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bined Effects of Plant Sterols with Low Ratio of n-6/n-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against Atherosclerosis in ApoE–/–Mice
1
作者 Chen CHEN Li LU +3 位作者 Ya-ting QIN Chao LV Xiao-ning WAN Xiao-mei GUO 《Current Medical Science》 SCIE CAS 2020年第6期1099-1106,共8页
The effects of low ratio of n-6/n-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have been clarified against atherosclerosis.Increasing evidence indicated that plant sterols(PS)have a significant cholesterol-lowering effect.This ... The effects of low ratio of n-6/n-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have been clarified against atherosclerosis.Increasing evidence indicated that plant sterols(PS)have a significant cholesterol-lowering effect.This study explored the effects of PS combined with n-6/n-3(2:1)PUFA on atherosclerosis and investigated the possible mechanism.In ApoE−/−mice,the milk fat in high fat diets was replaced with n-6/n-3(2:1)PUFA alone or supplemented with 6%PS for 16 weeks.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PS combined with PUFA exerted commentary and synergistic effects on ameliorating atherosclerosis,improving lipid metabolism and lipid deposition in liver,and alleviating inflammatory response.These changes were accompanied with decreased serum TC,TG,LDL-C and increased fecal cholesterol efflux,as well as the lower inflammatory cytokine CRP,IL-6,TNF-α.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of PS combined with n-6/n-3(2:1)PUFA promoting the fecal cholesterol efflux may be mediated by liver X receptorα/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A1 pathw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nt sterols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ATHEROSCLEROSIS lipid metabolism fecal cholesterol inflammatory response
下载PDF
Development of a novel electrospun nanofibrous delivery system for poorly water-soluble β-sitosterol 被引量:1
2
作者 Urve Paaver Ivo Laidmae +4 位作者 Hélder A.Santos Jouko Yliruusi Jaan Aruvali Karin Kogermann Jyrki Heinamaki 《Asi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2016年第4期500-506,共7页
Electrospinning was used as a novel technique for fabricating polymeric nanofibers of a serum cholesterol lowering and poorly water-soluble plant sterol, β-sitosterol. Chitosan was used as a stabilizer/carrier polyme... Electrospinning was used as a novel technique for fabricating polymeric nanofibers of a serum cholesterol lowering and poorly water-soluble plant sterol, β-sitosterol. Chitosan was used as a stabilizer/carrier polymer. The mean diameters of nanofibers ranged from 150 nm to218 nm. β-sitosterol was in an amorphous form and homogeneously dispersed in the nanofibers. The β-sitosterol-loaded nanofibers were freely water-soluble and exhibited very short lag-time in releasing the plant sterol. The dissolution was associated with an immediate recrystallization of β-sitosterol in submicron level. In conclusion, electrospinning is a promising future technology for the formulation of poorly water-soluble plant stero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SPINNING plant sterol Β-SITOsterol NANOFIBERS Solid-state properties DISSOLUTION
下载PDF
五种市售植物油主要成分的分析测定
3
作者 郝福德 周丽平 《食品安全导刊》 2024年第36期52-54,共3页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定5种植物油中的脂肪酸组成、维生素E含量、植物甾醇和重金属残留。结果表明,葵花籽油中亚油酸含量最高(65.4%~68.9%),菜籽油以油酸为主(58.2%~62.4%);玉米油维生素E含量最高(865~1 230 mg...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定5种植物油中的脂肪酸组成、维生素E含量、植物甾醇和重金属残留。结果表明,葵花籽油中亚油酸含量最高(65.4%~68.9%),菜籽油以油酸为主(58.2%~62.4%);玉米油维生素E含量最高(865~1 230 mg·kg^(-1)),并以γ-生育酚为主(58.6%~62.3%);植物甾醇以β-谷甾醇为主,含量在156~892 mg/100 g;部分样品铅超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22)标准限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高效液相色谱 粮油 脂肪酸 维生素E 植物甾醇
下载PDF
植物甾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4
作者 张斌 郁听 +1 位作者 栗磊 孟祥河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0-195,共6页
研究发现,植物甾醇能同时降低血清中总胆固醇含量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并在2010年被我国批准为新资源食品。文中简要介绍了植物甾醇的性质、来源及生理功能,总结了典型的植物甾醇分离提取工艺,并综述了植物甾醇的改性研究和甾醇氧... 研究发现,植物甾醇能同时降低血清中总胆固醇含量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并在2010年被我国批准为新资源食品。文中简要介绍了植物甾醇的性质、来源及生理功能,总结了典型的植物甾醇分离提取工艺,并综述了植物甾醇的改性研究和甾醇氧化产物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天然植物甾醇及其氧化物的安全性问题,为甾醇的工业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甾醇 分离提取 改性研究 甾醇氧化产物 安全性
下载PDF
楸树种子油中活性成分及其粕中黄酮类成分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徐洪宇 朱丽蓉 +3 位作者 董娟娥 雷鸣 黄晓华 尉芹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4-69,共6页
以楸树种子为研究对象,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测定楸树种子油中脂肪酸及植物甾醇组成,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种子油中生育酚含量,同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联用法对脱脂种粕中黄酮类成分进行分析,并考察其抗氧化... 以楸树种子为研究对象,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测定楸树种子油中脂肪酸及植物甾醇组成,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种子油中生育酚含量,同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联用法对脱脂种粕中黄酮类成分进行分析,并考察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楸树种子油中共检测出11种脂肪酸,其中以亚油酸、α-亚麻酸和油酸为主,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为87.37%;含有菜油甾醇(21·52%)、豆甾醇(4.43%)和β-谷甾醇(74.05%);含有132.58 mg/100 g的生育酚,其中γ-生育酚(88·84 mg/100g)比α-生育酚(43.74 mg/100g)含量高近2倍。种粕中含有4种黄酮类成分,其总黄酮含量为9.39 mg/g DW,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本研究为充分利用楸树种子资源,提高楸树的经济价值和开发高效植物源类抗氧化剂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楸树种子 脂肪酸 植物甾醇 生育酚 黄酮类成分
下载PDF
植物甾醇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5
6
作者 吴先华 何若钢 +3 位作者 覃小荣 刘谨 李斯丽 刘巧婷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30-32,36,共4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添加量的植物甾醇对生长肥育猪生长性能、血清指标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取日龄相近、体重50 kg左右的肥育猪150头,随机分为5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植物甾醇在日粮中添加量依次为0、50、100、150 mg...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添加量的植物甾醇对生长肥育猪生长性能、血清指标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取日龄相近、体重50 kg左右的肥育猪150头,随机分为5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植物甾醇在日粮中添加量依次为0、50、100、150 mg/kg和200 mg/kg。结果表明:(1)150 mg/kg植物甾醇组和200 mg/kg植物甾醇组采食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5.14%(P<0.05)和6.54%(P<0.05),平均日增重分别比对照组提高10.29%(P<0.05)和14.71%(P<0.05),料重比分别比对照组降低5%(P<0.05)和7.3%(P<0.05)。(2)植物甾醇可以显著提高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的活力,添加150 mg/kg植物甾醇,试验猪的MnSOD的活力比对照组提高13.11%(P<0.05)。(3)150 mg/kg植物甾醇组和200 mg/kg植物甾醇组血清白蛋白(Alb)分别比对照组提高10.16%(P<0.05)和7.97%(P<0.05),血清球蛋白(Glo)分别比对照组提高11.57%(P<0.05)和9.25%(P<0.05),血清白蛋白(Alb)和血清球蛋白(Glo)的比值(A/G)分别比对照组降低2.17%(P<0.05)和2.17%(P<0.05),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育肥猪的免疫能力。由此可见,从育肥猪的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考虑,建议在育肥猪日粮中添加200 mg/kg的植物甾醇;从育肥猪的抗氧化性能考虑,建议在育肥猪日粮中添加150 mg/kg的植物甾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甾醇 生长肥育猪 生长性能 抗氧化能力 免疫功能
下载PDF
气相色谱法测定食用菜籽油中植物甾醇的组成及含量 被引量:16
7
作者 彭浩 陈文强 邓百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9期4830-4831,共2页
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对不同品种、压榨工艺的3种食用菜籽油中植物甾醇的组成及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种食用菜籽油中均含有菜籽甾醇、菜油甾醇和β-谷甾醇,均未检测到豆甾醇;其甾醇总含量以双低脱皮冷榨油最高,脱皮冷榨油次之,... 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对不同品种、压榨工艺的3种食用菜籽油中植物甾醇的组成及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种食用菜籽油中均含有菜籽甾醇、菜油甾醇和β-谷甾醇,均未检测到豆甾醇;其甾醇总含量以双低脱皮冷榨油最高,脱皮冷榨油次之,最低为普通成品油。同时,在所有样品中测出的3种甾醇中均以β-谷甾醇含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法 食用菜籽油 植物甾醇 组成 含量
下载PDF
ABC转运体超家族对胆固醇吸收和血浆植物甾醇水平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5
8
作者 唐朝克 易光辉 +1 位作者 阮长耿 杨永宗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98-401,共4页
人们对控制胆固醇吸收和血浆植物甾醇水平的分子基础了解尚少 .ABCG5和ABCG8的发现使得理解甾醇吸收的分子基础获得突破 .ABCG5和ABCG8主要涉及植物甾醇代谢 ,而其他基因涉及胆固醇吸收 .最近 ,一种新胆固醇吸收阻止剂 (ezetimibe)的问... 人们对控制胆固醇吸收和血浆植物甾醇水平的分子基础了解尚少 .ABCG5和ABCG8的发现使得理解甾醇吸收的分子基础获得突破 .ABCG5和ABCG8主要涉及植物甾醇代谢 ,而其他基因涉及胆固醇吸收 .最近 ,一种新胆固醇吸收阻止剂 (ezetimibe)的问世 ,给胆固醇吸收和血浆植物甾醇水平基因控制研究提供新的亮点 .主要综述胆固醇吸收和血浆植物甾醇水平的基因控制 ,关注调节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 胆固醇 吸收 植物甾醇
下载PDF
植物甾醇和植物甾烷醇降胆固醇的功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23
9
作者 文镜 樊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437-442,共6页
植物甾醇和甾烷醇构成的新型保健食品是国际生命科学学会推荐的十大功能性食品之一。植物甾醇一般是以甾醇酯的形式应用于食品中;含有植物酯化甾醇或甾烷醇的食物能够使血清胆固醇水平降低。对于功能性食品来说,功效与安全是两大重要问... 植物甾醇和甾烷醇构成的新型保健食品是国际生命科学学会推荐的十大功能性食品之一。植物甾醇一般是以甾醇酯的形式应用于食品中;含有植物酯化甾醇或甾烷醇的食物能够使血清胆固醇水平降低。对于功能性食品来说,功效与安全是两大重要问题。本文主要概述了植物甾醇和甾烷醇(酯)降胆固醇效果以及它的安全性评价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甾醇和甾烷醇 降胆固醇 功效 安全性
下载PDF
植物甾醇的毛细管气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陈茂彬 吴谋成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8-90,97,共4页
概述了各种植物甾醇定量分析方法。对色谱柱、柱温、内标物、标准样等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进行了探讨。建立了一种准确、快速的植物甾醇毛细管气相色谱分析方法。
关键词 植物甾醇 毛细管气相色谱分析 内标物 色谱分离 定量分析方法 色谱柱 方法研究 柱温
下载PDF
植物甾醇的氢化—甾烷醇生产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孟祥河 邹冬芽 毛忠贵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6-69,共4页
实验以植物甾醇为原料 ,以钯碳为催化剂 ,在较温和的条件下实现了甾醇的氢化反应。研究表明 ,采用丁醇为溶剂 ,甾醇浓度为 10 % (w/v) ,氢气压力 0 .4MPa ,80℃条件下反应 5h ,所得产品氢化率高达 80 %以上 ,而其游离羟基几乎不受影响... 实验以植物甾醇为原料 ,以钯碳为催化剂 ,在较温和的条件下实现了甾醇的氢化反应。研究表明 ,采用丁醇为溶剂 ,甾醇浓度为 10 % (w/v) ,氢气压力 0 .4MPa ,80℃条件下反应 5h ,所得产品氢化率高达 80 %以上 ,而其游离羟基几乎不受影响。该产品既可直接应用 ,也可作进一步衍生化生产甾醇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甾醇 氢化-甾烷醇 生产工艺 钯碳催化剂 降血脂
下载PDF
国外降血脂食品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2
作者 崔永舶 陈庆森 +1 位作者 黄勺纹 庞广昌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52-156,共5页
很多食品具有降血脂功能,按其主要作用成分分为膳食纤维、蛋白多肽、脂肪酸、植物固醇和酚类化合物等类,对其国外研究现状作简要的介绍,为相关研究者对降血脂保健食品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血脂症 膳食纤维 蛋白多肽 脂肪酸 植物固醇 酚类化合物
下载PDF
混合植物甾醇标样的精制及其在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3
作者 陈茂彬 吴谋成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125-128,共4页
研究了重结晶法精制混合植物甾醇标准品的最佳溶剂和结晶操作条件,经过三次重结晶,植物甾醇总含量>99%,总收率>55%。探索了混合植物甾醇标准品在植物甾醇气相色谱定量分析中的应用,方法具有方便快捷、费用低、实用性强等特点。
关键词 混合植物甾醇 重结晶法 精制 溶剂 标准品 标样 气相色谱
下载PDF
植物病原真菌对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类(SBIs)杀菌剂的抗药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45
14
作者 叶滔 马志强 +5 位作者 毕秋艳 牛芳胜 韩秀英 张小风 王文桥 张利辉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6,共16页
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类(SBIs)杀菌剂通过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甾醇生物合成途径中不同环节的酶,干扰或阻断病原菌麦角甾醇生物合成而发挥抗真菌作用。综述了植物病原真菌对SBIs杀菌剂的抗药性发生现状、遗传机制、生理生化机制、分子机制及... 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类(SBIs)杀菌剂通过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甾醇生物合成途径中不同环节的酶,干扰或阻断病原菌麦角甾醇生物合成而发挥抗真菌作用。综述了植物病原真菌对SBIs杀菌剂的抗药性发生现状、遗传机制、生理生化机制、分子机制及治理策略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室内及田间有关SBIs杀菌剂抗药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病原菌对该类杀菌剂的抗药性可能是由1种或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ABC和MFS运输蛋白基因及CYP51蛋白基因是植物病原真菌对SBIs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主要分子机制。其中ABC运输蛋白基因能够通过翻转酶将药剂从膜内层转移至外层而排出细胞体外;MFS运输蛋白基因的超表达和本底表达则是导致病原菌产生抗药性的关键因素;而CYP51蛋白基因与药剂作用时易在病原菌体内发生基因点突变或基因超表达,造成编码蛋白与药剂亲和力下降,导致病原菌产生抗药性。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可从基因水平上寻找出与抗药性直接相关的基因、蛋白及调控途径等信息,同时与其他学科结合,合理设计新的、多作用位点的高效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从而延长该类杀菌剂的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病原真菌 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 抗药性机制 研究进展
下载PDF
植物甾醇和甾烷醇降胆固醇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5
作者 顾莞婷 周岩民 +1 位作者 沈益新 王恬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4-36,共3页
本文介绍了植物甾醇和甾烷醇的性质、来源、代谢及其降胆固醇作用和作用机理。
关键词 植物甾醇 植物甾烷醇 胆固醇 作用机理
下载PDF
硫酸对大豆油脱臭馏出物中天然VE和植物甾醇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义永 缪飞 +1 位作者 许新德 章城亮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52-157,共6页
作为脂肪酸酯化催化剂,浓硫酸与固体酸和酯化酶相比,具有成本低,效率高,操作简单等特点。因此,浓硫酸在大豆油脱臭馏出物提取天然VE生产过程中广泛用于脂肪酸的酯化工艺。本研究考察了以浓硫酸作为天然维生素E酯化工艺的催化剂,在反应... 作为脂肪酸酯化催化剂,浓硫酸与固体酸和酯化酶相比,具有成本低,效率高,操作简单等特点。因此,浓硫酸在大豆油脱臭馏出物提取天然VE生产过程中广泛用于脂肪酸的酯化工艺。本研究考察了以浓硫酸作为天然维生素E酯化工艺的催化剂,在反应和后处理过程中硫酸对VE和植物甾醇收率的影响,并取得了一些非常有意义的发现。大豆油脱臭馏出物中天然VE包括α、β、γ、δ-生育酚,植物甾醇主要包含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和菜籽甾醇。实验结果显示,硫酸浓度和温度对大豆油脱臭馏出物中天然VE和植物甾醇的影响显著。硫酸浓度和温度越高对天然VE和植物甾醇破坏越快。同时发现天然VE中α-生育酚的耐酸性显著好于其他三种生育酚。在生产过程中为了减小硫酸对天然VE和植物甾醇的破坏,应合理控制硫酸使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 酯化 大豆油脱臭馏出物 天然VE 植物甾醇
下载PDF
以黄色瘤就诊的谷固醇血症患儿临床特征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军 陈秋莉 +4 位作者 郭松 李燕虹 李川 郑如江 马华梅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76-288,共13页
【目的】总结以黄色瘤为首发表现的谷固醇血症(STSL)患儿临床特点,以期为临床早识别、早诊断提供线索。【方法】总结和比较儿童STSL的临床特征及以黄色瘤为首发临床表现的STSL和纯合子FH(HoFH)患儿的胆固醇(Cho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 【目的】总结以黄色瘤为首发表现的谷固醇血症(STSL)患儿临床特点,以期为临床早识别、早诊断提供线索。【方法】总结和比较儿童STSL的临床特征及以黄色瘤为首发临床表现的STSL和纯合子FH(HoFH)患儿的胆固醇(Cho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水平、贫血比例,探讨其在两病的鉴别诊断的价值。【结果】来自两个三甲医院儿科内分泌专科的10例STSL儿童纳入研究,男女孩各5例。儿童STSL的黄色瘤表现多样。有5例(50%)合并轻度贫血。2例(20%)有血管并发症。Chol和LDL-c水平显著高于父亲和母亲。ABCG5纯合或者复合杂合变异9例,ABCG8复合杂合变异1例。纳入10例黄色瘤为首发表现FH为对照组,均为HoFH,男孩4例,女孩6例。黄色瘤表现与STSL组类似。FH组无贫血患儿,有更高的Chol和LDL-c水平(P分别为0.001、0.003),STSL组有更高的MPV(P=0.006)和贫血比例(P=0.033)。Chol、LDL-c、MPV、贫血诊断STSL的AUC值分别为0.910、0.890、0.869、0.750,均具有较好的鉴别诊断价值。在约登指数最大时,取各个值的诊断界值,当Chol≤15.41mmol/L、LDL-c≤13.22 mmol/L、MPV≥9.05fl、贫血,为诊断STSL最佳界值。【结论】STSL的黄色瘤表现多样,与FH类似,而易误诊。以黄色瘤为首发表现,若患儿Chol≤15.41mmol/L、LDL-c≤13.22 mmol/L、MPV≥9.05 fl、贫血,提示临床诊断为STSL可能性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色瘤 谷固醇血症 平均血小板体积 贫血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植物固醇
下载PDF
O/W型微乳法制备纳米植物甾醇酯 被引量:7
18
作者 钱伟 张春枝 吴文忠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3771-3772,共2页
[目的]探讨O/W微乳法制备纳米植物甾醇酯的效果。[方法]选择适当的乳化剂和乳化温度以及水和乳化剂的质量比,根据表面活性剂不同的HLB值进行复配,采用O/W微乳法制备纳米植物甾醇酯纳米乳液。[结果]选择蔗糖脂肪酸酯(HLB11)与蔗糖... [目的]探讨O/W微乳法制备纳米植物甾醇酯的效果。[方法]选择适当的乳化剂和乳化温度以及水和乳化剂的质量比,根据表面活性剂不同的HLB值进行复配,采用O/W微乳法制备纳米植物甾醇酯纳米乳液。[结果]选择蔗糖脂肪酸酯(HLB11)与蔗糖脂肪酸酯(HLB16)和三聚甘油单硬脂酸酯(HLB7.5)进行复配,体系的HLB值≥13.0,复配的3种表面活性剂可以完全溶解于水性材料中,在水:丙三醇为1:1、乳化温度为60℃和pH值为6.0的条件下,形成的乳液最稳定。用O/W微乳液法制备的植物甾醇酯颗粒分布在200~300am,且分布均匀,分布集中在263.9nm,放置后稳定,无漂浮和沉降。[结论]该研究为功能材料的生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植物甾醇酯 乳化剂 HLB
下载PDF
植物甾醇微胶囊的制备 被引量:4
19
作者 钱伟 张春枝 吴文忠 《大连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65-168,共4页
研究了乳化温度、乳化剂用量、助乳化剂用量、壁材和高速剪切时间对粉末稳定性的影响。采用O/W微乳液法对植物甾醇乳化,进行喷雾干燥得到植物甾醇微胶囊粉末。结果表明,乳化剂蔗糖脂肪酸酯(HLB 16)质量分数为12%、助乳化剂蔗糖质量分数... 研究了乳化温度、乳化剂用量、助乳化剂用量、壁材和高速剪切时间对粉末稳定性的影响。采用O/W微乳液法对植物甾醇乳化,进行喷雾干燥得到植物甾醇微胶囊粉末。结果表明,乳化剂蔗糖脂肪酸酯(HLB 16)质量分数为12%、助乳化剂蔗糖质量分数为12.5%、壁材为酪蛋白酸钠,在60℃水浴中乳化,高速剪切30 min得到的植物甾醇粉末在水性材料中分散稳定、均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胶囊 植物甾醇 喷雾干燥
下载PDF
桑白皮甾醇的萃取和纯化工艺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徐艳阳 蔡森森 +1 位作者 张凡 李越山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9-34,共6页
为优化桑白皮甾醇的提取工艺,分别考查萃取溶剂种类、乙醇粗提液与蒸馏水体积比、萃取时间、乙醇粗提液与萃取溶剂体积比对桑白皮甾醇得率的影响;采用二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优化萃取工艺,结果表明最佳萃取工艺条件为:乙醇粗提液与氯仿体... 为优化桑白皮甾醇的提取工艺,分别考查萃取溶剂种类、乙醇粗提液与蒸馏水体积比、萃取时间、乙醇粗提液与萃取溶剂体积比对桑白皮甾醇得率的影响;采用二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优化萃取工艺,结果表明最佳萃取工艺条件为:乙醇粗提液与氯仿体积比1∶1、乙醇粗提液与蒸馏水体积比1∶1,此时桑白皮甾醇得率为(5.63±0.28)mg/g。通过对不同类型大孔吸附树脂的比较,获得D-900大孔吸附树脂为较佳类型。氯仿萃取液采用D-900大孔吸附树脂进行柱层析两次,桑白皮甾醇纯度可达(50.48±1.39)%。对纯化后样品采用薄层色谱法进行定性分析,纯化样品和β-谷甾醇标准品在同一位置有紫红色斑点析出。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桑白皮纯化样品含有羊毛甾醇、谷甾醇、β-香树脂醇和α-香树脂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白皮 植物甾醇 提取 树脂 柱色谱 薄层色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