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也说“皮草”——兼论漆器款识“成草”“成市草” 被引量:1
1
作者 景盛轩 刘晓梅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65-68,共4页
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出土的秦汉漆器有"成草""成市草""市草"等带"草"字的款识,这些"草"字和"皮草"的"草"无关。"成草"中的"草"即是《髹... 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出土的秦汉漆器有"成草""成市草""市草"等带"草"字的款识,这些"草"字和"皮草"的"草"无关。"成草"中的"草"即是《髹饰录》中所说的"糙",是指灰漆之后、漆之前的一道工艺。"皮草"中的"草"是"醜"的假借字,指"对某类东西的称谓",在方言中有虚化为词尾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糙漆 假借
下载PDF
《说文解字注》“皮”字注解献疑——兼析《说文解字》“A(者)谓之B”释义体例
2
作者 赵林晓 杨荣祥 《励耘语言学刊》 CSSCI 2014年第1期188-199,共12页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皮"字的注解存在错误。错在将"剥取兽革者谓之皮"中"者"看作转指标记。"皮"字的本义不是"剥取兽革的人",而是"剥取兽革"这一动作行为。"A(者)谓之B"是《说文》的一种释义体例,A为谓词性成分时,...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皮"字的注解存在错误。错在将"剥取兽革者谓之皮"中"者"看作转指标记。"皮"字的本义不是"剥取兽革的人",而是"剥取兽革"这一动作行为。"A(者)谓之B"是《说文》的一种释义体例,A为谓词性成分时,可以发生自指,发生自指时多不后接"者",但也可以后接"者"。"剥取兽革者"的"者"是自指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者” “A(者)谓之B”
下载PDF
浅论两汉时期常用词“皮”、“肤”的历时替换 被引量:2
3
作者 于飞 《长春大学学报》 2008年第1期41-43,共3页
考察了常用词"皮"、"肤"在两汉时期的历时更替情况,认为先秦时期,总体上看,"皮"表示动物的皮,"肤"表示人的皮肤,二者有着明确的分工。在口语中,"皮"对"肤"的取代从东汉中... 考察了常用词"皮"、"肤"在两汉时期的历时更替情况,认为先秦时期,总体上看,"皮"表示动物的皮,"肤"表示人的皮肤,二者有着明确的分工。在口语中,"皮"对"肤"的取代从东汉中前期开始,到东汉末年这种替代关系基本完成,"皮"成为表示人和动物皮肤的常用词,同时,复音词"皮肤"逐渐活跃。"皮"和"肤"之间的替换过程鲜明地反映出了两汉时期,尤其是东汉时期的词汇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换
下载PDF
从研究词义变化判断《内经》成书时代 被引量:2
4
作者 冯松杰 《中华医史杂志》 CAS 1999年第3期149-150,共2页
“涕”、“皮”、“年”在先秦文献中的词义分别为“眼泪”、“兽皮”、“年代”;在汉代文献中它们的词义分别转化为“鼻涕”、“人的皮肤”、“年龄”,这些词义决不出现在先秦文献中。通过不同时代文献中词义变化的研究,发现《内经... “涕”、“皮”、“年”在先秦文献中的词义分别为“眼泪”、“兽皮”、“年代”;在汉代文献中它们的词义分别转化为“鼻涕”、“人的皮肤”、“年龄”,这些词义决不出现在先秦文献中。通过不同时代文献中词义变化的研究,发现《内经》中出现频率很高的“涕”、“皮”、“年”的词义与汉代文献相一致,因此《内经》成书时代不可能早于汉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义变化 内经 成书时代 汉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