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ssimilating efficiency of soil nutrition of Phalaris arundinacea L.
1
作者 齐广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4期271-272,278,共3页
Phalaris arundinacea L. is fine perennial herbage of Gramineae. Eight treatments including N, P, K, NP, NK, NPK, PK and controls were done for studying its absorbing efficiency of soil nutrition. At tillering stage, t... Phalaris arundinacea L. is fine perennial herbage of Gramineae. Eight treatments including N, P, K, NP, NK, NPK, PK and controls were done for studying its absorbing efficiency of soil nutrition. At tillering stage, the coefficient of absorbing and utilizing of N, P, and K from soil and fertilizer we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M.K. Kaeomobk抯 formula and the contents of crude protein and fat were also measured. The yields of fresh crop, hay and seed were measured at ripening stage. For N absorbing coefficient of Ph. arundinacea from soil (Kn%), the composition PK treatment is best (12.36%) and K treatment is worse, while for N absorbing coefficient from fertilizer (Ky%), all the treatments are higher than control but the composition NPK treatment presented the highest (14.78%). For the absorbing coefficient of P from soil (Kn%), composition NK treatment is highest (19.30%), but K treatment was lower than control, while for that of P from fertilizer (Ky%), all the treatment were higher than control but the composition NP treatment showed the highest (19.52%). As to K absorbing coefficient from soil (Kn%), NP treatment is the best (19.2%) and single P treatment is worst, while for that (Ky%) of K from fertilizer the composition NPK treatment was best (28.44%). As concerns treatments for the outputs of fresh and dry crop, the composition NP treatment was best and all the treatment were higher than control. The composition NK treatment produced highest yield of seed and highest content of crude protein as compared to other treatments. For content of crude fat, the compositions NK and N treatments are best. The experiment indicates that application of fertilizer at proper proportions could increase the yield of Ph. Arundinacea and raise the utilizing efficiency of nourishment element from soil and fertiliz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Reed Canarygrass phalaris arundinacea l. Utilized coefficient Crude protein Crude fat.
下载PDF
‘川西’虉草品种比较试验报告
2
作者 季晓菲 周靖文 +6 位作者 闫利军 陈莉敏 李达旭 游明鸿 雷雄 罗国清 张建波 《草学》 2024年第4期12-17,37,共7页
以‘川草引3号’虉草和原始群体为对照,在布拖县对‘川西’虉草新品系开展了品种比较试验,对生态修复能力、耐水淹能力和生产性能等进行了测定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川西’虉草在布拖县越冬率高,可正常完成生长发育周期,试验期间没有... 以‘川草引3号’虉草和原始群体为对照,在布拖县对‘川西’虉草新品系开展了品种比较试验,对生态修复能力、耐水淹能力和生产性能等进行了测定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川西’虉草在布拖县越冬率高,可正常完成生长发育周期,试验期间没有发现病虫害;其生态修复效率为318d,分别比原始群体和‘川草引3号’虉草少12d和27d,具有更强的生态修复能力;‘川西’虉草和原始群体在长达20d的水淹胁迫过程中,成活率均为100%,耐水淹能力显著优于‘川草引3号’虉草;‘川西’虉草新品系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分别为70 931.57kg/hm^(2)和20 929.69kg/hm^(2),均显著高于原始群体和‘川草引3号’虉草;种子产量显著超过原始群体,与‘川草引3号’虉草差异不显著;粗蛋白含量为11.8%,分别比原始群体和‘川草引3号’虉草高1.2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因此,‘川西’虉草新品系一致性好,适应性强,生态修复效率高,耐水淹能力强,草产量高,草品质好,持青期长,可用于川西高原退化湿地、退化草地生态修复,也可用于高产人工草地建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虉草 品种比较试验 生态修复 建植
下载PDF
奇异虉草和小子虉草生物学特性及其对小麦生长的影响和经济阈值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徐高峰 张付斗 +3 位作者 李天林 单芹丽 张云 吴迪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4409-4417,共9页
【目的】研究云南麦田虉草属2种外来入侵杂草奇异虉草Phalarisparadoxa L.和小子虉草Phalarisminor Retz.的生物学特性、对小麦的竞争性与危害性以及经济阈值,为了解和防控两种外来入侵杂草奠定基础。【方法】温室条件下,以小麦云选2号... 【目的】研究云南麦田虉草属2种外来入侵杂草奇异虉草Phalarisparadoxa L.和小子虉草Phalarisminor Retz.的生物学特性、对小麦的竞争性与危害性以及经济阈值,为了解和防控两种外来入侵杂草奠定基础。【方法】温室条件下,以小麦云选2号作为参照和受体植物,采用密度添加系列试验和模型拟合的方法,比较奇异虉草、小子虉草和云选2号的生物学特性差异,分析两种杂草对云选2号的竞争效应、产量性状影响以及经济阈值。【结果】营养生长阶段云选2号的株高、叶长和叶宽以及生长发育速度均显著大于奇异虉草和小子虉草,而生殖生长阶段奇异虉草和小子虉草的生长发育速度则快于云选2号,但三者的生育期却无较大差异,分别为:小子虉草(129.33d)>云选2号(128.78d)>奇异虉草(124.78d)。奇异虉草和小子虉草对云选2号的竞争作用与密度正相关,随着密度的增加,奇异虉草和小子虉草对云选2号的竞争能力逐渐增强,其中小子虉草的竞争能力强于奇异虉草。不同密度的奇异虉草和小子虉草与云选2号混种,云选2号的产量性状受到显著影响,通过回归分析,函数模型y=96.5687×(1-e-[(x+2.1672)/54.5604]^0.8220)和y=96.3346×(1-e-[(x+2.5306)/46.7132]^0.7918)可较好拟合不同密度奇异虉草和小子虉草与云选2号产量损失间关系。田间人工防除奇异虉草和小子虉草经济阈值分别为3.07和2.63株/m2,化学药剂精恶唑禾草灵(骠马,Fenoxaprop-ethyl,德国拜耳公司)防除奇异虉草和小子虉草经济阈值分别为1.71和1.61株/m2。【结论】温室条件下奇异虉草和小子虉草的生物学特性与小麦云选2号存在一定差异;奇异虉草和小子虉草对云选2号存在较强的竞争作用,与云选2号混种对小麦的产量性状产生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异虉草 小子虉草 竞争效应 经济阈值
下载PDF
环境因子对奇异虉草和小子虉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徐高峰 张付斗 +2 位作者 李天林 申时才 张玉华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458-1465,共8页
在室内条件下考察了环境因子温度、pH、盐分、土壤含水量以及种子埋深对外来入侵植物奇异虉草和小子虉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并与小麦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1)当温度为5℃、NaCl浓度为0.25 mol/L以及种子埋藏深度达到30 mm时,... 在室内条件下考察了环境因子温度、pH、盐分、土壤含水量以及种子埋深对外来入侵植物奇异虉草和小子虉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并与小麦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1)当温度为5℃、NaCl浓度为0.25 mol/L以及种子埋藏深度达到30 mm时,奇异虉草和小子虉草的种子完全不能萌发,而同等条件下小麦种子的发芽率分别依次为89.33%、53.33%和95.00%.(2)在pH 4.0~10.0和土壤含水量10.0%~25.0%条件下,奇异虉草和小子虉草的种子均能萌发;但pH在4.0和10.0以及土壤含水量低于15%时,其发芽率受到显著抑制;当土壤含水量为10%时奇异虉草和小子虉草的种子发芽率分别为19.33%和16.67%,而小麦种子的萌发完全受到抑制.(3)奇异虉草和小子虉草的幼苗最适生长环境为,温度25℃~30℃、pH为6.0~9.0、NaCl浓度0~0.05 mol/L以及种子埋藏深度为0~5 mm.研究表明温度、盐分和种子埋藏深度是影响奇异虉草和小子虉草种子萌发的关键因素,而偏碱性环境更有利于其种子萌发,其种子萌发对干旱胁迫的耐受性强于小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异虉草 小子虉草 种子萌发 环境因子
下载PDF
川西北高寒牧区老芒麦和虉草青贮效果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李平 鄢家俊 +6 位作者 白史且 陈智华 游明鸿 苏国鹏 刀志学 张利亚 李娜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68-372,377,共6页
为探讨川西北高寒牧区主推草种青贮效果,以收种后的老芒麦(Elymus sibiricns L.)和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 L.)为原料,对其叶围微生物进行计数,使用纤维素酶、蔗糖、尿素和乙酸作为添加剂,灌装青贮60d后进行品质分析。结果表明:老芒... 为探讨川西北高寒牧区主推草种青贮效果,以收种后的老芒麦(Elymus sibiricns L.)和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 L.)为原料,对其叶围微生物进行计数,使用纤维素酶、蔗糖、尿素和乙酸作为添加剂,灌装青贮60d后进行品质分析。结果表明:老芒麦和虉草附着的乳酸菌数量远低于霉菌、酵母菌和丁酸菌;蔗糖和尿素处理下,乳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氨态氮与总氮比值显著低于对照(P<0.05),能够改善老芒麦青贮饲料和虉草青贮饲料发酵品质;乙酸处理下,pH值、氨态氮与总氮比值显著低于对照,乙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能够改善老芒麦青贮饲料和虉草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纤维素酶对改善虉草青贮饲料发酵品质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北 老芒麦 虉草 青贮 发酵品质
下载PDF
食料与培养条件对川西北高原粘虫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刘金平 游明鸿 白史且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949-953,共5页
以8种不同科属植物的幼叶、成熟叶、花序为食料,在4种培养条件下饲喂粘虫幼虫,测定幼虫存活率、存活时间、虫龄持续时间、幼虫期长度、采食量等指标,结果表明:食料科属是决定存活率与存活时间的主要因素;幼虫1~2龄持续时间间差异极显... 以8种不同科属植物的幼叶、成熟叶、花序为食料,在4种培养条件下饲喂粘虫幼虫,测定幼虫存活率、存活时间、虫龄持续时间、幼虫期长度、采食量等指标,结果表明:食料科属是决定存活率与存活时间的主要因素;幼虫1~2龄持续时间间差异极显著,3龄间差异显著,4~6龄间差异不明显;食料科属、食料部位、培养条件及各因素互作都极显著影响幼虫期长度与采食量(P〈0.0001〈0.01);温度比光照周期更影响幼虫存活时间,光照时间比温度更影响幼虫期长度与采食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虫 虫龄 草地 老芒麦 虉草
下载PDF
行距与氮肥对通草1号虉草生长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7
作者 张永亮 骆秀梅 +2 位作者 张浩 王学愿 刘杨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4-48,共5页
在内蒙古通辽地区进行了行距与施氮量对通草1号虉草生长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行距增加虉草株高、叶宽、叶面积、穗长、穗分枝数、穗重、穗粒重和千粒重等递增,30cm行距与50cm、70cm行距间上述指标差异显著(P<0.05),70cm与50c... 在内蒙古通辽地区进行了行距与施氮量对通草1号虉草生长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行距增加虉草株高、叶宽、叶面积、穗长、穗分枝数、穗重、穗粒重和千粒重等递增,30cm行距与50cm、70cm行距间上述指标差异显著(P<0.05),70cm与50cm行距间叶宽、叶面积、穗分枝数和千粒重差异显著(P<0.05)。行距对营养枝数/m、生殖枝数/m、穗梗长和穗下节长影响不显著。随施氮量增加,虉草株高、叶宽、叶面积、营养枝数/m、穗长、穗分枝数、穗重、穗粒重和千粒重等递增,施氮与不施氮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施纯氮46kg/hm2与92kg/hm2处理间虉草株高(分蘖期除外)、叶宽、叶面积、营养枝数/m、穗分枝数、穗重和千粒重等差异显著(P<0.05)。春季施氮肥对生殖枝数/m、穗梗长和穗下节长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虉草 行距 氮肥 生长
下载PDF
洞庭湖湿地虉草资源的开发利用 被引量:10
8
作者 彭友林 陈建中 +2 位作者 刘珍 夏维福 王云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4期35-36,共2页
通过对洞庭湖湿地草 (PhalarisarundinaceaL)资源的调查 ,该地草资源丰富、分布广泛、蕴藏量大 ;同时对草进行了品质分析和鲜草饲喂试验 ,其结果表明 ,该资源营养丰富 ,鲜草饲喂黄牛、奶牛及羊喜食或食用 。
关键词 洞庭湖 湿地 虉草 资源开发 禾本科 牧草 营养成分分析
下载PDF
虉草粗蛋白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4
9
作者 季晓菲 游明鸿 +9 位作者 白史且 李达旭 雷雄 吴婍 陈莉敏 张昌兵 鄢家俊 闫利军 陈丽丽 张玉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731-1735,共5页
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 L.)为多年生冷季型禾本科高产牧草,粗蛋白(CP)是评价饲草品质的关键指标,但目前的化学分析方法存在诸多缺点,寻求高效、快速、准确、安全的虉草CP测定方法是现代草地畜牧业发展和草原生态恢复急需解决的实际... 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 L.)为多年生冷季型禾本科高产牧草,粗蛋白(CP)是评价饲草品质的关键指标,但目前的化学分析方法存在诸多缺点,寻求高效、快速、准确、安全的虉草CP测定方法是现代草地畜牧业发展和草原生态恢复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本研究旨在利用近红外光谱(NIRS)建立虉草CP的定量分析模型,为快速测定虉草CP提供有效方法。试验采集不同品种(品系)、生育期、栽培条件、干燥方式、生长年限、部位以及刈割次数的虉草样品454份,采用瑞士Buchi公司的傅里叶近红外光谱仪和Operator软件采集原始光谱,应用K-S算法剔除具有相似光谱的样品,筛选出210份用于建模和模型评价。通过凯氏定氮法测定210份样品的粗蛋白含量并在Management console软件中对光谱进行赋值,再采用软件NIRcal 5.4按照6∶3的比例将样品随机分为校正集和验证集,并剔除异常样品,运用不同的光谱预处理、回归算法、建模波段和主成分数建立8个虉草CP含量的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通过外部验证表明8个模型均可以进行实际测定。最后比较不同的统计学参数获取最佳模型。结果表明,采用4 000~10 000 cm^-1的建模光谱波段、sa3+ncl+db1(3点平滑+趋近归一化+一阶导数处理)的预处理方法、8/1-4的初/次级主成分数和偏最小二乘法(PLS)所建的模型为最佳模型,其校正决定系数(R^2 cal)为0.982 1,验证决定系数(R^2 val)为0.980 2,均大于0.98,表明预测性能优秀;校正标准差(SEC)和验证标准差(SEP)分别为0.780 2和0.783 2,均较小且非常接近,表明模型的分析精度很高并具有很好的适应性;残差(BIAS)为-0.000 5,接近于0,说明模型的稳定性很高,对外界因素不敏感;预测相关系数(r)为0.99,可见样品化学值与定标模型预测值的相关度极高;相对分析误差(RPD)为7.37,RPD>4.0表明模型能够很好地进行定量分析。综上,该试验在国内首次建立了虉草CP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该模型样品来源多、数量大、分布范围广,预测精度和准确度高,适用范围大,为快速测定虉草粗蛋白提供了有效方法,在虉草品质分析、育种、家畜日粮配置以及草产品评价流通等方面具有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虉草 粗蛋白 模型
下载PDF
虉草种子休眠机理与休眠破除方法初探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浩 张永亮 高凯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12,共6页
种子休眠程度深、发芽率低是限制虉草栽培利用的重要因子。通过对3个年份采收的虉草种子发芽试验、吸水率测定及种子萌发抑制物活性的生物鉴定,揭示虉草种子休眠机理;并利用植物激素、硝酸钾和有机溶剂浸泡处理虉草种子,以探寻打破虉草... 种子休眠程度深、发芽率低是限制虉草栽培利用的重要因子。通过对3个年份采收的虉草种子发芽试验、吸水率测定及种子萌发抑制物活性的生物鉴定,揭示虉草种子休眠机理;并利用植物激素、硝酸钾和有机溶剂浸泡处理虉草种子,以探寻打破虉草种子休眠的最佳方法。结果表明:虉草种子休眠属于种皮吸水障碍、存在萌发抑制物和胚生理休眠的综合性休眠,其中萌发抑制物是限制种子萌发的首要因素。用100mg/L GA3、100mg/L 6BA、150mg/L KT或4g/L KNO3浸泡虉草种子24h可显著提高其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其中以4g/L KNO3浸种24h效果最好,平均发芽率可提高到91%,比对照高137%;其次是100mg/L GA3浸种24h,平均发芽率为84%,比对照高1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虉草 种子 休眠机理 破除休眠
下载PDF
虉草种子成熟时构件的主要生理生化变化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思思 游明鸿 +2 位作者 刘金平 范宣 宗人旭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1-78,共8页
通过测定不同成熟期各构件可溶性糖(SS)、蔗糖(SU)、淀粉(ST)含量,呼吸作用中间产物丙酮酸(PA)含量及硝酸还原酶活性(NR),研究虉草种子成熟时灌浆物质在源、流、库器官间转移规律,探讨种子千粒重与构件物质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 通过测定不同成熟期各构件可溶性糖(SS)、蔗糖(SU)、淀粉(ST)含量,呼吸作用中间产物丙酮酸(PA)含量及硝酸还原酶活性(NR),研究虉草种子成熟时灌浆物质在源、流、库器官间转移规律,探讨种子千粒重与构件物质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生殖枝中SS、ST、SU和PA含量及NR活性在发育期间和构件间均变化显著;(2)构件中SS、SU含量和NR活性随种子发育进程显著先增后降,ST含量显著增加,PA则显著下降;(3)穗轴中糖分含量、PA含量及NR活性数倍于其他构件,是灌浆物质累积、合成、转化及调控中心;(4)蜡熟期ST含量与灌浆期SS含量、乳熟期ST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与灌浆期和乳熟期NR活性和ST含量均显著正相关(P<0.05);(5)种子饱满度(千粒重)与叶(源)中SS含量,与茎(流)中SU含量,与穗柄(流)中SS、SU和PA含量,与穗轴(流)中SS、SU、PA含量和NR活性,与种子(库)中NR活性、ST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总之,各构件均参与"源-库"的物质运输,穗轴对源库流起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虉草 生殖枝 种子发育 生理生化
下载PDF
2个品种虉草种子破眠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3
12
作者 斯日古楞 王明玖 +2 位作者 刘雪娇 肖伟军 黄帆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7-51,共5页
对‘通选7号’和‘川草3号’2个品种虉草种子采用物理和化学处理方法,测定各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确定其休眠原因,找出快速、有效的破眠方法。结果表明,这些处理均能不同程度地促进2个品种种子的萌发。‘通选7号’种子经机械处理后发... 对‘通选7号’和‘川草3号’2个品种虉草种子采用物理和化学处理方法,测定各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确定其休眠原因,找出快速、有效的破眠方法。结果表明,这些处理均能不同程度地促进2个品种种子的萌发。‘通选7号’种子经机械处理后发芽率最高,破皮种子的发芽率与具稃种子和去稃种子的发芽率有显著差异,具稃种子和去稃种子之间差异也显著,稃和种皮显著影响种子的萌发。因此,可以推论‘通选7号’种子的休眠原因是稃和种皮引起的综合性休眠,可通过去稃和磨破种皮的办法有效破除其休眠。‘川草3号’种子经剥去稃施加较高质量浓度GA3(赤霉素)处理后,发芽率达到最高,GA3的施加可能引起了种子内萌发促进物和抑制物新的动态平衡,刺激胚部形成水解酶类,从而引发种子,进而得出,‘川草3号’种子的休眠原因是胚部生理性障碍引起的综合性休眠,通过400 mg·L-1GA3处理24 h可有效破除休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虉草种子 物理处理 化学处理 发芽率 破眠方法
下载PDF
虉草营养器官解剖结构与抗旱耐涝性及利用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3
13
作者 斯日古楞 王明玖 额尔敦花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91-397,共7页
为了从显微结构上进一步探讨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 L.)的抗旱耐涝性及与利用的关系,于2011年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其根、茎叶3种营养器官进行解剖观察。结果表明,虉草根的结构自外而内依次为表皮、皮层、维管束鞘、初生韧皮部... 为了从显微结构上进一步探讨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 L.)的抗旱耐涝性及与利用的关系,于2011年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其根、茎叶3种营养器官进行解剖观察。结果表明,虉草根的结构自外而内依次为表皮、皮层、维管束鞘、初生韧皮部和初生木质部;茎由表皮、基本组织和维管束构成;叶片内部结构可分为表皮、叶肉和叶脉3部分。根皮层大的细胞间隙和气腔,初生木质部的后生大导管和茎基本组织解体形成的髓腔都是虉草良好的通气组织,是其耐水淹的主要显微特征。茎、叶片角质化的表皮和叶表皮所含的丰富泡状细胞组是虉草具有抗旱性的主要解剖结构特征。叶肉细胞排列紧密且只有少量气孔分布于叶片下表皮,这样的结构可减少蒸腾;叶肉细胞富含叶绿体,增强光合作用,获得更多的同化产物,确保了植株在干旱条件下也有足够的光合产物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茎、叶维管束部分大量的木纤维起到支撑作用。虉草根的皮层和维管柱部分、茎的基本组织和维管束部分、叶的叶脉部分都含有大面积的厚壁细胞,厚壁细胞中含有丰富的粗纤维和木质素。丰富的粗纤维、木质素等成分则是虉草能成为新能源燃料植物的必备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虉草 营养器官 解剖结构 抗旱耐涝性 利用
下载PDF
川西北牧区四种主栽禾草粘虫危害的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金平 游明鸿 白史且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4006-4009,共4页
以被害率、病情指数、严重度、虫口密度、损失率等为指标,对川西北主要栽培的禾本科牧草老芒麦(Elgmus sibiricus L.)、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 L.)、仲彬草[Kengyilla rigidula(Keng)J.L.]和燕麦(Avena sativa L.)进行粘虫(Mythimna... 以被害率、病情指数、严重度、虫口密度、损失率等为指标,对川西北主要栽培的禾本科牧草老芒麦(Elgmus sibiricus L.)、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 L.)、仲彬草[Kengyilla rigidula(Keng)J.L.]和燕麦(Avena sativa L.)进行粘虫(Mythimna separate Walker)危害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4种禾本科牧草在孕穗期、抽穗期受粘虫危害,粘虫危害老芒麦、虉草早于燕麦与仲彬草。4种禾本科牧草总被害率、病情指数、严重度存在极显著差异;虫口密度有极显著差异;枝最大虫数、枝均虫数存在显著差异;粘虫虫龄组成与结构存在极显著差异;叶片面积损失率存在极显著差异;鲜草产量损失率为8.06%~18.65%,存在极显著差异;花序损失率存在极显著差异,种子产量损失率存在极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虫 川西北牧区 老芒麦 虉草 燕麦 仲彬草
下载PDF
4种观赏草叶片解剖结构的观察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张咏梅 白小明 +1 位作者 田彥锋 龚良建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377-1383,共7页
本研究对马蔺(Iris lactea Pall.‘chinensis’.)、披针叶苔草(Carex lanceolata Boott)、紫穗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L.)‘Spreng’)和花叶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 L.‘picta’)叶片解剖结构进行了观察,为其广泛应用提供... 本研究对马蔺(Iris lactea Pall.‘chinensis’.)、披针叶苔草(Carex lanceolata Boott)、紫穗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L.)‘Spreng’)和花叶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 L.‘picta’)叶片解剖结构进行了观察,为其广泛应用提供解剖学理论基础。观察表明:马蔺叶片较厚,角质层也厚,叶肉细胞多层,排列整齐,叶片富含单宁,有巨大的气腔横亘在中部叶肉层间,平行叶脉上下有厚壁细胞;披针叶苔草上表皮是下表皮的4~5倍大,近轴面叶肉细胞层数多于远轴面,叶肉层间气腔发达,中脉处泡状细胞大而多;紫穗狼尾草是典型的C 4植物,大、中、小叶脉相间排列,中脉有髓细胞;花叶虉草叶肉细胞间有小气腔,叶肉含叶绿体或白色体,与叶面黄绿色或白绿色条纹相对应。4种观赏草叶片结构显示,马蔺、披针叶苔草和花叶虉草可适应干旱环境和湿生环境;马蔺具有一定的耐寒性;紫穗狼尾草对干旱和热带高温生境均有较强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蔺 披针叶苔草 紫穗狼尾草 花叶虉草 解剖结构
下载PDF
《河南植物志》梯牧草考证及草属二外来种 被引量:1
16
作者 朱长山 万四新 李贺敏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2003年第4期319-320,共2页
考证了《河南植物志》中记录的梯牧草PhleumpratenseL.;同时报道了河南艹鬲鸟草属二外来种:小艹鬲鸟草PhalarisminorRetz.和奇异艹鬲鸟草P.paradoxaL.
关键词 (サ鬲鸟)草属 外来种 河南
下载PDF
不同生长年限威宁草芦营养成分动态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超 龙忠富 刘正书 《贵州畜牧兽医》 2008年第1期6-8,共3页
对生长1~4年的威宁草芦牧草新品种不同生育时期营养成分进行动态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生长年限威宁草芦的蛋白质、粗灰分含量都是随着生育时期的推后呈线性下降(P〈0.05),酸性洗涤纤维和粗脂肪含量随着生育时期的推后呈线性上升(P... 对生长1~4年的威宁草芦牧草新品种不同生育时期营养成分进行动态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生长年限威宁草芦的蛋白质、粗灰分含量都是随着生育时期的推后呈线性下降(P〈0.05),酸性洗涤纤维和粗脂肪含量随着生育时期的推后呈线性上升(P〈0.05),无氮浸出物的含量变化与生育期无明显相关,粗蛋白含量随着生长年限的推后逐渐下降,而磷、钙含量则以四年生最高;1~4年生分蘖期至抽穗期粗蛋白含量在13.42%~16.96%之间,而粗纤维含量在21.03%~32.88%之间,是西南地区优质地方牧草新品种,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宁草芦 生长年限 营养成分 动态分析
下载PDF
近红外光谱法测定虉草体外干物质消化率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季晓菲 蒲珉锴 +4 位作者 游明鸿 白史且 李达旭 雷雄 吴婍 《草学》 2019年第6期8-12,19,共6页
为了对虉草体外干物质消化率(IVDMD)进行快速、简便、准确的分析和测定,本研究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近红外校正模型,并通过外部验证对模型的实际预测能力进行评价并筛选最佳模型。结果表明,采用5000~7144cm^-1和74... 为了对虉草体外干物质消化率(IVDMD)进行快速、简便、准确的分析和测定,本研究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近红外校正模型,并通过外部验证对模型的实际预测能力进行评价并筛选最佳模型。结果表明,采用5000~7144cm^-1和7404~10000cm^-1的建模光谱波段、mf光谱预处理方法、10/1~9的初/次级主成分数和偏最小二乘法(PLS)所建的模型为最佳模型,其校正决定系数(R2 cal)和验证决定系数(R2 val)分别为0.9552和0.9572,校正标准差(SEC)和验证标准差(SEP)分别为1.9907和2.0512,残差BIAS为0.0829,预测相关系数(r)为0.9784。由此可见,NIRS技术可用于虉草IVDMD的实际测定,模型预测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虉草 体外干物质消化率 定量模型
下载PDF
氮磷钾配施对威宁球茎草芦鲜草产量及营养成份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应芬 刘华荣 +4 位作者 龙忠富 杨义成 邓蓉 吴佳海 罗天琼 《贵州畜牧兽医》 2012年第4期57-60,共4页
通过田间试验,探讨氮、磷、钾配施对威宁球茎草芦生物学性状、鲜草产量及植株营养成份的影响,并筛选出适宜的氮、磷、钾肥用量。结果表明:施肥处理比不施肥处理,其株高、分蘖数和鲜草产量最大增幅分别为13.21%、18.32%和56.87%。鲜草产... 通过田间试验,探讨氮、磷、钾配施对威宁球茎草芦生物学性状、鲜草产量及植株营养成份的影响,并筛选出适宜的氮、磷、钾肥用量。结果表明:施肥处理比不施肥处理,其株高、分蘖数和鲜草产量最大增幅分别为13.21%、18.32%和56.87%。鲜草产量平均增产1 345.31 kg/667 m2,提高了34.24%;粗蛋白质含量随氮、钾肥施用水平的增加而提高,其中,NPK+1/2N处理的粗蛋白质含量最高达14.83%,提高了38.2%;经济效益每667 m2收入增加186.65~790.25元,提高88.62%~375.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宁球茎草芦 氮磷钾配施 鲜草产量 营养成份
下载PDF
北固山湿地野生虉草生物量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曹秋玉 李萍萍 《农业装备技术》 2005年第4期18-20,共3页
对北固山湿地野生虉草的株高、茎高、叶龄、生物量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虉草的株高和茎高的变化呈现出近“S”型的生长曲线,叶龄与株高和茎高均呈一元线性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生物量的变化与生育期关系密切。
关键词 虉草 生物量 生育期 野生 湿地 正相关关系 生长曲线 株高 茎高 叶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