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8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leconnection between Sea Ice in the Barents Sea in June and the Silk Road,Pacific–Japan and East Asian Rainfall Patterns in August 被引量:12
1
作者 Shengping HE Yongqi GAO +2 位作者 Tore FUREVIK Huijun WANG Fei LI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1期52-64,共13页
In contrast to previous studies that have tended to focus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total Arctic sea-ice cover on the East Asian summer tripole rainfall pattern, the present study identifies the Barents Sea as the key r... In contrast to previous studies that have tended to focus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total Arctic sea-ice cover on the East Asian summer tripole rainfall pattern, the present study identifies the Barents Sea as the key region where the June sea-ice variability exerts the most significant impacts on the East Asian August tripole rainfall pattern, and explores the teleconnection mechanisms involved.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a reduction in June sea ice excites anomalous upward air motion due to strong near-surface thermal forcing, which further triggers a meridional overturning wave-like pattern extending to midlatitudes.Anomalous downward motion therefore forms over the Caspian Sea, which in turn induces zonally oriented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along the subtropical jet stream, exhibiting the east–west Rossby wave train known as the Silk Road pattern.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Bonin high, a subtropical anticyclone predominant near South Korea, shows a significant anomaly due to the eastward extension of the Silk Road pattern to East Asia. As a possible descending branch of the Hadley cell, the Bonin high anomaly ultimately triggers a meridional overturning, establishing the Pacific–Japan pattern. This in turn induces an anomalous anticyclone and cyclone pair over East Asia, and a tripole vertical convection anomaly meridionally oriented over East Asia. Consequently, a tripole rainfall anomaly pattern is observed over East Asia. Results from numerical experiments using version 5 of the Community Atmosphere Model support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is chain of ev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a-ice reduction tripole rainfall Silk Road pattern Pacific–Japan pattern TELECONNECTION
下载PDF
Dominant Patterns of Summer Rainfall Anomalies in East China during 1951-2006 被引量:2
2
作者 叶红 陆日宇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4期695-704,共10页
The dominant patterns of summer rainfall anomalies in East China were studied using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 analysi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fter the late 1970s, the first and second dominant pattern... The dominant patterns of summer rainfall anomalies in East China were studied using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 analysi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fter the late 1970s, the first and second dominant patterns switched. During the period before the late 1970s,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first (second) dominant mode was the "Yangtze River pattern" (the "South China pattern"), but this changed to the "South China pattern" (the "Yangtze River pattern") after the late 1970s. This decadal change in the dominant patterns resulted from a significant decadal change in summer rainfall over South China after the late 1970s, i.e., a negative phase during 1978-1992 and a positive phase during 1993-2006. When the decadal variation of rainfall in East China is omitted from the analysis, the first and second dominant patterns represent the "Yangtze River pattern" and the "South China pattern", respectively.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when decadal variation is included, the rainfall in China may be dominated by one mode during certain periods and by another in other periods. For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when decadal variation is excluded, however, the first and second modes can be easily distinguished, and their order has been stable since at least 19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minant patterns summer rainfall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South China decadal variation
下载PDF
Effects of rainfall patterns on annual plants in Horqin Sandy Land, Inner Mongolia of China 被引量:8
3
作者 YUE Xiangfei ZHANG Tonghui +2 位作者 ZHAO Xueyong LIU Xinping MA Yunhua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6年第3期389-398,共10页
Growth of annual plants in arid environments depends largely on rainfall pulses. An increased understanding of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rainfall patterns on plant growth is critical to predicting the potential respons... Growth of annual plants in arid environments depends largely on rainfall pulses. An increased understanding of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rainfall patterns on plant growth is critical to predicting the potential responses of plants to the changes in rainfall regimes, such as rainfall intensity and duration, and length of dry intervals.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rainfall patterns(e.g. small rainfall event with high frequency and large rainfall event with low frequency) on biomass, growth characteristics and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root biomass of annual plants in Horqin Sandy Land, Inner Mongolia of China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from May to August) of 2014.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ainfall patterns, independent of total rainfall amount, exerted strong effects on biomass, characteristics of plant growth and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root biomass. Under a constant amount of total rainfall, the aboveground biomass(AGB), belowground biomass(BGB), plant cover, plant height, and plant individual and species number increased with an increase in rainfall intensity. Changes in rainfall patterns also altered the percentage contribution of species biomass to the total AGB, and the percentage of BGB at different soil layers to the total BGB. Consequently,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increased rainfall intensity in future may increase biomass significantly, and also affect the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annual pla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rqin Sandy Land annual plants rainfall patterns biomass plant growth
下载PDF
X-Raying Rainfall Pattern and Variability in Northeastern Nigeria: Impacts on Access to Water Supply
4
作者 H. T. Ishaku M. Rafee Majid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 and Protection》 2010年第11期952-959,共8页
This paper is premised on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amount of rainfall in Nigeria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distance from the coastal areas to the north semi arid lands. This belief widely held in some circles does not ... This paper is premised on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amount of rainfall in Nigeria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distance from the coastal areas to the north semi arid lands. This belief widely held in some circles does not really follow this pattern due to other climatic factors. This paper examined rainfall pattern and its variability in northeastern Nigeria and its impacts on access to water supply. Data on the mean monthly rainfall over a period of 33 years (1970-2002)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Nigeria Meteorological Agency (NIMET) in Abuja, Nigeria. The result of th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mean annual rainfall in the study area is not dependent on distance but some other climatic factors such as relief, solar radiation, temperature, winds, and nature of soil among others. Thus, the amount of rainfall received in Taraba and Borno states which are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most and extreme end of the study area respectively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Gombe state which lies in between th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infall pattern VARIABILITY Impact ACCESS to Water NORTHEASTERN NIGERIA
下载PDF
Response of Flash Flood Early Warning Critical Rainfall to Storm Pattern in South Branch of Censhui Watershed
5
作者 Changzhi Li Baozhao Yuan +2 位作者 Miao Zhang Changjun Liu Dongya Su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B)》 2015年第12期637-648,共12页
关键词 临界雨量 山洪暴发 水流域 预警 风暴 降雨历时 暴雨径流 径流过程
下载PDF
诱发台风暴雨型滑坡的降雨阈值研究——以泰顺县为例
6
作者 孙强 刘明军 +4 位作者 张泰丽 伍剑波 朱延辉 史洪峰 常晓军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7-205,共9页
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台风暴雨诱发了大量山体滑坡。建立诱发台风暴雨型滑坡的降雨阈值模型,可为该地区的滑坡预警提供参考依据。基于浙江省泰顺县2007—2022年以来发生的滑坡信息和日降雨量数据,进行了诱发滑坡的台风暴雨事件编目,初步... 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台风暴雨诱发了大量山体滑坡。建立诱发台风暴雨型滑坡的降雨阈值模型,可为该地区的滑坡预警提供参考依据。基于浙江省泰顺县2007—2022年以来发生的滑坡信息和日降雨量数据,进行了诱发滑坡的台风暴雨事件编目,初步揭示了台风暴雨型滑坡的发育规律和触发降雨特征,通过降雨强度(I)、降雨历时(D)的幂律关系构建了滑坡临界降雨阈值模型,并开展了不同台风降雨雨型的阈值模型对比。结果表明:台风暴雨型滑坡大量发生在与台风登陆方向接近的迎风坡,坡表植被多为乔木和竹林;诱发滑坡的台风降雨一般持续2~3 d,且降雨过程集中,降雨雨型以单峰型为主,总降雨量一般在200 mm以上;台风暴雨诱发滑坡的降雨阈值显著高于一般性的降雨,这种差异与台风降雨模式及大尺度气候环境有关;雨型也会显著影响降雨阈值,随着降雨峰值的后移,阈值逐渐降低,表明台风暴雨型滑坡对长时间降雨后出现的强降雨事件更加敏感。通过降雨阈值模型对9次台风降雨事件是否诱发滑坡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吻合,证明该模型及研究思路对台汛期东南沿海的滑坡监测预警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暴雨 滑坡 降雨阈值 雨型 聚类分析
下载PDF
城市地区场次降雨时空展布方法研究
7
作者 刘业森 刘媛媛 +1 位作者 刘舒 杜庆顺 《中国防汛抗旱》 2024年第6期18-25,共8页
受气候变化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张等因素影响,城市地区降雨过程的时空动态性愈发明显,通常采用的点、面雨量等表达方式难以体现这种时空动态性。随着降雨观测技术的进步,大多城市积累了长序列降雨观测数据,其中蕴含了丰富的降雨时空过程信... 受气候变化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张等因素影响,城市地区降雨过程的时空动态性愈发明显,通常采用的点、面雨量等表达方式难以体现这种时空动态性。随着降雨观测技术的进步,大多城市积累了长序列降雨观测数据,其中蕴含了丰富的降雨时空过程信息,为预报降雨或设计降雨的时空展布提供了可能。设计了一套降雨时空展布方法,包括数据收集、标准化处理、降雨场次划分、时空模式提取、标准网格插值、时空展布等环节,并提出每个环节的处理步骤和关键问题。以北京市为例,对该技术方法进行了验证,选择了12 h、24 h、72 h 3个历时的场次降雨,提取的时空模式和展布结果表达出了场次降雨的时空动态性,并与历史的降雨过程表现出很好的匹配性。表明该方法可用于城市地区降雨典型模式提取,以及降雨过程的时空展布。该方法利用历史降雨数据提取降雨展布模板,输入场次降雨(或预报降雨)的总雨量,得到该场次降雨的时空分布过程,展布结果可为洪水预报提供更为准确的降雨输入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过程 场次划分 时空模式 机器学习 时空展布 城市洪涝 北京市
下载PDF
基于降雨时空变化的山洪预警临界雨量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元疆 江善虎 +3 位作者 凌子涵 陈宏新 张晓祥 任立良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0-98,共9页
为提高山洪灾害预警精度,以彭坊小流域为例,基于概率分布等控制条件生成随机雨型,探究不同前期影响雨量下随机雨型对山洪预警临界雨量的影响,进一步分析降雨空间分布对山洪预警临界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雨峰位置偏后、雨峰峰值较大... 为提高山洪灾害预警精度,以彭坊小流域为例,基于概率分布等控制条件生成随机雨型,探究不同前期影响雨量下随机雨型对山洪预警临界雨量的影响,进一步分析降雨空间分布对山洪预警临界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雨峰位置偏后、雨峰峰值较大的雨型集下,临界雨量波动较大,有较高的不确定性;雨型对临界雨量的影响小于前期影响雨量对临界雨量的影响,在前期土壤较干燥时,雨峰位置系数较小,临界雨量值相对较大,雨型峰值倍比较大时,临界雨量值相对较小,更容易致灾;在降雨空间分布上,当降雨集中在下游时,临界雨量值最小,越容易达到警戒流量,但降雨空间分布对临界雨量的影响小于前期影响雨量的影响,且这种影响会随前期影响雨量的增加而不断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洪 临界雨量 前期影响雨量 随机雨型 降雨空间分布
下载PDF
不同生草模式下降雨强度对土壤氮磷淋溶特性的影响
9
作者 徐翠 刀承娇 +4 位作者 赵鹏程 邢赟 陈建军 李元 祖艳群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68-1579,共12页
为探讨杨梅(Morella rubra L.)林中生草模式和降雨强度对氮、磷淋溶特性以及土壤养分的影响,本试验采用室内淋溶柱法模拟不同林下生草模式[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cv.WL525HQ)单作、鸭茅(Dactylis glomerata cv.Amba)单作和紫花苜蓿... 为探讨杨梅(Morella rubra L.)林中生草模式和降雨强度对氮、磷淋溶特性以及土壤养分的影响,本试验采用室内淋溶柱法模拟不同林下生草模式[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cv.WL525HQ)单作、鸭茅(Dactylis glomerata cv.Amba)单作和紫花苜蓿-鸭茅混作],研究暴雨和大暴雨强度对淋溶过程(20、40、60 cm)中氮、磷流失以及土壤氮、磷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生草模式的差异对淋溶氮流失通量有显著影响,紫花苜蓿单作氮流失严重,60 cm处淋溶液中全氮和可溶性氮流失浓度较40 cm处孔隙水增加27%和29%,鸭茅单作能有效降低0~40 cm孔隙水和60 cm淋溶液中全氮和可溶性氮的浓度,60 cm较40 cm处均降低60%左右。生草模式和降雨强度能显著影响磷流失通量,大暴雨强度下紫花苜蓿-鸭茅混作较紫花苜蓿单作、鸭茅单作分别减少70%和60%。相关性分析表明,淋溶液中总氮、可溶性氮、全磷含量与土壤速效氮相关,并且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生草模式对速效氮的影响增大,大暴雨强度下紫花苜蓿-鸭茅混作后0~40 cm土壤速效氮含量最高为32.6 mg·kg^(-1),到60 cm处3种生草模式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暴雨强度下,鸭茅单作对减少氮流失通量有显著作用,大暴雨强度下紫花苜蓿-鸭茅混作根平均直径和总根体积的增加,能提高土壤速效氮在20~40 cm处的截留,减少土壤中速效氮成分向深处的迁移,因此,推荐紫花苜蓿-鸭茅混作模式以减少极端降雨下氮、磷流失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下生草模式 降雨强度 淋溶 氮磷流失
下载PDF
海南岛4—9月短时强降水的天气型和环境参数特征
10
作者 石娟 郑艳 +1 位作者 柯元惠 蒋贤玲 《气象科技》 2024年第1期55-65,共11页
利用海南岛加密自动站逐小时降水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对海南岛短时强降水日环流配置进行了天气学分型,并进一步探讨了各天气型下海南岛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环流形势和关键环境参数特征。结果表明:(1)海南岛短时强降水有明显的日变... 利用海南岛加密自动站逐小时降水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对海南岛短时强降水日环流配置进行了天气学分型,并进一步探讨了各天气型下海南岛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环流形势和关键环境参数特征。结果表明:(1)海南岛短时强降水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呈单峰型,主要出现在15:00—19:00。(2)海南岛短时强降水的天气型主要有南海低压槽、华南沿海槽、西南低压槽和冷锋型。(3)南海低压槽、华南沿海槽、西南低压槽和冷锋型短时强降水分别占37%,31%,16%和16%。南海低压槽和华南沿海槽型主要出现在7、8和9月;西南低压槽型除9月外,其余各月份均可能出现;冷锋型绝大多数出现在4、5月。(4)南海低压槽和华南沿海槽型整层湿度条件都较好,不稳定能量较大,垂直风切变较弱。西南低压槽型不稳定能量较大,湿度条件一般,垂直风切变较弱。冷锋型存在明显的上干下湿特征,垂直风切变最大,0~6 km风速差75%分位大于10 m/s,不稳定能量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天气型 环境参数 海南岛
下载PDF
三峡库区降雨特征和林草覆被格局对坡面水沙产出的影响
11
作者 宋民欣 吕希恒 +3 位作者 韩陈 韦杰 唐强 贺秀斌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2-90,100,共10页
[目的]为探析三峡库区降雨特征和林草覆被格局对坡面水沙产出的影响,适应人地矛盾突出和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对林下土地资源优化利用提出的新需求。[方法]以三峡库区典型退耕林地为研究对象,设置林下全坡草本覆盖格局(QF)、上坡裸地+下坡... [目的]为探析三峡库区降雨特征和林草覆被格局对坡面水沙产出的影响,适应人地矛盾突出和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对林下土地资源优化利用提出的新需求。[方法]以三峡库区典型退耕林地为研究对象,设置林下全坡草本覆盖格局(QF)、上坡裸地+下坡草本覆盖格局(XF)、等高横坡草本条带覆盖格局(TF)、全坡无草本覆盖格局(WF)4种林草覆被的径流小区,开展24场侵蚀性降雨事件的坡面产流产沙野外观测,辨识降雨特征和林草覆被格局对坡面产水产沙的影响。[结果](1)24场侵蚀性降雨分为A雨型(雨量小、强度较大、历时短)、B雨型(雨量大、强度大、历时短)和C雨型(雨量小、强度小、历时长)3类。A雨型发生频率最高,为45.83%,B雨型累积降雨量最大,占总降雨量的63.44%。(2)4种林草覆被格局的累积径流深和累积侵蚀量总体呈现QF<XF<TF<WF;径流深和侵蚀量峰值均发生于B雨型,其产流量相比于A雨型增加337.74%~410.32%,产沙量增加283.47%~504.58%。(3)WF径流深和侵蚀量占比为75.75%和98.51%,XF、TF分别占12.20%和1.08%,7.28%和0.34%。与WF相比,XF和TF的径流减少84.18%和75.85%,产沙减少96.99%和93.30%。[结论]对比不同林草覆被格局的坡面水沙产出,上坡耕种+下坡草本覆盖、条带耕种+等高植物篱的林下适度利用可兼顾林地调水保土和林下生态种植的功能,为三峡库区生态修复与林下土地资源优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侵蚀性降雨 林草覆被格局 生态修复 三峡库区
下载PDF
滇中地区不同影响系统下3次短时强降水过程的大气环境特征和雷达特征分析
12
作者 周泓 闵颖 +2 位作者 许彦艳 纳丽佳 业红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6-183,共18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逐时和逐5 min自动站降水资料以及昆明CINRAD/CC多普勒雷达资料,针对滇中地区2021年主汛期不同影响系统下的3次短时强降水过程,对比分析了降水特征、环流形势、大气环境特征以...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逐时和逐5 min自动站降水资料以及昆明CINRAD/CC多普勒雷达资料,针对滇中地区2021年主汛期不同影响系统下的3次短时强降水过程,对比分析了降水特征、环流形势、大气环境特征以及雷达回波的结构、形状、演变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3次短时强降水过程影响系统差异主要在于500 hPa天气系统不同,700 hPa都有切变线影响,但是形成原因各异,地面均有辐合线或弱冷锋配合。3次过程的环境条件在不稳定层结、近地层水汽、垂直风切变方面与中国其他地区短时强降水发生的环境条件具有一致性,但是在大气整层可降水量、对流有效位能、SWEAT指数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对流回波的形状有点状回波、块状回波、带状回波、絮状回波等。对流风暴分为高质心型、低质心型以及混合型;短时强降水有单独出现某种对流风暴类型的阶段,也有多种对流风暴类型同时出现的阶段;CAPE值和SWEAT指数与对流风暴类型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强回波剖面呈柱状结构或者塔状结构,35 dBz强回波接地,而没有悬垂特征。短时强降水多产生于长时间停滞型或移动缓慢型的对流回波,还有部分短时强降水产生于“列车效应”中。短生命周期的单体生消形成的短时强降水持续时间绝大部分在1 h以内,但是单体合并组织和反复生消或者“列车效应”形成的短时强降水持续时间常在1~3 h。高质心型对流风暴产生的瞬时雨强可达10 mm·(5min)-1以上,低质心型和混合型对流风暴可产生的雨强范围较大,大多在3~10 mm·(5min)-1,少数也可达到10 mm·(5min)-1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环流形势 大气环境条件 雷达回波特征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雨型分类研究:以淠河流域为例
13
作者 付晓娣 阚光远 +1 位作者 刘荣华 梁珂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1-111,共11页
【目的】为了提升洪水预报方案的科学性和精度,开展降雨雨型分类,制定不同雨型的预报方案并实施作业预报是一条有效的技术路线。【方法】基于淠河流域2003—2021年37个雨量站逐小时降雨观测数据,利用业界公认的动态时间规划(DTW)算法进... 【目的】为了提升洪水预报方案的科学性和精度,开展降雨雨型分类,制定不同雨型的预报方案并实施作业预报是一条有效的技术路线。【方法】基于淠河流域2003—2021年37个雨量站逐小时降雨观测数据,利用业界公认的动态时间规划(DTW)算法进行场次降雨雨型分类并作为基准分类结果。在此基础上,分别选取决策树(DT)、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LightGBM、支持向量机(SVM)四种机器学习方法建立分类模型并检验分类效果。通过调整样本规模,分析不同样本容量对分类效果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四种分类模型中,LightGBM分类精度最高且训练速度快,LSTM和SVM分类精度良好但训练效率相对较低,DT方法分类速度较快但分类精度相对较低。随着样本规模的增大,分类结果逐步稳定,四种方法的分类效果和训练效率逐步提升。【结论】结果验证了机器学习方法在降雨序列雨型分类中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可为洪水预报方案分类构建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雨型 时空分布特征 动态时间规划 LightGBM LSTM 降雨 机器学习
下载PDF
河岸杨树人工林土壤呼吸及其组分对不同降雨模式的响应
14
作者 李炎 许行 +1 位作者 吴小云 张志强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17,共9页
【目的】确定不同降雨模式下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的响应差异及其原因,为精确预测和模拟全球变化背景下土壤碳循环的过程和陆地碳汇能力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对两年(2018—2019年)土壤呼吸及其组分(自养呼吸和异养呼吸)进行连续测量,并利... 【目的】确定不同降雨模式下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的响应差异及其原因,为精确预测和模拟全球变化背景下土壤碳循环的过程和陆地碳汇能力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对两年(2018—2019年)土壤呼吸及其组分(自养呼吸和异养呼吸)进行连续测量,并利用K-均值聚类分析对降雨进行分类,探究自然降雨过程对环境因子和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1)土壤呼吸速率在长历时小雨、中历时小雨和短历时大雨下分别降低41.6%、36.3%和45.8%,异养呼吸速率分别降低60.5%、41.2%和85.1%;自养呼吸速率在长历时小雨和中历时小雨下分别降低了11.7%和30.0%,在短历时大雨下提高了72.5%。(2)异养呼吸对降雨的响应更快且雨后变化幅度更大。(3)降雨事件通过改变土壤湿度影响呼吸速率,土壤温度在降雨前后变化不显著。【结论】随着降雨强度增加或降雨持续时间的延长,土壤呼吸和异养呼吸受到的抑制效果愈发显著,且相较于自养呼吸,异养呼吸对降雨的响应更为敏感,降雨主要通过改变异养呼吸来影响土壤呼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 自养呼吸 异养呼吸 降雨模式 温度敏感性
下载PDF
下垫面变化及雨型对珠海机场片区内涝影响研究
15
作者 许浩霆 鲁华英 +3 位作者 占雪晴 李佳佩 高超 张童浩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2-139,共8页
在极端气候和城市化影响下,城市暴雨内涝问题日益严重。为有效解决弱水力梯度珠海机场片区的内涝问题,提高机场运行安全,研究基于InfoWorks ICM模型对机场片区下垫面变化及不同雨型暴雨下的管网排水能力、地表淹没情况及内涝风险等级进... 在极端气候和城市化影响下,城市暴雨内涝问题日益严重。为有效解决弱水力梯度珠海机场片区的内涝问题,提高机场运行安全,研究基于InfoWorks ICM模型对机场片区下垫面变化及不同雨型暴雨下的管网排水能力、地表淹没情况及内涝风险等级进行分析,以期评估现有改造工程的内涝防治效果,并探究机场在不同重现期不同雨型暴雨条件下的适应能力,从而为未来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显示,模型模拟水深与实测积水深度的偏差约为10%,验证了该模型在分析区域内涝特征上的可靠性。机场工程改造后,研究区域的内涝风险显著降低,不同风险等级的区域面积大幅减少,应对不同雨型的能力显著增强。特别是在百年一遇的降雨事件中,工程改造显著优化了管网性能,未满管段的比例增至58.08%,超负荷管段的比例从49%降至16.33%,从而使研究区内涝面积缩小88%、积水深度超50 cm的区域面积缩小85%。此外,当雨峰与潮位峰值同时出现时,随着降雨重现期的增加,尤其是5至50年一遇降雨事件,内涝风险随雨峰位置后移增大。机场工程改造提高了对中心型和延后型雨型的适应性,减少了有压管段的占比,显示出改造工程在提升机场抵御极端降雨事件能力方面的有效性。尽管如此,研究区内仍存在局部低洼地带和内涝风险,需持续关注并推进内涝点的整治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涝模拟 雨型 淹没面积 管网负荷 InfoWorks ICM
下载PDF
北京市不同流域典型降雨时空格局分析与应用
16
作者 石树兰 屈东东 +4 位作者 高强 刘媛媛 刘业森 李庭逸 白赟豪 《中国防汛抗旱》 2024年第7期42-49,共8页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降水频率和空间分布不断变化,传统的基于单站或代表站推求的设计雨型难以体现降雨过程的时空综合特征,不能满足精确识别降雨时空分布的要求。以20年(1999—2018年)的雨量监测数据为基础,以北京市山丘区及平原区不同...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降水频率和空间分布不断变化,传统的基于单站或代表站推求的设计雨型难以体现降雨过程的时空综合特征,不能满足精确识别降雨时空分布的要求。以20年(1999—2018年)的雨量监测数据为基础,以北京市山丘区及平原区不同流域为研究范围,利用机器学习方法提取各流域范围内的典型降雨特征,并对不同流域的降雨特征进行分析。总体来说,平原区降雨时空分布特征复杂,和山丘区降雨相比,平原区各历时降雨时空分布特征区别较大,降雨特征和下垫面地形相关。研究成果整合应用于北京市暴雨设计成果查询系统,可为北京市城市水资源合理配置规划和精细化管理及防洪规划提供基础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市 山丘区 平原区 机器学习 降雨时空格局
下载PDF
间歇式降雨对沅麻盆地红层滑坡的影响分析
17
作者 范文韬 贺建清 +2 位作者 李军伟 王津 王湘春 《建材技术与应用》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沅麻盆地红层边坡具有岩层倾角小和所处边坡坡角小的特点,天然状态下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水对红砂岩的力学性质有着很大的影响,降雨的入渗会引起边坡内土层饱和重度上升和基质吸力下降,在裂隙中产生的水头会对坡体有平推力。为了研究降... 沅麻盆地红层边坡具有岩层倾角小和所处边坡坡角小的特点,天然状态下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水对红砂岩的力学性质有着很大的影响,降雨的入渗会引起边坡内土层饱和重度上升和基质吸力下降,在裂隙中产生的水头会对坡体有平推力。为了研究降雨对边坡稳定性的时间-空间效应,通过现场勘察沅麻盆地地区已有滑坡,采取数值模拟等手段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还原大华坪滑坡的全过程,并对不同强度下前期降雨和后期降雨对边坡的作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前期降雨影响体现在入渗后引起的基质吸力降低和裂隙中水压不断上升,安全系数不断下降但未能达到滑坡临界值,停雨后边坡安全系数的回升具有滞后性,前期降雨量越小滞后性越明显;后期降雨影响体现在降雨量越大,更容易形成表面渗流,增大了下滑力。如果原有裂隙中存在积水,则坡体停雨阶段的安全系数变化比较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层软岩滑坡 降雨模式 Geostudio数值分析
下载PDF
喀斯特弃耕地草本植物根茎叶经济型谱间协调及其对极端降雨的响应
18
作者 昝瑛 马竟文 +4 位作者 索朗玉珍 余钰淋 万玛吉 袁佳佳 陶建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676-3688,共13页
植物功能性状之间的关系是反映植物在资源获取和资源保守策略之间权衡的有力指标。喀斯特是全球最脆弱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其中的植被长期遭受干旱的胁迫,对极端天气和极端降水高度敏感。在降雨极端化的背景下,喀斯特地区植物生态策略... 植物功能性状之间的关系是反映植物在资源获取和资源保守策略之间权衡的有力指标。喀斯特是全球最脆弱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其中的植被长期遭受干旱的胁迫,对极端天气和极端降水高度敏感。在降雨极端化的背景下,喀斯特地区植物生态策略的变化还不得而知。以西南喀斯特弃耕地演替初期群落中12种草本植物为对象,通过保持年降水量不变,人为控制单次降水量以及降水频率,以自然降雨为对照组(CK),设置中雨频率增强处理组(T10),大雨频率增强处理组(T25)和暴雨频率增强处理组(T50)3个处理组。模拟在全球变化导致的降雨极端化情境下,研究植物根茎叶功能性状的响应特征及经济型谱之间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根茎叶的功能性状对降雨极端化的响应不同,其中根的理论导水率随着降雨极端化增强而增加,而茎和叶的理论导水率仅在T25增加,根茎叶三种器官中对降雨极端化最敏感的是茎;(2)根茎叶各器官均有自身稳定的“快-慢”经济型谱。降雨极端化仅T50的植物会选择介于资源获取和资源保守策略之间稳定的经济型谱;(3)不同植物器官之间的经济型谱的协调并不一致,其中茎根经济型谱之间的相关系数在三个处理组中均变大,而叶根经济型谱之间的相关系数仅在T25变大,叶茎经济型谱之间的相关系数仅在T10变大。总之,喀斯特弃耕地演替初期群落中草本植物的根茎叶有自身稳定的经济型谱,降雨极端化导致了以根茎叶经济型谱所反映的植物地上和地下资源保存和获取策略的解耦;本研究中的植物最容易发生功能性状变异的器官是茎。本研究提高了对植物不同器官各功能性状之间关系和植物地上与地下部分关联性的理解,揭示了植物不同器官的“快-慢”植物经济型谱以及由此反映的植物适应能力的差异和功能策略的多样性,促进了对植物资源获取与环境响应策略的深入认识,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喀斯特弃耕地草本植物的适应趋势和响应策略提供了新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格局变化 植物 经济型谱 喀斯特
下载PDF
降雨条件下凋落物层的水力特性研究
19
作者 陶雪卿 魏琛琛 +1 位作者 孙光辉 邢伟民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96,104,共7页
凋落物层水力特性能够显著影响坡地产流过程。选取不同凋落物组合(5 cm落叶层+5 cm分解层、10 cm落叶层),雨型(递增、递减和均匀)以及两种坡度(15°、20°),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对凋落物渗漏水和侧向径流水量进行分析。结果表... 凋落物层水力特性能够显著影响坡地产流过程。选取不同凋落物组合(5 cm落叶层+5 cm分解层、10 cm落叶层),雨型(递增、递减和均匀)以及两种坡度(15°、20°),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对凋落物渗漏水和侧向径流水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降雨强度越大,凋落物渗漏达到稳定所需时间越少,稳定渗漏率越大。②相同雨型及坡度条件下,平均渗漏率表现为5 cm落叶层+5 cm分解层>10 cm落叶层,侧向径流率表现为5 cm落叶层+5 cm分解层<10 cm落叶层。③与均匀雨型相比,5 cm落叶层+5 cm分解层递增雨型和递减雨型处理平均渗漏率减少了10.8%~36.4%,平均侧向产流率增加了14.3%~19.0%。各雨型基本表现为均匀雨型平均渗漏率最大且平均侧向产流率最小,递增和递减雨型处理没有显著性差异。④相同凋落物组合和雨型条件下,与15°相比,20°处理凋落物平均渗漏率减小了4.3%~35.9%(P<0.05),侧向径流率增大了6.0%~20.3%(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 径流 渗漏 雨型 坡度
下载PDF
考虑降雨空间分布的城市内涝对模式雨型响应特征分析
20
作者 梁鑫 侯精明 +5 位作者 陈光照 李东来 潘鑫鑫 吕佳豪 马越 姬国强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54,共11页
短历时暴雨是形成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其雨型对内涝致灾影响显著。以陕西省西咸新区沣西新城为研究区域,基于模式雨型设计了具有不同集中度的典型暴雨过程,并考虑了降雨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应用城市雨洪模型(GAST-SWMM耦合模型)对7种模... 短历时暴雨是形成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其雨型对内涝致灾影响显著。以陕西省西咸新区沣西新城为研究区域,基于模式雨型设计了具有不同集中度的典型暴雨过程,并考虑了降雨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应用城市雨洪模型(GAST-SWMM耦合模型)对7种模式雨型在不同重现期下的致涝特征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1)单峰雨型比双峰雨型具有更强的致涝性,雨峰为中后峰的单峰雨型致涝性更强,雨峰为中峰的单峰雨型在小于50 a重现期下淹没量最大,而在大于50 a重现期下雨峰为后峰的单峰雨型淹没量最大,100 a重现期下其淹没量较雨型Ⅳ增大6.58%;(2)双峰雨型中雨型Ⅴ的致涝性最强,在100 a重现期时,其淹没量较雨型靠前的单峰雨型增加1912.42 m^(3);在大于20 a重现期时,雨型Ⅴ在中风险区的积水面积较雨峰靠前的单峰雨型增大1.81%~2.29%;(3)各雨型在高风险区的积水面积峰现时间随重现期的变化而不同,雨型Ⅵ的峰现时间始终在降雨结束时出现,雨型Ⅱ、Ⅳ、Ⅴ、Ⅶ的峰现时间随着重现期增大而提前;雨型Ⅰ、Ⅲ的峰现时间在小于20 a重现期时随着重现期增大,分别从105 min延后至120 min、110 min,在大于20 a重现期时随着重现期增大,分别从120 min、110 min提前到100 min。城市内涝特征对不同模式雨型条件下的响应规律的研究,可为相关部门抗涝救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式雨型 降雨空间分布 城市内涝 GAST-SWMM耦合模型 基尼系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