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oretical Study of the Scattering Resonance State, Reaction Mechanism and Partial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 of the F+CH4→HF+CH3 Reaction
1
作者 Qiang WANG Zheng Ting CAI Da Cheng FENG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2期281-284,共4页
The partial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 was constructed by ab initio method [QCISD(T)/6- 311++G(2df,2pd)]for F+CH4→HF+CH3 reaction system. It not only explained the reaction mechanism brought forward by Diego Tr... The partial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 was constructed by ab initio method [QCISD(T)/6- 311++G(2df,2pd)]for F+CH4→HF+CH3 reaction system. It not only explained the reaction mechanism brought forward by Diego Troya by means of quasiclassical trajectory (QCT) but also successfully validated Kopin Liu's experimental phenomena about the existence of the reactive resonance. The lifetime of the scattering resonance state was about 0.07 ps. All these were in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partial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 (ppeS) asymmetrical heavy-light-heavy system dynamic Eyring lake the lifetime of the scattering resonance state.
下载PDF
Peculiar features of the interaction potential between hydrogen and antihydrogen at intermediate separations
2
作者 李德义 黄卓然 王礼贤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08年第8期2897-2908,共12页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interaction potential between a hydrogen and an antihydrogen using the second-order perturbation theory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four-body system in a separable two-body basis. It finds tha...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interaction potential between a hydrogen and an antihydrogen using the second-order perturbation theory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four-body system in a separable two-body basis. It finds that the H-H interaction potential possesses the peculiar features of a shallow local minimum located around interatomic separations of r ~ 6a.u. and a barrier rising at τ ≤5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w-body problems potential energy curve perturbation theory H-H interaction
下载PDF
Electrokinetic flow and energy conversion in a curved microtube
3
作者 Zhaodong DING Kai TIAN Yongjun JIAN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 SCIE EI CSCD 2022年第8期1289-1306,共18页
Curved channels are ubiquitous in microfluidic systems.The pressure-driven electrokinetic flow and energy conversion in a curved microtube are investigated analytically by using a perturbation analysis method under th... Curved channels are ubiquitous in microfluidic systems.The pressure-driven electrokinetic flow and energy conversion in a curved microtube are investigated analytically by using a perturbation analysis method under the assumptions of the small curvature ratio and the Reynolds number.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urvature of the microtube leads to a skewed pattern i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electrical double layer(EDL)potential.The EDL potential at the outer side of the bend is larger than that at the inner side of the bend.The curvature shows an inhibitory effect on the magnitude of the streaming potential field induced by the pressure-driven flow.Since the spanwise pressure gradient is dominant over the inertial force,the resulting axial velocity profile is skewed into the inner region of the curved channel.Furthermore,the flow rate in a curved microtube could be larger than that in a straight one with the same pressure gradient and shape of cross section.The asymptotic solutions of the axial velocity and flow rate in the absence of the electrokinetic effect are in agreement with the classical results for low Reynolds number flows.Remarkably,the curved geometry could be beneficial to improving the electrokinetic energy conversion(EKEC)efficien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kinetic flow streaming potential electrokinetic energy conversion(EKEC) perturbation analysis method curved microchannel
下载PDF
扰动位能理论及其应用——扰动位能的概念、表达及其时空结构 被引量:15
4
作者 李建平 高丽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34-848,共15页
针对局地环流能量转换问题,该工作系列讨论扰动位能理论及其应用。此文是第一篇,提出了扰动位能的新概念,将其分解为大气扰动位能(简称扰动位能)和表面扰动位能两个部分,给出了扰动位能各阶矩项的数学表达形式,结合资料指出二阶以上的... 针对局地环流能量转换问题,该工作系列讨论扰动位能理论及其应用。此文是第一篇,提出了扰动位能的新概念,将其分解为大气扰动位能(简称扰动位能)和表面扰动位能两个部分,给出了扰动位能各阶矩项的数学表达形式,结合资料指出二阶以上的扰动位能高阶矩项相对于其一阶矩项和二阶矩项来说是小量,可忽略,并指出扰动位能二阶矩项的全球平均恰好等于传统的有效位能,但两者在物理意义上明显不同。结合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扰动位能的时空结构以及与大气动能之间的联系。扰动位能一阶矩项在热带地区为正、高纬度地区为负;二阶矩项在热带和高纬度地区出现极大值,在副热带及中纬度地区出现极小值,即在南北方向上呈现三峰二谷的特征;在局地上,由于一阶矩项在数值上较二阶矩项绝对占优,因此,扰动位能的分布与其一阶矩项的情形相似。在垂直方向上,扰动位能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下层,其数值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减少,在50 hPa以上均可以忽略不计。扰动位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其在高纬度地区在冬半球比夏半球大很多;南、北半球平均的扰动位能一阶矩项季节变化的幅度约是相应二阶矩项的二十倍。随着季节变化扰动位能定常波的槽脊在北半球有显著的东西方向移动,而在南半球则只表现为振幅上的增减。分析表明,从区域或局地尺度上大气动能的季节变化与扰动位能一阶矩项的关系密切,二者呈显著反向变化关系,而与二阶矩项的关系不确定;但在全球或半球尺度上,大气动能与扰动位能二阶矩项的比率随季节基本保持不变,约是20%。此外,对大气总动能时空结构的分析也得到了与前人不同的新结果。关于利用此文提出的概念和理论对局地环流能量收支的分析、表面扰动位能的作用以及它们在大气环流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将在以后的文章中给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扰动位能 能量 有效位能 大气参考状态 动能
下载PDF
亚烷基卡宾与甲醛环加成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卢秀慧 翟利民 +1 位作者 王沂轩 刘成卜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769-774,共6页
用二阶微扰理论研究了单重态亚烷基卡宾与甲醛发生的三种环加成反应的机理 ,采用MP2 / 6 31G 方法计算了势能面上各驻点的构型参数、振动频率和能量 .根据能量数据可以预言环加成反应 (1)的a途径将是单重态亚烷基卡宾与甲醛环加成反应... 用二阶微扰理论研究了单重态亚烷基卡宾与甲醛发生的三种环加成反应的机理 ,采用MP2 / 6 31G 方法计算了势能面上各驻点的构型参数、振动频率和能量 .根据能量数据可以预言环加成反应 (1)的a途径将是单重态亚烷基卡宾与甲醛环加成反应的主要反应通道 ,该反应由两步组成 :(Ⅰ )亚烷基卡宾与甲醛生成了一富能中间体(INT1a) ,是一无势垒的放热反应 ,(Ⅱ )中间体异构化为产物亚烷基环氧乙烷 ,其势垒为 2 4 1kJ·mol-1(MP2 / 6 31G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醛 反应机理 亚烷基卡宾 环加成反应 二阶微扰理论 势能面
下载PDF
氯化钠水溶液的Monte Carlo分子模拟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李春喜 李以圭 +1 位作者 杨林昱 陆九芳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1349-1352,共4页
采用Monte Carlo计算机分子模拟方法,研究了氯化钠水溶液在常温和高温情况下粒子的径向分布函数和粒子间各种作用位能的热力学性质.模拟过程采用了NTV正则系综,粒子间的作用能包括离子库仑静电作用,偶极子作用以及色散作用,这些作用构... 采用Monte Carlo计算机分子模拟方法,研究了氯化钠水溶液在常温和高温情况下粒子的径向分布函数和粒子间各种作用位能的热力学性质.模拟过程采用了NTV正则系综,粒子间的作用能包括离子库仑静电作用,偶极子作用以及色散作用,这些作用构成了电解质溶液的基本框架.模拟结果与微扰理论和平均球近似积分方程理论的预测值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模拟 径向分布函数 氯化钠 电解质溶液
下载PDF
大气分层扰动位能控制方程及其应用——南海夏季风活动的能量收支 被引量:8
7
作者 汪雷 李建平 郭彦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69-783,共15页
针对局地环流能量转换问题,本文推导了分层扰动位能一阶矩(LPPE1)和动能(KE)的控制方程,分析了方程中各能量项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并以南海夏季风为例,诊断了夏季风活动各相位的能量收支特征。结果表明,850hPa高度上在赤道辐合带... 针对局地环流能量转换问题,本文推导了分层扰动位能一阶矩(LPPE1)和动能(KE)的控制方程,分析了方程中各能量项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并以南海夏季风为例,诊断了夏季风活动各相位的能量收支特征。结果表明,850hPa高度上在赤道辐合带、大部分季风区、风暴轴地区是LPPE1的源区,副热带的大洋东部和高纬度地区是LPPE1的汇区,强源、汇的中心与LPPE1的纬向偏差场的脊、槽分布对应较好。LPPE1向KE的转化项(CK)取决于垂直速度和大气稳定度,是连接KE和LPPE1的纽带,在暖(冷)空气上升(下沉)时,转化项为正,LPPE1向KE转化能量,反之KE转化为LPPE1。在850hPa高度上CK的分布特征是在赤道辐合带以及大部分季风区有大值分布,北半球风暴轴和南半球西风带有连续分布的正值区。将这应用到南海夏季风活动的能量收支,在南海夏季风恢复相位,CK增大,在南海夏季风活跃相位,CK达到最大,且为边界输入能量的2~3倍,CK是南海夏季风恢复、活跃的最重要因素。探讨了南海夏季风活跃的条件,当LPPE1等于南海季风区的夏季气候平均值时,上升速度大于临界速度的情形,有利于南海夏季风由中断相位向活跃相位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 扰动位能 动能 能量循环 季风中断 活跃
下载PDF
大气能量有效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8
作者 高丽 李建平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86-494,共9页
大气能量有效性一直是大气科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得到了长足发展。对大气能量学特别是能量有效性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回顾。为了将能量有效性的研究从全球大气整体向局地或区域尺度拓展,针对经典有效位能理... 大气能量有效性一直是大气科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得到了长足发展。对大气能量学特别是能量有效性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回顾。为了将能量有效性的研究从全球大气整体向局地或区域尺度拓展,针对经典有效位能理论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扰动位能的新概念,并初步探讨了其理论和应用问题。在已开展的工作中,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扰动位能的时空结构以及与大气动能之间的联系,取得了很有意义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有效性 有效位能 扰动位能 参考状态 动能
下载PDF
分层扰动位能理论及其应用——以南海夏季风的年际变化为例 被引量:6
9
作者 汪雷 李建平 丁瑞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92-408,共17页
在扰动位能(PPE)理论的基础上,针对不同高度上局地环流能量转换问题,本文提出了分层扰动位能(LPPE)的概念.研究表明850hPa的分层扰动位能一阶矩(LPPE1)在热带地区为正,高纬度地区为负,200hPa高度LPPE1在北美高纬度地区出现正值分布,100... 在扰动位能(PPE)理论的基础上,针对不同高度上局地环流能量转换问题,本文提出了分层扰动位能(LPPE)的概念.研究表明850hPa的分层扰动位能一阶矩(LPPE1)在热带地区为正,高纬度地区为负,200hPa高度LPPE1在北美高纬度地区出现正值分布,100hPa及以上LPPE1热带地区为负,高纬度为正.LPPE1冬季半球的分布与年平均相似,北半球夏季大陆上出现正的极大值.在局地,LPPE1在数值上远远大于分层扰动位能二阶矩(LPPE2)及更高阶矩,因此,LPPE的分布与LPPE1的分布相似.南海季风区低层动能的季节变化与LPPE呈现反向变化关系.相关分析表明,南海夏季风(SCSSM)与春季的LPPE1偶极型分布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年际(正)相关关系,可以作为SCSSM强度的一个预报因子.春季赤道印度洋、西太平洋海表温度(SST)的负(正)异常对应春季、夏季LPPE1的南负北正(南正北负)偶极型分布,夏季(JJAS)LPPE1的偶极型分布与南海季风区动能的一致增大(减小)是两者耦合模态的主导模态,夏季南海季风区的西风增强(减弱),SCSSM增强(减弱),这是能量异常影响SCSSM的一个可能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扰动位能 南海夏季风 有效能量 动能
下载PDF
局地大气能量有效性中的表面扰动位能特征 被引量:7
10
作者 高丽 李建平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64-671,共8页
在局地扰动位能理论工作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与实际地形有关的表面扰动位能部分,理论推导了数学表达式,表明地形和表面热状况是其决定因素。利用再分析资料考察了其气候学和气候变率特征。研究表明,表面扰动位能具有独特的热动力学意义... 在局地扰动位能理论工作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与实际地形有关的表面扰动位能部分,理论推导了数学表达式,表明地形和表面热状况是其决定因素。利用再分析资料考察了其气候学和气候变率特征。研究表明,表面扰动位能具有独特的热动力学意义,它的量值与地球表面高大地形密切联系,而其季节变动特点则与表面热状况的季节变化息息相关。高纬度极地地形区域为明显的全年基本不变的负扰动位能分布区,低纬度热带区域则呈现季节变动非常小的正扰动位能分布。表面扰动位能的季节变动和年际变率的极值区都位于北半球中纬度的高大地形区域,夏季达到正的极大值,而冬季则转变成负值区。这一特征在青藏高原区最为典型,其表面扰动位能在时域和频域上均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特征,年际变率以2—4a周期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扰动位能 大气能量 热源 地形
下载PDF
扰动位能与大气环流异常的耦合关系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高丽 李建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68-780,共13页
本文在前期局地扰动位能理论工作基础上,进一步着眼于扰动位能与大气环流异常的关系和机理问题,采用奇异值分解(SVD)方法分析了扰动位能与高、中、低层大气动能的耦合相关模态以及年际变率情况,同时考察它与作为大气质量分布的海平面气... 本文在前期局地扰动位能理论工作基础上,进一步着眼于扰动位能与大气环流异常的关系和机理问题,采用奇异值分解(SVD)方法分析了扰动位能与高、中、低层大气动能的耦合相关模态以及年际变率情况,同时考察它与作为大气质量分布的海平面气压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从物理上初步探讨了扰动位能与大气动能以及质量的相关机理问题.结果表明,扰动位能自身变率的第一模态同时也是与大气环流异常场耦合变化的主要模态,与之相对应的大气动能和质量场的主模态也是其自身变率的支配模态,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物理机制.而且,热带外地区大气环流主模态特征的形成,与扰动位能兼具全球尺度纬向对称结构和局地尺度纬向非对称性密不可分.另外,冬季南北半球环状模指数与扰动位能的前两阶矩存在非常好的相关关系,而在夏季这种关系明显削弱,仅存在于南半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扰动位能 大气环流异常 动能 环状模 奇异值分解
下载PDF
亚烷基卡宾与丙烯环加成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卢秀慧 武卫荣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707-1713,共7页
用二阶微扰理论研究了单重态亚烷基卡宾与丙烯环加成反应的机理 ,采用MP2 /6 3 1G 方法计算了势能面上各驻点的构型参数、振动频率和能量 .根据所得势能面上的能量数据可以预言 ,反应 ( 1)的a途径和反应 ( 2 )的b途径将是单重态亚烷基... 用二阶微扰理论研究了单重态亚烷基卡宾与丙烯环加成反应的机理 ,采用MP2 /6 3 1G 方法计算了势能面上各驻点的构型参数、振动频率和能量 .根据所得势能面上的能量数据可以预言 ,反应 ( 1)的a途径和反应 ( 2 )的b途径将是单重态亚烷基卡宾与丙烯环加成反应的两条相互竞争的主反应通道 ,两反应途径均由两步组成 ,(I)两反应物分别生成了富能中间体INT1a和INT2b ,它们均是无势垒的放热反应 ,放出的能量分别为 60 2 8和 2 6 3 3kJ·mol-1 .(II)中间体INT1a和INT2b分别通过过渡态TS1a和TS2b异构化为三元环产物P1和四元环产物P2 ,其势垒分别为 16 43和 12 73kJ·mol-1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烷基卡宾 丙烯 环加成反应 反应机理 理论研究 二阶微扰理论 势能面
下载PDF
“93.5”黑风暴扰动能源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宋振鑫 程麟生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16-122,共7页
利用“93.5”黑风暴中尺度数值模拟资料,根据湿斜压大气的湿扰动能量方程,对“93.5”黑风暴发展过程中有效位能和湿扰动动能源的贡献进行了数值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湿扰动有效位能在行星边界层(PBL)内的巨量释放是该期... 利用“93.5”黑风暴中尺度数值模拟资料,根据湿斜压大气的湿扰动能量方程,对“93.5”黑风暴发展过程中有效位能和湿扰动动能源的贡献进行了数值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湿扰动有效位能在行星边界层(PBL)内的巨量释放是该期间“93.5”黑风暴迅速发展的主要能源.该能源的产生不仅与湿斜压大气中风的强垂直切变有关,而且也与PBL内下垫面的强烈加热增温及强对流不稳定有关,扰动湿有效位能源在PBL以上迅速减小;扰动动能源在黑风暴区基本为负,即为能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风暴 诊断分析 扰动能源 有效位能 尘暴
下载PDF
非绝热加热对大气局地扰动位能的影响和机理 被引量:6
14
作者 高丽 李建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255-3269,共15页
本文运用统计相关和奇异值分解方法,系统地考察了非绝热加热对大气局地扰动位能的影响特征和机理问题.分析结果表明,热带地区海表温度异常和扰动位能的耦合相关特征与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变率的关系密切,扰动位能在热带外地区的耦合模态... 本文运用统计相关和奇异值分解方法,系统地考察了非绝热加热对大气局地扰动位能的影响特征和机理问题.分析结果表明,热带地区海表温度异常和扰动位能的耦合相关特征与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变率的关系密切,扰动位能在热带外地区的耦合模态空间型呈现出与北太平洋—北美大气遥相关型极为相似的分布特征.通过进一步考察大气中视热源与扰动位能的耦合特征,发现在低纬地区仍主要反映了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的影响机制,在热带外地区,视热源异常的耦合模态则表现出与北半球环状模类似的特点,这表明热带外地区大气的局地能量有效性与热带非绝热加热的遥强迫以及局地性热源加热强迫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非绝热加热 扰动位能 海温 视热源
下载PDF
二氟亚烷基卡宾与甲醛环加成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卢秀慧 武卫荣 +1 位作者 步宇翔 刘成卜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81-684,共4页
用二阶微扰理论研究单重态二氟亚烷基卡宾与甲醛发生的环加成反应机理 ,采用 MP2 /6-3 1 G*方法计算了势能面上各驻点的构型参数、振动频率和能量 .结果表明 ,单重态二氟亚烷基卡宾与甲醛的环加成反应主要有两种反应通道 ,通道 1中 ,两... 用二阶微扰理论研究单重态二氟亚烷基卡宾与甲醛发生的环加成反应机理 ,采用 MP2 /6-3 1 G*方法计算了势能面上各驻点的构型参数、振动频率和能量 .结果表明 ,单重态二氟亚烷基卡宾与甲醛的环加成反应主要有两种反应通道 ,通道 1中 ,两个反应物经 a,b和 c三条反应途径生成三元环构型的产物 P1 ,其中途径 c是主反应途径 ,该途径有两步组成 :( )二氟亚烷基卡宾与甲醛生成了 1个富能中间体 ( INT1 c) ,是无势垒放热反应 ,放出能量为 2 1 9.1 8k J/mol;( )中间体 ( INT1 c)异构化为产物二氟亚烷基环氧乙烷 ,其势垒为 1 3 4.71 k J/mol.通道 2的反应途径由三步组成 :( )反应物首先生成了 1个富能中间体 ( INT1 b) ,为无势垒的放热反应 ,放出的能量 1 42 .77k J/mol;( )中间体 ( INT1 b)异构化成另一中间体 ( INT2 ) ,其势垒为 2 2 .3 1 k J/mol;( )中间体 ( INT2 )异构化成四元环构型产物 P2 ,其势垒为 1 1 .98k 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氟亚烷基卡宾 甲醛 环加成反应 二阶微扰理论 反应通道 势能面 反应机理
下载PDF
基于能量学的热带气旋气候学研究进展和展望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建平 汪秋云 +1 位作者 李艳杰 张净雯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05-713,I0010,共10页
以西北太平洋为重点回顾了从能量学角度对热带气旋(TCs)活动和变化的气候学研究进展.从低层正压能量转化、斜压能量转化、非绝热加热等角度综述了能量过程对TCs发生频数、生成源地的影响.从现有的TCs强度的能量指标以及气旋的变性方面... 以西北太平洋为重点回顾了从能量学角度对热带气旋(TCs)活动和变化的气候学研究进展.从低层正压能量转化、斜压能量转化、非绝热加热等角度综述了能量过程对TCs发生频数、生成源地的影响.从现有的TCs强度的能量指标以及气旋的变性方面回顾了能量学在TCs强度变化中的应用.在回顾已有研究进展和分析存在薄弱环节的基础上,阐述了扰动位能(PPE)在TCs能量学研究的重要性,并以季节内尺度的印-太对流涛动(IPCO)为例探讨了其在TCs活动与变化研究的可行性.最后以此为契机对未来基于PPE的TCs活动与变化的相关能量学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学 热带气旋(TCs) 扰动位能(ppe 印—太对流涛动(IPCO) 非绝热加热
下载PDF
两体扰动势和H_2O通道反应的三原子体系解析势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文霞 田凤惠 +1 位作者 陈守刚 王泽新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43-548,共6页
提出了两体扰动势的概念.通过两体扰动势构造多原子相互作用体系解析势的理论方法,获得了非线性三原子H2O相互作用体系的解析势函数.用势能面正确描述了O(1D)+H2→H2O→OH+H通道反应的性质.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非常符合.该方法比较容易... 提出了两体扰动势的概念.通过两体扰动势构造多原子相互作用体系解析势的理论方法,获得了非线性三原子H2O相互作用体系的解析势函数.用势能面正确描述了O(1D)+H2→H2O→OH+H通道反应的性质.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非常符合.该方法比较容易推广构造多原子相互作用体系解析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体扰动势 H2O 通道反应 三原子体系 解析 分子反应动力学 势能面
下载PDF
PEBS法理论中应用奇异摄动理论的必要条件 被引量:1
18
作者 江宁强 宋文忠 戴先中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22-124,共3页
分析了PEBS法理论中应用奇异摄动理论给电力系统带来的限制 .对于有阻尼的电力系统 ,本文证明了频率偏差的各个分量必定有界 .当摄动系统的发电机惯性时间常数趋向于零时 ,各频率分量也趋向于零 .如果摄动系统的轨线一致收敛于退化系统... 分析了PEBS法理论中应用奇异摄动理论给电力系统带来的限制 .对于有阻尼的电力系统 ,本文证明了频率偏差的各个分量必定有界 .当摄动系统的发电机惯性时间常数趋向于零时 ,各频率分量也趋向于零 .如果摄动系统的轨线一致收敛于退化系统的轨线 ,则退化系统的各轨线必收敛于平衡点 ,即退化系统完全稳定 .由此得到电力系统应满足的 2个必要条件 ,即摄动系统及其退化系统或广义梯度系统完全稳定 .在使用该法时 ,应验证这 2个条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 势能界面法 奇异摄动理论 完全稳定性
下载PDF
H_2S_2分子的阻碍内旋转势能函数 被引量:1
19
作者 许宗荣 高艳玲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21-24,共4页
应用无波函数微扰理论导出分子阻碍内旋转能谱的解析式,基于扭转频率光谱数据,确定了H2S2分子的阻碍内旋转势能函数。
关键词 内旋转势函数 硫化氢 无波函数微扰法
下载PDF
两体扰动势构造CO_2通道反应的三原子体系解析势
20
作者 王泽新 张晓明 +1 位作者 乔青安 贾红英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567-1571,共5页
应用两体扰动势 ,成功地构造了线性三原子分子CO2 平衡态及通道反应的三原子体系相互作用解析势 .势函数不但定量地描述了CO2 平衡态的临界特性 ,而且势能面正确地描述了O(1D) +CO(X1Σ+ )→CO2 →C(3P) +O2 (X3Σ-g )通道反应的性质 .
关键词 两体扰动势 CO2 二氧化碳 通道反应 三原子体系 解析势能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