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9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athway and Countermeasure of Farmers Livelihood Transformation in the Ecological Development Area of Northern Guangdong Provi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1
作者 Jinguo HUANG Xi HUANG +1 位作者 Faming ZENG Xizhi WANG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24年第9期7-10,共4页
[Objectives]To explore pathway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ransforming farmers livelihoods in the way of reducing their dependence on land while promo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alleviating ecological degradation.[... [Objectives]To explore pathway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ransforming farmers livelihoods in the way of reducing their dependence on land while promo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alleviating ecological degradation.[Methods]A combination of field research,literature review,and policy analysis was employed to identify key factors affecting farmers livelihoods and potential strategies for transformation.[Results]The study found that developing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nd modern agriculture,promoting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cultivating alternative industries,strengthening ecologic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and establishing diversifie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thods and supporting policies are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transforming farmers livelihoods.[Conclusions]Implementing these strategies can help alleviat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farmers livelihood development,promoting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oth.This approach not only benefits farmers but also contributes to sustainabl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 protection FARMERS livelihood TRANSFORMATION PATHWAYS and countermeasures ECOLOGICAL development area
下载PDF
Drivers of Residents’Livelihood Resilience in Sanjiangyuan National Park,China:From PLS-SEM and fs/QCA
2
作者 BU Shijie WANG Qun +1 位作者 HU Changwei ZHUOMA Cuo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24年第5期1274-1285,共12页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effect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perception,adaptive capacity,and transformation capacity on the residents’livelihood resilience in a national park.Using the Yellow River Source Park in Sanj...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effect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perception,adaptive capacity,and transformation capacity on the residents’livelihood resilience in a national park.Using the Yellow River Source Park in Sanjiangyuan National Park,China as a case study,this study simultaneously used the partial least square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PLS-SEM)and fuzzy-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fs/QCA)to explore the linear and nonlinear dynamic impacts among the variables.PLS-SEM analysis revealed that adaptive capacity and transformation capacity positively affect livelihood resilience;tourism development perception negatively affects livelihood resilience but positively affects adaptive capacity and transformation capacity.Tourism development perception and adaptive capacity can positively influence livelihood resilience through transformation capacity.The fs/QCA revealed that simple antecedent variables do not constitute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promoting residents'high livelihood resilience,which depends on the conditions combined with another element.The analysis identified two combination paths of high livelihood resilience and three combination paths of low livelihood resilience,where adaptive and transformation capacity are essential for triggering high livelihood resilience,and tourism development perception is a significant driver of low livelihood resili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velihood resilience tourism development perception adaptive capacity transformation capacity fs/QCA Sanjiangyuan National Park
原文传递
Does poverty-alleviation-based industry development improve farmers'livelihood capital? 被引量:11
3
作者 LIU Ming-yue FENG Xiao-long +1 位作者 WANG San-gui ZHONG Y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4期915-926,共12页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s a unique approach adopted in China to help achieve the vision of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aspects and the"Chinese Dream".Industrial development as a means of pov...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s a unique approach adopted in China to help achieve the vision of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aspects and the"Chinese Dream".Industrial development as a mean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Five-pronged Poverty Alleviation Measures"Project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and a critical foundation for other poverty alleviation measures.In this study,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measure farmers'livelihood based on the framework of sustainable livelihood.Specifically,the effect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n farmers'livelihood capital were estimated by employing the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combined with the difference-in-differences(PSM-DID)approach.Findings suggest that industrial development had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effect on the livelihood capital of farmers.Industrial development can significantly enhance farmers'human,social and financial capital,while it can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natural and physical capital.Industrial development had heterogeneous effects on farmers'livelihood capital,more efficiently impacting on the non-poor than the poor.The effects on farmers'livelihood capital varied across regions,with Guizhou experiencing a larger effect than Sichuan.However,the effect was insignificant for farmers in Gansu.To improve farmers'livelihood capital,it is necessary to take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ir human capital,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financial products,and make good use of their social capital;it is also essential to strengthen the support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o the po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by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e poor livelihood capital PSM-DID approach
下载PDF
Offering the win-win solutions between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livelihood development:National parks in Qinghai, China 被引量:3
4
作者 Qi Cheng Xue Cheng +2 位作者 Kexin Ma Xinquan Zhao Jiapeng Qu 《Geography and Sustainability》 2020年第4期251-255,共5页
National parks as protected areas have been on the spotlight because they are essential in achiev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hina.Despite the profound achievements of national parks to conserve nature,the benefits... National parks as protected areas have been on the spotlight because they are essential in achiev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hina.Despite the profound achievements of national parks to conserve nature,the benefits of national parks for local residents remain lacking.Under the theory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people’s livelihood in Qinghai’s national parks.We systematically explore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ational parks in Qinghai Province,analyzed the current prob-lems,and provided the main measures for developing people’s livelihood in protected areas in Qinghai.This study put forward the viewpoint that national parks should set a long-term goal,and gradually advance based on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appropriately prioritize the improvement of local people’s wellbeing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National park Protected area system livelihood development QINGHAI
下载PDF
A Study on"Fengqiao Experienc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ople's Livelihood
5
作者 Yuting ZHOU Peng YANG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22年第6期55-59,67,共6页
The"Fengqiao Experience"has risen from the"local experience"in the early days to the"national experience"now.Although it has gone through twists and turns,it is full of exuberant and stro... The"Fengqiao Experience"has risen from the"local experience"in the early days to the"national experience"now.Although it has gone through twists and turns,it is full of exuberant and strong vitality.Fengqiao Experience is the experience of grass-roots mass governance based on people's livelihood and other factors,so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application of"Fengqiao Experience"and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perience and people's livelihoo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ople's livelihood and summarizes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carrying forward the"Fengqiao Experienc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ople's livelihood.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taking the mass line and implementing autonomy,rule by virtue and rule by law are the ways to carry forward the"Fengqiao Experience"in the new era,which has certain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rea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ngqiao Experience people's livelihood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
下载PDF
Developing people's livelihood: construction of life style in visual threshold of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6
作者 左雪松 夏道玉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83-86,共4页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树立与落实,作为发展民生重要内容之一的生活方式建构已经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课题突出地摆在世人面前。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探讨科学发展观与生活方式建构的辩证关系,指出科学发展观为生活方式建构指明方向,生活...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树立与落实,作为发展民生重要内容之一的生活方式建构已经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课题突出地摆在世人面前。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探讨科学发展观与生活方式建构的辩证关系,指出科学发展观为生活方式建构指明方向,生活方式建构是科学发展观树立与落实的保证。在此基础上,挖掘生活方式建构的科学内涵,在科学发展观的视域中探寻生活方式建构的民生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民生 生活方式 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 统筹兼顾 和谐社会
下载PDF
旅游发展背景下藏族社区居民生计适应的集体行动实践——以夏乌村为例
7
作者 孙九霞 王文慧 王钰宁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35,共11页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集体行动的积极效能需要结合乡村发展的现实进行充分探讨.通过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更需基于有效的集体行动,形成多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该文选择西藏夏乌村作为案例地,通过长期的人类学田野调查,...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集体行动的积极效能需要结合乡村发展的现实进行充分探讨.通过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更需基于有效的集体行动,形成多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该文选择西藏夏乌村作为案例地,通过长期的人类学田野调查,对虫草“挖三休二”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轮流打工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社区旅游参与实践路径的研究发现,夏乌村集体行动实践具有强烈的自发性,组织上的村民小组网格化管理模式和均质化、公平的发展理念,使得村民个体平等决策和共同参与公共事务成为可能.该文结合当地独特的生态环境、生计条件和社区文化,依托夏乌村集体行动的实践方式和集体行动的制度形成过程,呈现当前旅游助推乡村振兴过程中解决集体主义困境的可能路径,重点讨论少数民族旅游社区在集体行动实践中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个体行动和集体行动在过程中产生策略性互动,并为旅游发展奠定充分的制度基础和组织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发展 生计适应 藏族社区 集体行动
下载PDF
中国民生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测度
8
作者 于水 区小兰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39-44,共6页
文章基于社会质量理论视角,构建包含社会性保障、经济性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社会赋权维度的民生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度2016—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民生发展水平,并运用Mar⁃kov转移概率矩阵探讨民生发展水平的演进... 文章基于社会质量理论视角,构建包含社会性保障、经济性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社会赋权维度的民生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度2016—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民生发展水平,并运用Mar⁃kov转移概率矩阵探讨民生发展水平的演进规律。研究表明:从整体来看,各省份的民生发展水平不高;除东部地区外,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民生发展水平均不高,而且各省份的民生发展水平缺乏稳定性,呈波动态势;较多省份属于低、极低质量民生发展水平,区域内部民生发展水平呈“分离”现象,东部地区的民生发展水平始终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各省份的民生发展水平有升级或降级的可能;民生发展水平的空间集聚呈“中心—外围—边缘”的圈层扩散分布格局,在空间格局上呈抱团状、零星状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生发展 社会质量理论 指标体系 测度评价
下载PDF
中国奶业发展的现实困境、重大问题与对策思路
9
作者 刘长全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24年第4期51-61,152,共12页
2023年,中国奶业产业产出快速增长与需求动力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价格快速下降与成本居高不下的冲突导致行业面临十多年来最困难局面。在此困境下,中国奶业还面临四个方面重要问题:产业发展面临两个不平衡,产业脆弱性加剧;奶业产业发展... 2023年,中国奶业产业产出快速增长与需求动力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价格快速下降与成本居高不下的冲突导致行业面临十多年来最困难局面。在此困境下,中国奶业还面临四个方面重要问题:产业发展面临两个不平衡,产业脆弱性加剧;奶业产业发展与其民生属性有较大差距;资本化超大规模养殖的发展模式不利于国家战略目标的落实;产业政策体系建设有待强化。困难局面与发展不平衡等结构问题表明中国奶业已到了调整发展方向、发展模式的关键时期,调整的核心应该是以发挥民生属性为根本落脚点推动奶业振兴,提升消费者福利、奶牛养殖业的基础性地位和家庭牧场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国家战略与目标的指导作用,提升奶业在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业经济 民生产业 产业脆弱性 发展模式 政策体系
下载PDF
为何与何为:新发展阶段民生服务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0
作者 高传胜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23-29,共7页
在新发展阶段,无论是为应对复杂不确定的国内外发展环境而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还是积极应对日益严峻的少子老龄化形势,都需要充分发掘民生服务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民生领域出现的“难”“贵”“烦”等社会问题,正是... 在新发展阶段,无论是为应对复杂不确定的国内外发展环境而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还是积极应对日益严峻的少子老龄化形势,都需要充分发掘民生服务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民生领域出现的“难”“贵”“烦”等社会问题,正是民生服务有效供给不足、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的集中反映。强调依靠改革的办法促进供给灵活适应需求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破解民生服务有效供给不足难题的有效途径。为此,必须直面重点民生服务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包容性制度体系与政策生态,采取包容审慎性监管体制与方式,有效调动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全面推进不同性质与类型的民生服务包容性发展与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生服务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新发展格局 少子老龄化 包容性发展与治理
下载PDF
《乡村振兴促进法》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法
11
作者 宋才发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14-124,共11页
《乡村振兴促进法》是全面推进和实施乡村振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的行动规范,共同富裕的本质特征是全体人民共享美好生活。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指引,农业强国建设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稳固根基,推进共同富裕成为诠释执... 《乡村振兴促进法》是全面推进和实施乡村振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的行动规范,共同富裕的本质特征是全体人民共享美好生活。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指引,农业强国建设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稳固根基,推进共同富裕成为诠释执政党治国理政奋斗历程的最佳注解。劳动创造幸福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绿色生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模式,医养结合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民生保障,在共同富裕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最佳的人权表达。提升公共安全治理水平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遵循,扩大社会公众参与范围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基本路径,完善政府绩效评估方式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有效监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促进法》 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 民生保障 人的全面发展
下载PDF
农民个体资本、数字技术使用与生计韧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心仪 杨建科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5-155,共11页
在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当国家外援式帮扶政策优化调整时,如何使脱贫户实现内生性可持续发展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从生计韧性角度切入,采用陕西省518份农民调查数据,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探究... 在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当国家外援式帮扶政策优化调整时,如何使脱贫户实现内生性可持续发展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从生计韧性角度切入,采用陕西省518份农民调查数据,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农民个体资本、数字技术使用及生计韧性之间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农民个体资本是提升其生计韧性的基础;同时,数字技术使用从缓冲能力、学习能力和自组织能力三个维度提升了生计韧性,且在农民个体资本对生计韧性的影响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效应。为此,增强农民生计韧性应遵循在个体层面提升农民个体资本、在社会支持层面加强数字技术嵌入与赋能的思路,推动实现农民内生性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个体资本 生计韧性 数字技术使用 可持续发展 内生性发展 乡村振兴
下载PDF
旅游产业发展与民生福祉适配关系研究——以张家界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麻学锋 孙洋 《旅游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9,共19页
旅游产业发展与民生福祉相适配对推进旅游地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价值。文章以张家界为例,将生存、相互关系、成长三核心需要理论(ERG理论)融入旅游产业发展与民生福祉理论分析框架中,构建二者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适配度模型、标... 旅游产业发展与民生福祉相适配对推进旅游地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价值。文章以张家界为例,将生存、相互关系、成长三核心需要理论(ERG理论)融入旅游产业发展与民生福祉理论分析框架中,构建二者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适配度模型、标准差椭圆-重心模型和障碍度模型,从时空维度剖析2002—2020年张家界旅游产业发展与民生福祉适配关系及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旅游产业发展与民生福祉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前者易受突发事件影响,后者则保持相对稳定发展;二者演绎过程历经低水平不协调阶段、波动协调阶段和协调转型阶段,并与ERG理论中的生存需要(E)、相互关系需要(R)和成长需要(G)相对应。(2)民生福祉在长期演化过程中逐渐与旅游产业发展相适应,不同阶段受多种因素影响,旅游产业发展无法完全与民生福祉相匹配。(3)时间上,旅游产业发展与民生福祉适配度总体呈上升趋势,由不适配提升为良好适配;空间上,在东北—西南方向上呈先延伸后收缩的变化趋势,并将中心锁定在武陵源区。(4)旅游产业发展系统中的文化教育投入不足,以及经济贸易流量限制和民生福祉系统中的就业不稳定及社保、交通不完善是影响旅游产业发展与民生福祉适配的主要障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产业发展 民生福祉 ERG理论 适配关系 张家界
下载PDF
华南地区旅游产业、经济发展和民生耦合协调路径及预测研究
14
作者 庞家朋 李梦园 钟磊 《武汉商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53-59,共7页
聚焦华南地区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分析各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阶段,并运用ARIMA模型对各省份耦合协调度做出预测,结果显示:广东省各产业发展水平较为发达;耦合协调度来看,广东最高,广西居中,海南第三;未来若干年广东省处于... 聚焦华南地区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分析各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阶段,并运用ARIMA模型对各省份耦合协调度做出预测,结果显示:广东省各产业发展水平较为发达;耦合协调度来看,广东最高,广西居中,海南第三;未来若干年广东省处于优质协调阶段且耦合协调度的值华南地区最大,广西和海南排名未有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产业 经济发展 民生 耦合协调 ARIMA模型
下载PDF
可持续生计视域下国家公园建设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综述
15
作者 王梦晗 王亚楠 +2 位作者 董航宇 张梦真 苏明明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4年第7期465-474,共10页
国家公园建设与社区生计关系是当前研究的热点话题。以“Web of Science(WOS)”和“中国知网”为基础数据库,利用科学计量工具CiteSpace软件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国家公园与社区发展的相关文献,分析了可持续生计视域下国家公园建设与社区发... 国家公园建设与社区生计关系是当前研究的热点话题。以“Web of Science(WOS)”和“中国知网”为基础数据库,利用科学计量工具CiteSpace软件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国家公园与社区发展的相关文献,分析了可持续生计视域下国家公园建设与社区发展的研究历程与主要内容,并提出了未来研究关注的重点议题。研究发现:(1)在国家公园建设对社区发展的影响上,既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公园建设对社区传统生计和替代生计的影响。(2)在社区发展对国家公园建设的支撑作用上,现有研究关注社区居民生计资本、生计策略、生计多样性对国家公园建设的影响以及社区参与模式等方面。(3)未来应深化与拓展研究内容,挖掘国家公园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议题;注重从双向互动的研究视角切入,拓宽国家公园建设与社区发展的研究尺度;强化多学科交叉与方法集成,以实现国家公园建设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双赢”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社区发展 可持续生计 生态保护 生态旅游
下载PDF
民生优先发展:“县城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与实践展开
16
作者 吴业苗 《社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24,211,共10页
改革开放后,中国城镇化先后经历了以小城镇和城市为载体的两个建设阶段。在以小城镇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中,进入小城镇和乡镇企业的农民过的仍是“农民式”生活,乡镇政府几乎没有解决进城农民民生问题的压力。在以城市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改革开放后,中国城镇化先后经历了以小城镇和城市为载体的两个建设阶段。在以小城镇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中,进入小城镇和乡镇企业的农民过的仍是“农民式”生活,乡镇政府几乎没有解决进城农民民生问题的压力。在以城市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中,进城农民的就业、住房、子女教育等民生问题突出,城市政府尤其是大城市政府解决他们的民生问题压力巨大,以至于一些打工几十年的农民工至今仍不能充分享有均等化公共服务。加快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并优先发展县城民生事业,不仅可以为高质量城镇化发展提供新的战略支撑点,还可以凭借县城“城尾乡首”的区位优势,吸纳更多进城农民和返乡农民工到县城居住、生活和就业,进而在新起点上推进城镇化既好又快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城城镇化” 民生发展 公共服务
下载PDF
论新时代共享发展理念下民生问题的内在逻辑及其实践路向
17
作者 张九红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4年第2期21-28,共8页
新时代民生问题突出表现为生存型、发展型和发达型三种问题共存,交错叠加,其内在逻辑表现为如何保持经济发展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高水平动态平衡,持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其中,高质量发展是破解民生问题的物质基础,制... 新时代民生问题突出表现为生存型、发展型和发达型三种问题共存,交错叠加,其内在逻辑表现为如何保持经济发展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高水平动态平衡,持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其中,高质量发展是破解民生问题的物质基础,制度化的民生权利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政治保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渐进共享的价值自觉。有鉴于此,共享发展理念为保持市场竞争的高效性、建构民生保障的公平正义性、破解当前民生困境提供了基本的价值遵循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享发展理念 民生类型 民生权利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儒家思想促进了绿色创新发展吗?——来自1636个县域经验证据
18
作者 姚博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57-66,共10页
基于明清进士数量构建地区层面的儒家思想指标,探讨儒家思想对地区绿色创新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儒家思想促进了绿色创新发展,且随着儒家思想氛围增强这种促进作用存在强化特征。儒家思想主要通过可持续发展效应和民生效应... 基于明清进士数量构建地区层面的儒家思想指标,探讨儒家思想对地区绿色创新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儒家思想促进了绿色创新发展,且随着儒家思想氛围增强这种促进作用存在强化特征。儒家思想主要通过可持续发展效应和民生效应促进绿色创新发展,且儒家思想氛围越浓厚的地区,知识传播和人力资本积累越突出,这不仅会提升对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和对民生改善的愿望,而且还有助于实现地区的绿色创新发展。环境保护力度和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对儒家思想促进绿色创新发展起到了正向调节作用。儒家思想对绿色创新发展的促进作用在本土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中较为明显。文章拓展了文化与绿色创新方面的研究,对于理解地区绿色创新发展差异,深入洞悉传统文化价值具有一定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思想 绿色创新 可持续发展 民生 教育
下载PDF
荣誉之治:两汉时期非军功赐爵与民生建设
19
作者 张娜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8-15,共8页
从“草创”走向“守成”,统治重点的转变为汉代非军功赐爵对社会民生建设作用的发挥创设了空间。以爵恤民,经济扶助,奠定民生建设的基础;以爵安民,安定秩序,维护民生建设的稳定;以爵励民,挖掘资源,增添民生建设的动力;以爵导民,树立标杆... 从“草创”走向“守成”,统治重点的转变为汉代非军功赐爵对社会民生建设作用的发挥创设了空间。以爵恤民,经济扶助,奠定民生建设的基础;以爵安民,安定秩序,维护民生建设的稳定;以爵励民,挖掘资源,增添民生建设的动力;以爵导民,树立标杆,激发民生建设的活力。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两汉时期执政者实施的非军功赐爵在一定程度上从物力、财力以及人力等方面推动了当时维持百姓基本生存的民生建设的发展。但从中也可看出,非制度性、差异性、交换性、有限福利性等问题的存在使其与民生建设存在较大背离,决定了其作用极为有限。探究两汉时期非军功赐爵与民生建设,有利于深化对我国传统社会治理实践的认知,也为新时代荣誉体系的完善提供了镜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时期 非军功赐爵 民生建设 荣誉之治
下载PDF
习近平生态民生观的科学内涵及实践进路探赜
20
作者 张改娟 张钰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43-48,共6页
习近平生态民生观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关乎民生发展的高度来审视生态与民生之间的内在关联,其生成具有理论、价值、实践的统一逻辑进路。在科学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与民生发展的统一基础上,习近平生态民生观理论内涵丰富,涉及环境民生论、... 习近平生态民生观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关乎民生发展的高度来审视生态与民生之间的内在关联,其生成具有理论、价值、实践的统一逻辑进路。在科学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与民生发展的统一基础上,习近平生态民生观理论内涵丰富,涉及环境民生论、生态民生发展取向论以及生态价值论三个维度。在价值取向上,习近平生态民生观呈现出“理论、实践、世界”三重价值贡献,充分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意蕴,为全球生态民生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实践进路上,通过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发展生态生产力、落实新质生产力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这也进一步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态民生图景奠定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生态民生观 绿色发展理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