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韦里-威斯-彼得斯活动水平评定量表的初步测试 被引量:2
1
作者 姜秀举 苏林雁 罗学荣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CD 2001年第1期63-64,66,共3页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utility of the Werry-Weiss-Peters Activity Rating Scale (WWPARS) for children with a Chinese background. Methods:In the city of Changsha, 465 normal children aged 8~12 in two primary school...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utility of the Werry-Weiss-Peters Activity Rating Scale (WWPARS) for children with a Chinese background. Methods:In the city of Changsha, 465 normal children aged 8~12 in two primary schools and 27 ADHD children in an outpatient department were tested with WWPARS.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scale were analyzed for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Results: While levels of activity increased with age for all childre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ssessed. The scale attained good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Conclusion: This scale can be applied for evaluation of activity levels for Chinese childr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韦里-威斯-彼得斯活动水平评定量表 注意缺陷 测试
下载PDF
幻觉与“抵抗”——彼得·魏斯的幻觉性现实主义观形成之路
2
作者 马蕾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3-61,共9页
20世纪70—80年代,超现实主义以颠覆感知和政治变革意愿成为艺术家彼得·魏斯构建“抵抗”美学的重要推动,促成他通过对画作《梅杜莎之阀》的阐释而形成幻觉性现实主义观。然而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种从绘画到电影再到文学... 20世纪70—80年代,超现实主义以颠覆感知和政治变革意愿成为艺术家彼得·魏斯构建“抵抗”美学的重要推动,促成他通过对画作《梅杜莎之阀》的阐释而形成幻觉性现实主义观。然而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种从绘画到电影再到文学的多媒介尝试,它经历了从内心独语到现实主义社会批判再到美学政治化的过程,最后通过融合幻觉的革命构想得以完成。幻觉性现实主义观及其展现的“抵抗”内涵,成为增强社会主义文艺现实表现力的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得·魏斯 幻觉实践 “抵抗”美学 幻觉性现实主义
原文传递
“抵抗”美学的先锋性现实主义景观——以彼得·魏斯小说三部曲《抵抗的美学》为例
3
作者 马蕾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4-72,共9页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艺术家彼得·魏斯在小说三部曲《抵抗的美学》中,提出"抵抗"美学构想,旨在以文化解放推动人类政治解放,现实主义美学是其探讨重点。此构想在对多部西方艺术名作的阐释中呈现,其中毕加索的《格尔尼...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艺术家彼得·魏斯在小说三部曲《抵抗的美学》中,提出"抵抗"美学构想,旨在以文化解放推动人类政治解放,现实主义美学是其探讨重点。此构想在对多部西方艺术名作的阐释中呈现,其中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成为刻画现实的典范。它用狂乱和迷惑的抽象立体手法,揭露了法西斯空军轰炸西班牙格尔尼卡的暴行,从现实批判性和艺术革新意义上诠释出美学"抵抗"精神。借助魏斯剖析《格尔尼卡》解构、构建、接受的艺术生产过程,本文推导出"抵抗"美学的面貌,意在展现现实主义的美学潜能和其"抵抗"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得·魏斯 《抵抗的美学》 先锋性现实主义
原文传递
边远的声音和灵魂的回声:初探20世纪初外国旅游者眼里的彝族音乐文化之美——以德国魏司夫妇和俄罗斯顾彼得先生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柯瑾艺 《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 2011年第2期82-93,共12页
本文简介与探讨20世纪初前往中国边远、四川大凉山地区旅游的外国人对当地彝族及其社会和文化的描述和感受。德国魏司夫妇与俄罗斯顾彼得先生所留下的有关凉山彝族民间音乐与文化的笔记不仅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最关键的是他们通过当时... 本文简介与探讨20世纪初前往中国边远、四川大凉山地区旅游的外国人对当地彝族及其社会和文化的描述和感受。德国魏司夫妇与俄罗斯顾彼得先生所留下的有关凉山彝族民间音乐与文化的笔记不仅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最关键的是他们通过当时所听到的彝族民间音乐的"声音性特征"——这不仅强调了彝族音乐与文化的独特性,也将这一声音直接融入到一种人类的或者世界文化的"普世性"之中,认为他们所了解的彝族文化的基本旋律或精神与自己的文化是相同的。此外,魏司夫妇和顾彼得先生在描述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尊重与客观性在当时的情况下也是非常宝贵的。这也使得他们的记录获得了一定的人类学、特别是田野采风等方法和方法道德上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山彝族 诺苏 魏司夫妇 顾彼得 民间音乐 声音性特征 音乐普世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