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阳花溪地区下三叠统大冶组中Phycosiphon形态结构分析及其古环境意义
1
作者 韩继明 时国 +2 位作者 杨廷禄 李子傲 许梦园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3-125,共13页
贵阳花溪地区下三叠统大冶组二段Phycosiphon数量丰富、保存完整,为研究其行为习性提供了良好材料。对61个样品中的267个“U”型叶片的宽、高和边缘管直径统计分析表明,“U”型叶片宽、高比一般在0.5–0.6之间,边缘管直径和叶片高之比在... 贵阳花溪地区下三叠统大冶组二段Phycosiphon数量丰富、保存完整,为研究其行为习性提供了良好材料。对61个样品中的267个“U”型叶片的宽、高和边缘管直径统计分析表明,“U”型叶片宽、高比一般在0.5–0.6之间,边缘管直径和叶片高之比在0.12–0.18之间,据此推测Phycosiphon造迹生物大小与叶片大小存在一定的关系。对Phycosiphon造迹生物行为习性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叶片的凹曲方向可以指示造迹生物的觅食方向。Phycosiphon基本形态由“U”型觅食迹和线形爬行迹构成,“U”型觅食迹和线形爬行迹可以构成鹿角状、团状、不规则状以及链状四种组合类型。鹿角状和团状多形成于浊流事件之前,指示低能静水环境;不规则状一般形成于浊流事件之后,指示沉积速率较快和相对高能的水体环境;链状在这两种环境中都有发育,体现了Phycosiphon造迹生物随机性觅食的特点。Phycosiphon发育特征表明研究区在早三叠世处于浅海碳酸盐台地前缘斜坡地带,浊流频发,但整体处于贫氧、低能的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冶组 遗迹化石 phycosiphon 早三叠世 贵阳 花溪
原文传递
川西晚三叠世深水复理石相藻管迹组合的比较遗迹学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阴家润 姚化舟 裴树文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28-237,共10页
四川西部白玉地区上三叠统以Phycosiphon为优势属的深水复理石遗迹相,与菲律宾苏禄海的现代浊积序列中Phycosiphon遗迹群落特征最为相似,显示了构造活动带深海环境的贫氧和高沉积速率的特点。这些Phycos... 四川西部白玉地区上三叠统以Phycosiphon为优势属的深水复理石遗迹相,与菲律宾苏禄海的现代浊积序列中Phycosiphon遗迹群落特征最为相似,显示了构造活动带深海环境的贫氧和高沉积速率的特点。这些Phycosiphon遗迹化石因沉积速率差异而有A,B,C,D4种不同的形态特征,其中PhycosiphonA型是后浊积遗迹相,代表相对高沉积速率,PhycosiphonD和C型是前浊积遗迹相,代表相对稳定和低沉积速率的环境,而PhycosiphonB型可能为过渡类型。这个Phycosiphon组合产生于晚三叠世弧后扩张盆地。遗迹化石古生态研究表明,晚三叠世白玉海盆的古地理特征和现代苏禄海盆在诸多方面可以类比,它曾是陆坡陡峭,浊积活动频繁,具有高沉积速率(至少大于100cm/ka),海盆四周被火山岛环绕,和外海交流受限,海底含氧量处于贫氧带(exaerobiczone),水深4000-4500m之间的深水滞流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ycosiphon 复理石相 晚三叠世 川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