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termining the edge effect of pine processionary moth (Thaumetopoea pityocampa) in its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in the stand
1
作者 Salih Parlak kbal Meltem ?z?ankaya +3 位作者 Mustafa Batur Mehmet Emin Akka? Zülfü Boza ?zgür Toprak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1期347-352,共6页
Pine processionary moth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orest pests in the Mediterranean Basin. There is need to explore its distribution behaviour to undertake effective control and determine the edge effect of its hor... Pine processionary moth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orest pests in the Mediterranean Basin. There is need to explore its distribution behaviour to undertake effective control and determine the edge effect of its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in the stand. Five trial sites damaged by the insect were selected and traps installed in all trees in the sites. The number of nests and larvae was counted and diameter increment cores were taken. The distance to the edge of the stand revealed that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the number of nests and larvae up to 25 m while 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0.5%)at [25 m. There was a 2-fold difference in the density of nests between 0 and 25 m and [25 meters, and a 3.8-fold difference in the number of larvae. The effect of pine processionary moth on tree diameter was not significant between trees at the edge of the stand and those in the st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aumetopoea pityocampa pine processionary moth EDGE EFFECT
下载PDF
气象因子对落叶松毛虫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1
2
作者 刘志明 晏明 +1 位作者 张旭东 张文哲 《灾害学》 CSCD 2002年第4期32-37,共6页
利用大兴安岭地区7个气象站1975~1992年的积温(≥10°C)、月平均相对湿度、降水量、温度观测资料和1989~1990年当地落叶松毛虫普查资料,对大兴安岭林区落叶松毛虫大发生前各气候因子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了一些规律。选择了三... 利用大兴安岭地区7个气象站1975~1992年的积温(≥10°C)、月平均相对湿度、降水量、温度观测资料和1989~1990年当地落叶松毛虫普查资料,对大兴安岭林区落叶松毛虫大发生前各气候因子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了一些规律。选择了三种气候因子的复合经验指数——干燥度、湿润度、温雨系数,分别分析了它们与松毛虫发生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因子 经验指数 松毛虫 大兴安岭林区 相对湿度 降水量 温度
下载PDF
马尾松毛虫雄蛾触角毛状感受器的细微结构 被引量:16
3
作者 张善干 马淑芳 +1 位作者 付宏兰 陈德明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8-12,共5页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punctatus(Walker)雄蛾有一对羽毛状触角。在触角鞭节的每对侧枝的内侧(迎风面)着生许多毛状感受器。每个毛状感受器由几丁质表皮毛及位于其下的三个感觉神经原和三个呈同心排列的...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punctatus(Walker)雄蛾有一对羽毛状触角。在触角鞭节的每对侧枝的内侧(迎风面)着生许多毛状感受器。每个毛状感受器由几丁质表皮毛及位于其下的三个感觉神经原和三个呈同心排列的辅助细胞──鞘原细胞、毛原细胞和膜原细胞构成。几丁质表皮毛上有许多孔。毛腔内充满感受器淋巴液。感觉神经原发出的树状突伸入毛腔,浸浴于感受器淋巴液内。这些结构特征表明它是一种司嗅觉的化学感受器。雄蛾终生不取食,推断它的嗅觉感受器主要用以感受雌蛾释放的性外激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毛虫蛾 触角 毛状感受器 细微结构
下载PDF
松毛虫发生期与气象条件关系 被引量:9
4
作者 张玉书 冯锐 +1 位作者 陈鹏狮 肖艳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4年第3期26-28,共3页
采用阜新县虫情观测资料和气象资料 ,分析松毛虫各虫态平均发生期、发生历期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
关键词 松毛虫 发生期 气象条件 气象期距 有效积温法 预测
下载PDF
油松毛虫雄蛾触角毛状感受器细微结构的观察 被引量:11
5
作者 陈德明 马淑芳 张善干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02-405,共4页
油松毛虫 (DendrolimustabulaeformisTsiaetLiu)雄蛾有一对羽毛状触角。毛状感受器位于触角鞭节主干及侧枝的内面。每个毛状感受器由几丁质表皮毛、感觉神经原及三个辅助细胞构成。毛壁上有许多小孔 ,感觉神经原的树状突外节伸入毛腔 ,... 油松毛虫 (DendrolimustabulaeformisTsiaetLiu)雄蛾有一对羽毛状触角。毛状感受器位于触角鞭节主干及侧枝的内面。每个毛状感受器由几丁质表皮毛、感觉神经原及三个辅助细胞构成。毛壁上有许多小孔 ,感觉神经原的树状突外节伸入毛腔 ,浸浴于感受器淋巴液内 ,这些结构特征表明它是嗅觉感受器。根据感受器内感觉神经原的数目 ,将它们分为三类 :1 具二个神经原 ;2 具三个神经原 ;3 具四个神经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毛虫 雄蛾 细微结构 触角 毛状感受器 嗅觉感觉器 鳞翅目
下载PDF
鳞翅目昆虫基因组中微卫星DNA的特征以及对其分离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吉亚杰 张德兴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08-614,共7页
本文根据我们对鳞翅目昆虫棉铃虫和松毛虫以及其它动物 (筏蜘蛛、朱、鳕鱼和飞蝗 )的微卫星富集性基因组DNA文库的筛选和分析结果 ,结合其它实验室已发表的资料 ,对鳞翅目昆虫基因组中微卫星DNA的丰度和结构特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 本文根据我们对鳞翅目昆虫棉铃虫和松毛虫以及其它动物 (筏蜘蛛、朱、鳕鱼和飞蝗 )的微卫星富集性基因组DNA文库的筛选和分析结果 ,结合其它实验室已发表的资料 ,对鳞翅目昆虫基因组中微卫星DNA的丰度和结构特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 :与其它类群相比 ,尽管鳞翅目昆虫物种间存在差异 ,但其基因组中存在明显偏多的侧翼序列重复的、以多拷贝形式存在的微卫星位点 ,且其中相当一部分以基因家族的形式存在。微卫星DNA家族通常可以在序列分析阶段被识别出来 ,但很多多拷贝位点只有通过一系列后续分析才能被检查出来。这应是鳞翅目昆虫中微卫星位点的优化率相对偏低的主要原因。棉铃虫和松毛虫基因组中三相重复微卫星丰度相对较高 ,从而从某种程度上补偿了这些物种微卫星分离过程中因丰度低、多拷贝位点比例高所带来的困难。棉铃虫微卫星DNA家族侧翼序列中多聚T/A序列的存在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翅目 昆虫 基因组 微卫星DNA 棉铃虫
下载PDF
BP neural networks and random forest models to detect damage by 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 被引量:4
7
作者 Zhanghua Xu Xuying Huang +4 位作者 Lu Lin Qianfeng Wang Jian Liu Kunyong Yu Chongcheng Chen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1期107-121,共15页
The construction of a pest detection algorithm is an important step to couple"ground-space"characteristics,which is also the basis for rapid and accurate monitoring and detection of pest damage.In four exper... The construction of a pest detection algorithm is an important step to couple"ground-space"characteristics,which is also the basis for rapid and accurate monitoring and detection of pest damage.In four experimental areas in Sanming City,Jiangle County,Sha County and Yanping District in Fujian Province,sample data on pest damage in 182 sets of Dendrolimus punctatus were collected.The dat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training set and testing set,and five duplicate tests and one eliminating-indicator test were done.Based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analysis of the host for D.punctatus damage,seven characteristic indicators of ground and remote sensing including leaf area index,standard error of leaf area index(SEL)of pine forest,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wetness from tasseled cap transformation(WET),green band(B2),red band(B3),near-infrared band(B4)of remote sensing image are obtained to construct BP neural networks and random forest models of pest levels.The detection results of these two algorithms were comprehensively compared from the aspects of detection precision,kappa coefficient,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nd a paired t tes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even indicators all were responsive to pest damage,and NDVI was relatively weak;the average pest damage detection precision of six tests by BP neural networks was 77.29%,the kappa coefficient was 0.6869 and after the RF algorithm,the respective values were 79.30%and 0.7151,showing that the latter is more optimized,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the detection precision,kappa coefficient and AUC of the RF algorithm was higher than the BP neural networks for three pest levels(no damage,moderate damage and severe damage).The detection precision and AUC of BP neural networks were a little higher for mild damage,bu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ignificant(p>0.05)except for the kappa coefficient for the no damage level(p<0.05).An"over-fitting"phenomenon tends to occur in BP neural networks,while RF method is more robust,providing a detection effect that is better than the BP neural networks.Thus,the application of the random forest algorithm for pest damage and multilevel dispersed variables is thus feasible and suggests that attention to the proportionality of sample data from various categories is needed when collecting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 neural networks Detection precision Kappa coefficient pine moth Random forest ROC curve
下载PDF
云南松毛虫蛹的综合利用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何剑中 黄茵 +2 位作者 崔永忠 卢南 牛建华 《生态经济》 1998年第3期34-35,共2页
实验表明:云南松毛虫蛹的营养成份丰富且无毒副作用,它含有17种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其蛋白质含量为58.23%;其蛹蛋白、脂肪和几丁质的开发利用完全可行。野外实地考察表明:云南民间很多少数民族都有食用松毛虫桶的传统。因而完全... 实验表明:云南松毛虫蛹的营养成份丰富且无毒副作用,它含有17种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其蛋白质含量为58.23%;其蛹蛋白、脂肪和几丁质的开发利用完全可行。野外实地考察表明:云南民间很多少数民族都有食用松毛虫桶的传统。因而完全可以通过对松毛虫蛹的开发利用来促进松毛虫的防治,减少化学杀虫剂对环境的污染和帮助山区人民脱贫致富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松毛虫蛹 综合利用
下载PDF
大山雀雏鸟的生长、食量及对马尾松毛虫种群密度的功能反应和数量反应 被引量:7
9
作者 楚国忠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9-14,共6页
连续四年调查了浙北龙山林场大山雀的生育力及第一批雏鸟阶段食物中松毛虫食块的比率。根据雏鸟形态发育并结合外侧尾羽量度,利用关系式Y=2.42X-14(X≥6日龄,r=0.99)准确判断雏鸟日龄。对10窝424只次雏鸟连续30d扎颈取食分析,估计每只... 连续四年调查了浙北龙山林场大山雀的生育力及第一批雏鸟阶段食物中松毛虫食块的比率。根据雏鸟形态发育并结合外侧尾羽量度,利用关系式Y=2.42X-14(X≥6日龄,r=0.99)准确判断雏鸟日龄。对10窝424只次雏鸟连续30d扎颈取食分析,估计每只雏鸟日平均消费13.8个食块,重量为209mg(X_D=65.7),且从2—3日龄至离巢前,食物中都有松毛虫,平均为食块总数的24.9%(X_D=14.8)。随着龙山林场松毛虫种群密度的周期变化,大山雀的窝卵数、窝雏数、生殖季节开始时间及雏鸟食物中松毛虫的此率也发生变化。初步分析表明大山雀对松毛虫种群密度变化有明显的功能反应,但由繁殖而引起的数量反应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山雀 雏鸟生长 马尾松毛虫
下载PDF
浙江省白僵菌防治松毛虫的现状与前景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立钦 董林根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1993年第2期216-220,共5页
本文概述了浙江省应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的历史和现状,分析了目前在生产上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不景气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 白僵菌 松毛虫 生物防治 现状
下载PDF
松树梢果蛾类害虫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1
作者 嵇保中 刘曙雯 +3 位作者 高江勇 况美华 高玉国 王国兴 《华东昆虫学报》 2008年第2期149-155,共7页
松树梢果蛾类是松林和松树种子园的重要害虫。本文综述了这类害虫的种类、寄主范围与分布、发生危害特点、天敌资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进一步研究提出展望。
关键词 松梢蛾类 种类与分布 天敌资源
下载PDF
用模糊聚类法分析松毛虫个体变异及种类 被引量:3
12
作者 文定元 丁成会 《中南林学院学报》 CSCD 1991年第2期182-186,共5页
应用模糊聚类方法,分析了湖南宁乡、永州,福建南安,广西钦州和四川永川、西昌等地松毛虫种群的生殖器的个体变异和种群类型。结果表明,在同一种群个体间存在着差异,有的种群个体差异显著,有的则不甚显著。各地种群在置信水平λ值为0.616... 应用模糊聚类方法,分析了湖南宁乡、永州,福建南安,广西钦州和四川永川、西昌等地松毛虫种群的生殖器的个体变异和种群类型。结果表明,在同一种群个体间存在着差异,有的种群个体差异显著,有的则不甚显著。各地种群在置信水平λ值为0.616 430 6时,可以聚为一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毛虫 模糊聚类 个体变异 置信水平
下载PDF
雷公藤总甙对马尾松毛虫生物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小慧 胡春海 龙绛雪 《经济林研究》 2005年第2期17-20,共4页
以无水乙醇为溶剂,用连续回流渗漉法从雷公藤生药中提取出粗提物,经乙酸乙酯纯化后得红褐色的浸膏,经检测为总萜内酯(T1)。就其杀虫活性和作用方式进行了较系统的生物测定。结果表明:T1对马尾松毛虫具有强的拒食、麻醉和毒杀作用,毒杀... 以无水乙醇为溶剂,用连续回流渗漉法从雷公藤生药中提取出粗提物,经乙酸乙酯纯化后得红褐色的浸膏,经检测为总萜内酯(T1)。就其杀虫活性和作用方式进行了较系统的生物测定。结果表明:T1对马尾松毛虫具有强的拒食、麻醉和毒杀作用,毒杀中浓度LC50为1548.50mg/L,拒食中量AFD50为12.25μg/条,麻醉中量ND50为103.98μg/g,无触杀作用;T1不仅抑制马尾松毛虫幼虫的生长发育,还影响其蛹的羽化和卵的孵化及初孵幼虫存活;抑制中浓度EC50为952.65mg/L;在T1浓度10-10000mg/L之间,马尾松毛虫蛹不完全羽化率为43.3%~63.3%,其卵的不能孵化率为12.0%~84.0%。孵化的幼虫存活率为0.0%~9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 杀虫植物 总萜内酯 马尾松毛虫 生物农药 生物活性
下载PDF
马尾松毛虫成虫复眼转化与上灯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韦成礼 蒋家文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1990年第2期46-52,共7页
通过对成虫复眼的转化、电生理测定、蛾夜间羽化后对光的反应行为以及性信息素释放的活动规律等因素的观察,发现松毛虫蛾在全暗环境条件下,复眼的转化较为一致。由日眼转到夜眼所需的时间为40分钟,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则需要1小时。蛾复眼... 通过对成虫复眼的转化、电生理测定、蛾夜间羽化后对光的反应行为以及性信息素释放的活动规律等因素的观察,发现松毛虫蛾在全暗环境条件下,复眼的转化较为一致。由日眼转到夜眼所需的时间为40分钟,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则需要1小时。蛾复眼在转化过程中对光敏感性逐渐增加,刚完成暗适应后的1小时内,对光极其敏感,趋光行为特别活跃。经过长期暗适应的蛾一般产生避光反应。 松毛虫蛾在一夜间有两次扑灯高潮,入夜后一小时内扑灯的第一次高峰是由于复眼在转化过程中对光产生敏感所引起的;第二次高峰主要是由于性信息素释放后使蛾产生性激动所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毛虫 复眼转化 上灯规律
下载PDF
中国长白山脉松毛虫害的网络建模与分析
15
作者 冯颖 刘晓 吕双十 《辽宁林业科技》 2017年第3期15-21,共7页
该文基于生态位法则和竞争排除原理提出了林木虫害的时空影响域网络模型,利用该模型构建了2009-2013年的长白山脉松毛虫害关系网络拓扑结构,并对该网络结构的无标度性、节点重要性、平均路径长度等结构特征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松毛... 该文基于生态位法则和竞争排除原理提出了林木虫害的时空影响域网络模型,利用该模型构建了2009-2013年的长白山脉松毛虫害关系网络拓扑结构,并对该网络结构的无标度性、节点重要性、平均路径长度等结构特征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松毛虫虫害的发生因周围发生地区的松毛虫扩散直接导致的可能性不大,松毛虫网络节点连通性不好,网络比较疏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毛虫 网络科学 时空影响域
下载PDF
东北地区落叶松毛虫灾害气象风险区划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郭安红 王纯枝 +2 位作者 李轩 张玉书 张旭东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4-28,共5页
利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松毛虫发生情况与气象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选出≥10℃积温正距平、夏季气温正距平和日最高气温≥30℃天数正距平、冬季气温正距平以及3-10月降水量负距平与松毛虫大发生有较好的相关性。其次,基于东北地区7... 利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松毛虫发生情况与气象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选出≥10℃积温正距平、夏季气温正距平和日最高气温≥30℃天数正距平、冬季气温正距平以及3-10月降水量负距平与松毛虫大发生有较好的相关性。其次,基于东北地区76个气象站,利用上述关键气象因子作为利于东北地区松毛虫大发生的气象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71-2010年40年东北地区年≥10℃积温、夏季和冬季气温均呈明显增加趋势,3-10月降水呈微弱的降低趋势,也就是说40年来东北地区气候变化趋向于利于松毛虫灾害发生。另外,对东北地区1971-2010年上述关键气象因子单因子利于松毛虫灾害发生的历史风险以及综合气象因子利于松毛虫灾害发生的历史风险进行分析,得出东北地区松毛虫灾害气象风险区划分布,结果表明吉林省中部、黑龙江大小兴安岭、牡丹江半山区的南部和西部松毛虫灾害气象风险约为10年二、三遇;辽宁大部,吉林省东南部、黑龙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松毛虫灾害气象风险约为10年三至四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毛虫 灾害 关键气象因子 气象风险区划 东北地区
下载PDF
4种杀虫剂对马尾松毛虫的作用及毒力 被引量:2
17
作者 朱鹏飞 赵善欢 《浙江林学院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3期276-280,共5页
本研究选用印楝素、川楝素、灭幼脲Ⅲ号和溴氰菊酯等杀虫剂点滴处理马尾松毛虫幼虫和卵。印楝素、灭幼脲Ⅲ号、溴氰菊酯的触杀LD_(50)分别为2.5990,1.7500和0.0012μg/头。印楝素、灭幼脲Ⅲ号和川楝素均能... 本研究选用印楝素、川楝素、灭幼脲Ⅲ号和溴氰菊酯等杀虫剂点滴处理马尾松毛虫幼虫和卵。印楝素、灭幼脲Ⅲ号、溴氰菊酯的触杀LD_(50)分别为2.5990,1.7500和0.0012μg/头。印楝素、灭幼脲Ⅲ号和川楝素均能抑制试虫生长发育,在4.0μg/头剂量下,总抑制率分别为80.0%,70.0%和47.5%。印楝素和灭幼脲Ⅲ号还表现杀卵作用活性,200mg/kg印楝素处理1,4和7日龄卵其校正死亡率在76.6%以上;200mg/kg灭幼脲Ⅲ号则可达90.0%以上。试验中还观察记录了试虫受药后的症状反应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毛虫 杀虫剂 毒力测定
下载PDF
利用环境因子预测落叶松毛虫发生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显胜 李桂珍 《价值工程》 2010年第4期81-81,共1页
松毛虫种群数量的消长变化与其内在遗传特性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环境因子也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为准确掌握松毛虫种群基数,做好预测预报,用气象等环境因子与松毛虫发生量的关系,应用距平符号法进行松毛虫动态预测,收到良好... 松毛虫种群数量的消长变化与其内在遗传特性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环境因子也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为准确掌握松毛虫种群基数,做好预测预报,用气象等环境因子与松毛虫发生量的关系,应用距平符号法进行松毛虫动态预测,收到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因子 松毛虫 种群基数 预测预报
下载PDF
对危害松树幼林的桃蛀螟观察初报 被引量:2
19
作者 宋建英 吴盛福 黄邦侃 《华东昆虫学报》 1992年第2期53-55,共3页
桃蛀螟 Dichocrocis punctiferails Guenée 原为重要的农业果树害虫,近年来在福建省的部分县市对刚植下的松树幼林危害严重.经观察,该虫在南平、建宁一年发生4-5代,以4龄幼虫在被害松梢虫苞内越冬,翌年春,越冬后的幼虫仍能取食为害... 桃蛀螟 Dichocrocis punctiferails Guenée 原为重要的农业果树害虫,近年来在福建省的部分县市对刚植下的松树幼林危害严重.经观察,该虫在南平、建宁一年发生4-5代,以4龄幼虫在被害松梢虫苞内越冬,翌年春,越冬后的幼虫仍能取食为害.可采用白僵菌粉剂.95%晶体敌百虫3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400倍液,喷布防治,效果可达94.1%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树 幼林 桃蛀螟 越冬 初报 幼虫 晶体敌百虫 取食 白僵菌 福建
下载PDF
刍议湘潭县松梢螟的发生与防治 被引量:1
20
作者 欧阳湉 颜学武 《湖南林业科技》 2012年第4期87-88,97,共3页
本文分析了湘潭县近几年来发生松梢螟危害的主要原因,并结合近几年对松梢螟的综合治理实践,提出了"越冬代剪梢防治、越冬代灯光诱杀成虫、1~2代初龄幼虫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综合治理措施。
关键词 松梢螟 发生原因 治理措施 湘潭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