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ravity erosion and lithology in Pisha sandstone in southern Inner Mongolia 被引量:5
1
作者 GUO Jiao SHI Ying-chun WU Li-jie 《Journal of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5年第1期45-58,共14页
Pisha sandstone is a soft rock found in the southern zone of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of Inner Mongolia. The presence of soft Pisha sandstone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coincides with large ... Pisha sandstone is a soft rock found in the southern zone of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of Inner Mongolia. The presence of soft Pisha sandstone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coincides with large areas of bedrock erosion in the river’s basin, with the average total erosion modulus as high as 44 570 t/(km^2·a). Such high levels of erosion are one of the main sources of coarse mud and sands in the Yellow River. Erosion by gravitational forces such as snow glide and landslip are the main erosion types in Pisha sandstone region. The gravity erosion modulus can be as high as 25 615 t/(km^2·a), accounting for 30.6% of the total average erosion. Our paper investigat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isha sandstone in rela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gravity erosion mechanisms. We conducted field investigations in Pisha sandstone region for original state rock sampling. Test results from analyses of the rock properties indicate that the mineral composition, structure and micro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Pisha sandstone determine its varying capacity to resist weathering. Degrees of weathering in slightly different lithological layers of Pisha sandstone lead to different erosion rates. In this way, erosion forces combined with the varying lithological strata in the rock aggravate gravitational erosion in Pisha sandst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sha sandstone Rock properties Erosion rate Gravity erosion MICRO-STRUCTURE
下载PDF
Effect of Pisha sandstone on water infiltration of different soils o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被引量:18
2
作者 MA Wenmei ZHANG Xingchang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6年第3期331-340,共10页
The infiltration of water into soil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that affect soil erosion and the eco-environment, especially in the Pisha sandstone area o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We studi... The infiltration of water into soil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that affect soil erosion and the eco-environment, especially in the Pisha sandstone area o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We studied the one-dimensional vertical infiltration of water in three experimental soils, created by mixing Pisha sandstone with sandy soil, irrigation-silted soil, and loessial soil, at mass ratios of 1:1, 1:2, 1:3, 1:4, and 1:5. Our objective was to compare water infiltration in the experimental soils an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Pisha sandstone on water infiltration. We assessed the effect by measuring soil bulk density(BD), porosity, cumulative infiltration, infiltration rate and 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K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isha sandstone decreased the infiltration rate and 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in the three experimental soils. Cumulative infiltration over time was well described by the Philip equation. Sandy soil mixed with the Pisha sandstone at a ratio of 1:3 had the best water-holding capacity. The results provided experimental evidence for the movement of soil water and a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reconstruction and reclamation of mining soils in the Pisha sandstone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sha sandstone soil structure 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water infiltration
下载PDF
Research on Pisha-sandstone's anti-erodibility based on grey multi-level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被引量:2
3
作者 LI Xiao-yuan YUE Gao-fan +1 位作者 SU Ran YU Juan 《Journal of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6年第2期103-109,共7页
After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for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like anti-erodibility chemical constitutes, mineral components and micro-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isha-sandstone, and by combining AHP and grey corre... After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for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like anti-erodibility chemical constitutes, mineral components and micro-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isha-sandstone, and by combining AHP and 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anti-erodibility quantitative comparison for 5 types of Pisha-sandstones in Ordos is made on the basis of the grey multi-layer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mode. The result shows that, from the anti-erodibility point of view, the order of those types is: Pink sandstone, celadon sandstone, purple sandstone, grey sandstone and commixed sandstone. For the evaluation process adopts a simple method, a direct, reasonable and practical result is given, which is also identical to the result of the field survey on soil and rock erosion problems. Consequently, the research on the Pisha-sandstone's anti-erodibility issue is turned from the qualitative description process to th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st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e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ULTI-LAYER RELATION Anti-erodibility pisha-sandstone
下载PDF
Erratum to: A new ecological control method for Pisha sandstone based on hydrophilic polyurethane
4
作者 LIANG Zhishui WU Zhiren +2 位作者 Mohammad NOORI YANG Caiqianm YAO Wenyi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7年第6期953-953,共1页
In this Erratum, we correct the family name of the first author that was spelled as “LINAG” in Journal of Arid Land and the correction is “LIANG”.
关键词 Erratum A new ecological control method pisha sandstone based hydrophilic polyurethane
下载PDF
砒砂岩坡面侵蚀产沙规律及多元回归估算模型研究
5
作者 梁止水 陈煜 +2 位作者 孙悦 高海鹰 吴智仁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17,共7页
[目的]揭示砒砂岩坡面侵蚀产沙规律并初步建立侵蚀产沙估测模型,为创新砒砂岩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新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依据18个工况的试验数据,定量研究了不同降雨强度、植被覆盖度和坡度3个因素对砒砂岩坡... [目的]揭示砒砂岩坡面侵蚀产沙规律并初步建立侵蚀产沙估测模型,为创新砒砂岩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新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依据18个工况的试验数据,定量研究了不同降雨强度、植被覆盖度和坡度3个因素对砒砂岩坡面降雨侵蚀产沙量的影响规律,并通过多元非线性回归方程建立了坡面侵蚀产沙预测模型。[结果](1)砒砂岩坡面产沙规律曲线均属于平缓型,每分钟产沙量随降雨历时呈现逐渐增大并直至稳定。(2)坡面产沙量受降雨强度的影响最为强烈,植被其次,坡度最小,且降雨强度对植被的减沙效益具有一定的影响,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低覆盖度的植被减沙效益降低。(3)产沙量同降雨强度呈幂函数关系,而同坡度和植被覆盖度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结论]通过多元非线性回归方程所建立的侵蚀产沙估算方程的拟合相关系数(R^(2))可达到0.980,可以有效反映坡面侵蚀产沙量与各个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具有较高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砒砂岩 模拟降雨 侵蚀产沙 多元非线性模型
下载PDF
砒砂岩区生态治理-生态衍生产业协同发展关键技术与模式
6
作者 姚文艺 王文彪 +2 位作者 申震洲 姚京威 杨才千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0,共10页
探索生态治理与生态衍生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技术与途径,是促进水土保持生态治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为此,以生态治理难度极大的黄河流域砒砂岩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经济学、生态产业技术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生态治理-生态衍生产业... 探索生态治理与生态衍生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技术与途径,是促进水土保持生态治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为此,以生态治理难度极大的黄河流域砒砂岩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经济学、生态产业技术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生态治理-生态衍生产业协同发展的基本原理和应遵循的原则,探索了生态治理与生态衍生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技术与模式,并开展了示范应用。1)生态治理-生态衍生产业协同发展的原理是行为互驱动、效应互补偿,应遵循的原则是“双律适应、适地适生、三方意愿”;2)鉴于砒砂岩覆土区、覆沙区、裸露区生态环境有明显差异,分别构建了小流域生态治理-生态衍生产业协同发展的综合治理措施体系和模式,以坡顶、坡面和沟道为水土保持措施配置的3个地貌单元,选择兼具水土保持功能和饲用、药用、食用等经济开发价值的作物进行生物措施配置,配合注浆固结、抗蚀促生、砒砂岩改性等新的工程技术措施进行生态治理;3)研发了物理-化学-生物综合改良砒砂岩土壤、砒砂岩复配风沙土+生物改良提质、灌草优化平茬及饲料加工、煤矸石改性资源化利用、高陡边坡抗蚀+控渗+植生固稳、生态果园建植等关键技术;4)基于砒砂岩覆沙区“土壤改良固沙+”(如土壤改良固沙+经济林种植、土壤改良固沙+梭梭草套种甘草等)生态治理模式的实践与示范,探索实施了“政府支持,科技支撑,企业产业化+公益性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的多元投资、多方参与、共同受益运行机制与模式。通过灌草平茬饲料加工、土壤改良、经济作物种植等产业化中试,以及矿区回填区生态恢复、小流域生态治理-生态衍生产业协同发展示范性实践,表明脆弱生态区治理中发展生态衍生产业具有广阔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生态治理 衍生产业 生态经济 协同发展 砒砂岩区 黄河流域
下载PDF
砒砂岩覆土区典型小流域土壤可蚀性K值空间变异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蒙雯洋 饶良懿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9,共10页
[目的]研究砒砂岩覆土区典型小流域土壤可蚀性的空间变异特征,为砒砂岩覆土区土壤侵蚀机理深入探究和土壤侵蚀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内蒙古准格尔旗砒砂岩覆土区二老虎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采集0—10 cm和10—20 cm土层共144份... [目的]研究砒砂岩覆土区典型小流域土壤可蚀性的空间变异特征,为砒砂岩覆土区土壤侵蚀机理深入探究和土壤侵蚀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内蒙古准格尔旗砒砂岩覆土区二老虎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采集0—10 cm和10—20 cm土层共144份土壤样品,基于EPIC模型估算土壤可蚀性K值,并利用GIS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土壤可蚀性K值空间变异特征。[结果](1)二老虎沟小流域土壤砂粒、粉粒、黏粒和有机碳均呈中等变异程度,除黏粒和有机碳为中等空间自相关性外,其他土壤属性均呈弱空间自相关性。(2)小流域土壤可蚀性K值介于0.018 7~0.047 6 t·hm^(2)·h/(hm^(2)·MJ·mm),0—10 cm和10—20 cm土层K值变异系数分别为15.5%和20.3%,属中等变异强度;0—10 cm土层K值主要受随机性因素影响,呈弱空间自相关性,而10—20 cm土层受随机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共同影响,为中等空间自相关性。(3) 3种克里格插值方法结果表明:小流域土壤可蚀性K值空间变异受海拔和坡度影响明显,其总体分布趋势为西部和东南部较高、中部及偏东部较低;普通克里格插值方法较适宜应用于砒砂岩覆土区小流域,其估算结果可较好地显示土壤可蚀性的整体和局部两方面的空间变异特征。(4)在垂直空间变异上,0—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可蚀性K值总体分布规律相似,但10—20 cm土层土壤可蚀性K值较0—10 cm土层空间变异更为明显。[结论]海拔和坡度对砒砂岩覆土区典型小流域土壤可蚀性K值空间变异影响明显,未来应优先对坡面和坡顶区域进行土壤侵蚀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可蚀性K值 EPIC模型 空间变异特征 砒砂岩覆土区 小流域
下载PDF
基于动态振荡剪切的砒砂岩浆体流变行为研究
8
作者 周琳 胡斐南 +2 位作者 许晨阳 杜伟 张亚楠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53,共9页
[目的]随着全球变暖及强降水极端事件频发,砒砂岩区滑塌泥流灾害可能将不断增加。为探明水-土互馈作用如何导致脆弱岩土松动变形进而发展为泥流,系统认识其演化过程的关键科学问题。[方法]以4种典型砒砂岩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变学方法,开... [目的]随着全球变暖及强降水极端事件频发,砒砂岩区滑塌泥流灾害可能将不断增加。为探明水-土互馈作用如何导致脆弱岩土松动变形进而发展为泥流,系统认识其演化过程的关键科学问题。[方法]以4种典型砒砂岩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变学方法,开展动态振荡剪切下砒砂岩浆体的流变特性研究,探索砒砂岩浆体的液化过程及流变特性。[结果](1)随着剪切应变增加,4种砒砂岩浆体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减小,表现出应变变稀特点。(2)在含水率较低(w<50%)的样品中,紫、棕色砒砂岩浆体与红、白色砒砂岩浆体相比,线性黏弹区的应力和应变更大。在含水率较高(w≥50%)的样品中,红、白色砒砂岩浆体与紫、棕色砒砂岩浆体相比,流动点的应力和应变更大。(3)随含水率增加,4种砒砂岩浆体的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降低,线性黏弹区的应力和应变降低。[结论]细颗粒物质可增加浆体在线性黏弹区的抗剪强度和弹性,但细颗粒浆体受含水率影响较大,水分加入后,浆体结构破坏、抵抗变形的能力立即减弱,同时,更容易发生相态转变。粗颗粒的存在使浆体非线性黏弹区弹性主导的范围增大,阻碍浆体的相态转变。该研究结果为砒砂岩区泥流灾害的认识和防治提供一定的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振荡剪切 泥流 线性黏弹区 流动点 砒砂岩
下载PDF
MICP固化松散砒砂岩抗水蚀机理研究
9
作者 邵新航 李晓丽 +2 位作者 王海军 刘迅滔 冯焯钧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61-270,共10页
[目的]探究MICP固化松散砒砂岩效果,为减少砒砂岩区水土流失提供解决方案与理论依据。[方法]从宏观尺度(贯入强度、降雨侵蚀等)探究菌液浓度和固化频次对MICP固化砒砂岩对力学性能及其抗水蚀性能的影响,并在微观尺度(X射线衍射、扫描电... [目的]探究MICP固化松散砒砂岩效果,为减少砒砂岩区水土流失提供解决方案与理论依据。[方法]从宏观尺度(贯入强度、降雨侵蚀等)探究菌液浓度和固化频次对MICP固化砒砂岩对力学性能及其抗水蚀性能的影响,并在微观尺度(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热分析)解释了砒砂岩固化土的抗水蚀机理。[结果]相同固化次数下菌液浓度(OD_(600))为0.8时固化效果最好,其强度相较其他浓度可提升20%~50%;在最佳菌液浓度0.8时,固化频次为5次时砒砂岩即可获得很好的强度以及抗水蚀性,总雨蚀损失量可降至固化前的10%。菌液浓度0.8时碳酸钙含量生成最多,且多为菱形块状的方解石相,分布更加密集,随着固化次数的增加,胶结及填充效果更好。[结论]细菌及其胞外聚合物(EPS)在MICP中作为成核位点,参与碳酸钙的定位以及生长,并提高了碳酸钙的稳定性;EPS与碳酸钙以及砒砂岩中的矿物形成分子间氢键,增强了碳酸钙的胶结性能,且进一步提高了砒砂岩的强度以及抗水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散砒砂岩 表层固化 MICP 抗水蚀性
下载PDF
植被格局对砒砂岩坡地降雨侵蚀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婧 李龙 +3 位作者 张鹏 张尚轩 朱志卓 弥宏卓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934-3947,共14页
为进一步研究砒砂岩区不同雨型下植被格局对坡面土壤侵蚀特征的影响,基于野外径流小区原位观测试验与景观生态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坡面的植被斑块格局指数与产流产沙之间的相关关系,阐明植被格局对砒砂岩坡地降雨侵蚀的影... 为进一步研究砒砂岩区不同雨型下植被格局对坡面土壤侵蚀特征的影响,基于野外径流小区原位观测试验与景观生态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坡面的植被斑块格局指数与产流产沙之间的相关关系,阐明植被格局对砒砂岩坡地降雨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1)该地区降雨可划分为3类,根据各植被坡面产流产沙能力,得出降雨侵蚀力表现为:雨型II(长历时、大雨量、大雨强)>雨型III(短历时、小雨量、中雨强)>雨型I(中历时、中雨量、小雨强)。降雨量和最大30min雨强与产流产沙量呈显著或极显著关系,相关系数0.695以上,是预测该区域水土流失的主要降雨因子。(2)各坡面水土保持能力与降雨类型有关,不同雨型下3种植被坡面减流减沙率分别达0.42%、20.8%以上,不同植被格局坡面减沙效益优于减流效益,3种植被坡面的减流能力为:雨型I>雨型III>雨型II。(3)3种植被坡面的径流泥沙模数由小到大依次为:均匀分布<聚集分布<随机分布,对比区域多年平均径流泥沙模数,3种植被坡面能够减少侵蚀达21.33%以上。(4)景观形状指数和分离度指数是影响坡面产流产沙的主要格局因子,相关系数分别达0.884和0.825以上。产流、产沙量与坡面植被斑块分离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景观形状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坡面产流量(Y_1)与斑块分离度(SPLIT)和景观形状指数(LSI)的关系式为Y_1=8.247SPLIT-6.605LSI+38.928,R~2=0.905。以上结果表明植被斑块间的分离度越小,形状越复杂,坡面阻力增大,抗侵蚀能力越强。研究成果可为生态恢复过程中植被斑块格局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砒砂岩区 植被斑块 格局指数 产流产沙
下载PDF
碱激发煤矸石粉对砒砂岩水泥复合土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
11
作者 李大虎 李晓丽 +1 位作者 王重阳 赵晓泽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18-825,850,共9页
为了降低砒砂岩区严重的水土流失,促进松散砒砂岩的有效利用,同时提高废弃煤矸石的利用率.借助X衍射、扫描电镜、热重和压汞等试验方法,从固化产物构成、微观形貌、孔隙结构演变等微观层面,揭示碱激发及煤矸石粉替代率对砒砂岩水泥复合... 为了降低砒砂岩区严重的水土流失,促进松散砒砂岩的有效利用,同时提高废弃煤矸石的利用率.借助X衍射、扫描电镜、热重和压汞等试验方法,从固化产物构成、微观形貌、孔隙结构演变等微观层面,揭示碱激发及煤矸石粉替代率对砒砂岩水泥复合土力学强度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碱的加入使得砒砂岩中的蒙脱石和煤矸石粉发生溶蚀,促进N-A-S-H和C-A-S-H凝胶的产生,使其强度增大;随着煤矸石粉替代量的增加和水泥掺量的相对降低,Ca含量降低,C-A-S-H凝胶含量下降,且N-A-S-H凝胶逐渐向无胶结性的钙(钠)菱沸石转化,导致其强度逐渐下降.当碱当量为4%,煤矸石粉替代率为7%时,煤矸石粉-砒砂岩水泥复合土孔隙率为29.20%,小孔占比为46.48%.且7 d强度可满足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底基层1.0~3.0 MPa的要求,该研究可为煤矸石粉-砒砂岩水泥复合土在道路铺设和渠道衬砌等应用中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砒砂岩 复合土 煤矸石粉 碱激发 微观机理
下载PDF
基于UAV-SfM方法的黄土高原砒砂岩区侵蚀监测算法比较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益麟 李朋飞 +4 位作者 李豆 胡晋飞 白晓 严露 丹杨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1-100,共10页
[目的]为比较地形变化监测算法在黄土高原砒砂岩区的适用性。[方法]以皇甫川流域特拉沟一支沟为研究对象,采用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获取2022年7月至2023年3月影像,结合SfM技术生成三维点云数据,比较分析[digital elevation model of diffe... [目的]为比较地形变化监测算法在黄土高原砒砂岩区的适用性。[方法]以皇甫川流域特拉沟一支沟为研究对象,采用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获取2022年7月至2023年3月影像,结合SfM技术生成三维点云数据,比较分析[digital elevation model of difference(DoD)、cloud to cloud(C2C)、cloud to mesh(C2M)、multiscale model to model cloud comparison(M3C2)]等4种算法的侵蚀产沙监测精度,并分析点云密度变化对各方法精度的影响。[结果](1)4种常用算法在空间上都能监测到大幅度地表变化。其中,以M3C2算法的结果最优,线性拟合结果最好(R^(2)=0.953,p<0.01),且综合误差最小(MAE=0.0161 m,MRE=3.37%,RMSE=0.0194 m),C2M算法其次,DoD算法再次,而C2C算法结果最差。(2)通过比较,DoD算法仅适用于平坦区域的快速检测,坡度陡峭的区域监测侵蚀沉积量存在高估的现象。(3)M3C2和C2C算法对点云密度变化敏感,而C2M和DoD受点云密度变化影响较小。[结论]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砒砂岩地区基于UAV-SfM的侵蚀产沙监测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FM 地形变化监测算法 点云密度 侵蚀监测 黄土高原 砒砂岩地区
下载PDF
砒砂岩区坡面产流产沙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
13
作者 马郡粒 杨振奇 +3 位作者 郭建英 张铁钢 王普 马培渊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6-143,共8页
[目的]研究坡面产流产沙过程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于砒砂岩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十大孔兑罕台川流域的合同沟小流域为研究区,选取该区2016—2021年降雨产流产沙监测数据,应用聚类分析、双因素方差分析等,... [目的]研究坡面产流产沙过程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于砒砂岩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十大孔兑罕台川流域的合同沟小流域为研究区,选取该区2016—2021年降雨产流产沙监测数据,应用聚类分析、双因素方差分析等,开展连续性动态监测研究,进而揭示砒砂岩区坡面产流产沙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时空动态变化关系。[结果](1)次降雨按历时、雨强和雨量可分为3类,包括A类(历时短、雨量集中、高强度),B类(雨量较多、历时较短、中强度),C类(历时长、小雨强、雨量分散),C类导致水土流失能力最弱;(2)A,B类降雨产流产沙,排列顺序为乔木林地<灌草地<人工草地<天然草地<农作物地<裸地;C类降雨产流,排列顺序为乔木林地<天然草地<灌草地<人工草地<农作物地<裸地,产沙,排列顺序为人工草地<乔木林地<天然草地<灌草地<农作物地<裸地,且相同土地利用方式径流深和土壤流失量排序为C<B<A;(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径流深或土壤流失量对雨型响应的坡度效应略有差异,主要存在于裸地、农作物地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结论]砒砂岩区坡面水土流失的治理和生态恢复,应考虑雨型和坡度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产生的复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砒砂岩区 坡面产流产沙 土地利用方式
下载PDF
内蒙古准格尔旗下侏罗统延安组砒砂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风化、物源的指示
14
作者 范淑花 秦富仓 +1 位作者 车志晖 盛艳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6-204,214,共10页
[目的]研究砒砂岩的风化程度和物源特征,为砒砂岩的深入研究及岩土侵蚀防治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内蒙古准格尔旗下侏罗统延安组砒砂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及试验研究,利用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方法对砒砂... [目的]研究砒砂岩的风化程度和物源特征,为砒砂岩的深入研究及岩土侵蚀防治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内蒙古准格尔旗下侏罗统延安组砒砂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及试验研究,利用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方法对砒砂岩化学蚀变指数(CIA)、斜长石蚀变指数(PIA)、轻重稀土元素比(LREE/HREE)及相关微量、稀土元素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1)准格尔旗下侏罗统延安组砒砂岩以SiO_(2)和Al_(2)O_(3)为主,大部分主量元素含量低于平均上地壳标准化值(UCC);地球化学分类图显示砒砂岩主要为页岩、亚长石砂岩和岩屑砂岩;砒砂岩CIA值为64.95~86.57,平均值为77.46。这与研究区周边的中三叠统二马营组特征较为一致,反映经历共同的岩石风化历史。(2)砒砂岩中粉砂岩和泥岩中各微量元素含量均高于砂岩,其中Ba含量最高,Zr次之;砒砂岩形成古温度为10.67~22.78℃,平均17.68℃,PIA值为70.48~97.13,平均值为89.76。(3)砒砂岩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UCC一致,整体呈现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弱负铕异常(δEu)特征;粉砂岩和泥岩总稀土(∑REE)、轻重稀土比(LREE/HREE)、(La/Yb)_(N)值均高于砂岩。这种分异主要是由于表生作用中岩石风化溶出的主要微量元素大多被黏土矿物吸附或水力分选所致。[结论]内蒙古准格尔旗下侏罗统延安组砒砂岩为成分成熟度、分选程度较低的陆源碎屑沉积岩,源区经历了中等—强烈的化学风化;砒砂岩形成时为干旱—半湿润的古气候条件;砒砂岩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结合主、微量元素判别图指示延安组砒砂岩来自鄂尔多斯盆地北部阴山—大青山地区的海西—印支期花岗岩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砒砂岩 地球化学 风化程度 物源 下侏罗统延安组 准格尔旗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黄河流域砒砂岩区土壤保持功能演化及驱动机制
15
作者 盛艳 秦富仓 +2 位作者 刘林甫 安丽 李娟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4-152,共9页
研究区域土壤保持功能变化及环境驱动因子作用机制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可为水土保持决策提供参考。借助InVEST模型对近20 a间黄河流域砒砂岩区生态系统的土壤保持功能变化进行分析,利用地理探测器中的因子探测器和交... 研究区域土壤保持功能变化及环境驱动因子作用机制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可为水土保持决策提供参考。借助InVEST模型对近20 a间黄河流域砒砂岩区生态系统的土壤保持功能变化进行分析,利用地理探测器中的因子探测器和交互探测器分析该区土壤保持功能的主导因子和两两交互作用对土壤保持的影响。结果表明:1)砒砂岩区土壤侵蚀在2000-2020年呈现改善趋势,且主要以微度侵蚀为主,研究期间平均侵蚀模数为922.44 t·km^(-2)·a^(-1);2)土壤保持功能空间分布上与侵蚀状况基本一致,呈“西北低,东南高”的分布趋势,研究区土壤保持变化情况主要以未变化为主,土壤保持功能下降区和增强区分别占总面积的2.47%、3.62%;3)植被覆盖度对砒砂岩区土壤保持功能起着绝对主导作用,且“强强”双因子交互作用更有助于提高土壤保持功能,植被覆盖度∩降水的解释力最强,为45.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土壤侵蚀 土壤保持功能 地理探测器 砒砂岩区
下载PDF
砒砂岩水泥基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16
作者 董伟 郭珉均 《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63-166,171,共5页
砒砂岩是黄河泥沙主要来源之一,对环境危害巨大,治理砒砂岩迫在眉睫。近年来对砒砂岩工程建筑材料的应用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缺乏相关综述。对砒砂岩的形成及特性,砒砂岩对水泥基本特性的影响,砒砂岩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力学特性、耐... 砒砂岩是黄河泥沙主要来源之一,对环境危害巨大,治理砒砂岩迫在眉睫。近年来对砒砂岩工程建筑材料的应用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缺乏相关综述。对砒砂岩的形成及特性,砒砂岩对水泥基本特性的影响,砒砂岩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力学特性、耐久性等进行了综述。对近年来砒砂岩及砒砂岩水泥基复合材料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可为砒砂岩的治理及改性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砒砂岩 水泥基复合材料 力学特性 耐久性
下载PDF
砒砂岩填料路用性能及路基结构设计建议
17
作者 翟晓蕾 张宝龙 +1 位作者 胡仪喣 雷晓彬 《内蒙古公路与运输》 2024年第2期6-10,19,共6页
砒砂岩的成岩程度低、自身胶结差且胶结物大多为黏土矿物,遇水迅速溃散,工程性质特殊。在砒砂岩原岩的基本物理力学和崩解试验基础上,考虑最大粒径的差异,试验研究了砒砂岩填料的压实特性和加州承载比CBR的变化特性,并提出典型的砒砂岩... 砒砂岩的成岩程度低、自身胶结差且胶结物大多为黏土矿物,遇水迅速溃散,工程性质特殊。在砒砂岩原岩的基本物理力学和崩解试验基础上,考虑最大粒径的差异,试验研究了砒砂岩填料的压实特性和加州承载比CBR的变化特性,并提出典型的砒砂岩填料路基结构,分析了砒砂岩作为高速公路路基填料的可行性。研究发现:干燥状态下,砒砂岩原岩强度较高,但水稳定性较差,遇水崩解较快;最大粒径d_(max)=2 mm的砒砂岩路基填料的最大干密度为2.02 g/cm^(3),最佳含水率为14.30%;CBR值为20.89%;填料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率均随最大粒径的增大呈现明显的减小趋势,砒砂岩填料的CBR值随细颗粒的增多呈现增大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采用隔离封闭的砒砂岩路基总体设计思路,拟定了两种砒砂岩路基合理结构形式。研究成果可为砒砂岩地区公路路基修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砒砂岩 路基填料 击实特性 路用性能 路基结构
下载PDF
黄河砒砂岩区生态治理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姚文艺 申震洲 +3 位作者 姚京威 杨才千 李晓龙 李长明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2,共12页
砒砂岩区是黄河流域生态最脆弱、复合侵蚀最严重的粗泥沙集中来源的核心区,为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确立的生态保护重大目标,迫切需要创新砒砂岩区生态治理关键技术。针对砒砂岩区生态退化和复合侵蚀的治理问题,通... 砒砂岩区是黄河流域生态最脆弱、复合侵蚀最严重的粗泥沙集中来源的核心区,为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确立的生态保护重大目标,迫切需要创新砒砂岩区生态治理关键技术。针对砒砂岩区生态退化和复合侵蚀的治理问题,通过典型抽样调查、遥感解译统计、室内水化与力学试验、野外原位观测与示范验证等多种方法,重点研发了砒砂岩区生态治理若干关键技术。介绍了砒砂岩区块体状重力侵蚀治理、砒砂岩改性材料谷坊建造、砒砂岩煤矸石改性利用、砒砂岩质地土壤改良提质、生态综合治理模式等的关键技术原理与内容,以及这些技术的示范应用效果;展望了砒砂岩区生态治理理论与技术研究的发展方向,为砒砂岩区生态治理提供科技支撑,并推进脆弱生态区治理技术的深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重建 重力侵蚀 土壤改良 生态治理 砒砂岩区
下载PDF
气候、地表覆被变化对砒砂岩区风蚀时空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杜睿哲 李文栋 +3 位作者 高文浩 付金霞 齐雁冰 李志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1-40,共10页
[目的]揭示气候、地表覆被变化对黄土高原北部砒砂岩区风蚀时空变化的影响,阐明砒砂岩区风蚀减弱的主控因素,进而为研究区风蚀综合治理提供科技支撑。[方法]基于修正WEQ(Wind Erosion Equation)风蚀模型和研究区1980—2017年日气象数据,... [目的]揭示气候、地表覆被变化对黄土高原北部砒砂岩区风蚀时空变化的影响,阐明砒砂岩区风蚀减弱的主控因素,进而为研究区风蚀综合治理提供科技支撑。[方法]基于修正WEQ(Wind Erosion Equation)风蚀模型和研究区1980—2017年日气象数据,1990年、1995年、2005年、2015年4期Landsat遥感影像和土地利用图,30 m分辨率DEM数据及土壤数据,利用GIS和RS技术分析了砒砂岩区1980s,1990s,2000s,2010—2017年风蚀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基于像元尺度剖析风蚀气象因子(W)、植被覆盖度(VC)和土地利用变化对风蚀时空变化的影响。[结果]随着年代推移,风蚀气象因子先降低后升高并超过初始值、植被覆盖度持续升高并趋于平稳,土地利用中草地和耕地变化明显。4个时期的平均风蚀模数分别为4187 t/(km^(2)·a),599 t/(km^(2)·a),724 t/(km^(2)·a)和870 t/(km^(2)·a),风蚀呈先明显减弱后局部地区略有增强的趋势,其中,1990s风蚀在全境急剧减弱,2000s—2010s在西北、东南及北部局部地区侵蚀加重;强烈以上侵蚀区集中于西北、东南边缘及南部河沟地区。4个时期,风蚀模数与W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0.248~0.678),W值增大会加剧风蚀波动增强;风蚀与VC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0.556~-0.490),低植被覆盖区易出现风蚀波动增强;草地、耕地是风蚀主要发生区,2000s—2010s草地区风蚀增幅较大,1990s后林地风蚀强度最小。覆土砒砂岩区风蚀对VC最为敏感,而覆沙砒砂岩区和裸露砒砂岩区则对W较敏感。VC和W对风蚀减弱贡献率之和在覆土区、覆沙区和裸露砒砂岩区分别为54%,72%,83%,其他因素对这3个区减蚀的贡献率分别为46%,28%和17%。[结论]VC和W对砒砂岩区风蚀减弱贡献率较大,植被覆盖度的提升对减蚀影响深远,未来应继续加强植被与工程措施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砒砂岩区 风蚀 修正WEQ模型 时空变化 影响贡献 弹性系数
下载PDF
砒砂岩风化速率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高文浩 付金霞 +3 位作者 张宝利 吴娟 杨玉春 杨香云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5-128,共4页
为揭示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砒砂岩的风化速率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在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境内的二老虎沟小流域选取红色和灰白色砒砂岩原岩试样(试块)各3个,采取完全裸露、防雨、防风防雨3种处理方式,对各试样形态变化及风化剥蚀量进行了近... 为揭示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砒砂岩的风化速率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在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境内的二老虎沟小流域选取红色和灰白色砒砂岩原岩试样(试块)各3个,采取完全裸露、防雨、防风防雨3种处理方式,对各试样形态变化及风化剥蚀量进行了近3 a的持续观测,按风化剥蚀量占试样初始质量的比例计算风化速率,并分析砒砂岩风化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贡献率,结果表明:在完全裸露的自然状态下,灰白色砒砂岩风化速率大于红色砒砂岩风化速率,二者的年均风化速率分别为32.61%、21.88%;降水、风力、冻融对灰白色砒砂岩风化的贡献率分别为80.96%、10.24%、8.80%,对红色砒砂岩风化的贡献率分别为88.53%、4.89%、6.58%,降水对砒砂岩风化速率的影响显著大于风力和冻融的;降水、风力、冻融3种风化营力交替作用或叠加作用加速了砒砂岩的风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砒砂岩 风化速率 风化营力 降水 风力 冻融 贡献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