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对中国对虾卵及各期幼体人工感染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刘萍 孔杰 +1 位作者 李健 阎振广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2001年第1期1-6,共6页
用感染白斑综合症病毒病的中国对虾头胸甲 ,对健康的仔虾进行人工投喂感染实验 ;同时从病虾中分离出病毒悬液作为毒种 ,对卵、无节幼体、蚤状幼体和糠虾幼体进行不同温度条件下的人工浸浴实验。结果表明 ,卵和无节幼体、蚤状幼体、糠虾... 用感染白斑综合症病毒病的中国对虾头胸甲 ,对健康的仔虾进行人工投喂感染实验 ;同时从病虾中分离出病毒悬液作为毒种 ,对卵、无节幼体、蚤状幼体和糠虾幼体进行不同温度条件下的人工浸浴实验。结果表明 ,卵和无节幼体、蚤状幼体、糠虾幼体对病毒悬液不敏感 ,病理切片观察未见特征性病变。仔虾均采用人工投喂感染方式 ,电镜和光镜病理切片结果为 :电镜观察发现了大量的病毒粒子 ;光镜病理切片可观察到鳃上皮、前肠上皮有包涵体样病变 ,同时在肝胰腺组织中发现了肝胰腺细小病毒 ( HPV)包涵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幼体 白斑综合症病毒 人工感染 病理变化
下载PDF
白斑综合症病毒对斑节对虾亲虾的感染及垂直传播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6
2
作者 江世贵 何建国 +5 位作者 吕玲 邓敏 江静波 王维部 陈怡飙 马之明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z1期164-171,共8页
白斑综合症病毒 (WSSV)对斑节对虾 (Penaeusmonodon)亲虾的致病力强 ,其致病性特征与对未成熟个体的致病性特征相同 ;经WSSV感染的斑节对虾亲虾的死亡率为 10 0 % .感染了WSSV的亲虾的PCR检测结果均呈阳性 ,组织切片观察可见到明显的组... 白斑综合症病毒 (WSSV)对斑节对虾 (Penaeusmonodon)亲虾的致病力强 ,其致病性特征与对未成熟个体的致病性特征相同 ;经WSSV感染的斑节对虾亲虾的死亡率为 10 0 % .感染了WSSV的亲虾的PCR检测结果均呈阳性 ,组织切片观察可见到明显的组织病变 ,电镜观察发现病变组织 (包括卵巢 )的细胞内有大量病毒粒子 ;原位杂交结果证明 ,患白斑综合症的斑节对虾亲虾的卵巢中不仅卵母细胞感染上病毒 ,卵细胞也感染上了病毒 .这些结果表明 ,WSSV在斑节对虾中具备垂直传播的条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斑综合症病毒 垂直传播 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 亲虾 致病性
下载PDF
日本对虾抗白斑病子三代的抗白斑综合征病毒感染能力及免疫特性 被引量:10
3
作者 纪荣兴 邹文政 +2 位作者 鄢庆枇 龚三妹 叶兆弘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8-104,共7页
为了更好地进行日本对虾抗病良种的选育,本文用浓度为每毫升1×105个病毒粒子的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粗提液注射感染抗白斑病日本对虾子三代和普通日本对虾,观察其死亡率,同时测定WSSV感染后0,4,24,4... 为了更好地进行日本对虾抗病良种的选育,本文用浓度为每毫升1×105个病毒粒子的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粗提液注射感染抗白斑病日本对虾子三代和普通日本对虾,观察其死亡率,同时测定WSSV感染后0,4,24,48和96h血淋巴酚氧化酶(PO)、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蛋白含量。结果显示:注射WSSV14d内抗病子三代和普通对虾的平均死亡率分别为15%和85%,前者的抗病保护率达82.4%;感染前前者的各项免疫指标均高于后者,且PO,AKP和蛋白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感染后两者血淋巴检测的5项指标在96h内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似,除ACP以外,抗病子三代的其他指标都比普通日本对虾的高。研究结果表明,所选育的抗白斑病日本对虾子三代能够有效地抵抗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的侵染,其免疫指标也高于普通日本对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对虾 白斑综合征病毒 人工感染 免疫指标
下载PDF
低剂量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粗提液对斑节对虾体内潜伏期病毒及血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张涛 郭志勋 +4 位作者 黄建华 杨丽诗 温为庚 杨其彬 江世贵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544-1553,共10页
利用含3×103、6×102、2×102copies/mL的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virus,WSSV)粗提液和PBS液人工注射感染携带病毒量约1×105copies/g的斑节对虾,通过实时定量PCR法、显微镜观察法研究了感染后斑节对... 利用含3×103、6×102、2×102copies/mL的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virus,WSSV)粗提液和PBS液人工注射感染携带病毒量约1×105copies/g的斑节对虾,通过实时定量PCR法、显微镜观察法研究了感染后斑节对虾发病死亡率、肌肉内WSSV含量及总血淋巴细胞数和不同种类血细胞的比例组成变化。结果表明,3种浓度下斑节对虾累积死亡率分别为93.33%±2.89%、56.67%±5.77%和45.00%±5.00%,对照组没有发生死亡。注射3×103copies/mL的浓度组,在注射后30 min时,对虾肌肉内的病毒含量达到最低值(3.54×104copies/g),而后持续上升至48 h时达到最高值(3.12×108copies/g)后再次下降;另两个感染组,在注射后1 h时,肌肉内病毒含量达到最低值(分别为1.11×105、9.54×104copies/g),在感染后6 h时出现一个次高值(分别为1.58×105、1.11×105copies/g),而后又降低,在48 h时达到最高值(分别为1.48×107、5.46×106copies/g)后下降;对照组对虾肌肉内病毒含量没有出现显著变化。不同感染浓度组,斑节对虾总血淋巴细胞数波动幅度和出现峰值的时间不同,特别是注射3×103copies/mL组,对虾总血淋巴细胞数在12和48 h时出现极低值(分别为3.48×106、4.05×106/mL);3个感染组除个别时间点外,对虾总血淋巴细胞数的变化规律与肌肉中WSSV的扩增规律成负相关。4个处理组,半颗粒细胞比例在感染初期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后期比例虽有起伏但均维持在较高水平;颗粒细胞和透明细胞比例在感染初期均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中期均略有上升,但后期颗粒细胞比例显著低于初期,而透明细胞比例则与初期无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节对虾 白斑综合征病毒 低剂量感染 死亡率 实时定量PCR 血淋巴细胞
下载PDF
建立白斑综合症病毒在日本对虾体内潜伏性感染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刘波 俞志明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72-76,共5页
在 27 ℃,pH 8.0,盐度 33条件下,用套式 PCR方法和斑点杂交方法对日本对虾( Penaeus japonicus)体内潜伏性感染 WSSV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对健康日本对虾注射不同稀释倍数的白斑综合症病毒粗提液,死亡率统计显示注射 10 4, 10 6倍稀释液组... 在 27 ℃,pH 8.0,盐度 33条件下,用套式 PCR方法和斑点杂交方法对日本对虾( Penaeus japonicus)体内潜伏性感染 WSSV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对健康日本对虾注射不同稀释倍数的白斑综合症病毒粗提液,死亡率统计显示注射 10 4, 10 6倍稀释液组的日本对虾死亡率明显低于 10, 10 2, 10 3倍组,结合套式 PCR方法和斑点杂交方法进行病毒检测结果发现,仅 10, 10 2倍稀释液组斑点杂交和一步 PCR结果呈阳性; 10 3, 10 4, 10 6倍稀释液组经二步 PCR检测为阳性、斑点杂交呈阴性,该结果为建立或界定 WSSV在日本对虾体内的潜伏性感染提供了方法学上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斑综合症病毒 日本对虾 潜伏性感染 斑点杂交 套式PCR
下载PDF
白斑症病毒在日本对虾体内的感染增殖 被引量:15
6
作者 战文斌 王远红 +2 位作者 铃木信一 俞开康 福田颖穗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78-282,共5页
用投喂患白斑症病毒病的虾组织人工感染日本对虾稚虾。每日取样,整虾冰冻切片,单克隆抗体的荧光抗体方法,原位观察病毒在虾体内的感染增殖。结果表明:感染后三天内,在感染虾的各组织器官内均未观察到明显的病毒感染的阳性细胞;第... 用投喂患白斑症病毒病的虾组织人工感染日本对虾稚虾。每日取样,整虾冰冻切片,单克隆抗体的荧光抗体方法,原位观察病毒在虾体内的感染增殖。结果表明:感染后三天内,在感染虾的各组织器官内均未观察到明显的病毒感染的阳性细胞;第四天首先在鳃丝腔内的小量血细胞观察到病毒感染;第五天除血细胞外同时在血窦、鳃上皮组织、皮下组织内观察到;第六天进而在心脏、胃上皮组织内观察到;第七天进一步又在淋巴器官、中肠内观察到;第八天和第九天观察的所有样品在以上组织器官中均为病毒感染阳性。整个观察过程中在肝胰腺没有发现病毒感染的阳性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对虾 白斑症病毒 感染增殖
下载PDF
斑节对虾白斑症的发病历程 被引量:1
7
作者 谢数涛 何建国 +2 位作者 李色东 吕玲 江静波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5期70-74,共5页
目的 :探讨对虾白斑症的病程及病症特点 .方法 :对健康斑节对虾进行人工感染 ,同时用套式PCR检测感染后斑节对虾血液中病毒核酸的相对含量 .结果 :斑节对虾感染白斑症病毒后 ,依次表现出厌食、不活动、体色变红、甲壳出现白斑、反应迟... 目的 :探讨对虾白斑症的病程及病症特点 .方法 :对健康斑节对虾进行人工感染 ,同时用套式PCR检测感染后斑节对虾血液中病毒核酸的相对含量 .结果 :斑节对虾感染白斑症病毒后 ,依次表现出厌食、不活动、体色变红、甲壳出现白斑、反应迟钝直至侧卧死亡 ;濒死对虾的典型症状为空胃、红体、甲壳白斑、甲壳下水肿及甲壳易剥离 ;感染对虾出现拒食后 ,其血液中白斑症病毒 (WSSV)DNA的相对含量急剧增加 .结论 :甲壳下水肿和甲壳易剥离可能是斑节对虾白斑症的特征性病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斑症 病毒 斑节对虾 人工感染 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IHHNV-WSSV共感染率调查分析及其对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胡文娟 房文红 +6 位作者 江敏 张健龙 王元 顾德平 胡伟国 于忠利 周俊芳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85-693,共9页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和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均为需向OIE报告的虾类病毒,本研究于2014年对上海地区部分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WSS...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和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均为需向OIE报告的虾类病毒,本研究于2014年对上海地区部分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WSSV和IHHNV的感染及共感染情况进行了跟踪、检测和人工感染分析。检测结果显示,WSSV和IHHNV平均单感染率分别为42.6%和38.5%,双病毒共感染率为20.5%,其中,IHHNV-WSSV共感染率与WSSV感染率呈正相关。病理和累计死亡率分析显示,尽管IHHNV-WSSV组的对虾累计死亡率比同一时间点WSSV组低,但是这两组濒死对虾鳃丝细胞的病变都很严重,病变程度无明显差异。免疫相关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分析表明,IHHNV-WSSV共感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比单纯WSSV感染激起更高和更快些的免疫应答,但是,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IHHNV-WSSV共感染表现出比WSSV单感染更长时间的免疫抑制。研究表明,虽然IHHNV-WSSV共感染可在一定时间范围和一定程度内降低对虾累计死亡率,但是共感染可造成病毒致病性的叠加和宿主更长时间的免疫保护低下,因此,IHHNV-WSSV共感染导致的损失可能比单病毒感染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白斑综合征病毒 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毒 共感染 病理 超氧化物歧化酶 酸性磷酸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