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ucin and phospholipids determine viscosity of gallbladder bile in patients with gallstones 被引量:2
1
作者 Dieter Jüngst Anna Niemeyer +4 位作者 Iris Müller Benedikta Zündt Günther Meyer Martin Wilhelmi Reginalddel Pozo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2期203-207,共5页
AIM An increased viscosity of gallbladder bile has been considered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pathogenesis of gallstone disease. Besides lipids and proteins, mucin has been suggested to affect the viscosity of bile. T... AIM An increased viscosity of gallbladder bile has been considered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pathogenesis of gallstone disease. Besides lipids and proteins, mucin has been suggested to affect the viscosity of bile. To further clarify these issues we compared mucin, protein and the lipid components of hepatic and gallbladder bile and its viscosity in patients with gallstones.METHODS Viscosity of bile ( mpa. s ) wasmeasured using rotation viscosimetry in regard to the non-Newtonian property of bile at law shear rates.RESULTS Biliary viscosity was markedly higher in gallbladder bile of patients with cholesterol (5.00 ± 0.60 mpa. s, mean ± SEM, n --28) and mixed stones (3.50±0.68 mPa. s; n =8) compared to hepatic bile (0.92 ± 0.06 mpa. s,n -6).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mucin and viscosity was found in gallbladder biles (r=0.65; P<0.001) but not in hepatic biles. The addition of physiologic and supraphysiologic amounts of mucin to gallbladder bile resulted in a dose dependent non linear increase of its viscosity.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as determined between phospholipid concentration and viscosity (r = 0.34, P<0.005) in gallbladder biles. However, no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total protein or the other lipid concentrations and viscosity in both gallbladder and hepatic biles.CONCLUSION The viscosity of gallbladder bile is markedly higher than that of hepatic bile in patients with gallstones. The concentration of mucin is the major determinant of biliary viscosity and may contribute by this mechanism to the role of mucin in the pathogenesis of gallsto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ospholipids/physiology phospholipids/analysis mucins/physiology mucins/analysis cholelithiasis/etiology VISCOSITY bile/chemistry
下载PDF
磷脂分析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2
作者 张颖颖 杨亦文 +1 位作者 吴彩娟 任其龙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8-62,共5页
综述了磷脂的HPLC分析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比较了3种最常用的检测器——紫外、示差折光和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指出最后一种在磷脂含量检测方面最具应用前景。
关键词 磷脂 高效液相色谱 分析 检测器 综述
下载PDF
磷脂组学研究中的分析检测技术 被引量:18
3
作者 朱超 梁琼麟 +3 位作者 王义明 罗国安 Rob J.Vreeken Thomas Hankemeier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84-993,共10页
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组分,有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与人类健康、疾病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对生物体内磷脂化合物进行全面的分析,深入研究磷脂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生物功能。磷脂组学是通过全面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磷脂化合物解决现有生物... 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组分,有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与人类健康、疾病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对生物体内磷脂化合物进行全面的分析,深入研究磷脂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生物功能。磷脂组学是通过全面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磷脂化合物解决现有生物学问题的研究模式。磷脂分析检测技术是实现磷脂组学研究的关键,包括样品前处理、分离、定性与定量分析和组学数据挖掘等。本文综述了磷脂组学研究中的分析检测技术,为发展快速、稳定、可靠、高灵敏、高分辨、高通量的磷脂检测平台技术提供参考。磷脂组学与其他组学的整合研究将促进生命分析化学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脂 分析检测技术 磷脂组学 综述
下载PDF
磷脂含量及组成的分析检测方法 被引量:14
4
作者 汪勇 王兴国 胡学烟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64-67,共4页
综述了定量分析磷脂组成及含量的分析方法 ,重点介绍了TLC和HPLC方法 ,并列举了HPLC分析方法的不同类型检测器。另外还介绍了核磁共振、红外光谱等技术在磷脂的分析和检测中的应用。
关键词 磷脂含量 组成 分析检测方法 TLC HPLC
下载PDF
大豆黄素磷脂复合物的制备及光谱学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罗娅君 张琦 +1 位作者 张新申 雷雨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4-229,共6页
以大豆黄素与大豆卵磷脂的结合率为评价标准,分别考察反应溶剂、起始浓度、投料比例、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等对产物结合率的影响,确定复合物的最佳制备工艺:以四氢呋喃为反应溶剂,大豆黄素质量浓度为2 mg/mL,投料物质的量比为1∶1,反应... 以大豆黄素与大豆卵磷脂的结合率为评价标准,分别考察反应溶剂、起始浓度、投料比例、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等对产物结合率的影响,确定复合物的最佳制备工艺:以四氢呋喃为反应溶剂,大豆黄素质量浓度为2 mg/mL,投料物质的量比为1∶1,反应时间为3 h,反应温度为50℃.在此最佳反应条件下,磷脂复合物结合率达94.2%.对制备出的复合物进行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差热和X-衍射等光谱学分析,结果表明,大豆黄素与磷脂形成了复合物,且复合物是不同于反应物单体及单体物理混合物的新物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化学 大豆黄素 大豆卵磷脂 磷脂复合物 光谱分析 抗氧化 免疫机能 细胞代谢
下载PDF
不同秸秆生物炭对红壤性水稻土养分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48
6
作者 李明 李忠佩 +2 位作者 刘明 江春玉 吴萌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361-1369,共9页
【目的】研究不同秸秆转化生物炭对红壤性水稻土养分含量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差异,为土壤改良和秸秆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水稻和玉米秸秆300℃、400℃和500℃裂解得到的生物炭为添加材料,以发育于第四纪的红壤性... 【目的】研究不同秸秆转化生物炭对红壤性水稻土养分含量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差异,为土壤改良和秸秆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水稻和玉米秸秆300℃、400℃和500℃裂解得到的生物炭为添加材料,以发育于第四纪的红壤性水稻土为供试土壤,通过135 d室内培育试验,研究秸秆生物炭添加对红壤性水稻土p H、有机碳和养分含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的影响,及其对磷脂脂肪酸(PLFA)表征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试验共设7个处理:对照(CK)、添加水稻秸秆炭300℃(RB300)、400℃(RB400)、500℃(RB500)和添加玉米秸秆炭300℃(CB300)、400℃(CB400)、500℃(CB500)。【结果】物料类型和制备温度因素显著影响裂解得到生物炭材料的养分含量和化学性质。培育试验表明,两种秸秆生物炭的添加,平均提高土壤p H值0.16个单位;土壤有机碳、速效磷和速效钾水平,分别比对照增加26.1%、20.6%和281.8%。水稻秸秆炭对土壤速效钾水平促进作用较大,而玉米秸秆炭则主要增加速效磷含量。低温裂解秸秆炭(300℃)的添加,并没有显著影响土壤碱解氮和无机氮含量;而添加RB500和CB500处理的碱解氮分别比对照低10.4%和8.1%,硝态氮含量分别比对照高63.6%和100.7%(P<0.05)。添加生物炭处理,微生物生物量碳和磷脂脂肪酸总量平均比对照增加63.4%和47.5%,但添加300℃秸秆炭处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两种秸秆炭的输入均可以增加革兰氏阴性细菌(G-)、革兰氏阳性细菌(G+)、放线菌和真菌的含量,且不同制备温度处理间的差异表现为300℃<400℃<500℃。主成分分析表明,水稻秸秆炭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较玉米秸秆炭更为显著;不同温度水稻秸秆炭间,群落结构差异明显,而不同温度玉米秸秆炭间没有区分开来。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生物炭添加可以通过改变土壤性质,间接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其中,土壤速效磷、有机碳和速效钾含量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布显著相关。【结论】水稻和玉米秸秆炭均可以改良红壤性水稻土的酸度,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微生物量水平;两种秸秆炭的添加均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其中以水稻秸秆炭的影响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生物炭 土壤养分 微生物生物量碳 磷脂脂肪酸 典范对应分析
下载PDF
何首乌中总糖和磷脂的测定及其品质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赵声兰 赵荣华 +2 位作者 卫华 张雪松 赵奕全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3-95,共3页
采用钼蓝比色法和硫酸-苯酚法测定云南不同产地何首乌药材的磷脂和总糖,结果表明:磷脂含量以寻句最高达1.85%,新平、禄劝等地在1%~1.5%,华宁、文山等地低于1%,腾冲最低为0.47%;总糖含量以新平最高达36.74%,其次为楚... 采用钼蓝比色法和硫酸-苯酚法测定云南不同产地何首乌药材的磷脂和总糖,结果表明:磷脂含量以寻句最高达1.85%,新平、禄劝等地在1%~1.5%,华宁、文山等地低于1%,腾冲最低为0.47%;总糖含量以新平最高达36.74%,其次为楚雄22.80%,文山、邱北14%~20%,石屏、腾冲等地在10%~14%,广南、禄劝等地低于10%。不同产地何首乌的磷脂和总糖含量差异较大,总糖和磷脂含量之间无相关性,与二苯乙烯苷等有效成分含量呈现一定程度的负相关,与何首乌的色泽呈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首乌 磷脂 测定分析
下载PDF
刺参性腺中6种磷脂含量的HPLC-ELSD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朱瑶 陈慧民 +3 位作者 卢航 高铭阳 温馨 胡建恩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22-425,共4页
为了研究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性腺的磷脂组成,对刺参性腺中的磷脂进行分离纯化,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以ChromolithPerformance-Si正相整体硅胶柱(100 mm×4.6 mm)为固定相,使用正己烷(含0.04%三乙胺)、异丙... 为了研究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性腺的磷脂组成,对刺参性腺中的磷脂进行分离纯化,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以ChromolithPerformance-Si正相整体硅胶柱(100 mm×4.6 mm)为固定相,使用正己烷(含0.04%三乙胺)、异丙醇和13%乙酸为流动相进行三元梯度洗脱,流速为1.5 m L/min,柱温为25℃,整个洗脱程序仅需24 min,蒸发光检测器温度为45℃,雾化气(空气)流速为1.7 L/min,在此条件下,对所提取的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肌醇(PI)、磷脂酰丝氨酸(PS)、磷脂酰胆碱(PC)、鞘磷脂(SM)和溶血磷脂酰胆碱(LPC)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刺参性腺磷脂中PC含量最高,为4.637 g/kg,其次为PE和PS,分别为1.884、0.847 g/kg。研究表明,用此方法测定刺参性腺中的磷脂快速、准确,各磷脂组分分离良好,重复性高,对其他磷脂样品的测定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性腺 磷脂 HPLC-ELSD 定量分析
下载PDF
我国北方温带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环境影响因素 被引量:19
9
作者 方圆 王娓 +1 位作者 姚晓东 彭晓茜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2-150,共9页
选择我国北方温带草原中的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3种类型共13个样点进行调查,对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s,PLFAs)进行测定。对土壤微生物群落进行无量度多维标定排序(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 选择我国北方温带草原中的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3种类型共13个样点进行调查,对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s,PLFAs)进行测定。对土壤微生物群落进行无量度多维标定排序(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排序后的样点空间异质性显示3种草原类型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明显。结合10种环境因素,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进行冗余分析,解释率达到79.87%。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土壤总碳和土壤总氮影响草甸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典型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主要受到土壤轻组碳和土壤轻组氮的调节;影响荒漠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因素为年均温和土壤p H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带草原 土壤微生物群落 磷脂脂肪酸分析
下载PDF
太平洋磷虾磷脂提取工艺研究及脂肪酸组成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吕晴 隋晓 +2 位作者 刘坤 席璇 韩玉谦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236-240,共5页
本研究以太平洋磷虾为原料,着重探讨了乙醇浓度、液固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对磷虾磷脂得率及纯度的影响。结合单因素实验与正交实验分析,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95%、液固比6mL/g,提取时间4h,提取温度40℃,在此工艺条件下粗... 本研究以太平洋磷虾为原料,着重探讨了乙醇浓度、液固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对磷虾磷脂得率及纯度的影响。结合单因素实验与正交实验分析,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95%、液固比6mL/g,提取时间4h,提取温度40℃,在此工艺条件下粗磷脂得率为17.58%,纯度为46.09%。再经4℃丙酮沉降后,磷脂纯度为78.85%。产物通过气相色谱分析,不饱和脂肪酸占52.46%,在多不饱和脂肪酸中EPA和DHA含量之和最高,其占总脂肪酸含量的24.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磷虾 磷脂 脂肪酸分析
下载PDF
孝妇河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赋存形态与微生物群落组成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爱菊 王洪海 +1 位作者 潘嘉芬 李梦红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103-1109,共7页
分别采用BCR法和磷酸脂肪酸(PLFAs)分析法测定了孝妇河表层沉积物中Cu、Cr、Pb、Ni的形态分布特征和微生物群落组成,并采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2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孝妇河表层沉积物中,Cu、Cr、Pb、Ni均以结晶态为主,其次为可... 分别采用BCR法和磷酸脂肪酸(PLFAs)分析法测定了孝妇河表层沉积物中Cu、Cr、Pb、Ni的形态分布特征和微生物群落组成,并采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2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孝妇河表层沉积物中,Cu、Cr、Pb、Ni均以结晶态为主,其次为可氧化态,酸溶态和可还原态所占的比例较低;孝妇河表层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差异性较大;重金属Cu、Cr、Pb、Ni的含量及其不同的化学形态对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不同,其中重金属的总量对微生物量、真菌、总细菌及G^+菌均具有抑制作用;而重金属的各化学形态对微生物各类群的影响则各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重金属形态 磷酸脂肪酸
下载PDF
蛋黄磷脂中脂肪酸成分的GC/MS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沈晓京 赖炳森 +1 位作者 董凤霞 汪聪慧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220-222,共3页
超临界CO2萃取的蛋黄磷脂经甲基化处理,以薄层色谱鉴定后,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及图谱检索,分析其脂肪酸组成和胆固醇,并求出7种脂肪酸的含量。
关键词 蛋黄磷脂 脂肪酸 超临界萃取 气相色谱 质谱
下载PDF
磷脂脂肪酸分析在湖泊沉积物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3
作者 赵大勇 燕文明 +1 位作者 冯景伟 袁守军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09年第12期17-20,共4页
磷脂脂肪酸分析(PLFA)技术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方法,它是利用微生物细胞内磷脂脂肪酸的成分和含量相对稳定的原理,通过对环境样品中的磷脂脂肪酸进行提取和分析,以获得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变化的信息,已被应用于... 磷脂脂肪酸分析(PLFA)技术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方法,它是利用微生物细胞内磷脂脂肪酸的成分和含量相对稳定的原理,通过对环境样品中的磷脂脂肪酸进行提取和分析,以获得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变化的信息,已被应用于土壤、水体和植物根系等环境中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综述了PLFA技术在湖泊沉积物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同时指出了PLFA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脂脂肪酸分析 湖泊沉积物 微生物生态学
下载PDF
堆肥过程中有机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24
14
作者 张园 耿春女 +1 位作者 何承文 蔡超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745-1752,共8页
利用3个容积约为50 L的平行生物反应装置研究堆肥过程中温度、湿度(水分含量)、pH值和有机质的动态变化情况。按照Van Soest方法根据有机质不同的溶解特性将其分为:溶于沸水的有机质H2O、溶于中性试剂的有机质SOLU、半纤维素(HEMI)、纤... 利用3个容积约为50 L的平行生物反应装置研究堆肥过程中温度、湿度(水分含量)、pH值和有机质的动态变化情况。按照Van Soest方法根据有机质不同的溶解特性将其分为:溶于沸水的有机质H2O、溶于中性试剂的有机质SOLU、半纤维素(HEMI)、纤维素(CELL)和木质素(LIGN)。结果表明:反应装置内环境湿度调控在60%左右时,堆肥系统内借助生化反应,温度最高可达到约50℃。堆肥材料在反应初期呈现偏酸性(pH=6.5),而随着反应的发生,pH逐渐变为中性或弱碱性(pH=7.4)。经过20 d的堆肥实验,有机质总量降解了约47%。在微生物作用下的各类有机质的降解率不同,按大小排序为H2O>HEMI>CELL>SOLU>LIGN,其降解率分别是85%、56%、36%、32%和27%。为了深入理解堆肥过程中有机质的降解机制,文章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s)技术对体系中的微生物群落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微生物优势群落随反应温度的改变发生明显变化,在堆肥初期和堆肥中期,细菌占优势,而堆肥末期时真菌比例较高。在堆肥的过程中,革兰氏阴性菌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而革兰氏阳性菌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肥 有机质 VAN Soest方法 磷脂脂肪酸(PLFAs) 主成分分析法(PCA)
下载PDF
放牧改变了藏北高原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群落 被引量:14
15
作者 付刚 沈振西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70-178,共9页
本研究基于2008年7月布设的3个围栏与自由放牧样地(一个高寒草原化草甸,冬季牧场;一个高寒草原化草甸,夏季牧场;一个典型高寒草甸,夏季牧场),开展了藏北高原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对放牧的响应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采用磷脂脂... 本研究基于2008年7月布设的3个围栏与自由放牧样地(一个高寒草原化草甸,冬季牧场;一个高寒草原化草甸,夏季牧场;一个典型高寒草甸,夏季牧场),开展了藏北高原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对放牧的响应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采用磷脂脂肪酸方法(phospholipid fatty-acid,PLFA)测定。结果表明,冬季放牧显著降低了高寒草原化草甸的土壤真菌、革兰氏阴性细菌、放线菌和原生动物。夏季放牧显著降低了典型高寒草甸的土壤总PLFA、真菌、细菌、革兰氏阳性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放线菌、丛枝菌根真菌和原生动物。基于冗余度分析,3个放牧与围栏条件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都存在显著差异。土壤无机氮和水溶性有机氮显著影响着高寒草原化草甸冬季牧场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而硝态氮和水溶性有机碳显著影响着高寒草原化草甸夏季牧场和典型高寒草甸夏季牧场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因此,放牧对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与放牧季节和草地类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栏 磷脂脂肪酸 冗余度分析 放牧季节
下载PDF
转基因棉花不同生物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范巧兰 陈耕 +3 位作者 李永山 张冬梅 柴永峰 李燕娥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5-90,共6页
用磷脂脂肪酸图谱分析方法评价了3个转基因棉花品种(晋棉26、晋棉44、中棉所41)和它们相应的近等位非转基因棉花品种(晋棉7、冀合492、中棉所23)不同生物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每个品种生物量为0 g,2 g,4 g,6 g,8 g粉碎棉株与2... 用磷脂脂肪酸图谱分析方法评价了3个转基因棉花品种(晋棉26、晋棉44、中棉所41)和它们相应的近等位非转基因棉花品种(晋棉7、冀合492、中棉所23)不同生物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每个品种生物量为0 g,2 g,4 g,6 g,8 g粉碎棉株与200 g土混匀,在28℃培养箱中培养45 d后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棉花生物量的增加,土壤微生物总量显著增加,而且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细菌和放线菌所占比例明显减少,真菌比例显著增加。转基因棉花与非转基因棉花的差异因品种和还田量而表现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土壤微生物 磷脂脂肪酸图谱分析 群落结构 转基因棉花
下载PDF
不同生长模式下人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孙海 王秋霞 +4 位作者 张迪迪 刘宁 李乐 徐成路 张亚玉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23,共8页
为明确不同生长模式下人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以野山参、林下参和农田栽参土壤作为试验材料,利用磷脂脂肪酸分析法(PLFA)测定人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结果表明,不同生长模式下人参土壤中C、N含量不同,野山参土壤中全C和全N含... 为明确不同生长模式下人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以野山参、林下参和农田栽参土壤作为试验材料,利用磷脂脂肪酸分析法(PLFA)测定人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结果表明,不同生长模式下人参土壤中C、N含量不同,野山参土壤中全C和全N含量均显著高于林下参和农田栽参土壤(P<0.05),是农田栽参土壤的10.30和4.61倍;C/N比为野山参土壤>林下参土壤>农田栽参土壤,野山参和林下参土壤C/N比差异不显著,但远高于农田栽参土壤;野山参土壤微生物总量最高为1 671.05 nmol·g^(-1),农田栽参土壤最低为266.80 nmol·g^(-1)。不同人参生长模式下细菌均为优势菌群,但放线菌在野山参土壤中含量为187.18 nmol·g^(-1),林下参土壤中为26.12nmol·g^(-1),农田栽参土壤中为6.77 nmol·g^(-1)。通过挖掘功能微生物发现,代表抗逆性微生物指标蓝细菌(182ω6)及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比值(G+/G-)均为野山参土壤>林下参土壤>农田栽参土壤,野山参土壤中蓝细菌含量是林下参土壤的3.51倍,农田栽参土壤则未检出;野山参土壤中G+/G-分别是林下参土壤和农田栽参土壤的6.93和9.10倍。野山参土壤微生物量大、种群丰度高,生产实践中可通过添加外援微生物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组成提高农田栽参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 微生物群落结构 磷脂脂肪酸 土壤碳氮比
下载PDF
热加工方法对伊拉兔冷藏期间肌内磷脂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薛山 贺稚非 +1 位作者 肖夏 李洪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241-2250,共10页
【目的】探讨不同热加工处理后伊拉兔肌内磷脂在冷藏期间的动态变化,为伊拉兔肉及其产品的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伊拉兔背部最长肌为原料,用3种不同的热加工方式(蒸煮、微波和锡箔烘烤)对其进行处理,分析各样品在0—9 d冷藏... 【目的】探讨不同热加工处理后伊拉兔肌内磷脂在冷藏期间的动态变化,为伊拉兔肉及其产品的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伊拉兔背部最长肌为原料,用3种不同的热加工方式(蒸煮、微波和锡箔烘烤)对其进行处理,分析各样品在0—9 d冷藏期间肌内磷脂的含量,并用气相色谱法对脂肪酸组成的动态变化进行测定。此外,将主要8个设计因子(原料、3种热加工方式和4个贮藏时期)作为X变量,以肌内磷脂脂肪酸作为Y变量,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PLSR)对伊拉兔的肌内磷脂脂肪酸组成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在0—9 d冷藏期间,经蒸煮、微波和锡箔烘烤处理后伊拉兔的肌内磷脂含量(干重%)均有显著下降(P<0.05),尤其是6—9 d冷藏后期,其中,微波处理更能维持伊拉兔肌内磷脂含量在冷藏期间的稳定性。在此期间,伊拉兔肌内磷脂脂肪酸中,饱和脂肪酸(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的比例均显著升高(P<0.05),而PUFA的比例在贮藏过程中均显著降低(P<0.05),其中6—9 d贮藏期间各样品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比例(尤其是长链PUFA)下降幅度最大。锡箔烘烤较之另外两种热加工方式更能够抑制冷藏期间肌内磷脂不饱和脂肪酸(UFA),尤其是PUFA的降解。此外,在0—9 d冷藏期间,加工后伊拉兔肉样品肌内磷脂脂肪酸的n-6/n-3比值呈现显著增加趋势(P<0.05),但是仍处于推荐的范围之内。相比之下,蒸煮处理更能有效地维持伊拉兔肌内磷脂脂肪酸的n-6/n-3比值处于较低的波动范围。经PLSR分析证实,当采用蒸煮、微波和锡箔烘烤3种热加工方式时,伊拉兔肌内磷脂的脂肪酸组成受冷藏时间的影响要大于热加工方式。在冷藏期间,伊拉兔肌内磷脂中绝大多数的脂肪酸都发生了差异性变化,尤其在0—3 d时,MUFA(C17:1)和PUFA(C20:2n-6,C20:4n-6,C20:5n-3,C22:5n-3和C22:6n-3)显著下降,而SFA(C16:0和C18:0)显著升高(P<0.05)。比较3种热加工方式,蒸煮处理更有助于保护伊拉兔肌内磷脂在冷藏期间的脂肪酸组成。【结论】加工方式和贮藏时间都能够影响伊拉兔肌内磷脂的含量与组成。当采用蒸煮、微波和锡箔烘烤3种热加工方式时,伊拉兔肌内磷脂组成受冷藏时间的影响要大于热加工方式。从营养和健康的角度出发,烹调时应尽量选择温和的热加工方式,并缩短加工后的冷藏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拉兔 肌内磷脂 脂肪酸 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PLSR)
下载PDF
不同覆被类型林地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差异性 被引量:17
19
作者 周碧青 陈成榕 +3 位作者 张辉 兰忠明 游娟 邢世和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42-547,共6页
采用磷脂脂肪酸谱图分析法研究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3种林地土壤不同土层的微生物区系差异性,结果表明:供试的3种覆被类型林地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相对生物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极显著或显著减少,以针阔混交林和阔... 采用磷脂脂肪酸谱图分析法研究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3种林地土壤不同土层的微生物区系差异性,结果表明:供试的3种覆被类型林地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相对生物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极显著或显著减少,以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土壤的垂直差异较为显著;土壤各类细菌相对生物量也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林地土壤微生物区系均以细菌占绝对优势,其次是真菌,分别占土壤微生物总生物量的69.92%-77.08%和20.64%-30.01%;细菌则以假单胞细菌为主,占细菌总生物量的26.80%-38.38%.针阔混交林0-20 cm和20-40 cm土壤微生物和细菌相对生物量均极显著大于阔叶林和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土壤真菌相对生物量均显著大于阔叶林.针阔混交林0-20 cm土壤细菌多样性大于阔叶林和针叶林,而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20-40 cm土壤细菌多样性则大于针叶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叶林 针阔混交林 阔叶林 磷脂脂肪酸谱图法 土壤微生物区系
下载PDF
大黄鱼鱼卵磷脂提取及磷脂成分分析 被引量:15
20
作者 陈文娟 陈丽娇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98-502,共5页
采用乙醇加热纯化提取的方法,从大黄鱼鱼卵中提取磷脂,研究乙醇含量、料液比、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浸提次数对磷脂提取率的影响,并用正交设计优化提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含量为92%、料液比1∶8、浸提温度45℃、浸... 采用乙醇加热纯化提取的方法,从大黄鱼鱼卵中提取磷脂,研究乙醇含量、料液比、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浸提次数对磷脂提取率的影响,并用正交设计优化提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含量为92%、料液比1∶8、浸提温度45℃、浸提时间20 min、浸提3次,在该条件下产品的提取率可达47.73%.采用薄层层析法结合分光光度法分析测定大黄鱼鱼卵磷脂含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肌醇、神经鞘磷脂、溶血磷脂酰胆碱5种组分,相对含量分别为69.38%、4.14%、8.52%、7.24%、10.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鱼卵 磷脂 提取率 成分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