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pplication of radial collater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 in severe posterior elbow skin defect
1
作者 Qing-xin XU Guang-huai CUI +2 位作者 Zhen-zhen WAN Yu-shu LIU Wen-ming LIU 《Chinese Journal of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2019年第1期14-17,共4页
exposed wound of deep tissue behind elbow. Methods From April 2016 to December 2018, 28 patients with posterior elbow skin and soft tissue defect with exposed bone and tendon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the radial c... exposed wound of deep tissue behind elbow. Methods From April 2016 to December 2018, 28 patients with posterior elbow skin and soft tissue defect with exposed bone and tendon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the radial collater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 was used to repair the wound. There were 19 cases of skin defect with ulna exposure after electric shock injury, 5 cases of hot compression injury and 4 cases of bone exposure caused by skin contusion after traffic accident. Results There is no complication after the operation, all the flaps were survived. The flaps had good quality and satisfactory recovery of appearance and function. Conclusion The lateral upper arm flap designed by perforating branch of radial collateral artery i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posterior elbow skin and soft tissue defect because of its constant anatomic position and long vascular pedic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dial collateral artery Soft tissue defects perforator flap T ransplantation
下载PDF
Adipo Fascio Cutaneous Perforator Based, Shape Modified Radial Forearm Flap: Vascular Analysis of Perforators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s in Head &Neck Reconstruction
2
作者 Ehtaih Sham Jaumie A. Masia Thyagaraj Jayaram Red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tolaryngology and Head & Neck Surgery》 2018年第5期268-286,共19页
Resume of the study & Background: Radial forearm free flap with all its present day modifications is the workhorse of soft tissue reconstruction. Although there are several advantages, it requires sacrifice of a m... Resume of the study & Background: Radial forearm free flap with all its present day modifications is the workhorse of soft tissue reconstruction. Although there are several advantages, it requires sacrifice of a major artery of forearm. Several modifications are described in harvesting a forearm flap. In order to achieve a reliable, safe flap harvest & design one must have a very clear understanding of radial artery perforators, relative to its distribution, territory & flow.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etermine the location, size & vascular territory of the radial artery cutaneous perforators & to demonstrate application of shape modification of radial forearm free flap based on its distal & proximal perforators in various head & neck defects. Materials & Methods: Anatomical Study: 12 fresh human cadavers & 24 cadaveric forearms were dissected to determine the number, location, size & vascular territory of radial artery perforator. The cutaneous territory of distally dominant perforators was analyzed using methylene blue injections & 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m to determine the vascular network. Clinical Study: 15 patients with various head neck defects following oncological resections were reconstructed with shape modified adipo-fascio cutaneous free forearm flap. All these patients were prospectively followed for donor site healing, motor & sensory nerve deficit, function &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er for donor site assessment. Results: 12 fresh human cadavers & 24 cadaveric forearms were dissected, and a total of 222 perforators were dissected for an average of 18.5 perforators per forearm. 118 were smaller than 0.5 mm in diameter (53.15%) & were not clinically significant. 104 perforators were greater than 0.5 mm in diameter (46.84%) & were clinically significant. 127 perforators (57.20%) were radially distributed & 95 perforators (42.79%) had ulnar distribution. 90 perforators (40.54%) were identified on distal side (Radial styloid) & 132 perforators (59.45%) were identified on proximal side (Lateral epicondyle). Mean number of perforators, on radial side was 10.6 & 7.9 on ulnar side;comparison of both using student t paired test gives a P value of 0.006, which is significant. Comparison of mean number of perforators on the distal side was 7.5 & proximal side was 11.0;Student Paired t test gives a P value of 0.003, which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mparison of mean diameter of perforators on Distal side (1.11) & Proximal side (0.86), side using Student Paired t test gives a P value of 0.01 which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 chi square test was done to compare mean diameter of perforators on distal side, which was more than 1 mm (80%) & less than 1 mm (20%) & on proximal side more than 1 mm (35.6%) & less than 1 mm (64.4%). Chi square value of 42.406 was obtained, degree of freedom value was 1 & P value of Conclusion: Increase in knowledge of vascular territory of radial artery perforators with regards to numbers, size, location, & cutaneous territory can lead to expanded use of radial forearm flap based on either distal or proximal perforator alone. Shape modified technique for harvesting radial forearm flap allows primary closure of donor site. Donor site is better healed and shows a predicted pattern, which is functionally and aesthetically go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ASCULAR Anatomy Angio Computed Tomography perforator flap radial artery RECONSTRUCTION VASCULARIZATION
下载PDF
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瓣与骨间背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创面缺损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叶 赵书明 +1 位作者 刘学亮 马丽莎 《中国医刊》 CAS 2024年第6期611-613,共3页
目的对比分析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瓣与骨间背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创面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21年8月华北医疗健康集团邢台总医院收治的102例手指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51例。A组采用骨... 目的对比分析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瓣与骨间背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创面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21年8月华北医疗健康集团邢台总医院收治的102例手指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51例。A组采用骨间背侧动脉穿支皮瓣治疗,B组采用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瓣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手术情况(术中失血量、皮瓣成活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随访3个月观察患者皮瓣及供区的恢复情况。结果A组治疗有效率为88.24%,明显高于B组的6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失血量低于B组,皮瓣成活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0%)与B组(9.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个月,两组患者皮瓣外形、供区功能均恢复良好,皮瓣色泽、质地、弹性恢复良好。结论与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瓣相比,骨间背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创面缺损临床疗效良好,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掌浅支皮瓣 骨间背侧动脉穿支皮瓣 手指软组织缺损 修复
下载PDF
臂外侧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刘鸣江 黄新锋 +2 位作者 刘俊 夏小丹 李匡文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522-523,528,共3页
目的为以桡侧副动脉为蒂的臂外侧穿支皮瓣的设计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新鲜成人上肢标本8侧,红色乳胶灌注。观测桡侧副动脉穿支血管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和吻合。结果桡侧副动脉起自肱深动脉,起点在三角肌止点平面,发出3~7支穿... 目的为以桡侧副动脉为蒂的臂外侧穿支皮瓣的设计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新鲜成人上肢标本8侧,红色乳胶灌注。观测桡侧副动脉穿支血管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和吻合。结果桡侧副动脉起自肱深动脉,起点在三角肌止点平面,发出3~7支穿支,穿支起始处外径平均为0.71±0.16 mm,穿深筋膜前平均长度1.2±0.4 cm,相邻穿血管相互吻合,形成纵向链式血管吻合,该血管吻合网血供稳定、可靠,是皮瓣血供的主要来源。结论以桡侧副动脉为蒂的臂外侧穿支皮瓣移植术具有手术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侧副动脉 穿支皮瓣 应用解剖
下载PDF
以桡动脉鼻烟窝段为蒂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5
5
作者 朱晓红 陆春才 +2 位作者 吴宝金 戴松茂 吴洪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5-17,共3页
目的:为桡动脉鼻烟窝段为蒂的岛状皮瓣提供解剖基础。方法:在43例成人手标本上,观察了桡动脉鼻烟窝段的形态及其发出的筋膜皮支。结果:桡动脉鼻烟窝段的长度为2.5±0.1cm,其近侧端和远侧端外径分别为2.6±0... 目的:为桡动脉鼻烟窝段为蒂的岛状皮瓣提供解剖基础。方法:在43例成人手标本上,观察了桡动脉鼻烟窝段的形态及其发出的筋膜皮支。结果:桡动脉鼻烟窝段的长度为2.5±0.1cm,其近侧端和远侧端外径分别为2.6±0.1mm和2.2±0.1mm;发自该段桡动脉的筋膜皮支有5.4(2~11)支,外径为0.5~1.0mm;皮瓣的面积为4cm×6cm左右。结论:可设计以桡动脉鼻烟窝段为蒂的岛状筋膜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对手部的血供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烟窝 桡动脉 筋膜皮支 岛状皮瓣 应用解剖
下载PDF
桡侧副血管蒂前臂外侧皮瓣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14
6
作者 杨运平 徐达传 许本柯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10期991-992,共2页
目的 :为桡侧副血管蒂前臂外侧皮瓣移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45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上观察了桡侧副动脉的来源、走行及其在肘关节部位的分支、分布和吻合。结果 :桡侧副动脉在距肱骨外上髁 ( 7.7±1.0 )cm处分为掌侧... 目的 :为桡侧副血管蒂前臂外侧皮瓣移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45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上观察了桡侧副动脉的来源、走行及其在肘关节部位的分支、分布和吻合。结果 :桡侧副动脉在距肱骨外上髁 ( 7.7±1.0 )cm处分为掌侧支和背侧支 ,背侧支在肱骨外上髁上方 ( 1.4± 0 .3 )cm处分为前支和后支 ,前支跨越肘关节到达前臂 ,以 2~ 4个皮支分布于前臂外侧的皮肤 ,其分支点外径为 ( 0 .8± 0 .2 )mm ,前支在桡骨颈平面和桡侧返动脉相吻合的占72 % ,可切取的皮瓣面积约 15cm× 5cm。结论 :以桡侧副动脉为蒂的前臂外侧皮瓣转位可修复肘部、上臂和颈部的软组织缺损 ,亦可吻合血管游离移植修复手、足部和面颈部的软组织缺损 ,还可形成臂外侧下部、前臂外侧大型皮瓣或复合组织瓣 ,修复大面积的软组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侧副动脉 前臂皮瓣 转位 游离移植
下载PDF
游离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移植的临床应用经验 被引量:2
7
作者 谢松林 刘鸣江 +4 位作者 陶克奇 黄雄杰 夏小丹 刘昌雄 李匡文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273-276,共4页
目的总结游离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和手足部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临床应用37例游离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和手足部复合组织缺损,其中单一穿支皮瓣24例,多叶皮瓣1例,嵌合肌瓣3例... 目的总结游离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和手足部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临床应用37例游离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和手足部复合组织缺损,其中单一穿支皮瓣24例,多叶皮瓣1例,嵌合肌瓣3例,嵌合骨瓣6例,嵌合肌瓣和骨瓣3例。皮瓣最大面积为16 cm×7 cm,最小为4 cm×3 cm。皮瓣供区保留深筋膜和主要的浅静脉,尽量直接缝合。皮下脂肪肥厚的皮瓣切取后以穿支为中心进行阶梯状修薄。结果 37例穿支皮瓣完全成活,创口一期愈合,仅1例皮瓣后期因为反复溃烂予以切除。随访4~26个月,皮瓣血运良好,质地比较薄而柔软,外形良好,9例应用骨瓣修复的骨折愈合时间3~7月,平均4.2月。全部皮瓣供区直接闭合,供区损害很小。结论游离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质地比较薄、外形美观、设计灵活、供区损伤小、可以吻合皮神经重建感觉、可以嵌合切取小块骨瓣和肌瓣,是修复四肢中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和手足部复合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上臂外侧皮瓣 修复 桡侧副动脉 显微外科
下载PDF
桡动脉穿支逆行皮瓣修复手及腕部创伤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
8
作者 胥学冰 史昌乾 +3 位作者 张博 唐亦复 张桂全 林麟 《武警医学》 CAS 2015年第1期47-49,共3页
目的探讨桡动脉穿支逆行皮瓣修复手及腕部创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应用桡动脉穿支逆行皮瓣修复手及腕部创伤26例,根据缺损部位、大小及形状,6例以桡骨茎突上6 cm为轴点(位于肱桡肌腱外侧),8例以桡骨茎突上2 cm为轴点和桡动脉的体表投影... 目的探讨桡动脉穿支逆行皮瓣修复手及腕部创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应用桡动脉穿支逆行皮瓣修复手及腕部创伤26例,根据缺损部位、大小及形状,6例以桡骨茎突上6 cm为轴点(位于肱桡肌腱外侧),8例以桡骨茎突上2 cm为轴点和桡动脉的体表投影线为轴心线,12例以鼻烟窝中点为轴点,桡骨茎突至桡骨小头的连线为轴心线,分别设计面积最大10 cm×8 cm,最小4 cm×3 cm的皮瓣。结果 3例皮瓣远端浅表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其余23例完全成活,随访6个月,手及腕部外形和功能良好。结论桡动脉穿支逆行皮瓣血供可靠,操作简单,不损伤主要血管,术后手及腕部外形和功能恢复良好,是一种较理想的修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穿支 皮瓣 创面 修复
下载PDF
远端蒂尺侧上副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
9
作者 李瑞君 路来金 +3 位作者 宫旭 张志新 宣昭鹏 崔建礼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1-24,共4页
目的为远端蒂尺侧上副动脉穿支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通过对14侧红色乳胶灌注的新鲜成人上肢标本进行显微解剖,观测尺侧上副动脉穿支的起源、走行、数量、外径及吻合情况。结果尺侧上副动脉起点距肱骨内上髁上方(16.6±1.9)... 目的为远端蒂尺侧上副动脉穿支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通过对14侧红色乳胶灌注的新鲜成人上肢标本进行显微解剖,观测尺侧上副动脉穿支的起源、走行、数量、外径及吻合情况。结果尺侧上副动脉起点距肱骨内上髁上方(16.6±1.9)cm,外径(1.6±0.2)mm,穿支动脉出现率93%,在尺侧上副动脉全程都有分布,管径0.5~1.3 mm之间,并在深筋膜表面形成纵向稠密的血管吻合网。远端穿支位置相对恒定,距肱骨内上髁上方距离(3.3±1.2)cm,管径(0.9±0.3)mm,并与尺侧下副动脉、尺侧返动脉发出的皮肤穿支形成血管吻合,有1~2条伴行静脉,直径(0.8±0.4)mm。结论尺侧上副动脉穿支所形成的血管吻合网血供可靠,远端穿支管径较粗、位置恒定,以肱骨内上髁上方3 cm尺侧上副动脉远端穿支穿出点为皮瓣旋转点,以臂内侧中下部皮肤为供区,不携带尺侧上副动脉,设计远端蒂尺侧上副动脉穿支皮瓣,可用于修复肘关节皮肤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侧上副动脉 穿支 外科皮瓣 应用解剖
下载PDF
逆行前臂桡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修复腕部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2
10
作者 胡雷鸣 欧学海 +3 位作者 魏登科 成德亮 段虹昊 李晓旭 《临床骨科杂志》 2020年第4期530-533,共4页
目的探讨逆行前臂桡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修复腕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逆行前臂桡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修复16例腕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缺损面积6.0 cm×4.0 cm^11.0 cm×6.0 cm,皮瓣设计面积6.5 cm×5.0 cm^12.0 cm&#... 目的探讨逆行前臂桡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修复腕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逆行前臂桡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修复16例腕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缺损面积6.0 cm×4.0 cm^11.0 cm×6.0 cm,皮瓣设计面积6.5 cm×5.0 cm^12.0 cm×7.0 cm。结果13例皮瓣成活,无血管危象发生;1例外伤性缺损及2例感染性缺损患者皮瓣远端少量坏死,给予换药后伤口愈合。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0个月。末次随访时,皮瓣外形良好,质地、色泽接近受区;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标准评定腕关节功能:优8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14/16。结论逆行前臂桡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具有切取方便、供区损伤小、疗效可靠、风险小等优点,虽然部分皮瓣术后出现边缘少量坏死,但仍是修复腕部软组织缺损较理想的手术方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 腕部损伤 软组织缺损
下载PDF
游离臂外侧嵌合肌皮瓣修复口颊癌术后口颊缺损的临床分析
11
作者 杨金喆 宋达疆 +11 位作者 彭小伟 周波 吕春柳 唐园园 伍鹏 易亮 罗振华 郝森 王丽霞 赵国栋 朱敬军 李赞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3期240-244,共5页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形式游离臂外侧嵌合肌皮瓣修复口颊癌术后口颊缺损的效果。方法2006年1月—2017年9月应用臂外侧嵌合肌皮瓣修复10例口颊癌患者根治术后口颊缺损,男9例,女1例;年龄36~67岁,平均年龄44.5岁。病理类型均为鳞状上皮细胞癌,...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形式游离臂外侧嵌合肌皮瓣修复口颊癌术后口颊缺损的效果。方法2006年1月—2017年9月应用臂外侧嵌合肌皮瓣修复10例口颊癌患者根治术后口颊缺损,男9例,女1例;年龄36~67岁,平均年龄44.5岁。病理类型均为鳞状上皮细胞癌,TNM分期其中T4N0M04例,T4N1M03例,T3N1M03例。病程4~26个月,平均9.8个月。口颊缺损6.0 cm×3.0 cm^8.5 cm×4.5 cm大小,皮瓣轴线为三角肌止点至肱骨外上髁连线。根据缺损实际情况设计皮瓣修复口颊创面,根据血管蒂肌支发出情况和口底腔隙具体设计切取肱肌或肱三头肌肌瓣用于填补口底腔隙。结果臂外侧嵌合肌皮瓣血管蒂长度为(7.7±0.4)cm。桡侧副动脉后支的皮穿支共有17支,其中2支穿支型为7例,1支穿支型为3例,全部携带于皮瓣内,皮岛面积为6.0 cm×3.0 cm^8.5 cm×4.5 cm,肌瓣为3.0 cm×2.0 cm×2.0 cm^4.5 cm×2.5 cm×2.0 cm大小,其中7例为肱三头肌肌瓣,3例为肱肌肌瓣。10例嵌合穿支肌皮瓣全部存活,供区均直接闭合。随访12~59个月,平均25.7个月,重建口颊外形不臃肿,无毛发生长,功能满意,肿瘤局部无复发;2例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上臂功能未见明显影响。结论臂外侧嵌合肌皮瓣可以作为口颊癌术后口颊缺损修复的方法选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颊癌 缺损修复 穿支皮瓣 桡侧副动脉 嵌合瓣 游离皮瓣移植
下载PDF
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跟外侧缺损创面
12
作者 韩春梅 王光耀 钟振东 《临床骨科杂志》 2019年第3期307-309,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跟外侧缺损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16例足跟部外侧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创面面积为6 cm×3 cm^11 cm×8 cm。清创后以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转位修复创面,皮瓣... 目的探讨应用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跟外侧缺损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16例足跟部外侧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创面面积为6 cm×3 cm^11 cm×8 cm。清创后以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转位修复创面,皮瓣面积为7 cm×4 cm^12 cm×8 cm。采用足部Maryland评分系统评估术后足部功能。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5~12个月。15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皮瓣远端形成水疱,结痂后瘢痕愈合。皮瓣成活良好,弹性佳,色泽自然,外观无明显臃肿。患肢功能恢复良好,无疼痛和功能障碍。供区外观满意。末次随访采用足部Maryland评分系统评估疗效,优8例,良3例,中4例,差1例。临床有效率为15/16。结论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术式简单,创伤小,皮瓣成活率高,质地良好,是修复足跟外侧缺损创面较为理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动脉穿支 螺旋桨皮瓣 足损伤 软组织缺损
下载PDF
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虎口缺损型创面的疗效观察
13
作者 赵凤梅 王丽梅 丁冬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20年第11期1128-1131,共4页
目的探讨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虎口缺损型创面的临床应用及解剖基础。方法应用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虎口创面患者27例,均为Ⅱ期修复,缺损面积:4.0 cm×3.0 cm^17.0 cm×7.0 cm,术中记录穿支数量及穿支浅出点的分布... 目的探讨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虎口缺损型创面的临床应用及解剖基础。方法应用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虎口创面患者27例,均为Ⅱ期修复,缺损面积:4.0 cm×3.0 cm^17.0 cm×7.0 cm,术中记录穿支数量及穿支浅出点的分布,随访观测皮瓣及供区外形、血运、感觉及运动功能恢复。结果本组27例患者皮瓣均成活。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1个月,皮瓣外观及质地良好,2例皮瓣略显臃肿。6个月后行皮瓣修薄,术后效果满意。患者均无溃疡发生,感觉恢复至S3级以上,供区均行I期闭合,肢体活动无障碍。结论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虎口缺损型创面质地良好,血供可靠,临床效果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侧副动脉 穿支皮瓣 虎口 修复 显微外科
下载PDF
带血管蒂肱骨骨膜瓣移位治疗肱骨骨不连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洋 王太周 罗旭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6期53-54,共2页
探讨带血管蒂肱骨远端骨膜瓣移位治疗肱骨中、下段骨不连。方法 :采用以桡侧副动脉为蒂肱骨远端外侧骨膜瓣和以尺侧下副动脉为蒂肱骨下端内侧骨膜瓣的移位术治疗肱骨骨不连。结果 :从 1996年 3月开始 ,经临床应用 12例 (肱骨中段骨不连 ... 探讨带血管蒂肱骨远端骨膜瓣移位治疗肱骨中、下段骨不连。方法 :采用以桡侧副动脉为蒂肱骨远端外侧骨膜瓣和以尺侧下副动脉为蒂肱骨下端内侧骨膜瓣的移位术治疗肱骨骨不连。结果 :从 1996年 3月开始 ,经临床应用 12例 (肱骨中段骨不连 6例 ,肱骨下段骨不连 4例 ,肱骨中段粉碎性骨折并肌组织嵌入 2例 ) ,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 :以桡侧副动脉或尺侧下副动脉为蒂的肱骨远端骨膜瓣移位术是治疗肱骨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血管蒂骨膜瓣 肱骨骨不连 桡侧副动脉 尺侧下副动脉 移位术 治疗
下载PDF
虎口掌侧动脉背侧穿支蒂跨区供血皮瓣的解剖基础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田佺 胡德庆 +2 位作者 林海青 温福利 薛来恩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7-130,共4页
目的探讨虎口掌侧动脉背侧穿支形态学特征,为虎口掌侧动脉背侧穿支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用30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尸手标本,通过巨微解剖、血管铸型等方法,重点观测:①虎口背侧营养血管的起源、走行与分布;②虎口掌侧动脉背侧穿... 目的探讨虎口掌侧动脉背侧穿支形态学特征,为虎口掌侧动脉背侧穿支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用30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尸手标本,通过巨微解剖、血管铸型等方法,重点观测:①虎口背侧营养血管的起源、走行与分布;②虎口掌侧动脉背侧穿支与虎口背侧血管的吻合特点。另1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新鲜标本进行摹拟手术设计。结果虎口背侧血供属多源性,由虎口掌侧动脉(示指桡掌侧固有动脉、拇指尺掌侧固有动脉)背侧穿支和虎口背侧动脉(第1掌背动脉)分支供养。①第1掌背动脉恒定起自桡动脉,走行于第1掌骨间隙,分出桡侧、尺侧和中间3个终支,有桡神经浅支发出的同名指背皮神经伴行;②虎口掌侧动脉向虎口背侧发出尺侧、中间和桡侧穿支,与第1掌背动脉分支形成恒定的吻合,营养虎口背侧皮肤。结论以虎口掌侧动脉背侧穿支为蒂,可形成跨区域供血虎口背侧皮瓣转位修复示指近侧段、鱼际部和拇指软组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示指桡掌侧固有动脉 拇指尺掌侧固有动脉 第1掌背动脉 穿支皮瓣 虎口
下载PDF
桡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环形缺损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6
作者 林志雄 傅冬阳 陈建洪 《海南医学》 CAS 2019年第23期3103-3105,共3页
目的观察桡动脉穿支皮瓣用于修复手指环形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在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急诊科治疗的16例手指受到外伤致环形缺损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该患肢的桡动脉穿支皮瓣作为供皮来源修复手指环形缺... 目的观察桡动脉穿支皮瓣用于修复手指环形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在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急诊科治疗的16例手指受到外伤致环形缺损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该患肢的桡动脉穿支皮瓣作为供皮来源修复手指环形缺损区域,于术后15 d观察患者的皮瓣成活情况,并于术后第120天和第150天对患者进行术后随访,调查患者的手指功能恢复情况和术后满意度。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的皮瓣均全部存活,移植后的受皮区切口均为Ⅰ期愈合,同时供皮区切口也为Ⅰ期愈合,术后留下的瘢痕较小,表皮美观。同时在术后的随访结果中也显示,患者对手指的外形、恢复、皮肤状况等指标均非常满意,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手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14例,良2例;作为供皮区的腕部仅留少量线性瘢痕。结论桡动脉穿支皮瓣用于修复手指环形缺损的疗效显著、形状美观,且有利于术后患者手指功能的恢复,同时兼具供皮区隐蔽、切取简便的优点,是修复手指环形缺损的一种良好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穿支皮瓣 手指 环形缺损 创面修复 手部创伤组织
下载PDF
游离桡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7
17
作者 江吉勇 黄东 +5 位作者 李培 汪庆红 曾德庆 余纯斌 卢文景 钟少开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8年第1期13-16,31,共5页
目的探讨游离桡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6月-2017年8月,对8例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应用桡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修复。皮瓣以挠动脉走行为轴线,以梭动脉皮穿支为轴心设计皮瓣,其中对4例面积为2.0 ... 目的探讨游离桡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6月-2017年8月,对8例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应用桡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修复。皮瓣以挠动脉走行为轴线,以梭动脉皮穿支为轴心设计皮瓣,其中对4例面积为2.0 cm×3.5 cm^2.5 cm×4.0 cm的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采用单一的桡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修复;对4例面积为2.5 cm×5.0 cm^3.5 cm×7.0 cm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因单一穿支供血范围有限,采用联体桡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修复,皮瓣供区直接缝合。结果 8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因肿胀卡压血管吻合口,发生静脉危象,经拆线换药后,皮瓣顺利成活。术后全部获得随访5~8个月,平均6个月。皮瓣无明显臃肿,质地柔软,色泽正常,与受区相似。供区愈合良好,仅留线状瘢痕。结论应用桡动脉穿支游离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解剖恒定,切取方便,供区损伤小,质地与受区接近,可重建皮瓣感觉,是一种较理想的修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穿支皮瓣 缺损 修复
下载PDF
游离桡动脉联体穿支皮瓣修复手指较大皮肤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7
18
作者 曾德庆 江吉勇 +4 位作者 李培 汪庆红 钟少开 余纯斌 卢文景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0年第1期30-32,87,共4页
目的探讨游离桡动脉联体穿支皮瓣修复手指较大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6月-2019年8月,采用桡动脉联体穿支皮瓣修复手指较大皮肤软组织缺损11例,皮瓣切取范围为2.5 cm×5.5 cm^3.0 cm×7.5 cm。供区直接拉拢... 目的探讨游离桡动脉联体穿支皮瓣修复手指较大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6月-2019年8月,采用桡动脉联体穿支皮瓣修复手指较大皮肤软组织缺损11例,皮瓣切取范围为2.5 cm×5.5 cm^3.0 cm×7.5 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随访3~26个月,观察皮瓣的质地、外观、感觉及手指功能情况。结果11例皮瓣全部顺利成活,伤口均Ⅰ期愈合。术后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26个月,平均18个月。皮瓣质地好,未见明显臃肿,皮色与受区相近,两点辨别觉8~12 mm,平均10 mm。供区只留线性瘢痕。结论采用桡动脉联体穿支皮瓣修复手指较大皮肤软组织缺损,增加了皮瓣的切取范围,不损伤主干血管,切取简便,成活率高,色泽和质地与受区相近,手指功能良好,供区可直接缝合,是修复手指较大皮肤缺损的一种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穿支皮瓣 联体 修复 皮肤缺损
下载PDF
桡动脉腕横纹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3
19
作者 郑杰 李东 +2 位作者 钱达 张建超 徐晓晨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3年第1期9-11,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桡动脉腕横纹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9月-2019年12月采用游离桡动脉腕横纹穿支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12例。皮肤缺损面积:1.6 cm×2.0 cm~2.5 cm×3.5 cm,皮瓣切取面积:2.0...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桡动脉腕横纹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9月-2019年12月采用游离桡动脉腕横纹穿支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12例。皮肤缺损面积:1.6 cm×2.0 cm~2.5 cm×3.5 cm,皮瓣切取面积:2.0 cm×2.0 cm~2.5 cm×4.0 cm。术后定期门诊随访,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并指导功能训练,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术后12例游离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出现血运瘀滞,皮瓣张力高,有水疱形成,经换药、松解、拆除部分缝线后好转。随访6~12个月,平均9个月,皮瓣血运好,患指外形佳,屈伸功能好,腕部瘢痕轻,无不适感,两点辨别觉6~9 mm。结论应用游离桡动脉腕横纹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术后外形、功能恢复好,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穿支 穿支皮瓣 腕横纹 手指损伤
下载PDF
游离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2
20
作者 江吉勇 喻田 +4 位作者 兰荣玉 于玉芝 罗发勇 邹芬 黄东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3年第2期193-196,共4页
目的 探讨应用游离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中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2018年3月-2021年6月,收治合并深部组织外露的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8例,软组织缺损面积:2.5 cm×5.0 cm~5.0cm×10.0 cm,应用游离桡侧副... 目的 探讨应用游离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中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2018年3月-2021年6月,收治合并深部组织外露的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8例,软组织缺损面积:2.5 cm×5.0 cm~5.0cm×10.0 cm,应用游离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皮瓣轴线为三角肌止点至肱骨外上髁连线,同时解剖分离臂外侧或后侧皮神经分支重建皮瓣感觉,供区直接缝合。术后通过门诊和微信随访,观察皮瓣外形、感觉功能、患手活动功能及供区等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18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皮瓣术后血管蒂部血肿卡压,引起静脉危象,经拆线后,静脉危象解除,皮瓣顺利成活。18例均获得3~20个月随访,平均11个月。皮瓣外形美观,不臃肿,质地柔软,与受区相当。皮瓣感觉恢复S2~S3。患手各指屈伸功能恢复良好,供区仅遗留一线性瘢痕。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功能评定:优15例,良3例。结论 游离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皮瓣外形美观,质地柔软,操作简便,解剖恒定,可重建皮瓣感觉,是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一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侧副动脉 穿支皮瓣 缺损 移植 修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