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eritoneal dialysis associated infections: An update o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被引量:14
1
作者 Jacob A Akoh 《World Journal of Nephrology》 2012年第4期106-122,共17页
Peritoneal dialysis (PD) is associated with a high risk of infection of the peritoneum, subcutaneous tunnel and catheter exit site. Although quality standards demand an infection rate 〈 0.67 episodes/patient/year o... Peritoneal dialysis (PD) is associated with a high risk of infection of the peritoneum, subcutaneous tunnel and catheter exit site. Although quality standards demand an infection rate 〈 0.67 episodes/patient/year on dialy-sis, the reported overall rate of PD associated infection is 0.24-1.66 episodes/patient/year. It is estimated that for every 0.5-per-year increase in peritonitis rate, the risk of death increases by 4% and 18% of the episodes resulted in removal of the PD catheter and 3.5% re-sulted in death. Improved diagnosis, increased aware-ness of causative agents in addition to other measures will facilitate prompt management of PD associated infection and salvage of PD modality. The aims of this review are to determine the magnitude of the infection problem, identify possible risk factors and provide an update o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D as-sociated infection. Gram-positive cocci such as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 other coagulase negative staphy-lococcoci,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 (S. aureus ) are the most frequent aetiological agents of PD-associated peritonitis worldwide. Empiric antibiotic therapy must cover both gram-positive and gram-negative organ-isms. However, use of systemic vancomycin and cip-rofoxacin administration for example, is a simple and efficient first-line protocol antibiotic therapy for PD peritonitis - success rate of 77%. However, for fungal PD peritonitis, it is now standard practice to remove PD catheters in addition to antifungal treatment for a minimum of 3 wk and subsequent transfer to hemodi-alysis. To prevent PD associated infections, prophylactic antibiotic administration before catheter placement, adequate patient training, exit-site care, and treatment for S. aureus nasal carriage should be employed. Mupi-rocin treatment can reduce the risk of exit site infection by 46% but it cannot decrease the risk of peritonitis due to all organis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it site infection peritonITIS Tunnel infec-tion Polymicrobial infection Catheter removal dialysis modality change Fungal peritonitis Sclerosing encap-sulating peritonitis peritoneal dialysis
下载PDF
Spontaneous dislodgment of a peritoneal dialysis catheter inserted using the Seldinger technique:A case report
2
作者 Ruo-Yu Wu Yao Tan +3 位作者 Hang Li Yu-Rong Zou Xiu-Ling Chen Jin Chen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4年第21期4789-4793,共5页
BACKGROUND Peritoneal dialysis(PD)is an important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end-stage renal disease.PD catheters remain the lifeline for patients undergoing PD.The catheter technique survival rate is ... BACKGROUND Peritoneal dialysis(PD)is an important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end-stage renal disease.PD catheters remain the lifeline for patients undergoing PD.The catheter technique survival rate is considered a core PD outcome domain.CASE SUMMARY The PD catheter spontaneously dislodged in a patient undergoing PD during regular fluid exchange without pain.Abdominal computed tomography showed a tunnel infection.A double-cuff straight Tenckhoff catheter had been inserted using the Seldinger technique.Before this incident,the patient had a history of tunnel infections.We speculate that recurrent tunnel infections and catheter insertion using the Seldinger technique may have led to catheter dislodgement.CONCLUSION The present case suggests that clinicians should more rigorously assess the persistence of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 concerning the potential complications arising from catheter dislodgement associated with the Seldinger techniq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THETER DISLODGMENT Seldinger technique infectION peritoneal dialysis Case report
下载PDF
腹膜透析导管出口周围疖肿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3
作者 门春翠 芦丽霞 +5 位作者 乔婕 楚新新 何玉婷 武蓓 赵慧萍 王梅 《中国血液净化》 CSCD 2024年第6期474-479,共6页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导管出口周围疖肿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9月─2017年9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肾内科规律随访的PD患者,回顾其PD导管出口周围疖肿的发生情况及临床资料,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83...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导管出口周围疖肿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9月─2017年9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肾内科规律随访的PD患者,回顾其PD导管出口周围疖肿的发生情况及临床资料,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83名PD患者入选研究,男性88例(占48.1%),平均年龄(59.8±13.8)岁,透析龄27(15,51)月。其中23名(12.6%)患者发生36例次出口周围疖肿,发生率0.05次/风险年。14例次(占38.9%)患者疖肿发生部位以PD导管为中心、周围6~9点的位置。并发症方面:4例次(占11.1%)疖肿合并出口和/或隧道感染,无合并腹膜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透析龄(OR=0.969,95%CI:0.941~0.998,P=0.039)、合并糖尿病(OR=3.014,95%CI:1.050~8.651,P=0.040)、血C反应蛋白(OR=1.154,95%CI:1.065~1.251,P<0.001)是PD患者出口周围发生疖肿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PD患者出口疖肿频发的相关因素,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OR=5.513,95%CI:1.029~29.536,P=0.046)、C反应蛋白(OR=1.103,95%CI:1.016~1.197,P=0.019)是出口周围疖肿频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D导管出口周围疖肿形成在PD患者中并不少见,可能发展为出口感染和/或隧道感染。对合并糖尿病、透析龄较短、C反应蛋白水平高的患者应重点关注出口周围疖肿的发生,并给予相应的预防宣教,从而预防出口和/或隧道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透析 出口感染 疖肿 皮肤软组织感染
下载PDF
托里消毒散联合千金苇茎汤治疗腹膜炎及腹透导管相关感染的病例分析
4
作者 金叶 仲昱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8期61-63,共3页
患者行腹膜透析治疗过程中易发生腹膜炎、腹透导管相关感染,万古霉素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二联抗感染治疗后效果不佳,予以托里消毒散合千金苇茎汤,感染得到有效控制。患者病程迁延,正气不足,正虚邪陷,治以益气补血,清热解毒,托里排脓。选... 患者行腹膜透析治疗过程中易发生腹膜炎、腹透导管相关感染,万古霉素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二联抗感染治疗后效果不佳,予以托里消毒散合千金苇茎汤,感染得到有效控制。患者病程迁延,正气不足,正虚邪陷,治以益气补血,清热解毒,托里排脓。选方托里消毒散合千金苇茎汤加减,及时控制患者感染情况,为临床治疗腹膜炎、腹透导管相关感染提供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里消毒散 千金苇茎汤 腹膜炎 腹膜透析导管 感染
下载PDF
2023版国际腹膜透析协会腹膜透析导管相关感染防治指南建议解读 被引量:1
5
作者 成水芹 余乐 +1 位作者 张志宏 俞雨生 《中国血液净化》 CSCD 2024年第2期81-85,共5页
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导管相关感染是PD患者的严重并发症,是PD导管拔除和腹膜炎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影响PD患者的预后。2023年5月国际腹膜透析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Peritoneal Dialysis,ISPD)更新了《腹膜透析... 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导管相关感染是PD患者的严重并发症,是PD导管拔除和腹膜炎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影响PD患者的预后。2023年5月国际腹膜透析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Peritoneal Dialysis,ISPD)更新了《腹膜透析导管相关感染的防治指南建议》,修订和明确了PD导管出口处感染(exit site infection,ESI)和隧道感染的定义和分类,其中要求PD导管ESI的感染率不应超过每年0.4例,关于PD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最后指出了未来研究方向。本文就该指南内容作一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透析导管相关感染 指南建议 预防 治疗 解读
下载PDF
青霉菌导致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1例并文献复习
6
作者 王毓琦 胡明亮 +2 位作者 王丽 梁彩星 王晓双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24年第3期69-72,共4页
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是腹膜透析治疗的严重并发症,可导致多种不良临床结局。因此,预防及治疗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环节。临床上大多数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是由革兰氏阳性球菌引起的,青霉菌属较为罕见。本文报道1... 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是腹膜透析治疗的严重并发症,可导致多种不良临床结局。因此,预防及治疗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环节。临床上大多数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是由革兰氏阳性球菌引起的,青霉菌属较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45岁女性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既往行电子结肠镜检查提示结直肠炎。入院后先后使用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氟康唑等抗感染治疗,后续腹膜透析管微生物培养结果提示青霉菌感染,予拔除腹膜透析管并使用伏立康唑抗真菌治疗后腹膜炎治愈。本例患者在诊治过程中发现其临床表现及常规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对于治疗效果不佳或病原体培养阴性的腹膜炎患者,需警惕青霉菌感染的可能。在及时、规范治疗腹膜炎的同时应注意识别并处理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易感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透析 腹膜炎 真菌感染 青霉菌属 肾脏疾病
下载PDF
自动化腹膜透析在尿毒症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7
作者 李春燕 刘文淑 +3 位作者 陈瑾 李小玲 杨娟 李艳 《现代临床医学》 2024年第2期89-92,共4页
目的:观察自动化腹膜透析(APD)在尿毒症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2月7日至2023年1月20日在四川省人民医院肾脏内科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住院治疗的34例规律腹膜透析患者,根据病情及自愿原则,16例选择持续... 目的:观察自动化腹膜透析(APD)在尿毒症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2月7日至2023年1月20日在四川省人民医院肾脏内科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住院治疗的34例规律腹膜透析患者,根据病情及自愿原则,16例选择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治疗(CAPD组),18例选择APD治疗(APD组),比较两组的生化指标、超滤量、住院费用等。结果:APD组住院费用少于CAPD组,出院前3d超滤量均值高于CAPD组(P<0.05);APD组出入院肌酐及出入院血钾的绝对差值大于CAPD组(P<0.05)。结论:与CAPD相比,对尿毒症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行APD,在肌酐清除及维持血钾平衡方面效果更好,且能增加超滤量及减少住院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化腹膜透析 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 尿毒症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下载PDF
慢性肾衰竭透析住院患者合并感染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4
8
作者 王伟铭 章慧娣 +3 位作者 朱萍 钱莹 任红 陈楠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7年第3期149-153,共5页
目的:了解慢性肾衰竭透析住院患者合并感染发生情况,以探讨其感染特点。方法:回顾性调查2004年~2005年间慢性肾衰竭透析患者住院病史,分别收集并统计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合并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调查透析患者病史400份,合并感染18... 目的:了解慢性肾衰竭透析住院患者合并感染发生情况,以探讨其感染特点。方法:回顾性调查2004年~2005年间慢性肾衰竭透析患者住院病史,分别收集并统计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合并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调查透析患者病史400份,合并感染181例次。血透感染患者中肺部感染居首位,占54.9%,真菌、革兰阴性菌为主;其次是血流感染及尿路感染,分别占15%和13.5%,均以革兰阳性菌为主。肺部感染临床情况复杂,血流感染发生大多与临时深静脉插管或永久导管相关,尿路感染中无症状菌尿占多数。腹透患者肺部感染居首位占50.5%,革兰阴性菌居多;其次是腹膜炎占23.2%,以革兰阳性菌为主。且在腹透患者中发现了2例结核感染。两组中复数菌感染和多部位感染均超过20%,且病情严重,预后往往不佳。结论:透析患者合并感染发生率高,感染特点:感染种类及病原菌组成复杂,肺部感染最常见,其次分别为血流感染和腹膜炎。临床医生需高度重视预防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腹膜透析 感染 病原学
下载PDF
腹膜透析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被引量:7
9
作者 丁小强 廖履坦 +2 位作者 吴兆龙 徐元钊 陶凤武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1998年第5期278-282,共5页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腹透)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尤其是高分解型ARF、伴多器官衰竭(MOF)、低血压和活动性出血时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2例ARF患者,年龄16岁~73岁,平均(50±18)岁;其中内科...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腹透)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尤其是高分解型ARF、伴多器官衰竭(MOF)、低血压和活动性出血时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2例ARF患者,年龄16岁~73岁,平均(50±18)岁;其中内科、外科和产科病因分别为43例、15例和4例。腹透液糖浓度为83.33mmol/L~236.09mmol/L,每日交换8L~30L。结果:90%以上患者经腹透治疗能满意控制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减轻氮质血症。腹透有关并发症发生率为30.6%,主要为腹部切口渗漏和腹透液引流不畅,高渗性非酮症昏迷1例。存活率为74.2%,其中87.0%患者肾功能恢复正常,死亡原因主要为严重的原发病和并发症。老年、少尿或无尿型ARF、高分解型ARF、严重感染、MOF、呼吸衰竭、肝功能衰竭、透析前尿素氮较高和透析较迟为与死亡有关的危险因素。早期透析者严重感染和MOF发生率较低。结论:腹透治疗ARF包括伴高分解、MOF、腹部大手术后早期出血、活动性出血和低血压时有较好疗效,且严重并发症少,必要时结合内科保守治疗和其它透析方法。早期透析可预防严重感染和MO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功能衰竭 腹膜透析 多器官衰竭 感染 治疗
下载PDF
基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在腹膜透析相关感染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凌佩瑶 高桂英 +5 位作者 邹芸 徐圆圆 朱丽丽 江淑芳 张丽伟 狄佳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02-407,共6页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在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腹膜透析相关感染防控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为临床防控腹膜透析相关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应用FMEA风险管理工具,对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腹膜透析相关感染...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在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腹膜透析相关感染防控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为临床防控腹膜透析相关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应用FMEA风险管理工具,对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腹膜透析相关感染进行风险评估,借助根本原因分析(root cause analysis,RCA)查找失效模式的具体原因,优先对高风险项目进行整改,比较风险管理前后的效果。结果根据计算风险优先系数(risk priority number,RPN)值对前五项高风险失效模式进行RCA并实施针对性干预措施,实施FMEA模式后各项失效模式的RPN值明显下降;腹膜透析相关感染率由1.92%降低为1.30%,随访依从性由75.24%提高至89.77%,操作规范性由82.94%提高至9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培训参与率由77.50%提高至88.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FMEA模式评估腹膜透析相关感染风险因素并实施改进方案,能有效降低腹膜透析相关感染的发生,有助于改善腹膜透析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 根本原因分析 腹膜透析 感染 风险管理
下载PDF
腹膜透析患者并发腹腔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被引量:13
11
作者 陈娟娟 石国霞 张晓萍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3年第10期28-31,共4页
目的分析腹膜透析患者发生腹腔感染的环节及其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和减少腹腔感染的发生提供依据,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调查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自2011年1-12月共300例腹膜透析患者(共腹透3368个月)腹腔感... 目的分析腹膜透析患者发生腹腔感染的环节及其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和减少腹腔感染的发生提供依据,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调查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自2011年1-12月共300例腹膜透析患者(共腹透3368个月)腹腔感染发生的原因。结果 300例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共发生腹腔感染55例次,感染发生率为18.3%。结论腹膜透析患者腹腔感染发生率高,应针对腹腔感染发生的原因加以预防,采取提高患者依从性、积极治疗原发病、预防呼吸道及肠道感染、加强宣教和随访等措施,以提高透析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透析 腹腔感染 护理
下载PDF
3M伤口敷料在腹膜透析导管出口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2
作者 何秀娟 李晶 张斯杏 《海南医学》 CAS 2019年第16期2163-2166,共4页
目的研究3M伤口敷料在腹膜透析导管出口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肾内科进行腹膜透析的100例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的隧道管口给予无菌... 目的研究3M伤口敷料在腹膜透析导管出口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肾内科进行腹膜透析的100例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的隧道管口给予无菌纱布护理,观察组患者的隧道管口给予3M伤口敷料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前的感染控制情况、治愈时间、换药次数、治愈率、疼痛情况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第7天的感染控制率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隧道管口愈合时间为(13.14±1.92)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9.32±2.0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换药次数为(12.25±1.40)次,明显少于对照组的(28.97±2.26)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为96.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的84.0%,干预后疼痛控制率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红肿、疼痛及渗液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6.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M伤口敷料配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控制腹膜透析患者隧道管口的感染情况,缩短敷料应用及护理时间,减少换药次数,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透析 3M伤口敷料 导管出口 感染 护理 效果
下载PDF
终末期肾病血液净化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章慧娣 王伟铭 +3 位作者 王健 朱萍 张文 陈楠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244-248,共5页
目的了解终末期肾病血液净化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探讨其医院感染特点。方法回顾性调查2004-2005年间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住院病史,分别收集并统计血液透析(血透)和腹膜透析(腹透)发生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调查血液净化患... 目的了解终末期肾病血液净化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探讨其医院感染特点。方法回顾性调查2004-2005年间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住院病史,分别收集并统计血液透析(血透)和腹膜透析(腹透)发生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调查血液净化患者病史400份,发生医院感染76例次。血透患者医院感染中肺部感染居首位,占53.3%,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次是血流感染及尿路感染,分别占16.7%和15.0%,病原菌均以革兰阳性菌为主。肺部感染临床情况复杂,真菌感染占一定比例,血流感染发生与深静脉插管保留时间相关,尿路感染中无症状菌尿症占多数。腹透患者医院感染中肺部感染居首位占65.5%,真菌居多;其次是腹膜炎占20.7%,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两组中复数菌感染和多部位感染均占一定比例,且病情严重。结论透析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高,感染种类及病原菌组成复杂,肺部感染最常见,真菌感染率上升。临床医师需高度重视预防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腹膜透析 医院感染 病原学 终末期肾病
下载PDF
芙蓉膏外敷治疗腹膜透析导管出口处感染32例 被引量:10
14
作者 吕勇 金华 +2 位作者 王亿平 刘玲 任克军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4期28-30,共3页
目的观察芙蓉膏外敷治疗腹膜透析导管出口处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2例腹膜透析导管出口处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研究组32例。研究组应用芙蓉膏外敷在隧道口周,对照组应用莫匹罗星软膏外敷隧道口周,两组均每天换药1次,疗程2... 目的观察芙蓉膏外敷治疗腹膜透析导管出口处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2例腹膜透析导管出口处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研究组32例。研究组应用芙蓉膏外敷在隧道口周,对照组应用莫匹罗星软膏外敷隧道口周,两组均每天换药1次,疗程2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隧道出口处感染情况,采用腹膜透析外出口处评分体系对患者进行评分;同时观察两组1周内感染控制例数和继发腹膜炎例数。结果治疗后两组腹膜透析外出口处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且研究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1周内感染控制例数和继发腹膜炎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芙蓉膏能有效治疗腹膜透析导管出口处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芙蓉膏 腹膜透析 导管出口处感染
下载PDF
腹膜透析住院患者合并感染分布及感染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莉 张可 +3 位作者 热娜古丽·努尔 张菁菁 吴星 王梅新 《现代临床护理》 2020年第5期31-35,共5页
目的调查腹膜透析住院患者合并感染分布及感染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本院肾病科2018年1月—2019年2月住院的266例腹膜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腹膜透析住院患者合并感染分布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其感染率的影响因... 目的调查腹膜透析住院患者合并感染分布及感染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本院肾病科2018年1月—2019年2月住院的266例腹膜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腹膜透析住院患者合并感染分布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其感染率的影响因素。结果266例腹膜透析住院患者中合并感染患者125例,感染率为47.0%。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腹膜以及消化系统;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住院次数多、肌酐高、透析龄大、伴有高血压是PD患者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腹膜透析住院感染患者中肺部感染发生率较高,其次是腹膜炎。透析龄长、住院次数多、肌酐高和伴有高血压的住院腹膜透析患者感染发生率较高。临床应针对以上高危因素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降低住院腹膜透析患者感染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功能衰竭 腹膜透析 住院患者 感染
下载PDF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慢性肾病患者刚地弓形虫感染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3
16
作者 周毓菁 徐晶晶 +2 位作者 徐杰 刘冬梅 何军 《检验医学》 CAS 2021年第6期596-599,共4页
目的探讨高通量测序[又称下一代测序(NGS)]技术在临床疑难性病原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例慢性肾脏病5期合并腹痛患者的2份腹水和4份腹膜透析液样本,取沉渣进行镜检,并进行常规细菌及真菌培养。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弓形虫抗体... 目的探讨高通量测序[又称下一代测序(NGS)]技术在临床疑难性病原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例慢性肾脏病5期合并腹痛患者的2份腹水和4份腹膜透析液样本,取沉渣进行镜检,并进行常规细菌及真菌培养。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弓形虫抗体;采用NGS技术检测腹水和腹膜透析液样本中病原体的基因。结果腹水和腹膜透析液样本镜检发现疑似假包囊。常规细菌和真菌培养未见菌落生长,血清弓形虫IgG和IgM抗体均为阴性。通过NGS确证为刚地弓形虫感染。结论NGS技术对临床疑难性病原体感染的诊断具有显著的优势和极大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地弓形虫 腹膜透析液 感染 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169例次临床分析及转归 被引量:6
17
作者 熊子波 杨虹 +4 位作者 廖玉梅 徐春华 王青 熊祖应 罗琼 《临床肾脏病杂志》 2012年第2期63-66,共4页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致病菌和耐药性,及其与转归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69例次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临床资料、致病菌与耐药性,探讨其与转归的联系。结果116例次培养阳性,培养总阳性率达68.6%,近5年高达87.7...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致病菌和耐药性,及其与转归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69例次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临床资料、致病菌与耐药性,探讨其与转归的联系。结果116例次培养阳性,培养总阳性率达68.6%,近5年高达87.7%。致病菌中G^+球菌占58例次(50%),G^-杆菌45例次(38.8%),真菌6例次(5.2%),G^+杆菌、G^-球菌及混合感染7例(6%)。G^+球菌中最常见为葡萄球菌(56.8%);G^-杆菌中大肠杆菌阳性率最高(62.2%)。从耐药性看,G^-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76.7%),对阿米卡星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较低(2.9%、3.4%)。G^+球菌对万古霉素均敏感,对利福平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较低(2.1%、7.9%)。腹膜炎致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退出率为10.1%(17/169),以真菌腹膜炎为主。结论近5年本中心培养阳性率较高,及时采用血培养瓶留取标本很关键。G^-杆菌对阿米卡星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较敏感,而万古霉素、利福平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宜作为抗G^+球菌的经验用药。真菌性腹膜炎是导致腹膜透析退出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透析 腹膜炎 细菌感染 抗药性
下载PDF
腹膜透析患者出口处感染和隧道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被引量:10
18
作者 郑少莉 冯明亮 +3 位作者 邓明 梁小华 陈小荷 石晓峰 《中外医疗》 2010年第9期40-41,共2页
目的通过分析影响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发生出口处感染和隧道炎的因素,以减少此并发症的发生及避免其所致的严重后果。方法调查2005年2月1日至2009年10月31日在本腹透中心进行CAPD的终末期肾病的临床资料,发生出口处感染和隧道... 目的通过分析影响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发生出口处感染和隧道炎的因素,以减少此并发症的发生及避免其所致的严重后果。方法调查2005年2月1日至2009年10月31日在本腹透中心进行CAPD的终末期肾病的临床资料,发生出口处感染和隧道炎的原因,时间及相应的护理措施对其预后的影响。以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观察白蛋白及血红蛋白对出口处感染和隧道炎的影响。结果105例患者中有32例发生37次出口处感染和隧道炎,占我院腹透患者的30.4%,出口处感染31例,隧道炎6例。发生时间集中于6、7、8三月,该3个月发生的例数占总数的52.9%。其中致涤纶套外露4例,腹膜炎2例,住院6例。经相应的护理措施后均痊愈。白蛋白及血红蛋白对出口处感染和隧道炎无影响。结论营养因素对出口处感染和隧道炎的发生影响少,而出口处的损伤、出血及护理不佳是导致出口处感染和隧道炎的重要因素。因此应注重CAPD患者出院的培训与教育。小心放置导管并防止任何可能的外伤有重要意义。出口处感染和隧道炎的发生时间大多集中在夏季,故在此季节更应加强观察、随访及护理。当患者已发生出口处感染和隧道炎时,可通过加强换药、适当使用抗生素,可避免进一步发展至隧道脓肿、腹膜炎及涤纶套外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透析 隧道炎 出口处感染
下载PDF
预防性外用莫匹罗星对于腹膜透析患者导管出口评分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唐知还 彭燕 +2 位作者 缪文 刘军 袁伟杰 《中国血液净化》 2009年第9期474-476,共3页
目的探讨用出口评分(Exit-Site Score,ESS)法评分进行腹膜透析(CAPD)导管出口感染的辅助诊断,观察莫匹罗星治疗对于出口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行腹膜透析的80例患者,运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采用腹膜... 目的探讨用出口评分(Exit-Site Score,ESS)法评分进行腹膜透析(CAPD)导管出口感染的辅助诊断,观察莫匹罗星治疗对于出口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行腹膜透析的80例患者,运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采用腹膜透析患者出口评分法来进行评分。对于ESS2~3分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予以常规的每日清洁,另一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每日在出口处涂擦莫匹罗星乳膏1个月,再次进行相关的评分。然后对于所有的ESS评分为2~3分的糖尿病患者以及浅表涤纶套距离皮肤较近者(<1.5cm),皆采用每日在出口处涂擦莫匹罗星乳膏,累计1个月的治疗,观察其后ESS评分的改善。结果①80例患者中,ESS评分≥4分者有3例,占3%;2~3分者有21例,占26%;ESS评分为0分者40例,占50%,2~3分者平均的评分为(2.7±0.6)分;②治疗组出口处评分经过一个月的治疗,ESS评分≥4分者有1例,以后发展到腹膜炎;2~3分者平均的评分为(2.2±0.5)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ESS评分明显改善,而对照组与治疗前评分无明显的差异;③糖尿病患者与浅表涤纶套离开皮肤较近者(<1.5cm),其ESS评分明显升高,而经过使用抗生素乳膏,ESS评分皆能获得改善。结论本研究提示对ESS评分≥2分者进行莫匹罗星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出口评分状况,从而可能影响其腹膜炎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透析 莫匹罗星 感染
下载PDF
碘伏帽引起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暴发调查 被引量:1
20
作者 魏萍 胡艳华 +7 位作者 陈岚 吴佳玉 吕宇 魏道琼 王晨 王惠 蔡敏泓 向钱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153-1158,共6页
目的调查一起腹膜透析患者腹膜炎暴发的原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探讨2019年6月1日—8月17日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肾脏疾病中心患者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暴发的危险因素;并进一步通过队列研究验证高危因素。对腹膜炎患者的透析产... 目的调查一起腹膜透析患者腹膜炎暴发的原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探讨2019年6月1日—8月17日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肾脏疾病中心患者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暴发的危险因素;并进一步通过队列研究验证高危因素。对腹膜炎患者的透析产品进行微生物培养探索可能病原体。结果病例对照研究表明,使用“YW”牌碘伏帽是本次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暴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校正OR为15.40,95%CI为2.93~80.95。队列研究证实,使用“YW”牌碘伏帽是本次暴发的原因,HR为6.81,95%CI为2.61~17.77。碘伏帽标本和腹膜透析液采样的细菌培养及内毒素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停用“YW”牌碘伏帽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发生率降至以往4年的平均水平,确定本次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为化学性腹膜炎。结论此次暴发是因腹膜透析患者使用“YW”牌碘伏帽引起的腹膜透析相关性化学性腹膜炎的暴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透析 腹膜炎 医院感染 暴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