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9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ercutaneous reduction combined with bone graft in treatment of displaced intra-a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s 被引量:1
1
作者 Wang Xianhui Mei Jiong Li Shanzhu Ni Ming Shang Hongjing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2009年第1期38-44,共7页
Objective: To introduce the experience and key points of percutaneous reduction combined with bone graft to treat calcaneal fractures. Methods: Percutaneous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combined with bone graft w... Objective: To introduce the experience and key points of percutaneous reduction combined with bone graft to treat calcaneal fractures. Methods: Percutaneous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combined with bone graft was performed from April 2004 to April 2006 on 15 cases (16 sides) with intra-a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s including 13 males (14 feet) and 2 females (2 feet) ,with average age of 36. 6 years (24-61 years). All patients underwent radiography including lateral and axial views for calcaneus, oblique view for foot and three-dimensional CT imaging reconstruction. According to Sanders classification, there were 12 feet of type Ⅱ (3 type Ⅱa, 3 type Ⅱb and 8 type Ⅱc) and 2 feet of type Illac. The length of calcaneus was recovered through traction by Steinmann pin which passed through calcaneal tubercle perpendicularly and the posterior facet was elevated until reduction by a curve scissors through an 0.5 cm incision along the primary fracture line of lateral calcaneus. The calcaneus was fixed with different cannulated cancellous screws according to the type of fractures. Then bone graft was injected to fill the defect of calcaneus through lateral incision. Results: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an average of 18.4 months (ranged, 12 to 34 months). No complication such as wound infection, screw breakage and calcaneum varus was found postoperatively. The average time for bone healing was 10 weeks. The results were excellent in 12 cases, good in 4 cases according to the 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 hindfoot score. The rate of excellent and good clinical results was 100%. The mean AOFAS hindfoot score in tongue type group (86.5±4.4) was better than in joint depression type group (81.2±1.7, P〈0.05). Radiography showed basic restoration of Bohler's angle, Gissane's angle and calcaneal shape. Conclusion: The combination of percutaneous reduction and injectable bone graft is suitable for surgical treatment of Sanders Ⅱ and Ⅲ type calcaneal fractures, with advantages of simple operation, fewer complications and good clinical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LCANEUS percutaneous reduction Fracture internal fixation Artificial bone
下载PDF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在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锁定钢板固定术中应用
2
作者 唐德胜 王晓亚 +2 位作者 刘西斌 康永浩 李振海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3期94-98,共5页
目的 探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MIPPO)技术在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锁定钢板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130例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对照组行传统切开复位... 目的 探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MIPPO)技术在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锁定钢板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130例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对照组行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观察组行MIPPO技术联合锁定钢板治疗。比较2组围术期指标、并发症、手术优良率及手术前后疼痛应激介质、肩关节功能指标。结果 观察组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1 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1 d,观察组血清P物质、前列腺素E_(2)低于对照组,β内啡肽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6个月,观察组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及肩关节前屈、后伸、外旋活动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手术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MIPPO技术联合锁定钢板治疗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能显著提高手术优良率,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抑制疼痛因子释放,缓解术后早期疼痛,还能降低并发症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粉碎性骨折 锁定钢板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 肩关节功能 P物质 前列腺素E_(2) 疼痛 并发症
下载PDF
改良Wiltse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效果
3
作者 刘明军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9期3533-3536,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Wiltse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促进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濮阳市人民医院于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80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资料,患者均接受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将接受经皮椎弓... 目的探讨改良Wiltse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促进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濮阳市人民医院于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80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资料,患者均接受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将接受经皮椎弓入路治疗的患者资料纳入对照组(38例),将接受改良Wiltse入路治疗的患者资料纳入观察组(42例)。比较两组手术指标、不同时间脊柱矢状面Cobb角、伤椎前缘相对高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3个月时Cobb角较术前降低,伤椎前缘相对高度较术前升高,Cobb角与伤椎前缘相对高度水平时间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组间、交互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评分组间、时间、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且术后1、3个月时VAS评分较术前降低(P<0.05)。ODI指数时间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时ODI指数较术前降低(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Wiltse入路与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效果相当,两种入路方式均有较高的安全性,但相较于经皮入路,改良Wiltse入路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患者恢复更快,可缓解患者术后短期疼痛程度,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改良Wiltse入路 经皮入路 椎弓根钉内固定
下载PDF
伴或不伴马尾冗余征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术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孙竑洲 张玙 +3 位作者 肖良 赵泉来 刘晨 吴仲宣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4期345-351,共7页
目的:探讨伴或不伴马尾冗余征(redundant nerve roots,RNRs)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于本院采用斜外侧腰... 目的:探讨伴或不伴马尾冗余征(redundant nerve roots,RNRs)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于本院采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术治疗的92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男32例,女60例,年龄44~82(63.67±9.93)岁。根据冗余与否将所有患者分为RNRs阳性组和RNRs阴性组。RNRs阳性组38例,男15例,女23例;年龄45~82(65.45±10.37)岁;病程24.00(12.00,72.00)个月。RNRs阴性组54例,男17例,女37例;年龄44~77(62.42±9.51)岁;病程13.50(9.00,36.00)个月。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手术前后影像学参数,包括狭窄节段数、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硬膜囊面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背部和腿部疼痛评价,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日常生活活动障碍。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8~18(11.04±3.61)个月,随访期未见并发症。RNRs阳性组狭窄节段数(1.71±0.46)个,多于阴性组(1.17±0.38)个(P<0.05)。RNRs阳性组术前椎间隙高度、硬膜囊面积、腰痛VAS、腿痛VAS、ODI分别为(1.11±0.19)cm、(0.46±0.17)cm^(2)、(5.39±1.00)分、(5.05±1.01)分、(55.74±4.05)%;RNRs阴性组分别为(0.97±0.23)cm、(0.69±0.26)cm^(2)、(4.50±0.77)分、(4.00±0.58)分、(47.33±3.43)%。RNRs阳性组术后椎间隙高度、硬膜囊面积、腰痛VAS、腿痛VAS、ODI评分分别为(1.60±0.19)cm、(0.74±0.36)cm^(2)、(3.39±0.72)分、(3.05±1.01)分、(46.74±4.82)%;RNRs阴性组分别为(1.48±0.25)cm、(1.12±0.35)cm^(2)、(3.00±0.82)分、(3.00±0.82)分、(37.67±3.58)%。两组术后椎间隙高度、硬膜囊面积、腰痛、腿痛VAS、ODI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术前椎间隙高度、硬膜囊面积、腰痛、腿痛VAS、ODI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差值、ODI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硬膜囊面积、手术前后硬膜囊面积差值、术后腰痛VAS、手术前后腰痛VAS差值、手术前后腿痛VAS差值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LIF联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术对于伴或不伴RNRs的患者均有较好疗效。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硬膜囊面积减小可能会导致RNRs的发生,伴RNRs的LSS患者症状更重。伴RNRs的LSS患者较不伴RNRs的患者手术疗效要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冗余征 腰椎管狭窄症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 后路经皮内固定术
下载PDF
经皮微创与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奕骁 宋扬 +1 位作者 付涵 王华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370-374,共5页
目的分析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行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和观察组(25例,行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指标、胸... 目的分析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行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和观察组(25例,行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指标、胸腰椎功能恢复、术后并发症及疼痛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少,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均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椎体前缘高度及椎间隙平均高度恢复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 h及术后7 d内疼痛情况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治疗中,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微创椎弓根内固定术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疼痛方面表现良好,临床价值高,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采取该手术方法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 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术 术后疼痛 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不同入路螺钉内固定治疗HaraguchiⅠ型后踝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高方茂 张杰荣 +2 位作者 熊时喜 田晓林 林超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4年第6期521-524,共4页
目的探究不同入路螺钉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中后踝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HaraguchiⅠ型后踝骨折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每组40例。A组患者采用经皮由前向后... 目的探究不同入路螺钉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中后踝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HaraguchiⅠ型后踝骨折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每组40例。A组患者采用经皮由前向后螺钉内固定后踝骨折治疗,B组患者采用经皮后外侧入路有限暴露并复位螺钉内固定后踝骨折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指标与术后恢复情况、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末次随访踝关节活动度(ROM)评分、术后评估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手术时间、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患者透视次数多于B组,术中出血量、腓骨切口长度少/短于B组(P<0.05)。2组患者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的AOFAS评分均较术后3个月升高,且末次随访时的AOFAS评分高于术后6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的AOFAS评分均高于A组(P<0.05)。2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踝关节(跖屈、外翻、内翻、背屈)RO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螺钉位置不佳、疼痛程度、行走及下蹲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后踝骨折复位质量优于A组(Z=4.248,P<0.05)。2组患者均未发生内固定松动、骨折复位丢失等并发症。结论经皮由前向后螺钉内固定与经皮后外侧入路有限暴露并复位螺钉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中后踝骨折均具有较好效果,且安全性高,前者透视次数更多,术中出血量更少,后者改善踝关节功能与骨折复位质量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踝骨折 后踝骨折 经皮由前向后螺钉内固定 经皮后外侧入路有限暴露并复位螺钉内固定 疗效 并发症
下载PDF
两种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
7
作者 何涛 侯绍平 +3 位作者 吕国荣 宋晓飞 汪军 龙俊任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2期270-274,共5页
目的比较交锁髓内钉和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疗效。方法将100例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按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交锁髓内钉组(采用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50例)和锁定钢板组(采用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50例)。比较两组... 目的比较交锁髓内钉和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疗效。方法将100例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按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交锁髓内钉组(采用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50例)和锁定钢板组(采用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50例)。比较两组手术情况、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部分负重行走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Johner-Wruhs评分、踝关节活动度、AOFAS踝-后足评分。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5(12.26±5.63)个月。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交锁髓内钉组均少(短)于锁定钢板组(P<0.01)。骨折愈合时间:交锁髓内钉组短于锁定钢板组(P<0.01)。术后部分负重行走时间:交锁髓内钉组早于锁定钢板组(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交锁髓内钉组低于锁定钢板组(P<0.05)。术后12个月Johner-Wruhs评分优良率、末次随访时踝关节活动度及术后3、12个月AOFAS踝-后足评分:交锁髓内钉组均优于锁定钢板组(P<0.05)。结论与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相比,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更符合力学原理,更利于骨折愈合,患者术后下地行走时间更早,并发症发生率更低,踝关节功能恢复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中下段骨折 内固定 交锁髓内钉 微创经皮锁定钢板
下载PDF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8
作者 贺佐强 王华 +2 位作者 段显亮 赵子豪 张义强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12-115,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损伤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并对患者手术时间、切口平均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进行记录。对所... 目的探讨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损伤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并对患者手术时间、切口平均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进行记录。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和记录手术前、手术后1周、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的影像学指标[包括术后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RAVH)]、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腰疼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价临床结果的改善程度。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患者平均手术时间(76.2±7.2)min,术中平均出血量(68.5±3.8)mL,切口平均长度(11.8±0.9)cm,平均住院时间(10.1±1.2)d。术后及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感染、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等并发症。患者术后一周Cobb角较术前显著改善,RAVH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术后6个月较术后一周及末次随访较术后6个月比较,患者Cobb角略有增加,RAVH略有丢失,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术后一周、术后一月及末次随访患者JOA评分显著增加,而VAS和ODI评分随时间推移而显著减少,差异在不同时间点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在治疗胸腰椎骨折时,可以有效恢复伤椎椎体高度,纠正矢状面后凸Cobb角,恢复脊柱生理曲度,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弓根螺钉 内固定 胸腰椎骨折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切开复位与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
9
作者 柳松 钟晓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1期61-65,共5页
目的比较切开复位与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将58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29例)和观察组(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29例)。比较两... 目的比较切开复位与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将58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29例)和观察组(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29例)。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儿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观察组均短(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采用Flynn评分评价的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开复位与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临床疗效均满意,但闭合复位有手术切口较短、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合复位 切开复位 经皮克氏针内固定 肱骨髁上骨折 儿童
下载PDF
经皮椎弓根内固定在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中的疗效及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杜绍欢 陈万安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7期1-5,共5页
目的:探究经皮椎弓根内固定在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中的疗效及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2021年10月—2023年1月汕头市澄海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1)和观察组(n=41)。对照组进... 目的:探究经皮椎弓根内固定在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中的疗效及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2021年10月—2023年1月汕头市澄海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1)和观察组(n=41)。对照组进行开放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观察组进行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优良率、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手术前后的疼痛程度[语言分级评分法(VRS)]和脊柱稳定性(伤椎前、后缘高度比、矢状面指数及后凸Cobb角)。结果: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切口长度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VRS评分及脊柱稳定性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12周,观察组的VR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周的VRS评分及术后12、24周的脊柱稳定性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内固定可减轻手术创伤,有效促进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术后恢复,疗效确切,对脊柱稳定性的效果与开放手术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弓根内固定 胸腰椎骨折 脊柱稳定性
下载PDF
复合加压系统固定对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及对关节功能和成骨指标的影响
11
作者 何荣富 梁羽 刘绍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13期1407-1411,共5页
目的探讨复合加压系统(CCS)固定对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及对关节功能和成骨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来攀枝花市中心医院诊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 目的探讨复合加压系统(CCS)固定对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及对关节功能和成骨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来攀枝花市中心医院诊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行闭合复位经皮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组行CCS固定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Harris评分,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运动功能[步行能力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ES)评分]、成骨指标[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原肽(PIN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5b)、骨钙素(BGP)、成纤维细胞因子(FGF)、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P)及Ⅰ型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疼痛介质[5-羟色胺(5-HT)、前列腺素E2(PGE2)]水平,并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失血量为(35.67±4.13)mL,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45.10±5.23)min、(3.19±0.41)个月,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术后1个月,两组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Harris评分分别为(85.88±9.12)、(92.78±5.12)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步行能力评分均较术前降低,FMES评分均较术前升高,且观察组步行能力评分为(1.45±0.34)分,低于对照组,FMES评分为(25.78±3.56)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PINP、BGP、FGF、BAP、PICP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升高,TRACP-5b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PINP、BGP、FGF、BAP、PICP水平分别为(1054.67±123.14)pg/L、(9.63±1.43)ng/mL、(11.24±1.56)ng/mL、(43.89±5.12)ng/mL、(18.98±2.88)ng/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RACP-5b水平为(0.89±0.14)U/L,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5-HT、PGE2水平均较术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5-HT、PGE2水平分别为(83.89±15.23)、(84.89±14.34)ng/L,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CS固定可提高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和成骨指标,降低疼痛介质水平,且应用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加压系统固定 闭合复位经皮空心钉内固定 股骨颈骨折 疗效
下载PDF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与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胫骨远端闭合性骨折患者的效果比较
12
作者 王震 徐海斌 余正红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21期145-147,共3页
目的:比较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与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胫骨远端闭合性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新蔡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胫骨远端闭合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 目的:比较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与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胫骨远端闭合性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新蔡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胫骨远端闭合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行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水平,手术前后踝关节功能[美国矫形足踝协会踝-后足评分法(AOFAS-AH)]评分、炎性因子[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观察组AOFAS-AH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观察组PCT、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远端闭合性骨折患者可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提高踝关节功能评分,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效果优于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远端闭合性骨折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 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 踝关节功能 炎性因子 并发症
下载PDF
闭合复位联合内侧小切口经皮穿针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短期疗效及安全性评估
13
作者 纵成成 杨峰 +1 位作者 张思成 孙军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16期1735-1738,共4页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联合内侧小切口经皮穿针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短期疗效及安全性评估。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6月至2023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治疗的80例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进行临床研究,按照随...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联合内侧小切口经皮穿针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短期疗效及安全性评估。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6月至2023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治疗的80例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进行临床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儿采用闭合复位联合内侧小切口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患儿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手术过程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3、7 d的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肘关节活动能力、肘关节功能差异,并对比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66.9±8.1)min、(6.8±1.8)d,均长于对照组[(53.0±6.7)min、(5.5±1.5)d],出血量为(48.0±5.6)mL,大于对照组[(17.4±5.1)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7 d的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术后1、3 d的VAS评分分别为(2.74±0.69)、(1.43±0.52)分,均高于对照组[(2.21±0.53)、(1.31±0.4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6周,观察组患儿的肘关节屈曲、伸直功能分别为(129.6±7.0)、(6.7±1.7)°,均小于对照组[(134.9±6.1)、(8.4±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肘关节旋前、旋后功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肘关节疼痛程度评分、肘关节运动功能评分、肘关节活动稳定性评分、日常活动情况评分、Mayo总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手术并发症率为2.50%,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联合内侧小切口经皮固定与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均具有肯定的临床效果,联合内侧小切口经皮内固定治疗更有利于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尤其对尺神经损害更低,但是所需手术时间更长、出血量更大、术后恢复时间稍长,术后早期疼痛程度更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合复位 经皮穿针固定 小切口 内固定 GARTLAND Ⅲ型 肱骨髁上骨折 儿童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微创经皮内固定术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胫骨骨折的效果及对并发症的影响
14
作者 陈玉泉 李军 +1 位作者 刘浩 徐保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21期24-27,共4页
目的:探究微创经皮内固定术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胫骨骨折的效果及对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2020年11月—2022年6月在九江学院附属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庐山康复疗养中心骨科就诊的68例胫骨骨折患者,按手术方式不... 目的:探究微创经皮内固定术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胫骨骨折的效果及对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2020年11月—2022年6月在九江学院附属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庐山康复疗养中心骨科就诊的68例胫骨骨折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32)、研究组(n=36)。对照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行微创经皮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疼痛应激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肢体功能优良率为97.22%,高于对照组的7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神经肽Y(NPY)、P物质(SP)均高于术前,但研究组NPY、S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56%,低于对照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内固定术较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胫骨骨折的效果更佳,可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促进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微创经皮内固定术 肢体功能 并发症
下载PDF
观察经皮空心螺钉及钢板内固定在踝关节骨折治疗中的效果及对踝关节功能的影响
15
作者 任利强 黄继兴 +2 位作者 胡牮 邱龙祥 严益军 《智慧健康》 2024年第12期127-130,共4页
目的观察经皮空心螺钉及钢板内固定在踝关节骨折治疗中的效果及对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昆山市第四人民医院2018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6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照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其中... 目的观察经皮空心螺钉及钢板内固定在踝关节骨折治疗中的效果及对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昆山市第四人民医院2018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6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照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研究组采用经皮空心螺钉+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指标、安全性、关节功能。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下床行走时间、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研究组踝关节Kofoed评分可见优势,各方面评分相较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空心螺钉及钢板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疗效显著,可提高手术效率并促进术后康复进程,可减轻患者疼痛和手术损伤,有助于踝关节功能、活动度的全面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 钢板内固定 踝关节骨折 踝关节功能
下载PDF
改良分次骨水泥推注在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
16
作者 王进安 李玉华 刘文华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9期1399-1404,共6页
目的探讨改良分次骨水泥推注在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66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均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及椎体成形术,其中对照组采取一次骨水泥注射椎体成形术... 目的探讨改良分次骨水泥推注在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66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均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及椎体成形术,其中对照组采取一次骨水泥注射椎体成形术、研究组采取改良分次骨水泥推注椎体成形术,术后均给与抗骨质疏松及抗感染等治疗,并随访6个月;记录两组患者手术耗时、骨水泥推注量及骨水泥渗漏发生情况,于术前、术后第3天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程度,对比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后凸Cobb角,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的脊柱功能障碍程度。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耗时、骨水泥推注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骨水泥渗漏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3天、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后第3天降低(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3天、末次随访时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均高于术前(P<0.05),后凸Cobb角均小于术前(P<0.05);两组间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ODI评分、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一次骨水泥注射比较,改良分次骨水泥推注椎体成形术骨水泥渗透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分次骨水泥推注 骨质疏松症 腰椎压缩性骨折 内固定术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水泥渗漏 肢体功能
下载PDF
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效果比较
17
作者 李学锋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8期147-150,共4页
目的:比较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86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切... 目的:比较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86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采用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围术期指标水平、术后膝关节功能[Lysholm膝关节功能量表(LKS)]评分、手术前后创伤应激指标[肾上腺素(E)、β-内啡肽(β-EP)、皮质醇(Cor)]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优良率为95.35%(41/43),高于对照组的79.07%(34/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LKS评分、膝关节最大伸膝、屈膝角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E、β-EP、Cor水平均高于术前,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可提高治疗优良率和膝关节功能恢复指标水平,降低应激反应指标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其效果优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胫骨平台骨折 关节活动度 关节功能 创伤应激 并发症
下载PDF
关节镜下经皮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疗效分析
18
作者 陈铎允 孙秀钦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24年第5期391-395,共5页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关节镜下经皮复位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6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关节镜组(51例)和切开复位组(35例),关节镜组患者...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关节镜下经皮复位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6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关节镜组(51例)和切开复位组(35例),关节镜组患者行关节镜下经皮复位内固定治疗,切开复位组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骨折线消失时间、应激水平、膝关节功能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关节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切开复位组(t=29.134,P<0.001),手术时间、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线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切开复位组(t=9.732、14.734、9.534、5.071,P均<0.001);术后1 d,关节镜组患者神经肽Y(NPY)、前列腺素E_(2)(PGE_(2))水平均明显低于切开复位组(t=11.705、11.248,P均<0.001);术后6个月,关节镜组患者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分明显高于切开复位组(t=5.744,P<0.001),膝关节内旋、外旋、屈曲活动度均明显大于切开复位组(t=10.604、7.106、7.052,P均<0.001);关节镜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88%,明显低于切开复位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20.00%(χ^(2)=4.026,P=0.045)。结论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关节镜下经皮复位内固定治疗的创伤更小,术后患者应激反应更轻、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更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下经皮复位内固定 胫骨平台骨折 膝关节功能 应激 不良事件
下载PDF
微创Liss钢板经皮微创内固定技术对四肢骨折患者炎性因子及骨折愈合的影响
19
作者 侯平选 鲜文峰 邢雅昶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79-82,共4页
目的探讨微创Liss钢板经皮微创内固定技术对四肢骨折患者炎性因子及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2022年8月本院收治的90例四肢骨折患者病例资料,根据自然数排列顺序采用抽签的方式平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5例,前者实... 目的探讨微创Liss钢板经皮微创内固定技术对四肢骨折患者炎性因子及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2022年8月本院收治的90例四肢骨折患者病例资料,根据自然数排列顺序采用抽签的方式平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5例,前者实施传统切口复位Liss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者实施微创Liss钢板经皮微创内固定技术,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骨折康复效果及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用时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优良率达到88.89%,与对照组的71.1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得以提升,但组间对比发现,观察组各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Liss钢板经皮微创内固定技术治疗四肢骨折优势显著,骨折康复情况良好,愈合速度加快,减轻炎性应激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Liss钢板 经皮微创内固定技术 四肢骨折 炎性因子
下载PDF
微创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骨盆前环骨折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任占锋 陈同林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14期25-27,共3页
目的:分析微创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骨盆前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北京市上地医院和北京大望路急诊抢救医院收治的骨盆前环骨折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实... 目的:分析微创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骨盆前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北京市上地医院和北京大望路急诊抢救医院收治的骨盆前环骨折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实施开放复位内固定术,观察组实施微创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骨折复位总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骨痂形成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3、6、8个月,两组骨盆功能评分逐渐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结论:微创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骨盆前环骨折的效果显著,可减少术中出血量,加速康复,提高骨折复位优良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前环骨折 微创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 骨折复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