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闽江福州段湿地草本植物叶片与细根功能性状对水盐梯度的响应 被引量:1
1
作者 王秋雪 彭书婷 +3 位作者 甘婉怡 彭正东 徐琪 黄柳菁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4-465,共12页
叶片和细根是植物获取资源最重要的器官,探究叶片、细根功能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环境梯度变化的响应,有利于揭示植物对资源的利用情况以及对环境变化适应的生态策略。本文以湿地草本植物为研究对象,闽江流域福州段4个典型湿地为研... 叶片和细根是植物获取资源最重要的器官,探究叶片、细根功能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环境梯度变化的响应,有利于揭示植物对资源的利用情况以及对环境变化适应的生态策略。本文以湿地草本植物为研究对象,闽江流域福州段4个典型湿地为研究区域,设置了3条垂直于河道的调查样带,108个样方,选取7个叶功能性状以及5个细根功能性状指标,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冗余分析等方法分析湿地草本植物叶片与细根功能性状对水盐梯度的响应。结果显示:(1)叶形指数和根组织密度变异系数最大;(2)叶厚、叶干物质含量、根体积、比根长随着水盐条件的增加而增加,比叶面积和根组织密度则随着水盐条件的增加而减小,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的影响更为关键;(3)比叶面积与叶面积、叶厚等呈极显著负相关;叶组织密度和叶干物质含量均与比根长、比根面积均呈极显著正相关;(4)地上和地下部分的功能性状在不同的水盐梯度下,一部分成对性状会呈现协同一致的趋势。研究结果说明,湿地草本植物对于水盐条件变化的适应能够通过叶、细根功能性状的相互调节而实现,具有较强的性状可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植物 叶片 细根 功能性状 水盐梯度
下载PDF
芦苇叶片、细根功能性状对水盐环境的响应——以闽江流域福州段为例
2
作者 王秋雪 彭书婷 +4 位作者 甘婉怡 彭正东 徐琪 王洁 黄柳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8338-8348,共11页
湿地植物通过调节自身叶片、细根功能性状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通过对植物叶片、细根性状间的相互关系及变异趋势的研究,能够有效了解植物地上、地下部分对环境的响应机制、对资源的利用情况以及植物生存策略的变化。本文以闽江流域... 湿地植物通过调节自身叶片、细根功能性状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通过对植物叶片、细根性状间的相互关系及变异趋势的研究,能够有效了解植物地上、地下部分对环境的响应机制、对资源的利用情况以及植物生存策略的变化。本文以闽江流域福州段4个典型湿地为研究区域,以优势种芦苇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水盐环境下芦苇8个叶性状及7个细根性状(形态性状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及其相关性,并探讨芦苇为应对不同水盐环境变化的生存策略。结果表明:芦苇叶片、细根功能性状对土壤含水量的响应较土壤含盐量更强烈。部分叶片、细根性状呈现显著相关;同时随着土壤含水量、含盐量的增加,芦苇地上、地下部分N含量之间和C:N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而C含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体现芦苇对不同水盐环境的适应性。本研究中芦苇的叶片性状并不能反映其生存策略;在土壤含水量、含盐量高的环境下,细根采取“获取型”策略,整株的生存策略也偏向于“快速投资-收益型”;而在土壤含水量、含盐量低的环境下,细根与整株的生存策略则倾向于缓慢投资的一侧。综上体现了不同水盐环境下芦苇地上、地下部分的关联性以及种内变异表现出不同的生态策略,揭示了湿地植物在异质生境下独特的调节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功能性状 生态策略 叶片 细根 湿地
下载PDF
基于线阵CCD植物微根系图像监测分析系统 被引量:7
3
作者 刘九庆 汤晓华 +2 位作者 陈健 谢永华 蒋云飞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21-124,共4页
开发基于线阵CCD植物活体微根系图像监测分析系统,消除面阵CCD图像桶形畸变,实现微根系生长无损原形监测。环形微根系扫描结合纵向深度位移,系统实现微根管内微根系全景图像扫描。通过基于分形理论的计算机微根系图像处理系统完成所采... 开发基于线阵CCD植物活体微根系图像监测分析系统,消除面阵CCD图像桶形畸变,实现微根系生长无损原形监测。环形微根系扫描结合纵向深度位移,系统实现微根管内微根系全景图像扫描。通过基于分形理论的计算机微根系图像处理系统完成所采集图像的分析,系统可自动完成基于像敏单元的定量化获取微根系生长关键特性值及其生长动态特性计算。本系统可应用于农林行业苗木培养、作物生长模型研究等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阵CCD 植物微根系 图像监测 微根系分布密度 动态特性
下载PDF
刺槐和侧柏人工林有效根系密度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74
4
作者 王进鑫 王迪海 刘广全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3期2208-2214,共7页
通过分层分段挖掘法 ,对 13龄刺槐、侧柏人工林 ,根区有效根长密度和根重密度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尽管刺槐根系分布深度是侧柏的 2倍多 ,但平均有效根长密度只有侧柏的 4 4 .5 % .在垂直方向上 ,两树种有效根系主要分布在 ... 通过分层分段挖掘法 ,对 13龄刺槐、侧柏人工林 ,根区有效根长密度和根重密度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尽管刺槐根系分布深度是侧柏的 2倍多 ,但平均有效根长密度只有侧柏的 4 4 .5 % .在垂直方向上 ,两树种有效根系主要分布在 0~ 6 0 cm土层内 ,然而最大有效根长密度却均位于距地表 0~ 30 cm以内 .其中 ,刺槐 0~30 cm区域内有效根长占总有效根长的 5 1.5 8% ,侧柏占 5 8.38% ;刺槐有效根干重占总有效根干重的 6 3.0 1% ,侧柏占 71.0 9% ;两树种根系密度分布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呈指数形式递减 .在水平方向上 ,刺槐有效根系密度呈二次抛物线型分布、最大有效根长或根密度以距树干 30~ 90 cm处最大 ;侧柏有效根系密度则随着距主干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非线性参数拟合分析表明 ,采用 RD=EXP A+BX +CZ 函数模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细根 根系密度 空间分布 刺槐 侧柏
下载PDF
几种水陆交错带植物对湖滨带底质的稳固作用 被引量:5
5
作者 姚程 胡小贞 +2 位作者 耿荣妹 薛彦君 成小英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5-115,共11页
为了研究几种常见水陆交错带植物对底质稳固性的影响,选取太湖贡湖湾水陆交错带内的双穗雀稗(Paspalum distichum)、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香菇草(Hydrocotyle vulgaris)、黄花水龙(Ludwigia peploides)和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 为了研究几种常见水陆交错带植物对底质稳固性的影响,选取太湖贡湖湾水陆交错带内的双穗雀稗(Paspalum distichum)、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香菇草(Hydrocotyle vulgaris)、黄花水龙(Ludwigia peploides)和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5种水生/湿生植物植物,并利用长江下游常见沙壤土和湖滨带新生底质两种土壤,开展了5种植物对底质稳固作用的室内研究.结果表明底质孔隙度减少、细小粒径(<50μm)增加有利于底质稳固,改善上覆水指标,减少扰动给上覆水所带来的悬浮颗粒物.直径≤1 mm的须根量、须根长度和须根面积与底质孔隙度和粒径分布增益值之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双穗雀稗、李氏禾、香菇草的根系参数与增益值之间存在斜率为0.006~1.727的线性正相关关系;黄花水龙、黄菖蒲植物根系参数与增益值之间则存在斜率为-0.091^-0.011的线性负相关关系.黄菖蒲与黄花水龙的根长密度分别为11.495和9.475 cm/cm^3,根表面积密度分别为0.368和0.294 cm^2/cm^3,根重密度分别为1.844和0.944 mg/cm^3,两种植物对底质孔隙度的增益值分别为15%和9%,对底质粒径分布的增益值分别为92%和47%;双穗雀稗、李氏禾、香菇草的根长密度分别为1.057、7.368和0.651 cm/cm^3,根表面积密度分别为0.033、0.228和0.022 cm^2/cm^3,根重密度分别为0.678、2.537和0.160 mg/cm^3,3种植物根系参数对底质孔隙度的增益值分别为6%、36%和1%,3种植物根系参数对底质粒径分布的增益值分别为16%、17%和-13%.5种植物通过根系提高底质的稳定性,减少底质在水力扰动下悬浮物质以及营养盐的释放,从效能上表现为李氏禾>双穗雀稗>黄菖蒲>黄花水龙>香菇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须根 底质稳固性 底质粒径分布 底质孔隙度 根系参数
下载PDF
苏北杨树人工林细根生产力与周转 被引量:7
6
作者 王良桂 朱强根 +2 位作者 张焕朝 王意锟 杨丽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6-80,共5页
采用连续钻取土芯法对苏北两种模式(网格模式PW、网格台田模式PT)下4年生杨树(Populus deltoides cv. 35.)人工林细根(≤5 mm)进行研究,并采用不同估算方法对细根年净生产量、死亡量、分解量和周转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细根现存... 采用连续钻取土芯法对苏北两种模式(网格模式PW、网格台田模式PT)下4年生杨树(Populus deltoides cv. 35.)人工林细根(≤5 mm)进行研究,并采用不同估算方法对细根年净生产量、死亡量、分解量和周转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细根现存生物量为1.26~1.86 t/hm^2。PW和PT两种模式下,细根年净生产量、死亡量、分解量和周转率分别为2.24 t/hm^2、2.34 t/hm^2、1.88 t/hm^2、1.43次/a和1.43 t/hm^2、1.29 t/hm^2、1.37 t/hm^2、1.31次/a,与决策矩阵法相比,采用最大最小值法平均低估了19%的细根年净生产量、68%的年死亡量、89%的年分解量和23%的周转率;土壤养分和季节水分动态是PW和PT模式细根生产量和周转率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细根 栽培模式 年净生产量 细根周转率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植物叶片与细根功能性状关系及其变化 被引量:94
7
作者 施宇 温仲明 龚时慧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6805-6814,共10页
通过植物叶片功能性状(比叶面积、叶组织密度、叶氮含量)和细根功能性状(比根长、根组织密度、根氮含量)间的相互关系,分析植物对环境的适应途径;然后根据性状间的差异进行了层次聚类,将物种划分为3大功能型,并分析了不同功能型对环境... 通过植物叶片功能性状(比叶面积、叶组织密度、叶氮含量)和细根功能性状(比根长、根组织密度、根氮含量)间的相互关系,分析植物对环境的适应途径;然后根据性状间的差异进行了层次聚类,将物种划分为3大功能型,并分析了不同功能型对环境的适应策略。结果表明:黄土丘陵区延河流域149种植物的叶氮含量与比叶面积和根氮含量正相关、与叶组织密度负相关,比根长与根组织密度负相关,除了根氮含量,其余根性状与叶性状不相关。此外,功能性状间关系变化和适应策略在不同功能型之间也存在差异。功能型1的植物具有最强的耐旱力和防御力;功能型3的植物具有最强的养分维持能力用以对抗营养贫瘠的环境;功能型2的植物居中,生长速率最高,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分布最广;根据C-S-R理论,功能型1和3属于"胁迫忍耐型"策略(S策略),功能型2则属于"竞争型"(C)和"干扰型"(R)策略的综合。研究结果为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规划及物种配置等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功能型 适应策略 叶性状 根性状 延河流域
下载PDF
渭北主要造林树种细根生长及分布与土壤密度关系 被引量:26
8
作者 赵忠 李鹏 +1 位作者 薛文鹏 郭生武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0-55,共6页
采用野外样地调查和盆栽试验的方法 ,研究了土壤密度对渭北主要造林树种细根生长及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 0~ 10 0cm的深度内 ,不论是阴坡还是阳坡 ,油松林地的土壤密度均表现出随土层的加深逐渐增大的趋势 ;刺槐林地的土壤密... 采用野外样地调查和盆栽试验的方法 ,研究了土壤密度对渭北主要造林树种细根生长及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 0~ 10 0cm的深度内 ,不论是阴坡还是阳坡 ,油松林地的土壤密度均表现出随土层的加深逐渐增大的趋势 ;刺槐林地的土壤密度大于油松林地 ,且各土层间的差异不大。油松林地各土层土壤密度与不同径级根系长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盆栽基质密度对不同树种苗木根系的生长和发育的影响虽各异 ,但在基质密度和孔隙度适中的条件下均生长良好 ,生物量达到最大。盆栽基质的密度对刺槐和油松根系的生长和发育的影响最显著 ;侧柏和山杏的细根生长发育受土壤密度的影响较小 ,其根系生物量在不同密度的基质中没有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北黄土高原 人工造林 细根生长 分布 土壤密度
下载PDF
中国温带和亚热带8个树种叶和吸收根协同分解 被引量:1
9
作者 范萍萍 吕美蓉 +2 位作者 李雪莹 石小梅 吕婧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395-2404,共10页
叶和细根(<2mm)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分解主体,二者是否协同分解,将极大影响所属植物在生态系统碳(C)循环中的物种效应。已有研究显示,叶和细根的分解关系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认为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细根内部具有高度的异质性,导致叶和细... 叶和细根(<2mm)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分解主体,二者是否协同分解,将极大影响所属植物在生态系统碳(C)循环中的物种效应。已有研究显示,叶和细根的分解关系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认为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细根内部具有高度的异质性,导致叶和细根在功能上不相似。为此,使用末梢1级根和细根根枝作为研究对象,它们在功能上同叶类似,称为吸收根。通过分解包法,分别在黑龙江帽儿山和广东鹤山,研究了2个阔叶树种和2个针叶树种(共8个树种)的叶和吸收根持续2a多的分解。结果发现,分解速率k(a^(-1),负指数模型)在8个树种整体分析时具有正相关关系(P<0.05),在相同气候带或植物生活型水平上是否相关,受叶的分解环境及吸收根类型的影响;N剩余量整体上并不相关,亚热带树种的叶和细根根枝的N剩余量在分解1a后高度显著正相关,温带树种的叶和1级根的N剩余量在分解2a后显著高度正相关。本研究中,根-叶分解过程是否受控于相同或相关的凋落物性质是决定根-叶分解是否相关的重要原因,其中分解速率与酸溶组分正相关、与酸不溶组分负相关。比较已有研究,总结发现,根-叶分解关系受物种影响较大,暗示气候变化导致物种组成的改变将极大影响地上-地下关系,也因此影响生态系统C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带 细根 凋落物性质 分解 植物经济学谱
下载PDF
植物—土壤反馈影响植物生长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罗文泊 王雪 《环境生态学》 2022年第9期25-31,共7页
植物—土壤反馈会通过影响植物个体的生长,改变植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对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系统生产力,甚至结构与功能等均产生深远影响,在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正确理解植物—土壤反馈及其影响... 植物—土壤反馈会通过影响植物个体的生长,改变植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对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系统生产力,甚至结构与功能等均产生深远影响,在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正确理解植物—土壤反馈及其影响植物生长机制对准确预测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非常必要。通过简要概述植物—土壤反馈概念及含义,从个体和群落水平分别介绍了植物—土壤反馈的主要研究方法,并以植物根系为核心,从细根特征、根系分泌物以及植物根系与土壤微生物耦合作用等方面,对植物—土壤反馈影响植物生长的机理进行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展望。研究认为植物应对环境因素变化进行细根特征调整,而引起的根系分泌物变化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间的耦合研究,将是该领域今后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土壤反馈 细根特征 根系分泌物 土壤微生物
下载PDF
高寒沙区几种典型固沙植物细根生物量及周转速率比较 被引量:5
11
作者 冯莉莉 贾志清 +5 位作者 刘涛 李清雪 张友焱 石坤 何凌仙子 杨凯悦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0-125,130,共7页
利用钻土芯法获取了6—8月不同固沙植物的细根,并确定其生物量分布。采用极差法和矩阵法计算了不同固沙植物的细根周转速率。结果表明:不同固沙植物的细根生物量主要分布在0—40cm的深度。在沙丘上,不同固沙植物细根周转速率的相对顺序... 利用钻土芯法获取了6—8月不同固沙植物的细根,并确定其生物量分布。采用极差法和矩阵法计算了不同固沙植物的细根周转速率。结果表明:不同固沙植物的细根生物量主要分布在0—40cm的深度。在沙丘上,不同固沙植物细根周转速率的相对顺序为: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混交林>沙蒿>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中间锦鸡儿(Caragana intermedia)混交林>中间锦鸡儿,从结果来看低矮的沙蒿相对于高大的柠条锦鸡儿或者中间锦鸡儿具有较高的细根周转速率。在丘间地上,不同固沙植物细根周转速率的相对顺序为:沙柳(Salix psammophila)>小穗柳(Salix microstachya)>乌柳(Salix cheilophila)混交林>小叶杨(Populus simonii)混交林>乌柳>小叶杨,从结果来看沙柳的细根周转速率明显大于其他几种固沙植物,而高大的乔木小叶杨具有较低的细根周转速率。无论是在沙丘还是丘间地上,混交林的细根周转速率都要大于纯林。高寒沙区典型固沙植物的细根生物量及周转速率研究为该区域植被细根的养分循环、碳平衡等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沙植物 细根生物量 细根周转速率 钻土芯法 高寒沙区
下载PDF
海岸草本植物细根、叶片功能性状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4
12
作者 周友秀 杨桂梅 +3 位作者 秦子博 杨钰华 江燕东 黄柳菁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975-1985,共11页
植物根、叶是对环境敏感性最高的器官,探究根叶功能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有助于揭示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状况及其对环境的适生策略。为探讨沿海植物的适应策略,该文以平潭岛砂质海岸草本植物为研究对象,由海及陆设置了... 植物根、叶是对环境敏感性最高的器官,探究根叶功能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有助于揭示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状况及其对环境的适生策略。为探讨沿海植物的适应策略,该文以平潭岛砂质海岸草本植物为研究对象,由海及陆设置了3个距离梯度,选取6个叶功能性状和5个细根功能性状指标,分析海岸植物叶片与细根功能性状及其对土壤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1)根、叶功能性状变异系数幅度在潮间带最小,在距高海潮线30~60 m的梯度上最大。单叶面积、叶磷含量、根平均直径、根组织密度、根磷含量随着由海到陆的距离增加呈上升趋势;叶干物质含量、叶组织密度、比根长、比根面积呈下降趋势。(2)植物通过性状组合,在生长与防御间进行资源分配的权衡,表现在叶性状间、根性状间以及根-叶性状间具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在地上-地下对应性状中,叶厚与根平均直径、叶磷含量与根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比叶面积与比根面积、比根长,叶组织密度与根组织密度均未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3)土壤因子对海岸植物功能性状变化的解释度为52.05%,其中土壤含盐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土壤含水量、电导率、pH值。总体而言,在恶劣的海岸环境下,由海向陆土壤含盐量、电导率、含水量及pH值逐渐下降,整体为低磷高盐碱,植物表现为不同的生存策略:距海近的植物采取“叶片资源保守型、根系资源获取型”策略;距海远的植物则采取“叶片资源获取型、根系资源保守型”。该研究结果为海岸草本植物对环境梯度变化的响应机制和适应性提供了一定参考价值,同时也利于通过分析土壤等环境特性按梯度筛选栽种适宜的物种,促进海岸植物的恢复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植物 叶片 细根 功能性状 土壤因子 生态策略
下载PDF
不同密度毛白杨人工林细根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2
13
作者 鲜李虹 刘勇 +3 位作者 常笑超 王凯 宋协海 王洋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48-58,共11页
【目的】研究不同密度配置下的毛白杨人工林在造林4年后根系的空间分布特征,旨在探究不同密度配置是否对毛白杨根系分布存在影响,为毛白杨合理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种造林密度(2 m×3 m和3 m×4 m)的5年生毛白杨人... 【目的】研究不同密度配置下的毛白杨人工林在造林4年后根系的空间分布特征,旨在探究不同密度配置是否对毛白杨根系分布存在影响,为毛白杨合理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种造林密度(2 m×3 m和3 m×4 m)的5年生毛白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根钻法,在水平方向30、60、90、120、150 cm处,垂直方向20、40、60、80 cm处依次取样,每株共取得20个根系样品,共选取18株标准木,获得360个样品。对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根重密度等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1)造林初期密度对树木的树高存在显著影响,胸径影响不显著。2)不同造林密度会对毛白杨人工林细根空间分布特征产生显著影响。株行距为2 m×3 m的细根生物量、细根根重密度均显著高于3 m×4 m密度配置;而比根长、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则以3 m×4 m密度配置下更优。3)水平方向上,2 m×3 m密度条件下,距树干水平距离0~30 cm处细根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他水平距离,且0~30 cm细根生物量显著高于3 m×4 m。2 m×3 m密度下比根长、比表面积均随水平距离增加而增加,以120~150 cm处最大,而3 m×4 m密度下比根长各水平距离间均无显著差异。4)垂直方向上,两种密度下生物量、根重密度均呈现随着垂直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的趋势,且均以0~20 cm深度处最大。5)3 m×4 m密度下根长密度表层显著高于其余深度土层,而2 m×3 m密度下60~80 cm根长密度分配比例(27.30%)接近0~20 cm处(27.25%),表层及深层均有较大细根分配比例。2 m×3 m较高密度40~80 cm根长密度占整株的53.64%,高于3 m×4 m较低密度40~80 cm的45.62%。【结论】不同密度配置显著影响毛白杨细根的空间分布,2 m×3 m较高密度配置会导致毛白杨根长密度分配比例下沉,即密度带来的竞争关系导致植物细根的向下伸长,吸收更深层次的土壤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白杨 造林密度 细根空间分布 细根生物量 比根长
下载PDF
疏叶骆驼刺与花花柴互作对氮素固定和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郭平林 刘波 +3 位作者 张志浩 荆瑞雪 张波 曾凡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6632-6643,共12页
植物种间的相互关系通过相关微生物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来实现。豆科与非豆科植物的互作是研究植物种间关系的理想模型,但是对其互作关系中氮素固定和微生态过程尚不明确。以塔南荒漠优势植物疏叶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 Shap.)(豆科)... 植物种间的相互关系通过相关微生物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来实现。豆科与非豆科植物的互作是研究植物种间关系的理想模型,但是对其互作关系中氮素固定和微生态过程尚不明确。以塔南荒漠优势植物疏叶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 Shap.)(豆科)和花花柴(Karelinia caspia(Pall.) Less)(菊科)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在不同生境(自然和小区)下两者互作对氮素固定和根际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自然和小区两种生存环境下疏叶骆驼刺与花花柴都有氮素转移特征,并且这种转移特征在自然生境下更为明显。在自然生境中从疏叶骆驼刺转移到花花柴的氮素占花花柴总氮的50%左右,而在小区生境中只占30%左右。互作改变了花花柴各组织的化学计量比,在互作条件下花花柴叶片氮素含量比重增加。此外,疏叶骆驼刺与花花柴的互作降低了前者的根际细菌群落的Shannon index,并且改变了其根际土壤细菌的基因功能。互作对花花柴根际微生物群落没有显著影响,但在互作条件下疏叶骆驼刺根际土壤细菌中参与氮素转运的相关基因丰度显著高于单独种植,其中对细根根际土壤细菌的多样性及其基因丰度影响最大。且互作降低了疏叶骆驼刺细根的氮含量。因此,疏叶骆驼刺细根可能是疏叶骆驼刺和花花柴互作的关键部位。本研究为荒漠植被保护与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互作 根际土壤微生物 氮素转移 细根 基因功能 疏叶骆驼刺
下载PDF
疏叶骆驼刺叶、根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水氮添加的响应 被引量:3
15
作者 余洋 张志浩 +2 位作者 杨建明 柴旭田 曾凡江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51-559,共9页
氮素和水分是影响荒漠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而全球变化主要驱动因素的氮沉降和干旱会直接改变土壤中这2种资源的可利用性。以塔克拉玛干南缘优势植物疏叶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 Shap.)一年生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了盆栽试验。通过添... 氮素和水分是影响荒漠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而全球变化主要驱动因素的氮沉降和干旱会直接改变土壤中这2种资源的可利用性。以塔克拉玛干南缘优势植物疏叶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 Shap.)一年生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了盆栽试验。通过添加不同水平的N肥和水分,用于模拟不同水平的N沉降速率(0,3.0,6.0,9.0 g·m^(-2)·a^(-1))和水分条件(干旱和充分水),探究这2种因素对骆驼刺叶片与细根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除叶片P含量外,N和水分添加独立或交互作用影响骆驼刺叶片和细根的养分状况。干旱条件下,N添加显著降低了叶片N、Mn、Zn、Cu等元素含量(P<0.01),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细根对这些元素的吸收;(2)骆驼刺细根中富集着Mn、Zn、Cu、Fe等微量元素,而将N、P、K等大量元素更多地分配给叶片;(3)干旱胁迫条件下施加3.0 g·m^(-2)·a^(-1),水分充足条件下添加6.0 g·m^(-2)·a^(-1)或9.0 g·m^(-2)·a^(-1),可以显著缓解骆驼刺细根的N限制(N:P<14);(4)骆驼刺叶片和细根的营养元素在器官内和器官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器官间的这种相互关系发生的比率大于器官内部,细根次之,叶片最低。这些结果表明骆驼刺在环境资源波动的背景下,能够协调地上和地下的养分关系;外源的N输入可以改善骆驼刺细根的养分状况,为荒漠植被修复和养分高效管理提供了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叶骆驼刺 氮素和水分 荒漠植物 氮沉降 叶片与细根 化学计量特征 养分状况
下载PDF
不同海拔百山祖冷杉细根性状及微生物群落组成 被引量:2
16
作者 胡瑞 吴宪 +1 位作者 吴友贵 刘宇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4-91,共8页
研究植物性状及与植物密切相关的微生物群落沿海拔的变异,有助于理解个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以生存于不同海拔高度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百山祖冷杉(Abies beshanzuensis)成年个体(海拔951、1400和1590 m处为人工培育实生苗,海拔1750m... 研究植物性状及与植物密切相关的微生物群落沿海拔的变异,有助于理解个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以生存于不同海拔高度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百山祖冷杉(Abies beshanzuensis)成年个体(海拔951、1400和1590 m处为人工培育实生苗,海拔1750m处为野生成年个体)为研究对象,利用根系扫描仪测定百山祖冷杉细根性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百山祖冷杉根际土壤及根内微生物(细菌及真菌)群落组成,探究根际土壤及根内微生物群落和细根性状在不同海拔高度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海拔高度的百山祖冷杉周围土壤养分有效性较差,理化性质除铵态氮含量和pH值外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根际土壤及根内真菌和细菌群落沿海拔变异明显。为适应土壤生物及非生物因子沿海拔的变化,百山祖冷杉采取不同的细根营养策略,细根具有高度可塑性,与外生菌根真菌产生协同效应缓解了百山祖冷杉受到的生存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山祖冷杉 海拔梯度 细根性状 微生物群落组成 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
下载PDF
入侵种瘤突苍耳细根解剖结构的可塑性与入侵性间的关系
17
作者 陈美杉 陈鲜 +3 位作者 满晓珍 刘闯 佟佳林 曲波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8-126,共9页
细根是植物吸收地下水分与养分的重要器官,影响植物生长。细根可通过调整自身的形态或解剖结构支持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植物生长。入侵植物多为群落内的优势种,其根系解剖结构及资源获取能力是否比本地物种的更强?本研究以外来入侵植物瘤... 细根是植物吸收地下水分与养分的重要器官,影响植物生长。细根可通过调整自身的形态或解剖结构支持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植物生长。入侵植物多为群落内的优势种,其根系解剖结构及资源获取能力是否比本地物种的更强?本研究以外来入侵植物瘤突苍耳和本地同属种苍耳为研究对象,设置4种水分-氮梯度模拟异质环境,利用石蜡切片法比较盆栽两种苍耳的细根直径、皮层厚度、中柱直径和气腔面积等的差异。结果表明:瘤突苍耳细根皮层的气腔结构比苍耳的发达。高资源下,瘤突苍耳的细根直径增长程度小于苍耳。氮含量充足时,高水中瘤突苍耳的皮层厚度、内皮层厚度和导管直径均显著小于苍耳;水分充足时,高氮中瘤突苍耳的总导管面积显著小于苍耳。相比低资源环境处理,高资源下瘤突苍耳的皮层厚度是显著升高的。上述结果表明,气腔与皮层结构的可塑性是影响瘤突苍耳细根解剖结构的驱动因子,且瘤突苍耳根部解剖结构可塑性对异质性环境的响应变化与苍耳比相对稳定。瘤突苍耳自身结构可塑性能在多种环境下获得生长优势。因此,本研究认为相比苍耳,瘤突苍耳细根具有相对进化的解剖结构及塑形变化体系,构成一种高地下资源吸收和低成本消耗的高效入侵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侵植物 瘤突苍耳 细根 石蜡切片 结构可塑性
下载PDF
新围垦盐土地不同植物配置模式的根系分布及对根域土壤特性的影响
18
作者 王志保 王辉 +3 位作者 梁晶 于守超 江洪 仲启铖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579-2586,共8页
【目的】探明滨海新围垦盐土地不同植物配置模式细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根域表层土壤(0~10 cm)电导率(EC)、pH和水分(SM)的影响。【方法】运用根钻连续取样法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上海滨海新围垦盐土地3种植物配置模式:乔木(T... 【目的】探明滨海新围垦盐土地不同植物配置模式细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根域表层土壤(0~10 cm)电导率(EC)、pH和水分(SM)的影响。【方法】运用根钻连续取样法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上海滨海新围垦盐土地3种植物配置模式:乔木(TSM)、灌丛(SSM)和乔灌模式(TSSM)的细根分布特征及裸地(CK)4种类型下的土壤电导率(EC)、pH和水分(SM)的水平分布格局。【结果】TSM、SSM、TSSM 3种植物配置模式下的细根生物量(FRD)和根长密度(FRLD)的水平分布格局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高变异系数,且在总量上差异显著(P<0.05),其中TSSM模式的FRD和FRLD值最大(54.71 g/m^(2)和5451.66 m/m^(3)),TSM模式次之(20.62 g/m^(2)和2204.06 m/m^(3)),SSM模式最小(14.29 g/m^(2)和1717.83 m/m^(3))。3种配置模式下的土壤EC、pH和水分的水平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其中CK的空间异质性最高。种植植物后,由于植物地上冠幅荫蔽作用导致的土壤表层水分蒸发减少、植物地下根系间的竞争机制以及降雨的淋溶作用,促使根系改变TSM、SSM和TSSM群落内土壤EC、pH和SM的分布格局,并使其分布更具均质性;在总量上,与CK相比,TSSM、TSM和SSM 3种模式的土壤盐度(EC)显著降低(降幅90.48%、90.32%和91.12%),pH明显下将(降幅1.03%、0.69%和1.72%),土壤水分(SM)显著增加(增幅41.52%、45.16%和46.44%)。【结论】3种植物配置模式中的FRB和FRLD与土壤EC和SM呈显著正相关。种植植物后显著降低土壤EC、pH,增加土壤SM含量,并改变其空间分布格局。其中TSSM模式具有最大的FRB和FRLD,降低土壤EC和pH、增加土壤SM的能力最强,在选用植物配置模式时,宜优先考虑TSSM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根分布 土壤特性 植物配置模式 新围垦盐土地 上海
下载PDF
Changes in individual plant traits and biomass allocation in alpine meadow with elevation variation o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21
19
作者 MA WeiLing SHI PeiLi +4 位作者 LI WenHua HE YongTao ZHANG XianZhou SHEN ZhenXi CHAI SiYue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2010年第9期1142-1151,共10页
Plant traits and individual plant biomass allocation of 57 perennial herbaceous species,belonging to three common functional groups (forbs,grasses and sedges) at subalpine (3700 m ASL),alpine (4300 m ASL) and subniva... Plant traits and individual plant biomass allocation of 57 perennial herbaceous species,belonging to three common functional groups (forbs,grasses and sedges) at subalpine (3700 m ASL),alpine (4300 m ASL) and subnival (≥5000 m ASL) sites were examined to test the hypothesis that at high altitudes,plants reduce the proportion of aboveground parts and allocate more biomass to belowground parts,especially storage organs,as altitude increases,so as to geminate and resist environmental stress.However,results indicate that some divergence in biomass allocation exists among organs.With increasing altitude,the mean fractions of total biomass allocated to aboveground parts decreased.The mean fractions of total biomass allocation to storage organs at the subalpine site (7%±2% S.E.) were distinct from those at the alpine (23%±6%) and subnival (21%±6%) sites,while the proportions of green leaves at all altitudes remained almost constant.At 4300 m and 5000 m,the mean fractions of flower stems decreased by 45% and 41%,respectively,while fine roots increased by 86% and 102%,respectively.Specific leaf areas and leaf areas of forbs and grasses deceased with rising elevation,while sedges showed opposite trends.For all three functional groups,leaf area ratio and leaf area root mass ratio decreased,while fine root biomass increased at higher altitudes.Biomass allocation patterns of alpine plants were characterized by a reduction in aboveground reproductive organs and enlargement of fine roots,while the proportion of leaves remained stable.It was beneficial for high altitude plants to compensate carbon gain and nutrient uptake under low temperature and limited nutrients by stabilizing biomass investment to photosynthetic structures and increasing the absorption surface area of fine roots.In contrast to forbs and grasses that had high mycorrhizal infection,sedges had higher single leaf area and more root fraction,especially fine roo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ghai-Tibetan Plateau climate stress biomass allocation shoot/root ratio plant traits fine roots
原文传递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丛枝菌根树种养分觅食策略及其与细根形态间的关系
20
作者 曲泽坤 朱丽琴 +5 位作者 姜琦 王小红 姚晓东 蔡世锋 罗素珍 陈光水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6-427,共12页
植物细根和丛枝菌根(AM)真菌的养分觅食策略直接影响植物的生产力与碳汇能力,是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键影响因素。养分觅食精度是养分觅食策略的重要方面,指植物将其根系、菌丝精准地部署到养分相对丰富斑块中的能力。然而,目前对内... 植物细根和丛枝菌根(AM)真菌的养分觅食策略直接影响植物的生产力与碳汇能力,是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键影响因素。养分觅食精度是养分觅食策略的重要方面,指植物将其根系、菌丝精准地部署到养分相对丰富斑块中的能力。然而,目前对内生菌根树种细根和菌根菌丝觅食精度间的权衡关系,以及细根形态能否较好地预测觅食精度仍存在争议。该研究对中亚热带天然常绿阔叶林内17个AM树种进行野外原位根袋磷添加实验,以模拟土壤中磷养分斑块。施加磷肥4个月后,对对照组和磷添加组的细根进行形态扫描和分析,采用膜过滤法提取土壤中的菌丝并用电子显微镜观测,筛选中部无隔膜且易于染色的菌丝作为AM内生菌根菌丝,计算其长度。在此基础上,计算根长觅食精度和菌丝觅食精度,以研究亚热带AM树种的根长觅食精度与菌丝觅食精度间的权衡及其与细根形态间的相关关系。主要结果有:(1)AM树种根长觅食精度与菌丝觅食精度间相互独立;(2)细根组织密度与根长觅食精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细根直径与菌丝觅食精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比根长与菌丝觅食精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该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亚热带常绿阔叶林AM树种根系养分觅食策略,表明细根形态等易观测指标可用于评估AM树种细根养分觅食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菌根 根长 菌丝 觅食精度 细根形态 植物地下生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