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thnic Views During the Wei,Jin,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Period
1
作者 白翠琴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995年第3期60-73,222,共15页
关键词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period In Ethnic Views During the wei Jin
原文传递
北魏平城时代平城地区墓葬文化的来源 被引量:13
2
作者 倪润安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6-34,共9页
北魏平城时代是拓拔鲜卑墓葬文化面貌发生巨大转变的时期,其原有的文化特质逐渐退居次要,日益广泛地吸收了其他部族或民族的文化因素。随着北方的逐步统一和各地区移民的迁入,平城地区越来越显示出多种文化因素集聚的现象。本文对这些... 北魏平城时代是拓拔鲜卑墓葬文化面貌发生巨大转变的时期,其原有的文化特质逐渐退居次要,日益广泛地吸收了其他部族或民族的文化因素。随着北方的逐步统一和各地区移民的迁入,平城地区越来越显示出多种文化因素集聚的现象。本文对这些文化来源的组成、作用及相互影响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平城时代晚期墓葬文化复归晋制的演变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平城时代 平城地区 墓葬文化 来源 复归晋制
下载PDF
北魏平城的水环境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孟万忠 王尚义 《晋阳学刊》 CSSCI 2013年第3期17-21,共5页
平城作为北魏的都城长达百年之久。对于处于干旱与半干旱过渡带地区水资源紧缺地区的都城,水是其命脉所在。应用历史地理学的视角来分析北魏平城的水环境问题,对于今天严重缺水的大同,在合理利用水资源,保障城市供水等方面,应该会有一... 平城作为北魏的都城长达百年之久。对于处于干旱与半干旱过渡带地区水资源紧缺地区的都城,水是其命脉所在。应用历史地理学的视角来分析北魏平城的水环境问题,对于今天严重缺水的大同,在合理利用水资源,保障城市供水等方面,应该会有一些历史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 北魏 平城
下载PDF
盖天保墓砖铭考 被引量:9
4
作者 殷宪 《晋阳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5-34,共10页
以大同城东南(平城东南八里)新出土的北魏盖天保墓志志文为据,对墓主人盖天保的籍里、官职、北魏平城的地理位置进行了考证。特别是从志文提供的新资料,"向定州大道东一百六十步,"对平城东南通向中山(今定州)的官道作了详细推... 以大同城东南(平城东南八里)新出土的北魏盖天保墓志志文为据,对墓主人盖天保的籍里、官职、北魏平城的地理位置进行了考证。特别是从志文提供的新资料,"向定州大道东一百六十步,"对平城东南通向中山(今定州)的官道作了详细推考,首次提出自平城直达定州进而南向中原的战略要道总称定州大道,而史书所载直道、莎泉道、灵丘道则是它的异名或分段修筑时使用的名称。从"墓中无棺木,西葙(厢)壁下作砖牀"的记述,对照同时期墓葬,特别是大同地区出土的诸多北魏官僚墓葬的形制,指出在北魏平城中后期,随着墓室的逐步扩大并向房室化、厅堂化发展,葬制也随之更多地再现着夙兴夜寐的现实生活。空旷的墓室替代了局促的棺椁,床榻、灰枕也给行将就木者以精神的慰藉。这种颇具生活意味的葬制可能与这一时期河西走廊以远的葬俗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平城 盖天保 墓葬 定州大道 葬制
下载PDF
东魏、北齐时期的“道”探讨 被引量:9
5
作者 张鹤泉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3-21,47,共10页
东魏、北齐时期,国家设置"道"作为大都督、临时行台和地方化的稳定行台的活动区域的规定。但是,随着东魏、北齐国家军事征讨制度的改变,逐渐取消了大都督和临时行台的设置。在这个过程中,"道"与地方化的稳定行台成... 东魏、北齐时期,国家设置"道"作为大都督、临时行台和地方化的稳定行台的活动区域的规定。但是,随着东魏、北齐国家军事征讨制度的改变,逐渐取消了大都督和临时行台的设置。在这个过程中,"道"与地方化的稳定行台成为固定的结合,因此,"道"成为地方化的稳定行台区的代称。这种"道",实际上,是东魏、北齐国家控制地方的重要军政区域,在对外实行军事防御以及保证国内统治秩序的稳定上,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魏 北齐时期 “道” 大都督 地方化的稳定行台
下载PDF
北齐《张谟墓志》与北新城 被引量:3
6
作者 殷宪 《晋阳学刊》 CSSCI 2012年第2期11-19,共9页
2006年,大同地区民间发现了北齐《张谟墓志》拓本一帧。张谟系北齐武平五年(555)到任的北新城领民正,"武平六年十一月五日薨于新城治所,""七年三月十二日窆于新城之北岗。"循《张谟墓志》之迹,于大同市西南150公里... 2006年,大同地区民间发现了北齐《张谟墓志》拓本一帧。张谟系北齐武平五年(555)到任的北新城领民正,"武平六年十一月五日薨于新城治所,""七年三月十二日窆于新城之北岗。"循《张谟墓志》之迹,于大同市西南150公里的朔州市朔城区梵王寺村北500米发现了一处北魏、北齐古城,墙垣宛然。其西半为北魏城,又被里人指为皇城。皇城之西、之北多有古代墓葬,照壁山被称为皇陵者径40米,北岗复有称太子坟的新盗封土,二陵间尚有二较大坟冢,皆有盗洞。据《魏书》",立平齐郡于平城西北北新城……寻徙治京城西南二百余里旧阴馆之西。""后乃徙二城民望于下馆,朝廷置平齐郡,怀宁、归安二县以居之。"《北齐书.地形志》载:"朔州……延和二年置为镇,后改为怀朔,孝昌中改为州。后陷。"同书《高叡传》又载,天保"八年,征(高)叡赴邺,仍除北朔刺史,都督北燕、北蔚、北恒三州,及库推以西黄河以东长城诸镇诸军事"。于此可证,朔州市梵王寺村之古城,即北魏之平齐郡,北齐之北新城镇和北朔州。它还可能是代王拓跋猗卢南移的小平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齐 北新城 领民正 张谟 北魏 平齐郡 小平城
下载PDF
北魏解散部落政策与领民酋长制之渊源新探 被引量:6
7
作者 牟发松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2,共12页
前秦攻灭代国后,通过"散其部落"之措置,解散了拓跋部族联合体。北魏道武帝的解散部落政策,实取法于前秦,亦即将所征服或来附的部族联合体分割成更小的部族单位,纳入到北魏国家的统治体制中,部落组织和原本世领部落的酋长对部... 前秦攻灭代国后,通过"散其部落"之措置,解散了拓跋部族联合体。北魏道武帝的解散部落政策,实取法于前秦,亦即将所征服或来附的部族联合体分割成更小的部族单位,纳入到北魏国家的统治体制中,部落组织和原本世领部落的酋长对部民的统治权仍得以保存。这种得到国家认可、授权的部落酋长,北魏名之为"领民酋长"。这种性质的领民酋长实亦见之于十六国,并为北魏所取法。从比较研究视角考察十六国时期的解散部落和领民酋长,有助于深入理解北魏解散部落政策和领民酋长制度的渊源及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十六国 解散部落 领民酋长 制度渊源
下载PDF
试论魏晋南北朝再婚问题 被引量:1
8
作者 薛瑞泽 张志红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32-136,共5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寡居女性有的受传统封建礼教的束缚和熏陶而不愿再婚 ,有的受先秦两汉以来寡妇再婚以及北朝少数民族婚姻开放风气的影响而再婚。由于受门阀等级内婚制约 ,再婚双方都较为重视对方门第。男姓再婚虽然在礼法方面有许多限制 ... 魏晋南北朝时期寡居女性有的受传统封建礼教的束缚和熏陶而不愿再婚 ,有的受先秦两汉以来寡妇再婚以及北朝少数民族婚姻开放风气的影响而再婚。由于受门阀等级内婚制约 ,再婚双方都较为重视对方门第。男姓再婚虽然在礼法方面有许多限制 ,但在实际生活中礼法限制则形同虚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寡妇 男性 再婚 婚姻制度
下载PDF
北魏平城宫城及其主要建筑遗迹考证 被引量:2
9
作者 段智钧 赵娜冬 吕学贞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44-49,105,共7页
在全面梳理北魏平城历史文献材料的基础上,分析现有考古发现,并参考汉代和明代的城址,对北魏都城平城(398年~495年)的宫城范围和宫城主要建筑遗迹进行考证。基本明确了平城宫城的边界情况,推证出宫城中一些主要建筑的位置关系和建造情... 在全面梳理北魏平城历史文献材料的基础上,分析现有考古发现,并参考汉代和明代的城址,对北魏都城平城(398年~495年)的宫城范围和宫城主要建筑遗迹进行考证。基本明确了平城宫城的边界情况,推证出宫城中一些主要建筑的位置关系和建造情况,并对有关疑点尝试加以解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平城 宫城
下载PDF
中古时期桑干河流域农牧环境的变迁——兼论北魏为何定都平城 被引量:3
10
作者 孙靖国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12年第3期22-32,共11页
汉末以来,桑干河(灅水)流域内的经济形态存在一定的差别:桑干河南,在不同时期保留或恢复了不同程度的农耕经济,北魏时期迁徙畿内的农耕居民多安置于此地;而在其北部,自汉末以来就完全畜牧和狩猎化,北魏时期更是迁徙了大批游牧、渔猎民... 汉末以来,桑干河(灅水)流域内的经济形态存在一定的差别:桑干河南,在不同时期保留或恢复了不同程度的农耕经济,北魏时期迁徙畿内的农耕居民多安置于此地;而在其北部,自汉末以来就完全畜牧和狩猎化,北魏时期更是迁徙了大批游牧、渔猎民族于此,并修建了规模宏大的苑囿,更适合作为牧民和猎手的"国人"居住。所以在北魏时期,形成了"灅北地瘠"的经济格局。在代北地区的众多城市中,平城位于阴山以北拓跋鲜卑故地进入桑干河流域的三条主要陉道中居中者,地处灅北的国人聚居区,便于沟通草原游牧社会与中原农耕区域,控制整个桑干河流域乃至华北地区,所以自猗卢时代即开始经营,最终定都于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桑干河 农牧环境 平城
下载PDF
中国汉代边城人居格局及其规划设计方法初探以汉平城县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高元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8-105,共8页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研究基本以都城为纲,地方城市研究薄弱。秦汉大一统,实行郡县制,地方城市兴起,军事边防带动了边疆地区的人居建设,晁错就边城建设提出规划设计理念,因此,研究汉代边城的规划方法具有典型性。本文以汉平城县为研究对象...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研究基本以都城为纲,地方城市研究薄弱。秦汉大一统,实行郡县制,地方城市兴起,军事边防带动了边疆地区的人居建设,晁错就边城建设提出规划设计理念,因此,研究汉代边城的规划方法具有典型性。本文以汉平城县为研究对象,从城乡规划学的角度展开综合研究,在历史学、文献学、考古学等多学科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考古等资料考证人居关键点,分析人居格局及其特征,提炼规划设计方法。这对丰富古代规划史中地方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推进北魏平城复原与规划设计等相关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边城 平城县 北魏平城 规划设计方法 规划史
下载PDF
北魏洛阳时代墓葬的发现与研究述评 被引量:7
12
作者 倪润安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3期45-49,共5页
"北魏洛阳时代"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反映北魏社会信息载体的已发掘的墓葬资料,多分布在豫、晋、蒙、冀、鲁、陕、甘地区。中外学者从其墓地制度、墓葬形制、墓葬图像、随葬品等方面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取... "北魏洛阳时代"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反映北魏社会信息载体的已发掘的墓葬资料,多分布在豫、晋、蒙、冀、鲁、陕、甘地区。中外学者从其墓地制度、墓葬形制、墓葬图像、随葬品等方面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为探索洛阳时代的历史原貌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但在一些主要问题的认识上,也还存在着视点相同、思考模式同一化等问题,变换视角,重视细节,应是未来研究中需要强化的着力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洛阳时代 墓葬考古 研究特点
下载PDF
北魏平城京畿行政区划的演变 被引量:5
13
作者 马志强 张焯 《洛阳大学学报》 2003年第1期84-89,共6页
北魏平城京畿区域范围,由于史志失载,需要进一步旁推侧考。北魏建都平城,置平城县令;在京城及其周围,因袭西晋封猗卢的代国,也就是前秦的代郡,仍名代郡,置代尹;以代郡及其周围地区为司州,或称京畿,置司隶校尉或司州刺史。考诸史传;北魏... 北魏平城京畿区域范围,由于史志失载,需要进一步旁推侧考。北魏建都平城,置平城县令;在京城及其周围,因袭西晋封猗卢的代国,也就是前秦的代郡,仍名代郡,置代尹;以代郡及其周围地区为司州,或称京畿,置司隶校尉或司州刺史。考诸史传;北魏前期京畿的地理范围为:北阻阴山、东跨太行、南逾恒山、西沿黄河到达河套。太武以后,“西、北、东南大面积回缩,定型为北邻六镇,东阻太行,南逾恒山(今原平以北),西傍黄河、朔州(治今托克托)。孝文帝太和十年重建司州时,新司州范围缩小至今大同市、朔州市及内蒙古集宁市南部地区。迁洛后,恒州领辖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平城 京畿行政区划 地理范围 演变过程 《魏书》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妇女的宗教信仰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承宗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91-97,共7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王朝频繁更替,世道混乱,战争不断,百姓生死无常,这就为人们从宗教中寻求精神寄托提供了丰富的土壤。魏晋南北朝妇女的宗教信仰,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佛教信仰、道教信仰与其他民间信仰同时并存,互相影响。民间信仰的女神... 魏晋南北朝时期王朝频繁更替,世道混乱,战争不断,百姓生死无常,这就为人们从宗教中寻求精神寄托提供了丰富的土壤。魏晋南北朝妇女的宗教信仰,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佛教信仰、道教信仰与其他民间信仰同时并存,互相影响。民间信仰的女神很多,主要有西王母、麻姑、紫姑、丁姑、广陵茶姥等。反映妇女信仰的行为方式也很多,主要有巫术、相术、占梦与祭祀等。广大妇女或因战争而失去丈夫子女,或因逃避战乱而失去家园生计,或因婚姻失意而遁入空门,或因被废、被迫、被俘而孤单无助等等。在这个尘世失意而寻求归宿的漫长过程中,妇女的宗教信仰亦汛滥四溢,多姿多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妇女 宗教信仰
下载PDF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女教书之考论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红 栾晓妹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116-124,共9页
女教书是中国古代针对女子的教材,反映男女有别的教育思想。先秦儒家经典就有零散的教训女子的规范条目,根据后世出土相关典籍文献,先秦亦有专门女教书。自汉代《列女传》《女诫》之后,女教书著书立论的意识更加明确,从存录和存目的女... 女教书是中国古代针对女子的教材,反映男女有别的教育思想。先秦儒家经典就有零散的教训女子的规范条目,根据后世出土相关典籍文献,先秦亦有专门女教书。自汉代《列女传》《女诫》之后,女教书著书立论的意识更加明确,从存录和存目的女教书中可以得到体现。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唐以前女教书大量亡佚,存世篇目极其有限,多见于正史存目。女教书的编撰本身就体现了社会对女性价值的重视和肯定,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价值观内涵的更替变化又映现于女教书,可以说,女教书的整理研究就是对特定历史条件下女性生存状态和社会地位的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魏晋南北朝 女教书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诗经》学主要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被引量:1
16
作者 郝桂敏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4-48,共5页
魏晋南北朝《诗经》学是经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今文三家《诗》衰微,《毛诗》一统天下,《诗经》的文学特性得到更多关注。魏晋与南北朝《诗》学又各具特色。魏晋《诗经》学存在郑学与王学之争,论争激烈;南朝... 魏晋南北朝《诗经》学是经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今文三家《诗》衰微,《毛诗》一统天下,《诗经》的文学特性得到更多关注。魏晋与南北朝《诗》学又各具特色。魏晋《诗经》学存在郑学与王学之争,论争激烈;南朝《诗经》学注重阐发义理,北朝《诗经》学注重名物训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诗经》学 发展阶段 特点
下载PDF
基于语料库的六朝与隋唐五代石刻楷书异体字比较调查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海燕 《泰山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99-103,共5页
六朝与隋唐五代时期的石刻楷书中存在着大量异体字,它们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采用基于语料库的方法,分别从异体字数量、异体字形、字位主形三个方面对"六朝石刻楷书语料库"与"隋唐五代石刻楷书语料库"中所... 六朝与隋唐五代时期的石刻楷书中存在着大量异体字,它们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采用基于语料库的方法,分别从异体字数量、异体字形、字位主形三个方面对"六朝石刻楷书语料库"与"隋唐五代石刻楷书语料库"中所贮存的异体字展开比较调查。调查表明:从数量上看,与六朝相比,隋唐五代石刻楷书的形体渐趋规范定型;楷化过程中,组成汉字的构件与笔画数量、汉字出现的频率、历史的传承与积淀是影响异体数量的共同因素。从字形上看,两段时期的异体字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传承性,同时,隋唐五代石刻楷书中也出现了一部分具有时代特征的变异形体,其代表即"武周新字"。从字位主形上看,简易、区别、表义性、系统性原则是汉字楷化过程中楷书异体的选择标准及优化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朝 隋唐五代 石刻楷书 异体字 字位主形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时期黔中文化的发展状况 被引量:1
18
作者 石恪 《安顺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8-10,共3页
黔中自古以来就远离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关于贵州地域中的黔中的确切记载开始于明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黔中被称为"南夷"之地,物质文化发展相对贫乏;黔中地区与中原交往时断时续,中央政权虽在此设郡守县令,但事实上的掌... 黔中自古以来就远离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关于贵州地域中的黔中的确切记载开始于明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黔中被称为"南夷"之地,物质文化发展相对贫乏;黔中地区与中原交往时断时续,中央政权虽在此设郡守县令,但事实上的掌权者是当地的土司、王侯;由于地理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使得该地区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黔中 文化现象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与隋唐盛世的形成 被引量:2
19
作者 马雪芹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124-128,共5页
从秦汉开始由于战争及其他原因 ,周边各少数民族即纷纷内徙 ,到魏晋南北朝形成高潮。这些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以后 ,积极接受汉文化的熏陶 ,学习和实践汉族人民的生活方式 ,同时 ,也将本民族的优秀成份融入到汉族源远流长的文化生活中去 ,... 从秦汉开始由于战争及其他原因 ,周边各少数民族即纷纷内徙 ,到魏晋南北朝形成高潮。这些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以后 ,积极接受汉文化的熏陶 ,学习和实践汉族人民的生活方式 ,同时 ,也将本民族的优秀成份融入到汉族源远流长的文化生活中去 ,在民族融合的进程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实践证明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 ,为隋唐盛世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民族融合 隋唐盛世
下载PDF
胡汉杂糅还是民族融合?——论北魏平城早期规划
20
作者 高元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9-48,共10页
北魏平城是首个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建立政权的文化产物,由于早期民族文化异质性和都城地理区位过渡性,早期立国阶段的平城规划建设尚处于探索时期,既要继承秦汉以来中原都城规划思想“模邺、雒、长安之制”以示正统,又要保留自己的民... 北魏平城是首个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建立政权的文化产物,由于早期民族文化异质性和都城地理区位过渡性,早期立国阶段的平城规划建设尚处于探索时期,既要继承秦汉以来中原都城规划思想“模邺、雒、长安之制”以示正统,又要保留自己的民族特性和礼俗,呈现出“胡汉杂糅”的空间表象。但回归到北魏立国之初的政权建立、文化制度建构和经济生产方式确立的历史过程中,会发现平城的都城空间形态和规划思想是北魏国家和制度确立的空间投射,不是简单的胡汉杂糅,而是民族融合的产物,在民族融合作用下,都城规划建设在自然山水利用、礼制空间组织和社会治理等多方面探索创新。平城早期的空间形态具有游牧到农耕文化发展和汉唐都城演变的过渡性,对后期孝文帝时期平城的空间形态和迁都后北魏洛阳的规划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进而影响隋唐长安和后世都城。因此,研究北魏平城早期的都城形态,对阐释空间-文化耦合机制、揭示北魏文明建构、诠释都城演变脉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早期 平城 规划史 民族融合 古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