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语“偏”字句比较功能的形成及表现
1
作者 焦浩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50,共8页
动词“偏”有表比较的功能,“偏”字句是将比较主体与相关标准进行比较。“偏”的比较功能源自其“不正”义,“不正”与“正”形成对比,“正”演化为“标准”。“偏”从指对称或对等双方中的一方开始发生逆语法化,双方有差异是“偏”发... 动词“偏”有表比较的功能,“偏”字句是将比较主体与相关标准进行比较。“偏”的比较功能源自其“不正”义,“不正”与“正”形成对比,“正”演化为“标准”。“偏”从指对称或对等双方中的一方开始发生逆语法化,双方有差异是“偏”发展出比较功能的基础。“偏”表差比,比较次范畴是“略微胜过”。“偏”的比较功能主要表示模糊小量差异,“偏”使得句意常常具有不如意性、反预期性和主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字句 差比 略微胜过 模糊小量差异
下载PDF
副词“偏”和“硬”的功能差异及主观化效应
2
作者 吴颖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7-56,共10页
副词"偏"和"硬"皆由形容词转变而来,但两者在情态化基础、语言功能与主观化效应等方面存在差异。"偏"的主观性强于"硬","偏"多用于对整个场景或事件表现出发话人与相关人的情态立场... 副词"偏"和"硬"皆由形容词转变而来,但两者在情态化基础、语言功能与主观化效应等方面存在差异。"偏"的主观性强于"硬","偏"多用于对整个场景或事件表现出发话人与相关人的情态立场,重在表示偏出预期,强调违愿性;而"硬"是说话人站在动作行为者角度对客观情状的观察、叙述与刻画,重在强调行为人的意志性与执拗性。文章从句法表现和语用功能两方面入手,刻画语气副词"偏"和"硬"不同的主观化效应,以此证明主观性有其可靠的形式与功能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气副词 “硬” 功能差异 主观化效应
下载PDF
“偏”和“偏偏”的语义分工探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殷思源 袁毓林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4-46,共13页
本文以权威词典对"偏"和"偏偏"的释义为纲,通过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考察"偏"和"偏偏"高频共现项的类型及其语义特征。发现在"第一人称+偏+VP[-现实性]"和"第三人称+偏偏+VP[+... 本文以权威词典对"偏"和"偏偏"的释义为纲,通过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考察"偏"和"偏偏"高频共现项的类型及其语义特征。发现在"第一人称+偏+VP[-现实性]"和"第三人称+偏偏+VP[+现实性]"两种高频共现组合中:"偏"常表示主观违逆,具有主观性;"偏偏"多对应客观违愿,具有交互主观性。结合汉语双音节化的历史发展事实,我们认为"偏"和"偏偏"的语义分工是语言形式和意义相互选择的结果。此外,我们还从"偏偏"的句法位置和语篇功能讨论了由二者语义分工带来的句法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义分工 主观性 交互主观性
下载PDF
“偏偏”“偏”和近义副词辨析 被引量:7
4
作者 石定栩 周蜜 《华文教学与研究》 CSSCI 2019年第3期1-7,共7页
文献中常见的分析是"偏偏""同副词'偏'",都"体现主体强烈的意志和信仰,决心进行某动作"。通过大量语料的分析,本文的结论为"偏偏"是表示评价的言者副词,说话人认为命题属于"事与... 文献中常见的分析是"偏偏""同副词'偏'",都"体现主体强烈的意志和信仰,决心进行某动作"。通过大量语料的分析,本文的结论为"偏偏"是表示评价的言者副词,说话人认为命题属于"事与愿违""事与料违";而"偏"是表示施事意志的主语副词,动作的主体"意在违意""意在违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者副词 主语副词
下载PDF
张家山汉简中的“偏妻”身份考辨 被引量:3
5
作者 孙玉荣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46-152,共7页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中的"偏妻"是指"不同居之妻"。汉初"偏妻"亲属与夫家产生亲属关系。偏妻在户籍登记时有"为户"和"别居不同数"两种情况,偏妻"为户"是"女户&qu...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中的"偏妻"是指"不同居之妻"。汉初"偏妻"亲属与夫家产生亲属关系。偏妻在户籍登记时有"为户"和"别居不同数"两种情况,偏妻"为户"是"女户"的一种。"偏妻"与"下妻"的区别在于居住、著籍方式以及"社会身份"的不同,而非单纯"家庭身份与地位"的高低。"偏妻子"与"孽子"在傅籍时的排序依据其母的良贱身份,"偏妻子"与"下妻子"在置后时的次序反映了针对不同子孙时父权的差异。"为户"之"偏妻"的婚姻是女子父家在无子男承嗣情况下的一种延续后嗣的过渡性婚姻形态,其意义与"赘婚"类似,虽然偏妻之夫的身份明显高于赘婿,对偏妻子有家长权,并且还另有正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户 下妻 孽子 妻子
下载PDF
“偏”是如何用作客套说辞的
6
作者 王灿龙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4-123,128,共11页
“偏”在日常交际中有一种较为特别的客套用法,比如“偏过了”“偏(了)您了”等,用于回应对方“吃过了吗”之类的问话或“过来一起吃吧”等邀请。本文重点探讨和分析这种用法是如何产生的。按《说文解字》,“偏”的最初用法应是指身子... “偏”在日常交际中有一种较为特别的客套用法,比如“偏过了”“偏(了)您了”等,用于回应对方“吃过了吗”之类的问话或“过来一起吃吧”等邀请。本文重点探讨和分析这种用法是如何产生的。按《说文解字》,“偏”的最初用法应是指身子“不正”。这一语义的演变及其使用范围的扩大,使得“偏”跟“私”的关联变得密切和突出。汉语社会的日常交际中,为表示礼貌和敬重,人们常常“自卑而尊人”,而认定自己的某个行为“偏私”则恰好能达到“自卑而尊人”的语用目的,“偏”的客套表达功能即由此而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用 礼貌原则 客套 来源
原文传递
“偏”的客套话语义及相关复合词语义研究
7
作者 雷冬平 胡丽珍 《历史语言学研究》 2022年第2期102-116,共15页
动词的语义取决于其所支配的论元和使用语境。当动词“偏”的论元是人物或者饭食类名词时,“偏”的“背着”语义抽象出见面寒暄回答语的一种客套话,义为“先用或已用酒食”,后来也可以指占先享用的其他行为。“偏”可与“背”“倍”构... 动词的语义取决于其所支配的论元和使用语境。当动词“偏”的论元是人物或者饭食类名词时,“偏”的“背着”语义抽象出见面寒暄回答语的一种客套话,义为“先用或已用酒食”,后来也可以指占先享用的其他行为。“偏”可与“背”“倍”构成同义连用的复合词“偏背”与“偏倍”,皆可表“隐瞒”义。“偏”也可与“陪”“杯”构成与吃喝事件有关的“偏陪”和“偏杯”,前者可看成是动词,具有“先吃”“失陪”义;后者也可表达为“偏了杯”,具有“喝酒过量”义,不宜看成为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词
原文传递
客套語“偏”辭典釋義商榷
8
作者 蔡夢麒 鄭永雷 《汉语史学报》 2021年第2期126-135,共10页
客套語"偏"是明清白話文獻中常用的寒暄客套用語。文章梳理了與客套語"偏"相關的詞條,綜合各辭典釋義及文獻語料,深入考察了客套語"偏"的語義,認爲客套語"偏"的理性義爲"較别人先完成某... 客套語"偏"是明清白話文獻中常用的寒暄客套用語。文章梳理了與客套語"偏"相關的詞條,綜合各辭典釋義及文獻語料,深入考察了客套語"偏"的語義,認爲客套語"偏"的理性義爲"較别人先完成某事或多得到某物",該理性義由"偏"的核心義"因量的不均衡而致使結果的傾斜"觸發産生,而其客套情感色彩由"因個人占先或占多而略表歉意"的禮貌寒暄情境賦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套語 辭典釋義 核心義
原文传递
副词“颇”的来源及其发展 被引量:10
9
作者 孟蓬生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91-305,383,共15页
本文以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相结合,借鉴当代的"语法化"理论和"主观化"理论,对副词"颇"的意义和用法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主要结论如下:(1)范围副词来源于形容词"颇",大约产生于秦代。曾经有过"... 本文以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相结合,借鉴当代的"语法化"理论和"主观化"理论,对副词"颇"的意义和用法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主要结论如下:(1)范围副词来源于形容词"颇",大约产生于秦代。曾经有过"部分(一些)"、"大多(大部分)"和"约略"等用法。(2)程度副词"颇"是范围副词"颇"主观化并向两极发展的结果,大约产生于西汉。先后有过表示"低度"、"高度"、"甚度"等用法。(3)频率副词"颇"由范围副词"颇"发展而来,大约产生于西汉。最早表示"低频",后来表示"高频"。(4)否定副词来源于表示频率极低因而含有否定意义的频率副词,通行时间约为西汉到南北朝时期。(5)疑问副词"颇"产生于东汉晚期,是否跟上述用法相关,现在还不能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汉语 副词 语法化 主观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