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 L.)抗菌肽杀菌作用初步观察 被引量:33
1
作者 蓝江林 周先治 +1 位作者 卓侃 吴珍泉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66-168,共3页
报道了美洲大蠊(PeriplanetaamericanaL.)抗菌肽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K88)的作用过程.电镜观察表明,美洲大蠊抗菌肽首先使细菌的外层及细胞质膜损伤,形成开口,导致内容物外泄而死亡,最后菌体崩解成碎片.
关键词 美洲大蠊 抗菌肽 大肠杆菌 细胞质膜 杀菌作用
下载PDF
Comparison between Decolorization Effects of Activated Carbon and Macroporous Resin on Periplaneta americana L. Skimmed Cream
2
作者 李洪文 陈俊雅 刘光明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2年第8期1637-1640,共4页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decolorization ef- fects of activated carbon and macroporous resin on Periplaneta americana L. skimmed cream and compa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decolorization ef- fects of activated carbon and macroporous resin on Periplaneta americana L. skimmed cream and compa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two decolorization technologies. [Method] Periplaneta americana L. skimmed cream was decolored with activated carbon and macroporous resin, and freeze-dried to collect solid decolorization products. By investigating the yield, decolorization rate, protein retention rate and decolorization operation proces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two decolorization technologies were compared. [Result] Both activated carbon and macroporous resin can be used for decolorization. To be specific, macroporous resin-decolorization is superior in the yield and protein retention rate, while activated carbon-decolorization is superior in decolorization rate and decolorization operation process. [Conclusion] Macroporous resin-decolorization can be used if protein is the main ingredient required in the experiment, while activated carbon-decolorization can be used if protein is not the main ingredient requi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iplaneta americana l. Skimmed cream Activated carbon Macroporous resin: Decolorization effect
下载PDF
美洲大蠊抗菌肽的提取及其对不同致病菌抑菌活性的影响
3
作者 柳婷婷 王政力 +3 位作者 闫佳许 马艳 朱建军 申红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072-6082,共11页
本试验旨在探究美洲大蠊抗菌肽的最佳提取时间及其对不同致病菌抑菌活性的影响。选取100只5龄美洲大蠊,随机分为2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试验以大肠杆菌为诱导源诱导美洲大蠊产生抗菌肽,诱导组注射1μL 1×10^(8) CFU/kg的... 本试验旨在探究美洲大蠊抗菌肽的最佳提取时间及其对不同致病菌抑菌活性的影响。选取100只5龄美洲大蠊,随机分为2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试验以大肠杆菌为诱导源诱导美洲大蠊产生抗菌肽,诱导组注射1μL 1×10^(8) CFU/kg的大肠杆菌,对照组注射1μL的生理盐水,分别在诱导后12、24、36、48、60和72 h提取美洲大蠊抗菌肽。通过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试验确定美洲大蠊抗菌肽的分子质量,通过BCA试剂盒测定美洲大蠊抗菌肽提取液的蛋白浓度,通过药敏片法测定美洲大蠊抗菌肽提取液的抑菌活性,同时测定其最小抑菌浓度(MIC)、热稳定性、pH稳定性和反复冻融稳定性。结果表明:1)美洲大蠊抗菌肽的分子质量在7.5 ku左右。诱导后12、24、36、48、60、72 h,诱导组美洲大蠊抗菌肽提取液的蛋白浓度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诱导后48 h时美洲大蠊抗菌肽提取液的蛋白浓度最高,因此选择48 h时诱导产生的美洲大蠊抗菌肽进行后续的抑菌试验。2)与对照组相比,诱导组的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极显著升高(P<0.01)。美洲大蠊抗菌肽对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1.0 mg/L,对沙门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3.0 mg/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2.5 mg/L。3)与对照组相比,经75、85、95、100℃水浴加热后的美洲大蠊抗菌肽提取液的抑菌直径显著降低(P<0.05),冻融2、4、6、8、10次的美洲大蠊抗菌肽提取液的抑菌圈直径显著降低(P<0.05),pH为1、3、7、9、11溶液处理后的美洲大蠊抗菌肽提取液的抑菌圈直径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大肠杆菌诱导后48 h为美洲大蠊抗菌肽的最佳提取时间,同时具备浓度高、热稳定性强和耐酸碱等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抗菌肽 抑菌活性 大肠杆菌 沙门氏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下载PDF
美洲大蠊粪便中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及其抗菌活性分析
4
作者 官婷婷 许文慧 +2 位作者 肖光帅 杨大松 杨银河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90-1199,共10页
【目的】探究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粪便中具有抗菌活性的真菌和放线菌,为抗菌药物的开发提供微生物来源。【方法】利用稀释涂布法与选择培养法,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县美洲大蠊养殖场收集的美洲大蠊成虫粪便中分离纯化... 【目的】探究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粪便中具有抗菌活性的真菌和放线菌,为抗菌药物的开发提供微生物来源。【方法】利用稀释涂布法与选择培养法,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县美洲大蠊养殖场收集的美洲大蠊成虫粪便中分离纯化放线菌和真菌;采用牛津杯琼脂扩散法检测菌株代谢产物对6种病原细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aureus)、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和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的抗菌活性;通过16S rDNA和ITS rDNA基因测序鉴定抗菌活性菌株,并利用邻接法构建抗菌活性菌株系统发育树。【结果】从美洲大蠊成虫粪便中分离出真菌17株,放线菌19株。共有6株真菌和12株放线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其中真菌EPAF15-EPAF17及放线菌EPAA12和EPAA17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表现出较为广谱的抗菌活性。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具有抗菌活性的真菌隶属于镰刀菌属Fusarium、生丝毕赤酵母属Hyphopichia和丝孢酵母属Trichosporon;具有抗菌活性的放线菌隶属于链霉属Streptomyces。【结论】美洲大蠊成虫粪便中具有种类丰富的可培养微生物,其中的抗菌活性真菌和放线菌的发现不仅能作为进一步深入挖掘新型抗菌活性天然药物的重要微生物储备资源,也为特境微生物资源的充分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 粪便 真菌 放线菌 抗菌活性 分子鉴定 系统发育
下载PDF
美洲大蠊粉对腹泻小鼠肠道修复的影响 被引量:15
5
作者 周琼 吴珍泉 +2 位作者 李忠荣 刘景 王长康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08年第2期125-131,共7页
将120只体重相近的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1.35g·kg-1虫粉处理组、2.70g·kg-1虫粉处理组和5.40g·kg-1虫粉处理组。以盐酸林可霉素造腹泻小鼠模型,测定美洲大蠊粉对小鼠体内抗氧化能力、肠道大肠杆菌的数... 将120只体重相近的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1.35g·kg-1虫粉处理组、2.70g·kg-1虫粉处理组和5.40g·kg-1虫粉处理组。以盐酸林可霉素造腹泻小鼠模型,测定美洲大蠊粉对小鼠体内抗氧化能力、肠道大肠杆菌的数量,观察肠黏膜及绒毛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5.40g·kg-1虫粉处理组和空白对照组之间的SOD值差异不显著(P>0.05),而二者与模型对照组的差异显著(P<0.05);5.40g·kg-1虫粉处理组的T-AOC比自然恢复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高15.47%和13.94%,差异显著(P<0.05);3个虫粉处理组的MDA含量与模型对照组的差异显著(P<0.05)。光镜与电镜下,3个虫粉处理组受损的肠绒毛和微绒毛均有恢复,以5.40g·kg-1虫粉处理组恢复最好。3个虫粉处理组的肠道大肠杆菌的数量与模型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与空白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美洲大蠊粉能降低腹泻小鼠血清的MDA含量,提高SOD、GSH-PX和T-AOC的活力,从而有效拮抗自由基对机体的损伤;美洲大蠊粉不仅能降低肠道大肠杆菌的数量,而且能使发生病理变化的肠黏膜及绒毛修复完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粉 免疫功能 肠道功能 抗氧化能力
下载PDF
美洲大蠊中两个有抑菌活性的单甘酯的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王奎 冯颖 +2 位作者 何钊 孙龙 陈智勇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102-2103,共2页
目的进行美洲大蠊的脂溶性抑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滤纸片法追踪美洲大蠊的脂溶性抑菌活性成分。采用硅胶、葡聚糖凝胶LH-20柱色谱分离纯化,NMR,MS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到两个有抑菌活性的化合物,分别为油酸-1-甘油酯和亚油酸... 目的进行美洲大蠊的脂溶性抑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滤纸片法追踪美洲大蠊的脂溶性抑菌活性成分。采用硅胶、葡聚糖凝胶LH-20柱色谱分离纯化,NMR,MS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到两个有抑菌活性的化合物,分别为油酸-1-甘油酯和亚油酸-1-甘油酯。结论两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虫体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 单甘酯 抑菌活性
下载PDF
美洲大蠊抗菌物质的诱导与提取 被引量:29
7
作者 蓝江林 吴珍泉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0-33,共4页
不同诱导源均可诱导美洲大蠊(PeriplanetaamericanaL.)产生抗菌物质,美洲大蠊接种后24-168h,都可以监测到抗菌物质,但不同诱导源诱导的抗菌物质的抗菌活性有所差异.供试诱导物质中,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K88)诱导产生的抗菌活性最强... 不同诱导源均可诱导美洲大蠊(PeriplanetaamericanaL.)产生抗菌物质,美洲大蠊接种后24-168h,都可以监测到抗菌物质,但不同诱导源诱导的抗菌物质的抗菌活性有所差异.供试诱导物质中,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K88)诱导产生的抗菌活性最强,其次为溴氰菊酯.当诱导菌悬液含量为107个·μL-1时,诱导后72h左右美洲大蠊产生的抗菌物质的抑菌效果最好,抗菌物质主要在血淋巴中,每头虫血淋巴的提取量应少于10μ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物 抗菌物质 美洲大蠊 接种后 抗菌活性 菌悬液 监测 血淋巴 菊酯 抑菌效果
下载PDF
诱导前后美洲大蠊血淋巴抗菌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金小宝 王艳 朱家勇 《广东药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6期665-666,682,共3页
目的研究美洲大蠊经大肠杆菌诱导后其血淋巴抗菌活性的变化。方法将100只同龄期美洲大蠊成虫随机分为诱导组和未诱导组,诱导组虫体从腹部注射灭活的大肠杆菌菌悬液5μL(3×1012个/L),未诱导组不做任何处理。24 h后分别采集两组美洲... 目的研究美洲大蠊经大肠杆菌诱导后其血淋巴抗菌活性的变化。方法将100只同龄期美洲大蠊成虫随机分为诱导组和未诱导组,诱导组虫体从腹部注射灭活的大肠杆菌菌悬液5μL(3×1012个/L),未诱导组不做任何处理。24 h后分别采集两组美洲大蠊的血淋巴,并采用Hu ltm ark比浊法测定各自血淋巴的抗菌活力,连续测定6 d,比较两组差异。结果诱导组美洲大蠊血淋巴的抗菌活性明显强于未诱导组,且在第3天达到峰值。结论美洲大蠊经大肠杆菌诱导后血淋巴的抗菌活性明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 血淋巴 抗菌活性
下载PDF
美洲大蠊血淋巴抗菌活性诱导差异比较 被引量:4
9
作者 蓝江林 吴珍泉 +1 位作者 周先治 林营志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8年第2期59-62,共4页
报道了不同诱导源处理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 L.)后对抗菌物质的诱导结果。结果表明,不同诱导源均可诱导抗菌物质的产生,但抗菌活性有差异。在供试诱导源中,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 K88)所诱导产生的抗菌活性最强,其次为溴... 报道了不同诱导源处理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 L.)后对抗菌物质的诱导结果。结果表明,不同诱导源均可诱导抗菌物质的产生,但抗菌活性有差异。在供试诱导源中,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 K88)所诱导产生的抗菌活性最强,其次为溴氰菊酯。日龄10d以内的成虫诱导后的24h即表现抗菌活性,其中,10日龄以内的雄成虫抗菌活性比例以及诱导后的存活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 抗菌活性
下载PDF
美洲大蠊不同提取部位的体外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远辉 李希 +2 位作者 冯建安 武亚晓 吴莹 《中药与临床》 2014年第6期27-29,共3页
目的:研究美洲大蠊不同提取部位的体外抑菌活性。方法: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联合琼脂平板法测定美洲大蠊不同提取部位对受试菌种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美洲大蠊石油醚提取部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及铜... 目的:研究美洲大蠊不同提取部位的体外抑菌活性。方法: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联合琼脂平板法测定美洲大蠊不同提取部位对受试菌种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美洲大蠊石油醚提取部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均有较强的体外抑菌活性,乙酸乙酯提取部位对铜绿假单胞菌有体外抑菌活性,正丁醇提取部位及95%乙醇提取部位对3种受试菌种无明显抑菌活性。结论:确定美洲大蠊石油醚和乙酸乙酯提取部位为抑菌活性部位,尤其是石油醚提取部位抑菌活性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 提取部位 抑菌活性
下载PDF
美洲大蠊抗菌作用研究现状 被引量:4
11
作者 桑文涛 邹俊波 +2 位作者 杨胜群 张彤 曾南 《中药与临床》 2016年第5期57-60,共4页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美洲大蠊具有较为广泛的药理作用,如抗肿瘤、抗肝损伤、促进组织修复、提高免疫力等,且其成药制剂被用于治疗烧烫伤、胃溃疡、肝癌等,但与其临床应用密切相关的抗菌作用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通过回顾近20余年的文献资料...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美洲大蠊具有较为广泛的药理作用,如抗肿瘤、抗肝损伤、促进组织修复、提高免疫力等,且其成药制剂被用于治疗烧烫伤、胃溃疡、肝癌等,但与其临床应用密切相关的抗菌作用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通过回顾近20余年的文献资料,围绕美洲大蠊的抗菌作用,从其药效学、抗菌有效物质及其抗菌作用机制研究三方面进行归纳、分析,旨为美洲大蠊抗菌作用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理论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 抗菌 抗菌肽 现状
下载PDF
美洲大蠊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 被引量:4
12
作者 郭家丞 罗禹 +2 位作者 牛红 张丹 雷辉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355-3359,共5页
目的研究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 L.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方法美洲大蠊95%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DPPH法测定其抗氧化活性。结果从中分... 目的研究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 L.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方法美洲大蠊95%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DPPH法测定其抗氧化活性。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羟基苯乙基乙酸酯(1)、阿魏酸乙酯(2)、3,4-二甲氧基苯乙酮(3)、ethyl p-hydroxyphenyllactate(4)、(3R,4S)-6,8-dihydroxy-3,4,5,7-tetramethylisochroman(5)、(S)-3-(3′,5′-dihydroxy-2′,4′-methylphenyl)butan-2-one(6)、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7)、5-羟甲基糠醛(8)、(E,E)-十六烷基-7,10-二烯-1-醇(9)、(Z,Z)-5,8-十四碳二烯酸(10)、(Z,Z,Z)-5,8,11-十四碳三烯酸(11)、(Z,Z)-3,6-十二碳二烯酸(12)、(E)-2′,3′-二羟丙基十八烷基-9-烯酸酯(13)、1-O-(9Z,12Z,15Z-十八碳三烯酸酯)甘油(14)。化合物4、13~14的IC_(50)值分别为(9.6±0.24)、(23.2±0.36)、(20.4±1.47)μg/mL。结论化合物1~6、10~1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13~14具有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美洲大蠊粪便提取物抗氧化活性及其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子延 吴丹 +2 位作者 牛璐 王跃飞 柴欣 《天津中医药》 CAS 2021年第8期1056-1061,共6页
[目的]探究美洲大蠊粪便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和化学成分。[方法]采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法测定美洲大蠊粪便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综合利用溶剂提取法、大孔吸附树脂、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纯化方法,对美洲大蠊粪... [目的]探究美洲大蠊粪便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和化学成分。[方法]采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法测定美洲大蠊粪便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综合利用溶剂提取法、大孔吸附树脂、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纯化方法,对美洲大蠊粪便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分离,通过核磁共振波谱、质谱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DPPH法测试结果表明美洲大蠊粪便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其半抑制浓度(IC_(50))为44.53μg/mL。从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依据物理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结构分别为:邻苯二酚(1)、苯甲酸(2)、羟吲哚(3)、5-羟基吲哚啉-2-酮(4)、8-羟基喹啉-2-羧酸(5)、6-羟基-2-喹啉酮(6)、8-羟基-2-喹啉酮(7)、2-喹啉酮(8)、6-羟基-3,4-二氢-2-喹啉酮(9)、5-羟基-3,4-二氢-2-喹啉酮(10)、8-羟基-3,4二氢-2-喹啉酮(11)、3,4-二氢-2-喹啉酮(12)。[结论]美洲大蠊粪便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分离得到的化合物主要为喹啉酮类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 肠道菌群 抗氧化活性 化学成分
下载PDF
美洲大蠊肠道内生微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凌燕 陈志宇 +2 位作者 曾还雄 林培彬 金小宝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72-177,共6页
对美洲大蠊肠道内生微杆菌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对其抑菌活性进行初步研究,并从基因水平分析微杆菌产生卤化次级代谢产物的潜力。利用平板划线法对美洲大蠊肠道内生微杆菌进行分离和纯化,革兰氏染色后进行光学显微镜观察,并利用1... 对美洲大蠊肠道内生微杆菌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对其抑菌活性进行初步研究,并从基因水平分析微杆菌产生卤化次级代谢产物的潜力。利用平板划线法对美洲大蠊肠道内生微杆菌进行分离和纯化,革兰氏染色后进行光学显微镜观察,并利用16S rDNA PCR、BLAST同源性比对和构建系统发育树等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以及部分抗生素合成关键酶基因的筛选。在此基础上,以8株常见致病菌为指示菌,利用牛津杯法对分离菌株的抑菌活性进行初步研究。分离得到的8株微杆菌其菌落颜色呈淡黄色或白色;16S rDNA基因测序和BLAST比对结果表明,该8株微杆菌与已知微杆菌同源性均达到98%以上,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8株微杆菌与土壤、海洋来源的微杆菌同源性较高。部分抗生素合成关键酶基因筛选结果表明8株微杆菌中有6株至少对FADH2-依赖性卤化酶、非核糖体多肽合成酶(NRPS)及Ⅰ型聚酮合酶(PKSI)3种基因中的2种呈阳性表达。抑菌实验显示,8株微杆菌中有6株微杆菌对受试真菌和细菌的生长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选择性抑制作用,表明美洲大蠊肠道存在具有抑菌活性的内生微杆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 内生微杆菌 16S rDNA系统发育树 抑菌活性
下载PDF
美洲大蠊成虫肠道抗细菌共生放线菌的筛选及鉴定 被引量:1
15
作者 殷鹏凯 王明明 +2 位作者 杨自忠 杨大松 杨银河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444-1451,共8页
【目的】鉴于野外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对恶劣环境适应性强,本研究旨在从云南省大理州的野外美洲大蠊成虫肠道中分离、筛选出抗细菌活性放线菌,为抗生素开发提供菌种资源。【方法】采用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对美洲大蠊成虫... 【目的】鉴于野外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对恶劣环境适应性强,本研究旨在从云南省大理州的野外美洲大蠊成虫肠道中分离、筛选出抗细菌活性放线菌,为抗生素开发提供菌种资源。【方法】采用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对美洲大蠊成虫肠道放线菌进行分离;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共6种人体病原细菌为指示菌株,采用牛津杯法对分离自这些放线菌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抗菌活性测定;通过形态学特征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具有广谱和明显抗菌活性的放线菌进行鉴定,并经16SrRNA基因序列的BlAST同源性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确定它们的分类地位。【结果】从美洲大蠊成虫肠道共分离获得41株放线菌。抗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34株(82.9%)放线菌对至少1种指示病原细菌具有抑制作用,其中有7株对3种以上病原细菌具有抑制作用,9株表现出明显的抗菌活性。根据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这些放线菌均被鉴定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spp.。【结论】野外美洲大蠊成虫肠道含有丰富的抗细菌活性的放线菌资源,为后续挖掘新型抗生素提供重要的微生物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 肠道放线菌 抗细菌活性 16S rRNA 分子鉴定
下载PDF
美洲大蠊脱脂膏及其活性炭脱色物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23
16
作者 李洪文 耿玲 +1 位作者 刘光明 李冬梅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59-161,共3页
目的:探讨美洲大蠊脱脂膏及其活性炭脱色物的体外抗菌作用。对比了美洲大蠊脱脂膏及其活性炭脱色物的抗菌谱和抗菌强弱。方法:美洲大蠊脱脂膏用活性炭脱色后进行冷冻干燥得到固体脱色物,然后用脱脂膏和脱色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 目的:探讨美洲大蠊脱脂膏及其活性炭脱色物的体外抗菌作用。对比了美洲大蠊脱脂膏及其活性炭脱色物的抗菌谱和抗菌强弱。方法:美洲大蠊脱脂膏用活性炭脱色后进行冷冻干燥得到固体脱色物,然后用脱脂膏和脱色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as)、白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lb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痢疾志贺菌(Shigelladysenteriae)、甲型副伤寒沙门菌(S.paratyphi A)、乙型副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paratyphi B)、绿脓杆菌(Pseudomonasaeruginosa)、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杆菌ATCC25922(Escherichia coli)进行体外抗菌活性研究,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在实验的各菌株中,脱脂膏仅对白色葡萄球菌具有一定抗菌作用,MIC 31.25 g.L-1,对其他11株细菌均无抗菌活性。脱色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25923、白色念珠菌无抗菌活性,对其他10株细菌均有抗菌活性,MIC 15.63~250 g.L-1,其中对白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抗菌效果较好,MIC分别为15.63,62.5 g.L-1。结论:美洲大蠊中含有抗菌活性成分,脱色物与脱脂膏相比,抗菌效果优于脱脂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 脱脂膏 活性炭脱色物 体外抗菌活性 最低抑菌浓度
原文传递
基于多肽组学的美洲大蠊肽类组分分析及促创面修复活性多肽筛选 被引量:9
17
作者 廖倩 庞兰 +5 位作者 石金凤 李佳鑫 钟雪梅 傅超美 耿福能 章津铭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085-2094,共10页
目的鉴定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na中丰富的多肽类成分,寻找具有促创面修复活性多肽。方法通过超滤技术从美洲大蠊中初步提取多肽成分,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合技术快速纯化鉴定多肽的氨基酸序列,使用Peptide Ranker在... 目的鉴定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na中丰富的多肽类成分,寻找具有促创面修复活性多肽。方法通过超滤技术从美洲大蠊中初步提取多肽成分,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合技术快速纯化鉴定多肽的氨基酸序列,使用Peptide Ranker在线工具对鉴定多肽进行活性预测,应用Autodock4.2分子对接软件初步预测鉴定多肽与创面修复相关靶蛋白结合作用强弱,最后通过体外实验验证筛选肽段的活性。结果共鉴定出属于34个前体蛋白的449个多肽序列,选择相对丰度和评分较高的5条多肽,氨基酸序列分别为AGFA GDDAPR、DFIR、PGPIN、IGF、TLF,分子对接结果分析发现DFIR、PGPIN、IGF、TLF与胞外信号调节激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细胞内非受体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一氧化氮合酶等相关信号通路上的胞外信号调节激酶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酪氨酸激酶、一氧化氮合酶等8个靶蛋白能够有效对接,体外实验结果表明在0.1~10μmol/L浓度下,合成的DFIR、PGPIN、IGF、TLF对人脐静脉内皮HUVEC细胞和小鼠成纤维L929细胞2种细胞模型的增殖和迁移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说明DFIR、IGF、PGPIN及TLF具有潜在的促创面修复活性。结论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合技术为美洲大蠊多肽类成分的分析鉴定提供有力的支持,多肽的分析鉴定同时为美洲大蠊促创面修复活性成分的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 多肽 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合技术 多肽组学 创面修复活性 增殖 迁移
原文传递
美洲大蠊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18
作者 林喆 李全学 +2 位作者 徐静 文岳圣 赵余庆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3645-3649,共5页
近年来对美洲大蠊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研究显示其具有药用价值广、不良反应低及来源丰富的特点,在医药领域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综述近10年来国内外对美洲大蠊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方面的研究概况,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美洲大蠊 信息素 抗肿瘤活性 抗菌活性 抗病毒活性 抗氧化活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