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6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ower extremity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lacement ectopic to the ascending lumbar vein:A case report 被引量:1
1
作者 Xiao-Ju Zhu Ling Zhao +2 位作者 Na Peng Jia-Min Luo Shui-Xia Liu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4年第8期1430-1436,共7页
BACKGROUND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s)are an essential infusion route for oncology patients receiving intravenous treatments,but lower extremity veni-puncture is the preferred technique for patients... BACKGROUND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s)are an essential infusion route for oncology patients receiving intravenous treatments,but lower extremity veni-puncture is the preferred technique for patients with superior vena cava syndrome(SVCS).We report the case of a patient with a lower extremity PICC ectopic to the ascending lumbar vein,to indicate and verify PICC catheterisation in the lower extremity is safe and feasible.And hope to provid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for clinical PICC venipuncture to get the attention of peers.CASE SUMMARY On 24 August 2022,a 58-year-old male was admitted to our department due to an intermittent cough persisting for over a month,which worsened 10 d prior.Imaging and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s suggested the patient with pulmonary malignancy and SVCS.Chemotherapy was not an absolute contraindication in this patient.Lower extremity venipuncture is the preferred technique because administering upper extremity venous transfusion to patients with SVCS can exacerbate oedema in the head,neck,and upper extremities.The patient and his family were informed about the procedure,and informed consent was obtained.After successful puncture and prompt treatment,the patient was discharged,experiencing some relief from symptoms.CONCLUSION Inferior vena cava catheterisation is rare and important for cancer patients with SVCS,particularly in complex situations involving ectopic plac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perior vena cava syndrome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Ascending lumbar vein COMPLICATIONS Case report
下载PDF
Clinical analysis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 in patients in the emergency ICU 被引量:6
2
作者 Min Chen Ri-jin Zhu +2 位作者 Feng Chen Xiao-pin Wang Jun Ke 《World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CAS 2013年第3期196-200,共5页
BACKGROUND: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CRI)of the central vein is a common caus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This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investigate the pathogen culturing and risk factors of CRI in emergency intensive ca... BACKGROUND: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CRI)of the central vein is a common caus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This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investigate the pathogen culturing and risk factors of CRI in 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EICU)in order to provide the beneficial reference.METHODS:From January 2008 to December 2010,a total of 1 363 patients were subjected to catheterization.In these patients,the peak CRI rate of the patients was determined by bacterial cultivation and blood bacterial cultivation.RESULTS:CRI happened in 147 of the 1 363 patients using the central venous catheter.The peak rate of CRI was 10.79%,with an incidence of 3.05 episodes per 1 000 catheter days.Of the147 patients,46.94%had gram-negative bacilli,40.14%had gram-positive cocci,and 12.92%had fungi.Unconditional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uggests that multiple catheterization,femoral vein catheterization,the application of multicavity catheter,and the duration of catheterization were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CRI.CONCLUSION:The risk factors for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 should be controlled to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ntral venous Cather related infection Femoral vein catheter Multiple lumen catheter Long-term indwelling catheter Long-term use of antibiotics 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 Nosocomial infection
下载PDF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Newborn Umbilical Vein Catheterization Combining with PICC 被引量:1
3
作者 Patiman Tuerhong 《Journal of Biosciences and Medicines》 2017年第5期1-7,共7页
Purpose: Research on clinical application effect of combining very low birth weight newborn (VLBWN) umbilical vein catheterization (UVC) with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 Method: 60 cases of VLBWN ch... Purpose: Research on clinical application effect of combining very low birth weight newborn (VLBWN) umbilical vein catheterization (UVC) with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 Method: 60 cases of VLBWN checked in our hospital’s ICU a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combination group (n = 30) and PICC group (n = 30)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Combination of UVC and PICC is applied on newborn of combination group while only PICC is applied on newborn of PICC group. These two groups’ newborn’s PICC catheterization operation time, PICC indwelling time, weight gain, hospital stays, hospital infection, planned extubation, successful single puncture, adverse events and other indexes are observed. Result: Newborns in combination group have less PICC catheterization operation time and less hospital stays than newborns in PICC group while newborns in combination group have longer PICC indwelling time and greater weight gain than newborns in PICC group. The difference here h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Combination group’s hospital infection ratio (3.33%) is lower than that of PICC group (23.33%). The difference here h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Newborns in combination group have a planned extubation rate of 93.33% and a successful single puncture rate of 93.33%, which are greater than those of newborn in PICC group (respectively 73.33% and 70.00%). The difference here h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Newborns in combination group have an adverse event occurrence rate of 43.33%, lower than that of PICC group (70.00%). The difference here h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Conclusion: Application of combination of UVC and PICC on VLBWN can greatly improve PICC catheterization efficiency and newborn patients’ nutriture and reduce rate of complications, thus,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ry Low BIRTH Weight NEWBORN (VLBWN) UMBILICAL vein catheterIZATION (UVC)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 Nutrition Complication
下载PDF
Appropriate posture of cancer patients treated with PICC to prevent internal jugular vein ectopic
4
作者 Zhaoyan Liu 《The 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CAS 2014年第9期432-434,共3页
We aimed to study the appropriate posture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 patients,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internal jugular vein heterotopia. Methods: From 2009 to 2013, a total of 290 cases wi... We aimed to study the appropriate posture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 patients,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internal jugular vein heterotopia. Methods: From 2009 to 2013, a total of 290 cases with PICC were enrolled in our study.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took regular position, which mean pros- tration, upper limb of tube side was abduction 90°, head moved to puncture side in order to block the internal jugular vein.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body position putting, posture of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improved, the head remain neutral, and had 180° angle with trunk longitudinal axis, not favor any side. After ensuring the upper limb abduction, had 90° angle with the trunk, then catheter was inserted slowly. The jugular venous catheter heterotopia rate was judged by X.ray results. Results: The jugular venous catheter heterotopia rate of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was 12.8% and 0.68%, 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1). Conclusion: The body posture improvement can prevent discomfort of patients and reduce the jugular venous catheter heterotopia rate of PIC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 internal jugular vein heterotopia body posture
下载PDF
颈静脉、锁骨下静脉汇入无名静脉区的影像解剖分型研究及其在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徐志宾 徐远 王鑫 《海南医学》 2024年第2期258-261,共4页
目的 研究双侧颈静脉、锁骨下静脉汇入无名静脉“三岔口”区的局部影像解剖并进行分型,初步探讨其在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方法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0月至2022年11月中心静脉置管病例389例,根据锁骨下静脉、颈静脉汇入无... 目的 研究双侧颈静脉、锁骨下静脉汇入无名静脉“三岔口”区的局部影像解剖并进行分型,初步探讨其在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方法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0月至2022年11月中心静脉置管病例389例,根据锁骨下静脉、颈静脉汇入无名静脉区局部影像解剖特点进行分型,右侧分为5型,左侧分为4型,结合置管后胸部X线片、CT检查、腔内心电及超声等资料明确中心静脉管位置,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三岔口”区影像解剖分型与中心静脉导管异位的关系。结果 389例病例右侧“三岔口”区影像解剖分型中Ⅰ型占44.7%、Ⅱ型占24.7%、Ⅲ型占10.3%、Ⅳ型占17.2%、Ⅴ型占3.1%;左侧“三岔口”区影像解剖分型中Ⅰ型占29.3%、Ⅱ型占59.9%、Ⅲ型占9.8%、Ⅳ型占1.0%。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共271例,右侧入路180例中导管异位共24例,其中Ⅰ型3例、Ⅱ型5例、Ⅲ型4例、Ⅳ型7例、Ⅴ型5例,左侧入路91例中导管异位共3例,其中Ⅱ型2例、Ⅲ型1例;中心静脉导管异位发生率PICC右侧入路各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96,P=0.019),左侧入路各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73,P=0.557)。CVC置管118例,右侧入路104例中导管异位5例,其中Ⅱ型2例、Ⅲ型2例、Ⅳ型1例,左侧入路14例中导管异位3例,其中Ⅱ型2例、Ⅳ型1例,中心静脉导管异位发生率CVC右侧入路各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403,P=0.116),左侧入路各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497,P=0.213)。结论 颈静脉、锁骨下静脉汇入无名静脉区的影像解剖分型右侧Ⅰ型最多见,左侧Ⅱ型最多见,局部影像解剖分型与中心静脉导管异位存在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静脉 锁骨下静脉 无名静脉 影像解剖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下载PDF
无痛诊疗技术在超声PICC置管患儿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黄亚利 王香红 +4 位作者 李洪辛 易琼 丛丹 方原 李若星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5期87-90,共4页
目的探讨无痛诊疗技术在超声引导下儿童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拟行PICC的患儿82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 目的探讨无痛诊疗技术在超声引导下儿童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拟行PICC的患儿82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行常规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术,观察组行无痛诊疗技术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术;对比两组置管成功率、置管完成时间,患儿疼痛程度[儿童疼痛行为量表(children’s pain behavior scale,FLACC)],耐受度[Houpt行为量表(Houpt behavior scale,HBS)],依从性[Frankl量表(Frankl scale,FCS)]及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置管成功率较对照组高,置管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LACC评分较对照组低,HBS评分、FCS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属总满意度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痛诊疗技术用于超声引导下儿童PICC置管术可提高置管成功率,缩短置管时间,减轻患儿疼痛程度,增强耐受性、依从性,提升家属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 超声 无痛诊疗技术
下载PDF
乳腺癌患者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抗凝治疗 被引量:1
7
作者 李伟 陈占 +2 位作者 鲁磊 王冰涛 尚宏清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3期327-331,共5页
目的总结分析乳腺癌患者发生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诊治经验。方法收集2021年6月至2023年3月北京市海淀医院收治的发生PICC相关上肢DVT的134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抗凝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低... 目的总结分析乳腺癌患者发生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诊治经验。方法收集2021年6月至2023年3月北京市海淀医院收治的发生PICC相关上肢DVT的134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抗凝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低分子肝素组(n=65)和利伐沙班组(n=69)。比较两组患者的乳腺癌专科信息和启动抗凝治疗后3个月的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分期、肿瘤部位、手术情况、放疗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随访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导管功能失用率、上肢DVT复发率、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发生了轻微出血。治疗前,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12周,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与利伐沙班治疗乳腺癌患者PICC相关上肢DVT的疗效与安全性相当,但利伐沙班可能更方便患者出院后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深静脉血栓 低分子肝素 利伐沙班
下载PDF
PICC带管出院患者导管居家维护模式的可行性研究分析
8
作者 赵海丽 刘柳 +2 位作者 李耀丽 周海燕 李玉青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3期5-7,共3页
目的 观察PICC带管出院患者导管居家维护模式的可行性。方法 将我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60例PICC带管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n=30)给予常规返院导管维护,观察组(n=30)给予导管居家维护,对比两组的单次... 目的 观察PICC带管出院患者导管居家维护模式的可行性。方法 将我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60例PICC带管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n=30)给予常规返院导管维护,观察组(n=30)给予导管居家维护,对比两组的单次维护费用及时间、平均留置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维护依存性。结果 观察组单次维护费用为(58.17±5.64)元,低于对照组的(132.78±9.85)元,两组单次维护费用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6.004,P=0.000);观察组单次维护时间(81.13±7.62)min,较对照组的(203.34±15.67)min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8.416,P=0.000)。观察组PICC平均留置时间为(141.82±13.56)d,对照组PICC平均留置时间为(137.43±14.08)d,两组PICC平均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t=1.230,P=0.224)。观察组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36.67%,对照组26.67%,两组导管相关并发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0.693,P=0.405﹚。观察组能按时进行PICC导管维护者为28例,按时维护依存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5.455,P=0.020﹚。结论 PICC带管出院患者导管居家维护模式具有一定可行性,在不增加导管相关并发症及延长留置时间的前提下,可以有效地减少维护费用、缩短维护时间,提高患者维护依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居家维护 导管相关并发症
下载PDF
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的抗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导管相关感染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9
作者 周菊珍 王丽华 +1 位作者 陈秋萍 鞠阳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1-207,共7页
目的 基于随机森林模型分析化学治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导管相关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接受化学治疗并留置PICC的400例肿瘤患者,采用计算机产生随机数法将就诊患者以3∶1的比例分为训练集(300例)和测试集(... 目的 基于随机森林模型分析化学治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导管相关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接受化学治疗并留置PICC的400例肿瘤患者,采用计算机产生随机数法将就诊患者以3∶1的比例分为训练集(300例)和测试集(100例)。根据感染发生情况将训练集患者分为无感染组和感染组,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及随机森林的集成分类算法分析患者PICC置管后出现导管相关感染的影响因素,并对比二者的预测效能。结果 训练集300例化学治疗患者中,32例患者出现导管相关感染(10.67%),与无感染组比较,感染组患者单次置管穿刺次数更多,PICC留置时间更长,导管移动比例、合并糖尿病比例及换药频次更高,白细胞计数(WBC)水平及免疫功能更低(均P<0.05)。PICC留置时间、导管移动情况、合并糖尿病情况、换药频次、WBC及免疫功能均为患者PICC置管后导管相关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随机森林模型显示不同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排序结果依次为:PICC留置时间、导管移动情况、合并糖尿病情况、WBC、换药频次及免疫功能。随机森林模型的集成分类算法预测化学治疗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72,与logistic回归模型(AUC=0.791)相比预测效能更优。结论 PICC留置时间、导管移动情况、合并糖尿病情况、换药频次、WBC水平及免疫功能是化学治疗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随机森林模型的集成分类算法可用于对化学治疗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的预测分析,其预测性能优于logistic回归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治疗 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感染 外周静脉 随机森林模型
下载PDF
腔内心电图联合超声引导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技术尖端定位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黎洪群 罗君 +2 位作者 梁芳 刘燕 翁恋恋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8期89-93,共5页
目的:探究腔内心电图联合超声引导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技术尖端定位的应用。方法:临床研究对象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10月在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PICC门诊接受PICC置管的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目的:探究腔内心电图联合超声引导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技术尖端定位的应用。方法:临床研究对象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10月在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PICC门诊接受PICC置管的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取腔内心电图定位下置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进行超声引导PICC下置管。观察两组穿刺成功率、PICC尖端位置、数字评分法(NRS)评分、患者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88.89%)显著高于对照组(68.89%),且总置管成功率(97.78%)相对于对照组(86.67%)更高(P<0.05);观察组PICC尖端定位到达最佳位置率(95.45%)相对于对照组(76.92%)更高(P<0.05)。观察组NR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满意度(95.56%)相对于对照组(66.67%)更高(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4.44%)相对于对照组(20.00%)更低(P<0.05)。结论:针对接受PICC置管患者采取腔内心电图联合超声引导定位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患者置管成功率,提高患者PICC尖端定位到达最佳位置率及降低患者疼痛程度;另一方面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心电图 超声引导 外周静脉 中心静脉导管技术
下载PDF
早产儿经大隐静脉行PICC置管最佳置管深度的临床研究
11
作者 蒋娜 卿玲芳 +3 位作者 熊波 李颖 何利 薄涛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46-1052,共7页
目的分析早产儿经大隐静脉(great saphenous vein,GSV)行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置管最佳置管深度(optimal placement depth,OPD)与体格测量参数之间的相关性,以期建立经GSV... 目的分析早产儿经大隐静脉(great saphenous vein,GSV)行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置管最佳置管深度(optimal placement depth,OPD)与体格测量参数之间的相关性,以期建立经GSV PICC置管OPD的预测公式。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12月—2024年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经GSV PICC置管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穿刺部位不同[膝关节(knee joint,KJ)或踝关节(ankle joint,AJ)GSV],分为GSV-KJ置管组(38例)和GSV-AJ置管组(33例)。测量置管时体重(body weight,BW)、身长、上部量、下部量、头围、腹围,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上述变量与OPD的相关性,构建早产儿经GSV PICC置管OPD的预测公式,比较传统预估公式和新预测公式的预测深度与理想的OPD之间的预测残差。结果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GSV-KJ置管组和GSV-AJ置管组PICC OPD与BW、身长、上部量、下部量、头围、腹围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两组中其与BW的相关性均最高;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GSV-KJ置管组和GSV-AJ置管组PICC置管OPD与BW呈线性关系。OPD预测方程分别为:GSV-KJ PICC置管OPD(cm)=13.1+2.7×BW(kg),GSV-AJ PICC置管OPD(cm)=13.4+6.0×BW(kg);新预测公式的预测残差显著小于传统预估公式(P<0.05)。结论早产儿经GSV PICC置管OPD与BW呈正相关,依据BW构建的新预测公式的预测结果更接近理想的OP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大隐静脉 最佳置管深度 模型预测 早产儿
下载PDF
肺癌化疗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血栓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12
作者 郝媛媛 张伟杰 贾莉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8期997-1001,共5页
目的探讨肺癌化疗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相关性血栓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山西医科大学附属运城市中心医院接受PICC化疗的2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倾向匹配法按照置管相关性血栓(CRT)发生情况... 目的探讨肺癌化疗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相关性血栓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山西医科大学附属运城市中心医院接受PICC化疗的2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倾向匹配法按照置管相关性血栓(CRT)发生情况将其分为CRT组37例和NCRT组128例。收集患者相关的临床指标,分析肺癌化疗PICC置管后发生CRT的影响因素,据此构建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结果应用抗血管生成类化疗药物、既往存在血栓史、置管后负重、置管时穿刺次数≥2次均是肺癌化疗患者PICC发生置管CRT的危险因素(OR≥1,P﹤0.05)。根据危险因素绘制的CRT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C指数=0.866),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66,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经外部校正曲线分析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性。结论肺癌化疗患者PICC置管后发生CRT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具有理想的临床应用价值,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性,临床上可据此量化性评估肺癌经PICC置管化疗患者CRT的发生风险,并给予专项治疗干预,以提高化疗安全性,延长PICC使用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化疗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 置管相关性血栓 危险因素 列线图
下载PDF
神经重症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分割线列线图构建与验证
13
作者 刘琴 杜更胜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30期13-18,共6页
目的 分析神经重症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发生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风险列线图模型进行验证。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3年10月在新余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心医院留置PICC的144例神经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 目的 分析神经重症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发生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风险列线图模型进行验证。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3年10月在新余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心医院留置PICC的144例神经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置管1个月后是否发生相关性静脉血栓进行分组,分为发生相关性静脉血栓组(n=35)和未发生相关性静脉血栓组(n=109)。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相关因素,构建列阵图风险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Homst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分别对模型进行性能评价。并另选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模型外部验证。结果 144例神经重症患者PICC置管后发生相关性静脉血栓的概率为24.31%。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发生相关性静脉血栓组和未发生相关性静脉血栓组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颈内静脉置管、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高APACHE-Ⅱ评分(β=0.272,OR=1.313,P<0.001,95%CI:1.127~1.530)、颈内静脉置管(β=1.729,OR=5.637,P=0.001,95%CI:2.072~15.341)、PT(β=0.170,OR=1.185,P=0.009,95%CI:1.043~1.348)、D-二聚体(β=2.457,OR=11.666,P=0.039,95%CI:1.130~120.416)、FIB(β=0.803,OR=2.232,P=0.001,95%CI:1.374~3.626)均是神经重症患者PICC置管后发生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内部验证,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χ2=5.153,P>0.05,模型拟合优度良好;ROC曲线下面积为0.850(P<0.001,95%CI:0.777~0.923),灵敏度为80.00%,特异性为75.20%。外部验证,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χ2=6.158,P>0.05,模型拟合优度较好;ROC曲线下面积为0.821(P<0.001,95%CI:0.668~0.974),灵敏度为81.30%,特异性为78.60%。模型预测神经重症患者PICC置管后发生相关性静脉血栓的校正曲线总体趋势与理想曲线基本吻合,表明该模型拟合优度良好,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结论 高APACHE-Ⅱ评分、颈内静脉置管、PT、D-二聚体、FIB均是神经重症患者PICC置管后发生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本研究模型预测的风险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能够有效预测神经重症患者PICC置管后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重症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相关性静脉血栓 风险列线图模型
下载PDF
1例超早产儿经股静脉留置PICC导管扩张拔管困难的护理
14
作者 高榕瑛 程莉萍 +2 位作者 李秋平 陈彩玲 周京京 《护士进修杂志》 2024年第18期1998-2001,共4页
总结1例超早产儿(extremely preterm infant,EPI)经股静脉留置PICC导管扩张拔管困难的护理措施。患儿因“窒息复苏后机械通气4 h”于2023年3月17日入住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 总结1例超早产儿(extremely preterm infant,EPI)经股静脉留置PICC导管扩张拔管困难的护理措施。患儿因“窒息复苏后机械通气4 h”于2023年3月17日入住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并经股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PICC留置第40天出现管路堵塞,尝试拔管失败,行胸腹X片显示体内导管约2.5 cm长未见显影,但内外长度与导管尖端位置均未发生改变,经气管插管、肌松、施压回抽后成功拔除导管。患儿住院100 d后体重达2.87 kg,治愈出院。EPI发生PICC拔管困难时切勿暴力拔管,需认真查找并分析原因,采用适合的措施,安全拔除导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拔管困难 导管扩张 股静脉 超早产儿
下载PDF
Power PICC Solo与CVC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的应用
15
作者 林珠豆 邓漫漫 杜丹丹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14期190-194,共5页
目的探讨末端瓣膜耐高压注射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application of power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solo,Power PICC Solo)与经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末端瓣膜耐高压注射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application of power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solo,Power PICC Solo)与经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3年6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00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根据患者置管方法分为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组(n=58)和CVC组(n=42),PICC组采用Power PICC Solo,CVC组采用CVC。比较2组患者的置管成功情况、操作时间、导管置留时间、置管费用、置管后舒适度、患者液体流速、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结果PICC组置管成功率优于CV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操作时间短于CVC组,导管置留时间长于CVC组,置管费用高于CV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患者舒适度优于CV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置管后第1、10、20、30天,PICC组患者液体流速均低于CVC组,且2组患者置管后第30天流速均低于置管后第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患者血栓性静脉炎发生率高于CVC组,导管感染发生率低于CV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血气胸、导管异位、导管脱落等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操作技术满意度评分为(17.24±2.17)分,高于CVC组的(14.07±2.6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VC比较,Power PICC Solo能够提高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降低置管操作时间,延长导管置留时间,提高患者置管后舒适度,但置管费用较高,且血栓性静脉炎发生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造血干细胞移植 经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 置管成功率 导管置留时间 满意度
下载PDF
高龄病人PICC导管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列线图模型的构建
16
作者 王炜 郝其艳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27-831,共5页
目的:通过筛选高龄病人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估模型的区分度与一致性。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收集2014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226例PICC置管高龄病人... 目的:通过筛选高龄病人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估模型的区分度与一致性。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收集2014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226例PICC置管高龄病人临床资料,统计导管相关性上肢DVT发生率。根据是否发生上肢DVT分为DVT组与非DVT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影响上肢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将危险因素纳入R软件构建预测上肢DVT发生风险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与拟合优度检验评估预测模型的区分度与一致性。结果:PICC置管高龄病人上肢DVT发生率为20.35%(46/226)。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合并恶性肿瘤、置管前D-二聚体水平、置管期间手术史是影响高龄PICC置管病人上肢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列线图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7,校准曲线斜率接近1,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9.637,P=0.291。结论:基于高龄病人PICC导管相关性上肢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区分度与一致性良好,对预防高龄PICC置管病人发生上肢DVT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上肢深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列线图模型 调查研究
下载PDF
肝胆外科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17
作者 李宁宁 宋红霞 《淮海医药》 CAS 2024年第5期471-475,共5页
目的:探究肝胆外科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因素,并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3月某院肝胆外科接受治疗并留置PICC导管的258例患者的病历资料,依据是否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将... 目的:探究肝胆外科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因素,并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3月某院肝胆外科接受治疗并留置PICC导管的258例患者的病历资料,依据是否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因素,根据影响因素建立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估模型诊断效能。结果:258例患者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40例,其中局部感染20例,导管相关血流感染20例;感染患者血液中共培养分离病原菌61株,其中革兰氏阳性菌35株,革兰氏阴性菌23株,真菌3株。单因素分析显示,2组患者间性别、既往手术史、置管季节、有无心血管疾病、穿刺部位、穿刺血管、穿刺方法、导管类型、周期性导管维护、静脉炎史及导管堵塞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年龄≥60岁、有糖尿病史、单次置管穿刺数≥2次、使用双腔导管及导管留置时间≥7 d的比例高于未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有糖尿病史、单次置管穿刺数≥2次、使用双腔导管及导管留置时间≥7 d为肝胆外科患者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该预测模型AUC值为0.865,敏感度为75.00%,特异度为86.70%。结论:肝胆外科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较高,年龄、合并基础疾病、穿刺次数、导管腔数及导管留置时间均是其影响因素,临床应针对上述影响因素进行提前干预予以降低感染发生率,构建预测模型有助于帮助临床筛选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高危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 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 影响因素 预防 预测模型
下载PDF
根本原因分析法在肿瘤患者PICC拔管中的应用
18
作者 龚莉燕 饶玉莲 +4 位作者 许丽贞 钟燕慧 陈燕丽 彭丽贞 林雅军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30期86-88,共3页
目的 探析根本原因分析法(RCA)在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拔管困难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从我院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诊治的肿瘤PICC拔管困难患者中选取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时间分组,其中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的30例应... 目的 探析根本原因分析法(RCA)在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拔管困难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从我院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诊治的肿瘤PICC拔管困难患者中选取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时间分组,其中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的30例应用RCA质量改进前,即使用常规管理,2022年7月至2023年12月的30例应用RCA质量改进后,即组建RCA管理团队,借助RCA对肿瘤患者PICC拔管困难的根本原因进行分析,并根据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制订并实施相应的干预措施。统计RCA质量改进前及改进后地拔管成功率、并发症及护理质量(医院自制的护理质量调查问卷)。结果 改进后拔管成功率高于改进前(P <0.05)。改进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改进前(P <0.05)。改进后操作技术、患者满意度、服务态度、拔管效果的评分及总分均较改进前高(P <0.05)。结论 肿瘤PICC拔管困难患者进行RCA分析根本原因并实施相应干预措施,可提高拔管成功率,降低并发症风险,改善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根本原因分析法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拔管困难
下载PDF
UVC联合PICC在极低体重儿中的应用
19
作者 肖玉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29期156-160,共5页
目的:探究脐静脉置管(UVC)联合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极低体重儿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2022年1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毕节医院收治的82例极低体重儿。根据置管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PICC... 目的:探究脐静脉置管(UVC)联合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极低体重儿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2022年1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毕节医院收治的82例极低体重儿。根据置管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PICC,观察组给予UVC联合PICC。比较两组体重情况及住院时间,置管前后营养状况、骨代谢指标、并发症及家属满意度。结果:置管后,观察组体重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后,观察组白蛋白、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后,观察组碱性磷酸酶(ALP)、磷(P)、钙(Ca)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属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VC联合PICC能够有效提高极低体重儿体重增长,改善营养状况及骨代谢,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缩短住院时间,进而提高家属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低体重儿 脐静脉置管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 住院时间 营养状况 骨代谢指标 并发症
下载PDF
白血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患者门诊维护中应用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的效果分析
20
作者 李宗燕 李清燕 陈晓霞 《中外医疗》 2024年第8期150-153,共4页
目的分析白血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应用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的效果。方法便利选取2020年8月—2023年7月古浪县人民医院门诊维护的72例白血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据法分为对照组、观察... 目的分析白血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应用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的效果。方法便利选取2020年8月—2023年7月古浪县人民医院门诊维护的72例白血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据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常规护理联合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最终护理实施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及家属各项护理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置管期间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78%,低于对照组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56,P<0.05);观察组患者健康行为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白血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患者门诊维护期间应用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能够提高患者护理质量,提升患者健康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门诊维护 基于微信平台 延续性护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