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在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复杂病变中的应用
1
作者 熊智倩 刘俪婷 +3 位作者 许厅 刘宗旸 苏朝江 姜燕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6期710-715,共6页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脏疾病的主要肾脏替代疗法,良好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的必要条件。血管通路并发症是导致血液透析患者住院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随着患者透析龄的延长,顽固性狭窄或者闭塞病变、血栓机化、导管嵌顿、流入道动脉血管...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脏疾病的主要肾脏替代疗法,良好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的必要条件。血管通路并发症是导致血液透析患者住院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随着患者透析龄的延长,顽固性狭窄或者闭塞病变、血栓机化、导管嵌顿、流入道动脉血管细小等血管通路病变的复杂化使患者及社会面临更加沉重的经济负担。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具有安全性高、损伤小、可反复操作等优势,已广泛应用于自体血管通路狭窄性病变,且在一些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复杂病变中达到了较高的通畅率,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血液透析 血管通路 复杂病变
下载PDF
药物涂层球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对下肢动脉长段闭塞病人临床指标及预后的影响
2
作者 于青 郑媛媛 +1 位作者 张莉 张志华 《临床外科杂志》 2024年第9期976-979,共4页
目的 探讨药物涂层球囊(DCB)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对下肢动脉长段闭塞病人临床指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2020年10月~2022年10月医院收治的下肢动脉长段闭塞病人91例,均行PTA治疗。按术中释放球囊不同分为DCB组(46例)和普通球囊(POB)组... 目的 探讨药物涂层球囊(DCB)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对下肢动脉长段闭塞病人临床指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2020年10月~2022年10月医院收治的下肢动脉长段闭塞病人91例,均行PTA治疗。按术中释放球囊不同分为DCB组(46例)和普通球囊(POB)组(45例)。POB组行POB-PTA,DCB组行DCB-PTA。比较两组术前、术后6小时、术后2周血管内皮功能指标[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P选择素],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一期通畅率、再狭窄率、靶病变处血运重建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术前、术后6个月、12个月靶血管狭窄程度、靶血管最小管腔直径(MLD)、踝肱指数(ABI)、卢瑟福血管外科(Rutherford)分级。结果 DCB组术后6小时、2周血清NO水平分别为(30.83±3.95)pg/ml、(33.62±4.20)pg/ml,高于POB组的(26.70±3.58)pg/ml、(29.96±3.82)pg/ml, ET-1、P选择素水平分别为(70.25±7.24)pg/ml、(67.29±7.05)pg/ml、(30.12±3.68)μg/L、(25.61±3.32)μg/L,低于POB组的(75.98±7.63)pg/ml、(70.73±7.31)pg/ml、(37.03±3.90)μg/L、(27.29±3.50)μg/L(P<0.05);DCB组一期通畅率(82.61%)高于POB组(55.56%),再狭窄率(10.87%)低于POB组(31.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靶病变处血运重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B组术后6个月、12个月的靶血管狭窄程度、Rutherford分级为(18.07±5.25)%、(25.68±4.35)%、(2.05±0.64)级、(2.24±0.81)级,低于POB组的(41.20±5.86)%、(57.36±5.18)%、(2.60±0.72)级、(2.75±0.94)级,MLD、ABI分别为为(3.37±0.68)mm、(3.02±0.59)mm、(0.85±0.19)、(0.82±0.15),高于POB组的(1.59±0.41)mm、(1.46±0.38)mm、(0.65±0.15)、(0.62±0.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DCB-PTA可显著减轻血管内皮损伤,提升一期通畅率,增加血管直径,缓解下肢缺血症状,降低再狭窄率,且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长段闭塞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药物涂层球囊 普通球囊 预后
下载PDF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and coronary stenting 被引量:1
3
作者 陈纪林 高润霖 +5 位作者 蔡强军 杨跃进 乔树宾 秦学文 张峻 姚民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4期483-486,共4页
Objective To examine long term efficacy of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PTCA),coronary stenting and to assess the factors affecting its efficacy Methods A total of 790 patients who underwent su... Objective To examine long term efficacy of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PTCA),coronary stenting and to assess the factors affecting its efficacy Methods A total of 790 patients who underwent successful PTCA and PTCA+stent in this hospital were followed by direct interview or letter The rate of follow up was 84 2% and the period of follow up was 0 9-12 7 (3 5±2 4) years Results During follow up, 4 (0 5%) patients died, 22 (2 8%) had nonfatal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10 (1 3%) had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 and 98 (12 4%) had repeat PTCA The rate of recurrent angina pectoris was 31 1% The cardiac event free survival rate calculated by the Kaplan Meier method was 88 2% at 1 year and 80 6% at 12 7 years Cox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AMI history, stent implantation and the risk of cardiac events, and there wa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number of diseased arteries and the risk of cardiac events Compared to the PTCA group, patients with PTCA+stent had significantly lower rates of total cardiac events Conclusion The long term efficacy of PTCA, especially PTCA + stent in Chinese patients was very satisfactory, suggesting that PTCA+stent therapy should be the major treatment for revascularization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 coronary stenting · long term prognosis
原文传递
应用切割球囊联合单支架置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9
4
作者 赵杰 吴永健 +5 位作者 钱杰 俞梦越 滕思勇 罗彤 宋光远 孙中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46-549,共4页
目的:评价应用切割球囊联合主支血管单支架置入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入选自2012-01至2014-01我院心内科113例住院患者,共121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应用切割球囊对主支血管和分支血管分别进行预扩张处理后,再... 目的:评价应用切割球囊联合主支血管单支架置入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入选自2012-01至2014-01我院心内科113例住院患者,共121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应用切割球囊对主支血管和分支血管分别进行预扩张处理后,再对主支血管进行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观察手术成功率、分支血管血流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9个月后随访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情况。结果:应用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软件测量支架置入前、后主支血管最小管径分别为(2.12±1.07)mm和(3.24±0.87)mm,分支血管最小管径分别为(1.44±0.73)mm和(1.82±0.64)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手术成功率为100%。入选患者中11处(9.1%)分叉病变发生分支血管近端夹层,5处(4.1%)分叉病变出现分支血管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2级,其中1处(0.8%)分叉病变发生分支血管闭塞。平均随访时间(8.3±3.1)个月,其中1例(0.8%)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治疗,无心原性死亡及心肌梗死事件发生。结论:应用切割球囊联合主支血管单支架置入对治疗分支血管存在明确病变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成形术 经腔经皮冠状动脉 分叉病变
下载PDF
血管分叉角度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刘倩倩 张冬 +3 位作者 杨浩瀚 徐晗 尹栋 窦克非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8-112,共5页
目的:探讨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血管分叉角度对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1171例接受分叉病变行PCI的患者(1200处分叉病变)。所有分叉角度的中位数为52°,以此为界分为低角度组(587例,... 目的:探讨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血管分叉角度对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1171例接受分叉病变行PCI的患者(1200处分叉病变)。所有分叉角度的中位数为52°,以此为界分为低角度组(587例,600处分叉病变)和高角度组(584例,600处分又病变)两组。分支血管闭塞是指PCI术后分支血流消失或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分级下降。分析两组患者分支血管的闭塞率,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血管分叉角度对分支血管闭塞在介入治疗后的影响。结果:入选的1200处分叉病变中,在PCI后共有88例病变出现分支血管闭塞(发生率为7.33%)。分支血管闭塞在高角度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角度组(10.5%vs4.2%,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管分叉角度大是分支血管闭塞的独立预测因素(比值比=1.026,95%可信区间:1.014~1.037,P〈0.01)。结论:血管分叉角度大是主支血管支架置入后分支血管闭塞的独立预测因素。分叉角度大的分支血管闭塞风险不能被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下载PDF
拘禁球囊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应用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6
6
作者 金国珍 王军 +3 位作者 刘志忠 单守杰 张俊杰 陈绍良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7年第6期428-432,共5页
目的总结拘禁球囊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经验,并分析其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真性分叉病变的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拘禁导丝组(25例)和拘禁球囊组... 目的总结拘禁球囊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经验,并分析其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真性分叉病变的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拘禁导丝组(25例)和拘禁球囊组(25例),比较两组患者分支夹层或闭塞发生率、置入支架数量、手术时间和造影剂用量等,并对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病变血管再狭窄情况进行随访,对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拘禁导丝组4例发生分支闭塞或夹层,共置入5枚支架,拘禁球囊组1例发生分支夹层,置入1枚支架,且拘禁导丝组的手术时间和造影剂用量均明显高于拘禁球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4.5±13.4)min比(53.2±9.8)min,t=2.84,P=0.009;(135.3±12.5)ml比(106.8±11.7)ml,t=8.33,P=0.001]。术后1年,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并行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检查,两组主支和边支血管管腔丢失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随访期间,拘禁球囊组有1例患者因心力衰竭发作入院,拘禁导丝组有1例患者因心绞痛再发入院,并行靶血管血运重建治疗,余无其他MACE事件。结论拘禁球囊技术是一种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有效方法,与传统保护导丝比较,拘禁球囊技术能够有效防止重要分支闭塞,且手术时间和曝光时间短、造影剂用量少,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分叉病变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拘禁球囊技术
下载PDF
经肱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王世宏 张艳玲 +2 位作者 郭文忠 付晓红 赵冰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2年第4期326-328,共3页
目的探讨经肱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治疗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可行性。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经肱动脉途径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组(n=50例)和经股动脉途径行PCI组(n=50例)。对比两组手术成功率、手术和曝光时间、平均住院时... 目的探讨经肱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治疗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可行性。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经肱动脉途径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组(n=50例)和经股动脉途径行PCI组(n=50例)。对比两组手术成功率、手术和曝光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穿刺部位并发症和费用。结果经肱动脉途径和股动脉的手术成功率均为98.00%。两组的透视时间分别为(7.89±3.51)min和(7.88±3.43)min,手术时间分别为(42.9±9.2)min和(42.5±9.1)min,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经股动脉途径组相比,经肱动脉组的穿刺部位并发症较低(P<0.05),平均住院时间较短(P<0.05),平均住院费用也较低(P<0.01)。结论对于不适合经桡动脉途经治疗的复杂冠状动脉病变,可以首选经肱动脉途径PCI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肱动脉途径 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复杂冠状动脉病变
下载PDF
膝下动脉腔内成形术治疗重症糖尿病肢体血管病变 被引量:3
8
作者 鞠上 杨博华 +3 位作者 林冬阳 李友山 路红 刘凤桐 《疑难病杂志》 CAS 2008年第7期394-396,共3页
目的观察膝下动脉腔内成形术治疗重症糖尿病肢体血管病变的近期疗效,初步评估其临床价值。方法29例重症糖尿病肢体血管病变患者采用INVATEC-DEEP球囊进行膝下动脉腔内成形,观察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踝肱指数(ABI)、肢端的经皮氧分压(T... 目的观察膝下动脉腔内成形术治疗重症糖尿病肢体血管病变的近期疗效,初步评估其临床价值。方法29例重症糖尿病肢体血管病变患者采用INVATEC-DEEP球囊进行膝下动脉腔内成形,观察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踝肱指数(ABI)、肢端的经皮氧分压(TcPO2)并进行随访。结果29例患者(共29条肢体),术后即刻影像学成功率62.1%。全部随访6个月,手术未成功的患者6个月存活率88.9%,肢体存活率83.3%;手术未成功的患者6个月存活率72.7%,肢体存活率27.3%,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糖尿病重症肢体血管病变患者,膝下动脉腔内成形术具有一定的成功率,能够提高保肢率和降低病死率,是值得尝试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腔内成型术 膝下动脉 糖尿病 肢体血管病变 微创
下载PDF
药物支架时代冠状动脉旋磨术治疗严重钙化病变63例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姜铁民 张梅 +7 位作者 田军 张建起 陈少伯 吴振军 赵鹏 刘军翔 梁国庆 岳继华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2年第8期46-50,共5页
目的探讨在药物支架时代冠状动脉旋磨术治疗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连续收集自2008年3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的本院单中心63例行冠状动脉旋磨术的患者资料,并回顾分析临床资料,手术成功率及临床效果和主要心血管事件(... 目的探讨在药物支架时代冠状动脉旋磨术治疗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连续收集自2008年3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的本院单中心63例行冠状动脉旋磨术的患者资料,并回顾分析临床资料,手术成功率及临床效果和主要心血管事件(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和靶病变重建)的发生率。结果 63例患者共有66处钙化病变,63例患者中5例为急性心肌梗死(7.9%);58例为不稳定型心绞痛(92.1%)。17例(27%)合并糖尿病,52例(82.5%)合并高血压。66处病变中60处(90.9%)旋磨联合球囊扩张及DES支架植入,4处(6.1%)旋磨加球囊扩张未植入支架,2处(3.0%)仅旋磨,未植入DES支架是由于血管直径<2.25 mm。手术成功率为96.8%。1例残余狭窄大于50%,另1例左主干患者术后12小时心源性死亡,考虑为可能性支架血栓形成。所有患者随访8~12个月。有2例再发心绞痛,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靶病变血运重建)发生。结论在药物支架时代,冠状动脉旋磨术联合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治疗冠状动脉钙化病变是治疗钙化病变安全、有效的方法,可取得很高的手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成形术 支架植入术 冠状动脉旋磨术 钙化病变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指导对于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介入治疗长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单守杰 陈绍良 +4 位作者 刘志忠 张俊杰 叶飞 林松 田乃亮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3年第6期679-684,共6页
目的研究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指导对于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植入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分析2005年10月至2010年3月DK-Crush系列随机对照研究入选735例原位冠状动脉真性... 目的研究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指导对于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植入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分析2005年10月至2010年3月DK-Crush系列随机对照研究入选735例原位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植入DES患者,应用倾向评分匹配临床和造影特征,165例IVUS指导和165例冠状动脉造影指导患者纳入研究,比较两组患者的长期预后。结果两组临床基线资料和造影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VUS指导组更常见选择双支架策略(P=0.007),IVUS指导组主支血管(MV)和分支血管(SB)的最大支架直径和支架总长度以及分支血管支架个数显著超过常规造影指导组;介入治疗后QCA分析显示,IVUS指导组分支血管参考血管直径(RVD)和即刻获得以及主支血管近端和分支血管最小管腔直径(MLD)显著超过造影指导组。12个月随访发现两组心脏死亡、靶病变重建(TLR)和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IVUS指导组晚期支架内血栓和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低于造影指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6%vs.4.8%,P=0.04;1.8%vs.6.7%,P=0.03)。结论IVUS指导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植入DES可以显著减低晚期支架内血栓和由此引起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发生率而改善长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药物洗脱支架 血管内超声 分叉病变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下载PDF
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股浅动脉长段闭塞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7
11
作者 邹中辉 周小平 《河北医药》 CAS 2018年第6期837-840,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股浅动脉长段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部住院并接受PTA治疗的36例股浅动脉长段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总结分析下肢股浅动脉长段闭塞治疗的方式。结果与术前患肢...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股浅动脉长段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部住院并接受PTA治疗的36例股浅动脉长段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总结分析下肢股浅动脉长段闭塞治疗的方式。结果与术前患肢踝肱指数(ABI)相比较,术后患肢ABI显著性升高;36例患者Fontaine分级均至少上升1级;与术前比较,36例手术成功的患者的静息痛、间歇性跋行、患肢局部皮温皮色、患侧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恢复搏动及患侧足部溃疡愈合等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临床总改善率为92.44%;术后1个月一期通畅率为97.62%、二期通畅率为100%;术后6个月一期通畅率为85.37%、二期通畅率为92.68%;术后12个月一期通畅率为63.64%,二期通畅率为84.85%;术后36个月一期通畅率为46.15%,二期通畅率为69.23%;术后1个月及6个月的保肢率均为100%,术后12个月的保肢率为96.97%,术后36个月的保肢率为92.31%。保肢率分析(Kaplan-Meier)表明:不同的性别,病程及股浅动脉闭塞长度,其保肢率有一定差异,其中病程亚组间为显著(P<0.05)。结论 PTA治疗股浅动脉长段闭塞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临床有效性,治疗后患者跋行距离明显增加,并且ABI有明显改善,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 股浅动脉长段 治疗结果
下载PDF
下肢动脉支架与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治疗股浅动脉病变的对比性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谷涌泉 张建 +6 位作者 齐立行 李建新 俞恒锡 李学锋 郭连瑞 崔世军 汪忠镐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0年第2期83-86,共4页
目的观察并比较单纯经皮血管腔内成形(PTA)与自膨式镍钛记忆合金支架植入治疗下肢缺血的疗效。方法对2005年1月~2006年6月支架治疗6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包括22例(36.1%)PTA(PTA组)和39例(63.9%)球囊扩张后的支架植入(支架... 目的观察并比较单纯经皮血管腔内成形(PTA)与自膨式镍钛记忆合金支架植入治疗下肢缺血的疗效。方法对2005年1月~2006年6月支架治疗6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包括22例(36.1%)PTA(PTA组)和39例(63.9%)球囊扩张后的支架植入(支架组)。49例(80.3%)患者为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12例(19.7%)为非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3例(4.9%)为严重间歇性跛行,20例(32.8%)有静息痛,25例(41.0%)伴有足部溃疡,13例(21.3%)有足部坏疽。结果 PTA组和支架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5%和94.9%,两组近期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平均随访15.5个月,PTA组和支架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8.2%和89.7%,支架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PTA(P<0.05)。PTA组和支架组的截肢率分别为13.6%和2.6%,两组在保肢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治疗股浅动脉病变所导致的下肢缺血的疗效,在短期内单纯PTA与支架植入没有明显差异,而在术后1年的随访中股浅动脉支架的疗效明显优于PTA。两组救肢效果在术后1年左右也基本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膨支架 股浅动脉病变 支架植入 经皮血管腔内成形
下载PDF
膝下动脉通畅性对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患者药物涂层球囊扩张术后一期通畅率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黄伟 何春水 +6 位作者 刘洋 曾伟 张丽峰 林瑶 王科 耿彩娟 王奇奇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2年第8期911-916,共6页
目的探讨膝下动脉通畅性对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患者药物涂层球囊(DCB)扩张术后一期通畅率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疗的120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患者(共132条肢体)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血... 目的探讨膝下动脉通畅性对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患者药物涂层球囊(DCB)扩张术后一期通畅率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疗的120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患者(共132条肢体)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血管造影检查显示的通畅膝下动脉数目将患者分为A组(通畅膝下动脉≥2条,34例患者,40条肢体)和B组(通畅膝下动脉≤1条,86例患者,92条肢体),并将术后1年一期通畅率较低的B组根据术后血管造影检查显示的通畅膝下动脉增加情况分为b1组(增加通畅膝下动脉,66条肢体)和b2组(未增加通畅膝下动脉,26条肢体)。分析膝下动脉通畅性对DCB扩张术后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并分析B组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患者、DCB扩张术后1年一期通畅情况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后1年下肢相关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术后ABI、术后1年一期通畅率均高于B组患者(P<0.05)。亚组分析中,b1组患肢的术后1年一期通畅率高于b2组患肢(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生主要终点事件患者的术后流出道数目少于通畅患者,闭塞病变长度大于通畅患者(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膝下动脉通畅数目≥1条是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患者DCB扩张术后发生主要终点事件的保护因素(P<0.05);闭塞病变长度>14.00 cm是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患者DCB扩张术后发生主要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闭塞病变长度、膝下动脉通畅性是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患者DCB扩张术后一期通畅率的影响因素,开通闭塞膝下动脉有利于提高DCB扩张术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药物涂层球囊 闭塞病变 膝下动脉
下载PDF
应用切割球囊结合支架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处病变89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韩雅玲 臧红云 +3 位作者 荆全民 王守力 王冬梅 王祖禄 《心脏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20-22,共3页
目的 :评价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切割球囊成形术 (PTCBA)结合支架术治疗冠脉分叉处病变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对 89例冠心病患者主支病变应用 PTCBA预扩张后置入支架、分支病变单行 PTCBA而不置入支架 ,观察其冠脉病变特点、手术过程相关... 目的 :评价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切割球囊成形术 (PTCBA)结合支架术治疗冠脉分叉处病变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对 89例冠心病患者主支病变应用 PTCBA预扩张后置入支架、分支病变单行 PTCBA而不置入支架 ,观察其冠脉病变特点、手术过程相关因素、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和近、中期随访结果。结果 :89例患者中分叉处病变位于前降支 /对角支占 71% ,回旋支 /钝圆支占 2 5 % ,右冠脉 /后降支或后侧支占 4%。对分支血管行 PTCBA后 1例因残余狭窄 >5 0 %而植入支架 ,1例因并发轻度钙化且分支成角较大切割球囊未通过 ,改用常规 PTCA球囊扩张成功。病变 PTCBA成功率达 97.8% ;无院内死亡、急性心肌梗死 (AMI)、急性心包填塞及急诊冠脉搭桥术等严重并发症。对手术成功的 87例术后临床随访 3~ 2 6个月 ,无死亡及 AMI等心脏事件发生。临床心绞痛复发率 17.2 %。复查冠脉造影 (CAG)率 5 6.3 % ,示 49处分叉病变主支支架内再狭窄率 14.3 % ,分支血管再狭窄率 18.4%。结论 :PTCBA结合支架术治疗冠脉分叉处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技术 ,其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割球囊 支架术 治疗 冠状动脉分叉处病变 冠状动脉疾病
下载PDF
冠状动脉弥漫性长病变介入治疗急性期和远期疗效
15
作者 张瑞岩 王焱 +1 位作者 何世华 沈卫峰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01年第4期202-204,共3页
目的 :评价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治疗弥漫性长病变的急性期和远期疗效。方法 :1997年 9月至 1999年 8月连续 40 3例患者 481处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依病变长度将患者分为 >2 0mm组 (病变长度 >2 0mm)和≤ 2 0m... 目的 :评价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治疗弥漫性长病变的急性期和远期疗效。方法 :1997年 9月至 1999年 8月连续 40 3例患者 481处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依病变长度将患者分为 >2 0mm组 (病变长度 >2 0mm)和≤ 2 0mm组 (病变长度≤ 2 0mm) ,观察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每 3~ 4个月门诊随访 1次 ,记录心肌梗塞、各种原因死亡 ,怀疑心肌缺血者再次行冠脉造影 ,如再狭窄 >70 %则再次行靶血管血运重建术 (TLR)。结果 :>2 0mm组和≤ 2 0mm组分别有 10 4和 377处病变 ,2组急性期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相似。 10 5± 9个月随访中 >2 0mm组TLR患者 (19 4% )明显多于≤ 2 0mm组 (9 3 % ) ,(P <0 0 5 )。 >2 0mm组进一步分析发现 ,病变参照血管直径≤ 3 0mm患者较 >3 0mm患者远期再狭窄和TLR发生率增高。分别为 38 3%、2 9 78%和 2 8 5 %、15 6 % ,(P <0 0 5 )。结论 :与短病变相比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治疗弥漫性长病变急性期成功率和并发症相似但远期TLR明显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弥漫性长病变 冠心病 介入疗法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的临床研究
16
作者 赵国安 李红军 +6 位作者 关慧灵 黄正文 刘建恩 刘金铎 张素荣 杨祖福 袁宇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1998年第4期315-317,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42例冠心病患者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证实27例为单支病变,13例为双支病变,2例为三支病变;59支病变血管中左前降支(LAD)35支,左回旋支(L... 目的探讨应用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42例冠心病患者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证实27例为单支病变,13例为双支病变,2例为三支病变;59支病变血管中左前降支(LAD)35支,左回旋支(LCX)7支,右冠状动脉(RCA)17支;狭窄程度为75~100%。采用Gruentzig等建立的方法进行PTCA。结果42例患者扩张成功40例,成功率为95.2%;59支病变血管扩张成功53支,成功率为89.8%;75处狭窄扩张成功66处,成功率为88%。术后40例扩张成功患者的症状均得以缓解或消失。结论PTCA对冠心病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但应注意术中的一些问题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病变 冠状动脉成形术 治疗
下载PDF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临床研究
17
作者 赵国安 关慧灵 +4 位作者 杜太平 刘金铎 黄正文 刘建恩 李素芬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1998年第3期232-233,共2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8例冠心病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4例为前降支(LAD)近端狭窄,4例为右冠状动脉(RCA)中段或近端狭窄。先对狭窄部进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3例因内膜...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8例冠心病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4例为前降支(LAD)近端狭窄,4例为右冠状动脉(RCA)中段或近端狭窄。先对狭窄部进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3例因内膜撕裂,1例因动脉夹层形成,2例因血管弹性回缩及2例为预防再狭窄而在扩张处植入了冠状动脉内支架(其中Gianturco-Robin支架2个,NIR支架6个)。结果8例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均获得成功,无并发症。1例患者仍有较轻的心绞痛发作,药物能够控制,其余患者心绞痛症状均完全消失。结论冠状动脉内支架可以安全地应用于临床,以治疗PTCA时因血管损伤引起的急性并发症及降低PTCA术后再狭窄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内支架 治疗 成形术 冠心病
下载PDF
冠状动脉弥漫性长病变经皮介入治疗术中应用替罗非班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18
作者 陈新军 郑若龙 +5 位作者 钱惠东 李伟章 殷泉忠 魏峰 徐卓文 张华 《临床荟萃》 CAS 2010年第19期1688-1691,共4页
目的探讨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uo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冠状动脉弥漫性长病变时应用国产替罗非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PCI时有冠状动脉弥漫性长病变的患者152例,随机分为术中应用替罗非班组78例,对照组(未... 目的探讨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uo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冠状动脉弥漫性长病变时应用国产替罗非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PCI时有冠状动脉弥漫性长病变的患者152例,随机分为术中应用替罗非班组78例,对照组(未应用替罗非班)74例,比较两组用药后1周、1个月及术后6个月心血管事件及再狭窄率。结果术中应用替罗非班组与穿刺有关并发症11例,对照组8例,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组术后1周、1个月及6个月心血管事件均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造影,替罗非班组再狭窄7例,对照组15例,对照组再狭窄率高(P<0.05)。结论冠状动脉弥漫性长病变在PCI时应用国产替罗非班治疗安全有效,能降低术后1周、1个月、6个月心血管事件及术后6个月再狭窄,不增加与穿刺有关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替罗非班 长病变
下载PDF
药物涂层球囊、药物洗脱支架在冠状动脉原位弥漫性长病变治疗中的应用对比观察 被引量:3
19
作者 周世龙 王喜甲 +3 位作者 白雪洋 韩旭飞 李中根 李凌 《山东医药》 CAS 2022年第33期13-17,共5页
目的对比观察药物涂层球囊(DCB)、药物洗脱支架(DES)在冠状动脉原位弥漫性长病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接受PCI术治疗的冠状动脉原位弥漫性长病变患者202例,依据介入策略的不同,分为DCB组(68例患者,共72处病变)和DES组(134例患者,共14... 目的对比观察药物涂层球囊(DCB)、药物洗脱支架(DES)在冠状动脉原位弥漫性长病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接受PCI术治疗的冠状动脉原位弥漫性长病变患者202例,依据介入策略的不同,分为DCB组(68例患者,共72处病变)和DES组(134例患者,共142处病变)。DCB组患者在PCI术中应用DCB治疗,DES组患者在PCI术中应用DES治疗,观察两组术后即刻最小管腔直径(MLD)、术后即刻狭窄程度、术后即刻管腔获得。术后6~12个月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观察随访时MLD、随访时狭窄程度、晚期管腔丢失、净管腔获得。观察两组术后12个月时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靶病变再狭窄、靶病变血运重建(TLR)、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全因死亡等。结果DCB组术后即刻MLD、术后即刻管腔获得均低于DES组(P均<0.05),DCB组术后即刻狭窄程度高于DES组(P<0.05)。DCB组术后冠状动脉造影随访时晚期管腔丢失低于DES组(P<0.05)。两组术后12个月时靶病变再狭窄、TLR、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全因死亡等并发症相比,P均>0.05。结论PCI术中应用DCB、DES治疗冠状动脉原位弥漫性长病变,DES术后即刻疗效优于DCB,但DCB术后晚期管腔丢失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药物涂层球囊 药物洗脱支架 冠状动脉原位弥漫性长病变
下载PDF
冠状动脉僵硬性病变的切割球囊术后即刻结果 被引量:2
20
作者 董少红 Yonathsan Hasin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4年第1期15-17,共3页
目的 研究新技术切割球囊对僵硬的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效果。方法  33例病人经应用耐高压球囊高压扩张后 ,对不能扩张的僵硬病变换用切割球囊扩张后 ,对比其扩张结果。结果 切割球囊扩张僵硬性病变的总成功率达 87 9%。当耐高压球囊... 目的 研究新技术切割球囊对僵硬的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效果。方法  33例病人经应用耐高压球囊高压扩张后 ,对不能扩张的僵硬病变换用切割球囊扩张后 ,对比其扩张结果。结果 切割球囊扩张僵硬性病变的总成功率达 87 9%。当耐高压球囊不能扩开病灶或效果不佳时 ,换用切割球囊 ,应用切割球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最小血管内径 2 4 7± 0 5 4mm ,基线血管内径狭窄率 16 %± 15 % )。结论 切割球囊应用较低的压力和较小的扩张时间也可以用于硬性病变或某种程度的钙化病变 ,得到了较高的手术成功率且非常安全 (无心脏事件发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僵硬性病变 切割球囊术 冠状动脉狭窄 血管壁损伤 血管造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