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陕甘宁边区人民调解制度的历史经验及其当代启示
1
作者
喻少如
黄卫东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44-51,F0002,共9页
陕甘宁边区人民调解制度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司法经验的典型代表,也是完善新时代人民调解制度的重要历史经验。边区人民调解制度的发展既深受历史文化的影响,又赓续了党的优良调解传统,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呈现出功能定位多重、审判与调...
陕甘宁边区人民调解制度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司法经验的典型代表,也是完善新时代人民调解制度的重要历史经验。边区人民调解制度的发展既深受历史文化的影响,又赓续了党的优良调解传统,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呈现出功能定位多重、审判与调解结合、工作开展依赖性强等特征。边区人民调解制度的发展历程表明,党的领导是人民调解制度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群众路线是人民调解制度的根本工作路线,“权威”塑造是边区人民调解制度前进的重要助推力量。发展完善新时代人民调解制度,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调解理念,推进人民调解制度规范化建设以及多元纠纷化解机制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人民调解
社会治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延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以《边区群众报》为例
2
作者
阮云志
梁亚婷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9-126,共8页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构建了一套有别于国民党的话语系统,有效宣传阐释了党的主张。以《边区群众报》为例可见,党通过显性与隐性相结合,以叙事式为主,辅之以说理式、交互式的话语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其话语体现出语言特色性、理论大...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构建了一套有别于国民党的话语系统,有效宣传阐释了党的主张。以《边区群众报》为例可见,党通过显性与隐性相结合,以叙事式为主,辅之以说理式、交互式的话语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其话语体现出语言特色性、理论大众性、现实指向性等特征。延安时期构建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现了党的主张与群众语言的双向互动。劳动群众的集体主义、个人英雄主义行为在宏大叙事中获得了意义,通讯网、读报组的普遍建立,又为意义的生产提供了实践的场域,从而使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被召唤出来,加入到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构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时期
思想政治教育
话语
《边区群众报》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国家与社会视阈下的陕甘宁边区荒政研究
被引量:
4
3
作者
温艳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17,共10页
抗战时期,中共和边区政府十分重视荒政问题,在政府层面,建立了从边区政府到基层社会的灾荒救助体系,颁布了一系列救助灾民与难民政策;在社会层面,利用与嫁接传统社会的备荒机制,动员民间力量进行灾荒救助。通过赈济灾荒,一方面使灾民、...
抗战时期,中共和边区政府十分重视荒政问题,在政府层面,建立了从边区政府到基层社会的灾荒救助体系,颁布了一系列救助灾民与难民政策;在社会层面,利用与嫁接传统社会的备荒机制,动员民间力量进行灾荒救助。通过赈济灾荒,一方面使灾民、难民度过困难,一方面巩固了边区的基层政权,也提高了边区政府的执政能力。但由于边区处于战时状态,经济基础薄弱等原因,边区赈灾亦存在着一些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民生
荒政
原文传递
以写作为媒介:基层传播与群众写作运动——以晋冀鲁豫根据地李文波营长写作为例
被引量:
4
4
作者
张慧瑜
《新闻春秋》
CSSCI
2022年第3期19-27,共9页
群众写作运动是根据地时期常见的一种群众教育和文化动员模式。写作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高度理性化、知识分子化的行为,在根据地的文化实践中被转换为一种群众化和大众化的教育方式。本文以晋冀鲁豫根据地《人民日报》中关于李文波...
群众写作运动是根据地时期常见的一种群众教育和文化动员模式。写作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高度理性化、知识分子化的行为,在根据地的文化实践中被转换为一种群众化和大众化的教育方式。本文以晋冀鲁豫根据地《人民日报》中关于李文波营长的写作报道为例,分析群众写作运动的传播机制和社会效应,主要处理三个问题:一是写作对主体的改造,涉及写作主体、写作规范和写作塑造群众主体的文化功能;二是群众写作对新闻生产的改造,以群众写稿为基础的基层通讯员制度让报纸成为参与式和互动性的平台化媒体;三是写作对基层社会的改造,写作承担着基层传播的职能,是对基层社会进行动员和宣传的媒介。这种在基层广泛开展的群众写作运动,需要借助大量“逆向流动”的在地化知识分子和高度基层化的媒介等组织传播的制度才能实现,考察这一现象有助于理解“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党报原则形成的历史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冀鲁豫《人民日报》
李文波营长写作
主体改造
基层传播
原文传递
题名
陕甘宁边区人民调解制度的历史经验及其当代启示
1
作者
喻少如
黄卫东
机构
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
出处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44-51,F0002,共9页
基金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司法行政职能定位及作用发挥问题研究”(20JZD021)
西南政法大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公共法律服务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团队专项课题“建党以来人民调解制度的百年演变历程与经验成就研究”(TDZX-2021002)。
文摘
陕甘宁边区人民调解制度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司法经验的典型代表,也是完善新时代人民调解制度的重要历史经验。边区人民调解制度的发展既深受历史文化的影响,又赓续了党的优良调解传统,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呈现出功能定位多重、审判与调解结合、工作开展依赖性强等特征。边区人民调解制度的发展历程表明,党的领导是人民调解制度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群众路线是人民调解制度的根本工作路线,“权威”塑造是边区人民调解制度前进的重要助推力量。发展完善新时代人民调解制度,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调解理念,推进人民调解制度规范化建设以及多元纠纷化解机制协同作用。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人民调解
社会治理
Keywords
s
haanxi-Gan
s
u-Ningxia
border
region
people
′
s
mediation
s
ocial governance
分类号
D231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延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以《边区群众报》为例
2
作者
阮云志
梁亚婷
机构
陕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9-126,共8页
文摘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构建了一套有别于国民党的话语系统,有效宣传阐释了党的主张。以《边区群众报》为例可见,党通过显性与隐性相结合,以叙事式为主,辅之以说理式、交互式的话语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其话语体现出语言特色性、理论大众性、现实指向性等特征。延安时期构建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现了党的主张与群众语言的双向互动。劳动群众的集体主义、个人英雄主义行为在宏大叙事中获得了意义,通讯网、读报组的普遍建立,又为意义的生产提供了实践的场域,从而使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被召唤出来,加入到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构中。
关键词
延安时期
思想政治教育
话语
《边区群众报》
Keywords
Yan’an perio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
s
cour
s
e
the
border
region
people’
s
daily
分类号
D642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国家与社会视阈下的陕甘宁边区荒政研究
被引量:
4
3
作者
温艳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陕西理工学院文旅学院
出处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17,共10页
基金
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陕甘宁边区制度史研究>(项目编号:15ZDB042)子课题<陕甘宁边区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第七批中国博士后特别基金资助<陕西重大自然灾害研究(1875~1949>)(项目编号:15ZDB042)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抗战时期,中共和边区政府十分重视荒政问题,在政府层面,建立了从边区政府到基层社会的灾荒救助体系,颁布了一系列救助灾民与难民政策;在社会层面,利用与嫁接传统社会的备荒机制,动员民间力量进行灾荒救助。通过赈济灾荒,一方面使灾民、难民度过困难,一方面巩固了边区的基层政权,也提高了边区政府的执政能力。但由于边区处于战时状态,经济基础薄弱等原因,边区赈灾亦存在着一些不足。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民生
荒政
Keywords
s
haan-Gan-Ning
border
region
,
people
'
s
Livelihood, Famine
分类号
K265 [历史地理—中国史]
原文传递
题名
以写作为媒介:基层传播与群众写作运动——以晋冀鲁豫根据地李文波营长写作为例
被引量:
4
4
作者
张慧瑜
机构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出处
《新闻春秋》
CSSCI
2022年第3期19-27,共9页
文摘
群众写作运动是根据地时期常见的一种群众教育和文化动员模式。写作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高度理性化、知识分子化的行为,在根据地的文化实践中被转换为一种群众化和大众化的教育方式。本文以晋冀鲁豫根据地《人民日报》中关于李文波营长的写作报道为例,分析群众写作运动的传播机制和社会效应,主要处理三个问题:一是写作对主体的改造,涉及写作主体、写作规范和写作塑造群众主体的文化功能;二是群众写作对新闻生产的改造,以群众写稿为基础的基层通讯员制度让报纸成为参与式和互动性的平台化媒体;三是写作对基层社会的改造,写作承担着基层传播的职能,是对基层社会进行动员和宣传的媒介。这种在基层广泛开展的群众写作运动,需要借助大量“逆向流动”的在地化知识分子和高度基层化的媒介等组织传播的制度才能实现,考察这一现象有助于理解“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党报原则形成的历史经验。
关键词
晋冀鲁豫《人民日报》
李文波营长写作
主体改造
基层传播
Keywords
people’s daily in the jinjiluyu border region
Li Wenbo
’s
writing
Tran
s
formation of the
s
ubject
people’
s
communication
分类号
G210 [文化科学—新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陕甘宁边区人民调解制度的历史经验及其当代启示
喻少如
黄卫东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延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以《边区群众报》为例
阮云志
梁亚婷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国家与社会视阈下的陕甘宁边区荒政研究
温艳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
4
原文传递
4
以写作为媒介:基层传播与群众写作运动——以晋冀鲁豫根据地李文波营长写作为例
张慧瑜
《新闻春秋》
CSSCI
2022
4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