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也谈“二名不偏讳” 被引量:1
1
作者 卞仁海 王彦坤 《励耘语言学刊》 CSSCI 2017年第2期58-62,共5页
两千多年来对于《礼记》中'二名不偏讳'之解释多有聚讼,主要集中在是作'不偏讳'还是'不徧讳'上。通过词形分析发现,'偏'记录有'偏1(偏向)'和'偏2(普遍)'两个词,'徧'记录有... 两千多年来对于《礼记》中'二名不偏讳'之解释多有聚讼,主要集中在是作'不偏讳'还是'不徧讳'上。通过词形分析发现,'偏'记录有'偏1(偏向)'和'偏2(普遍)'两个词,'徧'记录有'徧1(普遍)'和'徧2(偏向)'两个词,二字通用。'不偏讳'只能理解为'不偏1(徧2)讳'和'不偏2(徧1)(遍)讳'两种,但通过现代逻辑学的真值表分析,发现这两种解释完全等值,即意义完全相同。因此,有关'二名不偏讳'含义的争论,可以休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何为“偏讳”? 被引量:3
2
作者 杨琳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50-352,共3页
何为"偏讳"?古来有两种解释。一说"偏讳"是遍讳之义,即对尊长双名中的每一个字都要避讳;一说"偏讳"是单讳双名之一。从古代文献中的具体用例来看,遍讳说与实际不符,"偏讳"的确切含义应该是单... 何为"偏讳"?古来有两种解释。一说"偏讳"是遍讳之义,即对尊长双名中的每一个字都要避讳;一说"偏讳"是单讳双名之一。从古代文献中的具体用例来看,遍讳说与实际不符,"偏讳"的确切含义应该是单讳其一。偏讳的避与不避因时因人而异。先秦汉魏时期不避偏讳,南北朝以后直至清末一般要避偏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论“二名不偏讳” 被引量:1
3
作者 王珍珠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95-97,共3页
偏讳是避讳的一种,对于它的理解历来难有定论。关于二名不偏讳的本义,常见的观点有两种,一种是二名不偏讳,即二字皆须避;一种是二名不徧讳,即仅避其中一字即可吹墓丶凇捌弊郑街炙捣ǘ寄茏?圆其说,都有据可证。考索二名、偏讳... 偏讳是避讳的一种,对于它的理解历来难有定论。关于二名不偏讳的本义,常见的观点有两种,一种是二名不偏讳,即二字皆须避;一种是二名不徧讳,即仅避其中一字即可吹墓丶凇捌弊郑街炙捣ǘ寄茏?圆其说,都有据可证。考索二名、偏讳、史例诸方面,二名不偏讳的本义应该是指后者,即二名不徧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名
下载PDF
唐讳升沉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建 《贵州社会科学》 2002年第4期100-103,共4页
作为封建王朝的一种制度———避讳 ,其发展并不是孤立的 ,随着王朝命运的兴衰 ,避讳的发展也显示出升沉的运动轨迹。就唐朝的情况说 ,从唐高祖李渊到唐玄宗李隆基时期 ,避君王之讳是一件很要紧的事 ,人人不敢懈怠。这一段时间也正是唐... 作为封建王朝的一种制度———避讳 ,其发展并不是孤立的 ,随着王朝命运的兴衰 ,避讳的发展也显示出升沉的运动轨迹。就唐朝的情况说 ,从唐高祖李渊到唐玄宗李隆基时期 ,避君王之讳是一件很要紧的事 ,人人不敢懈怠。这一段时间也正是唐朝由开国而发展到顶峰的时期 ,国家强盛 ,社会繁荣 ,皇权稳固。安禄山之乱以后 ,唐王朝开始走向衰败没落 ,神圣不可侵犯的皇权呈现凋颓之势。因此以强大的皇帝权威为背景的避君王讳也失去了昔日对臣下的制约力 ,陷入弛废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 李渊 李世民 唐朝
下载PDF
怎样认识避讳中“不嫌同名”的现象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建 《贵州文史丛刊》 1999年第4期62-65,共4页
关键词 “之” 天师道 宗教信仰 慕容德 东晋南北朝 梁武帝 同名 父子 张道陵
下载PDF
浅谈“避讳”
6
作者 赵志伟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84-86,共3页
介绍什么叫"避讳",避讳的几种名称和方法,以及帝王的避讳在中国古代社会有什么危害性。懂得一点避讳知识对于我们读古书有什么作用。
关键词 嫌名
下载PDF
辽代避讳问题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姜维东 郑丽娜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6-65,共10页
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现象,然而,关于辽朝初期是否存在避讳制度,学界仍存在较大分歧。本文根据历史文献,结合近年来新发现的石刻资料,对辽代避讳制度建立的时间、避讳的原则与方法及研究的价值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不但揭示... 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现象,然而,关于辽朝初期是否存在避讳制度,学界仍存在较大分歧。本文根据历史文献,结合近年来新发现的石刻资料,对辽代避讳制度建立的时间、避讳的原则与方法及研究的价值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不但揭示出辽太祖、世宗、穆宗、景宗及义宗、章肃皇帝的汉名均是辽圣宗在澶渊之盟后追加,而且发现由于国书、使节、牒檄往来,皇太后、皇后也一度起过汉名。出使宋朝方面的契丹官员,也多临时起过汉名,导致《辽史》在记录出使经过时经常与《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所载契丹官员名字产生冲突。通过对辽代避讳制度的研究可以复史之旧,订史之误,补史之阙,有助于解决辽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圣宗 韩德让
下载PDF
“人风”并非避讳
8
作者 成劲生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2期112-112,共1页
柳宗元《捕蛇者说》结句:“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课本对“人风”一词作了如是注释:“人风’应作‘民风’,唐朝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民’字改用‘人’字。”不仅中学教科书持此观点,不少颇有影响的古文选本,也不表异议。
关键词 唐太宗 李世民 柳宗元 封建论 词作 教科书 民风 唐朝
下载PDF
忌讳字与吉祥字
9
作者 周正举 《阅读与写作》 1995年第7期37-37,共1页
避讳,在秦以前就有了。《礼记·曲礼》云:“二名不偏讳。”《孟子·尽心》云:“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从秦始皇开始,以后都很注意写避讳字。避讳字不限于文学作品,尤其是公文章奏,更要注意。在封建时代,避讳一般... 避讳,在秦以前就有了。《礼记·曲礼》云:“二名不偏讳。”《孟子·尽心》云:“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从秦始皇开始,以后都很注意写避讳字。避讳字不限于文学作品,尤其是公文章奏,更要注意。在封建时代,避讳一般只限于君父之名:讳本朝君名,讳父名、祖名。避讳,这个中国特有的风俗,完全是统治阶级给读书人制造的桎梏和陷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以前 孟子 父名 礼记 名字 文学作品 统治阶级 秦始皇
下载PDF
“二名不偏讳”宜作何解? 被引量:1
10
作者 宋慧曼 《汉字文化》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64-65,共2页
关键词 辩》 韩愈 词义
原文传递
浅析南北朝父子不嫌同名之现象
11
作者 郝可刚 《当代教育》 2009年第2期64-65,共2页
避讳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关于如何避讳,《礼记·典礼上》记载:“卒哭乃讳。二名不偏讳,礼不讳嫌名。”即不避同字或同音。据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记载,南北朝时期,士人极其注重家讳,不但要求二名偏讳。而且还要避嫌名。但... 避讳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关于如何避讳,《礼记·典礼上》记载:“卒哭乃讳。二名不偏讳,礼不讳嫌名。”即不避同字或同音。据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记载,南北朝时期,士人极其注重家讳,不但要求二名偏讳。而且还要避嫌名。但同时又存在着不少父子、长辈和晚辈之间不嫌同名的现象,即二名不偏讳,不避嫌名。陈垣先生在其《史讳举例》第五十三《南北朝父子不嫌同名例》中,就列举了不少这样的例子,称之为“此南北朝风也”。然就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笔者认为尚有进一步补充论证之处。原因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朝时期 父子 《颜氏家训》 《史举例》 颜之推 记载
下载PDF
段玉裁“二名不徧讳说”辨正 被引量:6
12
作者 武秀成 《文献》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5-186,共12页
清代经史校勘,名家辈出,何(焯)、惠(栋)、卢(文昭)、戴(震)、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丁(杰)、黄(丕烈)、顾(广圻)、孙(星衍)、阮(元)、俞(樾)诸氏,皆一代名家,成就斐然。然而有趣的是,他们之间... 清代经史校勘,名家辈出,何(焯)、惠(栋)、卢(文昭)、戴(震)、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丁(杰)、黄(丕烈)、顾(广圻)、孙(星衍)、阮(元)、俞(樾)诸氏,皆一代名家,成就斐然。然而有趣的是,他们之间对同一对象的考校却可能有着完全相反的结论。他们之间的一些论辩,至今仍迷雾重重,莫衷一是。其中较有影响的一个公案就是段玉裁、顾千里二人对《礼记》“二名不偏讳”文字是非的论争。围绕着“不偏讳”与“不犏讳”,后来又有王念孙、俞樾等大师加入了讨论。当代学人述及此事,大多服膺段、王之说,甚至誉为“定论”①,又或者依违于二说之间②。近年笔者因教学需要,对段、顾之双方辩难进行了一次全面考察,确认段玉裁“二名不犏讳说”论证理据不足,观点难以成立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段玉裁 辨正 《礼记》 教学需要 顾千里 王念孙 名家
原文传递
韩愈避讳考析
13
作者 赵鹏程 何根生 《无锡教育学院学报》 1995年第1期3-8,共6页
我国中唐诗人韩愈,在元和六年任河南令行尚书职方员外郎时,曾为青年诗人李贺避讳不举进士一事,撰写《讳辩》,表明自己对此事的看法.韩愈认为,李贺因父名晋肃,为避父讳(“晋”、“进”同音)而不举进土是完全不必要的.他在撰文前曾写信动... 我国中唐诗人韩愈,在元和六年任河南令行尚书职方员外郎时,曾为青年诗人李贺避讳不举进士一事,撰写《讳辩》,表明自己对此事的看法.韩愈认为,李贺因父名晋肃,为避父讳(“晋”、“进”同音)而不举进土是完全不必要的.他在撰文前曾写信动说“贺举进士”,后又写《讳辩》,批驳了一些人对李贺的毁谤,韩愈如此言行,在当时是颇有勇气的.那么,韩愈本人在避讳问题上是否言行一致呢?他自己对避讳的态度是怎样的呢?经笔者考证,韩愈的避讳观,实际上是以古制“二名不偏讳”的原则为其主髓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愈 《祭十二郎文》 考析 德宗 士大夫 李贺 韩文 宪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