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92篇文章
< 1 2 1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笋用林3种竹笋夜蛾多重PCR鉴定技术的建立与应用
1
作者 耿显胜 赵誉霞 +3 位作者 贾小琦 彭嫔嫔 张威 舒金平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6-93,共8页
【目的】建立鉴定竹笋夜蛾物种的多重PCR技术,用于浙江省笋用竹的3种竹笋夜蛾幼虫的物种鉴定。【方法】针对COI基因的变异区设计物种特异性多重PCR引物;优化影响多重PCR反应的参数,建立鉴定竹笋夜蛾的多重PCR技术;采用标准DNA模板评价多... 【目的】建立鉴定竹笋夜蛾物种的多重PCR技术,用于浙江省笋用竹的3种竹笋夜蛾幼虫的物种鉴定。【方法】针对COI基因的变异区设计物种特异性多重PCR引物;优化影响多重PCR反应的参数,建立鉴定竹笋夜蛾的多重PCR技术;采用标准DNA模板评价多重PCR技术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利用多重PCR技术对林间采集的竹笋夜蛾幼虫进行物种鉴定。【结果】针对3种竹笋夜蛾COI基因的变异区设计了3条物种特异性多重PCR引物,与通用引物LCO1490配合使用,扩增竹笋基夜蛾、竹笋禾夜蛾和笋秀夜蛾COI基因片段,大小分别为290、390和590 bp。优化后的多重PCR鉴定技术的反应体系为:2×HotStart Taq PCR预混试剂10μL,10μmol·L^(-1)的引物LCO1490、JYE290、HYE390和QTYE590各0.5μL,DNA模板1μL,加ddH2O补足20μL。优化后的多重PCR鉴定技术的反应条件为:94℃预变性5 min;94℃变性30 s,59℃退火30 s,72℃延伸30 s;72℃下延伸10 min,循环数为35。多重PCR鉴定技术对笋秀夜蛾的最低检出限为0.01 ng·μL^(-1),对竹笋禾夜蛾和竹笋基夜蛾的最低检出限低于0.001 ng·μL^(-1)。林间样品鉴定结果表明,所有38份DNA都能扩增出明显的特异性条带,鉴定成功率100%;经测序验证,本研究的技术鉴定的物种与经COI基因序列鉴定的物种一致。【结论】研究建立了浙江省笋用竹的夜蛾的多重PCR鉴定技术,能够快速高效鉴定浙江省笋用林内竹笋夜蛾幼虫的物种,该技术具有鉴定周期短、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准确度高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竹 夜蛾 引物 多重PCR DNA条形码
下载PDF
濒危植物华木莲的种内和种间竞争
2
作者 张称称 林国江 +3 位作者 徐佳文 肖智勇 黄康 杨清培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0-45,共6页
以江西省玉京山华木莲(Sinomanglietia glauca)天然种群为研究对象,利用Hegyi单木竞争指数模型对华木莲的种内及种间竞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华木莲种群受到的竞争压力主要来自于种间(竞争指数为1321.96,占总竞争指数的59.48%)... 以江西省玉京山华木莲(Sinomanglietia glauca)天然种群为研究对象,利用Hegyi单木竞争指数模型对华木莲的种内及种间竞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华木莲种群受到的竞争压力主要来自于种间(竞争指数为1321.96,占总竞争指数的59.48%),且种间竞争绝大部分来自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竞争指数为946.15,占总竞争指数的42.57%)。华木莲的种内、种间、总竞争强度均随胸径的增大而减小。胸径为14 cm左右时是华木莲竞争格局变化的重要拐点,在胸径小于14 cm阶段,华木莲所受竞争压力以种间竞争为主,之后则受到强度相当的种内及种间竞争。华木莲个体的相对生长速率随其承受竞争强度的增加而降低。未来应在群落内人为创造更多林窗、疏林等适生生境,增加华木莲小径级个体基数,且对群落内竞争力较强的毛竹和常绿非濒危树种进行适当择伐,缓解华木莲中、大径级个体的种间竞争压力,以促进华木莲天然种群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濒危机制 生物多样性保护 极小种群 毛竹扩展 阳性树种
下载PDF
毛竹种子发育过程中形态和生理特性变化 被引量:2
3
作者 贾冬冬 李在留 +2 位作者 郑云丽 徐振国 郭靖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9-88,共10页
【目的】揭示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种子发育过程中形态和生理特性的动态变化规律,为人工进行宏观调控、获得优质毛竹种子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桂林海洋山一带的开花毛竹为材料,采集开花后不同时期的毛竹种子,对其发育过程中的... 【目的】揭示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种子发育过程中形态和生理特性的动态变化规律,为人工进行宏观调控、获得优质毛竹种子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桂林海洋山一带的开花毛竹为材料,采集开花后不同时期的毛竹种子,对其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和生理指标进行观察测定。【结果】1)花后10~30 d毛竹种子胚和胚乳细胞分裂分化活动剧烈,种子长、宽、厚等性状增长速度较快;花后40~60 d种子胚和胚乳细胞形态发育成熟,种子长、宽、厚等性状增长速度减缓。2)不同发育时期毛竹种子的可溶性糖、粗淀粉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可溶性糖与粗淀粉含量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可溶性蛋白含量在4.89%~5.82%范围内波动变化。3)不同发育时期毛竹种子的活性氧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H_(2)O_(2)含量与POD、CAT活性呈单峰曲线变化,而O_(2)^(-)含量与SOD活性变化趋势相似。4)不同发育时期毛竹种子的内源激素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IAA、GA_(3)及ZR含量均呈先升后降再升的趋势,ABA含量则呈单峰曲线变化,(IAA+GA_(3)+ZR)/ABA的比值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在花后40 d达到最小值,为1.001。【结论】花后10~30 d抗氧化酶活性以及内源激素含量逐渐升高,有效促进毛竹种子细胞代谢与分裂分化;花后30~60 d毛竹种子的分化活动基本结束并进入营养积累阶段,该时期抗氧化酶活性和内源激素逐渐下降,营养物质含量进一步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种子发育 形态结构 营养物质 抗氧化酶活性 内源激素
下载PDF
Ultrastructural Study of Secondary Wall Formation in the Stem Fiber of Phyllostachys pubescens 被引量:22
4
作者 贺新强 王幼群 +1 位作者 胡玉熹 林金星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0年第10期1003-1008,共6页
Ultrastructural changes in secondary wall formation of Phyllostachys pubescens Mazel fiber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Fiber developed initially with the elongation of cells containing... Ultrastructural changes in secondary wall formation of Phyllostachys pubescens Mazel fiber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Fiber developed initially with the elongation of cells containing ribosomes, mitochondria and Golgi bodies in the dense cytoplasm. During the wall thickening, the number of rough endoplasmic reticulum and Golgi bodies increased apparently. There were two kinds of Golgi vesicles, together with the ones from endoplasmic reticulum formed transport vesicles. Many microtubules were arranged parallel to the long axis of the cell adjacent to the plasmalemma. Along 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fiber, polylamellate structure of the secondary wall appeared, with concurrent agglutination of chromatin in the nucleus, swelling and disintegration of organelles, while cortical microtubules were still arranged neatly against the inner side of plasmalemma. Lomasomes could be observed between the wall and plasmalemma.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organelles, such as Golgi bodies together with small vesicles, rough endoplasmic reticulum and lomasomes, played the key role in the thickening and lignification of the secondary wall of bamboo fiber, though cortical microtubules were correlative with the process as we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condary wall formation ULTRASTRUCTURE ORGANELLE FIBER phyllostachys pubescens
下载PDF
毛竹皆伐后针阔混交次生林群落短期动态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永昌 王秀云 +1 位作者 樊民亮 杨华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9-24,共6页
为进一步了解毛竹皆伐后,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形成的针阔混交次生林群落的恢复动态,以浙江省磐安县黄檀林场为研究区,设置140 m×60 m(0.84 hm^(2))固定样地,于2022年4月和2023年10月进行2次调查,分析群落物种组成、径级结构及种群更... 为进一步了解毛竹皆伐后,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形成的针阔混交次生林群落的恢复动态,以浙江省磐安县黄檀林场为研究区,设置140 m×60 m(0.84 hm^(2))固定样地,于2022年4月和2023年10月进行2次调查,分析群落物种组成、径级结构及种群更新等方面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2022—2023年,群落组成变化不大,仅玉兰退出群落;重要值前7位的物种均相同,且均以杉木占据绝对优势。(2)样地内木本植物个体数由836株减少到812株,其中死亡58株,新增34株(胸径≥3 cm)。(3)群落植株个体平均胸径由14.16 cm增加到14.87 cm,增加了5.0%。两期群落植株个体数径级均呈倒“J”型分布,随径级的增加个体数减少。(4)2022—2023年,样地内胸径≥3 cm的个体年均死亡率和新增率分别为4.79%和2.85%,种群年实际更新率为-1.94%,但主要物种的死亡率、新增率和种群更新差异较大。总体上群落物种组成和结构总体稳定,人工干预后恢复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阔混交林 死亡率 新增率 群落动态 毛竹
下载PDF
雷笋采后木纤化及调控基因差异表达研究
6
作者 胡杰 吴伟杰 +5 位作者 房祥军 刘瑞玲 陈慧芝 张红印 陈杭君 郜海燕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3-190,共8页
为探究雷笋采后贮藏过程中木纤化规律,将雷笋分别置于常温(25℃)和低温(4℃)条件下贮藏,研究木质素含量及组分变化相关酶的活性和基因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在常温条件贮藏至6 d,笋肉表现出黄化、腐烂等变化。在低温条件下,贮藏至第24天... 为探究雷笋采后贮藏过程中木纤化规律,将雷笋分别置于常温(25℃)和低温(4℃)条件下贮藏,研究木质素含量及组分变化相关酶的活性和基因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在常温条件贮藏至6 d,笋肉表现出黄化、腐烂等变化。在低温条件下,贮藏至第24天,笋肉出现黄化、腐烂现象。低温贮藏至6 d时,木质素含量为13.22 mg/g,到24 d时木质素含量增至26.31 mg/g。氨基酸总量在低温贮藏条件下变化不大。在常温条件下,其呈缓慢下降趋势,贮藏第6天时氨基酸下降了21.78%。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肉桂醇脱氢酶(CAD)和肉桂酸-4-羟化酶(C4H)等木质素代谢相关酶活性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常温贮藏下的酶活性高于低温贮藏的酶活性,表明低温时通过降低雷笋木纤化相关酶活性,减缓木纤化进程。在低温贮藏环境中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差异表达下调的基因数不断增加。低温贮藏24d时基因下调程度最明显,上调基因各组差别不大;贮藏12 d时上调基因数最少。LAC-10、POD-10、HCT-10、CAD-10和CCR-10等木质素代谢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在低温下整体呈上升趋势,而COMT-10基因相对表达量一直减小。本研究结果为雷笋采后木纤化控制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笋 贮藏 木纤化 酶活性
下载PDF
毛竹圆竹基础力学性能
7
作者 曹振华 刘元 +6 位作者 苌姗姗 李婷 刘贡钢 柏元娟 廖媛媛 胡进波 刘敬盛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9-179,共11页
【目的】为促进毛竹圆竹在房屋建筑、岩土地基、道路桥梁等方面的应用,需要提供毛竹圆竹部件在工程中有可靠的使用依据,而系统阐述毛竹圆竹基础力学性能是推广毛竹圆竹结构材料的重要研究工作。【方法】以毛竹圆竹为原材料,依据LY/T 256... 【目的】为促进毛竹圆竹在房屋建筑、岩土地基、道路桥梁等方面的应用,需要提供毛竹圆竹部件在工程中有可靠的使用依据,而系统阐述毛竹圆竹基础力学性能是推广毛竹圆竹结构材料的重要研究工作。【方法】以毛竹圆竹为原材料,依据LY/T 2564—2015测定毛竹圆竹的顺纹抗剪强度、顺纹抗压强度、顺纹抗拉强度、环刚度以及抗弯强度并分析对应的荷载-位移曲线,选取抗弯强度试件进行三维非接触式-高精度全场应变实时监测。【结果】毛竹圆竹顺纹抗剪强度为27.36 MPa,顺纹抗压强度为56.67 MPa,顺纹抗拉强度为141.46 MPa,环刚度为104.74 N/mm^(2),抗弯强度为133.31 MPa;毛竹圆竹的顺纹抗剪承载力、顺纹抗压承载力和环刚度均与直径呈正相关,直径在70~90 mm范围内,上述承载力均随毛竹圆竹直径增大而增大;毛竹圆竹的顺纹抗剪强度、顺纹抗压强度、环刚度和抗弯强度在试验加载过程中试件均出现较明显的开裂或变形后持续加载才丧失承载力;通过DIC记录毛竹圆竹达到破坏荷载时的位移从下部到上部逐渐减少,从2.564 mm减少到2.269 mm;毛竹圆竹抗弯强度的应变场数量级峰值下部为-163.904×10^(5)微应变,上部为152.417×10^(5)微应变,结构破坏呈现上部压应力和下部拉应力同时且近似相同的增长。【结论】试验表明,中空的毛竹圆竹具有较高的承载力,并且随着毛竹圆竹的直径增大承载力有所增大,从荷载-位移曲线可以看出毛竹圆竹具有一定的塑性变形能力,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很好的破坏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竹 荷载-位移曲线 应力-应变 DIC
下载PDF
毛竹PheMADS47a基因启动子克隆及功能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申孜 闫小玲 +1 位作者 郝琴 郭小勤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82-1690,共9页
MADS-box转录因子家族成员SVP作为开花调控网络的中枢调控因子,也可在植物芽发育中发挥作用并参与逆境及激素途径。为探究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PheMADS47a基因启动子的功能,本研究克隆了PheMADS47a约2000 bp的启动子序列,构建了... MADS-box转录因子家族成员SVP作为开花调控网络的中枢调控因子,也可在植物芽发育中发挥作用并参与逆境及激素途径。为探究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PheMADS47a基因启动子的功能,本研究克隆了PheMADS47a约2000 bp的启动子序列,构建了不同长度5′端缺失启动子(P1:1949 bp、P2:825 bp、P3:578 bp、P4:493 bp、P5:230 bp、P6:79 bp)的植物表达载体(含报告基因GUS),遗传转化至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通过β-葡萄糖苷酸酶(GUS)染色分析其活性。结果显示,PheMADS47a基因启动子中存在脱落酸(ABA)、赤霉素(GA)、吲哚-3-乙酸(IAA)、茉莉酸甲酯(MeJA)、水杨酸(SA)等激素应答元件及低温、干旱等非生物胁迫响应元件以及众多光响应元件。在10和15 d幼苗期,除P4启动子外,其他长度的启动子片段均有活性;在23和33 d苗期,P1~P3启动子活性强。全长启动子P1驱动的GUS基因在拟南芥的根、茎、叶、花序、角果基部均有表达,而在角果和侧枝中无表达。PheMADS47a基因启动子活性明显受MeJA、SA促进,不同长度的启动子活性对ABA、GA和IAA的应答不同。不同长度的启动子活性均可被黑暗、干旱、NaCl、4℃低温抑制。推测-578~-493 bp是该启动子活性的关键区域,该启动子是MeJA诱导型启动子。本研究为应用PheMADS47a基因启动子和探究该基因的调控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MADS-box转录因子 SVP基因 启动子 激素 非生物胁迫
下载PDF
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光系统Ⅰ基因LhcaPe02全长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唐文莉 彭镇华 高健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3-158,共6页
根据大麦Lhca2基因序列的保守区设计PCR引物,采用RT-PCR技术与RACE技术,从毛竹中克隆到捕光叶绿素a/b结合蛋白基因Lhca2全长。该基因序列从第74 bp开始到第862 bp含有1个开放阅读框和一个中止密码子,编码262个氨基酸。在5′端有73 bp的... 根据大麦Lhca2基因序列的保守区设计PCR引物,采用RT-PCR技术与RACE技术,从毛竹中克隆到捕光叶绿素a/b结合蛋白基因Lhca2全长。该基因序列从第74 bp开始到第862 bp含有1个开放阅读框和一个中止密码子,编码262个氨基酸。在5′端有73 bp的非编码区,在3′端含有234 bp的非编码区和14 bp的Poly(A)。此基因定名为LhcaPe02(GenBank:EU121593)。此外,通过DNASTAR软件预测,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等电点和分子量分别为6.14和28 095.11 Da,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的位点包括1个硫解酶活性部位(thiolases active site),2个4Fe-4S铁还原氧化蛋白的信号区(4Fe-4S ferredoxins,iron-sulfur binding region signature)等。通过Blast比较分析,LhcaPe02序列和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分别与玉蜀黍、大麦和水稻的相似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LhcaPe02 序列特性
下载PDF
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地形对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林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2
10
作者 郑成洋 方精云 何建源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4年第1期75-81,共7页
用PC ORD 4 .0软件对保护区内 31个毛竹 (Phyllostachyspubescens)林样方进行聚类分析 ,把毛竹林划分成9类。利用保护区 1980年航空相片、1998年和 2 0 0 0年LandsatTM卫星影像 ,并结合保护区森林资源调查资料 ,绘制武夷山保护区毛竹林... 用PC ORD 4 .0软件对保护区内 31个毛竹 (Phyllostachyspubescens)林样方进行聚类分析 ,把毛竹林划分成9类。利用保护区 1980年航空相片、1998年和 2 0 0 0年LandsatTM卫星影像 ,并结合保护区森林资源调查资料 ,绘制武夷山保护区毛竹林分布图。利用保护区 1 5 0 0 0 0的地形图数字化 10 0m等高距生成数字高程模型 (DEM ) ,并从中获取海拔、坡向、坡度等地形参数 ,对毛竹林分布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结果表明 :保护区内毛竹纯林和毛竹—甜槠 (Castanopsiseyrei)林面积最大 ,分别占毛竹林总面积的 4 0 .6 %和 2 0 .3%。分析毛竹林与海拔的关系时得出 ,海拔 5 0 0 - 70 0m范围内毛竹林面积最大 ;随着海拔升高 ,毛竹林面积逐渐减少 ,Shannon Wiener指数 (H′)增加 ;毛竹最大胸径减小。毛竹在东南坡和西北坡分布的面积比例最大。随着坡度的增加 ,毛竹分布的面积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地形影响 生物多样性 武夷山 分布图
下载PDF
Heterogeneity of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of Phyllostachys edulis cv.Pachyloen Leaves 被引量:1
11
作者 牟少华 郭起荣 +1 位作者 王真 冯云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2年第12期2511-2513,2537,共4页
[Objective]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heterogeneity of chlorophyll flu- orescence of Phyllostachys edulis cv. Pachyloen leaves. [Method] Using the chloro- phyll fluorescence system and fluorescence imaging syste... [Objective]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heterogeneity of chlorophyll flu- orescence of Phyllostachys edulis cv. Pachyloen leaves. [Method] Using the chloro- phyll fluorescence system and fluorescence imaging system in the Mini-IMAGING- PAM, the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of Phyllostachys edulis cv. Pachyloen leaves were measured and the fluorescence parameters were calculated. [Result] The homo- geneities of the maximal quantum yield of PS II (Fv/Fm) and the leaf absorptivity (Abs) were higher, with CVs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1.58%-1.68% and 1.75%- 2.12% respectively, while the heterogeneities of the actual quantum yield (Y), non- photochemical quenching (NPQ/4), photochemical quenching(qP) and relative photo- synthetic rate (PS/50) were higher, with CVs of 9.60%-14.23%, 10.23%-13.02%, 11.92%-13.02% and 11.15%-17.74% respectively. The trends of heterogeneity change in Y, qP and PSI50 were basically the same with transversely higher het- erogeneity at two sides and lower heterogeneity in the middle, namely with larger CVs at the edges of leaves and smaller ones around the midrib. Longitudinally, the coefficients of variation of Y, qP and PS/50 decreased gradually (from top to bot- tom),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heterogeneity declined from the leaf tip to the base. The trends of heterogeneity change in PS/50 and NPQ/4 were opposite. [Conclusion] The fluorescence parameters of Phyllostachys edulis cv. Pachyloen leaves revealed different heterogene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yllostachys edulis cv. Pachyloen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HETEROGENEITY
下载PDF
刚竹属(Phyllostachys)23个观赏竹种间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 被引量:15
12
作者 高素萍 任艳军 陈其兵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66-570,共5页
本文采用RAPD技术分析了刚竹属23个种或变种的DNA多态性.从37个随机引物中选出多态性效果好的6个引物,共获得47个DNA扩增片段,大小处于0.3~1.05kb,扩增表现出明显的多态性,高达93.6%.对RAPD产物进行相似系数统计和聚类分析,结果同形态... 本文采用RAPD技术分析了刚竹属23个种或变种的DNA多态性.从37个随机引物中选出多态性效果好的6个引物,共获得47个DNA扩增片段,大小处于0.3~1.05kb,扩增表现出明显的多态性,高达93.6%.对RAPD产物进行相似系数统计和聚类分析,结果同形态分类结果基本吻合,但其中个别竹种出现了不同结果,即:与种和其变种是聚在一类的结论不一致,因此,对个别竹种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竹属 引物 DNA多态性 遗传距离 亲缘关系
下载PDF
毛竹种子形成过程中形态解剖学特征
13
作者 贾冬冬 李在留 徐振国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30-740,共11页
为揭示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种子生长过程中胚、胚乳、果皮及种皮的发育规律,以桂林海洋山一带的开花毛竹为材料,采集并固定不同时期的开花毛竹种子,使用石蜡制片法制片,显微镜观察胚、胚乳、果皮与种皮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1)... 为揭示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种子生长过程中胚、胚乳、果皮及种皮的发育规律,以桂林海洋山一带的开花毛竹为材料,采集并固定不同时期的开花毛竹种子,使用石蜡制片法制片,显微镜观察胚、胚乳、果皮与种皮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1)毛竹花后1 d完成受精并形成合子,合子休眠时长约为5 d。经过原胚阶段、胚芽鞘阶段、幼胚生长阶段及成熟胚阶段,花后40 d的胚发育基本成熟,其发育类型为禾本型。(2)胚乳发育早于胚的发育,其发育类型为核型胚乳,历经游离核、细胞化、细胞分化及成熟4个阶段。在细胞分化阶段胚乳细胞分化形成淀粉胚乳细胞以及糊粉层细胞,淀粉胚乳细胞主要积累淀粉粒,糊粉层细胞主要积累矿质元素、脂类及蛋白质等。(3)花后1 d的果皮细胞及珠被细胞形状规则、内含物丰富、结构完整;花后10~20 d,内、外果皮及珠被细胞层数递减,形状发生改变,中果皮细胞开始出现淀粉粒;花后20~60 d,随着胚乳细胞营养物质的积累及体积的增大,向外产生机械压力,中果皮细胞逐步消解仅剩残留的细胞壁;外果皮细胞呈长条形,细胞壁加厚,与残留的中果皮细胞壁组成保护结构;皮层在种子发育过程中主要起到合成、运输营养物质以及保护胚和胚乳发育的作用。该研究结果为完善毛竹生殖生物学相关内容以及了解竹类植物胚和胚乳的发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种子 胚乳 果皮 种皮
下载PDF
硅肥和生物质炭添加对毛竹林土壤活性硅组分的影响
14
作者 王佳雨 朱玲姣 +3 位作者 黄程鹏 姜培坤 查强威 陈林海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6-505,共10页
【目的】探究施用硅肥和生物质炭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人工林土壤水溶性硅、生物可利用硅、有机结合态硅、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硅、无定形硅(生物成因和成土成因)、总硅质量分数的影响;分析土壤水溶性硅与土壤活性硅组分和土壤特性... 【目的】探究施用硅肥和生物质炭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人工林土壤水溶性硅、生物可利用硅、有机结合态硅、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硅、无定形硅(生物成因和成土成因)、总硅质量分数的影响;分析土壤水溶性硅与土壤活性硅组分和土壤特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遵循析因试验设计,共4个处理,分别为对照(S0B0)、施用硅肥450 kg·hm^(−2)(S_(1)B_(0))、施用生物质炭10 t·hm^(−2)(S_(0)B_(1))、硅肥和生物质炭配施(S_(1)B_(1))。【结果】硅肥提高毛竹林土壤中生物可利用硅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硅。生物质炭增加无定形硅库(主效应)。硅肥和生物质炭配施提高了土壤水溶性硅。硅肥、生物质炭添加和土层深度均改变土壤活性硅组成,促进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土壤活性硅组分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02)。此外,硅肥添加可直接和间接提高土壤水溶性硅,介导土壤硅组分之间转化,并提高土壤活性硅库容。生物质炭添加提高土壤水溶性硅积累,一方面增加植物源硅,另一方面提高土壤pH,提高成土成因无定形硅质量分数,调控土壤硅在各组分分布。【结论】施用硅肥和生物质炭促进了毛竹人工林土壤活性硅的积累,并改变了其相互转化,但其转化路径存在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肥 生物质炭 毛竹林 土壤硅组分
下载PDF
施肥对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竹笋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5
15
作者 李睿 M.J.A.维尔格 钟章成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9-26,共8页
毛竹(Phylostachyspubescens)为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高大乔木状竹种。本文通过完全随机化区组施肥试验,探讨了施肥量及施肥方式对毛竹竹笋生长的效应。结果表明:在毛竹林内施肥可使出笋数和活笋数提高3倍以上... 毛竹(Phylostachyspubescens)为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高大乔木状竹种。本文通过完全随机化区组施肥试验,探讨了施肥量及施肥方式对毛竹竹笋生长的效应。结果表明:在毛竹林内施肥可使出笋数和活笋数提高3倍以上,但对竹笋(幼竹)的个体大小却几乎没有改良效果。竹笋的存活率基本上是恒定的,不随施肥量的改变而改变。当地下茎(竹鞭)穿越养分分布不均的环境时,竹笋能有选择地大量长于养分丰富的地段而避开养分贫乏的地段。另一方面,跨越于有利地段和不利地段的竹(笋)株间有明显的生理整合作用,而且这种生理整合在显著增加了长在不利地段的竹笋数(高收益)的同时,基本上没有减少长在有利地段的竹笋数(低耗费)。9m×9m的样方已足以观测到显著的施肥效果,这比传统的毛竹研究中使用的1亩的样方面积效率要高。在竹林培育方面,不均匀施肥如带状或点状施肥要比均匀施肥效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毛竹 竹笋 生长
下载PDF
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竹笋群动态的研究 被引量:24
16
作者 李睿 钟章成 M.J.A.维尔格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53-59,共7页
本文从克隆植物生长的调节与适应的角度,研究了毛竹竹笋群的时空动态。竹笋的单位面积产量及个体大小在年际之间变化很大。环境有利的年份出土的竹笋要比条件恶劣的年份多得多、高得多、壮得多。而且,自始至终较早的同生群的竹笋总比... 本文从克隆植物生长的调节与适应的角度,研究了毛竹竹笋群的时空动态。竹笋的单位面积产量及个体大小在年际之间变化很大。环境有利的年份出土的竹笋要比条件恶劣的年份多得多、高得多、壮得多。而且,自始至终较早的同生群的竹笋总比较晚的同生群的要高得多、壮得多。较早的同生群的竹笋刚出土时要经历一段生长缓慢的时期,而较晚的同生群的竹笋一出土生长就十分迅速。不管竹笋何时出土,它们几乎都同时进入最快生长期。竹笋高度日增量最快时可达每天100cm左右。本文解释了亚热带竹子在春季不同时间出土的竹笋为何及如何几乎同时抵达林冠顶部。最后,提出了一些有利于竹林经营管理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竹笋群 生长
下载PDF
土壤二氧化碳及氧化亚氮排放对毛竹扩张的响应及机制
17
作者 余雅迪 张茜 +5 位作者 王皓 白健 赖晓琴 罗来聪 王书丽 张令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59-668,共10页
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森林土壤温室气体减排增汇研究,尤其是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扩张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响应研究日益增多。综述了毛竹扩张林土壤温室气体响应及其机制。毛竹依靠其强大的竹鞭迅速生长,不断向周围林分扩张,短期内即可... 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森林土壤温室气体减排增汇研究,尤其是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扩张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响应研究日益增多。综述了毛竹扩张林土壤温室气体响应及其机制。毛竹依靠其强大的竹鞭迅速生长,不断向周围林分扩张,短期内即可完成生长。由于其特殊的繁殖方式及强大的扩张能力,许多邻近原生林被毛竹扩张形成混交林,逐渐演变为毛竹纯林。毛竹扩张对原生生态系统影响不断加剧,改变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导致土壤碳氮输入和转化失衡,进而影响温室气体排放。氧化亚氮(N2O)和二氧化碳(CO_(2))是2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土壤是与CO_(2)及N2O排放相关的重要碳氮库,土壤理化性质、凋落物分解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等共同决定土壤温室气体排放。近年来,毛竹扩张面积不断增大,导致扩张区域内土壤环境不断发生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N2O和CO_(2)排放。毛竹扩张后土壤pH升高,凋落物分解速率加快,土壤碳氮增加。毛竹扩张对土壤CO_(2)排放具有促进作用,扩张林土壤丛枝菌根真菌丰度增加,且通过调节氨氧化古菌、亚硝酸还原酶基因和N2O还原酶基因等N2O相关功能基因丰度影响硝化与反硝化作用,从而进一步影响土壤N2O排放。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究其内在机制,为扩张毛竹林科学管理和温室气体减排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扩张 植物入侵 土壤温室气体 综述
下载PDF
毛竹生物炭磁性材料对孔雀石绿染料的超声吸附 被引量:3
18
作者 高海荣 田佳文 +3 位作者 张贾慧 赵爱娟 荆岩岩 董远芳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3-129,共7页
以毛竹为原料制备毛竹生物炭(PEC),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毛竹生物炭磁性材料(Fe_(3)O_(4)@PEC),并对其进行了FTIR、XRD和SEM表征及比表面积与孔径分析。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了Fe_(3)O_(4)@PEC吸附孔雀石绿染料的工艺条件,并对其吸附过程进... 以毛竹为原料制备毛竹生物炭(PEC),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毛竹生物炭磁性材料(Fe_(3)O_(4)@PEC),并对其进行了FTIR、XRD和SEM表征及比表面积与孔径分析。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了Fe_(3)O_(4)@PEC吸附孔雀石绿染料的工艺条件,并对其吸附过程进行了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Fe_(3)O_(4)@PEC吸附孔雀石绿染料的最优条件为孔雀石绿质量浓度40 mg/L、溶液pH 6.5、吸附剂Fe_(3)O_(4)@PEC加入量0.4 g/L、超声吸附时间40 min、超声温度30℃、超声功率350 W。最佳条件下对孔雀石绿的吸附率高达95.01%。重复利用三次吸附率仍可达87.12%。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吸附方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生物炭 磁性材料 染料 孔雀石绿 吸附
下载PDF
氮添加对实心竹竹笋品质的影响
19
作者 谭斐 陈双林 +3 位作者 凡莉莉 郭子武 江秀琴 胡瑞财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54-661,共8页
氮素是竹林经营输入的主要养分元素,目前关于氮素对实心竹竹笋品质的影响尚不清楚。以尿素(N-46%)为肥种,设置3个氮添加水平处理[N_(1)(20 g·株^(-1))、N_(2)(40 g·株^(-1))和N_(3)(60 g·株^(-1))],以不施肥为对照(CK),... 氮素是竹林经营输入的主要养分元素,目前关于氮素对实心竹竹笋品质的影响尚不清楚。以尿素(N-46%)为肥种,设置3个氮添加水平处理[N_(1)(20 g·株^(-1))、N_(2)(40 g·株^(-1))和N_(3)(60 g·株^(-1))],以不施肥为对照(CK),测定实心竹竹笋的生长、营养和食味品质相关指标,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实心竹竹笋在不同氮添加处理下的品质变化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着氮添加量的增大,实心竹竹笋外观品质变化不明显,营养品质和食味品质显著提高。竹笋营养品质中的蛋白质、脂肪和淀粉含量先稳定后上升,N_(3)处理较CK分别提高25.54%、13.97%和57.47%;维生素C、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持续升高,N_(3)处理分别较CK显著提高20.77%、24.44%和15.39%(P<0.05)。食味品质中糖酸比不断增大,氮添加处理均显著大于CK,其中,N_(3)处理较CK显著提高21.41%(P<0.05),而单宁和草酸占比则相反,N_(3)处理较CK显著减小11.84%。氨基酸总含量、鲜味氨基酸含量及占比均先降低后升高,芳香类氨基酸含量持续升高,甜味氨基酸含量和占比均呈倒“N”形变化,苦味氨基酸占比和芳香类氨基酸占比均呈“N”形变化,且各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研究表明,氮添加处理有利于实心竹竹笋营养和食味品质的显著提升,其中N_(3)处理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心竹 氮素 竹笋 生长性状 营养品质 食味品质
下载PDF
高节竹表型可塑性对沿海沙地生境的响应
20
作者 张迎辉 蔡星 +5 位作者 肖晓梅 何天友 李云鸽 荣俊冬 陈礼光 郑郁善 《世界竹藤通讯》 2024年第5期38-46,共9页
探究高节竹(Phyllostachys prominens)对沿海沙地困难立地生境的适应性策略,为沿海沙地竹类植物的引种和培育提供理论依据。以原产地山地红壤和引种地沿海沙地2种生境条件下的高节竹为研究对象,对其分株、竹枝、叶片、竹鞭等构件形态特... 探究高节竹(Phyllostachys prominens)对沿海沙地困难立地生境的适应性策略,为沿海沙地竹类植物的引种和培育提供理论依据。以原产地山地红壤和引种地沿海沙地2种生境条件下的高节竹为研究对象,对其分株、竹枝、叶片、竹鞭等构件形态特征指标进行测定,探讨高节竹表型可塑性对沿海沙地生境的响应。结果表明,与山地红壤生境相比,沿海沙地生境高节竹的株高、胸径、总节数和分枝节数分别显著降低26.15%、35.58%、26.68%和18.90%(P<0.05);Ⅰ、Ⅱ、Ⅲ级分枝角度分别显著增加17.48%、19.40%、27.69%,而分枝长度和分枝数量显著降低(P<0.05);叶长、叶面积、叶形指数和比叶面积分别显著降低20.21%、23.79%、23.52%和8.65%,叶片厚度显著增加14.41%(P<0.05);平均鞭径、平均鞭节长和生物量分别显著降低24.2%、33.54%、19.03%,总鞭长、鞭节密度和总芽数分别显著增加19.92%、37.34%、42.61%(P<0.05);土壤pH值、水解氮和全氮含量是影响沿海沙地高节竹表型可塑性的关键因素。高节竹通过分株构件形态、叶片功能性状和地下茎形态等多方面的形态可塑性变化以适应沿海沙地困难立地生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节竹 表型性状 沿海沙地 生境 防护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