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液体培养基对茶藨子叶状层菌生长代谢的影响
1
作者 孙立娇 孙迪 +2 位作者 程显好 史晓委 赵志龙 《山东科学》 CAS 2023年第5期27-32,共6页
茶藨子叶状层菌(Phylloporia ribis)是一种寄生于5年以上金银花活体根茎韧皮部的药食两用真菌,具有抗炎、抗病毒等作用。采用4种液体培养基对茶藨子叶状层菌进行人工培养,并探究不同培养基对生物量、三萜、多糖及腺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 茶藨子叶状层菌(Phylloporia ribis)是一种寄生于5年以上金银花活体根茎韧皮部的药食两用真菌,具有抗炎、抗病毒等作用。采用4种液体培养基对茶藨子叶状层菌进行人工培养,并探究不同培养基对生物量、三萜、多糖及腺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茶藨子叶状层菌在马铃薯液体培养基和忍冬马铃薯液体培养基中多糖含量较高,分别为2.910 mg/g和2.708 mg/g,在忍冬麦麸培养基中生物量为3.280 mg/g、三萜为6.426 mg/g、腺苷为3.182 mg/g,含量均高于其他三种培养基。本研究为大规模人工培养茶藨子叶状层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藨子叶状层菌 液体培养 忍冬 代谢产物
下载PDF
茶藨子叶孔菌子实体(忍冬)的化学成分研究(英文)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聪 张永清 +1 位作者 李佳 邱丽丽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10年第3期422-424,共3页
从茶藨子叶孔菌(忍冬)中分离了8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法和理化性质分别鉴定为豆甾醇(1),二十八酸(2),β-谷甾醇(3),麦角甾醇(4),麦角甾醇过氧化物(5),壬二酸(6),烟酸(7),原儿茶酸(8)。化合物1,3,6均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到。
关键词 茶藨子叶孔菌(忍冬) 子实体 化学成分
下载PDF
茶藨子叶状层菌研究概况及开发利用 被引量:4
3
作者 范轶欧 陈敏 +2 位作者 周雯 徐凌川 卢连华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1期91-94,共4页
目的:探讨茶藨子叶状层菌(Phylloporia ribis)食用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对茶藨子叶状层菌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安全性评价及社会人群中的食用状况的分析,探讨其食用的可行性。结果:①茶藨子叶状层菌的主要化学成分为三萜类、甾醇类、多... 目的:探讨茶藨子叶状层菌(Phylloporia ribis)食用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对茶藨子叶状层菌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安全性评价及社会人群中的食用状况的分析,探讨其食用的可行性。结果:①茶藨子叶状层菌的主要化学成分为三萜类、甾醇类、多糖类和苯乙烯基吡喃酮类等,符合食品应当有的营养要求。②茶藨子叶状层菌具有抗炎、抗病毒、治疗肿瘤和糖尿病等药理学作用。③安全性评估的资料很少,应进一步开展动物和临床实验。④社会人群茶藨子叶状层菌的认知度较高,作为养生食用普遍;单独食用口味不佳,可作为食品的配方食用。结论:茶藨子叶状层菌作为食用开发是可行的,但应实行安全性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藨子叶状层菌 化学 药理 食用
下载PDF
不同生药量忍冬茎水提物对茶藨子叶状层菌发酵菌丝体生长和代谢产物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周丽思 陈彤垚 +1 位作者 曾旭 郭顺星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8-85,共8页
研究不同生药量(5、15、30 g·L^(-1))忍冬(Lonicera japonica)茎水提物对茶藨子叶状层菌(Phylloporia ribis)发酵菌丝体生长和代谢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不同生药量忍冬茎水提物可极显著和显著提高菌丝体中麦角甾醇(P... 研究不同生药量(5、15、30 g·L^(-1))忍冬(Lonicera japonica)茎水提物对茶藨子叶状层菌(Phylloporia ribis)发酵菌丝体生长和代谢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不同生药量忍冬茎水提物可极显著和显著提高菌丝体中麦角甾醇(P<0.001)、总多糖(P<0.001)和半必需氨基酸(P<0.05)的含量;忍冬茎水提物对菌丝体生物量、绿原酸和腺苷的含量均无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藨子叶状层菌 忍冬 液体发酵 水提物
下载PDF
茶藨子叶状层菌固体培养特性 被引量:2
5
作者 陈蒙蒙 程显好 +2 位作者 孙磊 刘宇 李维焕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7-39,F0003,共4页
研究了6种不同培养基对茶藨子叶状层菌(Phylloporia ribis)菌丝形态、生长速度、生物量及三萜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茶藨子叶状层菌菌丝体在麦芽汁、胡萝卜和PDA固体培养基中生长速度较快,在麦麸与PDA固体培养基中生物量较高,而在生长... 研究了6种不同培养基对茶藨子叶状层菌(Phylloporia ribis)菌丝形态、生长速度、生物量及三萜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茶藨子叶状层菌菌丝体在麦芽汁、胡萝卜和PDA固体培养基中生长速度较快,在麦麸与PDA固体培养基中生物量较高,而在生长速度最慢的GPY固体培养基中,三萜含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藨子叶状层菌 固体培养 培养特性 三萜
下载PDF
茶藨子叶状层菌发酵菌丝营养成分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邹昀员 卢连华 +1 位作者 李凤华 徐凌川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年第4期333-336,共4页
目的:研究茶藨子叶状层菌发酵菌丝的营养成分。方法:以国家膳食营养素检测标准为依据,采用国家标准规定的多种方法,对茶藨子叶状层菌发酵菌丝进行了全成分分析检测。结果:茶藨子叶状层菌发酵菌丝蛋白质含量高达35.2%,脂肪含量7.2%,碳水... 目的:研究茶藨子叶状层菌发酵菌丝的营养成分。方法:以国家膳食营养素检测标准为依据,采用国家标准规定的多种方法,对茶藨子叶状层菌发酵菌丝进行了全成分分析检测。结果:茶藨子叶状层菌发酵菌丝蛋白质含量高达35.2%,脂肪含量7.2%,碳水化合物含量48.7%,膳食纤维含量19.9%,维生素B2含量0.014 mg/g,含有天门冬氨酸、谷氨酸和赖氨酸等17种氨基酸,总量为33.2%,并含有Zn、Fe、Mg、K、Ca等多种矿质元素。结论:茶藨子叶状层菌发酵菌丝具有较高的综合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藨子叶状层菌 发酵菌丝 营养成分 分析
下载PDF
茶藨子叶状层菌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病毒活性 被引量:7
7
作者 于秀玲 白丽君 +4 位作者 李琳 姚雅芳 李岩 许俊杰 杨文强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777-1781,共5页
目的研究茶藨子叶状层菌Phylloporia ribis(Lonicera japonica Thunb.)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病毒活性。方法茶藨子叶状层菌75%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CP... 目的研究茶藨子叶状层菌Phylloporia ribis(Lonicera japonica Thunb.)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病毒活性。方法茶藨子叶状层菌75%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CPE抑制实验测试其体外抗病毒活性。结果从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β, 22E)-ergosta-5, 7, 22-trien-3-ol(1)、drosophilin A(2)、crototropone(3)、(E)-3,4-二羟基苯亚甲基丙酮(4)、protocatechualdehyde(5)、1,2,4-苯三酚(6)、腺嘌呤核苷(7)、尿嘧啶核苷(8)、a-D-(+)-葡萄糖(9)。茶藨子叶状层菌75%乙醇提取物表现出显著的抗RSV A2活性与良好的抗H1N1活性,其IC_(50)分别为10、100μg/mL,其中化合物2表现出抗RSV A2与HSV-1的活性,其IC_(50)分别为50、75μmol/L;化合物3具有抗H1N1与RSV A2的活性,其IC_(50)分别为100、100μmol/L;化合物4~5、7表现出抗H1N1的活性,其IC_(50)分别为12.5、12.5、25μmol/L。结论化合物2~3、5~8为首次从该真菌中分离得到,其提取物具有显著的抗RSV病毒活性,化合物2~5、7有较强的抗病毒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藨子叶状层菌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抗病毒活性
下载PDF
不同年份茶藨子叶状层菌多糖含量及抗氧化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刘志庆 郭绍芬 +2 位作者 孙清新 冯尚彩 林祥杰 《山东农业科学》 2017年第1期73-76,共4页
筛选茶藨子叶状层菌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并对不同年份的茶藨子叶状层菌多糖的含量、抗氧化活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水提法提取茶藨子叶状层菌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g/m L)1∶30、提取时间2 h、提取次数3次;一、两年生茶藨子... 筛选茶藨子叶状层菌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并对不同年份的茶藨子叶状层菌多糖的含量、抗氧化活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水提法提取茶藨子叶状层菌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g/m L)1∶30、提取时间2 h、提取次数3次;一、两年生茶藨子叶状层菌多糖的含量分别为4.48%、4.01%,多糖对DPPH·清除率的IC50分别为0.190、0.239 mg/m L。可见,茶藨子叶状层菌多糖的含量、抗氧化活性随着年份的增加而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藨子叶状层菌 多糖 提取工艺 含量 抗氧化
下载PDF
叶状层菌属真菌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牟玥静 方磊 +1 位作者 李佳 张永清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5期92-95,共4页
叶状层菌属(Phylloporia)系锈革孔菌科(Hymenochaetaceae)真菌,主要有抗肿瘤、免疫调节、抗氧化、抗病毒等多种生物活性;由于有关叶状层菌属真菌的化学及药理活性研究较少,各分类学家对其分类学划分仍存在争议,该文除对该属进行生物活... 叶状层菌属(Phylloporia)系锈革孔菌科(Hymenochaetaceae)真菌,主要有抗肿瘤、免疫调节、抗氧化、抗病毒等多种生物活性;由于有关叶状层菌属真菌的化学及药理活性研究较少,各分类学家对其分类学划分仍存在争议,该文除对该属进行生物活性综述外,还对针层孔菌属(Phellinus)真菌的生物活性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开发叶状层菌属真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状层菌属真菌 针层孔菌属 生物活性
下载PDF
茶藨子叶状层菌中核苷类成分的UPLC-Q-TOF-MS定性分析和HPLC含量测定 被引量:15
10
作者 陈两绵 刘晓谦 +4 位作者 张永欣 高慧敏 冯伟红 孟辰笑凝 王智民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912-2922,共11页
茶藨子叶状层菌为锈革孔菌科真菌茶藨子叶状层菌Phylloporia ribis寄生在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茎基部的干燥子实体,具有多方面的活性,但其药效物质基础迄今尚不完全明确,质量控制和评价鲜有报道。该文采用UPLC-Q-TOF-MS定性... 茶藨子叶状层菌为锈革孔菌科真菌茶藨子叶状层菌Phylloporia ribis寄生在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茎基部的干燥子实体,具有多方面的活性,但其药效物质基础迄今尚不完全明确,质量控制和评价鲜有报道。该文采用UPLC-Q-TOF-MS定性分析茶藨子叶状层菌中的核苷类成分,并建立HPLC同步测定10种核苷类成分的含量。在正离子模式下,采集一级和二级质谱数据,通过与对照品进行比对,并结合相关文献和ChemSpider,PubChem等化合物数据库,首次从茶藨子叶状层菌水提物中定性鉴别出18种核苷类成分。通过HPLC条件优化,确定以Welch Ultimate AQ C18(4.6 mm×250 mm,5μm)为色谱柱,乙腈和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60 nm,柱温30℃。通过提取方法、提取溶剂和提取时间的考察,确定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为以水为溶媒冷浸提取18 h。在当前HPLC条件下,尿嘧啶、胞苷、次黄嘌呤、尿苷、胸腺嘧啶、肌苷、鸟苷、2′-脱氧肌苷、2′-脱氧鸟苷和胸苷等10种成分的分离度良好(R>1.5),分别在质量浓度0.24724.7、0.28328.3、0.27327.3、0.25625.6、0.25725.7、0.31831.8、0.24524.5、0.26726.7、0.25025.0、0.26726.7 mg·L^(-1)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5.78%104.5%,RSD为2.2%5.2%(n=6)。茶藨子叶状层菌不同样品中10种核苷类成分的含量差别较大,尿嘧啶、胞苷、次黄嘌呤、尿苷、胸腺嘧啶、肌苷、鸟苷、2′-脱氧肌苷、2′-脱氧鸟苷、胸苷和10种核苷总质量分数分别为0.0210.122、0.0040.029、0.0140.226、0.0090.442、0.0030.014、0.0020.146、0.0070.098、00.054、0.0050.069、0.0040.081、0.0721.28 mg·g^(-1),说明其内在质量存在较大差异,需要良好的质量控制才能保障其功效。该研究为茶藨子叶状层菌的药效物质发现、质量控制和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藨子叶状层菌 核苷类 UPLC-Q-TOF-MS 定性分析 含量测定
原文传递
茶藨子叶孔菌大鼠90d喂养试验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卢连华 姚文环 +5 位作者 谢玮 颜燕 郭婕 杨非 徐凌川 张良宏 《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3-106,共4页
目的通过90 d喂养试验观察茶藨子叶孔菌的亚慢性毒性,以进一步开发利用茶藨子叶孔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取断乳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和4个茶藨子叶孔菌剂量组(1.00、2.00、4.00和8.00 g/kg.bw),每组20只,雌雄各半。按1.... 目的通过90 d喂养试验观察茶藨子叶孔菌的亚慢性毒性,以进一步开发利用茶藨子叶孔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取断乳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和4个茶藨子叶孔菌剂量组(1.00、2.00、4.00和8.00 g/kg.bw),每组20只,雌雄各半。按1.25%、2.50%、5.00%和10.00%比例将茶藨子叶孔菌粉末掺入饲料中喂饲动物,对照组喂饲基础饲料,连续喂养90 d。试验期间每周称量进食量和体重,计算食物利用率;检测试验中期和末期的血常规和血生化指标;试验结束时处死动物,称量脏器重量,计算脏器指数,并对主要脏器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试验周期内各实验组动物总体生长状况良好,体重逐周增长,未见明显中毒体征,动物无死亡。试验中期、末期各血生化和血常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实验组动物的主要脏器重和组织病理学未见明显异常。结论茶藨子叶孔菌对大鼠各项观察指标未见亚慢性毒性作用,对大鼠亚慢性毒性NOAEL为8.7 g/kg.bw(实际摄入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藨子叶孔菌 亚慢性毒性 大鼠
原文传递
金银花菌子实体及发酵菌丝对小鼠免疫调节作用比较
12
作者 卢连华 郭婕 +5 位作者 颜燕 姚文环 谢玮 程东 李慧 范轶欧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73-376,共4页
目的比较金银花菌子实体及发酵菌丝对ICR正常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分别以1.25、2.50、5.00 g/kg金银花菌发酵菌丝粉和1.25、2.50、5.00 m L/kg金银花菌子实体提取液经口给予小鼠,连续30 d,通过足趾增厚法、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实验... 目的比较金银花菌子实体及发酵菌丝对ICR正常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分别以1.25、2.50、5.00 g/kg金银花菌发酵菌丝粉和1.25、2.50、5.00 m L/kg金银花菌子实体提取液经口给予小鼠,连续30 d,通过足趾增厚法、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实验检测小鼠细胞免疫调节能力,通过溶血素实验、抗体生成细胞实验检测小鼠体液免疫调节能力,通过巨噬细胞吞噬实验、自然杀伤细胞(NK)活力实验测定小鼠非特异性免疫调节能力。测定脾指数和胸腺指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金银花菌子实体各剂量组及发酵菌丝中、高剂量组小鼠的足趾肿胀度明显增加(P<0.01),子实体及发酵菌丝高剂量组小鼠淋巴细胞转化能力明显提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子实体及发酵菌丝中、高剂量组小鼠抗体生成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子实体与发酵菌丝高剂量组小鼠碳廓清能力及子实体高剂量组与发酵菌丝中、高剂量组小鼠NK细胞活性均明显增加(均P<0.01);与对照组比较,子实体中、高剂量组及发酵菌丝高剂量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与吞噬指数明显升高。结论一定剂量的金银花菌子实体及发酵菌丝均能明显增强小鼠细胞免疫、体液免疫、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子实体在体液免疫上优于发酵菌丝;发酵菌丝在非特异性免疫上优于子实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银花菌 子实体 发酵菌丝 小鼠 免疫调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