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准噶尔盆地阜康凹陷东部深层二叠系超压形成机制及演化特征
1
作者 魏成林 张凤奇 +5 位作者 江青春 鲁雪松 刘刚 卫延召 李树博 蒋文龙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7-177,共11页
利用钻井、录井、测井以及实测地层压力等资料,采用考虑多种超压机制的盆地模拟技术,综合判识了准噶尔盆地阜康凹陷东部二叠系地层超压的成因机制,定量恢复了各成因类型的超压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准噶尔盆地阜康凹陷东部二叠系... 利用钻井、录井、测井以及实测地层压力等资料,采用考虑多种超压机制的盆地模拟技术,综合判识了准噶尔盆地阜康凹陷东部二叠系地层超压的成因机制,定量恢复了各成因类型的超压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准噶尔盆地阜康凹陷东部二叠系发育弱超压—强超压,地层压力系数为1.36~1.88,过剩压力为12~49 MPa,不同构造部位发育的超压存在明显差异。凹陷区超压最强,地层压力系数为1.50~1.88,过剩压力为23~49 MPa;斜坡带次之,地层压力系数为1.52~1.79,过剩压力为24~37 MPa;凸起区相对最弱,地层压力系数为1.36~1.59,过剩压力为12~23 MPa。(2)研究区不同岩性的地层超压成因不同,芦草沟组烃源岩超压成因为生烃和欠压实作用;上乌尔禾组储层超压成因为超压传递和欠压实作用;上乌尔禾组泥岩盖层超压成因为欠压实作用。(3)研究区芦草沟组烃源岩和上乌尔禾组泥岩盖层的超压具有持续增大的特征,芦草沟组烃源岩生烃增压贡献率沿凸起区、斜坡带至凹陷区逐步增大,上乌尔禾组泥岩盖层欠压实增压量也具有相同变化趋势;上乌尔禾组储层超压经历了晚三叠世至晚侏罗世缓慢增大、晚侏罗世末期至早白垩世快速增大、早白垩世末期至现今缓慢增大3个阶段,其中超压传递增压对现今储层超压的贡献率为58.46%~78.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超压 生烃增压 欠压实超压 超压传递 上乌尔禾组 芦草沟组 二叠系 阜康凹陷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大兴安岭南段幸福之路组新认识及区域对比 被引量:1
2
作者 郑月娟 张德军 +3 位作者 苏飞 张海华 张健 陈树旺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1-214,共14页
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是中亚造山带东段构造演化过程中承上启下的关键地质时期,涉及古亚洲洋的最终闭合、沉积环境剧变等重大地质问题。重新实测了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幸福之路组一段、二段的建组剖面,运用同位素测年和孢粉化石综合研究的... 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是中亚造山带东段构造演化过程中承上启下的关键地质时期,涉及古亚洲洋的最终闭合、沉积环境剧变等重大地质问题。重新实测了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幸福之路组一段、二段的建组剖面,运用同位素测年和孢粉化石综合研究的方法,结合野外观察及前人资料,提出对幸福之路组沉积序列的新认识:幸福之路组为以红层出现作为划分标志的一套砂泥岩夹火山岩沉积,原划为幸福之路组一段的砾岩时代晚于原二段、三段,时代不老于中三叠世,不宜划入幸福之路组。研究区上二叠统与下三叠统为连续沉积,晚二叠世晚期盆地边缘开始出现红层沉积(幸福之路组),同时期盆地中心仍为灰黑色、灰绿色砂泥岩沉积(林西组上部),林西组上部与幸福之路组下部为同时异相沉积。结合区域地质特征推测,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研究区处于整体隆升阶段,古亚洲洋应闭合于早三叠世之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二叠世—早三叠世 大兴安岭 幸福之路组 沉积序列 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中拐—五八区二叠系天然气地质特征 被引量:23
3
作者 吕锡敏 谭开俊 +3 位作者 姚清洲 任培罡 魏东涛 尹路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6年第5期708-710,722,共4页
中拐-五八区二叠系是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通过对二叠系佳木河组和乌尔禾组储层性质、盖层条件、储盖组合、区带类型的研究,认为该区P3w/P1j不整合面控制了油气的分布,二叠系地层油气藏、火山岩裂缝型油气藏、岩性油气... 中拐-五八区二叠系是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通过对二叠系佳木河组和乌尔禾组储层性质、盖层条件、储盖组合、区带类型的研究,认为该区P3w/P1j不整合面控制了油气的分布,二叠系地层油气藏、火山岩裂缝型油气藏、岩性油气藏是天然气勘探的重要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二叠系 地层岩性油气藏 天然气勘探
下载PDF
川西北广旺地区二、三叠系烃源岩评价及气源初探 被引量:31
4
作者 蔡开平 王应蓉 +1 位作者 杨跃明 张荣曾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14,共5页
四川盆地西北部广元—旺苍地区二、三叠系主要为碳酸盐岩沉积。本文对已取心的五个二、三叠系构造共七个层组的所有岩心和区内部分露头剖面 ,系统采集有机碳样品 2 6 0个。经综合分析、对比研究认为 ,除下三叠统飞二、飞三段不具备生烃... 四川盆地西北部广元—旺苍地区二、三叠系主要为碳酸盐岩沉积。本文对已取心的五个二、三叠系构造共七个层组的所有岩心和区内部分露头剖面 ,系统采集有机碳样品 2 6 0个。经综合分析、对比研究认为 ,除下三叠统飞二、飞三段不具备生烃条件外 ,区内主要目的层均属有效烃源岩 (碳酸盐岩有机碳下限取 0 .2 0 % ,泥页岩取 0 .5 0 % ) ,其中P2 d、P2 w、P1m有机碳平均值均在 0 .4 0 %以上 (分别为 4 .6 0 %、0 .4 0 %、0 .5 8% ) ,P2 c为 0 .35 %。有机碳含量与沉积相、地层时代密切相关。水体深度对有机碳影响最大 ,其次为生屑含量。按地层时代 ,有机碳含量最高的硅质岩是P2 d ,其次分别为P1m、P2 w及P2 c。生屑灰岩也属有效烃源岩 ,若含硅质或属深水沉积 (海槽 ) ,则有机碳含量较高 (如P1m)。从有机质类型、成熟度以及天然气的组成、碳同位素和浓缩烃等初步判识 ,河湾场构造二叠系气藏属自生自储 ,天然气主要来自液态烃的高温裂解 ;飞仙关组气藏甲烷具煤成气特征 ,重烃 (C2 +)具油型气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龙门山 二叠系 三叠系 碳酸盐岩 烃源岩 气源 评价
下载PDF
内蒙古东部上二叠统林西组砂岩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2
5
作者 王丹丹 李世臻 +4 位作者 周新桂 刘伟伟 林燕华 曾秋楠 张文浩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21-1040,共20页
林西县官地—翟家沟剖面和阿鲁科尔沁旗陶海营子剖面是二叠系上统林西组的典型剖面,岩性为灰、灰黑、黄绿色的砂板岩组合,时代为晚二叠世。砂岩主要由长石岩屑砂岩和粉砂岩组成。长期以来,林西组的沉积时限尚未准确限定,还存在争议;沉... 林西县官地—翟家沟剖面和阿鲁科尔沁旗陶海营子剖面是二叠系上统林西组的典型剖面,岩性为灰、灰黑、黄绿色的砂板岩组合,时代为晚二叠世。砂岩主要由长石岩屑砂岩和粉砂岩组成。长期以来,林西组的沉积时限尚未准确限定,还存在争议;沉积物来源区也较复杂,还需进一步确认。这一问题的解决也将为解决华北与西伯利亚板块拼贴时限和拼贴位置提供年代学数据支撑。本文选取陶海营子地区的长石岩屑砂岩(TH01)和林西县官地—翟家沟地区的粉砂岩(2GD002)作为研究对象,选取锆石进行SHRIMP U-Pb测年。结果显示,碎屑锆石的206Pb/238U年龄分布区间为:256.2±2.5Ma^276.4±2.4Ma(N=20),327.2±2.6Ma^363.7±3.5Ma(N=2),415.0±3.5Ma^481.1±4.4Ma(N=8),531.4±3.8Ma^577.5±5.0Ma(N=2),598.9±6.0Ma^974.6±7.8Ma(N=6),1049±11Ma^2606±7Ma(N=4,207Pb/206Pb年龄);年轻锆石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260.7±1.2Ma(MSWD=1.13,N=13,TH01)和262.6±1.9Ma(MSWD=1.6,N=7,2GD002),最年轻的锆石年龄分别是256.0±2.5Ma(TH01)和257.9±2Ma(2GD002)。综合研究认为林西组的沉积下限为253~257Ma,沉积上限可能延伸至238~242Ma,年轻锆石的峰值年龄(260Ma、262Ma)与华北板块北缘和大兴安岭南部西拉木伦河缝合带附近与板块碰撞、拼合相关的岩浆事件相吻合;林西组物源主要来自西拉木伦河缝合带北部的东北地区,也有可能来自西拉木伦河缝合带南部,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在早三叠世之后拼合,古亚洲洋消失,并尝试对研究区林西组油气资源潜力进行初步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西组 碎屑锆石 SHRIMP U—Pb年龄 沉积时限 晚二叠世晚期
下载PDF
下扬子区海陆过渡相不同沉积环境页岩气成藏条件对比 被引量:28
6
作者 闫德宇 黄文辉 +2 位作者 陆小霞 尹相东 石艳玲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778-1787,共10页
以下扬子区二叠系龙潭组富有机质泥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热解模拟、元素分析测试、物性测试和X-射线衍射等实验,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泥页岩空间展布特征、沉积微相类型、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储层特征和含气性特征等页岩气藏评价参数... 以下扬子区二叠系龙潭组富有机质泥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热解模拟、元素分析测试、物性测试和X-射线衍射等实验,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泥页岩空间展布特征、沉积微相类型、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储层特征和含气性特征等页岩气藏评价参数开展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下扬子区龙潭组富有机质泥页岩广泛发育在滨岸平原、障壁-泻湖、三角洲前缘和浅海陆棚等海陆过渡相沉积环境中;泥页岩中有机质丰度较高,总有机碳(TOC)含量平均值为2.43%;干酪根主要为Ⅱ型、Ⅲ型;镜质体反射Ro分布范围是0.55%~2.66%,多数有机质处于中—高热成熟阶段;生烃潜力(S1+S2)平均值为2.96 mg/g,具备较大的页岩气生成潜能;研究区泥页岩物性较差,属于特低孔特低渗储层,但石英、长石、方解石等脆性矿物含量丰富,脆性指数(Ⅰ,Ⅱ)较高,有利于页岩气储层的压裂开发;保守估算下扬子区龙潭组吸附气量为0.34~0.96 m3/t,且物性封闭和烃浓度封闭作用进一步增强了页岩气的储存能力。对比不同沉积环境下页岩气成藏条件参数,综合研究认为下扬子地区障壁-泻湖相具备更为优势的页岩气成藏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过渡相泥页岩 不同沉积环境 有机质丰度 矿物含量 二叠系 下扬子区
下载PDF
佳木斯地块东部二叠纪方山花岗岩体的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3
7
作者 蒲建彬 张兴洲 +4 位作者 郭冶 曾振 付秋林 张宏涛 刘洋 《世界地质》 CAS 2015年第4期903-913,共11页
本文报道了佳木斯地块东部方山花岗岩体的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全岩地球化学特征,确定了花岗质岩石的形成时代以及大地构造背景。花岗岩的锆石主要呈自形-半自形晶,振荡环带发育,Th/U在0.26~1.16之间,显示其典型的岩浆成因;... 本文报道了佳木斯地块东部方山花岗岩体的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全岩地球化学特征,确定了花岗质岩石的形成时代以及大地构造背景。花岗岩的锆石主要呈自形-半自形晶,振荡环带发育,Th/U在0.26~1.16之间,显示其典型的岩浆成因;测年结果表明这些花岗岩形成于早二叠世(278 Ma,277 Ma)。方山花岗岩呈现出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的地球化学特征,这些岩石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具有Eu负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等),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Zr和Ti)。该区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与佳木斯东缘二叠纪的美作、青山、楚山、柴河、石场、锦山等岩体相似,体现出火山弧型花岗岩的特征。结合区域研究资料,我们认为佳木斯地块东缘在早二叠世期间为活动大陆边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佳木斯地块 二叠纪 活动大陆边缘 俯冲作用 花岗岩
下载PDF
川西北地区下二叠统茅口组储层特征 被引量:20
8
作者 罗静 胡红 +3 位作者 朱遂珲 夏青松 李鸿明 谢磊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9-47,共9页
对川西北地区下二叠统茅口组野外露头和钻井岩心等资料的分析表明,储层段主要为茅口组三段,孔隙度平均为0.895%,渗透率平均为1.696×10-3μm2,总体属于低孔低渗储层。储集岩的类型可分为白云岩、生物碎屑灰岩及泥—粉晶灰岩三类,储... 对川西北地区下二叠统茅口组野外露头和钻井岩心等资料的分析表明,储层段主要为茅口组三段,孔隙度平均为0.895%,渗透率平均为1.696×10-3μm2,总体属于低孔低渗储层。储集岩的类型可分为白云岩、生物碎屑灰岩及泥—粉晶灰岩三类,储集空间主要为晶间孔、晶间溶孔、粒内溶孔、粒间溶孔和裂缝(主要为构造缝)。将储集空间划分为孔隙(直径小于2 mm)、孔洞(直径大于或等于2 mm)及裂缝三大类,其中溶蚀孔洞为茅口组最主要的储集空间,裂缝是重要的渗滤通道。沉积相带和成岩作用是控制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台地高能生物滩最有利于储层发育,白云石化作用和溶解作用是主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二叠统 茅口组 储层特征 控制因素 四川盆地 西北部
下载PDF
黔北务正道地区早二叠世大竹园期岩相古地理及其对铝土矿的控矿意义 被引量:25
9
作者 雷志远 翁申富 +4 位作者 陈强 熊星 潘忠华 和秀林 陈海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12,共5页
对黔北务正道地区早二叠世岩相古地理特征及其对铝土矿矿床的控矿意义进行了分析。认为位于赤道附近的炎热潮湿的古气候环境导致的红土化铁铝质古风化壳是铝土矿形成的先决条件;以页岩为主经长期化学风化形成的古剥蚀区为铝土矿的形成... 对黔北务正道地区早二叠世岩相古地理特征及其对铝土矿矿床的控矿意义进行了分析。认为位于赤道附近的炎热潮湿的古气候环境导致的红土化铁铝质古风化壳是铝土矿形成的先决条件;以页岩为主经长期化学风化形成的古剥蚀区为铝土矿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成矿物质来源,而低凹的古地形地貌是沉积或堆积型铝土矿的最佳场所;在半封闭式的相对较为稳定的海湾相沉积环境下沉积铝土矿含矿岩系,早二叠世大竹园晚期,通过频繁的海进-海退循环,沉积区不断处于还原—氧化环境的交替变换之中,为铝土矿的形成提供了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北务正道 铝土矿 岩相古地理 早二叠世 控矿意义
下载PDF
新疆北部二叠系特征及其与三叠系界线划分 被引量:15
10
作者 柳益群 周鼎武 +1 位作者 冯乔 郝建荣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15-622,共8页
目的对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吐哈盆地和三塘湖盆地的二叠系及其与三叠系界线的划分提供新的依据。方法在该区长期工作的基础上,参考前人地层划分成果及当地使用习惯,利用岩石地层、生物地层、火山岩同位素年龄、古地磁等方法进行综合... 目的对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吐哈盆地和三塘湖盆地的二叠系及其与三叠系界线的划分提供新的依据。方法在该区长期工作的基础上,参考前人地层划分成果及当地使用习惯,利用岩石地层、生物地层、火山岩同位素年龄、古地磁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对三地区的二叠系进行了综合划分与对比。结果将新疆北部二叠系分别称下、中、上统,与中国南方及国际标准的3个统对应;中二叠统对应于瓜德鲁普统,地质时代为早二叠世(290—265Ma),中、上二叠统界线在中二叠统塔尔郎组上部,上二叠统与三叠系界线在上二叠统锅底坑组内;中二叠统分布于准噶尔盆地中南部、吐哈盆地北部和三塘湖盆地南部。结论建议将大龙口、锅底坑、塔尔郎沟、照壁山剖面和跃进沟剖面分别作为北疆地区二叠系——三叠系标准剖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系 三叠系 界线划分 新疆北部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木里地区二叠纪苦橄岩的Os-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李杰 许继峰 +2 位作者 何斌 徐义刚 董彦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37-347,共11页
本文报道了在青藏高原东南木里地区发现的二叠纪苦橄岩和与其共生玄武岩的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以及Os-Sr-Nd同位素组成。苦橄岩和与其共生玄武岩受地壳混染作用影响较小。根据苦橄岩的Ti/Y比值和初始的Os同位素组成,将木里苦橄岩分... 本文报道了在青藏高原东南木里地区发现的二叠纪苦橄岩和与其共生玄武岩的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以及Os-Sr-Nd同位素组成。苦橄岩和与其共生玄武岩受地壳混染作用影响较小。根据苦橄岩的Ti/Y比值和初始的Os同位素组成,将木里苦橄岩分为两类:高Ti/Y型苦橄岩和低Ti/Y型苦橄岩,其中高Ti/Y型苦橄岩具有高的γ_(Os)=+5.3~+10.7和ε_(Nd)=+5.9~+6.4,与全球典型洋岛玄武岩的Os和Nd同位素组成接近,代表了地幔柱源区的同位素特征;而低Ti/Y型苦橄岩具有低的γ_(Os)=-4.1~+1.2和ε_(Nd)=+3.2~+5.0,可能表明受到了SCLM(大陆岩石圈地幔)源区物质的混染。与其共生的玄武岩具有低的γ_(Os)=-3.5~-1.6和ε_(Nd)=-0.6~+0.7,表明其来自于不同于低Ti/Y型苦橄岩也有异于高Ti/Y型苦橄岩的地幔源区,但是也可能受到了SCLM物质的混染。基于Nd-Os同位素的地幔柱与SCLM的二端元混合模型显示:低Ti/Y型苦橄岩可能是SCLM物质组分与地幔柱起源的苦橄质原始岩浆混合形成的;与苦橄岩共生的玄武岩可能是由地幔柱来源的玄武质岩浆与SCLM小比例熔融的熔体混合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橄岩 Sr-Nd—Os同位素 二叠纪 地幔柱 木里地区
下载PDF
吉木萨尔凹陷东斜坡区成藏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4
12
作者 曾军 陈世加 +2 位作者 康素芳 李连民 赵鹏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9,共4页
吉木萨尔凹陷东斜坡区二叠系梧桶沟组和平地泉组储层发现稠油/沥青。原油碳同位素和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比表明二叠系储层的稠油来自凹陷二叠系平地泉组源岩。分析了二叠系稠油的成因,指出该区稠油是低成熟与生物降解共同作用的结果。建立... 吉木萨尔凹陷东斜坡区二叠系梧桶沟组和平地泉组储层发现稠油/沥青。原油碳同位素和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比表明二叠系储层的稠油来自凹陷二叠系平地泉组源岩。分析了二叠系稠油的成因,指出该区稠油是低成熟与生物降解共同作用的结果。建立吉木萨尔凹陷东斜坡区的成藏模式,指出稠油/沥青与岩性可形成封堵作用,进而在斜坡区的下倾方向可找到来自二叠系来源的正常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木萨尔 二叠系 油源 稠油成因 成藏模式
下载PDF
三塘湖盆地二叠纪芦草沟组分布及其意义 被引量:14
13
作者 刘延莉 柳益群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2期36-41,共6页
三塘湖盆地主要生油层系和储集层系——二叠纪芦草沟组,与准噶尔盆地南缘的芦草沟组和吐哈盆地的塔儿朗组沉积非常相似,在岩性和生物群上均可对比,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但其分布受地质情况及研究手段的限制,一直存在很大争议。笔者... 三塘湖盆地主要生油层系和储集层系——二叠纪芦草沟组,与准噶尔盆地南缘的芦草沟组和吐哈盆地的塔儿朗组沉积非常相似,在岩性和生物群上均可对比,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但其分布受地质情况及研究手段的限制,一直存在很大争议。笔者通过野外剖面、井下剖面对比,详尽地描述了二叠纪芦草沟组的岩石组合特征。通过对区域构造、沉积相及沉积环境的分析,结合古生物资料及测年数据,认为三塘湖盆地二叠纪芦草沟组仅残存于马朗凹陷全区和条湖凹陷南缘冲断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塘湖盆地 芦草沟组 二叠纪 马朗凹陷 条湖凹陷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中拐地区石炭—二叠纪火山岩特征及构造环境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孙国强 史基安 +2 位作者 张顺存 陈吉 贾艳艳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93-1004,共12页
中拐地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是在石炭纪—早二叠世挤压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宽缓鼻状古隆起。石炭—二叠纪火山岩是主要的含油层系之一,到目前为止已发现了多个油气藏和出油气点,显示出良好的勘探前景。根据系统、精细的地震资料解释,... 中拐地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是在石炭纪—早二叠世挤压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宽缓鼻状古隆起。石炭—二叠纪火山岩是主要的含油层系之一,到目前为止已发现了多个油气藏和出油气点,显示出良好的勘探前景。根据系统、精细的地震资料解释,中拐地区在石炭—二叠纪时期主要存在4期构造运动,分别对应4个不整合面:1)石炭系与二叠系之间;2)二叠系佳木河组与下乌尔禾组之间;3)二叠系下乌尔禾组与上乌尔禾组之间;4)二叠系上乌尔禾组与三叠系百口泉组之间。通过对中拐地区石炭—二叠纪火山岩的全岩元素分析表明,该区域主要为中-酸性的安山岩、英安岩和流纹岩及火山角砾岩和凝灰岩为主,其中SiO_2的含量普遍较高,平均含量达到了67%,判定中拐地区的石炭—二叠纪火山岩喷发环境应位于岛弧体系的大陆内侧,在喷发过程中经历过陆壳的熔融作用。结合前人对周缘火山岩的研究,认为石炭—二叠纪时期中拐地区由岛弧环境逐渐进入陆内演化阶段,三叠纪开始进入稳定的沉积演化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岩元素分析石炭-二叠系火山岩 中拐地区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
下载PDF
羌塘盆地二叠系白云岩油苗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文彬 付修根 +4 位作者 谭富文 曾胜强 冯兴雷 宋春彦 王东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11-620,共10页
通过采集羌塘盆地中央隆起带二叠系展金组白云岩油苗及烃源岩样品,对其族组成、饱和烃、芳烃色谱—质谱以及单体碳同位素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油源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白云岩油苗中饱和烃含量最高,其次为非烃,芳烃和沥青质含量较低,饱芳... 通过采集羌塘盆地中央隆起带二叠系展金组白云岩油苗及烃源岩样品,对其族组成、饱和烃、芳烃色谱—质谱以及单体碳同位素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油源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白云岩油苗中饱和烃含量最高,其次为非烃,芳烃和沥青质含量较低,饱芳比大于1;白云岩油苗的正构烷烃主要为前高单峰型分布特征,碳数分布范围n C_(15)~nC_(36),主峰碳为nC_(17)~nC_(20),nC_(21)-/nC_(22)+值为1.0~4.56,C_(27)-C_(28)-C_(29)规则甾烷表现为不规则的"V"型的分布并且C29甾烷占优势,升藿烷从C_(31)~C_(35)均有检出,显示出白云岩油苗的生烃母质主要来源于藻类和细菌等低等水生生物;白云岩油苗的Pr/Ph值为0.91~1.30,伽马蜡烷指数值为0.42~0.88,三芴系列化合物中以硫芴含量最高(平均67.39%)而氧芴含量(平均7.89%)较低,4-MDBT/DBT比值为0.97~4.26,(2+3)-MDBT/DBT值为0.37~1.62,表明白云岩油苗生烃母质为形成于具有一定盐度还原环境为的海相页岩;白云岩油苗的OEP值接近平衡值1,甾萜烷异构参数C_(29)ααα20S/ααα(20S+20R)、C_(29)αββ/(ααα+αββ)和C_(31)22S/(22S+22R)等接近或达到平衡值,芳烃标志物成熟度参数MPI_1、F_1和4,6/1,4-DMDBT计算出的等效镜质体反射率表明白云岩油苗为成熟原油。白云岩油苗的生物标志物和展金组泥岩具有较好对比性,反映了白云岩油苗主要来源于展金组烃源岩;其单体碳同位素与二叠系展金组烃源岩分布形式和变化趋势基本相似,但也有一定的差异,反映了其具有混合来源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化合物 单体碳同位素 油源对比 二叠系 白云岩油苗 羌塘盆地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二叠纪生物混生机制讨论 被引量:6
16
作者 彭向东 张梅生 米家榕 《辽宁地质》 1998年第1期40-44,共5页
生物混生现象是指不同生物古地理区系的生物出现于同一地区的同时代地层中,表明它们曾同时或略为先后地生活或埋藏在一起。中国东北地区早二叠世时期出现明显的北方冷水动物群(归属北方大区准噶尔-兴安生物省)与特提斯暖水动物群(... 生物混生现象是指不同生物古地理区系的生物出现于同一地区的同时代地层中,表明它们曾同时或略为先后地生活或埋藏在一起。中国东北地区早二叠世时期出现明显的北方冷水动物群(归属北方大区准噶尔-兴安生物省)与特提斯暖水动物群(归属特提斯大区内蒙-吉林生物省)的混生现象;晚二叠世出现安加拉植物群(An-garaflora)与华夏植物群(Cathaysianflora)的混生。对于这些生物混生的机制及阻隔生物迁移扩散的障岩的详细研究,对于解决中国北方二叠纪古海盆性状和南北板块最终缝合带的位置等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 生物群 生物混生 地层 东北地区 中国
下载PDF
滇西孟连曼信一带火山岩微枕状构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兼论曼信—老厂一带火山岩时代 被引量:1
17
作者 肖龙 汪劲草 《矿产与地质》 1996年第5期313-318,共6页
首次发现报道了曼信一带海相火山岩微枕状构造的地质特征。主要根据野外第一手资料,分析探讨了曼信—老厂一带火山岩的时代,主要认识是:“依柳组”火山岩的主要形成于晚二叠世;老厂地区泥盆纪—中晚石炭世有少量基性—中性火山活动... 首次发现报道了曼信一带海相火山岩微枕状构造的地质特征。主要根据野外第一手资料,分析探讨了曼信—老厂一带火山岩的时代,主要认识是:“依柳组”火山岩的主要形成于晚二叠世;老厂地区泥盆纪—中晚石炭世有少量基性—中性火山活动及三叠纪火山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微枕状构造 地质意义
下载PDF
三峡工程永久船闸高边坡稳定性研究中的几个主要问题 被引量:22
18
作者 陈德基 余永志 +2 位作者 马能武 王军怀 黄孝泉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0年第1期7-15,共9页
永久船闸高边坡稳定性问题一直为各方所关注 ,本文利用大量监测资料和测试成果对边坡变形现状 ,开挖结束后的变形趋势 ,岩体卸荷带特征及时效变形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 ,并对施工期后边坡岩体的变形与稳定过程 ,以及卸荷带对边坡稳... 永久船闸高边坡稳定性问题一直为各方所关注 ,本文利用大量监测资料和测试成果对边坡变形现状 ,开挖结束后的变形趋势 ,岩体卸荷带特征及时效变形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 ,并对施工期后边坡岩体的变形与稳定过程 ,以及卸荷带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等做了预测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工程 永久船闸 边坡稳定 时效变形
下载PDF
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烃源岩沉积古环境 被引量:24
19
作者 蒋中发 丁修建 +1 位作者 王忠泉 赵辛楣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9-119,共11页
为查明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中二叠统芦草沟组烃源岩古沉积环境演化过程,对27块烃源岩样品进行主量元素、微量元素测试,并结合生物标志物、碳酸盐岩δ18O数据,对芦一段、芦二段沉积期的古氧相、古盐度、古气候以及古水深演化进行了研... 为查明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中二叠统芦草沟组烃源岩古沉积环境演化过程,对27块烃源岩样品进行主量元素、微量元素测试,并结合生物标志物、碳酸盐岩δ18O数据,对芦一段、芦二段沉积期的古氧相、古盐度、古气候以及古水深演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一段正构烷烃主峰碳以n C17为主,相对富集伽马蜡烷,Ph,β胡萝卜烷,V,U,Fe O,Sr,Mg和Ca等,碳酸盐岩δ18O偏正,为干旱气候咸化贫氧—厌氧沉积,部分层段为半咸水沉积,Mn O/Ti O2指示其古水深较深;芦二段正构烷烃主峰碳以n C21和n C23为主,相对富集Pr,Fe2O3,Al,Ti和C24四环萜烷等,总体为湿润气候半咸水贫氧沉积,偶尔处于干旱咸化沉积,古水深相对较浅。该研究成果表明芦一段可作为研究区下一步勘探的重点层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地球化学 古环境 中二叠统 芦草沟组 吉木萨尔凹陷
下载PDF
川东北华蓥溪口地区中二叠统缺氧沉积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1
20
作者 梅浩林 何幼斌 +1 位作者 罗进雄 秦鹏 《河南科学》 2018年第3期376-384,共9页
以沉积学、地球化学理论为指导,以野外实测剖面描述资料、薄片鉴定资料和同位素分析、微量元素资料为基础,对川东北地区华蓥剖面中二叠统栖霞、茅口组缺氧沉积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缺氧沉积可分I型和II型两类,缺氧沉积在纵向上呈不... 以沉积学、地球化学理论为指导,以野外实测剖面描述资料、薄片鉴定资料和同位素分析、微量元素资料为基础,对川东北地区华蓥剖面中二叠统栖霞、茅口组缺氧沉积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缺氧沉积可分I型和II型两类,缺氧沉积在纵向上呈不连续、间断叠置,且两种类型的缺氧沉积在纵向上分布不均一;δ13CPDB、δ18OPDB和w(V)/w(V+Ni)比值等在不同类型缺氧沉积中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研究认为,相对海平面周期性升降是造成缺氧沉积的主要原因,而大规模的海侵和上升流是造成I型缺氧沉积和II型缺氧沉积在空间上差异性分布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北地区 中二叠统 缺氧沉积 海平面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