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omorphology and Hydrology of the Benin Region, Edo State, Nigeria
1
作者 Catherine Imhangulaya Ikhil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2016年第2期144-157,共14页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geomorphology and hydrology of the Benin Region, Edo State, Nigeria. The major landform features and processes of the region are highlighted. This region is a strategic and significant landscap...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geomorphology and hydrology of the Benin Region, Edo State, Nigeria. The major landform features and processes of the region are highlighted. This region is a strategic and significant landscape in Nigeria. Information was gathered on the various aspects of the landscape, including the Geology, Physiography (Relief) and Geomorphology, Geomorphic processes, Weathering, Drainage processes, Landforms, Surface Water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The Benin Region is underlained by sedimentary formation of the South Sedimentary Basin. The geology is generally marked by top reddish earth, composed of ferruginized or literalized clay sand. Geologically, the Benin Region comprises of 1) the Benin formation;2) alluvium;3) drift/top soil and 4) Azagba-Ogwashi (Asuba-Ogwashi) formation. Several parts of the region are surrounded by the Benin historical moats. The region has been described as a tilled plain in the south western direction. The local relief of the region is 91 m. Boreholes records in the Benin Region show evidence of deep chemical weathering overtime. Soil profile reveals that the region is composed mainly of reddish brown sandy laterite. Intermittent layers of porous sands of sandy clays may reach a large depth as found in the borehole drilled in the region. These are products of deep chemical decay of the original parent rock materials. Three river systems drain the Benin Region. They are the Ikpoba River, the Ogba River and Owigie-Ogbovben River systems. The mean annual discharge of Ikpoba River for 1982-1983 and 1993-2002 was 1411 mm/yr, which was 1.019 × 10<sup>9</sup> m<sup>3</sup> with a mean annual baseflow of 1256.23 mm (0. 907 × 109 m<sup>3</sup>). This constitutes 87.65% of the total flow. It has a mean annual surface runoff of 225.18 mm (0.112 × 10<sup>9</sup> m<sup>3</sup>) or 24.4 % of the total discharge. The water resources of the region include surface water and underground w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logy physiography (relief) and geomorphology Geomorphic Processes Weathering Drainage Processes LandFORMS Surface Water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下载PDF
The Role of the Tenir-Too Relief Steps in the Formation of High-Altitude Belts
2
作者 Talantbek Matikeev Zuvaida Sherbaeva +2 位作者 Baisal Satybaldiev Umida Isakova Zhypargul Abdullaeva 《Open Journal of Geology》 2020年第12期1164-1172,共9页
The article discusses regularity of the formation of high-altitude zones on the mountain territories of Tenir-Too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geomorphological complexes and the relief steps. The main purpose was to cl... The article discusses regularity of the formation of high-altitude zones on the mountain territories of Tenir-Too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geomorphological complexes and the relief steps. The main purpose was to classify geomorpho-logical complexes and to concretize their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belt structure consisting of two mixed rows is analyzed. Excess, elevated, medium-moistened, semi-moistened, semi-arid, and arid types of altitudinal belts were propo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nir-Too Geomorphological Complexes Mountain Complexes Step reliefs Accumulative relief
下载PDF
Karst and Pseudokarst of the West Kazakhstan (Republic of Kazakhstan)
3
作者 Kazhmurat M. Akhmedenov Dinmuhammed Zh. Iskaliev Vladim P. Petrishev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2014年第2期131-136,共6页
An analysis of the formation of karst and karst-suffosion forms on the territory of the West Kazakhstan region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Numerous literary sources were used as the information database for the analys... An analysis of the formation of karst and karst-suffosion forms on the territory of the West Kazakhstan region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Numerous literary sources were used as the information database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relief features of the West Kazakhstan region. Evaluation of the morphometric features of the collapsed new formations on the basis of materials of our own field research is presented here for the first time.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objectives there were defined localization places of the karst-collapsed phenomena where the reconnaissance field surveys were carried out. Survey points’ localization has been carried out by means of GPS system with the help of 12-channel GPS-receiver of Garmin eTrex model. Geoinformational technology, based on MapInfo 9.5 and ArcGIS 9.2 packages was used for the building of the information and cartographic database. Original thematic maps compiled 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analysis have been obtained in this research. The features of the Caspian Basin’s karst landscapes, formed as a result of salt-dome tectonic manifestations (Inder Mountains, Malaya Bogdo Mountain, Bish-Chokho hill) are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The important elements of the Caspian Basin salt-dome landscapes are landforms of the karst origin from large karst depressions of the karst-tectonic origin to modern forms of the sulfate karst: sinkholes, wells, polje, knobs (“Kurgantau”), arches, caves and grottoes. Some karst formations have a non-salt-dome origin. Three areas with the collapsed forms that have the karst-suffosion origin have been identified (near Konyr village, Berezovka village and Zhanatalap village). The mechanism of the sinkholes formation is due to the changes of the groundwater regime and the displacement of limestone eluvium as a result of active anthropogenic impacts. The sinkholes occurence near Zhanatalap village, which is located near the Karachaganak oil and gas field, is probably due to the anthropogenic initiation of karst-suffosion proces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graphy geomorphology relief KARST Pseudokarst Collapses Suffusion Denudation-Karst Karst-Collapsing FUNNEL Ponor Well TROUGH Keprok Inder Kazakhstan
下载PDF
海西早期大型树枝状岩溶暗河发育条件与地质模式——以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B94井区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汪彦 高济元 +6 位作者 杨德彬 张恒 蔡忠贤 何新明 金燕林 刘遥 王明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58-769,共12页
塔河油田奥陶系发育类型多样的古岩溶缝洞型储集体,其中,海西早期大型岩溶暗河系统是最重要的储集空间之一。基于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利用地震属性提取技术,重建了B94井区奥陶系古构造、古地貌和古水文条件,描述了该区岩溶暗河的空间展... 塔河油田奥陶系发育类型多样的古岩溶缝洞型储集体,其中,海西早期大型岩溶暗河系统是最重要的储集空间之一。基于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利用地震属性提取技术,重建了B94井区奥陶系古构造、古地貌和古水文条件,描述了该区岩溶暗河的空间展布特征,揭示了岩溶暗河形成的地质控因,建立了岩溶暗河发育的地质模式。研究表明:塔河油田B94井区奥陶系位于2个次级鼻凸之间的向斜部位;该区处在海西早期岩溶作用区,主要发育中高幅度的岩溶地貌,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地势坡降,地表水系异常发育,呈近对称的树枝状,且从北向南汇流,最终汇入一条岩溶峡谷;该区岩溶暗河平面分布范围广,呈树枝状展布,垂向发育深度相对稳定,主要分布在T56以下120 ms;由于地表水向地下的转化频繁,岩溶暗河内部充填较为严重,暗河中下段充填更加明显;显著的地势坡降、次级背斜之间的向斜构造和NNE,NNW向走滑断裂共同控制了岩溶暗河的发育,形成了向斜汇流型岩溶暗河发育模式。这一认识可直接指引B94井区奥陶系的井位部署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枝状岩溶暗河 中高幅度地貌 次级鼻状构造 古岩溶暗河发育模式 塔河油田B94井区
下载PDF
中国陆地基本地貌类型及其划分指标探讨 被引量:189
5
作者 李炳元 潘保田 韩嘉福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35-543,共9页
平原、台地、丘陵、山地等是地表最基本的地貌形态,这些名称不仅为专业领域广泛引用,也为普通人所知晓。近100年来多种地貌分类方案中都涉及这些地貌类型名称,有的称其为地貌“基本形态”。由于每种地貌形态都不仅包含形态特征,而... 平原、台地、丘陵、山地等是地表最基本的地貌形态,这些名称不仅为专业领域广泛引用,也为普通人所知晓。近100年来多种地貌分类方案中都涉及这些地貌类型名称,有的称其为地貌“基本形态”。由于每种地貌形态都不仅包含形态特征,而且还有一定的成因意义,因此应称其为基本地貌类型。通过对已有的基本地貌分类及其划分指标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估,认为中国陆地基本地貌类型按照起伏高度和海拔高度两个分级指标组合来划分的原则符合起伏复杂、多台阶中国地貌的基本特点。在传统的平原、台地、丘陵和山地分类的基础上,按起伏高度对山地进一步细分,即划分平原、台地、丘陵(〈200m)、小起伏山地(200~500m)、中起伏山地(500~1000m)、大起伏山地(1000~2500m)和极大起伏山地(〉2500m)等7个基本地貌“形态”。本文对前人以现代雪线、多年冻土下线和森林上线高度为依据确定地貌面海拔高度的分级指标进行了全面分析,由于它们的海拔高度在全国各地存在巨大差异,我们认为海拔高度等级指标并不符合中国实际。通过全国重点地区1:500000地形图山地顶面海拔高度分布和1:1000000国家数字高程模型(DTM)数据库编制的中国地面高程分布图进行较系统的分析,我们提出了应以1000m,2000m,4000m和6000m作为划分低海拔(〈1000m)、中海拔(1000~2000m)、亚高海拔(2000~4000m)、高海拔(4000~6000m)和极高海拔(〉6000m)地貌海拔高度分级指标。根据7个地貌起伏高度形态和5个海拔高度等级,将全国组合成从低海拔平原至极大起伏极高山28个基本地貌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陆地基本地貌类型 划分及其指标 起伏高度形态 海拔高度分级
下载PDF
基于SRTM-DEM区域地形起伏的获取及应用 被引量:29
6
作者 张会平 刘少峰 +1 位作者 孙亚平 陈永生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2006年第1期31-35,共5页
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空间分析方法,利用SRTM采集的DEM数据,提出两种获取区域地形起伏的关键技术,即高程条带法(Swath Profile)和高程阈值法(Threshold Value),并通过扩展区域地形起伏获取的技术方法,初步实现了黄土高原典型地区侵蚀... 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空间分析方法,利用SRTM采集的DEM数据,提出两种获取区域地形起伏的关键技术,即高程条带法(Swath Profile)和高程阈值法(Threshold Value),并通过扩展区域地形起伏获取的技术方法,初步实现了黄土高原典型地区侵蚀量的定量化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貌 区域地形起伏 DEM
下载PDF
基于GIS的滑坡地质灾害地貌因素分析 被引量:28
7
作者 郭芳芳 杨农 +2 位作者 张岳桥 孟晖 叶宝莹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8年第1期87-96,共10页
基于ArcGIS平台,利用SRTM-DEM数据资料,选择青藏高原东缘及四川盆地为研究区,提取了区内地形起伏度和坡度等地貌参数,统计了区内2319个滑坡点的高程,初步建立了地形地貌与滑坡灾害点分布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滑坡灾害点及其... 基于ArcGIS平台,利用SRTM-DEM数据资料,选择青藏高原东缘及四川盆地为研究区,提取了区内地形起伏度和坡度等地貌参数,统计了区内2319个滑坡点的高程,初步建立了地形地貌与滑坡灾害点分布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滑坡灾害点及其高程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规律性,滑坡灾害点发生的高程为400-800m和1400-2000m,这两个区间占研究区所有滑坡总数的40%和28%;滑坡所对应的地形起伏度主要在300-600m,占研究区所有滑坡总数的48.68%;滑坡灾害发生的地形坡度为10°-25°,占研究区所有滑坡总数的44.70%。研究发现,这些地区对应的地貌类型主要是深切的"V"型河谷和山谷地貌。此外,从断裂活动等方面分析了滑坡形成的动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CGIS 地形起伏度 坡度 滑坡灾害 地貌类型
下载PDF
河南黄河-洛河地区地貌结构与特征 被引量:9
8
作者 万晔 刘勇 史正涛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0-47,共8页
运用河流阶地发育与地文期的理论分析了豫西黄河—洛河地区的地质背景、气候特点和古地理环境,探讨了研究区的石山、黄土和河流地貌特征。提出:1)嵩山、熊耳山和外方山发育有四级古夷平面。嵩山的垂直地貌特征表现为以嵩山为中心,呈中... 运用河流阶地发育与地文期的理论分析了豫西黄河—洛河地区的地质背景、气候特点和古地理环境,探讨了研究区的石山、黄土和河流地貌特征。提出:1)嵩山、熊耳山和外方山发育有四级古夷平面。嵩山的垂直地貌特征表现为以嵩山为中心,呈中山、低山、丘陵和河谷平原的地貌格区。2)河洛地区三门峡孟津段黄河有四级阶地,均为基座阶地。第Ⅰ级阶地面拔河20 m,厚度2 m,上覆10 m厚黄土,其中冲积黄土厚5 m;第Ⅱ级阶地面河拔60 m,砾石层河拔40 m,厚度3 m,上覆8 m厚的冲积黄土和12 m厚的马兰黄土;第Ⅲ级阶地面河拔140 m,厚5 m,上覆20 m厚的冲积黄土和25 m厚的马兰黄土;第Ⅳ级阶地面河拔290 m,其通过黄土台塬、黄土丘陵与石质山地相连。Ⅰ—Ⅳ级阶地的基座均为Q_1三门组和Q_2陕县组地层。以最高一级阶地的出现为依据,说明本段黄河形成于晚更新世早中期,较兰州段黄河和晋陕段黄河晚。3)洛河有三级阶地,第Ⅰ级阶地面距河面5~25 m,砾石层上有8~10 m厚的冲洪积、坡积红色松散物;第Ⅱ级阶地面距河面50~65 m,砾石层上有15~20 m的洪积物覆盖;第Ⅲ级阶地面河拔95~115 m,砾石层厚20 m左右,其上覆盖5 m厚的洪积、坡积及5 m厚的马兰黄土。4)在研究颖水河谷平原(登封盆地)河流阶地地貌时,发现塑造盆地的堆积阶地有三级,距河面高程分别是300~320,370~400,450~500 m。在伊洛河下游盆地,有非常发育的河曲,是黄河中下游平原地貌长期发育和演化的产物。5)突破已有看法,认为可把范围在郑州以西、汜水镇以东,荥阳县城以北至黄河河岸的大片地区划分为残塬成因的黄土地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位一体地貌系统 地貌分析 地文学 古地理环境 河洛地区
下载PDF
基于DEM的大别山地区地貌特征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程三友 李英杰 刘少峰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3期270-275,共6页
从区域尺度分析大别山地区的地貌特征,以美国SRTMDEM和1∶50万数字地质图为基础数据,利用DEM地貌模拟和空间数据统计分析技术,生成了研究区的地貌分析专题图和地貌参数统计关系图。研究认为,大别山整个造山带呈三角形的形状,南坡缓而长... 从区域尺度分析大别山地区的地貌特征,以美国SRTMDEM和1∶50万数字地质图为基础数据,利用DEM地貌模拟和空间数据统计分析技术,生成了研究区的地貌分析专题图和地貌参数统计关系图。研究认为,大别山整个造山带呈三角形的形状,南坡缓而长,北坡陡而短;造山带山势较高,山地多深谷陡坡,坡向多变;山体由北西向南东延伸,主体延伸方向是北西向;山顶面剖面呈∧形,或呈锯齿多峰形式,局部地形起伏越靠近主体山脉,起伏度越大。断裂构造严格控制水系的发育,分水岭呈"人"字形分布于造山带四周。地貌参数的统计分析表明,坡度、地形起伏与平均高程之间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较好的揭示了研究区的地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 DEM 地形起伏 平均坡度 地貌
下载PDF
澜沧江―湄公河地区地形地貌划分 被引量:3
10
作者 何彬仙 赵志芳 +1 位作者 毛雨景 王頔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64-268,共5页
地形地貌反映了地质构造运动特征,是影响和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本研究以澜沧江-湄公河地区1:250000TM遥感影像图为基础,考虑到本区新构造运动异常活跃以及微地貌的特殊性,结合其坡度形态及海拔高度,采用成因类型-成因形态-物... 地形地貌反映了地质构造运动特征,是影响和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本研究以澜沧江-湄公河地区1:250000TM遥感影像图为基础,考虑到本区新构造运动异常活跃以及微地貌的特殊性,结合其坡度形态及海拔高度,采用成因类型-成因形态-物质形态-坡度形态-微地貌形态的方法进行地貌类型划分研究。采用地势起伏度分级、野外查证等方法进一步验证了地貌划分成果,结果表明本次地形地貌划分研究较好地反映了客观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地貌 遥感 地势起伏度 澜沧江-湄公河地区
下载PDF
基于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绘制立体地貌图方法 被引量:3
11
作者 贾正元 崔斌 张贵宾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5-24,共10页
地貌晕渲图是一种较常见的数字测绘产品,它通过模拟阳光入射产生的明暗程度反应地貌的分布、起伏和形态特征。近年来随着三维可视化技术的发展,具有更加丰富地形地貌信息的立体地貌图逐渐为人们所关注。研究了不同高度比例因子曲线的渲... 地貌晕渲图是一种较常见的数字测绘产品,它通过模拟阳光入射产生的明暗程度反应地貌的分布、起伏和形态特征。近年来随着三维可视化技术的发展,具有更加丰富地形地貌信息的立体地貌图逐渐为人们所关注。研究了不同高度比例因子曲线的渲染效果,通过基于B样条函数控制的变比例因子调整地貌晕染,改善了渲染区域中平缓地形及高低起伏地形并存情况下的立体显示效果。通过行列扫描并设定不同阈值进行水域识别,避免了虚警。首次提出通过设定红色阈值抑制偏色,有效地解决了红青分色立体地貌图制作过程中出现的偏色问题。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改善地貌图晕染效果;可在保证高色彩还原的前提下提高地貌图立体显示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高程模型数据 立体地貌 地貌晕渲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循化—贵德地区定量地形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少峰 王岩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14-424,共11页
目的揭示青藏高原远端隆升和增生机制。方法选取循化—贵德地区,采用高精度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定量分析了各种地形参数、低起伏面发育及其与岩性的关系。结果循化—贵德地区地形形态总体呈台阶状结构,在不同海拔高度存在低起伏地... 目的揭示青藏高原远端隆升和增生机制。方法选取循化—贵德地区,采用高精度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定量分析了各种地形参数、低起伏面发育及其与岩性的关系。结果循化—贵德地区地形形态总体呈台阶状结构,在不同海拔高度存在低起伏地形;发育于盆地沉积地层(渐新统至下更新统)之上的低起伏面表现为年代越新的地层之上低起伏面高程越高,越老的地层高程越低,并且它们均低于发育于逆冲带基岩之上的夷平面;发育于盆地深切河谷两侧阶地之上的低起伏面海拔高程总体较低。结论循化—贵德地区地貌发育特征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自渐新世以来经历了早期(渐新世—早更新世)带状逆冲隆升与前缘盆地垂向加积和晚期(大约中晚更新世之后)区域性构造抬升与河流深切的增生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高程模型(DEM) 坡度 局部地形 低起伏面 地貌过程分析
下载PDF
地貌参数方法在小尺度地貌研究中的应用--以北天山独山子背斜为例 被引量:3
13
作者 周朝 何宏林 +2 位作者 魏占玉 苏鹏 任光雪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92-1508,共17页
地貌参数是定量地貌研究的重要方法,旨在从地表形态中提取构造运动及地表侵蚀等信息。近年来,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使得高精度地形数据的获取更加便捷,利用这些数据提取小尺度地貌中蕴含的更精细的地质信息成为定量地貌学研究的重要... 地貌参数是定量地貌研究的重要方法,旨在从地表形态中提取构造运动及地表侵蚀等信息。近年来,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使得高精度地形数据的获取更加便捷,利用这些数据提取小尺度地貌中蕴含的更精细的地质信息成为定量地貌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文中以北天山独山子背斜为研究对象,探究地貌参数在小尺度地貌研究中的适用性及其所反映的背斜构造地貌特征。研究基于ALOS卫星12.5m分辨率的地形数据,计算了独山子背斜区的HI指数、ksn和起伏度,并对参数的适用性和含义进行讨论。结果表明:1)独山子背斜自倾伏端向核部呈现由河流逐渐深切向地势逐渐消减的连续变化,背斜核部相对倾伏端抬升速率更高、侵蚀量更大、地貌演化阶段更靠后。地貌参数的计算结果与背斜的地质特征相符,说明地貌参数方法在小尺度地貌研究中是行之有效的。2)在小尺度地貌的定量研究中,计算HI指数时在确保数据有效的前提下应尽量选择更低级别的汇水盆地参与计算,以提高计算结果的分辨率。计算ksn时需要剔除小流域无效数据并保证剩余数据具有足够的密度,以确保该参数能作为抬升速率评价指标。计算起伏度时在确保采样窗口满足统计误差要求和研究需求的前提下,应尽量选择更小的窗口进行计算以提高结果的分辨率。使用更高分辨率的地形数据有助于提高以上参数计算结果的分辨率和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山子背斜 小尺度地貌 面积高度积分 陡峭指数 起伏度
下载PDF
基于DEM的成都市基本地貌形态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任德智 肖前刚 +3 位作者 王勇军 廖兴勇 赵波 王帆 《四川林业科技》 2018年第2期79-84,共6页
以成都市30 m×30 m分辨率的ASTERGDEMV2版DEM为数据源,基于ARCGIS10.2构建邻域分析法的地形起伏度批量提取模型,提取不同大小矩形邻域窗口的地形起伏度,运用均值变点分析法确定最佳计算单元,在此基础上,将最佳计算单元的地形起伏... 以成都市30 m×30 m分辨率的ASTERGDEMV2版DEM为数据源,基于ARCGIS10.2构建邻域分析法的地形起伏度批量提取模型,提取不同大小矩形邻域窗口的地形起伏度,运用均值变点分析法确定最佳计算单元,在此基础上,将最佳计算单元的地形起伏度与海拔分级图进行空间联合,得到成都市的基本地貌形态类型图。结果表明:成都市地形起伏度提取的最佳计算单元为14×14网格大小(176 400 m2),中起伏度及以下地形占98.54%。全市基本地貌形态类型有20种,其中主要类型5种,面积占96.52%。从空间分布格局来看,西北部的龙门山脉地形起伏变化多样,集中分布了13种类型;低海拔丘陵类型主要集中在龙泉山脉及龙门山脉与成都平原接合部区域,在中部及东部呈零星分布。低海拔平原和低海拔台地两种主要类型主要分布在龙泉山脉与龙门山脉之间及龙泉山脉的西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 地貌形态 地形起伏度
下载PDF
基于DEM的地貌特征分析与类型划分——以砒砂岩区为例 被引量:8
15
作者 杨玉春 齐雁冰 +1 位作者 付金霞 吴娟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0,共10页
为了探明砒砂岩区侵蚀地貌特征,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精准措施,以砒砂岩区30 m分辨率的DEM为数据源,采用均值变点法确定地形起伏度的最佳统计窗口,依据相关系数和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地形因子组合,据此分析研究区的地貌综合特征及类型的空... 为了探明砒砂岩区侵蚀地貌特征,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精准措施,以砒砂岩区30 m分辨率的DEM为数据源,采用均值变点法确定地形起伏度的最佳统计窗口,依据相关系数和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地形因子组合,据此分析研究区的地貌综合特征及类型的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1)砒砂岩区在该尺度数据源下的地形起伏度的最佳提取窗口为16×16(0.2304 km2);2)该区的最佳地形因子组合为地表切割深度、剖面曲率、坡度、高程和坡向变率,累计贡献率超过70%;3)砒砂岩区地表切割处于中等水平,总体上以中度切割为主,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部,海拔整体偏高,94.53%的区域为中海拔,坡度以缓坡和斜坡为主,主要分布在东部和西部,坡向变率主要介于15°~75°之间;4)地貌类型主要以台地和丘陵为主,遍布整个砒砂岩区,面积比为88.92%。该研究结果揭示砒砂岩区的地貌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对砒砂岩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分区施策、因地制宜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起伏度 均值变点法 地貌类型 DEM 砒砂岩区
下载PDF
基于典型地形指标和地貌实体单元的四川省地貌形态自动分类及分区 被引量:12
16
作者 曾超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87-599,共13页
如何在保证基本地貌单元完整性的前提下,实现基于DEM的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等多种地貌类型界线的自动、准确划定,一直是我国数字地貌研究的技术难题。四川省是我国地貌类型相对最全及地势最为复杂的省份之一,具有地形高差巨大、河流... 如何在保证基本地貌单元完整性的前提下,实现基于DEM的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等多种地貌类型界线的自动、准确划定,一直是我国数字地貌研究的技术难题。四川省是我国地貌类型相对最全及地势最为复杂的省份之一,具有地形高差巨大、河流侵蚀切割强烈、山原丘陵广布等特点,开展四川地貌分类和分区,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自然灾害防治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河流相对侵蚀基准面,计算了四川省地形起伏度,提出了基于DEM的完整地貌实体单元的提取方法,采用起伏度、海拔高度和坡度等指标对四川省地貌形态类型进行自动划分和区划。结果表明:全省地形起伏度地域分布差异巨大,总体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纬度向的起伏度变化较经度向更为剧烈;全省平均起伏高度为560 m,最大4615 m,起伏高度200~2500 m的区域面积最大,约占全省面积的65%。地貌形态类型可分为13类,以山地为主,面积达33.02万km^(2),占全省的67.93%;高原次之,占12.21%;丘陵占11.44%;平原占6.09%;台地面积最小,仅占2.33%。本文分类方法和结果更符合传统地貌分类体系和原则,工作效率较人工勾绘有所提升,各级地貌区界线的划定更为精确,结果体现了全省地势和各种地貌类型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成果可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自然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貌形态分类 地貌区划 地形起伏度 地貌实体单元 四川省
下载PDF
基于DEM的巴山地区地貌区划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姜雨璇 查小春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7-132,139,共7页
地貌区划是对地貌形成过程和区域分异特征的综合反映,划分巴山地区的地貌区划,对探究巴山地区地貌格局以及地貌差异具有重要意义。利用ArcGIS 10.2软件,基于分辨率为30 m的ASTER GDEM V3数据,提取了巴山地区的坡度、坡向、平面曲率、剖... 地貌区划是对地貌形成过程和区域分异特征的综合反映,划分巴山地区的地貌区划,对探究巴山地区地貌格局以及地貌差异具有重要意义。利用ArcGIS 10.2软件,基于分辨率为30 m的ASTER GDEM V3数据,提取了巴山地区的坡度、坡向、平面曲率、剖面曲率、海拔高度、地势起伏度、地表切割深度、地表粗糙度和高程变异系数等地形因子,并通过相关系数矩阵确定最佳地形因子,在此基础上对巴山地区地貌类型和地貌区划进行划分。结果表明:(1)巴山地区地貌区划的最佳地形因子为海拔高度和地势起伏度;(2)巴山地区的地貌类型依据海拔高度划分为低海拔、中海拔,依据地势起伏度划分为平原、台地、丘陵、小起伏山地、中起伏山地;(3)巴山地区的地貌区划划分为2个地貌区、5个地貌亚区和18个地貌小区。区划结果符合巴山的地貌空间分布以及地貌格局差异,能有效地体现巴山地区的地貌特征,对巴山生态环境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山 地形因子 地势起伏度 地貌区划
下载PDF
基于DEM数据的达日断裂构造地貌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游建飞 李勇 王腾文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6年第2期60-66,共7页
本文基于90 m分辨率DEM,利用Arc GIS10.1软件对达日断裂地形起伏度、条带剖面、水系等方面进行提取分析,对其构造地貌特征进行研究。从最大高差-面积比法得到最佳分析窗口为43×43,其最大高差稳定的区域范围为14.98 km2。地形起伏度... 本文基于90 m分辨率DEM,利用Arc GIS10.1软件对达日断裂地形起伏度、条带剖面、水系等方面进行提取分析,对其构造地貌特征进行研究。从最大高差-面积比法得到最佳分析窗口为43×43,其最大高差稳定的区域范围为14.98 km2。地形起伏度在15~870 m,地形起伏度大于270 m的区域占83.89%,其中起伏度大于575 m的区域占48.50%,其地形以山地地形为主。研究区的坡度在0°~50°,并且起伏度大的区域往往坡度也比较大,其受区域构造活动性影响比较大。研究区域内山体上部有多级夷平面发育,主要夷平面是4 400 m和4550 m左右,最高海拔约为4 720 m,最低海拔约为4 100 m。研究区内水系比较发育,研究区水系密度在0~0.81 km/km2,水系流向和水系密度大致NW向,与断裂走向大致相当,故研究区的水系受断裂活动构造的影响非常大。研究区的地貌特征受活动构造影响所控制,其造成地形起伏度较大,在达日断裂的影响下,断裂上下盘的地貌特征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日断裂 构造地貌 起伏度 水系
下载PDF
基于SRTM-DEM的安徽省地貌分类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孙慧敏 唐磊 +1 位作者 杨松 柳青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6年第5期189-192,共4页
基于分辨率为90 m的SRTM-DEM数据,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提取安徽省的地貌特征要素信息,并根据均值变点分析统计方法,定量地获取研究区域内的最佳地势起伏度的统计面积。根据中国地貌类型划分标准,将安徽省地貌类型划分为11种类型... 基于分辨率为90 m的SRTM-DEM数据,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提取安徽省的地貌特征要素信息,并根据均值变点分析统计方法,定量地获取研究区域内的最佳地势起伏度的统计面积。根据中国地貌类型划分标准,将安徽省地貌类型划分为11种类型,其中分布较广的主要为中起伏中山、中起伏山地、小起伏山地、低海拔丘陵、低海拔台地、低海拔平原,并分别统计各类型面积。结果表明,该文研究方法能够定量、科学地对安徽省地貌形态进行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TM-DEM 安徽省 地势起伏度 变点分析 地貌分类
下载PDF
Morphological differenti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of lunar surface relief amplitude
20
作者 DENG Jiayin CHENG Weiming +2 位作者 LIU Qiangyi JIAO Yimeng LIU Jianzho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2年第11期2365-2378,共14页
Lunar landforms are the results of geological and geomorphic processes on the lunar surface.It is very important to identify the types of lunar landforms.Geomorphology i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the origin and evoluti... Lunar landforms are the results of geological and geomorphic processes on the lunar surface.It is very important to identify the types of lunar landforms.Geomorphology i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morphological landforms on planetary surfaces.Elevation and relief amplitude are the most commonly used geomorphic indices in geomorphological classification studies.Previous studies have determined the elevation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of the lunar surface.In this paper,we focus on the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of the topographic relief amplitude of the lunar surface.To estimate the optimal window for calculating the relief amplitude of the lunar surface,we use the mean change-point method based on LOLA(Lunar Orbiter Laser Altimeter)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data and SLDEM2015 DEM data combining observations from LOLA and SELenological and Engineering Explorer Terrain Camera(SELENE TC).The classification criterion of the lunar surface relief amplitude is then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basic lunar landforms.Taking the topographic relief amplitudes of 100 m,200 m,300 m,700 m,1500 m and 2500 m as thresholds,the lunar surface is divided into seven geomorphic types,including minor microrelief plains(<100 m),minor microrelief platforms[100 m,200 m),microrelief landforms[200 m,300 m),small relief landforms[300 m,700 m),medium relief landforms[700 m,1500 m),large relief landforms[1500 m,2500 m)and extremely large relief landforms(≥2500 m).The minor microrelief plain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maria and the basalt filled floors of craters and basins,while the minor microrelief platforms are mainly in the transition regions between the maria and highlands.The microrelief landforms are mainly located in regions with relatively high topography,such as wrinkle ridges and sinuous rilles in the mare.The small relief landforms are mainly scattered in the central peak and floor fractures of craters.The medium relief landform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transition regions between crater floors and crater walls,between crater walls and crater rims,between basin floors and basin walls,and between basin walls and basin rims.Large and extremely large relief landforms are mainly found along crater walls and basin walls.The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determination for assessing lunar surface relief amplitude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can provide important referenc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lunar surface geomorphology classification schem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nar geomorphological classification schemes morphometric features lunar relief amplitude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classification criter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