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tility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anorectal disease 被引量:11
1
作者 Loren Berman Gary M Israel +2 位作者 Shirley M McCarthy Jeffrey C Weinreb Walter E Longo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23期3153-3158,共6页
Imaging of both benign and malignant anorectal diseases has traditionally posed a challenge to clinicians, and as a result history and physical exam have been relied on heavily. CT scanning and endorectal ultrasound h... Imaging of both benign and malignant anorectal diseases has traditionally posed a challenge to clinicians, and as a result history and physical exam have been relied on heavily. CT scanning and endorectal ultrasound have become popular in assessment of anatomy and staging of tumors, but have limitation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has the capability to fill in the gaps left open by more conventional imaging modalities and continues to be promising as the definitive imaging technique in the pelvis, especially with advancement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in this field.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is topic has been undertaken. Anorectal disease is divided into three broad categories: cancer, fistula/abscess, and pelvic floor disorder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is performed to evaluate the use of MRI and other imaging modalities in these three areas. Preoperative imaging is useful in the evaluation of all three areas of anorectal disease. MRI is an effective tool in delineating anatomy and, when correlating with the specific clinical scenario, is an effective adjunct in clinical decision-making in order to optimize outcome. MRI continues to be a promising and novel approach to imaging various afflictions of the anorectum and the pelvic floor. Its role is more well-established in some areas than in others, and there are still signif icant limitations. As technology advances, MRI will shed more light on a complex anatomical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直肠癌 肛门瘘 脓肿
下载PDF
静、动态MRI用于盆底功能障碍肛提肌评价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李娜 程悦 +1 位作者 吴彦洪 沈文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15年第4期343-346,360,共5页
盆底功能障碍是由于盆底支持结构薄弱所引起的包括盆腔器官脱垂、排尿及排便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症状的疾病。肛提肌是支持盆底的主要结构,静态MRI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力,能客观地评价肛提肌的形态及结构,动态MRI能实时反映肛提肌的运动... 盆底功能障碍是由于盆底支持结构薄弱所引起的包括盆腔器官脱垂、排尿及排便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症状的疾病。肛提肌是支持盆底的主要结构,静态MRI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力,能客观地评价肛提肌的形态及结构,动态MRI能实时反映肛提肌的运动及功能,为其全面评估提供客观依据。就静、动态MRI在盆底功能障碍中对肛提肌评价的应用及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功能障碍 肛提肌 静动态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盆底器官脱垂的动态MRI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岳建兰 沈文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13年第3期244-248,共5页
盆底器官脱垂是中老年妇女的常见病,动态MRI作为最具前景的辅助检查手段,可同时评价盆底的形态、运动和功能,在术前明确缺损的部位、类型及程度,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就动态MRI在盆底器官脱垂中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盆底器官脱垂是中老年妇女的常见病,动态MRI作为最具前景的辅助检查手段,可同时评价盆底的形态、运动和功能,在术前明确缺损的部位、类型及程度,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就动态MRI在盆底器官脱垂中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动态mri 盆底 盆底器官脱垂 盆底功能障碍
下载PDF
高分辨率MRI联合动态MRI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广辉 《中国民康医学》 2022年第16期130-133,共4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MRI)联合动态MRI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该院收治的60例高度疑似PFD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高分辨率MRI与动态MRI检查,以临床综合检查为金标准,统计临床综...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MRI)联合动态MRI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该院收治的60例高度疑似PFD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高分辨率MRI与动态MRI检查,以临床综合检查为金标准,统计临床综合检查结果、高分辨率MRI单项及联合动态MRI检查诊断PFD的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并比较PFD患者、非PFD患者的动态MRI检查图像、盆底肌厚度。结果:经临床综合检查结果显示,60例高度疑似PFD患者确诊44例,占73.33%,其中盆底疝4例,膀胱膨出23例,直肠脱垂12例,直肠膨出5例;经Kappa一致性分析,高分辨率MRI检查诊断PFD的结果与临床综合检查结果的一致性一般(Kappa=0.590,P=0.000);高分辨率MRI联合动态MRI检查诊断PFD的结果与临床综合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较好(Kappa=0.791,P=0.000);PFD患者膀胱颈下降、子宫颈下降、肛管直肠连接下降水平均高于非PFD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D患者耻骨直肠肌、髂骨尾骨肌厚度均小于非PFD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分辨率MRI联合动态MRI检查在PFD中的诊断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动态磁共振成像 检查 诊断价值
下载PDF
动态磁共振成像对已婚未育女性盆底功能评估的应用探讨
5
作者 叶成斌 林学英 +2 位作者 张小镇 陈瑞烟 张祝辉 《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23年第1期59-62,共4页
目的探讨已婚未育女性孕前盆底功能和形态的磁共振成像变化特征。方法对31名已婚未育女性志愿者行盆底的静息及动态磁共振成像检查,分别测量盆腔脏器(膀胱底部、宫颈下端和肛管直肠交界处)在静息位与最大腹压(即最大力排期)时至耻尾线(... 目的探讨已婚未育女性孕前盆底功能和形态的磁共振成像变化特征。方法对31名已婚未育女性志愿者行盆底的静息及动态磁共振成像检查,分别测量盆腔脏器(膀胱底部、宫颈下端和肛管直肠交界处)在静息位与最大腹压(即最大力排期)时至耻尾线(PCL线)及耻骨中线(MPL线)的距离及动静态的最大腹压时变化幅度。结果膀胱底部、宫颈下端和肛管直肠交界处在静息位与最大腹压时至PCL线距离分别为:静息位(2.23±0.51)、(2.11±0.72)与(0.93±0.40)cm,最大腹压(0.97±1.07)、(0.72±1.06)与(1.60±0.79)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底部、宫颈下端、肛管直肠连接处到MPL线距离分别为:静息位(2.82±0.57)、(2.11±0.72)与(0.93±0.40)cm,最大腹压(2.68±0.41)、(4.52±1.32)与(2.91±0.74)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腹压膀胱底部、宫颈下端和肛管直肠交界处至PCL线距离变化幅度分别为:(1.26±0.95)、(1.39±1.08)与(0.66±0.63)cm,至MPL线距离变化幅度分别为:(0.14±0.60)、(0.60±1.05)与(0.18±0.66)cm,最大腹压盆腔脏器至PCL及MPL线距离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MRI检查可以直观地观察女性孕前盆底的形态和运动功能变化,最大腹压时以PCL为基线较MPL线观察盆腔脏器下降程度更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 动态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基于静动态磁共振成像比较正常青年男女盆底解剖结构及功能特征的差异
6
作者 赵志恒 吴玥 +5 位作者 张静 杨子涛 张钦涌 王庆伟 程敬亮 车英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3-149,共7页
目的利用静动态盆底磁共振成像技术比较正常青年男女盆底解剖结构及功能特征的差异。方法前瞻性收集健康青年志愿者男性60例,女性60例,使用3.0T MRI扫描仪行静态动态盆底MRI扫描。在静态及动态最大力排相矢状位T2WI图像上测量H线、M线... 目的利用静动态盆底磁共振成像技术比较正常青年男女盆底解剖结构及功能特征的差异。方法前瞻性收集健康青年志愿者男性60例,女性60例,使用3.0T MRI扫描仪行静态动态盆底MRI扫描。在静态及动态最大力排相矢状位T2WI图像上测量H线、M线、膀胱颈(bladder neck,BN)到耻骨尾骨线(pubococcygeal line,PCL)线的垂直距离(BN-PCL)、子宫(uterus)到PCL线的垂直距离(UPCL)、肛管直肠角、肛提肌板角、耻骨前列腺角,并计算上述参数静动态差值;在静态横轴位T2WI图像上测量耻骨直肠肌厚度和髂尾肌厚度。比较各参数两组间差异。结果正常青年男性静态M线长度、静态及动态最大力排相BN-PCL线长度明显大于女性(P<0.05);男性髂尾肌厚度明显大于女性(P<0.05);女性H线、BN-PCL线静动态差值明显大于男性(P<0.05)。结论静动态盆底MRI发现男性和女性肛直肠交界处、膀胱颈位置及盆底支持结构存在差异,提示临床医生利用磁共振技术评估盆底解剖结构及功能时应关注性别、个体差异,以提高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有效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动态磁共振 盆底 解剖学 正常青年 性别
下载PDF
子宫脱垂患者术前及术后盆底支持结构的磁共振成像评价
7
作者 杨洁 李小丽 +1 位作者 孙惠苗 胡磊 《实用医技杂志》 2023年第1期12-15,共4页
目的探讨子宫脱垂(UP)患者术前及经阴全子宫切除术并阴道骶棘韧带悬吊术(SSLF)后盆底支持结构的磁共振成像(MRI)影像特征变化,为临床医师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在山西省儿童医院诊断为Ⅱ°~Ⅳ°UP需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子宫脱垂(UP)患者术前及经阴全子宫切除术并阴道骶棘韧带悬吊术(SSLF)后盆底支持结构的磁共振成像(MRI)影像特征变化,为临床医师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在山西省儿童医院诊断为Ⅱ°~Ⅳ°UP需手术治疗、且在术前和术后均行MRI检查的患者29例。手术前、后于静息位和Valsalva动作时进行盆底MRI扫描。采用相关软件分别测量H线、M线、G1角、G2角、宫颈长度、B线、C线等参数值。结果术前静息位UPⅣ°患者的宫颈长度长于Ⅱ°~Ⅲ°患者(t=2.414,P=0.019);Valsalva动作位Ⅳ°患者H线、M线、G1角、G2角、B线和C线均高于Ⅱ°~Ⅲ°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线(t=2.378,P=0.021)、M线(t=5.299,P<0.01)、G1角(t=4.592,P<0.01)、G2角(t=2.147,P=0.036)、B线(t=2.190,P=0.032)和C线(t=2.150,P=0.036]。Ⅱ~Ⅳ期患者手术后3个月复查发现,H线、M线、G1角、G2角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H线(t=6.658,13.221;P<0.01)、M线(t=13.111,18.583;P<0.01)、G1角(t=6.408,7.905;P<0.01)、G2角(t=2.239,7.469;P=0.027)。结论盆底MRI扫描可以清晰显示子宫脱垂患者的盆底支持结构,有助于子宫脱垂的诊断和手术疗效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脱垂 盆底疾病 磁共振成像 盆底支持结构
下载PDF
盆底功能障碍的X线与MR排粪造影临床对照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徐速 刘超 +2 位作者 丁曙晴 丁义江 高玲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5年第4期273-277,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MR)排粪造影诊断盆底功能障碍的价值。方法盆底功能障碍患者20例,全部行X线和MR排粪造影两种方法检查,比较两种图像显示盆底功能障碍的病变情况。结果 MR和X线两种方法在反映同一受检者力排时肛直角变化、盆底下降程度... 目的探讨磁共振(MR)排粪造影诊断盆底功能障碍的价值。方法盆底功能障碍患者20例,全部行X线和MR排粪造影两种方法检查,比较两种图像显示盆底功能障碍的病变情况。结果 MR和X线两种方法在反映同一受检者力排时肛直角变化、盆底下降程度和直肠前突深度上的相关性和一致性较好;MR可以显像盆底失弛缓,但其敏感性较高,价值仍需进一步评价;MR和X线对排便过程中出现的直肠黏膜脱垂、直肠套叠等肠壁结构变化诊断的一致性较好;MR可以显示排便过程中其它盆腔结构的异常,而X线排粪造影无法显示。结论 MR排粪造影能够基本替代X线排粪造影,并有其独到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功能障碍 排粪造影 X线 磁共振
下载PDF
静态、动态磁共振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敏 蒋涛 《医学综述》 2010年第11期1718-1721,共4页
盆底功能障碍疾病指盆底支持系统因退化、损伤所致松弛而引发的一类疾病的总称,主要表现为压力性尿失禁、排便困难和盆腔器官脱垂。目前,对于盆底解剖的研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形态解剖学,功能性解剖受到更多关注。盆底作为一个动态平衡... 盆底功能障碍疾病指盆底支持系统因退化、损伤所致松弛而引发的一类疾病的总称,主要表现为压力性尿失禁、排便困难和盆腔器官脱垂。目前,对于盆底解剖的研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形态解剖学,功能性解剖受到更多关注。盆底作为一个动态平衡的整体系统,易并发多个盆腔脏器功能异常,而临床物理检查常常不够全面、准确,术后复发率较高。盆底功能磁共振全面评价盆底形态及功能性病变,为术前诊断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重要临床依据,明显减低术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磁共振成像 盆底 盆底功能障碍
下载PDF
动态磁共振排粪造影盆底功能评估测量指标的应用现况和比较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晨晓 张敏(综述) +1 位作者 石荣 戚婉(审校)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22年第4期291-298,共8页
动态磁共振排粪造影(DMRD)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诊断中应用广泛,有很高的诊断价值,近年来提出了多种参考线和测量指标,但尚未形成统一的诊断标准。本文就国内外近年来DMRD在PFD应用中的测量指标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诊... 动态磁共振排粪造影(DMRD)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诊断中应用广泛,有很高的诊断价值,近年来提出了多种参考线和测量指标,但尚未形成统一的诊断标准。本文就国内外近年来DMRD在PFD应用中的测量指标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诊断PFD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诊断成像
下载PDF
盆底动态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姜宏雷 彭朋 《继续医学教育》 2013年第5期46-49,共4页
目的:使用自行设计的高顺应性球囊模拟粪便进行盆底动态MRI检查,评价其可行性、敏感性、稳定性。方法:对50例盆底功能失调女性患者(年龄24~79岁,中位年龄56.5岁)行盆底动态MRI检查。先在静息状态下扫描盆底,观察盆底肌肉及相关组织结... 目的:使用自行设计的高顺应性球囊模拟粪便进行盆底动态MRI检查,评价其可行性、敏感性、稳定性。方法:对50例盆底功能失调女性患者(年龄24~79岁,中位年龄56.5岁)行盆底动态MRI检查。先在静息状态下扫描盆底,观察盆底肌肉及相关组织结构形态,然后在患者肛管内插入高顺应性球囊后采集提肛和力排动作时的图像。结果:盆底动态MRI检查中有8名患者未能排出液囊(其中包括5人改为左侧卧位后排出液囊),另42人均在仰卧位排出液囊。50名患者共诊断直肠前膨出41例(82%)、膀胱膨出35例(70%)、外括约肌萎缩16例(32%)、会阴脱垂12例(24%)、耻骨直肠肌痉挛综合症8例(16%)、肛直肠连接异常下降3例(6%)。结论:盆底动态磁共振可直观准确的诊断复杂盆底功能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功能失调 磁共振成象 动态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盆底超声和磁共振成像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产妇产后发生盆腔器官脱垂的评估 被引量:40
12
作者 李金辉 王海申 +6 位作者 张树荣 宋海娜 李春红 尤玉恩 柴艳丽 徐丽 张更旺 《中国医学装备》 2020年第11期82-85,共4页
目的:比较盆底超声和磁共振成像(MRI)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患者产后发生盆腔器官脱垂(POP)的评估。方法:选择医院收治的160例PFD经产妇,依据分娩方式分为剖宫产组(90例)和经阴道产组(70例);另选取同期160名健康体检的已婚未孕者作... 目的:比较盆底超声和磁共振成像(MRI)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患者产后发生盆腔器官脱垂(POP)的评估。方法:选择医院收治的160例PFD经产妇,依据分娩方式分为剖宫产组(90例)和经阴道产组(70例);另选取同期160名健康体检的已婚未孕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对入组者采取盆底超声和MRI检查,分析不同状态的超声和MRI肛提肌裂孔长度以及面积之间的差异,比较MRI及超声检查的一致性;绘制患者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及对应的灵敏度、特异度等;并对产后发生盆腔器官脱垂进行评估。结果:同一组患者超声和MRI对静息状态、Vasalva动作状态和肛提肌收缩状态下不同组内肛提肌裂孔长度以及面积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超声和MRI对静息状态下不同组间的肛提肌裂孔长度及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长度)=12.556,F=7.331;F(面积)=13.021,F=8.226;P<0.05);对Vasalva动作状态下不同组间的肛提肌裂孔长度及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长度)=15.241,F=9.117;F(面积)=16.235,F=8.269;P<0.05);对肛提肌收缩状态下不同组间的肛提肌裂孔长度及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长度)=22.301,F=7.991;F(面积)=33.012,F=10.264;P<0.05)。MRI和超声检查与金标准的一致性较强;超声检测的灵敏度为93.17%,高于MRI检查(88.37%);MRI诊断的特异度为12.50%,高于超声检查(6.6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262,P<0.05);超声诊断的AUC值显著高于MRI。结论:盆底超声和MRI对女性PFD产后发生POP的评估效能具有显著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超声 磁共振成像(mri)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 盆腔器官脱垂(POP)
下载PDF
盆底动态核磁共振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合并盆腔器官脱垂患者诊断评估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30
13
作者 罗丹丹 成宏 倪程 《中国性科学》 2020年第1期67-71,共5页
目的探讨盆底动态核磁共振(dynam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MRI)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合并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患者中的鉴别和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恩... 目的探讨盆底动态核磁共振(dynam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MRI)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合并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患者中的鉴别和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恩施州中心医院妇科经查体确诊的35例SUI合并POP患者和同期同年龄段的25例SUI患者为研究对象。将35例SUI合并POP患者设为观察组,25例SUI患者设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1.5T dMRI检查和经会阴超声检查,从横断位、矢状位、冠状位影像,测量其膀胱尿道后角、尿道长度、尿道倾斜角、H线和盆膈裂孔横径指标情况;分析比较dMRI在单纯SUI和SUI合并POP中的鉴别和诊断价值,探究dMRI检查与POP分级的一致性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静息相经会阴超声、dMRI诊断的尿道长度、膀胱尿道后角、尿道倾斜角、α角等参数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力排相dMRI检查测量的膀胱尿道后角、α角略高于超声测量数据,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dMRI静息相、力排相H线、盆膈裂孔横径2项参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MRI在诊断观察组前盆腔、中盆腔脏器脱垂严重程度与POP-Q体格检查一致性良好。结论 dMRI相对于传统经会阴超声诊断技术在SUI合并POP检查中,可以更精确地测量盆底相关参数,清晰显示盆底支持结构功能状态,可以准确鉴别SUI、SUI合并POP,并且准确评估盆腔脏器脱垂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动态核磁共振 压力性尿失禁 盆底功能障碍 盆腔器官脱垂
下载PDF
基于磁共振成像的女性盆底器官三维数字模型重建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立奇 薛卓维 吴氢凯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81-386,共6页
女性盆底器官、肌肉及周围结缔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是造成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isorders,PFD)的主要原因,细致了解盆底病理生理状态下的空间解剖结构能够帮助临床医师做出精确诊断以优化治疗策略。磁共振成像(magne... 女性盆底器官、肌肉及周围结缔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是造成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isorders,PFD)的主要原因,细致了解盆底病理生理状态下的空间解剖结构能够帮助临床医师做出精确诊断以优化治疗策略。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了临床医师对于盆底构造的认识,但其对于盆底结构的展示仍停留于二维平面影像,无法直观展示三维空间结构。而基于MRI的三维重建技术能够将女性盆底器官结构转化为数字模型用以观察、测量甚至用于三维打印后进行逆向分析,极大地推动了临床对于PFD发病到治疗的认识并为个体化诊疗提供依据。尽管如此,现有MRI三维重建技术尚未成熟,如不同商业软件使用方式各有优劣、不同图形识别技术算法各异、三维重建模型尚无统一评价标准、建模效率与质量难以平衡等问题,均限制其成为有效的PFD的医学研究手段。为此,该文归纳基于MRI的女性盆底组织器官三维数字模型重建的研究进展,旨在为PFD的临床诊治及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 磁共振成像 三维成像 图形识别 深度学习
下载PDF
磁共振动态增强与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Met和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联合检测在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被引量:8
15
作者 张梯勇 陈文 +1 位作者 陈晓雷 舒源河 《中国医学装备》 2022年第7期58-62,共5页
目的:分析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成像(DCE-MRI)与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受体c-Met、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MACC1)联合检测对宫颈癌(CC)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124例CC患者,根据其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与否分为淋巴... 目的:分析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成像(DCE-MRI)与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受体c-Met、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MACC1)联合检测对宫颈癌(CC)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124例CC患者,根据其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与否分为淋巴结未转移组(88例,简称未转移组)和淋巴结转移组(36例,简称转移组)。所有患者均行DCE-MRI检查、血清c-Met及MACC1水平检测;以患者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分析DCE-MRI检查、血清c-Met、MACC1检测及三者联合诊断对CC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结果:转移组中DCE-MRI评估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77.78%,特异度为93.18%,准确度为88.71%;血清c-Met及MACC1水平均高于未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66,t=9.267;P<0.05);血清c-Met和MACC1诊断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3和0.879,截断值分别为104.23μg/L和6.70 ng/ml,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3.33%和80.56%,89.77%和90.91%,准确率均为87.90%;DCE-MRI与血清c-Met、MACC1联合诊断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及准确率分别为94.44%和90.32%,均高于三者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81,P<0.05)。结论:DCE-MRI联合血清c-Met、MACC1检测对CC盆腔淋巴结转移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三者联合可显著提高灵敏度,有助于临床判定CC盆腔淋巴结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CC) 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受体c-Met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成像(DCE-mri) 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MACC1) 盆腔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盆底动态MRI对盆底功能异常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0
16
作者 彭朋 蒋涛 +1 位作者 杨新庆 康嘉宝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11-715,共5页
目的使用自行设计高顺应性球囊模拟粪便进行盆底动态MRI检查,评价其可行性、敏感性、稳定性。资料与方法对40例盆底功能失调女性患者(年龄24~79岁,平均56.5岁)在肛管内插入高顺应性球囊前、后分别行盆底动态MRI扫描。并对插入球囊前、... 目的使用自行设计高顺应性球囊模拟粪便进行盆底动态MRI检查,评价其可行性、敏感性、稳定性。资料与方法对40例盆底功能失调女性患者(年龄24~79岁,平均56.5岁)在肛管内插入高顺应性球囊前、后分别行盆底动态MRI扫描。并对插入球囊前、后所得检查数据进行比较。结果40例中,诊断膀胱膨出20例(50%)、直肠前膨出29例(72.5%)、外括约肌萎缩16例(40%)、耻骨直肠肌痉挛综合征5例(12.5%)、肛直肠连接异常下降2例(5%)、直肠子宫陷窝疝11例(27.5%)、会阴脱垂9例(22.5%)、内外括约肌放松异常8例(20%)。盆底动态MRI检查过程中,有24例在仰卧位排出球囊。16例未能排出球囊(其中5例改为左侧卧位后排出)。经统计分析,球囊排出者与未排出者,以及同一患者使用球囊前后所得数据间存在明显差异。结论球囊排出患者较未排出者盆底运动要明显,而球囊的使用可明显加大盆底运动幅度,更好地反映盆底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功能失调 磁共振成像 动态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MRI对女性盆底功能失调肛提肌裂孔解剖及形态的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黄燕 张国安 +3 位作者 张瑞 高元安 王国际 王毅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134-1137,共4页
目的探讨正常女性与盆底功能失调患者力排相MRI肛提肌裂孔形态及解剖结构的变化。方法选择23名女性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和35例盆底功能失调患者(试验组),采用MRI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采集静息和力排相盆腔横断、冠状和矢状面影像,观... 目的探讨正常女性与盆底功能失调患者力排相MRI肛提肌裂孔形态及解剖结构的变化。方法选择23名女性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和35例盆底功能失调患者(试验组),采用MRI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采集静息和力排相盆腔横断、冠状和矢状面影像,观测肛提肌裂孔的解剖和形态,比较力排相试验组与对照组肛提肌裂孔面积和解剖结构的变化。结果静息相两组间肛提肌裂孔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力排相试验组肛提肌裂孔面积[(35.9±13.1)cm2]和面积增大百分比[(64.7±22.5)%]均显著大于对照组[(21.7±4.9)cm2和(11.3±6.4)%](P<0.01)。静息相两组受试者肛提肌裂孔解剖结构由前至后均分别为尿道、阴道和肛管,力排相试验组肛提肌裂孔出现膀胱10例(31.3%)、子宫12例(37.5%)、直肠黏膜21例(65.6%)和腹膜脂肪8例(25.0%),而对照组仅发现2例(9.5%)肛提肌裂孔内出现直肠黏膜,经χ2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女性盆底功能失调患者力排相常出现多个盆腔器官向肛提肌裂孔脱垂,并导致肛提肌裂孔异常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 肛提肌裂孔 盆底功能失调 磁共振成像 评价研究
原文传递
动态磁共振成像与盆腔器官造影术诊断女性盆底功能失调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王毅 龚水根 +2 位作者 张伟国 刘宝华 张连阳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206-209,共4页
目的采用盆底动态MRI与同步联合盆腔器官造影术对比研究女性盆底功能失调,寻找女性盆底功能失调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模式。方法对30例盆底功能失调患者分别行同步联合盆腔器官造影术(膀胱尿道造影加腹膜腔造影加阴道造影加排粪造影)和盆底... 目的采用盆底动态MRI与同步联合盆腔器官造影术对比研究女性盆底功能失调,寻找女性盆底功能失调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模式。方法对30例盆底功能失调患者分别行同步联合盆腔器官造影术(膀胱尿道造影加腹膜腔造影加阴道造影加排粪造影)和盆底动态MRI检查,比较两种影像检查结果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盆底动态MRI与同步联合盆腔器官造影术对评价膀胱颈膨出的诊断符合率为100%,其次依次是肛直肠连接异常下降(95.2%),盆底陷窝疝(86.7%)和子宫颈脱垂(85.7%)。但同步联合盆腔器官造影术检出12例直肠膨出和直肠黏膜脱垂或套叠28例(93.3%),而盆底动态MRI仅检出6例(50.0%)直肠膨出。盆底动态MRI的平均检查时间是(16±3)min。同步联合盆腔器官造影术为(34±9)min(P<0.01)。结论盆底动态MRI结合排粪造影术是全面评价女性盆底功能失调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功能失调 盆腔器官 对比研究 磁共振成像 女性 动态mri 影像学检查 膀胱尿道造影 直肠黏膜脱垂 直肠膨出 mri检查 腹膜腔造影 诊断符合率 子宫颈脱垂 排粪造影术 阴道造影 检查结果 连接异常 检查时间 全面评价 同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