方程为y=0.099x+0.4529(R2=0.9327),该方法检测的灵敏度为15.6ng/ml,工作范围为31.2—4000ng/ml,在此范围内,标准曲线具有良好的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氏黄颡鱼 卵黄蛋白原 纯化 多克隆抗血清 酶联免疫吸附反应(ELISA)
下载PDF
日粮中添加叶黄素与角黄素对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 Richardson)体色影响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斐 彭淇 +3 位作者 吴彬 谭亦珍 杨芳 冯健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79-885,共7页
采用传统养殖试验方法研究了日粮中添加叶黄素与角黄素对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 Richardson)体色的影响。实验设计了11组等蛋白质(42.6%)、等能量(18.5MJ/kg)的实用试验日粮,在试验日粮中分别添加0、25、50、100、200mg/kg... 采用传统养殖试验方法研究了日粮中添加叶黄素与角黄素对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 Richardson)体色的影响。实验设计了11组等蛋白质(42.6%)、等能量(18.5MJ/kg)的实用试验日粮,在试验日粮中分别添加0、25、50、100、200mg/kg叶黄素和25、50、100mg/kg叶黄素与25、50mg/kg角黄素,对照组为野生瓦氏黄颡鱼。结果表明,实验结束时(60d),试验3、8、9日粮组(添加50mg/kg叶黄素、50mg/kg叶黄素+25mg/kg角黄素、50mg/kg叶黄素+25mg/kg角黄素)鱼体体色与对照组鱼(野生瓦氏黄颡鱼)体色相似,试验3、8、9组鱼皮肤中叶黄素含量与对照组鱼差异不显著(P>0.05)。本实验认为,在日粮中添加叶黄素对瓦氏黄颡鱼的着色效果明显较角黄素好,是养殖瓦氏黄颡鱼饲料的适宜添加色素。在瓦氏黄颡鱼的饲料中叶黄素的建议添加量为50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氏黄颡鱼 日粮 色素 叶黄素 角黄素
下载PDF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感染的动态病理学及病原分布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杜宗君 耿毅 +4 位作者 汪开毓 廖雨婷 周赵英 黄小丽 陈德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19-1523,共5页
采用病理形态学方法与免疫组化法进行了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感染的动态病理学与病原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感染鱼主要临床特征为游动缓慢,旋游,体表出血,腹部膨大,腹腔内充有淡黄色或含血... 采用病理形态学方法与免疫组化法进行了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感染的动态病理学与病原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感染鱼主要临床特征为游动缓慢,旋游,体表出血,腹部膨大,腹腔内充有淡黄色或含血的腹水,肝、脾与肾肿大,出血;病理组织学上,感染后8—12h,肝细胞空泡变性和间质性肾炎;24h后肝出现局灶性坏死,肾小管上皮变性和更严重的间质性肾炎,脾出血和淋巴细胞坏死;48h后,肝、脾、肾坏死更严重,致感染鱼死亡。感染后8h,在肝脏检测到病原菌阳性信号,12h后,在肝、肾、脾中检出阳性信号,48h后,在肝、肾、脾、心、脑、鳃、肠道等都检出阳性信号,表明爱德华氏菌腹腔注射感染黄颡鱼首先侵袭肝、肾、脾,然后是心脏、脑、鳃、胃肠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回)爱德华氏菌 黄颡鱼 动态病理 侵染规律
下载PDF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AMH基因的克隆鉴定及表达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乐 程磊 王秋实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16,共8页
为研究抗缪勒氏管激素AMH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性别分化及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用,克隆扩增了黄颡鱼AMH基因的全长序列(GenBank检索号MK310106),研究该基因的组织表达模式。结果表明:AMH基因的全长为3588bp,其开放阅读序列为1653... 为研究抗缪勒氏管激素AMH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性别分化及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用,克隆扩增了黄颡鱼AMH基因的全长序列(GenBank检索号MK310106),研究该基因的组织表达模式。结果表明:AMH基因的全长为3588bp,其开放阅读序列为1653bp,编码550个氨基酸,位于第2号染色体上(19371164~19374761bp)。同源性分析表明,与已发布的黄颡鱼Tachysurus fulvidraco的相似性最高,可达99.6%;与低眼无齿[鱼芒]Pangasianodon hypophthalmus及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的相似性也很高,分别达75.8%与74.8%,而与哺乳动物相似性较低。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黄颡鱼AMH可与斑点叉尾鮰、低眼无齿[鱼芒]等鲶形目物种聚集成簇。Real-TimePCR检测结果表明:AMH的mRNA在各组织中的表达量差异性极大,在性腺组织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肝脏和脑;1龄精巢的表达量最高,2龄次之,而1、2龄雌鱼的表达量基本相近。AMH对黄颡鱼性腺的分化及生长发育有重要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AMH 序列分析 基因表达
下载PDF
不同水温下儿茶素EGCG在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体内代谢动力学和肝消除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葛建 刘洋 +2 位作者 李明揆 赵进 韩宝瑜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38-942,共5页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测定了黄颡鱼血浆、肝脏中儿茶素EGCG含量,并研究了不同水温(10℃和20℃)下EGCG在黄颡鱼体内代谢动力学和肝组织消除特征。结果表明,高温下黄颡鱼腹腔注射EGCG后体内吸收较快,T1/2ka为0.21h,T1/2α为2.0...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测定了黄颡鱼血浆、肝脏中儿茶素EGCG含量,并研究了不同水温(10℃和20℃)下EGCG在黄颡鱼体内代谢动力学和肝组织消除特征。结果表明,高温下黄颡鱼腹腔注射EGCG后体内吸收较快,T1/2ka为0.21h,T1/2α为2.07h,T1/2β为22.89h,AUC为5195.41μg·h/ml,Tp为0.95h,Cmax为257.75μg/ml;低温下分别为5.67h、9.53h、207.49h、17283.03μg·h/ml、12.56h和117.16μg/ml。同时在0.5、1、2、4、8、12、24、48、96h各时间点检测了肝脏组织中EGCG浓度,并计算得出高温下EGCG在肝组织中的T1/2β为24.15h,低温下肝组织中T1/2β为64.17h。对不同水温下代谢动力学和肝组织消除规律的研究表明,EGCG在黄颡鱼体内吸收、分布和消除速度与水温关系密切,高温下均较低温下迅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儿茶素EGCG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代谢动力学 肝脏消除
下载PDF
珠江流域野生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的Cyt b基因序列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张鹤千 杨子拓 +7 位作者 李桂峰 肖诗斌 孙际佳 杨慧荣 赵会宏 谢堂晖 韩兴鹏 刘丽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2-108,共7页
利用PCR技术扩增得到珠江水系5个江段共190尾野生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样品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Cyt b)基因片段,并测定其序列,确定野生黄颡鱼的Cyt b基因片段全长为1 109 bp。在190尾样品中检测到43种不同的单倍型,单倍型多... 利用PCR技术扩增得到珠江水系5个江段共190尾野生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样品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Cyt b)基因片段,并测定其序列,确定野生黄颡鱼的Cyt b基因片段全长为1 109 bp。在190尾样品中检测到43种不同的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性(Pi)分别为0.848 57和0.04 817,呈高单倍型、低核苷酸多样性的分布模式,表明其遗传多样性属于中等水平。利用Clustal-X 1.81和MEGA 5.0软件对190尾样品进行同源基因序列分析,其A+T含量(55.1%)显著高于G+C含量(44.8%),碱基组成差异不大,分布比较平均。使用最大似然率法构建分子系统发生树,结果表明都匀江段与左江江段的遗传分化程度最大(Fst=0.414 30)。AMOVA分析显示,珠江水系野生黄颡鱼的遗传变异均来自群体内,达到75.23%,表明地理因素对黄颡鱼的遗传分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聚类结果与地理分布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中性检验结果表明,各群体间没有发生过种群扩张,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珠江流域 遗传多样性 CYT b
下载PDF
杭州城区水域中PAEs分布特征及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体内残留消除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胡天宇 胡华军 +6 位作者 韩宝瑜 葛建 姚元发 王慧 王敏君 屈叶青 袁萍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55-359,共5页
采用气相色谱(GC-FID)检测技术,对杭州城区水体以及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肌肉和脑等可食性组织中5种PAEs类化合物进行检测,确定杭州城区水体中PAEs分布特征,并分析了PAEs在黄颡鱼肌肉和脑中含量随时间动态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 采用气相色谱(GC-FID)检测技术,对杭州城区水体以及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肌肉和脑等可食性组织中5种PAEs类化合物进行检测,确定杭州城区水体中PAEs分布特征,并分析了PAEs在黄颡鱼肌肉和脑中含量随时间动态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杭州城区水体中5种PAEs化合物含量均较高,但每种化合物含量差异较大,其中DEHP含量在不同水域中含量均最高。黄颡鱼体内残留检测结果显示,5种PAEs类化合物在黄颡鱼肌肉和脑等可食性组织中均有分布,其中脑和肌肉中的消除半衰期处于17.33—32.54h之间。结果表明,PAEs在杭州城区不同水体中广泛分布,在鱼体肌肉和脑等可食性组织中消除较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邻苯二甲酸酯化合物 分布特征 消除规律 气相色谱
下载PDF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性腺分化的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4
16
作者 彭丽娜 卢建国 +4 位作者 栾培贤 葛彦龙 薛淑群 张晓峰 孙效文 《水产学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48-51,共4页
每天采样观察3~60日龄人工养殖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性腺分化和发育的组织学。结果表明:在水温(20±4)℃下,黄颡鱼卵巢的分化明显早于精巢,性腺的分化型为雌性异体型。孵出后14d卵巢开始分化,原始性腺在横切面出现组织突... 每天采样观察3~60日龄人工养殖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性腺分化和发育的组织学。结果表明:在水温(20±4)℃下,黄颡鱼卵巢的分化明显早于精巢,性腺的分化型为雌性异体型。孵出后14d卵巢开始分化,原始性腺在横切面出现组织突起,逐步形成卵巢腔;雄性分化始于孵出后54d,主要标志是形成输精管原基,进而形成输精管。本研究成果为黄颡鱼的人工繁殖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性腺分化 组织学观察
下载PDF
The Clock gene clone and its circadian rhythms in Pelteobagrus vachelli 被引量:4
17
作者 覃川杰 邵婷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3期597-603,共7页
The Clock gene,a key molecule in circadian systems,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animal kingdom. We isolated a 936-bp partial c DNA sequence of the C lock gene( Pva- clock) from the darkbarbel catfish P elteobagrus vac... The Clock gene,a key molecule in circadian systems,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animal kingdom. We isolated a 936-bp partial c DNA sequence of the C lock gene( Pva- clock) from the darkbarbel catfish P elteobagrus vachelli that exhibited high identity with C lock genes of other species of fish and animals(65%–88%). The putative domains included a basic helix-loop-helix(b HLH) domain and two period-ARNT-single-minded(PAS) domains,which were also similar to those in other species of fish and animals. P va- Clock was primarily expressed in the brain,and was detected in all of the peripheral tissues sampled. Additionally,the pattern of P va- Clock expression over a 24-h period exhibited a circadian rhythm in the brain,liver and intestine,with the acrophase at zeitgeber time 21:35,23:00,and 23:23,respectively. Our results provide insight into the function of the molecular C lock of P. vachell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ck gene pelteobagrus vachelli circadian rhythms circadian gene
下载PDF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成体造血器官头肾和体肾转录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钟爱华 代小新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86-1495,共10页
硬骨鱼类具有独特的免疫系统,其头肾和体肾是重要的造血和免疫器官。为探索黄颡鱼头肾和体肾造血和免疫功能异同,采用Illumina HiSeq NovaSeq 6000测序平台对黄颡鱼头肾和体肾进行了转录组高通量测序;测序序列经质控、组装后,共获得5997... 硬骨鱼类具有独特的免疫系统,其头肾和体肾是重要的造血和免疫器官。为探索黄颡鱼头肾和体肾造血和免疫功能异同,采用Illumina HiSeq NovaSeq 6000测序平台对黄颡鱼头肾和体肾进行了转录组高通量测序;测序序列经质控、组装后,共获得59979个转录本(transcript),N50为3919 bp;获得的转录本在NR、GO、KEGG、Swiss-Prot和Pfam数据库中比对和注释,共有24487个Unigenes获注释。差异表达基因分析显示,1112个基因在头肾中上调,包括KIT配体、早期B细胞因子1、Toll样受体1和2等免疫相关基因;2737个基因在体肾中上调,如C-C趋化因子19和25、补体5和9、白细胞介素17受体C、RIG-I和白细胞介素27等免疫相关基因,部分抗体重链可变区编码基因和抗体轻链κ链可变区编码基因仅在体肾中表达。结果表明,黄颡鱼头肾和体肾中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具有差异性,两者造血和免疫功能具有组织特异性。研究结果有助于黄颡鱼头肾和体肾造血和免疫功能研究,可为黄颡鱼病害防治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头肾 体肾 转录组测序
下载PDF
Identification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dwardsiella tarda Isolated from Pelteobagrus fulvidraco 被引量:1
19
作者 Dongren ZHOU Xueping YE +2 位作者 Yizhi LUO Weida SHI Xiaoying HANG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CAS 2014年第5期42-44,共3页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an epidemic disease broke out in Pelteobagrus fulvidraco ponds of Zhejiang Province. The diseased fish mainly exhibits head splitting and surface bleeding; dissection results reveal hepatonep...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an epidemic disease broke out in Pelteobagrus fulvidraco ponds of Zhejiang Province. The diseased fish mainly exhibits head splitting and surface bleeding; dissection results reveal hepatonephromegaly and abdominal bleeding. A bacterial strain HSY201301 was isolated from the liver tissue of P. fulvidraco with typical symptoms. Artificial infection experiment confirmed that the isolated strain had a strong virulence to healthy P. fidvidraco, leading to similar symptoms to naturally infected P. fulvidraco. The isolated strain was identified as an Edwardsiella tarda strain according to conventional morphological, physiological,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16S rRNA gene sequence. Results of drug susceptibility test indicated that the isolated strain was sensitive to cipro- floxacin, doxitard, penicillin, doxycycline, and rocephin. This study laid solid foundation for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E. tard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lteobagrus fulvidraco Edwardsiella tarda 16S rRNA
下载PDF
Isolation and Pathogenicity Analyses on Yersinia enterocolitica from Pelteobagrus vachelli
20
作者 Zhao Jing Wang Li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15年第2期29-35,F0003,共8页
Yersinia enterocolitica is an important zoonotic pathogen that can induce disease outbreaks in a wide host range. Strain YER6022 was isolated from Pelteobagrus vachelli and identified using bacterial morphology and 16... Yersinia enterocolitica is an important zoonotic pathogen that can induce disease outbreaks in a wide host range. Strain YER6022 was isolated from Pelteobagrus vachelli and identified using bacterial morphology and 16S rDNA sequence analysis. Five virulence factors were detected, then artificial infection experiment and histopathological method were carried out. These results showed that strain YER6022 was one of Y. enterocolitica family members. In addition, ail, ystb, virF, yadA and HPIint were dectected. In artificial infection experiment, with 80% mortality and 100% morbidity, injected Pelteobagrus vachellis showed red swollen of the anus, abdomen swelling and fim bleeding. There existed serious hyperaemia and edema in kidney, spleen, intestine and liver at the light microscope. Ultrastructural observation indicated that mitochondria of the liver, kidney, spleen and intestine swelled and mitochondrial cristae broke. The data had further shed light on its pathogenicity in Pelteobagrus vachelli. It would benefit for further studies on pathogenesis ofPelteobagrus vachelli infected with Y. enterocolitic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ersinia enterocolitica ISOLATION PATHOGENICITY pelteobagrus vachelli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