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0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ocus on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被引量:54
1
作者 Paolo Cotogni Mauro Pittiruti 《World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2014年第4期80-94,共15页
Venous access devices are of pivotal importance for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a variety of disease states and in a variety of clinical settings(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surgery) and for diff... Venous access devices are of pivotal importance for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a variety of disease states and in a variety of clinical settings(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surgery) and for different purposes(fluids or drugs infusions, parenteral nutrition, antibiotic therapy, hemodynamic monitoring, procedures of dialysis/apheresis). Howeve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are commonly worried about the possible consequences that may result using a central venous access device(CVAD)(mainly, bloodstream infections and thrombosis), both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s) and cent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CICCs). This review aims to discuss indications, insertion techniques, and care of PICC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PICCs have many advantages over standard CICCs. First of all, their insertion is easy and safe-due to their placement into peripheral veins of the armand the advantage of a central location of catheter tip suitable for all osmolarity and p H solutions. Using the ultrasound-guidance for the PICC insertion, the risk of hemothorax and pneumothorax can be avoided, as wellas the possibility of primary malposition is very low. PICC placement is also appropriate to avoid post-procedural hemorrhage in patients with an abnormal coagulative state who need a CVAD. Some limits previously ascribed to PICCs(i.e., low flow rates, difficult central venous pressure monitoring, lack of safety for radio-diagnostic procedures, single-lumen) have delayed their start up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s as common practice. Though, 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power-injectable PICCs overcomes these technical limitations and PICCs have started to spread in critical care settings. Two important take-home messages may be drawn from this review. First,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varies depending on venous accesses and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should be aware of the different clinical performance as well as of the different risks associated with each type of CVAD(CICCs or PICCs). Second, an inappropriate CVAD choice and, particularly, an inadequate insertion technique are relevant-and often not recognized-potential risk factors for complication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e strongly believe that all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involved in the choice, insertion or management of CVAD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should know all potential risk factors of complications. This knowledge may minimize complications and guarantee longevity to the CVAD optimizing the risk/benefit ratio of CVAD insertion and use. Proper management of CVADs in critical care saves lines and lives. Much evidence from the medical literature and from the clinical practice supports our belief that, compared to CICCs, the so-called power-injectable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are a good alternative choice in critical ca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venous access devices Ultrasound guidance Guidelines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Blood stream INFECTIONS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 Critical CARE medicine PEDIATRICS
下载PDF
Analysis of Use and Outcomes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Line) in Hemato-Oncological Patients
2
作者 Sulav Sapkota Radheshyam Naik 《Journal of Cancer Therapy》 2018年第1期35-41,共7页
Aims: To audit the use and outcomes of using PICC lines in hemato-oncological patients. Objectives: To study the demographics of patients: ?studying the use of PICC line in hemato-oncological patients;studying the rat... Aims: To audit the use and outcomes of using PICC lines in hemato-oncological patients. Objectives: To study the demographics of patients: ?studying the use of PICC line in hemato-oncological patients;studying the rate of complications in PICC line;studying the cause of early removal of PICC line. Methods: All PICCs inserted in adult hemato-oncological patients in Hematology and Medical Oncology Department of Health Care Global (HCG) Hospital were studied prospectively, as per the proforma, till PICCs were removed or patient expired and the pattern of complications were noted. Results: Eighty-four PICCs were inserted over a period of initial nine months and followed for a total of 1 year with three months post insertion duration for a total of 10,868 catheter-days (mean of 129 days i.e. 4.3 months, range: 1 to 288 days). The most common indication for PICC was chemotherapy (100%). Among them 19 (22%) PICCs had complications and 12 were removed at the rate of 1.1/1000 PICC-days. Complications with haematologic malignancies were more as compared to those with solid tissue malignancies. Conclusions: Despite significant complication rates, PICCs are a relatively safe and cost effective mode of establishing central venous ac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 Vascular Access Device (VAD)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R-BSI) 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 Performance Status (ECOG PS)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CVC)
下载PDF
Viabahn Stent Graft for Inadvertent Insertion of a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in the Subclavian Artery
3
作者 Yuchen Cao Masaaki Koide Masakazu Watanabe 《World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CAS 2022年第7期397-402,共6页
Subclavian artery (SCA) injuries associated with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CVC) insertion are uncommon yet lethal complications that typically require surgical treatment. This case report presents the case of a 94... Subclavian artery (SCA) injuries associated with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CVC) insertion are uncommon yet lethal complications that typically require surgical treatment. This case report presents the case of a 94-year-old man with an iatrogenic right SCA injury resulting from a misplaced CVC. Computed tomography revealed the catheter piercing the right internal jugular vein to enter the right SCA and then reaching the aortic arch. Emergent endovascular treatment was performed, and a 13-mm × 50-mm self-expanding Viabahn stent graft (W.L. Gore & Associates, Flagstaff, AZ, USA) was placed via the right brachial artery. The misplaced catheter was successfully removed under simultaneous postdeployment balloon dilatation. This case highlights the utility of the Viabahn stent graft for iatrogenic right SCA injury caused by a misplaced CVC and presents some insights and tips for a safer proced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Insertion Iatrogenic Subclavian Artery Injury Viabahn Stent Graft Endovascular Treatment Surgical techniques
下载PDF
重型血友病A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现状分析
4
作者 甄英姿 陈振萍 +5 位作者 刘国青 王春立 艾迪 吴心怡 迟巍 吴润晖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264-268,共5页
目的探索和总结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重型血友病治疗中的经验。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023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接受PICC的重型血友病A儿童的基本信息,电话询问其目前治疗现状及PICC并发症情况。结果... 目的探索和总结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重型血友病治疗中的经验。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023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接受PICC的重型血友病A儿童的基本信息,电话询问其目前治疗现状及PICC并发症情况。结果共纳入76例重型血友病A患儿,中位年龄4.2(2.3-5.8)岁,共安装123次PICC。安装PICC前,有17.1%(13/76)的患儿开展了家庭治疗;安装后,84.2%(64/76)的患儿进行了家庭治疗。有7.9%(6/76)的患儿出现导管位置改变,10.5%(8/76)出现导管阻塞,39.5%(30/76)出现贴膜下以及贴膜周围皮肤皮疹,2例患儿出现导管相关血栓,5例自行将PICC导管拔除,7例出现导管相关感染。结论重型血友病A患儿PICC置入后,置管局部皮疹、导管堵塞、导管滑脱、导管血栓及导管相关感染等并发症较常发生,应充分考虑多种因素,为其建立最适合的血管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友病 儿童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并发症 家庭治疗
下载PDF
颈静脉、锁骨下静脉汇入无名静脉区的影像解剖分型研究及其在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
5
作者 徐志宾 徐远 王鑫 《海南医学》 2024年第2期258-261,共4页
目的 研究双侧颈静脉、锁骨下静脉汇入无名静脉“三岔口”区的局部影像解剖并进行分型,初步探讨其在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方法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0月至2022年11月中心静脉置管病例389例,根据锁骨下静脉、颈静脉汇入无... 目的 研究双侧颈静脉、锁骨下静脉汇入无名静脉“三岔口”区的局部影像解剖并进行分型,初步探讨其在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方法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0月至2022年11月中心静脉置管病例389例,根据锁骨下静脉、颈静脉汇入无名静脉区局部影像解剖特点进行分型,右侧分为5型,左侧分为4型,结合置管后胸部X线片、CT检查、腔内心电及超声等资料明确中心静脉管位置,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三岔口”区影像解剖分型与中心静脉导管异位的关系。结果 389例病例右侧“三岔口”区影像解剖分型中Ⅰ型占44.7%、Ⅱ型占24.7%、Ⅲ型占10.3%、Ⅳ型占17.2%、Ⅴ型占3.1%;左侧“三岔口”区影像解剖分型中Ⅰ型占29.3%、Ⅱ型占59.9%、Ⅲ型占9.8%、Ⅳ型占1.0%。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共271例,右侧入路180例中导管异位共24例,其中Ⅰ型3例、Ⅱ型5例、Ⅲ型4例、Ⅳ型7例、Ⅴ型5例,左侧入路91例中导管异位共3例,其中Ⅱ型2例、Ⅲ型1例;中心静脉导管异位发生率PICC右侧入路各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96,P=0.019),左侧入路各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73,P=0.557)。CVC置管118例,右侧入路104例中导管异位5例,其中Ⅱ型2例、Ⅲ型2例、Ⅳ型1例,左侧入路14例中导管异位3例,其中Ⅱ型2例、Ⅳ型1例,中心静脉导管异位发生率CVC右侧入路各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403,P=0.116),左侧入路各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497,P=0.213)。结论 颈静脉、锁骨下静脉汇入无名静脉区的影像解剖分型右侧Ⅰ型最多见,左侧Ⅱ型最多见,局部影像解剖分型与中心静脉导管异位存在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静脉 锁骨下静脉 无名静脉 影像解剖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下载PDF
乳腺癌患者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抗凝治疗
6
作者 李伟 陈占 +2 位作者 鲁磊 王冰涛 尚宏清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3期327-331,共5页
目的总结分析乳腺癌患者发生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诊治经验。方法收集2021年6月至2023年3月北京市海淀医院收治的发生PICC相关上肢DVT的134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抗凝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低... 目的总结分析乳腺癌患者发生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诊治经验。方法收集2021年6月至2023年3月北京市海淀医院收治的发生PICC相关上肢DVT的134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抗凝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低分子肝素组(n=65)和利伐沙班组(n=69)。比较两组患者的乳腺癌专科信息和启动抗凝治疗后3个月的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分期、肿瘤部位、手术情况、放疗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随访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导管功能失用率、上肢DVT复发率、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发生了轻微出血。治疗前,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12周,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与利伐沙班治疗乳腺癌患者PICC相关上肢DVT的疗效与安全性相当,但利伐沙班可能更方便患者出院后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深静脉血栓 低分子肝素 利伐沙班
下载PDF
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的Meta分析
7
作者 钟学红 王晶晶 +1 位作者 吴旭红 王娟 《中国医药》 2024年第6期884-887,共4页
目的系统评价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CINAHL、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与新生儿PICC相... 目的系统评价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CINAHL、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与新生儿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率相关的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5月17日。双人进行筛选、质量评价后,采用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项研究,总样本量为4573例,其中共发生104例PICC相关性血栓。Meta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为1.7%(95%置信区间:0.5%~3.6%)。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发表年份为2017—2021年的文献、经下肢静脉置管的新生儿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更高。结论新生儿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为1.68%。经下肢静脉置管时,血栓的发生率更高,因此对于凝血功能障碍、血栓发生风险高的新生儿,应尽量避免选择经下肢静脉置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 新生儿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META分析
下载PDF
多学科协作风险管控预防肿瘤病人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效果观察
8
作者 孙媛媛 倪春湘 +2 位作者 赵浩 马丽 仲畅 《循证护理》 2024年第7期1249-1252,共4页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MDT)风险管控预防肿瘤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在本院留置PICC的肿瘤病人1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MDT)风险管控预防肿瘤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在本院留置PICC的肿瘤病人1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MDT风险管控护理,比较两组PICC穿刺、维护质量、相关性静脉血栓及腋下静脉最大血流速度(Vmax),平均血流速度(Vmean)情况。结果:观察组PICC一次穿刺成功率、维护质量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护理后腋下静脉Vmax、Vmean快于护理前,观察组护理后腋下静脉Vmax、Vmean快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11%,低于对照组的11.58%(P<0.05)。结论:MDT风险管控可提高肿瘤病人PICC穿刺、维护质量,改善腋下静脉循环,有利于改善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学科协作 预防 肿瘤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静脉血栓 护理
下载PDF
PICC带管出院患者导管居家维护模式的可行性研究分析
9
作者 赵海丽 刘柳 +2 位作者 李耀丽 周海燕 李玉青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3期5-7,共3页
目的 观察PICC带管出院患者导管居家维护模式的可行性。方法 将我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60例PICC带管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n=30)给予常规返院导管维护,观察组(n=30)给予导管居家维护,对比两组的单次... 目的 观察PICC带管出院患者导管居家维护模式的可行性。方法 将我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60例PICC带管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n=30)给予常规返院导管维护,观察组(n=30)给予导管居家维护,对比两组的单次维护费用及时间、平均留置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维护依存性。结果 观察组单次维护费用为(58.17±5.64)元,低于对照组的(132.78±9.85)元,两组单次维护费用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6.004,P=0.000);观察组单次维护时间(81.13±7.62)min,较对照组的(203.34±15.67)min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8.416,P=0.000)。观察组PICC平均留置时间为(141.82±13.56)d,对照组PICC平均留置时间为(137.43±14.08)d,两组PICC平均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t=1.230,P=0.224)。观察组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36.67%,对照组26.67%,两组导管相关并发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0.693,P=0.405﹚。观察组能按时进行PICC导管维护者为28例,按时维护依存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5.455,P=0.020﹚。结论 PICC带管出院患者导管居家维护模式具有一定可行性,在不增加导管相关并发症及延长留置时间的前提下,可以有效地减少维护费用、缩短维护时间,提高患者维护依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居家维护 导管相关并发症
下载PDF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与PICC在血液肿瘤患者中的临床价值
10
作者 王九凤 王莉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15期2350-2352,共3页
目的 比较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PA)与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血液肿瘤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血液肿瘤患者化疗期间选用合适的中心静脉给药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2021年3月至2023年2月就... 目的 比较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PA)与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血液肿瘤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血液肿瘤患者化疗期间选用合适的中心静脉给药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2021年3月至2023年2月就诊的血液肿瘤患者80例,根据置管方法不同随机分为VPA组38例和PICC组42例,比较2组并发症、舒适度、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VPA组并发症发生率5.26%,低于PICC组的26.19%,VPA组未发现导管阻塞、血流感染、皮肤过敏等并发症,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6个维度的比较中,1个社会关系功能无差异,其余5个VPA组均高于PICC组,2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PA组舒适度更高(P<0.05)。结论 相比于PICC静脉给药方法,VPA并发症少,舒适度好,更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满足血液肿瘤患者长期治疗需求,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血液肿瘤
下载PDF
以危机预防理论为指导的新生儿PICC置管风险管理方案的构建及应用
11
作者 刘丽君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6期1149-1152,共4页
目的构建以危机预防理论为指导的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风险管理方案,并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医学科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66例拟行PICC置管的新生儿为对象,按照... 目的构建以危机预防理论为指导的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风险管理方案,并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医学科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66例拟行PICC置管的新生儿为对象,按照收治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以危机预防理论为指导的风险管理干预措施。对比两组患儿PICC置管1个月内风险事件(导管堵塞、液体外渗、皮下血肿、感染)发生情况。对比穿刺时疼痛情况[新生儿急性疼痛行为评分量表(NIAPAS)及脸、腿、活动、哭闹、安抚评估量表(FLACC)]。结果观察组风险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穿刺时NIAPAS、FLACC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危机预防理论为指导的风险管理干预措施可减轻新生儿PICC置管穿刺痛感,降低置管后风险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 新生儿 危机预防理论 风险管理
下载PDF
1例双侧乳腺癌不同术式后保留PICC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童语 林琴 +3 位作者 李旭英 袁忠 宋小花 刘维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64,共4页
总结1例行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右侧乳房重建术患者成功保留患肢PICC的护理经验。护理重点包括术前多学科评估保留PICC的利弊,制定和实施周密的综合护理方案;加强对症管理、康复锻炼,加强营养支持及心理康复;强化延续护理。结果患者... 总结1例行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右侧乳房重建术患者成功保留患肢PICC的护理经验。护理重点包括术前多学科评估保留PICC的利弊,制定和实施周密的综合护理方案;加强对症管理、康复锻炼,加强营养支持及心理康复;强化延续护理。结果患者术后住院18 d,切口愈合好,携带PICC出院。出院后继续相关治疗至治疗结束拔除PICC,共留置338 d(入院前留置128 d,住院期间留置85 d,出院后留置125 d),未发生PICC相关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乳房重建 静脉血栓 外科护理
下载PDF
留置PICC老年患者握拳运动依从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13
作者 甘洁梅 张小芳 +5 位作者 陈国连 徐永荣 赵志莹 陈莹莹 李燕 谭玉花 《广西医学》 CAS 2024年第7期1027-1030,共4页
目的调查留置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老年患者握拳运动依从性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20例留置PICC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握拳运动认知量表、握拳运动依从性量表、PICC相关性血栓认知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采用多... 目的调查留置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老年患者握拳运动依从性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20例留置PICC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握拳运动认知量表、握拳运动依从性量表、PICC相关性血栓认知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留置PICC的老年患者握拳运动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结果120例老年患者握拳运动认知量表总分为(15.65±7.01)分,握拳运动依从性量表总分为(8.79±3.00)分,PICC相关性血栓认知量表总分为(46.43±19.62)分,上述量表总分均处于中低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置管天数、握拳运动认知量表总分、PICC相关性血栓认知量表总分是留置PICC的老年患者握拳运动依从性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留置PICC的老年患者握拳运动依从性较低,置管天数、握拳运动认知情况、PICC相关性血栓认知情况是留置PICC的老年患者握拳运动依从性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老年人 握拳运动 依从性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肺癌化疗病人发生P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风险Nomogram模型的构建
14
作者 王惠萍 曹英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2668-2674,共7页
目的:探究肺癌化疗病人发生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构建其风险Nomogram模型,并进一步验证该模型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0年12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391例原发... 目的:探究肺癌化疗病人发生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构建其风险Nomogram模型,并进一步验证该模型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0年12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391例原发性肺癌化疗病人,比较病人的临床资料,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肺癌化疗病人发生P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R软件整合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Nomogram模型。结果:89例(22.76%)肺癌化疗病人出现P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体质指数(≥27.49 kg/m^(2))、糖尿病(是)、纤维蛋白原(FIB)(≥3.60 g/L)、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33 s)、D-二聚体(≥0.90 mg/L)以及C反应蛋白(CRP)(≥5.80 mg/L)是肺癌化疗病人发生P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该Nomogram模型预测与实际观测结果的吻合度较好,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832[95%CI(0.793,0.866)],当高风险阈值>0.05时,此Nomogram模型在预测肺癌化疗病人P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高风险的方面可提供高于单个独立危险因素的额外临床净收益。结论:基于体质指数、糖尿病、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D-二聚体以及C反应蛋白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Nomogram模型在预测肺癌化疗病人发生P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具备可行性,可为临床风险分层及制定护理策略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化疗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上肢静脉血栓 Nomogram模型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留置针联合改良塞丁格技术应用于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置管中的效果分析
15
作者 李莉 陈玉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12期73-75,共3页
目的:分析留置针联合改良塞丁格技术应用于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置管(PICC)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12月于泰安市妇幼保健院行PICC的新生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实施留置针联... 目的:分析留置针联合改良塞丁格技术应用于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置管(PICC)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12月于泰安市妇幼保健院行PICC的新生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实施留置针联合改良塞丁格技术,对照组实施常规盲穿法。比较两组置管效果。结果:观察组家属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结论:留置针联合改良塞丁格技术应用于新生儿PICC中的效果显著,能够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与家属满意度,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置针 改良塞丁格技术 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置管 新生儿
下载PDF
儿童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和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顾宇静 谢珺 +1 位作者 吴菲菲 范菊红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42-1252,共11页
目的:对儿童病人使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和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评价与分析。方法:通过对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MedLine、EBSCO、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 目的:对儿童病人使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和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评价与分析。方法:通过对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MedLine、EBSCO、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关于儿童使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与输液港的文献进行检索,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12月20日。由2名经过循证培训的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并进行交叉核对后,采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进行相关并发症的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2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使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比较,儿童病人使用静脉输液港静脉炎发生率[RR=20.69,95%CI(10.56,40.54),P<0.000 01]、堵管发生率[RR=4.44,95%CI(2.88,6.85),P<0.000 01]、血栓发生率[RR=3.08,95%CI(1.91,4.97),P<0.000 01]、导管脱出或移位发生率[RR=6.89,95%CI(3.56,13.31),P<0.000 01]、穿刺点渗血、渗液发生率[RR=10.06,95%CI(6.61,15.32),P<0.000 01]、感染发生率[RR=3.87,95%CI(2.67,5.62),P<0.000 01]、导管断裂[RR=3.01,95%CI(1.19,7.64),P=0.02]、一次置管成功率[RR=0.95,95%CI(0.90,1.00),P=0.04]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儿童病人使用静脉输液港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夹闭综合征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40,95%CI(0.10,1.52),P=0.18]。结论:现有证据表明,儿童使用输液港可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安全、可靠、具有优势的输液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儿科 并发症 META分析 循证护理
下载PDF
结直肠癌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相关性血栓的列线图构建及验证
17
作者 林晓君 冯桂银 胡雯 《当代医学》 2024年第8期11-15,共5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PICC)相关性血栓(PRT)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模型。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1月福建省肿瘤医院收治的648例PICC置管的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3∶1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n=486...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PICC)相关性血栓(PRT)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模型。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1月福建省肿瘤医院收治的648例PICC置管的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3∶1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n=486)和验证组(n=162)。采用LASSO回归筛选变量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训练组患者发生PRT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模型对两组进行内部和外部验证。结果发生PRT患者与未发生PRT患者糖尿病、置管前D-二聚体水平、置管位置、导管型号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LASSO交叉验证法计算最佳λ参数,并在最佳λ参数处选择回归系数非零的变量作为潜在的预测因子,结果显示糖尿病、置管前D-二聚体水平、置管位置、导管型号是发生PRT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置管前D-二聚体>0.5mg/L、左侧置管、5Fr型号导管均是发生PR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对训练组和验证组进行内部和外部验证,结果显示,两组的一致性指数分别为0.754和0.774;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分别为χ^(2)=0.744,P=0.384和χ^(2)=6.199,P=0.401;绘制校准曲线显示两组的预测结果和实测结果一致性均良好。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对判断PRT高危人群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术 静脉血栓 列线图
下载PDF
PICC与TIVAP在脑胶质瘤患者中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爽爽 戴慧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16期57-60,65,共5页
目的 比较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与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otally 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TIVAP)在脑胶质瘤患者中的应用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 目的 比较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与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otally 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TIVAP)在脑胶质瘤患者中的应用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杭州市肿瘤医院行PICC或TIVAP置管的130例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置管方式将其分为PICC组(55例)和TIVAP组(75例),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前后1周血浆D-二聚体(D-dimer,D-D)水平变化、导管相关总并发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因导管并发症拔管率和导管留置时间。结果 置管后1周,PICC组患者的D-D水平显著高于本组置管前1周和TIVAP组(P<0.05);TIVAP组患者置管前后的D-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IVAP组患者的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因导管并发症拔管率均显著低于PICC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显著长于PICC组(P<0.05)。结论 脑胶质瘤患者PICC置管后1周D-D水平升高,在该时段应加强深静脉血栓防治管理。与PICC相比,TIVAP对D-D水平影响较小,临床应用效果更好,值得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 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胶质瘤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PICC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因素
19
作者 胡娟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6期10-13,共4页
目的:分析急性白血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该院收治的89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PICC,根据是否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将其分为发生组和未... 目的:分析急性白血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该院收治的89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PICC,根据是否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将其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收集两组临床资料,分析急性白血病PICC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89例急性白血病PICC患者,共发生22例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为24.72%(22/89);两组年龄、合并糖尿病、化疗次数、穿刺次数、置管时间、导管滑脱、糖皮质激素使用史、免疫功能、换药间隔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体质量指数、合并高血压、疾病类型、穿刺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化疗次数≥6次、穿刺次数≥3次、置管时间≥2个月、发生导管滑脱、有糖皮质激素使用史、免疫功能低下、换药间隔时间≥8 d均为急性白血病PICC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化疗次数≥6次、穿刺次数≥3次、置管时间≥2个月、发生导管滑脱、有糖皮质激素使用史、免疫功能低下、换药间隔时间≥8 d均为急性白血病PICC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导管相关性感染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患者参与控制联合前瞻性干预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化疗患者的效果
20
作者 王晓云 刘海平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14期160-162,共3页
目的 探讨患者参与控制联合前瞻性干预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化疗患者的效果。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100例AML行PICC置管化疗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 目的 探讨患者参与控制联合前瞻性干预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化疗患者的效果。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100例AML行PICC置管化疗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前瞻性干预,观察组实施患者参与控制联合前瞻性干预,干预6个月。比较两组置管前及置管6个月时自我护理能力、心理状态,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置管6个月时,两组自我护理能力量表评分均较置管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置管6个月时,两组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较置管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患者参与控制联合前瞻性干预可提高AML行PICC置管化疗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减轻负性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 前瞻性干预 患者参与 并发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