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花生褐斑病菌和网斑病菌混合侵染对侵染概率和潜育期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周如军 崔建潮 +2 位作者 傅俊范 徐喆 薛彩云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4264-4271,共8页
[目的]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是花生生产上主要病害,两种病害田间混发现象普遍,造成了严重的产量损失。论文旨在研究花生褐斑病菌(Cercospora arachidicola)和网斑病菌(Phoma arachidicola)混合侵染过程中,不同因子对侵染概率和潜育期的影... [目的]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是花生生产上主要病害,两种病害田间混发现象普遍,造成了严重的产量损失。论文旨在研究花生褐斑病菌(Cercospora arachidicola)和网斑病菌(Phoma arachidicola)混合侵染过程中,不同因子对侵染概率和潜育期的影响,探讨病害间的相互关系,为制定多病虫害综合治理体系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不同生育期、接种浓度和叶面保湿时间处理下,对白沙1016混合接种褐斑病菌和网斑病菌,分析不同因子对花生褐斑病菌和网斑病菌侵染概率的影响,探索病菌混合侵染与其侵染概率和潜育期的关系。[结果]单独接种2种病菌,其侵染概率均随花生生育期的延长而增加,即始花期<盛花期<开花末期。在同一生育期接种,随着保湿时间延长,接菌量增加,侵染概率逐渐增大。2种病菌混合接种其侵染概率有显著差异,混合接种较单独接种侵染概率均相应降低,并随着接种量的增加、生育期和保湿时间的延长,混合侵染概率较单一接种下降明显。不同生育期单一病菌接种,2种病菌的潜育期存在差异,在始花期和开花末期,褐斑病潜育期均为20 d,而在盛花期为16 d;网斑病在始花期潜育期较长为10 d,而在盛花期和开花末期均为7 d。潜育期的长短可能受叶片龄期和衰老程度的影响,病害潜育期在生育前期较长,后期相对较短,而受冠层温湿度的影响不大。混合侵染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病菌的潜育期。在始花期,混合接种褐斑病菌和网斑病菌的潜育期分别较单独接种长2 d和5 d;而在盛花期和开花末期,混合接种褐斑病菌潜育期比单独接种分别延长了4 d和2 d,网斑病潜育期没有发生明显改变,均为7 d。[结论]单独接种花生褐斑病菌和网斑病菌,侵染概率均随着生育期和保湿时间的延长和接种菌量的增加而增大,混合接种与单一接种相比,混合病菌侵染其侵染概率均较单独侵染有所降低,潜育期延长。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潜育期的长短除受病菌与寄主互作影响外,可能受叶片龄期和衰老程度影响,而与冠层温湿度关系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褐斑病菌 花生网斑病菌 侵染概率 潜育期 混合侵染
下载PDF
不同地区花生网斑病菌致病性鉴定及环境条件对致病力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许曼琳 吴菊香 +8 位作者 张霞 鄢洪海 吕宾 于建垒 刘同金 于静 郭志青 迟玉成 万书波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50-254,共5页
为了探明不同地区的花生网斑病菌致病力并筛选快速稳定的接种方法,以来自山东、云南和辽宁的6个不同地区的花生网斑病菌为材料,用孢子悬浮液对离体叶片和花生植株进行接种,结果表明致病力最强的菌株是WB-SY(分离自辽宁省沈阳市)。最佳... 为了探明不同地区的花生网斑病菌致病力并筛选快速稳定的接种方法,以来自山东、云南和辽宁的6个不同地区的花生网斑病菌为材料,用孢子悬浮液对离体叶片和花生植株进行接种,结果表明致病力最强的菌株是WB-SY(分离自辽宁省沈阳市)。最佳接种条件为:开花末期使用高浓度孢子悬浮液(10~6/mL),接种湿度保持在90%~100%之间,持续保湿36h以上,温度在25~28℃之间,接种前黑暗处理24h,接种后近紫光(波长340~380nm)处理。本文筛选出的菌株和快速稳定的接种方法,将为抗病品种的筛选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Arachis HYPOGAEA L.) 网斑病菌 致病性鉴定 接种方法
下载PDF
花生网斑病病原菌分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许欣然 张新友 +7 位作者 汤丰收 燕照玲 王东国 黄冰艳 董文召 杜培 苗利娟 刘华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91-95,共5页
花生网斑病是目前花生叶部病害中危害较为严重的一种病害,为了系统研究该病害,对河南省发生的花生网斑病病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为花生网斑病的发生规律探索及综合防治提供依据。通过分离、鉴定,明确... 花生网斑病是目前花生叶部病害中危害较为严重的一种病害,为了系统研究该病害,对河南省发生的花生网斑病病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为花生网斑病的发生规律探索及综合防治提供依据。通过分离、鉴定,明确花生网斑病是由花生茎点霉(Phoma arachidicola Marasas Pauer&Boerema)侵染所致。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病菌菌丝在供试培养基上均能生长,但以PDA培养基最为适合;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低于5℃或高于35℃菌丝停止生长,50℃作用10min可将病原菌致死;在pH值4~10条件下均能生长,最适pH值为7;光暗交替能促进菌丝生长。病菌在燕麦培养基上产孢量最多,在水琼脂培养基上不能产孢,产孢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6,光暗交替有利于病菌产孢。总之,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培养基分别为PDA培养基、燕麦培养基,最适温度均为25℃,最适pH值分别为7和6,光暗交替既能促进菌丝生长,又有利于病原菌产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网斑病菌 鉴定 菌丝生长 产孢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花生抗网斑病品种筛选及抗病性与产量损失的关系 被引量:2
4
作者 许曼琳 张霞 +7 位作者 吴菊香 于静 郭志青 李莹 谢宏峰 谭德云 周如军 迟玉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31-735,共5页
花生茎点霉(Phoma arachidicola Marasas Pauer&Boerema)引起的花生网斑病在生产上普遍流行、危害严重,2018-2019年通过2年的田间接种试验对国内65份花生种质资源网斑病抗性进行测评。以采自山东莱西的病原菌菌株Wb2制备105/mL的孢... 花生茎点霉(Phoma arachidicola Marasas Pauer&Boerema)引起的花生网斑病在生产上普遍流行、危害严重,2018-2019年通过2年的田间接种试验对国内65份花生种质资源网斑病抗性进行测评。以采自山东莱西的病原菌菌株Wb2制备105/mL的孢子悬浮液喷洒于花生叶片表面进行接种,对照区喷施50%咯菌腈WP防治花生网斑病菌。结果表明,65份种质中,抗病(resistant,R)资源8份,占鉴定资源总数的12.3%;中度抗病(moderately resistant,MR)资源9份,占比13.8%;感病(susceptible,S)资源37份,占比56.9%;高度感病(high susceptible,HS)资源11份,占比16.9%。测定抗病性不同资源产量损失差异,结果表明,花生网斑病菌对花生产量影响显著,产量损失率随抗病性的降低而升高。本研究为花生抗网斑病育种提供抗源材料,并为病害产量损失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Arachis hypogaea L.) 网斑病菌 抗性鉴定 产量损失
下载PDF
不同时期使用农抗120控制花生网斑病侵染源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徐秀娟 石延茂 +2 位作者 徐明显 毕国金 崔风高 《生物防治通报》 CSCD 1993年第4期167-169,共3页
用农抗120防治花生网斑病,不同使用方法效果不一。用常规喷洒叶面方法控制再侵染源,防效为21.4%,相当于多菌灵(29.4%);用农抗120和杀菌剂(抗枯灵或多菌灵等)混合,在花生播种时喷洒地面一次,控制初侵染源,防效为48.6%,用农抗120同杀... 用农抗120防治花生网斑病,不同使用方法效果不一。用常规喷洒叶面方法控制再侵染源,防效为21.4%,相当于多菌灵(29.4%);用农抗120和杀菌剂(抗枯灵或多菌灵等)混合,在花生播种时喷洒地面一次,控制初侵染源,防效为48.6%,用农抗120同杀菌剂混合,播种时喷洒地面,以控制初侵染源,7月上旬再喷洒叶面,控制再侵染源,效果最佳,防效高达7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抗120 花生 网斑病 农药混用
下载PDF
利用几丁质酶活性鉴定花生对网斑病和黄曲霉抗性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鞠倩 曲明静 +3 位作者 赵志强 王磊 黄忠林 刘魁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9年第1期69-70,73,共3页
通过室内接菌鉴定不同花生品种(系)对网斑病和黄曲霉菌的抗感性水平,同时测定花生组织几丁质内切酶、外切酶、总酶活性,验证了酶活与花生抗感病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几丁质外切酶活性在诱导前后与花生黄曲霉感病指数间的相关性均较高,... 通过室内接菌鉴定不同花生品种(系)对网斑病和黄曲霉菌的抗感性水平,同时测定花生组织几丁质内切酶、外切酶、总酶活性,验证了酶活与花生抗感病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几丁质外切酶活性在诱导前后与花生黄曲霉感病指数间的相关性均较高,分别达到0.9285、0.9284,可作为鉴定花生品种抗感黄曲霉的指标;几丁质总酶活经诱导后与花生网斑病的感病指数相关性高,达到0.959,可作为鉴定花生品种抗网斑病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几丁质酶 网斑病 黄曲霉
下载PDF
蓖麻籽粗提物对花生网斑病菌的抑制作用
7
作者 谢宏峰 迟玉成 +4 位作者 许曼琳 杨伟强 王宝亮 王海兰 曹铁华 《山东农业科学》 2013年第6期81-82,88,共3页
采用生长速率法研究了蓖麻籽粗提物对花生网斑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蓖麻籽粗提物对花生网斑病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加,抑制率增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抑制效果逐渐减弱,24、48、96 h的EC50分别为2... 采用生长速率法研究了蓖麻籽粗提物对花生网斑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蓖麻籽粗提物对花生网斑病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加,抑制率增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抑制效果逐渐减弱,24、48、96 h的EC50分别为218.3、367.27和438.78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蓖麻籽 粗提物 花生网斑病 抑制作用
下载PDF
温度、湿度和光照对花生网斑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陈亮 胡彦江 +2 位作者 金静 鄢洪海 张茹琴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第1期12-15,共4页
为了探明花生网斑病菌(Phoma arachidicola Marasas,Pauer&Boerema)侵染致病的条件,研究了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光照(黑暗、近紫光、全光照)对花生网斑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黑暗条件下,培养5.5h时分生孢子开始萌... 为了探明花生网斑病菌(Phoma arachidicola Marasas,Pauer&Boerema)侵染致病的条件,研究了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光照(黑暗、近紫光、全光照)对花生网斑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黑暗条件下,培养5.5h时分生孢子开始萌发,24h时萌发率为100%。分生孢子萌发率与温度之间的拟合模型符合二项式y=-0.570x2+28.97x-277.1(R2=0.808)。据此模型,得出分生孢子萌发的最低温为12.8℃,最适温为25.4℃,最高温为38.0℃。培养24h时,水膜中分生孢子萌发率(35.4%)极显著大于空气相对湿度为100%(8.8%)和98%(0%)的萌发率。培养24h时,黑暗(100%)和近紫光(97%)条件下的分生孢子萌发率极显著大于全光照下的萌发率(91%)。结论:分生孢子萌发的最有利条件是黑暗、温度为25.4℃,且有水膜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phoma arachidicola 分生孢子 萌发 环境因子
下载PDF
花生网斑病菌侵染对寄主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王琰 鄢洪海 +2 位作者 迟胜起 咸洪泉 宋希云 《花生学报》 2008年第1期26-28,31,共4页
本文采用光密度法对花生受网斑病菌侵染后,寄主体内相关防御酶系活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目的是进一步认识PAL(苯丙氨酸解氨酶)、PPO(多酚氧化酶)和POD(过氧化物酶)等酶与花生网斑病抗性的关系及特性。结果表明,接种网斑病菌后... 本文采用光密度法对花生受网斑病菌侵染后,寄主体内相关防御酶系活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目的是进一步认识PAL(苯丙氨酸解氨酶)、PPO(多酚氧化酶)和POD(过氧化物酶)等酶与花生网斑病抗性的关系及特性。结果表明,接种网斑病菌后花生体内的防御酶活性普遍升高,本试验研究测定酶系在24~72h内均有最大值出现。但抗病品种一般比感病品种防御酶活性升高快,到达活性高峰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网斑病 抗病性 寄主防御酶
下载PDF
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田间混发流行过程及其产量损失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崔建潮 周如军 +2 位作者 傅俊范 徐喆 薛彩云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65-272,共8页
通过田间小区人工接种试验,分析比较了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单独及混合发生的流行过程及对花生产量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病害混发初期,病害间无明显的相关性,随着病情加重,病害间的负相关性逐渐增大并达到显著水平,说明病害间有明显的... 通过田间小区人工接种试验,分析比较了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单独及混合发生的流行过程及对花生产量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病害混发初期,病害间无明显的相关性,随着病情加重,病害间的负相关性逐渐增大并达到显著水平,说明病害间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不同生育期接种发病情况有所差异,在开花初期和盛花期接种,褐斑病和网斑病的病情较重,而在开花末期接种的病情较轻,但都能表现病害间的抑制作用。病害混发时造成的产量损失小于各病害单独造成损失之和,对白沙1016和四粒红接种2种病菌,病害混合发生所造成产量损失约为各病害单独引起损失之和的77.2%~85.7%和76.1%~79.6%。在不同生育期接种2种病菌,2个品种产量的损失均随着侵染时期的推迟而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褐斑病 网斑病 流行学 互作 产量损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