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irulence changes in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during the freezing of Penaeus chinensis 被引量:1
1
作者 Zenghui Gao Heer Ding +4 位作者 Ke Li Qiang Zhang Xubo Zhao Bin Liu Tianli Yue 《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 SCIE CSCD 2023年第6期2362-2368,共7页
Although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has become the most common pathogen in fresh and frozen seafood,its virulence changes have often been ignored during the processing of seafood.To investigate these potential risks,we u... Although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has become the most common pathogen in fresh and frozen seafood,its virulence changes have often been ignored during the processing of seafood.To investigate these potential risks,we used frozen Penaeus chinensis as examples,and the most virulent factors of V.parahaemolyticus,including amounts,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status,toxins TDH and TRH,and virulence genes tdh and trh,were determined.Bacterial quantities were signifi cantly reduced during drain and sprinkling phases,but caused by different factors.By SYTO9 and PI staining showed that washing wa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bacterial reduction at the drain phase,while the strain entering VBNC state was another reason at sprinkling phase.Their hemolysis toxicity,produced by TDH and TRH,became stronger after inoculation on shrimp,and could be detected throughout the process.Moreover,tdh and trh also exhibited trend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hemolysis toxicity test.tdh was almost to a two-fold expression level during ice-glazing phase,while trh only express at a low level,less than half of the expression level before inoculation.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strains were not dead during freezing process,but became VBNC cells,which still produced and accumulated toxins,especially TDH,the most virulent fact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penaeus chinensis Frozen processing 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tdh
下载PDF
In vitro Inhibitory Activity of Shisandra chinensis and Polygonatum sibiricum against Vibrio harveyi and Its Biofilms 被引量:4
2
作者 Zhifeng HUANG Huanying PANG +3 位作者 Yang HUANG Yucong HUANG Yishan LU Jichang JIAN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CAS 2016年第4期57-60,共4页
[Objective] This study aimed to analyze the in vitro inhibitory activity of Shisandra chinensis and Polygonatum sibiricum against Vibrio harveyi and its biofilms. [Result] By agar diffusion test, in vit... [Objective] This study aimed to analyze the in vitro inhibitory activity of Shisandra chinensis and Polygonatum sibiricum against Vibrio harveyi and its biofilms. [Result] By agar diffusion test, in vitro inhibitory activity of 5. chinensis and P. sibiricum against V. harveyi was investigated. The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 MIC) and 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 of 5. chinensis and P. sibiricum against V. harveyi were determined by doubling dilution meth-od. The inhibitory activity of 5. chinensis and P. sibiricum on the formation of V. harveyi biofilms was evaluated by modified MTT assay. [ Result ] Both 5. chinen-sis and P. sibiricum had inhibitory activity against V. harveyi. The inhibition zone diameter of 5. chinensis against V. harveyi was 17. 95 mm; MIC and MBC of 5. chinensis were both 3.125 mg/ml. The inhibition zone diameter of P. sibiricum against V. harveyi was 12. 22 mm; MIC and MBC of P. sibiricum were 3.125 and 6.250 mg/ml, respectively. When the concentration was higher than 6. 25 mg/ml, 5. chinensis decoction had extremely significant inhibitory activity against V. harveyi (P 〈 0. 01) ; when the concentration was higher than 3. 125 mg/ml, P. sibiricum had extremely significant inhibitory activity against V. harveyi (P 〈0. 01). [ Conclusion] 5. chinensis and P. sibiricum could significantly inhibit V. harveyi and its biofil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isandra chinensis Polygonatum sibiricum vibrio harveyi In vitro inhibitory activity BIOFILM
下载PDF
Inhibitory Activity of Prunus mume,Copitis chinensis and Crataegus pinnatifida on Vibrio harveyi and Its Biofilm 被引量:1
3
作者 Yili ZHONG Danling GUO +5 位作者 Huanying PANG Hao WU Yang HUANG Yucong HUANG Jufen TANG Jichang JIAN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CAS 2017年第5期51-55,共5页
[Objective]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in-vitro inhibitory effects of Prunus mume,Coptis chinensis and Crataegus pinnatifida on Vibrio harveyi and its biofilm. [Method]The inhibitory zone diameters of t... [Objective]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in-vitro inhibitory effects of Prunus mume,Coptis chinensis and Crataegus pinnatifida on Vibrio harveyi and its biofilm. [Method]The inhibitory zone diameters of the thre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against V. harveyi were determined by agar diffusion method; the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 and 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 values of the thre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against V. harveyi were determined by doubling dilution method; and the effects of the thre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on the formation of V. harveyi biofilm were determined by 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 MTT) method. [Result]The thre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all inhibited V. harveyi to different degrees. C. chinensis and C. pinnatifida and P. mume exhibited the inhibitory zone diameters of( 17. 62 ± 0. 04),( 20. 16 ± 0. 08) and( 30. 76 ± 0. 26) mm against V. harveyi,respectively. P. mume and C. pinnatifida had strong inhibitory effects on V. harveyi. The MIC and MBC values of P. mume against V. harveyi were 7. 812 5 mg/ml; the MIC and MBC values of C. pinnatifida against V. harveyi were 31. 25 mg/ml; and the MIC and MBC values of C. chinensis against V. harveyi were 62. 5 mg/ml. P. mume had the strongest antibacterial and bactericidal ability. The MIC values of C. pinnatifida,C. chinensis and P. mume against V. harveyi were 7. 81,7. 81 and 1. 96 mg/ml,respectively,i. e.,P. mume exhibited the lowest MIC. [Conclusion] P. mume,C. pinnatifida and C. chinensis all have inhibitory effects on V. harveyi and its biofilm,and P. mume has the strongest bactericidal 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UNUS mume Coptis chinensis CRATAEGUS PINNATIFIDA vibrio harveyi BIOFILM Inhibition
下载PDF
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病原需钠弧菌(Vibrio natriegens)表型与分子特征及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4
4
作者 陈丽 白雪松 +3 位作者 张晓君 毕可然 秦蕾 阎斌伦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27-1232,共6页
采用常规表观生物学特性及16S rRNA、gyrB及rpoA基因同源性检索与系统发育学分析等方法,对分离自江苏连云港某育苗场的大批死亡日本对虾蚤状幼体的优势生长菌进行了综合鉴定。结果表明,其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与弧菌属的需钠弧菌相近;16S ... 采用常规表观生物学特性及16S rRNA、gyrB及rpoA基因同源性检索与系统发育学分析等方法,对分离自江苏连云港某育苗场的大批死亡日本对虾蚤状幼体的优势生长菌进行了综合鉴定。结果表明,其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与弧菌属的需钠弧菌相近;16S rRNA、gyrB及rpoA基因同源性检索也均与需钠弧菌相似性最高,分别为98%、89%和95%,且三种基因的NJ系统发育树也均与需钠弧菌聚为一个分支;分离菌的致病性试验表明其半数致死量LD50为1.8×106CFU/ml。综合分离菌的致病性、形态与生理生化特征及基因同源性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认为引起日本对虾蚤状幼体大批死亡的病原为需钠弧菌。基于gyrB基因序列设计1套LAMP特异性引物,建立了需钠弧菌的快速特异性检测方法,可用于由需钠弧菌引起的水产动物疾病的诊断及分子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对虾 需钠弧菌 16S RRNA GYRB rpoA LAMP
下载PDF
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养成期虾池水体和底质及虾体异养菌和弧菌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12
5
作者 马悦欣 李君丰 +2 位作者 陈营 邢殿楼 姜彬 《中国水产科学》 CSCD 1995年第3期15-21,共7页
本文报道了辽宁省瓦房店市邓屯乡高家养虾场对虾养成期虾池水体和底质及虾体异养菌和弧菌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外海水中异养菌数量为10 ̄4~10 ̄5个/毫升,弧菌数量为10 ̄2~10 ̄3个/毫升,虾池水中异养菌数量为10 ̄4... 本文报道了辽宁省瓦房店市邓屯乡高家养虾场对虾养成期虾池水体和底质及虾体异养菌和弧菌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外海水中异养菌数量为10 ̄4~10 ̄5个/毫升,弧菌数量为10 ̄2~10 ̄3个/毫升,虾池水中异养菌数量为10 ̄4~10 ̄5个/毫升,弧菌数量为10 ̄2~10 ̄4个/毫升,底质中异养菌数量为10 ̄5~10 ̄7个/克,弧菌数量为10 ̄3~10 ̄4个/克。虾体肌肉中异养菌数量为10 ̄3~10 ̄5个/克,弧菌数量为10 ̄3~10 ̄5个/克;肝胰脏中异养菌数量为10 ̄3~10 ̄7个/克,弧菌数量为10 ̄2~10 ̄7个/克;肠道中异养菌数量为10 ̄6~10 ̄7个/克,弧菌数量为10 ̄6~10 ̄7个/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养虾池 异养菌 弧菌 数量变化
下载PDF
日本对虾IKKβ基因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6
作者 范嗣刚 孙珍珠 +6 位作者 郭靖 吴昊 邓维德 李翔 黎源 陈燕飞 文菁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37-1846,共10页
【目的】明确日本对虾NF-κB抑制蛋白激酶β基因(PjIKKβ)生物学特征及其在各组织和哈维弧菌刺激下的表达模式,为揭示IKKβ在日本对虾先天免疫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克隆PjIKKβ基因cDNA序列,通过ORF Finder、ExPASy ProtP... 【目的】明确日本对虾NF-κB抑制蛋白激酶β基因(PjIKKβ)生物学特征及其在各组织和哈维弧菌刺激下的表达模式,为揭示IKKβ在日本对虾先天免疫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克隆PjIKKβ基因cDNA序列,通过ORF Finder、ExPASy ProtParam、SMART、SignalP 5.0、TMHMM、Prot-Comp等在线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jIKKβ基因在日本对虾各组织及哈维弧菌悬液刺激后的表达模式。【结果】PjIKKβ基因序列全长2794 bp,其开放阅读框(ORF)长2373 bp,共编码790个氨基酸残基。PjIKKβ蛋白包含1个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催化结构域(S-TKc)、1个亮氨酸锌指结构域(LZ)和1个螺旋—环—螺旋结构域(HLH),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中,无跨膜结构,无信号肽。PjIKKβ与凡纳滨对虾IKKβ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最高(98%),其次是与斑节对虾IKKβ氨基酸序列(97%);多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各物种IKKβ蛋白序列在S-TKc结构域的保守性较高,而在其他区域的保守性低。基于IKKβ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在甲壳动物分支中日本对虾先与凡纳滨对虾聚在一起,再与斑节对虾聚为一个分支。PjIKKβ基因在日本对虾肝胰腺、肌肉、鳃、神经节、胃、心脏、血淋巴和眼柄等8个组织中均有表达,以神经节、肌肉、血淋巴和眼柄中的相对表达量较高,显著高于在其他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P<0.05);注射后24、48和72 h,PjIKKβ基因在注射哈维弧菌日本对虾血淋巴中的相对表达量上调,且与注射PBS日本对虾的相对表达量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PjIKKβ蛋白含有1个S-TKc结构域、1个LZ结构域和1个HLH结构域,在进化过程中非常保守;PjIKKβ基因的组织表达特征及其在哈维弧菌刺激后的表达变化,进一步证实PjIKKβ基因参与了日本对虾的先天免疫应答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对虾 IKKβ基因 哈维弧菌 表达特征 先天免疫
下载PDF
几种免疫促进剂对中国对虾血细胞数量、形态结构以及酚氧化酶产量和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5
7
作者 汪小锋 樊廷俊 +1 位作者 丛日山 胡国斌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6-73,共8页
为了弄清免疫促进剂增强对虾自身免疫力的作用机理,利用脂多糖(LPS)、β 葡聚糖(β 1,3 glucan)、灭活哈维氏弧菌和灭活鳗弧菌对中国对虾血细胞的数量、形态结构以及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PO)的产量与活性在刺激前后的变化进行了研究... 为了弄清免疫促进剂增强对虾自身免疫力的作用机理,利用脂多糖(LPS)、β 葡聚糖(β 1,3 glucan)、灭活哈维氏弧菌和灭活鳗弧菌对中国对虾血细胞的数量、形态结构以及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PO)的产量与活性在刺激前后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经β 葡聚糖、脂多糖、灭活哈维氏弧菌和灭活鳗弧菌刺激后,中国对虾总血细胞的数量分别增多了83.4%、52.0%、73.4%和111.3%,其中,小颗粒细胞的数量分别增多了100.4%、67.3%、57.2%和102.9%,大颗粒细胞的数量分别增多了47%、10%、127%、和173%;同时,PO的产量分别提高了81.3%、104.7%、29.2%和40.4%,但PO的单位酶活性在刺激前后没有显著变化。透射电镜(TEM)观察结果显示,中国对虾血细胞的超微结构在免疫刺激前后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在β 葡聚糖和脂多糖刺激下,小颗粒细胞和大颗粒细胞内糙面内质网(RER)和游离核糖体数量明显增多,线粒体数量增加,细胞内分泌颗粒的数量大幅度减少;而透明细胞的超微结构在多糖刺激前后除RER及线粒体数量略有增加、核孔复合体数量明显增加外没有显著差异。经灭活哈维氏弧菌刺激后,对虾大颗粒细胞中RER增生显著并发生泡状化,核质比明显降低;小颗粒细胞中的RER也发生增生且呈泡状化,核质比略有降低;透明细胞中RER数量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Β-葡聚糖 多脂糖 哈维氏弧菌 鳗弧菌 血细胞 酚氧化酶
下载PDF
口服免疫多糖(酵母细胞壁)对南美白对虾抗哈维弧菌感染的作用 被引量:26
8
作者 陈昌福 姚鹃 +3 位作者 陈萱 李兆文 陈超然 梁运祥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02-405,共4页
在南美白对虾(Penaeusvannamei)饲料中分别加100 0、200 0、300 0、400 0和500 0mg·kg-1Bm的免疫多糖(酵母细胞壁),连续投喂28d后,通过检测供试虾血清、肝胰腺和肌肉中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及... 在南美白对虾(Penaeusvannamei)饲料中分别加100 0、200 0、300 0、400 0和500 0mg·kg-1Bm的免疫多糖(酵母细胞壁),连续投喂28d后,通过检测供试虾血清、肝胰腺和肌肉中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及经过哈维弧菌的活菌攻毒,探讨口服不同剂量的免疫多糖(酵母细胞壁)对南美白对虾体内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和对人工感染哈维弧菌抗病力的作用。结果表明,在南美白对虾饲料中添加100 0mg·kg-1Bm的免疫多糖(酵母细胞壁),能显著提高供试南美白对虾血清和肌肉中ACP和ALP活性(t测验,P<0 05),极显著地提高肝胰腺中ACP、ALP和POD的活性(t测验,P<0 01),增强抗哈维弧菌感染的能力。免疫多糖(酵母细胞壁)不同添加剂量的试验组之间则未出现显著差别(t测验,P>0 05)。试验结果表明免疫多糖(酵母细胞壁)在南美白对虾饲料中的添加量以100 0mg·kg-1Bm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多糖 酵母细胞壁 南美白对虾 免疫刺激剂 哈维氏弧菌
下载PDF
一种新的中国对虾弧菌病原菌──产气弧菌 被引量:18
9
作者 战文斌 周丽 +2 位作者 俞开康 陈章群 孟庆显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21-26,共6页
于1993年8月,从山东省昌邑县下营镇患败血病的中国对虾血淋巴内分离到多株细菌,其中2株人工感染证实为病原菌;经50多项形态、生理、生化特性测试鉴定为产气弧菌门Vibriogazogenes,其主要特性为:革兰氏阴性,弧状,极生单鞭毛,产生红... 于1993年8月,从山东省昌邑县下营镇患败血病的中国对虾血淋巴内分离到多株细菌,其中2株人工感染证实为病原菌;经50多项形态、生理、生化特性测试鉴定为产气弧菌门Vibriogazogenes,其主要特性为:革兰氏阴性,弧状,极生单鞭毛,产生红色素,氧化酶呈阳性,精氨酸双水解酶、赖氨酸脱羧酶、鸟氨酸脱羧酶均为阴性,淀粉酶、明胶酶为阳性,硝酸盐还原阴性,利用木糖、水杨苷、山梨醇发酵葡萄糖产气,利用柠檬酸盐为阳性。生长最适温度在25-30℃,最适NaCl在1.0%-2.0%(W/V),最适pH在7.5-8.5。对柱晶白霉素、先锋霉素5号、新生霉素、四环素、活霉素、羧苄青霉素、麦迪霉素等极为敏感。产气弧菌引起中国对虾败血病在国内外属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产气弧菌 败血病 弧菌病原菌
下载PDF
中国对虾弧菌病的间接荧光抗体诊断技术研究 被引量:21
10
作者 张晓华 徐怀恕 +4 位作者 许兵 纪伟尚 韩茵 杨学宋 马建康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604-610,共7页
于1994年8月—1995年5月建立中国对虾病原菌──副溶血弧菌的间接荧光抗体检测技术,其中副溶血弧菌的特异抗血清由家兔制备,羊抗兔免疫球蛋白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并以罗丹明标记的牛血清白蛋白为背景染色。应用该技术在山东省莱州... 于1994年8月—1995年5月建立中国对虾病原菌──副溶血弧菌的间接荧光抗体检测技术,其中副溶血弧菌的特异抗血清由家兔制备,羊抗兔免疫球蛋白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并以罗丹明标记的牛血清白蛋白为背景染色。应用该技术在山东省莱州市大华水产实业公司养殖场检测中国对虾样品中的副溶血弧菌。结果表明,养成期人工感染对虾中,副溶血弧菌主要集中于中国对虾的注射点附近的肌肉及血淋巴中,说明由肌肉注射而进入体内的病原菌主要转移部位是血淋巴;菌浴感染苗期中国对虾中,尽管虾苗外观未见异常,但可检测到大量副溶血弧菌;苗期对虾中的副溶血弧菌现场检测,3组发病虾苗样品中均检测到副溶血弧菌,3组外观健康的虾苗样品中,其中1组样品中检测到副溶血弧菌,另外2组样品未检测到副溶血弧菌,表明间接荧光抗体技术不仅可用于诊断发病的感染对虾,也可用于检测带菌状态或未发病的感染对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接荧光抗体 诊断 中国对虾 副溶血弧菌 弧菌病
下载PDF
南美白对虾虾苗淡化期间发光病病原研究 被引量:21
11
作者 刘问 钱冬 +2 位作者 杨国梁 张宇飞 王军毅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00-304,共5页
2002年,浙江某南美白对虾(Penaeusvannamei)苗种场在虾苗淡化过程中发生了发光病.通过对典型发光病虾的镜检、细菌分离,结果从濒死病虾体内分离到4株细菌,其中菌株Pv-1在TCBS和TSA培养基上均能发光,用此菌株浸泡感染健康南美白对虾,可... 2002年,浙江某南美白对虾(Penaeusvannamei)苗种场在虾苗淡化过程中发生了发光病.通过对典型发光病虾的镜检、细菌分离,结果从濒死病虾体内分离到4株细菌,其中菌株Pv-1在TCBS和TSA培养基上均能发光,用此菌株浸泡感染健康南美白对虾,可复制出发光病虾,且有较高的死亡率。对Pv-1进行了培养特性和生化特性鉴定,确定Pv-1为革兰氏阴性菌,菌体呈直杆状,大小为1.5μm×0.8μm,极生单鞭毛运动,氧化酶阳性,发酵葡萄糖,对弧菌抑制剂0 129(150μg)敏感,经鉴定为哈维氏弧菌(Vibrioharveyi).由此表明哈维氏弧菌为此次南美白对虾虾苗淡化期间发光病的病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美白对虾 虾苗 发光病 哈维氏弧菌
下载PDF
苗期中国对虾幼体异养细菌区系及其变化与病害发生的关系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李筠 吕艳 +4 位作者 李军 祁自忠 张晓华 王祥红 徐怀恕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003-1007,共5页
研究了 2个育苗场不同发育期的中国对虾 (Penaeuschinensis)幼体的异养菌和弧菌种群变化的动态过程。以典型特征法、BIOLOGGN法和数值分类法对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 ,对虾幼体样品中所分离的细菌 ,大多是革兰氏阴性杆菌 ,鉴定为假单... 研究了 2个育苗场不同发育期的中国对虾 (Penaeuschinensis)幼体的异养菌和弧菌种群变化的动态过程。以典型特征法、BIOLOGGN法和数值分类法对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 ,对虾幼体样品中所分离的细菌 ,大多是革兰氏阴性杆菌 ,鉴定为假单胞菌属 (Pseudomonas)、气单胞菌属 (Aeromonas)和弧菌属 (Vibrio)。弧菌属主要为溶藻弧菌 (Vibrioal ginolyticus)和哈维氏弧菌 (Vibrioharveyi)。在对虾幼体发育早期 ,假单胞菌 (Pseudomonas)和气单胞菌 (Aeromonas)占优势 ,随着对虾幼体的发育 ,弧菌 (Vibrio)渐成为优势 ,其中溶藻弧菌 (Vibrioalginolyticus)和哈维氏弧菌 (Vibrioharveyi)优势明显。二者的消长与苗期病害的发生相关 ,溶藻弧菌总是在虾幼体健康时出现或成为优势 ,而哈维氏弧菌成为优势时 ,苗期病害容易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幼体 细菌区系 异养菌 弧菌
下载PDF
急性感染对中国明对虾非特异免疫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7
13
作者 黄旭雄 周洪琪 宋理平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25-331,共7页
本文研究了哈维弧菌(Vibrio harveyi)急性感染和WSSV急性暴发后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非特异性免疫水平的变化。给中国明对虾幼虾腹肌注射30μL哈维弧菌菌液(7.2×107CFU/mL),以未注射及注射无菌生理盐水为空白对照... 本文研究了哈维弧菌(Vibrio harveyi)急性感染和WSSV急性暴发后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非特异性免疫水平的变化。给中国明对虾幼虾腹肌注射30μL哈维弧菌菌液(7.2×107CFU/mL),以未注射及注射无菌生理盐水为空白对照组和盐水对照组,检测急性感染48h之内不同时间段死亡个体及仍然存活的中国明对虾幼虾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溶菌酶(LSZ)活性。受到哈维弧菌攻击仍然存活的幼虾SOD活性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感染后48h内死亡个体,而感染后48h内死亡个体的SOD活性与两对照组虾无显著差异。弧菌感染的幼虾LSZ活性较两对照组有极显著的降低,越早死亡的个体LSZ活性越低。通过环境胁迫诱导暴发WSSV症状的中国明对虾与未表现出WSSV症状者相比,总血淋巴细胞密度(THCs)、腹肌SOD活性及LSZ活性均极显著地降低,血清蛋白浓度极显著升高,而血清酚氧化酶(PO)活性增高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明对虾 急性感染 哈维弧菌 WSSV 免疫水平
下载PDF
中国对虾幼体致病菌哈维氏弧菌的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英文) 被引量:22
14
作者 李军 lib.ouqd.edu.cn 徐怀恕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53-361,共9页
于1996年4—5月,在青岛丰城地区一些对虾育苗场发生大规模爆发性传染病,主要感染中国对虾幼体,尤其是蚤状幼体。死亡率高达80%以上。从自然发病及人工感染患病濒死中国对虾幼体中分离出38株细菌,研究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 于1996年4—5月,在青岛丰城地区一些对虾育苗场发生大规模爆发性传染病,主要感染中国对虾幼体,尤其是蚤状幼体。死亡率高达80%以上。从自然发病及人工感染患病濒死中国对虾幼体中分离出38株细菌,研究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对中国对虾幼体的致病性。结果表明,38株分离物均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菌体为杆状或短杆状,极生单鞭毛运动,不发光,氧化酶呈阳性,发酵葡萄糖产酸,TCBS平板上生长,菌落呈黄色或绿色,对弧菌抑制剂0/129(150g/ml)敏感,此均为弧菌属的典型特征,属于弧菌。其中26株细菌被归为同一类群,参照伯杰氏细菌学鉴定手册(1994年,第9版)鉴定表明,该菌同哈维氏弧菌(Vibrioharveyi)最为接近;另外,Biolog系统鉴定表明也为哈维氏弧菌,因此定名为哈维氏弧菌。利用浸泡感染法以2.5×103—2.5×107cfu/ml浓度的细菌感染不同发育时期(无节幼体期、蚤状期、糠虾期和仔虾期)的中国对虾幼体。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主要感染中国对虾幼体的无节幼体晚期、蚤状期和糠虾早期并导致其大量死亡,而在仔虾期感染死亡率较低,并且2.5×104cfu/ml以上浓度的病原菌即可导致蚤状幼体严重感染死亡,由此可见,所分离的致病菌对中国对虾蚤状期幼体具有较强的致病力。人工感染试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幼体 致病菌 哈维氏弧菌 生物学
下载PDF
中国对虾糠虾幼体病原哈氏弧菌的鉴定及毒力基因检测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晓君 毕可然 +3 位作者 阎斌伦 陈丽 白雪松 秦蕾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5-111,共7页
2011年春季对江苏连云港某对虾育苗场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病死糠虾幼体分离到优势生长菌,对分离菌进行致病性、形态与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RNA和gyrB基因同源性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引起糠虾幼体大量死亡的病原为哈氏... 2011年春季对江苏连云港某对虾育苗场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病死糠虾幼体分离到优势生长菌,对分离菌进行致病性、形态与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RNA和gyrB基因同源性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引起糠虾幼体大量死亡的病原为哈氏弧菌Vibrio harveyi,菌株kx1对中国对虾仔虾和日本对虾仔虾的半数致死量LD50分别为2.0×106CFU/ml和7.0×105CFU/ml。为进一步明确分离菌株毒力基因的携带情况,进行了分离鉴定的4株病原菌对群体效应调节基因(luxR)、毒力调控基因(toxR)、溶血素基因(vhhA和vhhB)、金属蛋白酶基因(vhpA和vhpB)、毒力相关基因(toxS)、鞭毛结构基因(flaA)及锌金属蛋白酶基因(pap6)共9种毒力基因的检测,结果表明,4株病原菌均可检测到luxR、toxR、vhhA、vhhB和pap6毒力基因,扩增片段大小分别为679、390、1324、216和355 bp,其他4种毒力基因未检测到。分离鉴定的4株病原哈氏弧菌携带相同的毒力基因,这些毒力基因可作为检测致病性哈氏弧菌的生物学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糠虾幼体 哈氏弧菌 毒力基因
下载PDF
11种天然药物对弧菌的体外抑制效果的观察 被引量:18
16
作者 王雷 李光友 毛远兴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338-340,共3页
于1991年3-4月应用纸片法定量测定了海洋及陆地来源的11种天然药物提取物对中国对虾的主要致病菌——弧菌的体外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对弧菌高度敏感的药物有5种,中度敏感的药物有3种,不敏感的药物有3种,并且5种高度敏感药物的抑菌... 于1991年3-4月应用纸片法定量测定了海洋及陆地来源的11种天然药物提取物对中国对虾的主要致病菌——弧菌的体外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对弧菌高度敏感的药物有5种,中度敏感的药物有3种,不敏感的药物有3种,并且5种高度敏感药物的抑菌效果均优于绝大多数抗菌素。为在对虾养殖中选择高效、低毒的天然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天然药物 弧菌 体外抑制 虾病
下载PDF
导致对虾幼体大量死亡病原及其传播途径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亚晨 包永明 +2 位作者 宁安红 黄敏 安利佳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8-40,共3页
从发病育苗单位采集亲虾、卵子、各期幼体及水样进行分离培养,取可疑致病菌进行浸浴感染试验,对确定的致病菌进行生化鉴定。结果表明导致对虾幼体大量死亡的病原菌为一种荧光弧菌,其感染流行是由亲虾垂直传播造成的。
关键词 对虾 幼体 荧光弧菌 病原菌 亲虾垂直传播 弧菌病
下载PDF
对虾病毒病暴发前期病毒和弧菌相互作用关系 被引量:6
18
作者 丁燏 郑莲 +1 位作者 王雷 李光友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00年第3期26-31,共6页
模拟天然继发感染研究对虾病毒病暴发前期病毒和弧菌的关系。结果显示 ,弧菌先感染再病毒感染组比病毒先感染再弧菌感染组死亡率高、死亡快、生长慢、免疫功能低下。表明弧菌的潜伏感染对病毒的增殖有利 ,而病毒的潜伏感染对弧菌的继发... 模拟天然继发感染研究对虾病毒病暴发前期病毒和弧菌的关系。结果显示 ,弧菌先感染再病毒感染组比病毒先感染再弧菌感染组死亡率高、死亡快、生长慢、免疫功能低下。表明弧菌的潜伏感染对病毒的增殖有利 ,而病毒的潜伏感染对弧菌的继发感染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说明病毒性流行病的暴发前期可能是由弧菌先感染 ,使对虾体内环境发生变化而助长病毒感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虾病毒 病毒 弧菌 相互作用 潜伏感染
下载PDF
对虾暴发病的实验室生态学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乔振国 耿隆坤 +3 位作者 刘健 黄聪年 高建军 陆建学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0-34,共5页
于 1994 ,1995年在实验室条件下探讨了溶藻弧菌 ( Virbrio alginolgicus)、副溶血弧菌 ( V.parahaemolyticus)、和非 0 1-霍乱弧菌 ( V.cholerae non- 1)的单一菌株与对虾病毒感染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探讨了 2 3.5~ 2 5℃和 2 ... 于 1994 ,1995年在实验室条件下探讨了溶藻弧菌 ( Virbrio alginolgicus)、副溶血弧菌 ( V.parahaemolyticus)、和非 0 1-霍乱弧菌 ( V.cholerae non- 1)的单一菌株与对虾病毒感染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探讨了 2 3.5~ 2 5℃和 2 9.5~ 31℃温度条件下用病虾匀浆感染时 ,实验水体中细菌数量、弧菌数量的消长情况及其与对虾感染病毒的关系。结果表明 ,3种弧菌单独感染均可使对虾致病 ,但在与对虾病毒匀浆共同感染时 ,感染结果有较大差异 ,其中溶藻弧菌与对虾病虾匀浆的共同感染结果比单独感染的致病率高 4倍 ;在实验设定的低温和高温条件下进行对虾病虾匀浆感染 ,实验第 8天 ,低温组感染死亡率为 80 ,高温组感染死亡率为零 ;低温组的弧菌数量为高温组的近 6倍 ,而细菌数量高温组为低温组的近 6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弧菌 实验室生态学 对虾 暴发病
下载PDF
中国对虾弧菌病的药物治疗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杨季芳 吴友吕 +2 位作者 吕美玲 祝希雅 郑国兴 《东海海洋》 1992年第4期42-50,共9页
本文对中国对虾病原弧菌的药物敏感性和最低抑制浓度作了研究,结果表明,氯霉素,四环素,痢特灵和SMZ等药物是治疗成虾轻度弧菌病的有效药物。
关键词 中国对虾 弧菌病 药饵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