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pairing small wounds around ankle by medial planta island flaps pedicled with anterior tibial artery perforator in front of inner malleolus
1
作者 魏在荣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11年第4期268-268,共1页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of medial planta island flaps pedicled with anterior tibial artery perforator in front of inner malleolus for repairing small wounds around ankle Methods From Jan. 2005 to Jun. 200...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of medial planta island flaps pedicled with anterior tibial artery perforator in front of inner malleolus for repairing small wounds around ankle Methods From Jan. 2005 to Jun. 2009,10 cases with small wounds around ank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pairing small wounds around ankle by medial planta island flaps pedicled with anterior tibial artery perforator in front of inner malleolus
下载PDF
分叶及嵌合的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在修复足部大面积复合组织缺损中的临床应用
2
作者 邱俊涛 路闯 +4 位作者 袁野 李辉 李高辉 刘冲 姚刘永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50-153,共4页
目的探讨分叶及嵌合的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移植重建足部复合组织缺损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5月-2022年10月收治足部大面积复合组织缺损患者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骨及肌腱韧带缺损、骨坏死、骨感染情况,采用以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血... 目的探讨分叶及嵌合的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移植重建足部复合组织缺损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5月-2022年10月收治足部大面积复合组织缺损患者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骨及肌腱韧带缺损、骨坏死、骨感染情况,采用以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血管作为营养血管,术中通过多普勒彩超和DSA结合,精准定位并设计,通过增加皮瓣长度和减少宽度,可以使供区直接缝合,然后通过分叶、重组,将分叶皮瓣和肌皮瓣合理嵌合后进行移植修复,利用肌皮瓣可以有效填充残腔,重建韧带及关节囊。结果术后8例皮瓣均成活,1例因血肿压迫皮瓣静脉回流出现静脉危象,清除血肿及拆除缝线后,静脉危象解除,皮瓣成活。所有患者供受区愈合良好,无积血、伤口感染等情况发生。随访6~36个月,平均25个月,皮瓣色泽与周围皮肤相差不大,仅皮瓣周围存留线性瘢痕,质地良好,弹性好,其中1例女性患者修复关节周围的皮瓣略显臃肿,小腿供区仅留下线状瘢痕,小腿后侧肌肉功能均正常。结论腓肠内侧分叶嵌合皮瓣血管恒定,穿支相对恒定,血供可靠,手术操作相对简单,通过术前合理设计后将皮瓣宽度变为长度,把不规则创面调整为规则,以实现供区切口直接闭合,避免供区的二次创伤,通过嵌合肌皮瓣填充死腔,将肌皮瓣与关节囊或韧带固定缝合,有利于重建局部组织结构的稳定性,可以大大降低后期肢体畸形的发生,是修复足部大面积复合组织缺损的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内侧动脉 穿支皮瓣 复合组织瓣 功能重建
下载PDF
带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在足背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3
作者 张汉霖 康毅 +5 位作者 李亚岚 吴建科 李晓亮 马国续 高剑 黄永禄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25-127,共3页
目的探讨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背创面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背创面缺损患者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43~66岁,平均年龄(50.40±6.59)岁,创面均为足背缺损,缺损面积3 cm×5... 目的探讨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背创面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背创面缺损患者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43~66岁,平均年龄(50.40±6.59)岁,创面均为足背缺损,缺损面积3 cm×5 cm~6 cm×7 cm,所有患者均一期行清创VSD覆盖创面,二期行皮瓣覆盖创面的方法治疗,皮瓣的供区缝合张力小的选择直接缝合,对于缝合张力过高可能出现皮肤坏死的选取同侧大腿皮肤游离植皮修复。所有患者均采取上门、电话、微信拍照或者视频随访。定期随访患者患肢皮瓣外形、功能、供区及受区愈合情况和患者满意度。结果术后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1例皮瓣出现远端部分表皮坏死,对创面加强换药后局部瘢痕愈合。随访13~22个月,平均(16.55±2.60)个月,在随访期间,患者的皮瓣呈现出正常的色泽、温度和毛细血管反应,未发现任何异常,皮瓣外形不臃肿,质地柔软,患足行走功能不受限。随访患者满意度评分在80分以上的为12例,评分在60~80分为2例,评分在60分以下为1例。结论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术,应用腓动脉在外踝后肌间隙穿出与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吻合成网的优势,使皮瓣成活更可靠,血运更加理想,是修复足背侧创面缺损的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动脉穿支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软组织缺损
下载PDF
游离移植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足感染性软组织缺损临床疗效分析
4
作者 孙克理 尹大海 +1 位作者 董其强 王海康 《创伤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26-129,共4页
目的探讨游离移植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足中小感染性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6月郑州仁济医院收治手足感染性软组织缺损创面采用游离移植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患者11例,男性8例,女性3例... 目的探讨游离移植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足中小感染性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6月郑州仁济医院收治手足感染性软组织缺损创面采用游离移植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患者11例,男性8例,女性3例;年龄31~55岁,平均35.4岁。压砸伤6例,机器挤压伤3例,道路交通伤2例;足部7例,手部4例,皮瓣切取面积4.0 cm×5.5 cm~6.0 cm×13.0 cm。结果患者均获6~18个月随访,平均9.5个月,皮瓣外观及弹性良好,供区线性瘢痕。皮瓣全部成活;术后远端皮缘坏死1例,经局部扩创、换药后愈合;皮瓣出现静脉血管危象2例,经患肢抬高、局部按摩和拆除部分缝合线后好转,感染性创面均得到控制和修复。结论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具有血管解剖位置恒定,血运可靠、切取简便,供区隐蔽的特点,利于感染创面的控制,是修复手足感染性软组织缺损的良好选择,值得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缺损 腓肠内侧动脉 穿支皮瓣 感染性创面 游离移植
下载PDF
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
5
作者 周兴 朱自强 +2 位作者 谢久虎 郝宝辉 黄立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19-22,33,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MSAP)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5月-2022年5月,应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11例。一期行VSD覆盖,二期均行MSAP修复创面,皮瓣切取面积4.0 cm×7.0 cm~7.0 cm&...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MSAP)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5月-2022年5月,应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11例。一期行VSD覆盖,二期均行MSAP修复创面,皮瓣切取面积4.0 cm×7.0 cm~7.0 cm×10.0 cm。术后2周观察皮瓣成活情况,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观察皮瓣外观、感觉、供区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曼彻斯特-牛津足部调查问卷(MOXFQ)评价治疗效果。结果11例MSAP均成活,1例出现静脉危象,探查后皮瓣成活。随访时间6~9个月,平均7个月,皮瓣外观良好,质地柔软,穿鞋满意,2例因皮瓣臃肿行皮瓣修整。5例感觉恢复至S3级,5例感觉恢复至S2级,1例感觉恢复至S1级。供区均直接缝合,伤口仅留线性瘢痕,无功能影响。结论MSAP皮下脂肪薄,毛发少,外形美观,穿支较恒定,血管蒂长,供区可直接缝合,是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较好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 修复 前足 软组织损伤
下载PDF
腓肠肌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解剖及其在修复口咽恶性肿瘤术后缺损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罗磊 朱瑾 +5 位作者 王卫红 夏斌 刘屿 施延安 钱叶梅 李静宜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28-331,共4页
目的:探讨腓肠肌内侧动脉穿支皮瓣在修复口咽恶性肿瘤术后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在5具尸体上对腓肠肌区域进行模拟手术解剖出主要供血血管及穿支,用Image-Pro Plus 6.0软件对解剖图片进行分析。2020年9月~2022年9月,8例口咽部恶性肿瘤... 目的:探讨腓肠肌内侧动脉穿支皮瓣在修复口咽恶性肿瘤术后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在5具尸体上对腓肠肌区域进行模拟手术解剖出主要供血血管及穿支,用Image-Pro Plus 6.0软件对解剖图片进行分析。2020年9月~2022年9月,8例口咽部恶性肿瘤术后缺损,使用腓肠肌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修复。结果:腓肠肌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血管蒂平均长度(10.82±0.89) cm,腓肠肌内侧动脉起始端血管平均直径为(3.13±0.31) mm。共8例口咽部恶性肿瘤患者采用腓肠肌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术后缺损,所有皮瓣均完全成活,供区术后无明显并发症。结论:腓肠肌内侧动脉穿支皮瓣可取血管蒂长,管径合适,供区无明显并发症,是修复口咽部恶性肿瘤术后缺损的较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咽部恶性肿瘤 腓肠肌内侧动脉穿支皮瓣 尸体解剖 组织缺损 临床应用
下载PDF
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皮瓣术中解剖学观察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何晓清 杨曦 +5 位作者 石岩 徐月仙 方翔 范新宇 吴亚玲 徐永清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2-136,共5页
目的观察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皮瓣解剖学特点,为该皮瓣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对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皮瓣手术进行解剖学观察,连续观察17例,记录皮瓣切取情况,皮瓣大小,穿支来源,穿支起源和穿出点的位置,穿支长... 目的观察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皮瓣解剖学特点,为该皮瓣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对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皮瓣手术进行解剖学观察,连续观察17例,记录皮瓣切取情况,皮瓣大小,穿支来源,穿支起源和穿出点的位置,穿支长度、数量和直径,穿支与腓肠外侧皮神经的解剖关系。结果17例皮瓣手术中,15例顺利切取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皮瓣,腓肠外侧浅动脉出现率为88.2%,其中86.7%穿支起源于腘动脉,13.3%穿支起源于外侧腓肠动脉;穿支起点86.7%在腘窝横纹以上,平均距离腘窝横纹1.5 cm;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长度平均为4.8 cm(3~7 cm);穿支动静脉比例统计证实,1根动脉1根静脉占73.3%,1根动脉2根静脉占26.7%;动脉内径平均0.59 mm(0.4~0.8 mm),静脉内径平均0.78 mm(0.4~1.3 mm)。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与腓肠外侧皮神经的关系有4种类型:Ⅰ型不伴行型(20.0%),Ⅱ型交叉型(26.7%),Ⅲ型疏松伴行型(26.7%),Ⅳ型紧密伴行型(26.7%)。Ⅳ型包括可分离亚型(13.3%)与不可分离亚型(13.3%)。结论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皮瓣具有特殊的解剖特点,血管蒂位置、走形、直径及与腓肠外侧神经的关系均存在变异,熟悉这些特点有助于提高手术效率,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腓肠外侧浅动脉 腓肠外侧皮神经 应用解剖
下载PDF
应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
8
作者 秦夏冰 姚忠军 +3 位作者 文科 吴潇潇 张小龙 刘海涛 《中国医疗美容》 2023年第12期29-32,共4页
目的 总结应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MSAPF)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应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16例,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18~70岁,平均45岁。重物砸伤2例、机器冲压... 目的 总结应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MSAPF)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应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16例,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18~70岁,平均45岁。重物砸伤2例、机器冲压伤4例、车祸伤4例、足部肿瘤切除术后创面1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钢板外露1例、踇甲瓣供区创面2例、电锯切割伤2例,其中足部5例、手部5例、小腿3例、膝关节2例、腕关节1例,游离移植14例、带蒂转位2例。皮瓣切取面积4.0 cm×5.0 cm~18.0 cm×9.5 cm,15例供区直接闭合,1例行供区植皮。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外观、感觉,以及供受区外观功能情况,定期随访。结果 术后16例皮瓣均成活。15例皮瓣供区直接缝合,1例供区植皮,供受区创面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9个月,皮瓣外观良好,质地柔软,厚度适中,耐磨、无破溃,两点辨别觉7.0mm~12.0mm,供区无明显功能障碍。结论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不损伤主干血管,血管蒂长,穿支恒定,皮下脂肪少,供区损伤小,是修复四肢中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选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内侧动脉 穿支皮瓣 修复 皮肤缺损
下载PDF
胫后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老年踝关节骨折术后踝内侧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1
9
作者 艾克拜尔·亚森 谭玉忠 +2 位作者 程良坤 郑云 田林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3年第3期332-336,共5页
目的探讨胫后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老年踝关节骨折术后踝内侧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21年2月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术后踝内侧软组织缺损8例老年患者临床资料。术前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定位穿支血管情况,设... 目的探讨胫后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老年踝关节骨折术后踝内侧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21年2月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术后踝内侧软组织缺损8例老年患者临床资料。术前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定位穿支血管情况,设计并切取胫后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创面。切取皮瓣面积:6.0 cm×10.0 cm~8.0 cm×15.0 cm。术后观察皮瓣的成活、外观、质地、感觉、并发症及供区情况;同时对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运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价的足部功能结果进行比较,评分结果均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8例中,供区一期缝合15例,植皮13例;25例皮瓣全部成活,3例皮瓣出现部分坏死(皮瓣远端1/3~1/4坏死),经清创、负压封闭引流(VSD)、植皮、换药处理后均得到良好愈合。2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0.5个月。皮瓣色泽可、质地柔软、外观满意,皮瓣恢复保护性感觉,4例术后供区瘢痕增生明显,皮瓣周围无瘢痕挛缩。踝关节伸、屈功能根据骨折类型的不同,出现不同程度活动受限,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定为(90.9±4.8)分,与术前(72.7±1.9)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357,P<0.001);优20例,良5例,差3例,优良率为89.2%。结论老年患者踝关节骨折术后容易出现软组织缺损,应用胫后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操作简单、可靠,是修复此类损伤较好的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踝关节骨折术后 踝内侧软组织缺损 胫后动脉穿支 “螺旋桨”皮瓣
下载PDF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与小腿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的效果对比 被引量:2
10
作者 蔡青松 邵文年 +2 位作者 赵玉华 周卫松 李建银 《足踝外科电子杂志》 2023年第3期29-33,共5页
目的探究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与小腿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近两年盐城同洲骨科医院骨科接收的103例足踝部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最早入院时间为2020年2月,最晚为2022年2月。依据患者接受的修复方案... 目的探究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与小腿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近两年盐城同洲骨科医院骨科接收的103例足踝部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最早入院时间为2020年2月,最晚为2022年2月。依据患者接受的修复方案进行分组,接受小腿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术的4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接受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手术的54例患者作为研究组。治疗后,以患者足踝部功能、手术时间、皮瓣修复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愈合效果等作为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的创面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组间足踝部功能分值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更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皮瓣长度、皮瓣宽度数值均更高(P<0.05);研究组术后创面愈合优良率与对照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70%,高于对照组的16.33%(P<0.05)。结论小腿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与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术治疗足踝创面均能取得良好效果,帮助患者恢复足踝部功能,但后者术后并发症更少,安全性方面略有优势,临床可依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手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小腿胫后动脉穿支皮瓣 足踝部创面
下载PDF
缝接神经的腓肠肌内侧头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足部软组织缺损
11
作者 万强 何贤标 +1 位作者 柯镇文 赵岩 《临床骨科杂志》 2023年第6期804-808,共5页
目的探讨缝接神经的腓肠肌内侧头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缝接神经的腓肠肌内侧头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9例手足部软组织缺损患者。创面面积6 cm×3 cm~14 cm×12 cm,皮瓣面积7 cm... 目的探讨缝接神经的腓肠肌内侧头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缝接神经的腓肠肌内侧头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9例手足部软组织缺损患者。创面面积6 cm×3 cm~14 cm×12 cm,皮瓣面积7 cm×4 cm~15 cm×13 cm。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48个月。9例皮瓣均成活。受区无感染发生。末次随访时,皮瓣色泽良好,无明显色素沉积,厚度适中,质地柔软,弹性好,耐磨,静态两点辨别觉为7~13 mm,保护性感觉恢复。结论缝接神经的腓肠肌内侧头动脉穿支皮瓣与修复创面质地接近,穿支血管解剖恒定,供区损伤小,能快速有效地获得保护性感觉,是修复手足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接神经 腓肠肌内侧头动脉 穿支皮瓣移植 手足部软组织缺损
下载PDF
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动脉穿支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79
12
作者 张发惠 谢其扬 +4 位作者 郑和平 林松庆 宋一平 田万成 黄汉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501-504,共4页
目的研究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动脉穿支的分布规律及临床应用。方法对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远端蒂部的动脉来源及分布。2003年1月~2004年8月,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临床采用低旋转点的腓肠神经-... 目的研究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动脉穿支的分布规律及临床应用。方法对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远端蒂部的动脉来源及分布。2003年1月~2004年8月,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临床采用低旋转点的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36例。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6~66岁,平均35.2岁。足跟及足底部皮肤缺损18例,足背部缺损10例,中前足缺损8例,均伴有骨、肌腱外露。缺损范围:3.5cm×2.5cm~17.0cm×11.0cm,切取皮瓣4cm×3cm~18cm×12cm。结果远端蒂动脉穿支2~5支,来源于跟外侧动脉穿支及外踝后动脉穿支,外径0.6±0.2mm和0.8±0.2mm,距外踝尖上1.0±1.3cm和2.8±1.0cm。腓动脉肌间隔穿支0~3支,出现率依次为96.7%、66.7%和20.0%,外径0.9±0.3、1.0±0.2和0.8±0.4mm,距外踝尖上5.3±2.1、6.8±2.8和7.0±4.0cm。动脉穿支发出皮支、皮神经浅静脉营养支和深筋膜支,形成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链和深、浅筋膜血管网。临床应用36例皮瓣全部成活,仅3例术后皮瓣边缘少量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所有患者经8~16个月随访,供区外形良好,患肢能正常行走,皮瓣感觉逐步恢复。结论以外踝后动脉穿支为蒂,皮瓣旋转点在外踝尖上3.0cm。以跟外侧动脉穿支为蒂,皮瓣旋转点近外踝尖平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 小隐静脉 营养血管 动脉穿支 远端蒂皮瓣
下载PDF
外踝后穿支皮瓣 被引量:44
13
作者 张世民 徐达传 +3 位作者 张发惠 袁锋 李海丰 俞光荣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45-348,356,共5页
目的:介绍外踝后穿支皮瓣的血管解剖基础与初步临床应用经验。方法:解剖观察外踝后间隙内腓动脉终末支发出的筋膜皮肤穿支情况。临床切取外踝后穿支皮瓣修复足踝创伤缺损3例。结果:外踝后间隙长约4cm,前界为外踝及腓骨长短肌腱,后方为跟... 目的:介绍外踝后穿支皮瓣的血管解剖基础与初步临床应用经验。方法:解剖观察外踝后间隙内腓动脉终末支发出的筋膜皮肤穿支情况。临床切取外踝后穿支皮瓣修复足踝创伤缺损3例。结果:外踝后间隙长约4cm,前界为外踝及腓骨长短肌腱,后方为跟腱,表面为深筋膜覆盖,间隙内充满疏松脂肪组织。在外踝后间隙内走行的腓动脉终末支及其延续的跟外侧动脉,共发出2~3条皮肤穿支血管,口径0.1~0.8mm。一般0.5mm以上的穿支血管总能找到1条。外踝后间隙内的穿支血管与上方的腓动脉最远侧肌间隔穿支血管间,遵循“压力平衡规律”,穿支血管的“口径和间距”互补代偿,以保证该区域血供的稳定。临床上设计切取以外踝后穿支血管为蒂的远端蒂腓肠神经筋膜皮瓣,旋转轴点在外踝尖上1~2cm,面积10~14cm×4~6cm,修复3例足踝创面,皮瓣完全成活。结论:外踝后穿支皮瓣将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旋转轴点下移,更适合修复足踝远侧的创面,且减少对小腿供区的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动脉 外踝后穿支 穿支皮瓣 远端蒂皮瓣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下载PDF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前足和踝周创面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6
14
作者 刘立宏 陶世斌 +3 位作者 董忠根 魏建伟 罗兆彪 戴宇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9-85,共7页
目的:总结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跖骨中点连线以远前足创面的临床经验,比较该皮瓣修复跖骨中点连线以远及以近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至2020年4月间修复小腿中下段、踝及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425例腓肠神经营养血... 目的:总结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跖骨中点连线以远前足创面的临床经验,比较该皮瓣修复跖骨中点连线以远及以近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至2020年4月间修复小腿中下段、踝及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425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资料。以跖骨中点连线为界,将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分为前足组(皮瓣最远端位于该连线以远的皮瓣)和踝周组(皮瓣最远端位于该连线以近的皮瓣)。结果:前足组皮瓣部分坏死率(14.5%,10/69)高于踝周组(7.0%,25/3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足组和踝周组单独应用该皮瓣或联合简单二期处理覆盖创面的成功率分别为98.6%(68/69)和97.8%(348/35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是修复跖骨中点连线以远的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较理想的方法,该皮瓣修复跖骨中点连线以近创面的成活可靠性优于修复跖骨中点连线以远创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腓肠神经 穿支皮瓣 腓动脉
下载PDF
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57
15
作者 张发惠 郑和平 +2 位作者 宋一平 张春 田万成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57-360,共4页
目的: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设计提出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腓动脉肌间隔穿支、腓肠外侧动脉肌皮穿支与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腓肠肌外侧头、比目鱼肌以及腓骨营养血管的关系;... 目的: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设计提出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腓动脉肌间隔穿支、腓肠外侧动脉肌皮穿支与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腓肠肌外侧头、比目鱼肌以及腓骨营养血管的关系;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结果:腓动脉肌间隔穿支6~10支,外径0.5~1.6mm,最远的动脉穿支距外踝尖上(1.0±1.3)cm,外径(0.6±0.2)mm。穿支分出骨膜动脉、肌支,营养腓骨和比目鱼肌外侧半。穿支穿深筋膜时,发深筋膜支、皮支、皮神经浅静脉血管,构成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链。腓肠外侧动脉发2~5支外径0.2~1.2mm肌皮穿支,营养腓肠肌外侧头及相应区域皮肤。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距外踝尖上(3.4±0.9)cm,外径(1.7±0.5)mm。结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与肌、骨、皮营养血管同源,以腓动脉的肌间隔动脉终末穿支远端蒂复合瓣,旋转点近外踝尖平面,可覆盖前足创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 小隐静脉 肌间隔动脉穿支 远端蒂复合瓣 浅深静脉交通支
下载PDF
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的供血特点及意义 被引量:11
16
作者 杨铭 马玉祥 +3 位作者 王玉发 王祥 韩青 李幼琼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22-1125,1208,共5页
目的:通过对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血管铸型标本的观测,探讨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移植修复腿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设计,阐明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的血供分区及特点,为其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0侧新鲜成人小腿标本利用血管... 目的:通过对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血管铸型标本的观测,探讨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移植修复腿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设计,阐明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的血供分区及特点,为其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0侧新鲜成人小腿标本利用血管铸型后行分层碱腐蚀,用游标卡尺和坐标纸法获取各项数据,对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的浅出点、分支、分布、吻合及供血区的形状和面积进行分析。结果: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的浅出点在髁踝连线上投影距离90%集中于8~12cm,平均血管直径为(0.96±0.24)mm;解剖供血区近似椭圆形,面积为(72±8)cm2,占小腿面积的14.22%;以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的浅出点为坐标原点,浅出点至内踝后缘与跟腱中点的连线为坐标系的纵轴,经原点向纵轴作一垂线为坐标系的横轴,将内踝上皮支的的供血区分成4个象限,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各个象限的供血面积:内上象限(15±2)cm2,外上象限(8±3)cm2,内下象限(25±4)cm2,外下象限(24±3)cm2;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的二级分支和三级分支在内上、外下2个象限分布较多,计算其轴向性(Dmax/L)为1.47±0.31;该皮支与周围血管吻合非常丰富,并参与隐神经营养血管链的构成,其动力供血区面积可达小腿内侧面下2/3。结论: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的浅出点相对恒定,其供血区域大,且易于切取和转位,可依据其分支、分布和吻合情况,以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作供血动脉进行双轴点皮瓣和双轴皮瓣的手术设计,修复腿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后动脉 内踝上皮支 双轴点皮瓣 双轴皮瓣 皮肤软组织缺损
下载PDF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舌缺损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7
17
作者 何悦 方早 +2 位作者 金淑芳 张陈平 张志愿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2期134-139,共6页
目的:研究运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半舌缺损的可行性与临床效果,为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用于舌部缺损修复提供依据。方法:选取9例舌癌患者,术前利用CT血管造影(CTA)技术对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进行定位,术中运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 目的:研究运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半舌缺损的可行性与临床效果,为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用于舌部缺损修复提供依据。方法:选取9例舌癌患者,术前利用CT血管造影(CTA)技术对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进行定位,术中运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行半舌缺损修复。对成功应用该皮瓣进行舌重建的8例患者,术后1个月以及3个月进行随访,评价舌部功能及供区状况。结果: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血管蒂长,管径与颈部血管匹配,对供区损伤小,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重建舌丰满,术后语音及咀嚼功能良好,舌部感觉功能欠佳。供区功能良好,仅留存线性瘢痕,供区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可成为舌缺损修复重建的另一种选择,其供区隐蔽,损伤小,皮瓣厚度适合舌部缺损修复,术后患者语音及咀嚼功能恢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 舌缺损 显微外科
下载PDF
CT血管造影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血管定位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8
作者 方早 金淑芳 +2 位作者 田卓炜 张陈平 何悦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220-225,共6页
目的:探讨运用CT血管造影(CTA)技术定位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的精确性,基于CTA定位下了解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学特征。方法:选取9例舌癌患者,术前利用CTA技术对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进行定位,术中测量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的相关解剖数据... 目的:探讨运用CT血管造影(CTA)技术定位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的精确性,基于CTA定位下了解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学特征。方法:选取9例舌癌患者,术前利用CTA技术对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进行定位,术中测量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的相关解剖数据,测量穿支数量、皮肤穿出点位置、血管蒂长度及皮瓣厚度,运用SPSS 20.0软件包进行配对t检验,与术前CTA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血管蒂长,管径与颈部血管匹配,对供区损伤小,CTA定位的血管蒂长度、皮瓣厚度以及血管穿支到坐标原点的距离与术中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均无显著差异;术前CTA定位测量准确。结论:术前运用CTA可精确定位穿支位置,利于皮瓣制备,减少手术风险和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 应用解剖 CT血管造影 显微外科
下载PDF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颊癌术后缺损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7
19
作者 宋晓萌 张玮 +5 位作者 武和明 叶金海 陈洁 丁旭 吴煜农 袁冶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4年第5期269-271,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颊癌术后缺损的效果。方法 2011年至2014年,选取11例颊粘膜鳞状细胞癌患者,应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术后缺损。皮瓣制备时采用改良式参考线,并借助于多普勒超声定位穿支血管。血管吻合操作... 目的探讨应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颊癌术后缺损的效果。方法 2011年至2014年,选取11例颊粘膜鳞状细胞癌患者,应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术后缺损。皮瓣制备时采用改良式参考线,并借助于多普勒超声定位穿支血管。血管吻合操作均在放大镜或显微镜辅助下完成。结果 11例皮瓣全部存活,没有发生血管危象。颊部缺损得到修复。患者术后开口及咀嚼功能恢复良好,受区无明显并发症。所有患者供区切口愈合良好,无伤口开裂、感染及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术后线状瘢痕较为隐蔽。结论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是修复颊癌术后缺损的良好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 颊癌 游离移植
下载PDF
以腓动脉远端穿支血管供血为蒂的小腿后外侧(复合)组织瓣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3
20
作者 宋力 幸超峰 +5 位作者 熊颖杰 杨瑞甫 王飞云 王瑞金 李士民 周明武 《临床外科杂志》 2011年第2期129-131,共3页
目的探讨腓动脉穿支供血的小腿后外侧(复合)组织瓣在足踝部软组织缺损、骨感染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3月至2010年9月,对23例足踝部软组织(跟腱)缺损及骨感染的患者,设计以腓动脉终末穿支为血管蒂,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轴线... 目的探讨腓动脉穿支供血的小腿后外侧(复合)组织瓣在足踝部软组织缺损、骨感染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3月至2010年9月,对23例足踝部软组织(跟腱)缺损及骨感染的患者,设计以腓动脉终末穿支为血管蒂,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轴线切取皮瓣转位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采用腓动脉下段穿支供血携带腓肠神经逆行岛状(复合)皮瓣或肌皮瓣进行修复。皮瓣切取范围3cm×5cm~10cm×18cm。结果术后21例皮瓣完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2例皮瓣边缘部分坏死,后经过二期扩创游离植皮后痊愈,平均住院时间21d。随访2~9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观满意,无色素沉着、溃疡,皮瓣感觉恢复约S2,跟腱重建患者踝关节达功能位,恢复了劳动能力。结论以腓动脉远端穿支血管供血为蒂的小腿后外侧(复合)组织瓣血供可靠,变异率低,切取方便,供区隐蔽,可恢复部分感觉,且不牺牲肢体主要血管,是修复小腿中下部、踝关节周围及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良好方法。尤其对修复足踝部骨外露,骨髓炎,跟腱缺损,复合组织瓣(携带跟腱及肌肉)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 皮瓣 腓动脉 足踝 穿支血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