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icophytoplankton abundance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in the Philippine Sea,western Pacific 被引量:1
1
作者 赵三军 魏建伟 +1 位作者 岳海东 肖天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1期88-95,共8页
Flow cytometric determinations of the abundance distribution picophytoplankton (i.e. Prochlorococcus spp., orange fluorescence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of Svnechococcus spp. and picoeukaryotes) were used for samples ... Flow cytometric determinations of the abundance distribution picophytoplankton (i.e. Prochlorococcus spp., orange fluorescence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of Svnechococcus spp. and picoeukaryotes) were used for samples taken from the Philippine Sea in the western tropical Pacific Ocean from September to October of 2004. A fluorescence probe was employed to detect Chlorophyll a (Chl a). Abundances of Prochlorococcus spp., orange fluorescence Synechococcus spp. and picoeukaryotes ranged from 0.1 to 58×10^3 cells ml^-1, 0.38 to 17×10^2 cells ml^-1 and 0.42 to 26×10^2 cells ml^-1, respectively. Synechococcus spp. and picoeukaryotes co-occurred in relatively shallow water with the maximum abundance observed at 50 to 70 m depth, while Prochlorococcus spp. only occurred in the 70 to 200 m layer. Prochlorococcus spp. was the dominant picophytoplankton population in terms of abundance and biomass. The cell size and carbon biomass content were estimated for the three picophytoplankton groups. In addition, among the three groups of picophytoplankton,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red fluorescence to the total red fluorescence varied with depth. The fluorescence and light scatter properties of individual cells indicated that in the upper 100 m layer, picoeukaryotes were a major contributor to total red fluorescence, while at the depth below 100 m, Prochlorococcus spp. and Synechococcus spp. mad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total red fluoresc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o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flow cytometry carbon biomass Philippine Sea
下载PDF
Distribution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factors of picophytoplankton in the East China Sea during spring 被引量:1
2
作者 Feng WANG Yuqiu WEI +2 位作者 Jiaqi YUE Congcong GUO Jun SUN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4期1316-1327,共12页
Marine picophytoplankton(Pico)as a major contributor to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oligotrophic waters,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marine material cycle and energy conversion,and their key role in the carbon cycle and ... Marine picophytoplankton(Pico)as a major contributor to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oligotrophic waters,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marine material cycle and energy conversion,and their key role in the carbon cycle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 is increasingly emphasized.To study the factors aff ecting the dynamic distribution of Synechococcus,Prochlorococcus,and picoeukaryotes in the East China Sea(ECS),a marginal sea of the Northwest Pacific,we investigated 27 stations in May 2017,and collected 148 samples of Pico and nutrients from the surface to the bottom.By means of flow cytometry,the abundance of Pico was measured,and then we estimated the carbon biomass and analyzed the distribution of Pico.Finally,combined with the ECS unique geographical situation and hydrological regime,we evaluated various factors aff ecting the Pico in the ECS.In Pico community,the picoeukaryotes cell abundance was between 0.49×10^(2)-1.44×10^(4) cells/mL.Prochlorococcus ranged from 1.36×10^(3)-3.47×10^(4) cells/mL and Synechococcus ranged from 0.69×10^(3)-1.15×105 cells/mL.Synechococcus was the most,both in abundance and in carbon biomass.Picoeukaryotes were the least in abundance,but has larger contribution to carbon biomass than Prochlorococcus.Water temperature,salinity,and stability of water column influenced Pico distribution.Picoeukaryotes were abundant in the shelf sea,whereas Synechococcus and Prochlorococcus were detected in the northeast of Taiwan,China.This study provided basic information for the study of Pico communities in the ECS and its adjacent marine eco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ophytoplankton DISTRIBUTION East China Sea physicochemical condition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and variations of the picophytoplankton community in the Arctic Ocean
3
作者 MA Yuxin HE Jianfeng +3 位作者 ZHANG Fang LIN Ling YANG Haizhen CAI Minghong 《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 2012年第3期133-140,共8页
Picophytoplankton are responsible for much of the carbon fixation process in the Arctic Ocean, and they play an im- portant role in active microbial food webs. The climate of the Arctic Ocean has changed in recent yea... Picophytoplankton are responsible for much of the carbon fixation process in the Arctic Ocean, and they play an im- portant role in active microbial food webs. The climate of the Arctic Ocean has changed in recent years, and picophytoplankton, as the most vulnerable part of the high-latitude pelagic ecosystem, have been the focus of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scientific studies. This paper reviews and summarizes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icophytoplankton in the Arctic Ocean, including their abundance, biomass, spatial distribution, seasonal variation, commtmity structure,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their growth.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Arctic Ocean picophytoplankton community is discussed,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conside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ctic Ocean picophytoplankton climate change REVIEW
下载PDF
黄海微微型浮游植物对灰霾颗粒添加以及光照变化的响应
4
作者 潘志伟 张潮 高会旺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121,共9页
本研究于2020年夏、秋两季,在黄海的三个站位开展了船基受控培养实验,研究了灰霾颗粒添加和光照变化(相较于海面约40%、68%和82%的光衰减)对微微型浮游植物生长、群落演替及碳生物量和叶绿素a(Chl a)比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微型浮游植... 本研究于2020年夏、秋两季,在黄海的三个站位开展了船基受控培养实验,研究了灰霾颗粒添加和光照变化(相较于海面约40%、68%和82%的光衰减)对微微型浮游植物生长、群落演替及碳生物量和叶绿素a(Chl a)比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微型浮游植物均表现出对总Chl a相当甚至主导的贡献能力,且所有培养站位初始海水中微微型浮游植物优势类群均为微微型真核浮游植物和聚球藻。在黄海中部和北部的贫营养海域,灰霾颗粒添加提供的氮能够促进微微型浮游植物的Chl a(Chl a_(pico))浓度、微微型真核浮游植物和聚球藻细胞丰度的增加,但光照变化的影响不显著。然而,微微型浮游植物碳生物量(C pico)和Chl a_(pico)比值(C pico/Chl a_(pico))随着灰霾颗粒的添加和光照强度的衰减呈降低趋势,这与浮游植物的光合色素合成水平密切相关。在近岸富营养海域,培养实验期间海面的光照强度较低,且由于海域水体浑浊,光照强度是影响微微型浮游植物生长和C pico/Chl a_(pico)比值的主要因素。Chl a_(pico)、细胞丰度和C pico/Chl a_(pico)比值均随着光照强度的衰减逐渐降低。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大气沉降和光照双因子调控下微微型浮游植物Chl a_(pico)和碳生物量的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微型浮游植物 光照 灰霾颗粒 黄海 叶绿素A
下载PDF
冬季东寨港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分布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5
作者 石彭兰 王强俊 +5 位作者 谭佐莉 赵思弈 汤锦铭 黄志雄 高树基 徐敏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58-1069,共12页
微微型浮游植物是水环境生态碳汇的重要基石之一,也是初级生产的重要执行者。选取了一个典型的陆海交界关键带环境——海南东寨港入海口水域,采集了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开阔水域、入港河流和新埠海海端的微微型浮游植物的样品,通过流式... 微微型浮游植物是水环境生态碳汇的重要基石之一,也是初级生产的重要执行者。选取了一个典型的陆海交界关键带环境——海南东寨港入海口水域,采集了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开阔水域、入港河流和新埠海海端的微微型浮游植物的样品,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技术对样品进行分析,以探究它们在东寨港水域中的丰度、分布及环境指示意义。结果表明,冬季水域微微型浮游植物以真核浮游植物(Eukaryote,Euk)和聚球藻(Synechococcus,Syn)两大类群为主,其中聚球藻有两个亚群,分别为富含藻蓝蛋白聚球藻(Phycocyanin-rich,PC)和富含藻红蛋白聚球藻(Phycoerythrin-rich,PE)。Syn-PC、Syn-PE和Euk在东寨港水域表层水体的平均丰度分别为(2.61×10^(4)±1.09×10^(4))、(3.06×10^(4)±7.05×10^(3))、(1.56×10^(5)±8.03×10^(4))cells/m L,底层水体的平均丰度分别为(2.64×10^(4)±1.38×10^(4))、(3.17×10^(4)±3.81×10^(3))、(1.57×10^(5)±1.05×10^(5))cells/mL;河流和新埠海海端的平均丰度分别为(1.45×10^(5)±1.34×10^(5))、(6.21×10^(3)±9.13×10^(3))、(2.84×10^(5)±2.26×10^(5))cells/mL。结果显示,在不同水域中,Euk的平均碳生物量占比最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温度、盐度和pH是影响微微型浮游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温度与底层水体中Syn-PC和Euk显著正相关,与Syn-PE显著负相关;盐度与Syn-PC和Euk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与Syn-PE显著正相关;pH与Syn-PC显著负相关,与Syn-PE显著正相关。该研究结果丰富了对微微型浮游植物的认识,补充了东寨港保护区开阔水域基础数据的空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微型浮游植物 叶绿素A 流式细胞技术 聚球藻 真核藻
下载PDF
台湾海峡微微型浮游植物的生态研究——Ⅰ.时空分布及其调控机制 被引量:25
6
作者 黄邦钦 洪华生 +1 位作者 林学举 陈纪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72-82,共11页
1997年8月、1998年2~3月和1998年8月,调查分析了台湾海峡微微型浮游植物的时空分布(平面、垂直、总日和季节)及其调控机制。结果表明,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的平面分布不均匀,各类群具有不同的密集区,并存在明显的地理差异,垂直分布存在6... 1997年8月、1998年2~3月和1998年8月,调查分析了台湾海峡微微型浮游植物的时空分布(平面、垂直、总日和季节)及其调控机制。结果表明,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的平面分布不均匀,各类群具有不同的密集区,并存在明显的地理差异,垂直分布存在6种模式,以标准单峰和弱单峰为主,分布类型的多样化是由于微微型浮游植物固有的垂直分布模式和研究海域复杂的地形及水动力(如跃层等)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微微型浮游植物的丰度存在明显的随时间变化现象;在季节变化方面,各类群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温度是影响台湾海峡微微型浮游植物平面分布的重要因子,而光辐照度、温盐跃层是影响垂直分布的重要因子,微微型浮游植物不同类群在时空分布上存在“位移”现象,此与不同类群对温度敏感性不同、对光的利用能力不同以及生存空间的互补性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海峡 微微型浮游植物 生态研究 时空分布 调控机制 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生物学
下载PDF
渤海长兴岛海域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多样性 被引量:21
7
作者 宋伦 吴景 +2 位作者 刘卫东 宋永刚 王年斌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635-1642,共8页
为研究微型/微微型浮游植物在褐潮生消过程的多样性变化,以18S r DNA V4区作为目标基因,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对2014年5月、7月和2015年5月、7月长兴岛近岸海域海水中微型/微微型浮游植物多样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高通量测序技术可有... 为研究微型/微微型浮游植物在褐潮生消过程的多样性变化,以18S r DNA V4区作为目标基因,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对2014年5月、7月和2015年5月、7月长兴岛近岸海域海水中微型/微微型浮游植物多样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高通量测序技术可有效地检测长兴岛近岸海域海水中微型/微微型浮游植物多样性,自行设计的V4(F/R)引物在微型/微微型浮游植物群落鉴定方面更为高效.2014年5月、7月在长兴岛海域分别检出微型/微微型浮游植物143、165种,2015年5月、7月分别检出123、167种.微型/微微型浮游植物群落中绿藻门相对丰度最高,2014年5月、7月分别为44.5%、65.6%,2015年5月、7月分别为81.8%、73.7%.微型/微微型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和种类数都是同年7月高于5月,说明7月海水中微型/微微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较5月稳定.同时发现了渤海海域的褐潮致灾种微拟球藻(Nannochloris sp.)和金牛微球藻(Ostreococcus tauri),2014年和2015年其平均优势度分别为0.37和0.39;而已发现的褐潮致灾种——抑食金球藻(Aureococcus anophagefferens)在长兴岛海域的4次调查中虽都有检出,但其优势度(平均为0.000 3)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微微型浮游植物 高通量测序 18S rDNA可变区V4 多样性
下载PDF
褐潮致灾种抑食金球藻在辽东湾的分布 被引量:17
8
作者 宋伦 吴景 +2 位作者 宋永刚 刘卫东 杨国军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37-544,共8页
抑食金球藻可产生一种抑制双壳类动物摄食的胞外多糖,导致贝类大量死亡.由于抑食金球藻个体微小、形态学鉴定困难,故在辽东湾海域鲜见其分布报道,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微型/微微型浮游植物的鉴定研究.以18S rDNA V4区作... 抑食金球藻可产生一种抑制双壳类动物摄食的胞外多糖,导致贝类大量死亡.由于抑食金球藻个体微小、形态学鉴定困难,故在辽东湾海域鲜见其分布报道,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微型/微微型浮游植物的鉴定研究.以18S rDNA V4区作为目标基因,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设计了微型/微微型浮游植物鉴定引物V4(F/R),并对辽东湾2014年四季海水中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多样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辽东湾抑食金球藻春季密度(7.743×10~3L^(-1))最高,夏季(2.094×10~3L^(-1))、秋季(0.392×10~3L^(-1))、冬季(0.053×10~3L^(-1))密度逐渐下降,水温是影响该藻暴发的主要因素,也验证了渤海褐潮多暴发在春季的原因.抑食金球藻密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与河北秦皇岛交界的绥中海域,该地区与实际暴发褐潮海域相邻,验证了检测结果的可靠性.春季抑食金球藻在西南海域优势度(平均40%)最高,其密度最高达78.128×10~3L^(-1),虽未达到警戒标准,但分布扩散较广,致灾风险较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食金球藻 褐潮 微微型浮游植物 高通量测序 辽东湾
下载PDF
北黄海夏季微微型浮游植物的分布 被引量:18
9
作者 汪岷 白晓歌 +4 位作者 梁彦韬 王芳 江雪娇 郭永坚 杨帆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84-1193,共10页
利用荧光显微技术(Epifluorescence microscopy,EFM)对2006年夏季北黄海水域80个站点的微微型浮游植物进行了检测,并对其在平面和垂直分布上的变化以及昼夜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检测到聚球藻(Synechococcus,Syn)和真核球藻(Picoeukaryot... 利用荧光显微技术(Epifluorescence microscopy,EFM)对2006年夏季北黄海水域80个站点的微微型浮游植物进行了检测,并对其在平面和垂直分布上的变化以及昼夜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检测到聚球藻(Synechococcus,Syn)和真核球藻(Picoeukaryotes,Euk)两类微微型浮游植物,未检测到原绿球藻(Prochlorococcus,Pro),其中Syn以富含藻红素的Syn细胞(PE细胞)为优势种类,而富含藻蓝素的Syn细胞(PC细胞)数量较少。在荣城湾以东的水域,各水层Syn和Euk的丰度都较其它水域的高。Syn在北黄海冷水团及附近水域下30m深处和底层水体中出现明显的低值区,Euk丰度受冷水团影响不明显。在垂直分布上,水表层和水下10m深处Syn的丰度高于水下30m深处和底层,而Euk在垂直分布上无明显差异。在昼夜变化上,各水层Syn、Euk丰度的白昼与夜间变化趋势无明显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 微微型浮游植物 聚球藻 真核球藻 冷水团
下载PDF
珠江口超微型浮游植物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6
10
作者 张霞 黄小平 +2 位作者 施震 叶丰 刘庆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200-2211,共12页
对珠江口及近海区域进行了夏季和冬季超微型浮游植物(0.2—3μm)调查,分析了其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夏季,珠江口浮游植物密度与磷酸盐成显著正相关,且N/P远远高于30,表明浮游植物受到P限制。夏季超微型藻数量比冬季高一个数量... 对珠江口及近海区域进行了夏季和冬季超微型浮游植物(0.2—3μm)调查,分析了其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夏季,珠江口浮游植物密度与磷酸盐成显著正相关,且N/P远远高于30,表明浮游植物受到P限制。夏季超微型藻数量比冬季高一个数量级,其丰度与盐度成显著正相关而和营养盐(溶解性无机氮(DIN),PO4-P,SiO4-Si)显著负相关,表明珠江口超微型藻受到径流的负面影响,表现出其数量在虎门附近海域低,随着咸淡水混合程度的加剧逐渐增大的分布特征;超微型浮游植物叶绿素a在总叶绿素a中的比例也表现为河口上游低,到万山群岛附近海域达到最大,推测近海高光照、低营养盐更适宜超微型藻的生长,同时也说明超微型浮游植物适应贫营养环境的生态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浮游植物 超微型藻 相关分析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下载PDF
胶州湾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杨琳 汪岷 +6 位作者 刘冠群 王健 卢龙飞 王艳 孙辉 刘东艳 刘哲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67-975,共9页
利用流式细胞仪对胶州湾微微型浮游植物4个季节的丰度分布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微微型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聚球藻的丰度在2.17×102—2.329×104个/ml之间,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湾内西部和湾口海域;仅夏季、冬季... 利用流式细胞仪对胶州湾微微型浮游植物4个季节的丰度分布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微微型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聚球藻的丰度在2.17×102—2.329×104个/ml之间,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湾内西部和湾口海域;仅夏季、冬季丰度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夏季在垂直分布上差异显著,在B3、C4、D5连续站昼夜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分别在13:00和3:00出现峰值。微微型真核浮游植物的丰度分布在1.028×103—8.651×104个/ml之间,主要活跃于湾内西部海域;四季丰度在垂直分布上差异不显著;春、夏季丰度明显高于秋、冬季;夏季连续站昼夜变化趋势与聚球藻基本一致。通过主成分分析表明,聚球藻和微微型真核浮游植物丰度在不同季节受不同环境因子的影响,在冬季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二者的丰度增高。在其它季节,二者丰度主要受营养盐等环境因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式细胞仪 微微型浮游植物 胶州湾 聚球藻 微微型真核浮游植物
下载PDF
青岛近海及其临近海域冬季微微型浮游植物的分布 被引量:6
12
作者 汪岷 梁彦韬 +3 位作者 白晓歌 江雪娇 王芳 乔倩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428-2434,共7页
微微型浮游植物(0.2~2.0μm)是海水中最小的自养浮游生物,在世界各海域广泛分布,并在海洋有机物质循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荧光显微技术对青岛近海及其邻近海域冬季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进行了调查,研究了微微型浮游植物的空间变... 微微型浮游植物(0.2~2.0μm)是海水中最小的自养浮游生物,在世界各海域广泛分布,并在海洋有机物质循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荧光显微技术对青岛近海及其邻近海域冬季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进行了调查,研究了微微型浮游植物的空间变化和昼夜变化的特征,并分析了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冬季该海域以富含藻红素(Phycoerythrin-rich,PE)的聚球藻(Synechococcus,Syn)细胞占优势,微微型真核藻类(Picoeukaryote,Euk)次之,而富含藻蓝素(Phycocyanin-rich,PC)的聚球藻细胞数量很低,未发现原绿球藻(Prochlorococcus,Pro)的存在.Syn的变化范围为8.97×103~1.95×105cells.ml-1,平均4.67×104cells.ml-1;Euk的变化范围为1.95×102~1.01×104cells.ml-1,平均2.39×103cells.ml-1.Syn丰度在胶南以南海域出现高值区域,在即墨海域和崂山东南海域出现低值区域.Euk丰度在日照海域出现高值区域;崂山海域为低值区域;各水层Syn和Euk丰度均无明显差异(P(0.05).对胶州湾中部连续站4层水体的24h昼夜连续变化进行观测发现,Syn、Euk丰度都有明显昼夜波动.相关性分析表明:Syn与温度、电导率呈正相关,与溶氧浓度呈显著负相关;Euk与盐度和溶氧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微微型浮游植物对总浮游植物生物量的贡献约为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微型浮游植物 荧光显微技术 青岛近海 丰度
下载PDF
台湾海峡微微型浮游植物的生态研究 Ⅱ. 类群组成、生长速率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8
13
作者 黄邦钦 洪华生 +1 位作者 林学举 欧林坚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99-105,共7页
1997年8月、1998年2~3月和1998年8月,应用荧光显微镜、14C法分别测定了台湾海峡微微型浮游植物的类群组成和生长速率,探讨了该海域原绿球藻的存在及丰度问题.结果表明,在类群的丰度组成上,该海域以含藻红素的蓝细菌(PE细胞)占优势,平均... 1997年8月、1998年2~3月和1998年8月,应用荧光显微镜、14C法分别测定了台湾海峡微微型浮游植物的类群组成和生长速率,探讨了该海域原绿球藻的存在及丰度问题.结果表明,在类群的丰度组成上,该海域以含藻红素的蓝细菌(PE细胞)占优势,平均为83%~93%(航次平均范围,下同),微微型真核浮游植物(EU细胞)次之,平均为7%~11%,含藻蓝素的蓝细菌(PC细胞)最少,平均为0%~6%;在碳生物量的组成上,PE细胞仍占优势,但其贡献率降低(52%~74%),EU细胞所占比例则升高(26%~44%).台湾海峡微微型浮游植物生长速率的变异性较大(0 52~2 25d-1),这可能与其所在测站的环境异质性(如营养盐的差异等)有关.采用叶绿素估算法证实该海域存在原绿球藻,其丰度介于107~108个/dm3之间,若将此考虑在内,在类群的丰度和生物量组成上,原绿球藻占优势(1998年8月碳生物量贡献率除外,为22%),丰度贡献率为63%~99%,碳生物量贡献率为60%~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微型浮游植物 生长速率 类群组成 台湾海峡 环境影响
下载PDF
2008年夏季白令海陆架区微微型浮游植物分布及环境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芳 何剑锋 +2 位作者 林凌 光应芝 马玉欣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4-145,共12页
利用2008年夏季我国第3次北极科学考察资料,基于流式细胞技术,对白令海北部陆架区的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细胞大小(碳含量)、色素浓度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该类群的环境适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微微型浮游植物中仅含聚球藻... 利用2008年夏季我国第3次北极科学考察资料,基于流式细胞技术,对白令海北部陆架区的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细胞大小(碳含量)、色素浓度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该类群的环境适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微微型浮游植物中仅含聚球藻和真核藻,其丰度范围分别为0.14×106~2.69×106和0.23×106-12.49×106个/dm3。聚球藻的叶绿素a和藻红蛋白含量、微微型真核藻的叶绿素a含量与类群丰度以及微微型真核藻的类胡萝卜素含量与细胞大小间均存在同向变化趋势。两类藻偏向于喜温嗜淡型,更适合在寡营养环境中保持较高的丰度,但能在高营养盐浓度下形成相对较高的碳含量。越接近陆地,细胞越小,丰度越大,碳含量及FL2/FL3越低;所处层位越深、纬度越高,则细胞越大,碳含量及FL2/FL3越高。北极气温升高和径流量的增加有利于陆架区微微型浮游植物类群丰度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令海 微微型浮游植物 流式细胞术 环境相关性
下载PDF
丰水期鄱阳湖超微型浮游植物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5
15
作者 周建 李胜男 +2 位作者 王秀娟 孔繁翔 史小丽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37-544,共8页
2014年夏季对鄱阳湖进行采样调查,以探究超微型浮游植物在鄱阳湖中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丰水期鄱阳湖超微型浮游植物细胞丰度较高,平均值为1.04×108cells/L,超微蓝藻是超微型浮游植物的优势种群,尤其在北... 2014年夏季对鄱阳湖进行采样调查,以探究超微型浮游植物在鄱阳湖中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丰水期鄱阳湖超微型浮游植物细胞丰度较高,平均值为1.04×108cells/L,超微蓝藻是超微型浮游植物的优势种群,尤其在北部通江湖区,占总超微藻丰度的比例超过80%.超微藻对总浮游植物净初级生产力和生物量(以叶绿素a浓度表示)贡献率的均值分别为44%和46%.鄱阳湖超微藻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超微藻丰度和叶绿素a浓度在南部湖区最高,其次是北部湖区,在东部和中部湖区相对较低.北部湖区超微藻对总浮游植物净初级生产力和生物量的贡献率全湖最高,分别能达到60%和50%.相关性分析表明,营养盐对超微型浮游植物生长的作用表现不明显,超微藻对总浮游植物净初级生产力的贡献率与水体透明度呈极显著负相关,水体p H值对超微真核藻丰度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微型浮游植物 鄱阳湖 丰水期 空间分布 环境因子
下载PDF
微微型藻华爆发海域硅酸盐与叶绿素a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张永丰 李欣阳 +1 位作者 张万磊 张建乐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09-513,共5页
以南戴河近岸海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海域2009年5-10月份硅酸盐和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初步探讨了它们与微微型藻华的关系。结果表明:整个调查期间该海域硅酸盐平均含量为0.67±0.31 mg·L-1,叶绿素a平均含量为2.06±... 以南戴河近岸海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海域2009年5-10月份硅酸盐和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初步探讨了它们与微微型藻华的关系。结果表明:整个调查期间该海域硅酸盐平均含量为0.67±0.31 mg·L-1,叶绿素a平均含量为2.06±1.16 ug·L-1;其平面分布呈现近岸高、远岸低的特点;硅酸盐平均含量9月最高、5月最低;叶绿素a平均含量在8-9月高、5-6月低;微微藻赤潮期间海域硅酸盐和叶绿素a平均含量明显高于未发生微微藻赤潮的2008年同期。叶绿素a与硅酸盐浓度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在微微藻赤潮爆发期间尤为显著,可能是因为微微型浮游植物大量生长抑制了硅藻等消耗硅酸盐藻类的正常生长繁殖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酸盐 叶绿素A 微微型浮游植物 赤潮
下载PDF
秦皇岛海域微微型藻华期间叶绿素a分级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张勇 张永丰 +4 位作者 张万磊 张建乐 段金华 李丽 吕颂辉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57-363,共7页
2011年6月秦皇岛北戴河海域暴发微微型浮游植物赤潮,对北戴河海域进行了3次海域调查,探讨和分析了秦皇岛海域赤潮暴发期间的6月和非赤潮期间的7、8月表层浮游植物的粒级结构分布特征,并对环境因子进行了相关影响分析。赤潮期间整个调查... 2011年6月秦皇岛北戴河海域暴发微微型浮游植物赤潮,对北戴河海域进行了3次海域调查,探讨和分析了秦皇岛海域赤潮暴发期间的6月和非赤潮期间的7、8月表层浮游植物的粒级结构分布特征,并对环境因子进行了相关影响分析。赤潮期间整个调查海域范围内叶绿素a(Chl.a)平均含量为10.85±5.13μg/L,非赤潮期间7月、8月Chl.a的平均含量为5.50±3.60μg/L。赤潮期间和非赤潮期间各粒级浮游植物Chl.a含量对Chl.a总量的贡献率有所差异,赤潮期间6月小型(Microphytoplankton,>20μm)、微型(Nanophytoplankton,2~20μm)和微微型(Picophytoplankton,0.74~2μm)浮游植物对总Chl.a的贡献率分别为2.1%、48.3%和49.6%。非赤潮期间7月小型、微型、微微型对总Chl.a的贡献率分别为14.4%、51.6%、24.0%。通过浮游植物粒径分级Chl.a和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在赤潮期间调查海域浮游植物Chl.a与硝酸盐的相关性系数随着浮游植物粒径的增大而从负逐渐变正。发现在非赤潮区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与OD显著正相关(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A 粒径分级 微微型浮游植物 秦皇岛
下载PDF
河北沿岸微微型浮游植物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洪波 刘述锡 +1 位作者 林凤翱 冯志权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49-55,共7页
于2006年7月~2007年10月间,分4个季度调查了河北省沿岸微微型浮游植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及对浮游植物总生物量的贡献。结果显示:河北近岸海域聚球藻蓝细菌丰度为4.46×103个/mL(0.79×103~16.19×103个/mL),生物量(以碳计,下... 于2006年7月~2007年10月间,分4个季度调查了河北省沿岸微微型浮游植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及对浮游植物总生物量的贡献。结果显示:河北近岸海域聚球藻蓝细菌丰度为4.46×103个/mL(0.79×103~16.19×103个/mL),生物量(以碳计,下同)为1.31 mg/m3(0.84~17.47 mg/m3),季节分布特征为秋季>冬季>夏季>春季。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丰度为4.43×102个/mL(0.84×102~17.47×102个/mL),生物量为1.11mg/m3(0.21~4.37 mg/m3),季节变化变现为秋季>冬季>春季>夏季。微微型浮游植物对浮游植物总生物量的贡献年平均为5.32%(1.84%~8.91%),春季最高,秋季最低。温度在较冷季节(冬春季)里是影响聚球藻蓝细菌生长和分布的控制因素。总之,在近岸环境里,微微型浮游植物并不占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沿岸 微微型浮游植物 分布 荧光显微镜
下载PDF
青岛近海及其邻近海域夏季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的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汪岷 梁彦韬 +3 位作者 白晓歌 江雪娇 王芳 乔倩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13-418,共6页
利用荧光显微技术(Epifluorescence microscopy,EFM)对青岛近海及其邻近海域夏季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进行调查,研究了微微型浮游植物的空间变化和昼夜变化的特征,并分析了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夏季该水域Sy... 利用荧光显微技术(Epifluorescence microscopy,EFM)对青岛近海及其邻近海域夏季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进行调查,研究了微微型浮游植物的空间变化和昼夜变化的特征,并分析了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夏季该水域Syn的变化范围为(8.58×10^3~8.54×10^5)mL,平均值为2.39×10^5/mL;Euk的变化范围为(7.80×10^2~3.02×10^4)mL,平均值为4.54×10^3/mL。Syn丰度在即墨海域、海阳海域出现高值区域,胶南海域出现低值区域;各水层Syn丰度无显著差异(P〉0.05)。Euk丰度在胶州湾内及湾口为高值区域,胶南海域表层和10m水层出现高值区域;崂山东部即墨海域、海阳海域为Euk丰度低值区域;各水层Euk丰度并无明显差异(P〉0.05)。对胶州湾中部连续站4层水体24h昼夜连续变化的观测发现,夏季Syn、Euk都有明显昼夜波动。对Syn,Euk与Chl-a、水温、盐度、电导率、浊度、溶氧浓度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Syn,Euk与Chl-a、浊度呈正相关,与盐度、电导率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微型浮游植物 荧光显微技术 青岛近海 丰度
下载PDF
冬季南海南部微微型浮游植物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军星 谭烨辉 +2 位作者 黄良民 柯志新 周林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98-1710,共13页
于2011年11月28日至2012年1月12日调查了南海南部113°E断面(5—13°N)微微型浮游植物的空间分布,并分析了其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原绿球藻,聚球藻和微微真核生物所有站位水柱丰度的均值分别为(1.71±0.... 于2011年11月28日至2012年1月12日调查了南海南部113°E断面(5—13°N)微微型浮游植物的空间分布,并分析了其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原绿球藻,聚球藻和微微真核生物所有站位水柱丰度的均值分别为(1.71±0.47)×104、(1.50±0.72)×103和(1.30±0.50)×102个/m L,原绿球藻比聚球藻和微微型真核生物分别高1和2个数量级。原绿球藻主要分布在100m以浅,聚球藻主要分布在75m以浅且在25m丰度最高,而微微型真核生物主要分布在100m以浅,在25—75m内丰度最高,与叶绿素a浓度次表层最大值层相吻合。在9—11°N之间,原绿球藻和聚球藻最大值层上移且其最大值显著低于周围水体最大值;而在11—13°N之间,微微型真核生物出现次表层最大值,丰度明显高于周围水体最大值,这可能分别与调查期间采样区域中尺度冷涡上升流和中尺度暖涡下降流引起的水体运动有关。结果还显示,在深海寡营养站位,原绿球藻、聚球藻和微微型真核生物的碳生物量分别占微微型生物总碳生物量的(59.16±13.74)%、(23.86±10.83)%和(16.97±5.51)%,表明原绿球藻在光合微微型生物中占绝对优势。此外,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聚球藻丰度与水体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微微型真核生物与硝酸盐和磷酸盐浓度呈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南部 微微型浮游植物 碳生物量 中尺度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