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魏平城时代平城地区墓葬文化的来源 被引量:13
1
作者 倪润安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6-34,共9页
北魏平城时代是拓拔鲜卑墓葬文化面貌发生巨大转变的时期,其原有的文化特质逐渐退居次要,日益广泛地吸收了其他部族或民族的文化因素。随着北方的逐步统一和各地区移民的迁入,平城地区越来越显示出多种文化因素集聚的现象。本文对这些... 北魏平城时代是拓拔鲜卑墓葬文化面貌发生巨大转变的时期,其原有的文化特质逐渐退居次要,日益广泛地吸收了其他部族或民族的文化因素。随着北方的逐步统一和各地区移民的迁入,平城地区越来越显示出多种文化因素集聚的现象。本文对这些文化来源的组成、作用及相互影响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平城时代晚期墓葬文化复归晋制的演变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平城时代 平城地区 墓葬文化 来源 复归晋制
下载PDF
北魏平城的水环境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孟万忠 王尚义 《晋阳学刊》 CSSCI 2013年第3期17-21,共5页
平城作为北魏的都城长达百年之久。对于处于干旱与半干旱过渡带地区水资源紧缺地区的都城,水是其命脉所在。应用历史地理学的视角来分析北魏平城的水环境问题,对于今天严重缺水的大同,在合理利用水资源,保障城市供水等方面,应该会有一... 平城作为北魏的都城长达百年之久。对于处于干旱与半干旱过渡带地区水资源紧缺地区的都城,水是其命脉所在。应用历史地理学的视角来分析北魏平城的水环境问题,对于今天严重缺水的大同,在合理利用水资源,保障城市供水等方面,应该会有一些历史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 北魏 平城
下载PDF
盖天保墓砖铭考 被引量:9
3
作者 殷宪 《晋阳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5-34,共10页
以大同城东南(平城东南八里)新出土的北魏盖天保墓志志文为据,对墓主人盖天保的籍里、官职、北魏平城的地理位置进行了考证。特别是从志文提供的新资料,"向定州大道东一百六十步,"对平城东南通向中山(今定州)的官道作了详细推... 以大同城东南(平城东南八里)新出土的北魏盖天保墓志志文为据,对墓主人盖天保的籍里、官职、北魏平城的地理位置进行了考证。特别是从志文提供的新资料,"向定州大道东一百六十步,"对平城东南通向中山(今定州)的官道作了详细推考,首次提出自平城直达定州进而南向中原的战略要道总称定州大道,而史书所载直道、莎泉道、灵丘道则是它的异名或分段修筑时使用的名称。从"墓中无棺木,西葙(厢)壁下作砖牀"的记述,对照同时期墓葬,特别是大同地区出土的诸多北魏官僚墓葬的形制,指出在北魏平城中后期,随着墓室的逐步扩大并向房室化、厅堂化发展,葬制也随之更多地再现着夙兴夜寐的现实生活。空旷的墓室替代了局促的棺椁,床榻、灰枕也给行将就木者以精神的慰藉。这种颇具生活意味的葬制可能与这一时期河西走廊以远的葬俗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平城 盖天保 墓葬 定州大道 葬制
下载PDF
北齐《张谟墓志》与北新城 被引量:3
4
作者 殷宪 《晋阳学刊》 CSSCI 2012年第2期11-19,共9页
2006年,大同地区民间发现了北齐《张谟墓志》拓本一帧。张谟系北齐武平五年(555)到任的北新城领民正,"武平六年十一月五日薨于新城治所,""七年三月十二日窆于新城之北岗。"循《张谟墓志》之迹,于大同市西南150公里... 2006年,大同地区民间发现了北齐《张谟墓志》拓本一帧。张谟系北齐武平五年(555)到任的北新城领民正,"武平六年十一月五日薨于新城治所,""七年三月十二日窆于新城之北岗。"循《张谟墓志》之迹,于大同市西南150公里的朔州市朔城区梵王寺村北500米发现了一处北魏、北齐古城,墙垣宛然。其西半为北魏城,又被里人指为皇城。皇城之西、之北多有古代墓葬,照壁山被称为皇陵者径40米,北岗复有称太子坟的新盗封土,二陵间尚有二较大坟冢,皆有盗洞。据《魏书》",立平齐郡于平城西北北新城……寻徙治京城西南二百余里旧阴馆之西。""后乃徙二城民望于下馆,朝廷置平齐郡,怀宁、归安二县以居之。"《北齐书.地形志》载:"朔州……延和二年置为镇,后改为怀朔,孝昌中改为州。后陷。"同书《高叡传》又载,天保"八年,征(高)叡赴邺,仍除北朔刺史,都督北燕、北蔚、北恒三州,及库推以西黄河以东长城诸镇诸军事"。于此可证,朔州市梵王寺村之古城,即北魏之平齐郡,北齐之北新城镇和北朔州。它还可能是代王拓跋猗卢南移的小平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齐 北新城 领民正 张谟 北魏 平齐郡 小平城
下载PDF
北魏平城宫城及其主要建筑遗迹考证 被引量:2
5
作者 段智钧 赵娜冬 吕学贞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44-49,105,共7页
在全面梳理北魏平城历史文献材料的基础上,分析现有考古发现,并参考汉代和明代的城址,对北魏都城平城(398年~495年)的宫城范围和宫城主要建筑遗迹进行考证。基本明确了平城宫城的边界情况,推证出宫城中一些主要建筑的位置关系和建造情... 在全面梳理北魏平城历史文献材料的基础上,分析现有考古发现,并参考汉代和明代的城址,对北魏都城平城(398年~495年)的宫城范围和宫城主要建筑遗迹进行考证。基本明确了平城宫城的边界情况,推证出宫城中一些主要建筑的位置关系和建造情况,并对有关疑点尝试加以解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平城 宫城
下载PDF
中古时期桑干河流域农牧环境的变迁——兼论北魏为何定都平城 被引量:3
6
作者 孙靖国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12年第3期22-32,共11页
汉末以来,桑干河(灅水)流域内的经济形态存在一定的差别:桑干河南,在不同时期保留或恢复了不同程度的农耕经济,北魏时期迁徙畿内的农耕居民多安置于此地;而在其北部,自汉末以来就完全畜牧和狩猎化,北魏时期更是迁徙了大批游牧、渔猎民... 汉末以来,桑干河(灅水)流域内的经济形态存在一定的差别:桑干河南,在不同时期保留或恢复了不同程度的农耕经济,北魏时期迁徙畿内的农耕居民多安置于此地;而在其北部,自汉末以来就完全畜牧和狩猎化,北魏时期更是迁徙了大批游牧、渔猎民族于此,并修建了规模宏大的苑囿,更适合作为牧民和猎手的"国人"居住。所以在北魏时期,形成了"灅北地瘠"的经济格局。在代北地区的众多城市中,平城位于阴山以北拓跋鲜卑故地进入桑干河流域的三条主要陉道中居中者,地处灅北的国人聚居区,便于沟通草原游牧社会与中原农耕区域,控制整个桑干河流域乃至华北地区,所以自猗卢时代即开始经营,最终定都于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桑干河 农牧环境 平城
下载PDF
中国汉代边城人居格局及其规划设计方法初探以汉平城县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高元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8-105,共8页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研究基本以都城为纲,地方城市研究薄弱。秦汉大一统,实行郡县制,地方城市兴起,军事边防带动了边疆地区的人居建设,晁错就边城建设提出规划设计理念,因此,研究汉代边城的规划方法具有典型性。本文以汉平城县为研究对象...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研究基本以都城为纲,地方城市研究薄弱。秦汉大一统,实行郡县制,地方城市兴起,军事边防带动了边疆地区的人居建设,晁错就边城建设提出规划设计理念,因此,研究汉代边城的规划方法具有典型性。本文以汉平城县为研究对象,从城乡规划学的角度展开综合研究,在历史学、文献学、考古学等多学科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考古等资料考证人居关键点,分析人居格局及其特征,提炼规划设计方法。这对丰富古代规划史中地方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推进北魏平城复原与规划设计等相关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边城 平城县 北魏平城 规划设计方法 规划史
下载PDF
北魏平城京畿行政区划的演变 被引量:5
8
作者 马志强 张焯 《洛阳大学学报》 2003年第1期84-89,共6页
北魏平城京畿区域范围,由于史志失载,需要进一步旁推侧考。北魏建都平城,置平城县令;在京城及其周围,因袭西晋封猗卢的代国,也就是前秦的代郡,仍名代郡,置代尹;以代郡及其周围地区为司州,或称京畿,置司隶校尉或司州刺史。考诸史传;北魏... 北魏平城京畿区域范围,由于史志失载,需要进一步旁推侧考。北魏建都平城,置平城县令;在京城及其周围,因袭西晋封猗卢的代国,也就是前秦的代郡,仍名代郡,置代尹;以代郡及其周围地区为司州,或称京畿,置司隶校尉或司州刺史。考诸史传;北魏前期京畿的地理范围为:北阻阴山、东跨太行、南逾恒山、西沿黄河到达河套。太武以后,“西、北、东南大面积回缩,定型为北邻六镇,东阻太行,南逾恒山(今原平以北),西傍黄河、朔州(治今托克托)。孝文帝太和十年重建司州时,新司州范围缩小至今大同市、朔州市及内蒙古集宁市南部地区。迁洛后,恒州领辖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平城 京畿行政区划 地理范围 演变过程 《魏书》
下载PDF
论北魏后太和时代的宗室婚媾与士族化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军 《古代文明(中英文)》 CSSCI 2023年第1期112-121,M0006,共11页
宗室成员是北魏统治集团的最上层,实现士族化乃其立足中原的关键,婚媾在此方面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择偶标准的设定反映了上层阶级的内部关系和演变格局。汉化改革如火如荼的后太和时代,宗室厉行士族门第婚原则,对姻戚的家世背景提出... 宗室成员是北魏统治集团的最上层,实现士族化乃其立足中原的关键,婚媾在此方面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择偶标准的设定反映了上层阶级的内部关系和演变格局。汉化改革如火如荼的后太和时代,宗室厉行士族门第婚原则,对姻戚的家世背景提出严格要求。史志所见之帝王贵胄固定与世资一至三品的高门联姻,彰显其在新的阀阅秩序中的身份定位。与前太和时代宗室婚俗相比,北魏朝廷对代人垂青一如既往,但中原士族的上升势头亦很显著,表明宗室已被传统士族社会正式接纳,双方基于种族、文化的隔阂烟消云散。宗室婚姻蕴含的贵族主义流品法则,旨在以统一的阀阅秩序整合代人集团内外的胡汉各股势力,从而推进汉化进程,实现拓跋王朝的长治久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后太和时代 宗室 门阀士族 门第婚 士族化
下载PDF
胡汉杂糅还是民族融合?——论北魏平城早期规划
10
作者 高元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9-48,共10页
北魏平城是首个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建立政权的文化产物,由于早期民族文化异质性和都城地理区位过渡性,早期立国阶段的平城规划建设尚处于探索时期,既要继承秦汉以来中原都城规划思想“模邺、雒、长安之制”以示正统,又要保留自己的民... 北魏平城是首个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建立政权的文化产物,由于早期民族文化异质性和都城地理区位过渡性,早期立国阶段的平城规划建设尚处于探索时期,既要继承秦汉以来中原都城规划思想“模邺、雒、长安之制”以示正统,又要保留自己的民族特性和礼俗,呈现出“胡汉杂糅”的空间表象。但回归到北魏立国之初的政权建立、文化制度建构和经济生产方式确立的历史过程中,会发现平城的都城空间形态和规划思想是北魏国家和制度确立的空间投射,不是简单的胡汉杂糅,而是民族融合的产物,在民族融合作用下,都城规划建设在自然山水利用、礼制空间组织和社会治理等多方面探索创新。平城早期的空间形态具有游牧到农耕文化发展和汉唐都城演变的过渡性,对后期孝文帝时期平城的空间形态和迁都后北魏洛阳的规划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进而影响隋唐长安和后世都城。因此,研究北魏平城早期的都城形态,对阐释空间-文化耦合机制、揭示北魏文明建构、诠释都城演变脉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早期 平城 规划史 民族融合 古都
下载PDF
北魏平城营建规划设计研究评述与展望
11
作者 高元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39-743,共5页
北魏平城作为第一个由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自建的都城,在都城链条中承前启后,是后世多民族都城规划的范本,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北魏平城营建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历史文献有限并较为零散地记载了平城的营建活动;考古发现及“二... 北魏平城作为第一个由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自建的都城,在都城链条中承前启后,是后世多民族都城规划的范本,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北魏平城营建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历史文献有限并较为零散地记载了平城的营建活动;考古发现及“二重证据法”为平城格局奠定了重要基础;多学科围绕空间复原中的宫城位置、宫郭形制、城市边界、规模及规划理念等展开研究.但由于受制于研究材料的限制、研究范式的桎梏和学科间的壁垒,北魏平城是古都研究的薄弱一环.未来平城规划研究要立足其民族文化融合和规划史上过渡的典型特征展开,展开多学科综合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平城 古都规划设计 研究综述
下载PDF
北魏平城政权动态的财政平衡
12
作者 史卫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52-55,共4页
本文主要分析平城政权的财政是如何实现自身的平衡的。认为其主要方法是"以支定收",是"支"的对象绕开国家财政部门,自己直接去解决。着重分析了军费和官俸两项最重要的国家财政支出项目是如何通过自我消化来完成平... 本文主要分析平城政权的财政是如何实现自身的平衡的。认为其主要方法是"以支定收",是"支"的对象绕开国家财政部门,自己直接去解决。着重分析了军费和官俸两项最重要的国家财政支出项目是如何通过自我消化来完成平衡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财政制度 平城政权 官俸 军费
下载PDF
“一带一路”背景下古都大同的文化价值
13
作者 关秀丽 冯喜梅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71-74,共4页
大同是集古都、佛都、艺都、融合之都于一身的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是北魏时期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随着"一带一路"倡想的提出与实施,古都大同在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上焕发新的生机。
关键词 北魏平城 古都大同 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 人文价值
下载PDF
北魏平城墓志中北凉体异变文化交流考
14
作者 常晓君 史雅楠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69-75,共7页
北魏平城时期的艺术具备民族化、多元融合、雅俗杂糅的时代特征,墓志书法作为墓葬艺术中的重要部分亦展现出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书体总趋势是由隶向楷转变。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建立起很多草原民族政权,他们在书法艺术方面承袭汉晋遗... 北魏平城时期的艺术具备民族化、多元融合、雅俗杂糅的时代特征,墓志书法作为墓葬艺术中的重要部分亦展现出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书体总趋势是由隶向楷转变。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建立起很多草原民族政权,他们在书法艺术方面承袭汉晋遗风的同时汇入草原文明的特质,北凉体便诞生于民众书手之中。公元439年北魏灭北凉,北凉体进入北魏平城墓志的发展路径清晰可考,并且对后世产生了重要且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凉体 北魏平城 民族融合
下载PDF
北魏前期平城农业经济开发与发展状况
15
作者 刘美云 《史志学刊》 2022年第1期4-11,共8页
汉魏以来平城是农业欠发达地区,拓跋鲜卑进入平城后,对平城地区的农业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采取迁徙人口、劝课农桑、屯田等措施,使农业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成就明显。北魏对平城农业经济的开发持续了将近一个世纪,是拓跋鲜卑从游牧经济... 汉魏以来平城是农业欠发达地区,拓跋鲜卑进入平城后,对平城地区的农业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采取迁徙人口、劝课农桑、屯田等措施,使农业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成就明显。北魏对平城农业经济的开发持续了将近一个世纪,是拓跋鲜卑从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变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平城农业 开发 人口 土地 政策 发展
下载PDF
北魏平城时期民族融合法理蕴含的传承价值
16
作者 袁翠清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47-52,共6页
北魏平城时期民族融合蕴含的法理,是在游牧民族与汉族政权的文化碰撞和相互交融的特殊历史背景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它既是历史的产物,同时又推动着历史的进步。北魏平城时期民族融合蕴含的法理是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对少数民族与... 北魏平城时期民族融合蕴含的法理,是在游牧民族与汉族政权的文化碰撞和相互交融的特殊历史背景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它既是历史的产物,同时又推动着历史的进步。北魏平城时期民族融合蕴含的法理是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对少数民族与中原政权的整合和融合而形成的法理结晶,传承北魏平城时期民族融合蕴含法理不仅有助于培育我国国民的中国传统法理自信,还有助于发挥北魏平城时期民族融合蕴含法理的能动性,唤起我国国民的法治意识和自觉性,推动“依法治国”相关法律制度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平城时期 民族融合 法理 传承价值
下载PDF
文化认同视角下的北魏平城时期贵族佛道信仰变迁
17
作者 卜祥伟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30-33,81,共5页
平城时期是北魏少数民族政权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在社会变革的推动下,文化碰撞与融合共存。在信仰文化上,北魏政权改变了原始的自然崇拜状态,转而尊崇代表当时主流信仰文化的佛道,故信仰文化的认同加快了鲜卑族汉化的步伐。佛道间的根... 平城时期是北魏少数民族政权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在社会变革的推动下,文化碰撞与融合共存。在信仰文化上,北魏政权改变了原始的自然崇拜状态,转而尊崇代表当时主流信仰文化的佛道,故信仰文化的认同加快了鲜卑族汉化的步伐。佛道间的根源性差异、北魏上层的认同性取向等因素致使二者在北魏平城时期实现了历史性的变迁,使得佛道信仰文化发展更趋于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平城时期 少数民族 佛道信仰 文化认同
下载PDF
再论北魏“魂人”及其对应礼俗的存在——对顾春军先生驳“‘魂人’说”的反驳
18
作者 段锐超 段元秀 《社会科学论坛》 2021年第5期95-109,共15页
笔者曾推断"魂人"一词及其对应礼俗在北魏的存在,认为"魂人"是被用以象征死者神灵或作为死者灵魂依托的人,其对应的礼俗,延续于北魏初期的皇室与民间。顾春军先生对"‘魂人’说"所作驳论,存在逻辑悖谬、... 笔者曾推断"魂人"一词及其对应礼俗在北魏的存在,认为"魂人"是被用以象征死者神灵或作为死者灵魂依托的人,其对应的礼俗,延续于北魏初期的皇室与民间。顾春军先生对"‘魂人’说"所作驳论,存在逻辑悖谬、错解史实等问题,其结论不成立。两方北朝墓志中"神元皇帝魂人"与"昭成皇帝尸"的对应,使《魏书·高允传》关于"魂人"民俗的记述再不是孤证。而山西大同新出土的北魏残碑之上赫然出现的"魂人乘马车"字句,为"‘魂人’说"再添有力新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魂人”说 魂人 裴智英墓志 北魏平城残碑
下载PDF
西安市灞桥区江村北魏王氏家族墓地发掘简报 被引量:6
19
作者 黄可佳 辛龙 +5 位作者 宁琰 贠笑涛 谭琛 王毅 冯健 王艳朋 《文博》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20,113,共8页
2018年7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与北京联合大学在位于西安市灞桥区狄寨街道的江村发掘了39座墓葬、1座窑址。其中北魏墓葬10座,出土三块铭文砖,记载了墓葬年代与墓主人姓名。据推测,这应是北魏时期略阳郡阿阳县移民的王姓家族墓地。
关键词 北魏墓葬 永平四年 铭文砖
下载PDF
山西大同金港园墓地北魏颅骨特征 被引量:1
20
作者 樊欣 侯晓刚 +1 位作者 李树云 周亚威 《解剖学杂志》 CAS 2020年第4期327-335,共9页
目的:对金港园墓地北魏时期颅骨进行研究,为大同地区古代居民群体构成、居民体质特征及人类学等研究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选用7例完整北魏时期成年颅骨,按体质人类学测量方法测量,并进行形态学研究和种系纯度检验分析。将男性颅骨数据与... 目的:对金港园墓地北魏时期颅骨进行研究,为大同地区古代居民群体构成、居民体质特征及人类学等研究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选用7例完整北魏时期成年颅骨,按体质人类学测量方法测量,并进行形态学研究和种系纯度检验分析。将男性颅骨数据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进行比较,与古代对比组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金港园组颅骨标本具有简单颅顶缝、中等犬齿窝、鼻根处凹陷不明显、宽阔而扁平的面型、颧骨上颌骨下缘转角欠圆钝、较高鼻前窝型梨状孔下缘出现率,属于亚洲蒙古人种范畴。纯度检验系数显示金港园墓地北魏组所表现出的种系差异超出了较纯的种系类型,但应当同属于亚洲蒙古类型。主成分分析和均方根值的结果显示,金港园北魏组与水泊寺廉租房组、大同北魏组以及虒祁组最接近,与北亚类型各对比组距离较远。结论:金港园北魏组古代居民体质特征与大同原住民关系较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港园墓地 北魏平城 颅骨 群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