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认知科学视域下英汉存现句的翻译转换机制研究——以《品彻·马丁》为例
1
作者 陈珍珍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34期20-26,共7页
存现句是一种重要的句子类型,正确理解其特点具有重要意义。该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理论对英汉存现句进行认知阐释,英语存现句的原型是“There+存在动词+NP+PP”,体现了“图形—背景”过程;汉语存现句的原型是“时地词+存现... 存现句是一种重要的句子类型,正确理解其特点具有重要意义。该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理论对英汉存现句进行认知阐释,英语存现句的原型是“There+存在动词+NP+PP”,体现了“图形—背景”过程;汉语存现句的原型是“时地词+存现动词+NP”,体现“背景—图形”过程。其他不符合原型及原型变体认知的为有标记语言,需要考虑上下文和原作者的意图。基于上述理论,该文重点分析了《品彻·马丁》中英语存现句及其中文译本所体现的图形—背景过程,得出英汉存现句在认知上的异同点,从而总结出英语存现句的翻译策略,以实现原文意图在译语中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汉存现句 图形—背景理论 认知语言学 翻译策略 翻译比较 《品彻·马丁》
下载PDF
从叙述学角度谈品彻·马丁的二度死亡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卫新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1-85,共5页
《品彻·马丁》中主人公品彻·马丁的二度死亡是长期困扰国内外学界的问题,该问题可以通过叙述视角的区分得以破解。从当代叙述学的角度看,马丁的二度死亡并非真正的两次死亡,二度死亡之谜其实是内视角和外视角两个不同的叙述... 《品彻·马丁》中主人公品彻·马丁的二度死亡是长期困扰国内外学界的问题,该问题可以通过叙述视角的区分得以破解。从当代叙述学的角度看,马丁的二度死亡并非真正的两次死亡,二度死亡之谜其实是内视角和外视角两个不同的叙述层面对读者交叉作用的结果。戈尔丁利用现代读者趋向人物视角的心理,让马丁歪曲事实的叙述占据读者的头脑,并将马丁的临终遐想时间拉长,从而导致内视角和外视角的时差,使原本一次的死亡幻化成不同时间、不同世界的“二度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述学视角 品彻·马丁 二度死亡
下载PDF
英雄意志力与小人利己精神的矛盾统一——参照《猫头鹰溪桥上的一个事件》谈《品彻·马丁》的主题意义 被引量:4
3
作者 肖霞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126-130,共5页
《品彻·马丁》与《猫头鹰溪桥上的一个事件》里都有一个极其类似的机巧设置,后者更像是一份逃生记录,一场阅读游戏,前者的描写在马丁顽强的求生意志和同样顽强的利己精神之间形成一种矛盾平衡的张力,配以次第展开的意象,拓展事件... 《品彻·马丁》与《猫头鹰溪桥上的一个事件》里都有一个极其类似的机巧设置,后者更像是一份逃生记录,一场阅读游戏,前者的描写在马丁顽强的求生意志和同样顽强的利己精神之间形成一种矛盾平衡的张力,配以次第展开的意象,拓展事件的内涵,调整读者反应,推进叙事进程,凸显人物超越人生困境的愿望,跨越了英雄与小人的界限,包含着没有答案的伦理道德问题,表达的是关于生死的戈尔丁式的思考和困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彻·马丁》 英雄意志 自利精神 机巧设置 主题意义
下载PDF
邪恶与罪恶:伊格尔顿的文学“伦理-政治”批评探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林骊珠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2014年第2期313-321,共9页
文章探讨了英国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对小说《品彻·马丁》和《密探》的"伦理一政治"批评,分析了其对小说人物的"邪恶"与现代恐怖分子的"罪恶"这两个伦理概念的区分以及他对恐怖主义的根源、解决途径所做的剖... 文章探讨了英国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对小说《品彻·马丁》和《密探》的"伦理一政治"批评,分析了其对小说人物的"邪恶"与现代恐怖分子的"罪恶"这两个伦理概念的区分以及他对恐怖主义的根源、解决途径所做的剖析。伊格尔顿将伦理与政治结合的文学批评实践体现了他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深切关注,同时也展示了文学与文化研究的融合,对这一批评实践案例进行探析能够为当代文学研究者提供一种新的批评范式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里·伊格尔顿 “伦理—政治”批评 《品彻·马丁》 《密探》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