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86篇文章
< 1 2 9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minimally invasive multiple percutaneous drainage technique for acute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 被引量:7
1
作者 Takero Terayama Toru Hifumi +5 位作者 Nobuaki Kiriu Hiroshi Kato Yuichi Koido Yoshiaki Ichinose Kohei Morimoto Kuroda Yasuhiro 《World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CAS 2014年第4期310-312,共3页
BACKGROUND: In approximately 20% of patients,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 is complicated with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high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rates. Minimally invasive step-up approach is both safe and effec... BACKGROUND: In approximately 20% of patients,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 is complicated with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high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rates. Minimally invasive step-up approach is both safe and effective, but sometimes requires multiple access sites.METHODS: A 62-year-old woman was admitted with diabetic ketoacidosis, and initial computed tomography(CT) revealed no evidence of acute pancreatitis. She was clinically improved with insulin therapy, fl uid administration, and electrolyte replacement. However, on the 14 th day of admission, she developed a high-grade fever, and CT demonstrated evidence of acute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 with a large collection of peripancreatic fl uid. Percutaneous transgastric drainage was performed and a 14 French gauge(Fr) pigtail catheter was placed 1 week later, which drained copious pus. Because of persistent high-grade fever and poor clinical improvement, multiple 8 and 10 Fr pigtail catheters were placed via the initial drainage route, allowing the safe and effective drainage of the extensive necrotic tissue that was occupying the bilateral anterior pararenal space.RESULTS: After drainage, the patient recovered well and the last catheter was removed on day 123 of admission.CONCLUSIONS: Multiple percutaneous drainage requires both careful judgment and specialist skills. The perforation of the colon and small bowel as well as the injury of the kidney and major vessels can occur. The current technique appears to be safe and minimally invasive compared with other drainage methods in patients with extended, infected necrotic pancreatic pseudocy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cutaneous drainage ACUTE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 minimally invasive technique
下载PDF
Clinical Analysis of Minimally Invasive Single-segment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in Patients with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2
作者 Sun Xiuchen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Nursing Research》 2018年第1期23-27,共5页
Objective: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minimally invasive single-segment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in patients with thoracolumbar fractures.Methods:From June 2013 to June 2014,100 patients with thoracolumbar ... Objective: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minimally invasive single-segment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in patients with thoracolumbar fractures.Methods:From June 2013 to June 2014,100 patients with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an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50 cases)and control group(50 cases).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minimally invasive singlesegment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short segmental fixation.The clinical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ompression rate and Cobb angl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P>0.05).For all patients who were followed up for the last time,the Cobb angl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The social function,affective function and physical pain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The amount of bleeding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250.4±41.0)ml,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267.5±32.8)ml.The time required for the operation was(90.2±35.4)min,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104.5±22.6)min(P<0.05).After treatment,the prognosis was 70.00%and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was 98.00%,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46.00%)and 78.00%(P<0.05).Conclusion:Thoracolumbar fractures in patients with dilated channel minimally invasive single-segment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treatment can effectively repair the patient's vertebral height and Cobb angle and the degree of correction after surgery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safer and worthy of clinical recommended u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DILATED channels minimally invasive SINGLE SEGMENT reduction internal fixation
下载PDF
Algorhythm for Use of Percutaneous Short Fixation of Fractures Involving the Thoracolumbar Junction and Lumbar Spine
3
作者 Nicola Marotta Alessandro Landi Roberto Delfin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2013年第7期18-23,共6页
Study Design: Original article. Objective: Guidelines for deciding whether to perform open or percutaneous surgery in burst fractures. Summary of Background Data: The authors propose an algorithm for deciding whether ... Study Design: Original article. Objective: Guidelines for deciding whether to perform open or percutaneous surgery in burst fractures. Summary of Background Data: The authors propose an algorithm for deciding whether to perform open surgery or percutaneous surgery with short fixation in patients with fractures of the thoracolumbar junction and lumbar spine. Methods: Between July 2005 and July 2009, 72 patients underwent surgical stabilization by posterior route for fractures of the thoracolumbar junction and lumbar spine. In 44 the lesion involved the thoracolumbar junction, in 28 the lumbar spine (L2 in6 cases, L3 in15 cases, L5 in7 cases). The fractures were assessed morphologically according to Magerl’s classification (52 type A, 12 type B, 8 type C). All patients we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algorithm proposed, according to which patients must fulfil certain criteria: the fracture must be Magerl type A.3, it must involve one level, McCormack score must be 6 or less, invasion of the spinal canal must be 25% or less according to Hashimoto’s formula, Magnetic Resonance Imating (MRI) must confirm discoligamentous integrity. Neurologically, the patient must be ASIA E. 25 patients (17 thoracolumbar junction, 8 lumbar spine) fulfilled these criteria and were treated by percutaneous short fixation. Results: The average length of the surgical procedure was 80 minutes and the loss of blood 10 cc. All patients were dismissed without brace and were submitted to follow-upComputed Tomography CTscan 3 and 6 months after surgery. Follow-up ranged from 6 months to 4 years. In all cases CT scan confirmed fusion and there were no cases of rupture of the device. None of the patients presented neurological deficits. Conclusion: The algorithm described permits a proper selection of patients with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who can be treated by percutaneous short fixation, thus avoiding the risks connected with failure of the stabilization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nimally invasive Spine Surgery percutaneous SHORT fixation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下载PDF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在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锁定钢板固定术中应用
4
作者 唐德胜 王晓亚 +2 位作者 刘西斌 康永浩 李振海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3期94-98,共5页
目的 探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MIPPO)技术在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锁定钢板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130例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对照组行传统切开复位... 目的 探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MIPPO)技术在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锁定钢板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130例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对照组行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观察组行MIPPO技术联合锁定钢板治疗。比较2组围术期指标、并发症、手术优良率及手术前后疼痛应激介质、肩关节功能指标。结果 观察组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1 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1 d,观察组血清P物质、前列腺素E_(2)低于对照组,β内啡肽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6个月,观察组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及肩关节前屈、后伸、外旋活动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手术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MIPPO技术联合锁定钢板治疗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能显著提高手术优良率,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抑制疼痛因子释放,缓解术后早期疼痛,还能降低并发症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粉碎性骨折 锁定钢板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 肩关节功能 P物质 前列腺素E_(2) 疼痛 并发症
下载PDF
两种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比较
5
作者 岑景盛 涂泽松 +1 位作者 谭志韵 李宁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1期112-116,共5页
目的比较两种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将10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按照切口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微创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54例)和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54例)。记录两组切口长度、住院时间、骨痂形成... 目的比较两种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将10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按照切口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微创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54例)和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54例)。记录两组切口长度、住院时间、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开始部分负重行走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优良率。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切口长度、住院时间、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开始部分负重行走时间观察组均短(早)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膝关节功能优良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膝关节屈曲、伸直活动度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相比,微创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具有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更利于骨折愈合、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及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切口 切开复位 钢板内固定 胫骨平台骨折 膝关节功能
下载PDF
不同入路法联合小针刀术在胸腰椎创伤性骨折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中的临床疗效研究
6
作者 裴秋艳 郑陶 +3 位作者 李志刚 王平 魏亚恒 张红亚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219-223,共5页
目的:分析不同入路法联合小针刀术在胸腰椎创伤性骨折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中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Ⅰ型胶原羧基肽β特殊序列(β-CTX)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120例行微创椎弓... 目的:分析不同入路法联合小针刀术在胸腰椎创伤性骨折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中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Ⅰ型胶原羧基肽β特殊序列(β-CTX)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120例行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联合小针刀术干预治疗的胸腰椎创伤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40例)选择经皮入路,B组(40例)选择经Wiltse入路,C组(40例)选择经后正中入路。记录并比较三组伤椎有效性指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后凸Cobb角和前缘高度比;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血清BALP、β-CTX水平和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结果:三组患者术后7 d、30 d的伤椎ODI、后凸Cobb角和前缘高度比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三组间伤椎ODI、后凸Cobb角和前缘高度比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三组术后1 d、7 d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 <0.05);三组患者术后血清BALP水平均明显上升,血清β-CTX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三组术后7 d的血清BALP及β-CTX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 <0.05);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关系为A组<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皮入路和经Wiltse入路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联合小针刀术干预治疗能有效改善胸腰椎创伤性骨折患者伤椎有效性及骨代谢水平,而传统后正中入路的有效性及对骨代谢水平的改善作用相对较差,临床可结合患者情况在经皮入路和经Wiltse入路二者之间酌情选择入路方式,并结合小针刀术进行干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创伤性骨折 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 小针刀术 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 Ⅰ型胶原羧基肽β特殊序列
下载PDF
顺行交锁钉结合LISS内固定治疗Lambiris Ⅲ或Ⅳ型股骨骨折的临床效果
7
作者 任喜颂 杜娟 时艳华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0期1781-1785,共5页
目的 探究顺行交锁钉结合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内固定治疗LambirisⅢ或Ⅳ型股骨骨折的应用效果。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5例股骨骨折(LambirisⅢ或Ⅳ型)患者,以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47例)和研究组(4... 目的 探究顺行交锁钉结合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内固定治疗LambirisⅢ或Ⅳ型股骨骨折的应用效果。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5例股骨骨折(LambirisⅢ或Ⅳ型)患者,以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47例)和研究组(4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LISS内固定治疗,研究组接受顺行交锁钉结合LISS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创伤应激因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去甲肾上腺素(NE)、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视觉疼痛模拟量表(VAS)、硫化氢(H_(2)S)、鸢尾素(Irisin)、髋关节功能、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出血量为(357.49±32.81)mL,少于对照组的(385.94±37.26)mL,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7.63±2.29)d、(28.76±2.15)周,短于对照组的(19.51±2.64)d、(30.28±2.40)周(P<0.05)。研究组SOD、NE、AngⅡ水平术后第3天分别为(90.53±11.24)U·L^(-1)、(83.15±8.74)μg·L^(-1)、(148.62±18.53)mmol·L^(-1),低于对照组的(98.31±11.56)U·L^(-1)、(90.26±9.57)μg·L^(-1)、(163.78±19.37)mmol·L^(-1)(P<0.05)。研究组第3个月VAS评分为(1.97±0.65)分,低于对照组的(2.76±0.81)分(P<0.05);术后第3个月研究组H_(2)S、Irisin水平分别为(34.15±3.28)ng·L^(-1)、(217.83±16.45)μg·L^(-1),高于对照组的(32.28±3.11)ng·L^(-1)、(205.46±14.82)μg·L^(-1)(P<0.05);术后末次随访研究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顺行交锁钉结合LISS内固定治疗LambirisⅢ或Ⅳ型股骨骨折患者,可减少出血,减轻应激反应,加快术后早期恢复,促进骨折愈合,恢复髋关节功能,减轻患者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骨折 微创内固定系统 顺行交锁钉
下载PDF
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四肢骨折的并发症发生率及临床效果分析
8
作者 郑春山 王景林 张玉明 《世界复合医学》 2024年第2期59-62,共4页
目的探究为四肢骨折患者提供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3年5月山东省寿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6例四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3例)施以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目的探究为四肢骨折患者提供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3年5月山东省寿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6例四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3例)施以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研究组(53例)施以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临床相关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前两组骨代谢指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研究组的骨钙素、骨保护素水平高于对照组,胶原C端肽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5.66%)低于对照组(18.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6,P<0.05)。结论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四肢骨折的效果确切,可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减少并发症,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肢骨折 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 并发症
下载PDF
UBE-LIF与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1
9
作者 刘贝 柳永明 +5 位作者 赵建栋 杨引君 李依奇 温发延 李岩 李振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0-166,F0003,共8页
目的对比UBE-LIF(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technique with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技术行病灶清除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经典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LBS)的安全性及临... 目的对比UBE-LIF(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technique with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技术行病灶清除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经典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LBS)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甘肃省中医院脊柱骨科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32例LB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式分为UBE-LIF组(n=15)和开放组(n=17)。记录并分析两组的一般资料、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病理HE染色;根据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3、6个月和1年的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变化,腰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临床恢复情况;影像学方法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腰椎前凸角(LL)和椎间隙高度(DH),并采用Suk分级标准评估椎间植骨融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均未发生严重术后并发症。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节段、手术时间、术前ESR和CRP水平、术前VAS、JOA评分及ODI指数、术前LL和DH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UBE-LIF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开放组(P<0.001);术中取病变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均符合布氏杆菌病改变。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8个月。两组患者的术后各时间点VAS、JOA评分和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其中两组在术后1周差异较为明显:UBE-LIF组VAS评分低于开放组(P<0.01),两组CRP均较术前升高且UBE-LIF组升高水平明显低于开放组(P<0.001),两组ESR较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其余各时间点两组间VAS、JOA评分和ODI指数、CRP及ES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影像学检查示,UBE-LIF组椎间植骨总体融合率为93.3%,开放组为9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6,P=0.884);两组LL和DH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两组手术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治疗LBS均安全有效;与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相比,UBE-LIF技术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具有术中视野清晰、出血量少、术后早期恢复更快、术后住院时间更短等优势,是一种可行的微创治疗LBS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微创 UBE UBE-LIF(ULIF)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 单侧双通道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下载PDF
三维组架螺钉与微创钢板固定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10
作者 孔德伟 宋超 +6 位作者 吴亮 吴铭 龚璐璐 汪嘉琪 潘红元 范鑫斌 张岩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3期5289-5294,共6页
背景:经皮复位加压固定的三维组架螺钉内固定在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上已经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在生物力学方面是否可以达到微创钢板内固定的稳定性,以及对比之后的优势与缺点还不得而知。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探讨不同内固... 背景:经皮复位加压固定的三维组架螺钉内固定在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上已经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在生物力学方面是否可以达到微创钢板内固定的稳定性,以及对比之后的优势与缺点还不得而知。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探讨不同内固定装置对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的固定效果。方法:选择1名26岁成年健康男性志愿者,根据其跟骨CT数据制作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有限元模型。选用经皮微创三维组架螺钉、跗骨窦微创钢板分别固定跟骨骨折模型,分别施加350,700N纵向载荷,分析2种模型的位移、应力分布情况,比较各种模型的稳定性。结果与结论:①三维组架螺钉模型中骨块与内植物的峰值应力明显低于微创钢板模型,三维组架螺钉模型中骨块与内植物的平均应力也明显低于微创钢板模型;②2种模型的最大位移均位于后距关节面内侧,三维组架螺钉模型的最大位移小于微创钢板模型;③微创钢板模型前突骨块与内侧骨块的纵向位移更小,三维组架螺钉模型内侧骨块与中段骨块的横向与垂直位移更小;④提示2种内固定模型均能提供满意的固定效果,其中三维组架螺钉模型使应力分布更均匀、骨块综合位移更小,能提供更好的横向与垂直稳定性,而微创钢板在维持纵向稳定性上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生物力学 SandersⅢ型 内固定 有限元分析 螺钉 微创钢板 微创
下载PDF
两种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疗效比较
11
作者 何涛 侯绍平 +3 位作者 吕国荣 宋晓飞 汪军 龙俊任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2期270-274,共5页
目的比较交锁髓内钉和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疗效。方法将100例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按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交锁髓内钉组(采用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50例)和锁定钢板组(采用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50例)。比较两组... 目的比较交锁髓内钉和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疗效。方法将100例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按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交锁髓内钉组(采用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50例)和锁定钢板组(采用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50例)。比较两组手术情况、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部分负重行走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Johner-Wruhs评分、踝关节活动度、AOFAS踝-后足评分。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5(12.26±5.63)个月。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交锁髓内钉组均少(短)于锁定钢板组(P<0.01)。骨折愈合时间:交锁髓内钉组短于锁定钢板组(P<0.01)。术后部分负重行走时间:交锁髓内钉组早于锁定钢板组(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交锁髓内钉组低于锁定钢板组(P<0.05)。术后12个月Johner-Wruhs评分优良率、末次随访时踝关节活动度及术后3、12个月AOFAS踝-后足评分:交锁髓内钉组均优于锁定钢板组(P<0.05)。结论与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相比,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更符合力学原理,更利于骨折愈合,患者术后下地行走时间更早,并发症发生率更低,踝关节功能恢复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中下段骨折 内固定 交锁髓内钉 微创经皮锁定钢板
下载PDF
经皮微创与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分析
12
作者 王奕骁 宋扬 +1 位作者 付涵 王华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370-374,共5页
目的分析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行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和观察组(25例,行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指标、胸... 目的分析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行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和观察组(25例,行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指标、胸腰椎功能恢复、术后并发症及疼痛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少,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均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椎体前缘高度及椎间隙平均高度恢复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 h及术后7 d内疼痛情况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治疗中,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微创椎弓根内固定术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疼痛方面表现良好,临床价值高,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采取该手术方法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 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术 术后疼痛 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经皮微创桥接组合式系统治疗锁骨干骨折的疗效分析
13
作者 顾思超 周雪锋 +4 位作者 朱运良 李黎 杨家赵 徐磊 方诗元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526-530,共5页
目的 比较经皮微创桥接组合式系统(OBS)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0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采用经皮微创OBS技术或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50例锁骨干骨折病人的资料,其中OBS... 目的 比较经皮微创桥接组合式系统(OBS)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0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采用经皮微创OBS技术或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50例锁骨干骨折病人的资料,其中OBS组23例,钢板组27例。比较两组病人的切口总长度、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 OBS组病人术中手术时间[(71.74±6.23)min]较钢板组病人[(57.81±6.73)min]长,但切口总长度[(6.09±0.67)cm]、术中出血量[(20.52±4.31)mL]及骨折愈合时间[(10.57±0.51)周]优于钢板组病人[(9.41±0.63)cm、(48.67±6.93)mL、(12.42±0.50)周],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BS组病人术后切口周围感觉异常发生率[1例(4.3%)]较钢板组病人[9例(33.3%)]低(P<0.05)。而两组病人术后切口感染、切口瘢痕增生、骨折不愈合、内固定失效及术后3、6、9个月随访时Constant-Murley评分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BS作为新型内固定系统在治疗锁骨干骨折时和钢板疗效相当,均能获得较好的临床功能结果,且具有切口小、出血量少、切口周围感觉异常发生率低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骨折 最小侵入性外科手术 经皮微创桥接组合式系统 骨折固定术 锁定钢板
下载PDF
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和单侧双通道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14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14
作者 吴瀚 郑金鹏 +2 位作者 曹平 史劲 胡冰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24年第1期31-36,共6页
目的通过临床回顾性研究比较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和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n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technique,UBE)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 目的通过临床回顾性研究比较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和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n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technique,UBE)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期间因LDH入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脊柱外科行PELD或UBE手术治疗者143例,并分为两组,其中PELD组患者80例,UBE组患者63例。收集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总时间、平均切口长度、术中透视次数,术前,术后12、24、48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等围手术期资料,同时收集患者术后院外近1年随访周期内有无切口红肿渗液或感染、硬膜外血肿、髓核组织影像学残留、神经损伤、周围组织损伤等并发症及LDH复发情况,并统计患者在末次随访时的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改良的MacNab疗效评分。结果两组患者院外随访9~12个月,平均随访(11.08±0.91)个月。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总时间,术后12、24、48 h的VAS评分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平均切口长度方面,UBE组患者明显高于PELD组患者(P<0.05);但在术中透视次数方面,UBE组患者少于PELD组患者(P<0.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截至出院后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LDH复发情况中,PELD组患者明显高于UBE组患者(P<0.05)。在末次随访的ODI评分和改良的MacNab疗效评分中,PELD组和UBE组患者整体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LD和UBE治疗LDH均能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虽然UBE技术带来的医源性损伤相对较大,但考虑到术中较少的透视次数、远期较低的LDH复发率,临床医生对LDH患者的手术治疗可以选择性地考虑应用UBE技术开展腰椎椎间盘切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微创手术 腰椎间盘切除术 经皮内镜技术 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
下载PDF
椎间融合与双侧经椎弓根经椎间盘螺钉置入后腰椎生物力学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柳旭 杨函 +2 位作者 杨剑 杨林雨 康建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15-1822,共8页
背景:腰椎经椎弓根经椎间盘螺钉是一种新的微创脊柱内固定技术,与传统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相比,单侧只需1枚螺钉固定1个节段,具有经济微创、操作便捷等优点。但目前探讨应用双侧经椎弓根经椎间盘螺钉联合改良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tr... 背景:腰椎经椎弓根经椎间盘螺钉是一种新的微创脊柱内固定技术,与传统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相比,单侧只需1枚螺钉固定1个节段,具有经济微创、操作便捷等优点。但目前探讨应用双侧经椎弓根经椎间盘螺钉联合改良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fusion,TLIF)术式的研究仍很少见。目的:通过建立改良TLIF无内固定(cage alone)、改良TLIF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cage+BPS)和改良TLIF联合双侧经椎弓根经椎间盘螺钉内固定(cage+BTPTDS)3种有限元模型,评估改良TILF联合不同内固定对椎间融合器(cage)、内固定、椎间盘、下终板的应力分布及腰椎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采集成人腰椎薄层CT扫描图像,通过Mimics、Geomagic和SolidWorks软件建立3种有限元模型:cage alone模型、cage+BPS模型和cage+BTPTDS模型。采用ANSYS Workbench模拟施加人体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侧旋转、右侧旋转6种不同运动载荷,计算3种模型cage及内固定、下终板、椎间盘应力分布和腰椎活动度的差异,比较3种不同手术方案对腰椎生物力学效应的影响。结果与结论:①成功构建了3种有限元模型:cage alone、cage+BPS和cage+BTPTDS;②cage+BTPTDS模型在前屈、侧弯运动载荷下,其cage最大应力小于cage alone模型,稍大于cage+BPS模型;在后伸运动载荷下,cage+BPS模型的cage最大应力明显小于其余两种模型;在旋转载荷下,cage+BTPTDS模型与cage+BPS模型cage最大应力接近,小于cage alone模型;③在屈伸载荷下,cage+BTPTDS模型内固定最大应力明显大于cage+BPS模型;在侧弯载荷下,cage+BTPTDS模型与cage+BPS模型二者内固定最大应力接近;而在旋转载荷下,cage+BTPTDS模型内固定最大应力则小于cage+BPS模型;④cage+BPS模型的融合节段下终板最大应力介于另外两者之间;⑤cage+BTPTDS模型在前屈、后伸、侧弯、旋转工况下,其活动度与cage alone模型差异不大;⑥结果表明,改良TLIF联合双侧经椎弓根经椎间盘螺钉内固定既能够带来良好的稳定性,又能够保证腰椎整体活动度,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椎间融合 脊柱微创 经椎弓根经椎间盘螺钉 有限元 内固定
下载PDF
微创Liss钢板经皮微创内固定技术对四肢骨折患者炎性因子及骨折愈合的影响
16
作者 侯平选 鲜文峰 邢雅昶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79-82,共4页
目的探讨微创Liss钢板经皮微创内固定技术对四肢骨折患者炎性因子及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2022年8月本院收治的90例四肢骨折患者病例资料,根据自然数排列顺序采用抽签的方式平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5例,前者实... 目的探讨微创Liss钢板经皮微创内固定技术对四肢骨折患者炎性因子及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2022年8月本院收治的90例四肢骨折患者病例资料,根据自然数排列顺序采用抽签的方式平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5例,前者实施传统切口复位Liss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者实施微创Liss钢板经皮微创内固定技术,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骨折康复效果及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用时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优良率达到88.89%,与对照组的71.1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得以提升,但组间对比发现,观察组各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Liss钢板经皮微创内固定技术治疗四肢骨折优势显著,骨折康复情况良好,愈合速度加快,减轻炎性应激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Liss钢板 经皮微创内固定技术 四肢骨折 炎性因子
下载PDF
后路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和传统开放手术在脊柱骨折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7
作者 韩永锋 杨勇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5期76-79,共4页
目的分析后路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在脊柱骨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72例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治疗方案差异将其分为对照组(36例,传统开放手术)和研究组(36例,后路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目的分析后路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在脊柱骨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72例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治疗方案差异将其分为对照组(36例,传统开放手术)和研究组(36例,后路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7 d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研究组的伤椎矢状面指数、伤椎前缘高度高于对照组,脊柱后凸角度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研究组的基质金属蛋白酶-9、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丝轻链及热休克蛋白70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后路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脊柱骨折能减轻对脊髓神经功能的损伤,促使脊柱功能恢复,且并发症少,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后路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传统开放手术
下载PDF
阿法骨化醇辅助经皮微创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的效果及对ALP、OPG水平的影响
18
作者 张恒 邓学德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7期15-19,共5页
目的:探究阿法骨化醇辅助经皮微创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7月—2022年12月在山东国欣颐养集团枣庄中心医院治疗的86例四肢骨折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经皮微创内固定)及观察组(阿法骨化醇联合经... 目的:探究阿法骨化醇辅助经皮微创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7月—2022年12月在山东国欣颐养集团枣庄中心医院治疗的86例四肢骨折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经皮微创内固定)及观察组(阿法骨化醇联合经皮微创内固定),各43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Fugl-Meyer评测法(FMA)评分、肿胀评分、骨代谢产物[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骨保护素(OPG)、骨钙素(BGP)、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愈合进程指标(骨痂量、骨痂密度、骨痂边缘、愈合优良率)。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两组VAS、肿胀评分均降低,FMA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两组ALP、OPG、BGP、BMP-2、IGF-1、VEGF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两组骨痂量、骨痂密度、骨痂边缘评分均升高,对照组均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愈合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法骨化醇辅助经皮微创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可促进患者骨折愈合,降低疼痛程度,改善肢体功能,机制与上调血清骨代谢因子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法骨化醇 经皮微创内固定 四肢骨折 血清碱性磷酸酶 骨保护素
下载PDF
微创空心钉内固定联合PRP技术治疗中青年股骨颈头下型骨折的临床研究
19
作者 肖芳繁 胡婷 +2 位作者 吴敏 肖磊 邹贵骞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13期93-96,共4页
目的:探讨微创空心钉内固定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RP)技术在中青年股骨颈头下型骨折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12月—2022年6月于赣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80例股骨颈头下型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38... 目的:探讨微创空心钉内固定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RP)技术在中青年股骨颈头下型骨折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12月—2022年6月于赣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80例股骨颈头下型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38)、对照组(n=42)。观察组采用微创空心钉内固定术联合PRP技术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微创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方案。比较两组住院时长、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两组术前及术后24、72 h疼痛程度[数字分级评分法(NRS)]、术后6个月骨折愈合情况(Fernandez-Esteve骨痂评分)及术后1年髋关节恢复优良率(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长、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7.89%vs 26.19%)(P<0.05);术后24、72 h,两组NR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N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Fernandez-Esteve骨痂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髋关节恢复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空心钉内固定联合PRP技术治疗中青年股骨颈头下型骨折,可加速骨折的修复愈合,减少并发症,减轻疼痛感,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空心钉内固定 血小板血浆技术 中青年 股骨颈头下型骨折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手术与三维“C”型臂X线机在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比较
20
作者 董红 周龙 +2 位作者 胡艳 胡娜娜 唐霞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4期449-454,共6页
目的:对比机器人辅助手术与三维“C”型臂X线机在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治疗。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 目的:对比机器人辅助手术与三维“C”型臂X线机在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治疗。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机器人辅助置钉)和对照组(三维“C”型臂X线透视下置钉)。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两组置钉和复位情况;随访1个月,评价患者术后疼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功能恢复情况[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5),术中透视次数较对照组减少(P<0.05),但两组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钉准确率94.5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59%(P<0.05)。术后1周,两组伤椎前缘高度比均较术前升高(P<0.05),伤椎Cobb角及局部后凸角值均较术前降低(P<0.05),但两组同时间点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角及局部后凸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两组患者VAS评分、ODI均较术前降低(P<0.05),但两组同时间点VAS评分、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器人辅助置钉和三维“C”型臂X线下置钉用于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均能获得较好的伤椎复位效果,促进患者早期功能恢复,但机器人辅助置钉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透视次数、提高置钉准确率,更具临床应用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微创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机器人 “C”型臂X线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