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uted tomography-guided 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 for 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 in older and younger patients
1
作者 Guanghui Lai Jiaxiang Ni Baishan Wu Mingwei He Liqiang Yang Jianning Yue Yuna Guo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24期1888-1893,共6页
We evaluated the immediate and long-term clinical efficacy of computed tomography (CT)-guided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 for 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 (RTPTN) in 852 patients including 502 patients aged -... We evaluated the immediate and long-term clinical efficacy of computed tomography (CT)-guided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 for 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 (RTPTN) in 852 patients including 502 patients aged -〉 60 years and 350 patients aged 〈 60 years. After discharg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as 1.0% and 0.9% in patients aged 〉 60 years and patients aged 〈 60 years, respectively. Over 3-year follow-up after CT-guided RTPTN, 96.8% of the patients aged 〉 60 years and 98.6% of the patients aged 〈 60 years were completely pain-free,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two age brackets. In addition,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quality of life scores and numbness scores between these two age bracket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CT-guided RTPTN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method and is recommended for older and poor-risk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 surgical complication trigeminal neuralgia geriatric long-term follow-up
下载PDF
Effect of 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 on different neuropathic pains
2
作者 Youcai Shi Xiaoxia Hu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7期622-625,共4页
BACKGROUND: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neuropathic pain is very troublesome, and the physical method of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 is a good choice for its treatmen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 BACKGROUND: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neuropathic pain is very troublesome, and the physical method of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 is a good choice for its treatmen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 on neuropathic neuralgia. DESIGN: A case follow-up analysis. SETTING: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Room,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Urumqi General Hospital of Lanzhou Military Area Command of Chinese PLA. PARTICIPANTS: Totally 131 patients were selecte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Urumqi General Hospital of Lanzhou Military Area Command of Chinese PLA from December 2000 to June 2006, including 73 males and 58 females, aging 37-72 years old, AND the disease course was 2-15 years. ① Drug treatment failed to alleviate the pain or induced obvious side effects; ② With the same pathological changes as pain and effective in the nerve block test; Had signed the informed consents before treatment. Distribution of the neuropathic pain: ① Trigeminal neuralgia, which were lighting attack, located at V2 in 28 cases, V3 in 46 cases, V1+V2 in 3 cases, V2+V3 in 28 cases, and V1+V2+V3 in 1 case; ② Migraine located at (except the frontal branch of trigeminal nerve) greater and lesser occipital nerves in 6 cases, auriculotemporal nerve in 3 cases, temporal and zygomatic nerves in 3 cases; ③ Unilateral neuralgia of C2 and C3 following herpes zoster in 1 case, and chest intercostals neuralgia in 2 cases; ④ Lasting burning pain in the operative area after thoracotomy was in 1 case of lung cancer. METHODS: ① All the enrolled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percutaneous puncture at trigeminal ganglion or peripheral nerve, then nerve block was performed firstly for anesthesia, and the pain disappeared immediately at this moment, there was hypoesthesia or numbness in the area of innervation, which manifested the puncture apposition was correct, then electrostimulation of 50 Hz with the current of 0.1-0.5 V was given for further functional localization. ② The RFG-3C radiofrequency therapeutic instrument (Radionics, USA) was used, the tip of the radiofrequency electrode was exposed for 5 mm, the temperature was kept at 80-85 ℃, 30-60 for each time, and treated for 3 or 4 times. The neuralgia following herpes zoster could also be treated by thermocoagulation at several points. ③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Excellent meant the pain disappeared completely without taking any anodyne. Good referred to the pain was alleviated as compared with the preoperative one, and it could be effectively controlled by anodyne at relapse, but radiofrequency therapy was unnecessary. MAIN OUTCOME MEASURES: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neuropathic neuralgia of different types after treatment of 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 RESULTS: All the 131 patients were involved in the final analysis of results, no one missed. ① Therapeutic efficacy: In the 24-month follow-up,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was excellent in 106 cases (80.9%), good in 21 cases (16.0 %) and had no change in 4 cases (3.1%). For 13 of the patients with trigeminal neuralgia, the pain relapsed after the lesion of peripheral branches, and it disappeared after the second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was invalid for 1 patient with lung cancer suffering from pain in the operative area after thoracotomy, and the pain was alleviated by spinal cord stimulation. The pain disappeared after treated for 3 times in the patients with cervical neuralgia following herpes zoster. ② The pain relapsed in 28 cases (21.4%) at 12 months of the follow-up. ③ Adverse events and side effects: Except the hypoesthesia of different severity at the site of pain, there was no other complication after treatment. CONCLUSION:The follow-up results showed that 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methods for treating neuropathic neuralgias of various typ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ffect of 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 on different neuropathic pains
下载PDF
经皮微球囊压迫术和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媛婧 王稳 +3 位作者 刘春华 努尔比亚·阿布拉 李怡帆 樊碧发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3-188,共6页
目的:比较经皮微球囊压迫术和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至2022年3月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收治的PTN病人,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经皮球囊压迫组(P组)55... 目的:比较经皮微球囊压迫术和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至2022年3月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收治的PTN病人,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经皮球囊压迫组(P组)55例和射频热凝组(R组)53例。观察两组术前、术后1小时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总体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两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的疼痛复发率。结果:两组病人术前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小时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前(P<0.01),两组术后1小时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皮球囊压迫组的整体面部麻木程度较射频热凝组轻(P<0.05),两组术后出现口唇疱疹、角膜反射下降、干眼症、咀嚼肌无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人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年后射频热凝组的复发率更高。结论:经皮微球囊压迫术和射频热凝术均可有效治疗PTN,均可出现面部麻木等并发症,1年后射频热凝组的复发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经皮球囊压迫术 射频热凝术 疗效 并发症
下载PDF
首次经皮球囊压迫术与射频热凝术后再行经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比较
4
作者 张鸿昊 蒋宗滨 +3 位作者 吕旌 赵鹏 岳侃 何睿林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46,共7页
目的:三叉神经痛有多种微创介入治疗方式,各种方法的疗效不同,对于首选治疗方案仍有争议。本研究旨在比较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患者首次接受经皮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介入... 目的:三叉神经痛有多种微创介入治疗方式,各种方法的疗效不同,对于首选治疗方案仍有争议。本研究旨在比较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患者首次接受经皮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介入治疗和射频热凝术(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RT)治疗后疼痛复发再接受PBC在治疗效果等方面的差异,以期为患者提供更科学、精准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疼痛科收治的103例PTN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首次接受PBC治疗的患者49例(PBC组),RT术后疼痛复发接受PBC治疗的患者54例(RT+PBC组)。比较2组患者术前疼痛评分,术中卵圆孔形态、卵圆孔面积、球囊容积、压迫时长,术后第1天(T1)、第7天(T2)、第14天(T3)、1个月(T4)、3个月(T5)、1年(T6)各时间点的疼痛评分及疼痛复发情况等的差异,并分析术后复发情况与疼痛评分的相关性。结果:2组间一般资料、术前疼痛评分、卵圆孔形态、卵圆孔面积、T1~T3疼痛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RT+PBC组比较,PBC组球囊充盈容积较小,T4~T6的疼痛评分较低,疼痛复发例数较少(均P<0.05),疼痛复发情况与T2~T6的疼痛评分均呈正相关(分别r=0.306、0.482、0.831、0.876、0.887,均P<0.01)。结论:PTN患者首次介入治疗建议选择PBC,在治疗效果和疼痛复发情况等方面均优于RT治疗后疼痛复发再选择PBC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球囊压迫术 射频热凝术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治疗效果 疼痛复发
下载PDF
经皮微球囊压迫术与经皮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的Meta分析
5
作者 李泓箭 何力兵 +1 位作者 张川 杨汉丰 《联勤军事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250-257,共8页
目的系统评价经皮微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和经皮射频热凝术(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PRT)治疗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互... 目的系统评价经皮微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和经皮射频热凝术(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PRT)治疗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互联网、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间范围为2011-01-01/2023-10-31日。比较PBC与PRT治疗TN的疗效和并发症等指标。采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分析研究的主要结局。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文献18篇,其中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8篇,病例对照研究10篇,纳入TN患者共3013例,均为三叉神经第Ⅱ、Ⅲ支受累。PRT术后治愈率(OR=0.74,95%CI:0.53~1.02,P=0.07)、有效率(OR=0.94,95%CI:0.72~1.22,P=0.62)及复发率(OR=0.68,95%CI:0.40~1.15,P=0.15)与PB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的两个常见并发症——面部触觉减退发生率和咬肌无力发生率,PRT低于PBC(OR=2.84,95%CI:1.32~6.09,P<0.01;OR=2.86,95%CI:1.55~5.25,P<0.01)。结论PRT在TN的疗效方面拥有优势,且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是临床上治疗TN的重要方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经皮微球囊压迫术 经皮射频热凝术 疗效 并发症
下载PDF
三叉神经萎缩和神经脑桥夹角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经皮穿刺射频热凝术后复发的关系
6
作者 孙淑玲 邢宇玲 +1 位作者 巩建梅 张妮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2133-2137,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INT)患者采用经皮穿刺射频热凝术后出现疼痛复发与三叉神经萎缩程度和神经脑桥夹角的关系。方法选取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海慈医院(青岛市中医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297例INT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 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INT)患者采用经皮穿刺射频热凝术后出现疼痛复发与三叉神经萎缩程度和神经脑桥夹角的关系。方法选取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海慈医院(青岛市中医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297例INT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经皮穿刺射频热凝术治疗,对患者随访24个月。其中56例患者术后出现疼痛复发(复发组)、241例患者未出现术后疼痛复发(非复发组)。结果三叉神经根长度、三叉神经萎缩程度、二者联合应用绘制ROC曲线,其预测INT患者采用经皮穿刺射频热凝术后出现疼痛复发的AUC值分别为0.553、0.750、0.861;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三叉神经根长度缩短(OR=0.624,P=0.038)、三叉神经萎缩程度增大(OR=2.257,P=0.000)、责任血管类别为多血管压迫(OR=1.842,P=0.019)、基线疼痛呈重度疼痛(OR=1.714,P=0.000)是INT患者采用经皮穿刺射频热凝术后出现疼痛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INT患者手术前接受薄层MRI扫描,其三叉神经萎缩程度对患者射频热凝术后出现疼痛复发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三叉神经根长度、三叉神经萎缩程度与患者术后出现疼痛复发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经皮穿刺射频热凝术 疼痛 复发 萎缩 神经脑桥夹角
下载PDF
CT引导下经皮穿刺茎乳孔射频热凝治疗面肌痉挛护理分析
7
作者 潘洁 夏建妹 张明敏 《浙江临床医学》 2024年第3期440-441,共2页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行经皮穿刺茎乳孔射频热凝术治疗面肌痉挛的围术期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茎乳孔射频热凝术的32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围术期护理。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面肌痉挛完全消失29例(90.6%),3例(9.4%...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行经皮穿刺茎乳孔射频热凝术治疗面肌痉挛的围术期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茎乳孔射频热凝术的32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围术期护理。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面肌痉挛完全消失29例(90.6%),3例(9.4%)肉眼不可见抽动但有面肌抽动感觉。均遗留面瘫,随访3个月,于术后第2个月面瘫程度开始减轻。结论 绝大多数患者经过术前充分的沟通及宣教、术中要点动作的配合训练、完善术前准备,术中病情观察与心理护理以及术后饮食、体位与并发症的护理,面肌痉挛完全消失,效果满意。手术安全有效,是面肌痉挛治疗的有效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肌痉挛 经皮穿刺茎乳孔射频热凝 护理
下载PDF
颅外射频热凝术与经皮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的疗效比较
8
作者 林鹏 何龙 +6 位作者 陈嘉芳 莫海兵 谢恬 姚丽熙 姚培森 林章雅 江昊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664-670,共7页
目的:探究颅外射频热凝术(extracranial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ERT)与经皮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的短期疗效和并发症。方法:收集2020至2021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 目的:探究颅外射频热凝术(extracranial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ERT)与经皮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的短期疗效和并发症。方法:收集2020至2021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因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而接受治疗的60例病人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ERT组(n=29)和PBC组(n=31),并随访术后第1天、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巴罗神经科研究所(Barrow neurological institute,BNI)疼痛量表、疼痛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和并发症。结果:共60例纳入研究。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疼痛侧别、病程、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内的BNI、NRS评分无明显差异。PBC组在第6个月仍有1例听力减退,2例眼部并发症,1例咀嚼肌肌力减退,ERT组术后6个月无上述并发症出现。面部麻木感发生率在前3个月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在第6个月ERT组明显高于PBC组(P<0.05)。结论:两种方式的近期疗效相当,PBC并发症较多,ERT会产生更持久的面部麻木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外射频热凝术 经皮球囊压迫术 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痛 短期疗效 并发症
下载PDF
CT引导下三叉神经颅外非半月节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9
作者 蒋佩龙 周艳杰 +5 位作者 雒仁玺 黄兵 刘岩 庆晓东 郁耀平 何建国 《浙江医学》 CAS 2023年第5期479-482,共4页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三叉神经颅外非半月节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在宁波市康复医院疼痛科和宁波市鄞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65例,其中宁波市康复医院疼痛科22例患者...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三叉神经颅外非半月节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在宁波市康复医院疼痛科和宁波市鄞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65例,其中宁波市康复医院疼痛科22例患者(观察组)采用CT引导下三叉神经颅外非半月节射频热凝术治疗,宁波市鄞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43例患者(对照组)采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疗效、住院天数、治疗费用、术后当天并发症及随访1年时复发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当天巴罗神经病学研究所(BNI)疼痛分级均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当天BNI疼痛分级、术后治疗有效率、住院天数、咬肌乏力、面部麻木、口角疱疹、舌体麻木、耳后疼痛及随访1年复发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的治疗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引导下三叉神经颅外非半月节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确切,能减轻患者疼痛症状,降低医疗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引导 射频热凝术 经皮微球囊压迫术 三叉神经痛
下载PDF
经皮穿刺射频热凝与联合臭氧消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21
10
作者 汤勇智 王贵清 利洪艺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822-825,共4页
目的探讨在影像介导经皮穿刺下,分别采用射频热凝和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消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2009年12月-2010年12月,通过影像介导经皮穿刺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0例,其中A组采用射频热凝术15例,B组采用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消... 目的探讨在影像介导经皮穿刺下,分别采用射频热凝和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消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2009年12月-2010年12月,通过影像介导经皮穿刺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0例,其中A组采用射频热凝术15例,B组采用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消融术25例,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改良MacNab方法进行疗效评价及对比分析。结果所有病例手术操作顺利,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其中B组的治疗效果优于A组(P<0.05)。结论影像介导经皮穿刺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安全并易于为患者接受的优点。同时,在同一路径下采取射频热凝结合臭氧注射的方法,其治疗效果优于单一的射频热凝术,是一种合理而有效的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介导 经皮穿刺 射频热凝 臭氧消融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下载PDF
3D打印经皮穿刺导航系统在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11
作者 陆丽娟 韩影 +1 位作者 槐洪波 谢菡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12期914-918,共5页
目的:评估3D打印个性化经皮穿刺导航系统应用于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的有效性。方法:60例符合国际头痛学会分类委员会确定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诊断标准、有射频热凝术适应症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3D打印组,n=30)和B组(对照组,n=30),A组在导... 目的:评估3D打印个性化经皮穿刺导航系统应用于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的有效性。方法:60例符合国际头痛学会分类委员会确定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诊断标准、有射频热凝术适应症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3D打印组,n=30)和B组(对照组,n=30),A组在导航系统引导下行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B组在常规CT引导下行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记录经皮穿刺到达靶点所需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手术时间、CT扫描次数;患者术中反应(呻吟、肢动等);患者术后即刻、术后7 d、30 d疼痛完全缓解率、病人满意率;术后1 m、3 m、6 m优良率评估;术中(或术后)脑脊液渗漏、面部淤血肿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组在穿刺到达靶点时间、手术时间、CT扫描次数、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明显减少或降低(P<0.05),而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手术即刻疼痛完全缓解率、患者满意度、术后1 m、3 m、6 m优良率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3D打印个性化经皮穿刺导航系统辅助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患者损伤、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安全性,具有较好的学术价值和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设计 3D打印 导航模块 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 三叉神经痛
下载PDF
X-线引导3D重建半月节射频热凝治疗复发性三叉神经痛 被引量:6
12
作者 梁欣洁 钟伟洋 +1 位作者 周泽军 杨晓秋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56-359,共4页
目的:探讨X-线引导3D重建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 therapy,PRT)治疗复发性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疗效的相关问题。方法:选取2012至2017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目的:探讨X-线引导3D重建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 therapy,PRT)治疗复发性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疗效的相关问题。方法:选取2012至2017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疼痛科PRT治疗的复发性TN病人共55例。均采用X-线引导3D重建PRT治疗。收集术后复发性TN病人一般资料,随访术后并发症、疼痛缓解及复发情况。采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估病人疼痛情况。采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病人术后疼痛缓解情况。结果:本研究55例病人术后疼痛明显缓解,术后1年疼痛缓解率为81.46%,术后1年复发率为14.55%。并发症:面部麻木及感觉减退约94.55%,面部肿胀18.18%,咀嚼力下降12.73%,口腔溃疡7.27%,复视0%。结论:X-线引导3D重建PRT靶点定位精确、视野清晰、穿刺成功率高;能及时消除疼痛、保留大部分触觉,疼痛缓解率高、复发率低、禁忌症少、适应证广;手术重复性好,尤其适合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故X-线引导3D重建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可作为复发性三叉神经痛首选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重建 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 复发性三叉神经痛
下载PDF
神经导航引导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卢光 陶蔚 +2 位作者 朱宏伟 胡永生 李勇杰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341-343,共3页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引导下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在治疗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科神经导航引导下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治疗的156例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经头部3D-CT薄层连续平扫,并将影像资料导入Stealt...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引导下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在治疗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科神经导航引导下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治疗的156例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经头部3D-CT薄层连续平扫,并将影像资料导入StealthStation Tria Plus手术导航系统,图像经三维重建后,确认患侧卵圆孔作为靶点,在导航实时引导下进行卵圆孔穿刺,并行电生理测试,再次确认靶点的位置无误后,进行射频热凝治疗。结果所有患者顺利穿刺成功,射频热凝术后,患者原有的面部疼痛均明显缓解或消失,术前患者VAS评分为9.67±0.47,术后VAS评分为0.22±0.57,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且所有患者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神经导航引导下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是一种微创,安全和疗效显著的三叉神经痛外科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导航 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 三叉神经痛
下载PDF
经皮射频热凝消融术结合腰痹通胶囊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14
作者 司娜 李琳 +2 位作者 李鹏霖 高谦 王璐璐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9年第2期295-297,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射频热凝消融术结合腰痹通胶囊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8年2月该院收治的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经皮射频热凝消融术治疗,研究组患... 目的:探讨经皮射频热凝消融术结合腰痹通胶囊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8年2月该院收治的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经皮射频热凝消融术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经皮射频热凝消融术联合腰痹通胶囊治疗,治疗结束后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术前术后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改良JOA评分及炎症因子水平,并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ODI评分显著较治疗前降低,JOA评分显著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研究组患者的VAS、ODI评分低于对照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NF-α、CRP、IL-6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患者的TNF-α、CRP、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射频热凝消融术结合腰痹通胶囊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功能障碍、缓解腰部疼痛,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源性腰痛 经皮射频热凝消融术 腰痹通胶囊 临床疗效
下载PDF
神经导航联合电生理监测辅助下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被引量:6
15
作者 荣道建 张海波 +2 位作者 潘海 姜雪 宋君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1年第1期11-13,共3页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联合电生理监测辅助下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PRT)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在神经导航联合电生理监测辅助下采用PRT治疗的3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资料。术前及术后1年采用视觉模...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联合电生理监测辅助下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PRT)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在神经导航联合电生理监测辅助下采用PRT治疗的3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资料。术前及术后1年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价疼痛程度。术后1年,采用巴罗神经病学研究所疼痛预后分级(BNI)评分评估疼痛预后,Ⅰ~Ⅲ级为有效,Ⅳ~Ⅴ级为无效。结果38例卵圆孔首次穿刺成功35例,成功率为92.1%。术后1年VAS评分[(1.5±1.2)分]较术前[(8.5±1.0)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1年,BNI评分Ⅰ级29例,Ⅱ级4例,Ⅲa级2例,Ⅲb级l例,Ⅳ级1例,Ⅴ级1例;有效率为94.7%(36/38)。术中23例(60.5%)出现血压明显上升,5例(13.2%)发生心动过缓。术后出现面部麻木34例(89.5%)、穿刺部位皮下血肿4例(10.5%)、口唇带状疱疹2例(5.3%)、咬肌无力1例(2.6%),经对症治疗3个月后均逐渐恢复。术后随访1年,没有发生颅内出血、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神经导航联合电生理监测技术可精确定位半月神经节靶点,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 神经导航 电生理监测 疗效
下载PDF
颅底3D CT重建测量卵圆孔在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术中的作用 被引量:7
16
作者 程敏 王涵 +3 位作者 李朝辉 赵兴利 田宇 郭志钢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8年第2期197-199,共3页
目的术前应用颅底3DCT重建图像测量卵圆孔(Foramen Oval,FO),分析数据并评估其对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手术难易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6年3月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外科接受射频热凝治疗的共31例原发三叉神经痛病例,术前... 目的术前应用颅底3DCT重建图像测量卵圆孔(Foramen Oval,FO),分析数据并评估其对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手术难易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6年3月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外科接受射频热凝治疗的共31例原发三叉神经痛病例,术前行颅底3DCT重建并于轴位及穿刺位图像上测量卵圆孔的横径、纵径,计算卵圆孔的面积。分析测量结果并与实际手术穿刺次数进行比较。结果本组病例卵圆孔的轴位及穿刺位的最大横径数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最大纵径数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且穿刺位最大纵径小于轴位最大纵径。卵圆孔最大横径<6.0 mm的有18例,手术穿刺次数与最大横径>6.0 mm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且卵圆孔最大横径<6.0mm者手术穿刺次数高于最大横径>6.0mm者。卵圆孔最大纵径<3.2mm有20例,手术穿刺次数与最大纵径>3.2mm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且卵圆孔最大纵径<3.2mm者手术穿刺次数高于最大纵径>3.2mm者。解剖面积<15.0mm^2有16例,手术穿刺次数明显增加。结论术前应用3DCT重建图像测量FO可以提示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手术的难度,指导手术方式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经皮穿刺射频热凝术 颅底3DCT重建 卵圆孔
下载PDF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与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比较 被引量:8
17
作者 汪洋 李亦梅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10期959-963,共5页
目的比较微球囊压迫术(PMC)与射频热凝术(RFT)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3月至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RFT组和PMC... 目的比较微球囊压迫术(PMC)与射频热凝术(RFT)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3月至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RFT组和PMC组,每组40例。RFT组患者给予CT或C臂引导下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治疗,PMC组患者给予CT引导下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半月节治疗。分别于术前和术后第3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2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术前、术后第3天及1、3个月,应用数字评价量表(NRS)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患者的睡眠质量;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面部麻木、咬肌无力、口唇疱疹、听力减退及眼部不适等并发症及三叉神经痛复发情况。结果2组患者术前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第3天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显著低于术前(P<0.05);术后第3天,PMC组患者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显著低于RFT组(P<0.05)。2组患者术前疼痛NRS评分、睡眠质量PSQ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第3天及1、3个月时疼痛NRS评分、睡眠质量PSQL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术后第3天及1、3个月,PMC组患者疼痛NRS评分、睡眠质量PSQL评分均显著低于RFT组(P<0.05)。PMC组患者术后面部麻木、咬肌无力、口唇疱疹、听力减退及眼部不适的发生率分别为72.50%(29/40)、22.50%(9/40)、7.50%(3/40)、17.50%(7/40)、27.50%(11/40);RFT组患者术后面部麻木、咬肌无力、口唇疱疹、听力减退及眼部不适的发生率分别为57.50%(23/40)、17.50%(7/40)、2.50%(1/40)、7.50%(3/40)、12.50%(5/40);2组患者术后咬肌无力、口唇疱疹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76、2.736,P>0.05),PMC组患者面部麻木、听力减退及眼部不适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RFT组(χ^(2)=5.783、3.516、6.719,P<0.05)。术后3个月内,RFT组和PMC组患者复发率分别为7.50%(3/40)、2.50%(1/40),2组患者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63,P>0.05)。结论PMC和RFT均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与RFT比较,PMC可以更有效地抑制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炎症反应,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但术后患者面部麻木、听力减退及眼部不适的发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 射频热凝术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白细胞介素-1Β 白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下载PDF
经皮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稳 杨阳 樊碧发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20年第5期267-270,共4页
目的:总结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临床特点,探讨经皮射频热凝术治疗PTN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于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行经皮射频热凝手术的70例PTN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影响术后是否复发和是否有并发症的临床... 目的:总结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临床特点,探讨经皮射频热凝术治疗PTN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于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行经皮射频热凝手术的70例PTN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影响术后是否复发和是否有并发症的临床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PTN患者平均发病年龄66岁,发病率女性稍高于男性(1.1:1)、三叉神经第二支和第三支发病高于第一支。与外周支射频热凝相比,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后并发症的风险明显增加(OR=4.286,95%CI 1.354~13.561),且射频热凝部位(OR=7.517,95%CI1.725~32.760)和BMI(OR=1.346,95%CI 1.079~1.678)是术后发生面部麻木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射频热凝部位可能是影响PTN患者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射频热凝部位和BMI可能是影响患者术后面部麻木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经皮射频热凝术 预后分析
下载PDF
微血管减压术与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4
19
作者 彭钢 李耀华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0年第21期40-41,共2页
目的:比较微血管减压术与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方法:选取年龄、症状及基础病变基本相同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第Ⅲ支)疼痛患者100例,根据患者意愿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分别采用微血管减压术与射频热凝术进行治疗,观... 目的:比较微血管减压术与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方法:选取年龄、症状及基础病变基本相同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第Ⅲ支)疼痛患者100例,根据患者意愿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分别采用微血管减压术与射频热凝术进行治疗,观察比较这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微血管减压术的效果优于射频热凝术。结论:对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在患者接受的前提下,应尽量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术 射频热凝术
下载PDF
应用3D CT重建评估翼突外侧板对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手术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郭志钢 王涵 +3 位作者 李朝辉 赵兴利 田宇 程敏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8年第3期420-422,共3页
目的通过术前3DCT重建图像分析翼突外侧板在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术穿刺卵圆孔(FO)时的遮挡情况,指导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术的手术治疗。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6年3月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外科接受射频热凝治疗的共31例原发三叉神经痛病... 目的通过术前3DCT重建图像分析翼突外侧板在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术穿刺卵圆孔(FO)时的遮挡情况,指导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术的手术治疗。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6年3月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外科接受射频热凝治疗的共31例原发三叉神经痛病例,术前常规行颅底3DCT重建,于颅底穿刺视角观察翼突外侧板及其与FO的关系。于轴位CT图像测量并计算FO的解剖面积(AFO),于穿刺角度3DCT重建图像计算FO的被遮挡面积(CFO),根据结果计算出FO的实际可用穿刺面积(APFO),并与手术穿刺次数进行比较。结果本组病例中有9例的翼突外侧板遮挡FO,其中8例的APFO<15.0mm2,较其AFO明显降低,且手术穿刺次数明显增加。结论翼突外侧板的遮挡影响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手术的难度,每例患者术前应行3DCT重建,并分析翼突外侧板的遮挡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经皮穿刺射频热凝术 颅底3DCT重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