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冠心病患者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后按压与出血发生率的效应研究
1
作者 季梅丽 吴琪 +1 位作者 夏佩佩 李燕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81,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后是否按压与皮下出血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使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后是否按压与皮下出血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使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31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注射后是否按压分为观察组67例和对照组64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流程均按照本院已纳入规范的“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法护理质量督查标准”执行,其中观察组要求注射完毕后按压穿刺点3~5 min,力度以皮肤下陷1cm为准,比较两组患者皮下出血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皮下瘀斑发生率(9.0%)与对照组(7.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皮下硬结发生率(4.5%)与对照组(1.6%)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年龄、性别、腹围以及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注射低分子肝素后发生皮下出血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而腹部皮脂厚度与皮下出血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是预测注射低分子肝素后发生皮下出血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后按压与出血发生率无相关性,无需按压。患者的腹部皮脂厚度是预测注射低分子肝素后发生皮下出血的独立预测因子,应通过规范操作来避免皮下出血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 按压 皮下出血 老年 冠心病
下载PDF
剖宫产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钠预防血栓形成的护理研究
2
作者 任丽 武梦骅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16期121-124,共4页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钠联合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后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将100例剖宫产术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在综合护理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钠预防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比较2组血栓发生风险、护理满意度和...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钠联合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后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将100例剖宫产术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在综合护理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钠预防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比较2组血栓发生风险、护理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率,评估低分子肝素钠联合护理干预在剖宫产术后预防血栓形成中的效果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Homan征阳性率、下肢围度显著增加病例数、D-二聚体水平升高病例数、持续性疼痛和肿胀病例数、皮肤温度和颜色变化异常病例数均低于对照组,Wells评分及改良Caprini评分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产妇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产妇的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频率、血压)在术后第1、3天和出院前均恢复正常,手术切口均愈合良好。结论低分子肝素钠联合护理干预在预防剖宫产术后血栓形成中具有一定的效果,且安全性较高,能够提高产妇的护理满意度和术后康复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 低分子肝素钠 产妇 护理干预 下肢深静脉血栓 肺栓塞
下载PDF
介入治疗破裂小型颅内动脉瘤的效果观察及安全性评价
3
作者 刘树燊 李晓伟 蔺晓龙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11期11-15,共5页
目的 探究破裂小型颅内动脉瘤患者接受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 70例小型颅内动脉瘤患者,按照颅内动脉瘤是否破裂分为对照组(未破裂)和观察组(破裂),每组3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情况(格拉斯哥昏迷... 目的 探究破裂小型颅内动脉瘤患者接受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 70例小型颅内动脉瘤患者,按照颅内动脉瘤是否破裂分为对照组(未破裂)和观察组(破裂),每组3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情况(格拉斯哥昏迷量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以及术后即刻动脉瘤栓塞程度、术后半年动脉瘤栓塞程度、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10.05±1.16)分、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4.25±0.50)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1.50±0.25)分均优于对照组的(8.73±1.07)、(4.00±0.25)、(1.75±0.25)分(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生理机能评分(88.32±3.57)分、躯体疼痛评分(90.26±3.17)分、精神健康评分(89.21±3.25)分、社会功能评分(89.85±2.58)分均优于对照组的(81.63±3.61)、(82.69±2.24)、(83.55±3.58)、(83.44±3.67)分(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即刻动脉瘤栓塞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术后半年动脉瘤栓塞程度、并发症发生率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破裂小型颅内动脉瘤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效果以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治疗 破裂小型颅内动脉瘤 低分子肝素盐水 安全性
下载PDF
肺心病合并冠心病心衰经低分子肝素钠与硝酸甘油联合治疗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邵丹丹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3年第8期88-90,共3页
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钠与硝酸甘油联合治疗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合并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衰)的临床效果。方法64例肺心病合并冠心病心衰患者,在电脑系统中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 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钠与硝酸甘油联合治疗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合并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衰)的临床效果。方法64例肺心病合并冠心病心衰患者,在电脑系统中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低分子肝素钠联合硝酸甘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3.75%高于对照组的71.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25%低于对照组的2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肺心病合并冠心病心衰患者的治疗中,采用低分子肝素钠联合硝酸甘油治疗能进一步提高临床效果,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源性心脏病 冠心病心力衰竭 低分子肝素钠 硝酸甘油 效果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应用低分子肝素钠与替罗非班联合治疗的效果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立静 郝颖新 《中外医学研究》 2023年第6期102-105,共4页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应用低分子肝素钠与替罗非班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定州市人民医院自2021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0例,按照数表随机法分成两组,各100例。两组均行介入治疗,对照组应用替罗非...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应用低分子肝素钠与替罗非班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定州市人民医院自2021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0例,按照数表随机法分成两组,各100例。两组均行介入治疗,对照组应用替罗非班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的炎症指标、心肌标志物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TNF-α、IL-8、cTnI、CK-MB、LVESD、LVEDD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0%,低于对照组的5.00%,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应用低分子肝素钠与替罗非班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且用药安全,是一种优秀的联合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介入治疗 低分子肝素钠 替罗非班 临床效果 炎症指标
下载PDF
加味活血通脉汤在气滞血瘀型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PVP术后的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申艺龙 张利锋 杜凯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23年第2期134-137,共4页
目的探讨加味活血通脉汤在气滞血瘀型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嵩县西关骨科医院收治的92例拟行PVP治疗的气滞血瘀型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 目的探讨加味活血通脉汤在气滞血瘀型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嵩县西关骨科医院收治的92例拟行PVP治疗的气滞血瘀型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观察组患者PVP术后采用加味活血通脉汤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对照组患者PVP术后单纯采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凝血功能以及疼痛和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周,观察组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均明显长于对照组(t=6.266、5.192,P均<0.001),纤维蛋白原(FIB)水平、D-二聚体(D-D)水平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5.977、21.543、2.212,P<0.001、P<0.001、P=0.029);术后,观察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35%,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17.39%(χ^(2)=4.039,P=0.045)。结论气滞血瘀型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患者PVP术后在应用低分子肝素钠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加味活血通脉汤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凝血功能,缓解患者疼痛,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 气滞血瘀 经皮椎体成形术 活血通脉汤 低分子肝素钠 凝血功能
下载PDF
改良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法在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中的应用
7
作者 王宏 曹爱丽 +1 位作者 邱婷婷 杨娟 《当代医学》 2023年第3期184-187,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法在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中的应用。方法采取方便抽样法选取2019年1—12月于本院行PCI术后的84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 目的探讨改良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法在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中的应用。方法采取方便抽样法选取2019年1—12月于本院行PCI术后的84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2例。对照组行传统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实验组行改良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比较两组出血发生率、出血程度、皮下硬结发生率及数字评分疼痛量表(NRS)评分。结果实验组皮下出血发生率为7.31%,低于对照组的2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皮下出血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皮下硬结发生率、N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改良法对老年冠心病PCI术后进行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能显著降低患者注射出血、皮下硬结发生率,减轻疼痛强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低分子肝素
下载PDF
瑞替普酶并低分子肝素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陈春红 陈彦霞 +6 位作者 尹博英 贾新未 潘焕军 王占启 张晶 李晓红 冯惠平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27-429,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瑞替普酶静脉溶栓并应用低分子肝素(LMWH)替代普通肝素(UFH)抗凝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106例AMI患者经瑞替普酶静脉溶栓后,随机分为LMWH组(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2次/d)和静脉UFH组(普通肝素静脉泵入...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瑞替普酶静脉溶栓并应用低分子肝素(LMWH)替代普通肝素(UFH)抗凝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106例AMI患者经瑞替普酶静脉溶栓后,随机分为LMWH组(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2次/d)和静脉UFH组(普通肝素静脉泵入24h后改为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2次/d),1周后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冠脉介入治疗(PCI)。观察临床再通率、血管开通率、急性期并发症、出血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①LMWH组与静脉UFH组相比,临床再通率(82.1%vs78.0%)、血管开通率(78.9%vs75.0%)高,临床再通病例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8.70%vs12.8%)低,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LMWH组出血并发症明显低于静脉UFH组(7.14%vs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PCI后均予LMWH抗凝治疗,30d内无急性或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瑞替普酶并LMWH用于AMI再灌注治疗是安全、有效、方便的,LMWH用于PCI后抗凝治疗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瑞替普酶 低分子肝素 再灌注治疗 冠脉介入治疗
下载PDF
长期服用华法林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术期抗栓策略的探讨 被引量:5
9
作者 伊宪华 韩雅玲 +5 位作者 李毅 荆全民 王守力 马颖艳 栾波 王耿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935-938,共4页
目的探讨长期服用华法林冠心病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的抗栓策略,评价其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分析2002年1月-2007年12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住院的76例长期服用华法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行PCI的临床资料。服用华法林... 目的探讨长期服用华法林冠心病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的抗栓策略,评价其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分析2002年1月-2007年12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住院的76例长期服用华法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行PCI的临床资料。服用华法林的原因为:心脏金属瓣膜置换术51例(67.1%),半年内的肺栓塞6例(7.9%),永久性房颤伴血栓高危因素19例(25%)。PCI术前停华法林用常规剂量低分子肝素(LMWH)替代,当国际标准化比率(INR)≤1.3时行PCI。术后在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ASA)100mg/d及氯吡格雷75mg/d的基础上联用LMWH,并恢复华法林,INR达到1.8以上停用LMWH,调整华法林用量使INR维持在1.8~2.3之间,1个月后停用氯吡格雷,继续用ASA(75~100mg/d),华法林恢复至支架术前剂量。观察住院期间缺血事件、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SAT)及出血的发生率。结果出血事件5.3%(4/76),其中次要出血1例1.3%(1/76),MACE发生率1.3%(1/76),未因调整抗栓治疗方案而发生主要出血及SAT。结论长期服用华法林的冠心病患者接受PCI术前用LMWH替代华法林,术后短时间内联用小剂量ASA、氯吡格雷、LMWH及华法林,根据INR精确调整华法林剂量并适时停用LMWH,这一特殊抗栓策略安全、有效,且可行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或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肝素 低分子量 华法林
下载PDF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采用不同方法注射低分子肝素的不良反应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陈丽燕 鄢丽萍 +1 位作者 李妹芳 李正香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2911-2914,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低分子肝素不同的注射方法对疼痛、皮下硬结、皮下出血的影响,为寻找最佳注射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5—10月于江西省人民医院心内科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的急性冠脉综合征住院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由同一名护士依次采... 目的通过观察低分子肝素不同的注射方法对疼痛、皮下硬结、皮下出血的影响,为寻找最佳注射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5—10月于江西省人民医院心内科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的急性冠脉综合征住院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由同一名护士依次采用方法 A(平卧位传统注射法)、方法 B(仰卧屈膝位垂直进针法)、方法 C(端坐位垂直进针法)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4 000 Axa U(0.4 ml)/次,每次注射间隔24 h。由另1名护士于注射后进行注射部位疼痛程度、皮下硬结程度、皮肤颜色改变、皮下出血程度评价。结果采用注射方法 C时患者疼痛程度和皮下硬结程度较注射方法 A、B轻,12、24 h皮肤颜色改变较注射方法 A、B轻(P<0.01)。采用注射方法 B、C时患者12、24 h皮下出血程度较注射方法 A轻(P<0.01)。结论端坐位垂直进针法能减轻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时疼痛、皮下硬结及皮下出血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肝素 低分子量 体位 疼痛 出血
下载PDF
依诺肝素和那屈肝素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高危急性冠脉综合征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颖 王长来 +2 位作者 陈绍良 段宝祥 叶飞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04-407,共4页
目的比较依诺肝素和那屈肝素在高危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84例高危ACS患者随机分为依诺肝素组(n=44)和那屈肝素组(n=40),均予负荷剂量阿司匹林(300mg)和氯吡格雷(300mg)口服后,继以口服维持(阿司匹林300mg/d... 目的比较依诺肝素和那屈肝素在高危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84例高危ACS患者随机分为依诺肝素组(n=44)和那屈肝素组(n=40),均予负荷剂量阿司匹林(300mg)和氯吡格雷(300mg)口服后,继以口服维持(阿司匹林300mg/d,氯吡格雷75mg/d),皮下注射依诺肝素1mg/kg或那屈肝素0.1ml/10kg,每12小时1次,共7d。每日测定抗Xa因子活性,使用低分子肝素(LMWH)后48h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最后一次注射LMWH后8h内进入导管室,术中不追加LMWH或普通肝素(UFH)。结果第三次给药后4h两组抗Xa因子活性均>0.5IU/ml,48h后基本达到较稳定水平。30d随访中,临床主要心脏事件(MACE)、出血发生率、每日所测定的抗Xa因子活性两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两种LMWH对高危ACS患者均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那屈肝素 依诺肝素 氯吡格雷 高危 抗Xa因子活性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剂量阿司匹林 LMWH 低分子肝素 显著性差异 皮下注射 普通肝素 心脏事件 ACS 安全性 患者 导管室 发生率 口服 测定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在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晓玲 陈方 +2 位作者 高阅春 吴长燕 李铮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5年第1期23-24,共2页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在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CI)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北京安贞医院心肺血管疾病抢救中心 2 0 0 1年 1 0月至 2 0 0 3年 1 1月收治的共 6 0 7例行PCI术的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PCI术中常规用普通肝素 ,B组为...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在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CI)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北京安贞医院心肺血管疾病抢救中心 2 0 0 1年 1 0月至 2 0 0 3年 1 1月收治的共 6 0 7例行PCI术的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PCI术中常规用普通肝素 ,B组为术中用体重校正低分子肝素 (enoxaparin ,商品名 :克赛 )。A组 31 1例 ,其中男 2 0 3例 ,女 1 0 8例 ,平均年龄 (6 5 6± 4 0 )岁。B组 2 96例 ,其中男 2 0 0例 ,女 96例 ,平均年龄 (6 7 1± 3 5 )岁。结果 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A组与B组手术成功率 (98 4%与 98 0 %)、30d内再次血运重建 (3例与 2例 )、30d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 (各 2例 )、急性血栓形成 (均为 0例 )和周围血管并发症 (8例与 4例 )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低分子肝素在PCI术中的应用是有效的、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中 低分子肝素 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并发症 平均年龄 PCI 血运重建 普通肝素 北京安贞医院 肺血管疾病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血浆内皮素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吴铿 游海旭 +1 位作者 回浩声 苏敏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22-323,共2页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血浆内皮素 (ET)的影响。方法 :UAP6 0例随机分组为低分子肝素 (32例 )和生理盐水对照治疗组 (2 8例 ) ,两组基础治疗相同 ,疗程均为 10天 ,观察治疗前后血浆 ET的变化 ,并与健康人比较。结...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血浆内皮素 (ET)的影响。方法 :UAP6 0例随机分组为低分子肝素 (32例 )和生理盐水对照治疗组 (2 8例 ) ,两组基础治疗相同 ,疗程均为 10天 ,观察治疗前后血浆 ET的变化 ,并与健康人比较。结果 :低分子肝素组和对照治疗组血浆 ET均比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 (P<0 .0 1) ,前两组间比较则无显著差异 (P>0 .0 5 ) ;治疗后和治疗前对比 ,两组血浆 ET均显著下降 ,低分子肝素组 P<0 .0 0 5 ,对照治疗组 P<0 .0 1;两组治疗后比较 ,低分子肝素组血浆 ET水平比对照治疗组降低更为显著 (P<0 .0 5 )。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不稳定型心绞痛 低分子肝素 血浆内皮素
下载PDF
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对比研究 被引量:32
14
作者 颜景祥 鹿庆华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5期66-68,共3页
目的分析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接受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的溶栓组及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介入组。比较... 目的分析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接受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的溶栓组及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介入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心脏功能、心电图及胸痛情况、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等差异。结果介入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LVESD、LVEDD值小于溶栓组,LVEF及6-MWT水平高于溶栓组(P<0.05)。介入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心电图ST段无下降率及胸痛缓解率均明显高于溶栓组患者(P<0.05)。介入组患者接受治疗后,随访1年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总概率与溶栓组患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以有效缓解心肌重构、提高心脏功能,在改善远期预后方面两组疗效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介入 尿激酶 低分子肝素
下载PDF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低分子肝素致皮下出血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9
15
作者 于云 沈志奇 +1 位作者 孙滕伟 张利岩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2期143-146,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临床应用低分子肝素致皮下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6月入住武警总医院心脏病监护病房(CCU)的ACS患者80例,采用自身对照的前瞻性研究,每例患者接受两种...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临床应用低分子肝素致皮下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6月入住武警总医院心脏病监护病房(CCU)的ACS患者80例,采用自身对照的前瞻性研究,每例患者接受两种不同方法的皮下注射。方法 A:注射10 s,停留10 s之后拔针,拔针后轻按注射点10 s;方法 B:注射10 s,停留10 s之后拔针,拔针后按压注射点5 min。根据患者皮下注射48 h后有无皮下出血,将注射分为出血组和对照组,对两组的年龄、性别、糖尿病史、胰岛素应用、体质量指数、腹部皮褶厚度、血小板、INR指数、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等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皮下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每例接受2次注射,160次注射中出血组94次(出血组)、未出血组66次(对照组),两组年龄、性别、糖尿病史、是否应用胰岛素、血小板计数、INR指数、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注射后按压注射点程度、体质量指数、腹部皮褶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注射后按压注射点程度是皮下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低体质量指数ACS患者临床应用低分子肝素更易出现皮下出血,而拔针后的按压程度(大力度,长时间)则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低分子肝素 皮下出血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低分子肝素注射与按压时间对其皮下出血及疼痛的影响 被引量:10
16
作者 沈志奇 石欢 +2 位作者 马蕊 张玉珍 孙滕伟 《武警医学》 CAS 2018年第3期253-256,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皮下注射和按压时间对皮下出血和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200例ACS患者,采用自身对照的类实验性研究方法,每例患者接受四...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皮下注射和按压时间对皮下出血和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200例ACS患者,采用自身对照的类实验性研究方法,每例患者接受四种不同方法的皮下注射。方法 A:注射10 s,停留10 s之后拔针,不按压;方法 B:注射10 s,停留10 s之后拔针,拔针后按压5 min;方法 C:注射30 s后拔针,不按压;方法 D:注射30 s后拔针,拔针后按压5 min。注射完毕即刻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注射局部疼痛程度,注射后48 h测量最大皮下出血直径。结果方法 A的注射部位皮下出血发生率(40.5%)最低,与其他方法(67.0%、58.5%、58.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四种方法的皮肤变色直径依次为(2.58±2.23)mm、(7.87±11.26)mm、(3.81±3.69)mm和(6.15±9.97)mm,A、C方法皮肤变色直径明显低于B、D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与C方法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方法 A的注射部位疼痛发生率(44.5%)最低,与方法 B(59.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种方法的疼痛评分依次为(0.70±0.93)、(1.13±1.29)、(0.94±1.27)和(1.18±1.46),A方法疼痛评分明显低于B、D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与C方法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ACS患者进行LMWH皮下注射治疗时,采用注射10 s,停留10 s,拔针后不按压的方法,能明显降低患者注射部位皮下出血及疼痛的发生率,同时减少护士的工作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低分子肝素 皮下注射 注射时间 按压时间 皮下出血 疼痛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8
17
作者 高鹏 刘胜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8年第1期43-45,共3页
低分子肝素是一类抗凝药物,由肝素解聚而成,其在预防或治疗血管栓塞性疾病中起到重要作用。在过去的几年中,低分子肝素广泛应用于临床,现就近年来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 静脉血栓 急性冠脉综合征 介入治疗 综述
下载PDF
三种低分子量肝素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中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邱朝晖 张煜 +14 位作者 谈中茹 陈阳 许璐明 陆鹏云 高艺 焦昌安 李天奇 洪慰麟 戴力 俞丽雅 史凯蕾 容耀聪 周全 王明亮 王健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08年第4期207-211,共5页
目的比较三种低分子量肝素(依诺肝素、那屈肝素和达肝素)在急性冠脉综合症(ACS)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单盲、单中心设计,76例入选的ACS患者随机分为依诺肝素组(1mg/kg)、那屈肝素组(0.01ml/kg)和达... 目的比较三种低分子量肝素(依诺肝素、那屈肝素和达肝素)在急性冠脉综合症(ACS)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单盲、单中心设计,76例入选的ACS患者随机分为依诺肝素组(1mg/kg)、那屈肝素组(0.01ml/kg)和达肝素组(120IU/kg),每12h皮下注射一次,至少使用48h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所有手术在末次注射低分子量肝素(LMWH)后8h以内完成,术中不追加LMWH或普通肝素(UFH),监测三组手术前和手术结束时的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激酶时间(APTT)和抗Xa因子活性,同时观察30d终点事件包括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左心衰和靶血管再次重建和严重出血事件。结果三组病例手术前和手术结束时平均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和手术结束时APTT≥45s的病例数在依诺肝素组、那屈肝素组和达肝素组分别为24例(96.0%)、23例(95.8%)和26例(9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手术前和手术结束时抗Xa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达到抗Xa因子≥0.5IU/L的比例不同,在依诺肝素组、那屈肝素组和达肝素组分别为:术前23例(92.0%)、21例(87.5%)和17例(63.0%)(P=0.018),手术结束时22例(88 0%)、19例(79.2%)和15例(55.6%)(P=0.022)。30d随访三组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发生严重出血事件发生。依诺肝素组发生1例因急性左心衰导致死亡,1例术后血小板<10×10^(12)/L,另有1例输血200ml;那屈肝素组发生1例靶血管再次重建;达肝素组1例术中支架后急性血栓形成,导致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结论依诺肝素、那屈肝素和达肝素在ACS患者心导管室应用中均安全有效,术前皮下注射LMWH 4次且手术在末次注射的8h内完成,不需在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手术中静脉追加LMWH或UF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肝素 低分子量
下载PDF
磺达肝癸钠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9
作者 孙晋亮 孙建辉 +3 位作者 柯海燕 邵山 杨晓宇 陈勇俊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1年第10期743-745,共3页
目的 评价磺达肝癸钠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9年10月至2011年3月本院确诊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6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一组患者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应用磺达肝癸钠2.5 mg皮下注射,每日1次... 目的 评价磺达肝癸钠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9年10月至2011年3月本院确诊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6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一组患者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应用磺达肝癸钠2.5 mg皮下注射,每日1次,连用3~7 d;另一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应用低分子肝素(LMWH)0.4 ml皮下注射,每日2次,连用3~7 d.观察两组治疗30 d内的心血管事件和出血发生率.结果 磺达肝癸钠组与LMWH组心血管事件(再发心绞痛、再发Q波性心肌梗死、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磺达肝癸钠组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LMW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磺达肝癸钠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具有不劣于LMWH的疗效,而磺达肝癸钠还表现出更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冠状动脉疾病 磺达肝癸钠 低分子肝素 抗凝 心肌梗死
下载PDF
循证实践准备度干预在循证护理项目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少玲 卢晓虹 +4 位作者 崔岩 王孝琪 于晓燕 姜欣 魏丽丽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96-98,共3页
目的提高心血管内科护士对“住院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循证实践项目”的循证实践准备度,促进证据成功转化。方法采用护理人员基线调查表和循证护理实践准备度评估量表对44名护士进行调查,针对调查结果制定并采取干预措施,实施干预后... 目的提高心血管内科护士对“住院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循证实践项目”的循证实践准备度,促进证据成功转化。方法采用护理人员基线调查表和循证护理实践准备度评估量表对44名护士进行调查,针对调查结果制定并采取干预措施,实施干预后再次评估准备度。结果干预后循证护理实践准备度评估总量表和3个分量表得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项目实施前进行准备度评估并制定针对性干预策略有利于循证项目顺利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护理 低分子肝素 皮下注射 循证实践准备度 证据转化 护理干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