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尿液中分离出Penneri变形杆菌 被引量:1
1
作者 黄志基 陈为欢 +1 位作者 潘桂珍 刘祖平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241-241,共1页
从尿液中分离出Penneri变形杆菌黄志基陈为欢潘桂珍刘祖平(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检验科,上海200040)关键词Penneri变形杆菌尿液Penneri变形杆菌是1982年由Hickman等人通过DNA分子杂... 从尿液中分离出Penneri变形杆菌黄志基陈为欢潘桂珍刘祖平(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检验科,上海200040)关键词Penneri变形杆菌尿液Penneri变形杆菌是1982年由Hickman等人通过DNA分子杂交技术把普通变形杆菌生物I型独立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nneri 变形杆菌 尿液
下载PDF
梅花鹿源彭氏变形杆菌F2d株基因组的测序分析
2
作者 孙嘉良 赵浪 +2 位作者 李佳丹扬 刘垒成 吴培福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3-520,共8页
为探究鹿源彭氏变形杆菌(Proteus penneri)致病及耐药机制,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从云南野生动物园病死梅花鹿(Cervus nippon)肺组织中分离鉴定出的1株彭氏变形杆菌F2d株进行基因组测序,将获得的F2d株基因组序列注释到毒力因子、耐药基因... 为探究鹿源彭氏变形杆菌(Proteus penneri)致病及耐药机制,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从云南野生动物园病死梅花鹿(Cervus nippon)肺组织中分离鉴定出的1株彭氏变形杆菌F2d株进行基因组测序,将获得的F2d株基因组序列注释到毒力因子、耐药基因和代谢通路等数据库中。毒力因子数据库注释结果显示,菌株含黏附、营养代谢、运动和免疫调节等类型毒力因子;耐药基因数据库注释结果显示,F2d株对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黏菌素类和磺胺类等多种抗生素耐药,并且携带多种抗生素外排机制编码基因;代谢通路数据库注释结果显示,注释的基因富集在42个通路上,其中新陈代谢相关注释的基因数量最多,共有2250个基因分布在12个通路上。利用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鹿源彭氏杆菌F2d株致病性、耐药情况及代谢特点,可为预防彭氏变形杆菌感染和相关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测序 梅花鹿 彭氏变形杆菌 毒力与耐药基因 功能分析
下载PDF
硫酸软骨素裂解酶ABC产生菌的筛选及发酵工艺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陶科 王忠彦 +4 位作者 国锦琳 胡承 邓林 刘世贵 代其林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38-141,共4页
从成都井研生猪屠宰厂等地采集的样品中平板分离粗筛到 4 8株硫酸软骨素裂解酶 ABC产生菌 ,进一步复筛出一株高产、稳定的硫酸软骨素裂解酶 ABC产生菌株 GT38,初步鉴定为彭氏变形菌 (P.pen-neri)。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分析研究了摇瓶... 从成都井研生猪屠宰厂等地采集的样品中平板分离粗筛到 4 8株硫酸软骨素裂解酶 ABC产生菌 ,进一步复筛出一株高产、稳定的硫酸软骨素裂解酶 ABC产生菌株 GT38,初步鉴定为彭氏变形菌 (P.pen-neri)。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分析研究了摇瓶最适产酶条件和 2 L 实验室小罐发酵工艺 ,该菌的最适发酵工艺为培养基大豆蛋白胨 2 .5 % ,蔗糖 1.5 % ,Na Cl0 .4 % ,硅油 0 .0 5 % ,p H7.5 ,接种量 5 % ,通气量 1∶ 1~1∶ 1.2 (v/ v) ,搅拌转速为 6 0 0 r/ min,30℃发酵 10 h,酶活力单位高达 32 2 U/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软骨素裂解酶ABC 彭氏变形菌 筛选 产酶条件 发酵罐
下载PDF
棘胸蛙白内障病症的致病菌鉴定及其敏感药物筛选 被引量:1
4
作者 杨滢 张雪萍 +6 位作者 吴锐琼 黄其锻 李达谅 陆永树 耿宝荣 陈友铃 黄镇 《福建农业科技》 2020年第12期9-14,共6页
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是福建省特色有药用和食用价值的蛙类品种,目前棘胸蛙的养殖已经逐步实现规模化,但是养殖中的疾病问题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逐年加重。白内障病症是常见的棘胸蛙细菌性疾病之一,为解析棘胸蛙白内障的致病菌以及对... 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是福建省特色有药用和食用价值的蛙类品种,目前棘胸蛙的养殖已经逐步实现规模化,但是养殖中的疾病问题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逐年加重。白内障病症是常见的棘胸蛙细菌性疾病之一,为解析棘胸蛙白内障的致病菌以及对该病的防治,对患白内障病棘胸蛙的器官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并进行鉴定,同时进行了人工感染确定其致病性,最后通过抑菌圈法检测该菌株对20种抗生素的敏感性。人工感染试验结果显示,从患白内障病的棘胸蛙内脏中分离的细菌进行人工感染后,可导致正常蛙出现白内障病的病征,通过16S rDNA序列鉴定为彭氏变形杆菌Proteus penneri。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氯霉素、多粘菌素B、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米诺环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呋辛、哌拉西林、羧苄西林、氨苄西林敏感,而对其他多种药物耐受。本研究表明彭氏变形杆菌可导致棘胸蛙出现白内障的病征,为棘胸蛙养殖过程中白内障病的诊断及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胸蛙 白内障病 致病菌 彭氏变形杆菌 药敏试验
下载PDF
一株彭氏变形杆菌噬菌体phiP4-3生物学特性及基因组学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何洋 李东航 +1 位作者 荆兆元 杨洪江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13,共10页
背景:彭氏变形杆菌是重要的致病菌,其耐药菌株的出现给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噬菌体能杀死病原菌,具有替代抗生素的潜在能力。目的:以彭氏变形杆菌(Proteus penneri)为宿主菌,从淡水鱼肠道中分离得到一株烈性噬菌体phiP4-3... 背景:彭氏变形杆菌是重要的致病菌,其耐药菌株的出现给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噬菌体能杀死病原菌,具有替代抗生素的潜在能力。目的:以彭氏变形杆菌(Proteus penneri)为宿主菌,从淡水鱼肠道中分离得到一株烈性噬菌体phiP4-3,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基因组学和分类学进行了研究。方法: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噬菌体的形态;通过一步生长曲线和抑菌曲线,分析噬菌体的杀菌效果;通过基因组测序、注释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噬菌体的功能和分类。结果: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phiP4-3噬菌体头部直径为98.83 nm,可伸缩尾部长度为55.35 nm。一步生长曲线结果显示,该噬菌体的潜伏时间约为25 min,每个感染中心释放的噬菌体数量约为17 PFU。抑菌曲线结果显示,噬菌体phiP4-3能有效抑制宿主菌生长。基因组测序组装结果显示,噬菌体phiP4-3的基因组长度为167 849 bp, GC含量为31.5%。使用软件对基因组进行注释,发现噬菌体phiP4-3的基因组上共编码270个ORF和8个tRNA基因。综合比较基因组学、分类学及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的分类结果,将其归类为Straboviridae科Bragavirus属病毒。结论:分离得到一株新彭氏变形杆菌噬菌体,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和基因组进行了分析,为噬菌体在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彭氏变形杆菌 噬菌体phiP4-3 基因组学 比较基因组学 分类学
原文传递
耐硒微生物的筛选及其对硒富集和土壤硒活化能力研究
6
作者 王明释 蒋代华 +1 位作者 陈远权 黄雪娇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31-1040,共10页
【目的】筛选出高耐亚硒酸盐并对土壤硒素活化效率高的微生物资源。【方法】采用稀释平板法分离微生物、含硒平板划线法筛选耐硒菌株,利用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菌株,通过将菌株添加到含硒液体培养基中测定其硒富集率。将菌株添加至... 【目的】筛选出高耐亚硒酸盐并对土壤硒素活化效率高的微生物资源。【方法】采用稀释平板法分离微生物、含硒平板划线法筛选耐硒菌株,利用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菌株,通过将菌株添加到含硒液体培养基中测定其硒富集率。将菌株添加至富硒土壤中,测定培养前后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评价菌株活化土壤硒的能力。【结果】筛选出两株细菌可耐亚硒酸盐浓度高达500 mmol L^(-1),16S rDNA鉴定菌株分别为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 QZB-1)和彭氏变形杆菌(Proteus penneri LAB-1)。在pH=5~10、温度15~40℃、NaCl<10%条件下两株细菌均能生长。两株细菌均具有较高的亚硒酸盐富集率,其中粘质沙雷氏菌完全富集2 mmol L^(-1)SeO_(3)^(2-)仅需18 h。将两株耐硒细菌制成菌悬液添加到土壤中,均能提高土壤pH值和土壤有效硒含量。两株细菌能改变土壤的硒形态分布,降低土壤中有机结合态硒含量,提高水溶态硒和可交换态硒的含量,其中两株细菌混合施用对土壤的水溶态硒和可交换态硒含量的提高最显著。【结论】从广西富硒土壤中筛选出两株高耐亚硒酸盐的微生物,其拥有较高的硒富集和提高土壤硒有效性的能力,可为富硒土壤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微生物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硒菌 粘质沙雷氏菌 彭氏变形杆菌 硒富集 土壤硒活化
原文传递
基于CdTe:Zn/ZnS量子点快速检测变形杆菌荧光免疫分析法的建立 被引量:3
7
作者 徐焕焕 余锦露 +4 位作者 孙雅静 张璟 陈倩 顾丽红 郭爱玲 《分析试验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65-1069,共5页
采用水相合成法制备了巯基丙酸修饰的水溶性掺杂式CdTe:Zn/ZnS量子点,并采用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透射电镜对量子点的光学性质和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其发射峰位于578 nm,半峰宽为45 nm,荧光量子产率为40. 78%,量子点晶体呈... 采用水相合成法制备了巯基丙酸修饰的水溶性掺杂式CdTe:Zn/ZnS量子点,并采用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透射电镜对量子点的光学性质和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其发射峰位于578 nm,半峰宽为45 nm,荧光量子产率为40. 78%,量子点晶体呈直线有序排列,其粒径约为3 nm;与抗体偶联制成荧光探针建立荧光免疫分析(FLISA),用于检测鸡蛋中分离的腐败菌彭氏变形杆菌(Proteus penneri),结果表明当其浓度在3. 28 log CFU/mL^8. 699 log CFU/mL范围内时,菌浓度的对数值与荧光强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线性关系,R2=0. 992;FLISA法检测彭氏变形杆菌的检出限为3. 581logCFU/mL,比传统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的检出限5. 688 log CFU/mL灵敏了127倍,为微生物检出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Te:Zn/ZnS量子点 荧光探针 荧光免疫分析 彭氏变形杆菌 检出限
原文传递
暹罗鳄食道结节病病原彭氏变形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3
8
作者 曾晨爔 林茂 +2 位作者 李忠琴 马英 王淑红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629-1635,共7页
【背景】2016年5月,厦门南顺鳄鱼园中的养殖暹罗鳄(Crocodylussiamensis)幼鳄暴发了一种之前未见报道的食道结节病,表现为鳄鱼不进食并伴有部分死亡。【目的】对患食道结节病的鳄鱼病料进行病原学鉴定,旨在探明病因,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理... 【背景】2016年5月,厦门南顺鳄鱼园中的养殖暹罗鳄(Crocodylussiamensis)幼鳄暴发了一种之前未见报道的食道结节病,表现为鳄鱼不进食并伴有部分死亡。【目的】对患食道结节病的鳄鱼病料进行病原学鉴定,旨在探明病因,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对鳄鱼病灶处分离菌进行生理生化特征鉴定、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回接感染试验以及药敏试验。【结果】从病鳄食道、肝脏和血液病灶处各分离到一株优势细菌,综合菌株形态、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的结果,判定3株分离菌均为彭氏变形杆菌(Proteus penneri)。由食道结节处分离的菌株2202经人工回接感染,证实彭氏变形杆菌为引起此次暹罗鳄发病死亡的致病原。3株分离菌对12种药物的耐药率均为33%,对恩诺沙星、复方新诺明、头孢噻肟、卡那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与萘啶酸共7种实验药物敏感,对利福平、青霉素G、红霉素和氯霉素耐药,而对链霉素则表现中介。【结论】彭氏变形杆菌与患病暹罗鳄的死亡有直接关系,该菌多为侵袭人类的条件致病菌,作为养殖鳄鱼的病原菌尚属首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暹罗鳄 食道结节病 彭氏变形杆菌 病原鉴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