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tribution of Heavy Metals and Rare Earth Elements in the Surface Sediments of Penang River Estuary, Malaysia
1
作者 M. C. Ong F. M. Fok +1 位作者 K. Sultan B. Joseph 《Open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2016年第1期79-92,共14页
Geochemical sediment of the tropical Pinang River, Malaysia was carried out with the aim at documenting elemental concentrations and pollution level assessment. Concentration of selected heavy metals (Cu, Cd, Cr, Pb, ... Geochemical sediment of the tropical Pinang River, Malaysia was carried out with the aim at documenting elemental concentrations and pollution level assessment. Concentration of selected heavy metals (Cu, Cd, Cr, Pb, Zn and Mn), rare earth elements, TOC and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s were determined at 100 m sampling interval along the river. Sediment size showe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REE and Mn and medium correlations with TOC, Zn, Cu, Cr and Pb contents showing enrichment in the clay size fraction. Results of enrichment factor and geoaccumulation index showed that most of the elemental sources were natural (especially REE) and mostly likely represented background values. However, pollution load index revealed the higher levels of Cr, Cd, Zn and Pb, and, therefore, indicating to the anthropogenic sources (i.e. fishing activities) especially in the downstream locations. Thus, the Pinang River is classified as moderately to highly pollu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vy Metals REE Tropical River SEDIMENT Pollution penang MALAYSIA
下载PDF
越洋传播与跨境保护——马来西亚槟城华侨建筑遗产保护修缮模式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关晓曦 陈志宏 涂小锵 《新建筑》 2024年第2期59-64,共6页
历史上在海上贸易和移民传统影响下华侨在东南亚等地营建聚落,当代海内外华人协同推进东南亚华侨建筑遗产跨境保护工作,两者在不同时间维度下共同促进了华侨建筑文化的跨洋传播交流与保护传承。文章以越海移民参与侨居地建设的历史脉络... 历史上在海上贸易和移民传统影响下华侨在东南亚等地营建聚落,当代海内外华人协同推进东南亚华侨建筑遗产跨境保护工作,两者在不同时间维度下共同促进了华侨建筑文化的跨洋传播交流与保护传承。文章以越海移民参与侨居地建设的历史脉络为背景分析华侨建筑遗产特征,通过对重点修缮项目的田野调查、个案解读及相关人员口述访谈,从实践基础、工作方式、合作机制等方面总结槟城华侨建筑遗产跨境合作保护模式。通过对华侨建筑遗产海洋文化内涵的探讨,归纳海外华侨建筑保护未成体系、地缘割裂影响逐步消除、文化情感联结加深等跨境保护模式形成动因,以期为海外华侨建筑遗产保护修缮提供借鉴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侨建筑遗产 越洋传播 跨境合作 保护修缮模式 马来西亚槟城
下载PDF
Hokkien Merchants and the Kian Teik Tong: Economic and Political Influence in Nineteenth- Century Penang and Its Region
3
作者 Yee Tuan Wong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2016年第4期600-627,共28页
This article explores nineteenth-century Penang's Hokkkien merchants and their secret society or hui-the Klan Teik Tong diande Tang)--which had a variety of roles and an extensive network. It contextualizes the merc... This article explores nineteenth-century Penang's Hokkkien merchants and their secret society or hui-the Klan Teik Tong diande Tang)--which had a variety of roles and an extensive network. It contextualizes the merchants' secret society as a transnational socioeconomic and political organization rather than as an overseas Chinese criminal group in the wider Penang area. By recovering Klan Teik Tong and its network, it can be shown how these merchants secured and mobilized labour, capital, and allies in a way that cut across linguistic, ethnic, class and state boundaries in order to establish control of coolies and the lucrative opium, tin, and rice businesses, in order to exert political influence in the colonial and indigenous milieus of the nineteenth-century Penang region. They established a social contract through their Klan Teik Tong relief activities and initiation rituals, and thus were able to recruit thousands of members who were mainly labourers. With such a substantial social force, the merchants launched organized violence against their rivals to attain dominance in opium revenue farming and tin mining businesses in Penang, Krabi, and Perak. The widespread and strategic location of the Klan Teik Tong in Burma also enabled the same merchants to monopolize the Penang-Burma rice trade. The versatility of the Klan Teik Tong's functions allowed them to operate as an alternative political order vis-a-vis the colonial and indigenous powers. This arrangement allowed the Hokkien merchants to gain significant political clout in confronting the Siamese and Dutch author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kkien penang secret society social control economicdominance political influence
原文传递
ANALYSIS OF THE CYCLONIC VORTEX AND EVALUATION OF THE PERFORMANCE OF THE RADAR INTEGRATED NOWCASTING SYSTEM(RAINS) DURING THE HEAVY RAINFALL EPISODE WHICH CAUSED FLOODING IN PENANG, MALAYSIA ON 5 NOVEMBER 2017
4
作者 DIONG JEONG YIK YIP WENG SANG +3 位作者 NURSALLEH K.CHANG FADILA JASMIN FAKARDDIN AMBUN DINDANG MUHAMMAD HELMI ABDULLAH 《Tropical Cyclone Research and Review》 2018年第4期217-229,共13页
Even though Malaysia is relatively safe from the direct path of tropical cyclones nevertheless the passage of such systems over the neighbouring seas and their tail effect present a unique challenge for forecasters. I... Even though Malaysia is relatively safe from the direct path of tropical cyclones nevertheless the passage of such systems over the neighbouring seas and their tail effect present a unique challenge for forecasters. In rare situations, tropical cyclones had made landfall on Malaysian shores such as Typhoon Vamei in 2001 and Tropical Storm Greg in 1996. Hence it is vital to forecast the severity of the heavy rainfall events associated with low pressure systems to assist the disaster management agencies in decision making. Towards this endeavour, the Malaysian Meteorological Department(MMD) utilises a nowcasting system called Radar Integrated Nowcasting System(RaINS) which uses a combination of radar data and 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NWP) data. RaINS was adapted from SWIRLS(Short-range Warning of Intense Rainstorms in Localised Systems) developed by the Hong Kong Observatory(HKO) and operationalised in MMD in August 2017.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yclonic vortex and synoptic features during the heavy rainfall event that caused major flooding in Penang, Malaysia on 5 November 2017. This paper also investigates the performance of RaINS in predicting the rain cloud distribution and intensity during that event. It is found that RaINS is capable of forecasting the rain cloud distribution and intensity reasonably well in the very short-term period of 1-3 hours. The forecasts are verified by comparing the RaINS forecast data with observed radar ech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clonic VORTEX RaINS NWP SWIRLS penang
原文传递
中华武术文化海外传播与再现——以马来西亚槟城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1
5
作者 黎俊忻 《武术研究》 2023年第2期21-26,共6页
马来西亚北部槟城(旧称槟榔屿),自18世纪末开埠以来,逐渐发展成东南亚重要的港口城市,亦成为近代“下南洋”潮流中的华侨聚集之地。华人传统武术也随之而传播至此。文章考察槟城汇聚的丰富的武术资源。其流派众多,组织发达,已成为当地... 马来西亚北部槟城(旧称槟榔屿),自18世纪末开埠以来,逐渐发展成东南亚重要的港口城市,亦成为近代“下南洋”潮流中的华侨聚集之地。华人传统武术也随之而传播至此。文章考察槟城汇聚的丰富的武术资源。其流派众多,组织发达,已成为当地华人文化名片之一。武术活动也构成了本地与中国国内及海外文化交流的纽带。从当地武术的传播历史和现状可以看出方言群的影响,以及人员流动的特点。这对于理解今天东南亚华人文化景观的形成与变化有很大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城 海外华人 传统武术 方言群
下载PDF
马来西亚槟城二桥斜拉桥横隔梁的设计计算方法 被引量:1
6
作者 侯满 曲春升 刘波 《世界桥梁》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6-29,41,共5页
马来西亚槟城二桥工程是采用英国标准的桥梁设计施工总承包工程,其主通航孔桥为主跨240m的肋板式主梁混凝土斜拉桥,设计采用悬臂浇筑施工。设计分析发现施工过程中已浇主梁梁段影响后续施工梁段横隔梁的受力和变形,后浇梁段横隔梁的结... 马来西亚槟城二桥工程是采用英国标准的桥梁设计施工总承包工程,其主通航孔桥为主跨240m的肋板式主梁混凝土斜拉桥,设计采用悬臂浇筑施工。设计分析发现施工过程中已浇主梁梁段影响后续施工梁段横隔梁的受力和变形,后浇梁段横隔梁的结构自重、横隔梁预应力钢束和斜拉索张拉影响已浇梁段横隔梁的内力。为合理指导肋板式混凝土主梁横隔梁的设计,提出能准确反映这种横隔梁受力模式的实用计算方法——考虑施工过程的空间梁格法。应用表明,该方法可真实、动态地模拟横隔梁各施工阶段受力,避免简化方法的设计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城二桥 斜拉桥 肋板式主梁 横隔梁 空间梁格法 设计
下载PDF
观念、组织与认同准则——19世纪英属槟榔屿邱氏宗族再建构与社群形塑 被引量:4
7
作者 宋燕鹏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18年第2期71-80,共10页
论文以槟榔屿五大姓中的邱氏作为重点分析对象,梳理了19世纪邱氏宗族移殖槟榔屿的历史脉络、邱氏宗族组织的形成和作用,并对邱氏宗族认同准则的不同边界进行了具体分析。1786年槟榔屿开埠后,来自福建海澄三都的邱氏人数逐渐增多,经过19... 论文以槟榔屿五大姓中的邱氏作为重点分析对象,梳理了19世纪邱氏宗族移殖槟榔屿的历史脉络、邱氏宗族组织的形成和作用,并对邱氏宗族认同准则的不同边界进行了具体分析。1786年槟榔屿开埠后,来自福建海澄三都的邱氏人数逐渐增多,经过19世纪上半叶的发展,在19世纪中期建立了融神明祭祀与祖先祭祀于一体的大宗祠组织——龙山堂,并重修了族谱。在19世纪的槟榔屿,邱氏的认同首先是宗族内部按照房派来划分的血缘认同;在宗族之外,则有闽南方言、福建公司、海澄三都、三魁岭等范围大小不同的方言群和地域认同。这是邱氏在海外采取的认同层次,体现出邱氏多面相的宗族发展策略,也成为邱氏宗族乃至闽南社群形塑的主要途径。邱氏宗族组织的再建构,代表了英属马来亚地区华人社群形塑过程中血缘认同的一种典型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屿 华人社群 宗族组织 龙山堂 闽南社群 血缘认同 地域认同
下载PDF
清末槟城副领事戴欣然与南洋华人方言群社会 被引量:3
8
作者 黄贤强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04年第3期51-58,共8页
自 1 9世纪以来 ,槟城的华人社会便以福建 (闽南 )人和广东 (广府 )人为主 ,尤其是前者。客家人的人数 ,一直都只占华人人口的 1 0 %左右。本文将讨论客家移民———戴欣然的奋斗和事业及其牵引出来的方言群关系。本文的一个讨论重点 ,... 自 1 9世纪以来 ,槟城的华人社会便以福建 (闽南 )人和广东 (广府 )人为主 ,尤其是前者。客家人的人数 ,一直都只占华人人口的 1 0 %左右。本文将讨论客家移民———戴欣然的奋斗和事业及其牵引出来的方言群关系。本文的一个讨论重点 ,是探讨戴欣然在槟城的慈善事业和领事任内的活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城华人 客籍领事 方言群 戴欣然
下载PDF
跨越地缘、混合方言与认同边界——19世纪以来槟榔屿广东暨汀州社群的形塑途径 被引量:2
9
作者 宋燕鹏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3-158,共16页
19世纪以来,来自广东省和福建省汀州的槟榔屿社群各自通过清朝原乡府州或县份的籍贯认同进行了社群的小地缘形塑。其中在府州地缘认同中,不同方言得以共处,再通过跨府州和跨省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深度联合,同时以清末原乡广东省和福建省汀... 19世纪以来,来自广东省和福建省汀州的槟榔屿社群各自通过清朝原乡府州或县份的籍贯认同进行了社群的小地缘形塑。其中在府州地缘认同中,不同方言得以共处,再通过跨府州和跨省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深度联合,同时以清末原乡广东省和福建省汀州的行政区划作为社群认同的无形边界,以广东暨汀州公冢作为社群认同的有形边界,从而在距离原乡遥远的槟榔屿形塑了广东暨汀州社群(广东帮)。马来西亚各地区这种依赖中国原乡行政区划等级而形塑的地缘社群的组合模式不是整齐划一的,每个省级社群下面,都不是中规中矩地按照原乡府州行政区划来形塑的,而是跟随各地区不同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华人移民的内在发生机理而形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缘 方言 公冢 槟榔屿 广东暨汀州社群
下载PDF
马来西亚槟城福建五大姓华侨家族聚落空间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陈志宏 涂小锵 康斯明 《新建筑》 2020年第3期30-35,共6页
早期华侨虽身处海外,却与原乡家族联系紧密,海外华侨社会可以说是原乡社会关系的延伸,扩展了家族和侨乡在海外的空间维度。文章通过对马来西亚槟城代表性的福建五大姓家族聚落的实地调研,结合历史地图与族谱、碑刻等民间史料,从华侨家... 早期华侨虽身处海外,却与原乡家族联系紧密,海外华侨社会可以说是原乡社会关系的延伸,扩展了家族和侨乡在海外的空间维度。文章通过对马来西亚槟城代表性的福建五大姓家族聚落的实地调研,结合历史地图与族谱、碑刻等民间史料,从华侨家族聚落的形成发展、空间布局、建筑形态等方面进行分析,并通过与厦门原乡村落进行比较研究,梳理华侨家族在东南亚迁移定居形成的聚落空间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城华侨 五大姓家族 聚落空间 宗族制度 民间史料
下载PDF
地域认同与社群边界——20世纪上半叶英属马来亚槟榔屿福建籍社群的形成 被引量:4
11
作者 宋燕鹏 《八桂侨刊》 2018年第2期66-73,共8页
19世纪后期,繁盛一时的五大姓势力在槟榔屿开始走下坡路,原先被排挤的泉州社群开始崛起,兴化人和福州人也逐渐崭露头角,最终在20世纪初,在槟榔屿形成了与19世纪大相径庭的福建籍社群的面貌。相对于广东籍社群在19世纪的团结,原本与广东... 19世纪后期,繁盛一时的五大姓势力在槟榔屿开始走下坡路,原先被排挤的泉州社群开始崛起,兴化人和福州人也逐渐崭露头角,最终在20世纪初,在槟榔屿形成了与19世纪大相径庭的福建籍社群的面貌。相对于广东籍社群在19世纪的团结,原本与广东籍社群结合起来的汀州(龙岩)社群,被纳入福建籍社群,以槟榔屿福建会馆的成立为标志,马来亚槟榔屿福建籍社群最终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上半叶 马来亚 槟榔屿 福建籍 认同 社群边界
下载PDF
潮州铁枝木偶戏在马来西亚槟城的传播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富琳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8期65-71,96,共8页
马来西亚是海外潮汕系华侨聚居较多的国家,潮州铁枝木偶戏随潮汕移民带到马来西亚。因历史变化的原因,现马来西亚仅槟城存有一个家族式的潮州铁枝木偶戏团——“金玉楼春潮州木偶剧团”,剧团主要在传统节日和祭祀等场合表演。面对潮州... 马来西亚是海外潮汕系华侨聚居较多的国家,潮州铁枝木偶戏随潮汕移民带到马来西亚。因历史变化的原因,现马来西亚仅槟城存有一个家族式的潮州铁枝木偶戏团——“金玉楼春潮州木偶剧团”,剧团主要在传统节日和祭祀等场合表演。面对潮州铁枝木偶戏在马来西亚的日渐式微,团长吴慧玲通过“潮艺馆”、互联网、自媒体等方式,坚守在继承与保护的舞台上,在海外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戏曲做出了突出贡献。通过调查,对“金玉楼春潮州木偶剧团”的历史与现状进行研究,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潮州铁枝木偶剧团今日在马来西亚的传播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慧玲 金玉楼春潮剧团 金玉楼春潮州木偶剧团 潮州铁枝木偶戏 传播 马来西亚 槟城
下载PDF
槟城领事谢湘与该地华人社会及其免职风波
13
作者 刘轶 黄贤强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09年第3期45-54,共10页
藉1931年至1933年《光华日报》及《槟城新报》的报道,讨论了粤籍人士谢湘任中华民国驻槟榔屿领事期内,在履行保护和管理华侨、组织劝导华侨捐款救灾、促进商务交流提倡国货、发展海外华文教育及履行国府任务等职责中的表现,探讨了其上... 藉1931年至1933年《光华日报》及《槟城新报》的报道,讨论了粤籍人士谢湘任中华民国驻槟榔屿领事期内,在履行保护和管理华侨、组织劝导华侨捐款救灾、促进商务交流提倡国货、发展海外华文教育及履行国府任务等职责中的表现,探讨了其上任一年半被免职的原因及该事件所折射出的槟城华人社会的种种侧面。从槟城华文报纸对谢湘免职的不同立场,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问题,谢湘之被免职不仅与其任内的表现有关,还与槟城华侨社会不同方言群间的复杂权力关系有关,在深层次上凸显了福建方言群与广东方言群在主导当时槟城华人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被免职的谢湘极有可能是槟城华人社会帮权争斗下的一个牺牲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籍人士 谢湘 民国政府 槟城领事 华人社会 权力关系 帮权争斗
下载PDF
祖籍观念、方言集聚与圈层认同——马来西亚槟榔屿大埔社群的形塑途径
14
作者 宋燕鹏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4-132,共9页
槟榔屿大埔社群的认同因应地域和行政区划而呈现出立体的、分层次的特征,其通过韩江认同与永定客家互相抱团,因潮州府的地缘产生了潮州认同,又因客家认同而与嘉应、惠州、增城等社群取得联系,形成与广府人相颉颃的槟榔屿客家社群,最后... 槟榔屿大埔社群的认同因应地域和行政区划而呈现出立体的、分层次的特征,其通过韩江认同与永定客家互相抱团,因潮州府的地缘产生了潮州认同,又因客家认同而与嘉应、惠州、增城等社群取得联系,形成与广府人相颉颃的槟榔屿客家社群,最后与广府人、海南人等相结合形成槟榔屿广东暨汀州社群认同。以大埔社群为例,可见以中国原乡县份为基本认同准则的社群在南洋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采取了灵活认同的层次,以划定不同层级社群认同所能接纳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西亚槟榔屿 大埔县 祖籍观念 方言 圈层认同
下载PDF
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 (AJA)
15
《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89-189,共1页
P02MEN’S HEALTH: AN EMERGING CONCEPT CHAL LENGES FOR MEN TODAYLouis Gooren Vrije Universiteit Medical Center,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The challenges ahead with regard to the aging male are tremendous. In the year 2... P02MEN’S HEALTH: AN EMERGING CONCEPT CHAL LENGES FOR MEN TODAYLouis Gooren Vrije Universiteit Medical Center,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The challenges ahead with regard to the aging male are tremendous. In the year 2000, there were more than 400 million people aged 65 and over in the world-projected to increase t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stracts of 4th Asian Oceanic Congress of Andrology 26-28 March 2004 Shangri-La’s Rasa Sayang Resort penang Malaysia La
下载PDF
极乐寺与早期槟城华人探析
16
作者 宋燕鹏 《八桂侨刊》 2016年第2期45-52,共8页
19世纪末开始创建的极乐寺,是南洋第一座汉传佛教寺院,开启了汉传佛教在南洋传播的新阶段。作为来自福建鼓山涌泉寺的高僧,妙莲禅师自身的佛学和文化修养,是其赖以和槟榔屿世俗社会交往的资本。甚至其客家身份,在获得槟榔屿华人政治身... 19世纪末开始创建的极乐寺,是南洋第一座汉传佛教寺院,开启了汉传佛教在南洋传播的新阶段。作为来自福建鼓山涌泉寺的高僧,妙莲禅师自身的佛学和文化修养,是其赖以和槟榔屿世俗社会交往的资本。甚至其客家身份,在获得槟榔屿华人政治身份最高者的副领事的支持上,也有重要作用。因此,通过极乐寺的捐赠,槟城广东省的次生社群势力进行了一次重新整合,籍贯认同开始超越方言认同,成为新时期华人认同的一种新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城 极乐寺 妙莲禅师 客家 副领事 社群整合
下载PDF
移民与求富:1952年槟城龙岩会馆的历史记忆
17
作者 张英明 《龙岩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91-96,共6页
1952年出版的《槟城龙岩会馆廿二周年暨新厦落成纪念刊》,保存了19世纪中期以来福建省龙岩县民众向马来西亚迁徙和求富的历史记忆。当时龙岩县社会经济萧条、土地抛荒和破产失业等问题日益严重,构成了促使民众移民南洋求富的内在驱动力... 1952年出版的《槟城龙岩会馆廿二周年暨新厦落成纪念刊》,保存了19世纪中期以来福建省龙岩县民众向马来西亚迁徙和求富的历史记忆。当时龙岩县社会经济萧条、土地抛荒和破产失业等问题日益严重,构成了促使民众移民南洋求富的内在驱动力。近代史上,马来亚半岛不仅成为连接西方和东方世界市场的一大枢纽,而且演变成为"自由贸易"的文明社会,从而为外来移民提供了开拓新财源的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城龙岩会馆 纪念刊 福建龙岩 移民求富 历史记忆
下载PDF
二十世纪初期的槟榔屿华人知识分子——以《南洋英属海峡殖民地志略》记载为例的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舜贞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08年第2期52-64,共13页
以宋蕴璞《南洋英属海峡殖民地志略》一书为主要研究材料、槟榔屿华人移民社会中的华人知识分子为研究对象,简述了宋蕴璞笔下二十世纪初期的槟榔屿华人及其中的知识分子与边缘知识分子的基本情况,并对其在发起、推动和参与建设学校、发... 以宋蕴璞《南洋英属海峡殖民地志略》一书为主要研究材料、槟榔屿华人移民社会中的华人知识分子为研究对象,简述了宋蕴璞笔下二十世纪初期的槟榔屿华人及其中的知识分子与边缘知识分子的基本情况,并对其在发起、推动和参与建设学校、发起书报社、筹办报馆、参与社团等方面的文化教育活动,以及他们漂泊海外的情感归依进行了分析梳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西亚 槟榔屿 移民研究 知识分子 宋蕴璞
下载PDF
衍变与分异--英属海峡殖民地时期槟榔屿华埠住屋类型和文化取向 被引量:4
19
作者 赵龙 张燕来 李渊 《新建筑》 2022年第2期128-133,共6页
采用建筑类型学和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对英属海峡殖民地时期的槟榔屿乔治市海峡华埠住屋类型进行归类与文化取向分析,研究目的在于解读推动华埠住屋发展与演变的历史背景,剖析华人住屋的功能性、文化性和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不同... 采用建筑类型学和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对英属海峡殖民地时期的槟榔屿乔治市海峡华埠住屋类型进行归类与文化取向分析,研究目的在于解读推动华埠住屋发展与演变的历史背景,剖析华人住屋的功能性、文化性和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不同类型的住屋反映出华人社会的阶级差异对住屋的形塑作用;第二,东西方文化此消彼长的拉力作用对住屋的形成和演变起到全方位的影响,这也促成了住屋建造者对东西方文化的双重取向。研究丰富了住屋建筑的类型学内涵,也探讨了文化生产与空间表征的哲学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属海峡殖民地 槟榔屿 殖民聚落 华埠住屋类型 文化取舍
下载PDF
解读马来西亚槟榔屿乔治市街道景观的文化多样性 被引量:1
20
作者 林添财 黄越 《南方建筑》 2016年第1期56-59,共4页
马来西亚槟榔屿乔治市是一个在多元文化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城市,汇聚了马来西亚的三大种族——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其历史街区富有文化多样性,为日常交通、商业活动、宗教祭祀活动、各民族日常生活提供空间。但随着乔治市的城市发展,... 马来西亚槟榔屿乔治市是一个在多元文化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城市,汇聚了马来西亚的三大种族——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其历史街区富有文化多样性,为日常交通、商业活动、宗教祭祀活动、各民族日常生活提供空间。但随着乔治市的城市发展,人口急速增长,街道景观的文化多样性遭到威胁。随着国际事件引发的多元文化保护浪潮,槟榔屿成功登陆世界遗产名录,以及马来西亚国内政治格局的变化,槟榔屿乔治市历史街区文化多样性保护面临多样的契机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多样性 街道景观 马来西亚槟榔屿乔治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