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落叶型天疱疮发病的关键基因和通路: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 被引量:1
1
作者 朱雅倩 李欣辉 +1 位作者 贾子悦 陈永锋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23年第2期100-106,共7页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参与落叶型天疱疮(PF)发病的关键基因和通路,进一步了解PF发病机制。方法从GEO数据库中获取PF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的基因芯片数据集GSE53873,整合Limma差异分析、基因功能和通路富集分析、蛋白质-蛋白质...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参与落叶型天疱疮(PF)发病的关键基因和通路,进一步了解PF发病机制。方法从GEO数据库中获取PF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的基因芯片数据集GSE53873,整合Limma差异分析、基因功能和通路富集分析、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等多种生物信息学方法,确定与PF相关的关键基因及通路。结果共鉴定121个显著上调基因和48个显著下调基因。PF患者的差异基因涉及到T细胞分化、T细胞活化、白细胞分化与代谢等多个方面。最终确定CXCL10及OAS1是PF发病的关键基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结果提示CXCL10(AUC=0.86)及OAS1(AUC=0.86)对PF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基因功能和通路富集分析提示CXCL10主要与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COVID-19感染、细胞因子相互作用相关,而OSA1主要与病毒感染、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等相关。结论CXCL10及OAS1为与PF相关的关键基因,T细胞分化与活化、白细胞分化与代谢等通路与天疱疮发病机制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型天疱疮 基因组测序 CXCL10 OAS1 CD4^(+)T细胞
下载PDF
血清抗Dsg1特异性抗体水平变化与落叶型天疱疮病情的关系 被引量:3
2
作者 王佩茹 钟珊 +2 位作者 陈喜雪 邱于芳 朱学骏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088-1091,共4页
目的探讨落叶型天疱疮(PF)患者外周血血清IIF滴度、Dsg1-ELISA指数与病情变化的相关性。方法监测8例落叶型天疱疮患者不同时期病情变化及其相应时间点血清中特异抗体的间接免疫荧光(IIF)滴度和Dsg1-ELISA指数,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7... 目的探讨落叶型天疱疮(PF)患者外周血血清IIF滴度、Dsg1-ELISA指数与病情变化的相关性。方法监测8例落叶型天疱疮患者不同时期病情变化及其相应时间点血清中特异抗体的间接免疫荧光(IIF)滴度和Dsg1-ELISA指数,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7例(87.5%)患者病情评分与Dsg1-ELISA指数有显著性关联(P<0.05),且与病情波动平行变化,4例(50%)患者病情评分与IIF滴度有显著性关联,与病情波动平行变化。结论 Dsg1-ELISA指数可作为PF病情的监测和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型天疱疮(pf) 间接免疫荧光(IIF) Dsg1-ELISA
下载PDF
胫前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并发落叶型天疱疮1例 被引量:2
3
作者 付兰芹 贾力 +1 位作者 何志新 王宝玺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825-827,共3页
报告胫前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并发落叶型天疱疮1例。患者男,64岁。全身红斑、瘙痒1年,出现松弛性水疱、糜烂、结痂5个月。患者自10岁始四肢出现瘙痒性疱疹,渐形成红色瘢痕,并持续至今。皮损组织病理检查:大疱处示棘层上部大疱,疱中有嗜酸... 报告胫前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并发落叶型天疱疮1例。患者男,64岁。全身红斑、瘙痒1年,出现松弛性水疱、糜烂、结痂5个月。患者自10岁始四肢出现瘙痒性疱疹,渐形成红色瘢痕,并持续至今。皮损组织病理检查:大疱处示棘层上部大疱,疱中有嗜酸性纤维蛋白网、大量中性粒细胞及棘层松解细胞;胫前处皮损示表皮下裂隙性水疱,较多成纤维细胞和结缔组织。间接免疫荧光检查抗表皮细胞间基质抗体(+),滴度为1∶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胫前 天疱疮 落叶型
下载PDF
血清中4种天疱疮抗体在天疱疮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2
4
作者 李云珍 李玲 +1 位作者 刘勇 姚少濠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1年第10期1398-1400,共3页
目的探讨4种天疱疮抗体[抗桥粒芯蛋白1抗体、抗桥粒芯蛋白3抗体、大疱性类天疱疮(BP)180抗体、BP 230抗体]在天疱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该中心2018年6月至2020年7月880例临床疑为"天疱疮"患者的标本,采用... 目的探讨4种天疱疮抗体[抗桥粒芯蛋白1抗体、抗桥粒芯蛋白3抗体、大疱性类天疱疮(BP)180抗体、BP 230抗体]在天疱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该中心2018年6月至2020年7月880例临床疑为"天疱疮"患者的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4种天疱疮抗体并分析检测结果。结果 880例标本中4种天疱疮抗体阳性率为63.86%(562/880),男性和女性4种天疱疮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P阳性率(30.23%)>寻常型天疱疮(PV)(16.02%)>落叶型天疱疮(PF)(11.02%)>PV+BP(3.64%)>PF+BP(2.95%),BP阳性率最高,PF+BP阳性率最低。除PV+BP和PF+BP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P阳性率随年龄增高而递增(P<0.05),其中>60岁组BP阳率(44.07%)最高。<40岁组和40~60岁组PV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60岁组和>60岁组、<40岁组和>60岁组PV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0~60岁组PV阳性率(22.22%)最高,其次是<40岁组(20.99%)。<40岁组和40~60岁组PF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60岁组和>60岁组、<40岁组和>60岁组PF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0~60岁PF阳性率(17.78%)最高,其次是<40岁组(11.66%)。结论 4种天疱疮抗体在天疱疮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疱疮抗体 寻常天疱疮 落叶型天疱疮 大疱性类天疱疮
下载PDF
儿童落叶型天疱疮1例
5
作者 夏萍 苏飞 +2 位作者 姜一化 陈龙 陈柳青 《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 2014年第3期141-142,F0003,共3页
患儿女,12岁。全身红斑、水疱、鳞屑伴瘙痒5个月,再发加重1个月。组织病理及直接免疫荧光确诊为落叶型天疱疮。泼尼松20mg/d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患儿皮疹消退。
关键词 天疱疮 落叶型 儿童
下载PDF
氯喹/羟氯喹的作用机制及其在口腔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7
6
作者 林琳 吴开慧 王文梅 《口腔疾病防治》 2021年第3期198-201,共4页
氯喹/羟氯喹同为4⁃氨基喹啉类的经典抗疟药物,两者化学结构相似,作用机制相近,由于羟氯喹的毒性和副作用低于氯喹,目前临床应用以羟氯喹为主,具有良好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氯喹和羟氯喹因具有免疫抑制、抗炎、抗病毒、抗肿瘤、光保护等作... 氯喹/羟氯喹同为4⁃氨基喹啉类的经典抗疟药物,两者化学结构相似,作用机制相近,由于羟氯喹的毒性和副作用低于氯喹,目前临床应用以羟氯喹为主,具有良好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氯喹和羟氯喹因具有免疫抑制、抗炎、抗病毒、抗肿瘤、光保护等作用而在临床中应用广泛。氯喹/羟氯喹免疫抑制作用的主要机制包括:抑制溶酶体活性和自噬;抑制免疫反应的信号通路;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氯喹具有稳定溶酶体膜,减少溶酶体酶释放的作用;同时其作为前列腺素拮抗剂,减少前列腺素及白三烯的生成,从而发挥抗炎作用。氯喹/羟氯喹可通过抑制病毒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受体糖基化,在病毒复制的早期阶段抑制增殖,发挥抗病毒的作用。目前发现羟氯喹在盘状红斑狼疮、口腔扁平苔藓、慢性唇炎、落叶型天疱疮、干燥综合征等口腔疾病中均有显著疗效,然而眼部损害是羟氯喹最需关注的不良反应,其发生与药物的累积剂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喹 羟氯喹 免疫抑制 口腔疾病 盘状红斑狼疮 口腔扁平苔藓 慢性唇炎 落叶型天疱疮 副作用
下载PDF
天疱疮患者96例预后分析
7
作者 张广贺 张立明 +3 位作者 徐宏慧 夏立新 高兴华 肖汀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11-916,共6页
目的 探索影响天疱疮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本科2015—2021年住院天疱疮患者的临床资料,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时序检验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Cox逐步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陈旧皮损消退的前提下,无新发皮损至少两... 目的 探索影响天疱疮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本科2015—2021年住院天疱疮患者的临床资料,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时序检验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Cox逐步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陈旧皮损消退的前提下,无新发皮损至少两个月定义为完全缓解,仍系统应用泼尼松≤10 mg/d和/或最小剂量免疫抑制剂治疗定义为用药完全缓解,停止所有系统药物治疗定义为停药完全缓解。结果 共纳入96例天疱疮患者,寻常型67例,落叶型29例。平均随访时间(38.55±22.10)个月。寻常型天疱疮患者中29例(43.28%)达到用药完全缓解,8例(11.94%)达到停药完全缓解;落叶型天疱疮患者中13例(44.83%)达到用药完全缓解,10例(34.48%)达到停药完全缓解。单因素分析显示,寻常型天疱疮患者停药完全缓解时间的不利影响因素为发病年龄≥50岁(P=0.034);落叶型天疱疮患者停药完全缓解时间的不利影响因素为入院时病程≤6个月(P=0.021)。多因素分析显示,寻常型天疱疮(HR=0.257,95%CI:0.096~0.688,P=0.007)和入院时病程≤6个月(HR=0.287,95%CI:0.109~0.756,P=0.012)与停药完全缓解时间呈负相关。结论 发病年龄≥50岁和病程≤6个月分别为寻常型天疱疮和落叶型天疱疮达到停药完全缓解的不利因素。寻常型天疱疮比落叶型天疱疮更难达到停药完全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常型天疱疮 落叶型天疱疮 缓解 预后
下载PDF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落叶型天疱疮一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3
8
作者 刘钟 胡吉升 +3 位作者 黄萌 陈柳青 覃莉 周小勇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36-437,共2页
患儿男,9岁,头皮红斑、糜烂伴瘙痒1个月,泛发全身1周。皮损组织病理:表皮内颗粒层下方水疱形成,疱内见大量棘层松解细胞,真皮浅层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直接免疫荧光检查示表皮细胞间IgG、补体C3呈网状沉积,IgM、IgA... 患儿男,9岁,头皮红斑、糜烂伴瘙痒1个月,泛发全身1周。皮损组织病理:表皮内颗粒层下方水疱形成,疱内见大量棘层松解细胞,真皮浅层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直接免疫荧光检查示表皮细胞间IgG、补体C3呈网状沉积,IgM、IgA阴性。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血清抗Dsg1抗体阳性(157.00 U/ml)。诊断:落叶型天疱疮。入院后应用泼尼松40 mg/d疗效欠佳,改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每周100 mg,共4周)联合泼尼松(20 mg/d)治疗,病情控制良好。泼尼松逐渐减量至7.5 mg/d维持治疗,随访24个月病情无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疱疮 儿童 泼尼松 落叶型天疱疮 利妥昔单抗
原文传递
国内首报落叶型天疱疮转变为大疱性类天疱疮1例
9
作者 胡枫 王向东 +2 位作者 夏云 周小勇 陈柳青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6-158,共3页
患者女,58岁,头颈胸背起皮疹伴痒痛20d,于2010年2月入院,皮疹表现为红斑基础上浅表糜烂,尼氏征阳性。组织病理检查示颗粒细胞层及棘细胞层上方裂隙,并可见游离角化不良细胞,直接免疫荧光(DIF)示棘细胞间IgG和C3沉积,诊断为落叶型天疱疮... 患者女,58岁,头颈胸背起皮疹伴痒痛20d,于2010年2月入院,皮疹表现为红斑基础上浅表糜烂,尼氏征阳性。组织病理检查示颗粒细胞层及棘细胞层上方裂隙,并可见游离角化不良细胞,直接免疫荧光(DIF)示棘细胞间IgG和C3沉积,诊断为落叶型天疱疮,予以曲安西龙24mg/d,雷公藤多苷片60 mg/d,烟酰胺300 mg/d和四环素2 g/d治疗,皮疹逐渐消退。2017年6月,患者头颈、胸背及手部起皮疹伴瘙痒15 d再次入院,皮疹为红斑基础上紧张水疱,尼氏征阴性。组织病理检查见表皮下水疱,疱内及真皮浅层见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DIF示IgG和C3沿基底膜带沉积,ELISA检查示BP180抗体阳性,Dsg1和Dsg3抗体阴性,诊断为大疱性类天疱疮,予以曲安西龙12 mg/d、烟酰胺300 mg/d和四环素2 g/d口服,皮损逐渐消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疱疮 落叶型天疱疮 转变 大疱性类天疱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