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combinant rabies virus expressing IL-15 enhances immunogenicity through promoting the activation of dendritic cells in mice 被引量:5
1
作者 Tiange Chen Yajing Zhang +7 位作者 Zhao Wang Jie Yang Mingming Li Kunlun Wang Min Cui Zhen F.Fu Ling Zhao Ming Zhou 《Vir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4期317-327,共11页
Rabies remains a public health threat that kills approximately 59,000 people worldwide each year,most of which are from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of Africa and Asia where dog rabies are endemic.Therefore, developing an... Rabies remains a public health threat that kills approximately 59,000 people worldwide each year,most of which are from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of Africa and Asia where dog rabies are endemic.Therefore, developing an affordable and efficacious vaccine is crucial for rabies control in these countries. Interleukin(IL)-15, an immunoregulatory cytokine, is a pluripotent molecule with therapeutic potential, which targets many cell types and links the innate and adaptive immune system. In this study, IL-15 gene was cloned and inserted into the genome of a recombinant rabies virus(RABV) strain LBNSE(designated as LBNSE-IL15), and the effect of over-expression of IL-15 on the immunogenicity of RABV was investigated. It was found that mice vaccinated with LBNSEIL15 could induce significantly higher level of virus-neutralizing antibody(VNA) than those immunized with LBNSE, resulting in the higher protection after challenge. Further investigation was performed to find out the possible role of IL-15 plays in the process of antibody induction, and it was found that LBNSE-IL15 could enhance the maturation of dendritic cells(DCs) in immunized mice. Furthermore, the mice immunized with LBNSE-IL15 could promote the T_(FH) cells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generation of germinal center B cells and plasma cells. Together, these data indicated that IL-15 could be a potential adjuvant in enhancing the immunogenicity of RABV, contribut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re-efficacious rabies vacci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BIES INTERLEUKIN-15 dendritic cells germinal center plasma cells
原文传递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孙莉 李娟 +1 位作者 颜敏 张宝民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51-353,358,共4页
2008年WHO在造血和淋巴系统肿瘤分类中将发生于皮肤,CD56和CD4阳性,并表达CD123,血树突细胞抗原2和4等浆细胞样树突细胞标记的所谓"母细胞性NK细胞淋巴瘤"命名为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认为其起源于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 2008年WHO在造血和淋巴系统肿瘤分类中将发生于皮肤,CD56和CD4阳性,并表达CD123,血树突细胞抗原2和4等浆细胞样树突细胞标记的所谓"母细胞性NK细胞淋巴瘤"命名为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认为其起源于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是一种罕见的临床侵袭性淋巴瘤,可发生于各年龄组,多数为中老年男性。临床多有皮肤损害,表现为孤立性、多发性肿块、结节、斑块、红斑,可迅速累及淋巴结、软组织和中枢神经系统,临床过程凶险。组织学有一定特点,确诊依赖对肿瘤细胞的免疫标记。患者最初对化疗可有较好反应,但复发快,复发率高,中位生存时间仅12~14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母细胞性 皮肤肿瘤 浆细胞样树突细胞
下载PDF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2例 被引量:3
3
作者 常莉 王一宇 +5 位作者 牟妍 金仙花 李雪 朱文静 黄洋 夏建新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81-283,297,共4页
例1,患者女,85岁。全身泛发青紫色丘疹、结节2个月,无自觉症状。例2,患者女,33岁。左侧下腹部出现一紫红色结节3个月,质地硬,活动度差,边界尚清,压痛(+)。皮损组织病理示:两例组织学表现基本一致,表皮未见异常,真皮全层见中等大小、形... 例1,患者女,85岁。全身泛发青紫色丘疹、结节2个月,无自觉症状。例2,患者女,33岁。左侧下腹部出现一紫红色结节3个月,质地硬,活动度差,边界尚清,压痛(+)。皮损组织病理示:两例组织学表现基本一致,表皮未见异常,真皮全层见中等大小、形态较一致的幼稚肿瘤细胞弥漫或灶状浸润,肿瘤组织与表皮之间形成无浸润带,肿瘤细胞核大,深染,不规则,核仁不明显。免疫病理学示:两例均表现CD4,CD56,CD123,CD31(+),CD3,CD20,CD117,MPO,EBER(-)。诊断: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两例患者分别于确诊后1个月及8个月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细胞 浆细胞 免疫表型 CD31
下载PDF
大鼠NSAIDs肠病肠道获得性免疫的变化 被引量:1
4
作者 肖源 车筑平 +2 位作者 杨红静 程华 谭庆华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786-789,共4页
目的探讨非甾体类消炎药(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引起肠病时SD大鼠回肠s Ig A、树突状细胞、浆细胞的变化。方法清洁级SD大鼠34只,雌雄各半,年龄8周,体质量200~220 g,分为药物损伤模型组(阿司匹林组)和对照... 目的探讨非甾体类消炎药(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引起肠病时SD大鼠回肠s Ig A、树突状细胞、浆细胞的变化。方法清洁级SD大鼠34只,雌雄各半,年龄8周,体质量200~220 g,分为药物损伤模型组(阿司匹林组)和对照组(生理盐水组),每组17只。药物损伤模型组腹腔注射阿司匹林,100 mg/kg,每天2次;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每天2次。2周后处死大鼠,在距回盲瓣5 cm近端肠管切取回肠段2 cm。ELISA法检测回肠组织s Ig A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回肠组织CD205、CD38阳性染色细胞数量。结果阿司匹林组与对照组比较,阿司匹林注射组大鼠回肠黏膜s Ig A降低(P〈0.05),树突状细胞和浆细胞数量增多(P〈0.01)。结论 NSAIDs肠病发生后,树突状细胞和浆细胞数量增多,这提示肠道发生适应性免疫反应。但最终肠道黏膜内s Ig A分泌明显较少,这可能与分泌型Ig A形成过程受损相关,最可能发生在Ig A与SC在上皮细胞内装配的过程中。这说明,NSAIDs肠病不仅损害肠黏膜屏障,还可致体液免疫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SAIDs肠病 获得性免疫 树枝状细胞 浆细胞 SIGA
下载PDF
肿瘤患者自体血浆诱导树突状细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张红梅 张利旺 +1 位作者 贾军 任军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05年第6期740-743,共4页
目的探讨以实体瘤患者自体血浆替代胎牛血清诱导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血细胞分离机分离经动员的实体瘤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在自体血浆(AP)、胎牛血清(FCS)等培养条件... 目的探讨以实体瘤患者自体血浆替代胎牛血清诱导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血细胞分离机分离经动员的实体瘤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在自体血浆(AP)、胎牛血清(FCS)等培养条件下,加入rhGM-CSF、rhIL-4和nrhTNF-α培养7~9 d诱导成为树突状细胞,进行细胞形态、表型及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分析.结果在不同血清条件下,PBMC经诱导后均出现典型的树突状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但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以自体血浆培养的DC共刺激分子CD86为(74.09±0.92)%,MHCⅡ类分子HLA-DR为(91.73±1.96)%,显著高于FCS培养的DC;并且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结果显示AP-DC具有更高效的刺激T细胞活化增殖的能力.结论以AP代替FCS,实体瘤患者PBMC可被诱导为表型更成熟的DC;该方法既可去除异种蛋白干扰,又利于DC成熟,可作为临床应用DC的培养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诱导 自体血浆
下载PDF
脐血浆培养的脐血树突状细胞对胃癌细胞的特异杀伤作用 被引量:5
6
作者 陈玄 倪秀雄 张文豪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09年第4期79-81,共3页
目的尝试用脐血浆代替胎牛血清培养脐血树突状细胞(DCs),并使之负载胃癌抗原,观察其对胃癌细胞的特异杀伤作用。方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CBMCs)并在含10%同源脐血浆的培养体系中诱导培养,部分细胞加入胃癌冻融抗原冲击。流式细胞仪检测... 目的尝试用脐血浆代替胎牛血清培养脐血树突状细胞(DCs),并使之负载胃癌抗原,观察其对胃癌细胞的特异杀伤作用。方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CBMCs)并在含10%同源脐血浆的培养体系中诱导培养,部分细胞加入胃癌冻融抗原冲击。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CD1a和CD83表达,MTT法检测DCs体外刺激淋巴细胞增殖活性,LDH法检测DCs诱导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s)对胃癌及肝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结果CBMCs能分化为表型正常的未成熟DCs,并进而吞噬胃癌细胞冻融抗原成熟,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并诱导对胃癌细胞株特异的CTLs毒性。结论脐血浆培养的脐血DCs能有效捕获胃癌冻融抗原,激发针对胃癌细胞的特异杀伤效应。本实验采用的DCs制备方法具有方法简单、成本较低、瘤苗制备时间较短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浆 树突状细胞 胃癌 瘤苗
下载PDF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对频繁复发的生殖器疱疹的免疫作用 被引量:1
7
作者 杨闰平 李安信 +1 位作者 李晓鹏 刘元林 《传染病信息》 2015年第3期145-148,共4页
目的探索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p DCs)对频繁复发的生殖器疱疹的免疫作用。方法选取确诊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10例,于静息期、复发早期及后期抽取外周血,通过梯度离心法分离白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p DCs百分... 目的探索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p DCs)对频繁复发的生殖器疱疹的免疫作用。方法选取确诊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10例,于静息期、复发早期及后期抽取外周血,通过梯度离心法分离白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p DCs百分比,白细胞体外原代培养,ELISA法检测血清以及白细胞培养上清液干扰素(interferon,IFN)α和IFNγ,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生殖器疱疹复发后期外周血p DCs百分比相较对照组、静息期及复发早期显著减低(P均<0.05);患者血清IFNα水平高于对照组,复发早期显著升高,后期降低(P均<0.05);患者IFNγ水平在疾病各期呈依次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静息期略低于正常参考值,发病早期和后期均高于正常参考值。IFNα、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2和寡聚脱氧核苷酸(Cp G-oligodeoxynueleotide,Cp G ODN)均可诱导外周血白细胞产生IFNγ,患者IFNγ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BDCA-2抗体可抑制HSV-2和Cp G ODN的诱导作用。结论 p DCs参与了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免疫反应,频繁复发的生殖器疱疹存在Th1淋巴细胞对p DCs介导的免疫反应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细胞 浆细胞 疱疹病毒科感染
下载PDF
脾多肽对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功能及成熟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凡治国 李志平 +1 位作者 崔东海 任超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18年第3期221-224,共4页
目的探讨脾多肽对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功能及成熟的影响。方法收集35例NHL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分选pDC,用脾多肽刺激pDC 5 d,显微镜观察pDC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pDC表型,扫描电镜观察pDC超... 目的探讨脾多肽对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功能及成熟的影响。方法收集35例NHL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分选pDC,用脾多肽刺激pDC 5 d,显微镜观察pDC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pDC表型,扫描电镜观察pDC超微结构,不同浓度的脾多肽处理24 h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pDC上清液中干扰素-α(IFN-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水平。以35例同期体检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结果经不同浓度的脾多肽处理后,pDC的表面突起逐渐明显,随着脾多肽浓度的增加,突起明显变长呈成熟特征;各浓度脾多肽组pDC上清液中IFN-α、TNF-α、IL-6水平均较脾多肽0 mg·L^(-1)组有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脾多肽浓度的增加而上升明显,各浓度脾多肽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浓度脾多肽组pDC细胞的CD11c、CD80、CD86表达阳性率均较脾多肽0 mg·L^(-1)组有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脾多肽浓度的增加而上升明显,各浓度脾多肽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多肽可以有效增强NHL患者pDC的功能,对其分化成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多肽 非霍奇金淋巴瘤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
下载PDF
DLBCL患者经GM-CSF治疗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及树突状细胞变化研究
9
作者 邱樊 立彦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3期274-277,共4页
目的研究弥散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经GM-CSF治疗后,外周血单核细胞、树突状细胞(DC)、髓系树突状细胞(mDC)以及浆系树突状细胞(pDC)的变化情况。方法 2014年10月至2016年2月入住该院的33例DLBCL患者静脉注射GM-CSF进行治疗,每周注... 目的研究弥散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经GM-CSF治疗后,外周血单核细胞、树突状细胞(DC)、髓系树突状细胞(mDC)以及浆系树突状细胞(pDC)的变化情况。方法 2014年10月至2016年2月入住该院的33例DLBCL患者静脉注射GM-CSF进行治疗,每周注射1次GM-CSF,每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每次注射前,静脉采血3mL,采血后24h内用流式细胞仪对外周血单核细胞和DC进行检测。检测结果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3例患者GM-CSF治疗前单核细胞水平为(9.85±2.31)%,3个疗程治疗后为(3.67±0.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C水平治疗前为(0.24±0.04)%,治疗后为(0.58±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mDC治疗水平为(0.11±0.02)%,低于治疗后的(0.36±0.08)%(P<0.01);pDC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LBCL患者经GMCSF治疗3个疗程后,单核细胞明显减少,DC显著增加,其中mDC显著增加,pDC无明显变化,即GM-CSF治疗激活了DLBCL患者的抗肿瘤免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性大B淋巴瘤 GM CSF 单核细胞 树突状细胞 髓系树突状细胞 浆系树突状细胞
下载PDF
寻常型银屑病皮损组织中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和TLR7/9通路表达的研究
10
作者 汤怡 周强 +3 位作者 韩睿 陆威 陶小华 程浩 《浙江医学》 CAS 2020年第6期533-535,539,I0003,I0004,共6页
目的探讨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和TLR7/9通路在寻常型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9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皮损组织和皮损旁正常组织为研究材料,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DC的特异性表面标志分子CD2AP、CD123和TLR7、TLR9及其信号... 目的探讨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和TLR7/9通路在寻常型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9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皮损组织和皮损旁正常组织为研究材料,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DC的特异性表面标志分子CD2AP、CD123和TLR7、TLR9及其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分子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1(IRAK-1)、干扰素调节因子7(IRF7)的表达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皮损组织中CD2AP+pDC和CD123+pDC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皮损旁正常组织(均P<0.05),在皮损组织表皮层和真皮层均有分布,但以真皮层居多。皮损组织中TLR7、TLR9、IRAK-1、IRF7在真皮层的表达较为明显,表达阳性率均高于皮损旁正常组织(均P<0.05);TLR9、IRAK-1、IRF7在表皮层均有少量表达,表达阳性率高于皮损旁正常组织(均P<0.05),而TLR7在表皮层的表达阳性率与皮损旁正常组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D2AP+pDC、CD123+pDC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组织中异常分布,可能与TLR7/9通路的激活及其下游途径有关,TLR信号异常活化对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生发展起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常型银屑病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 TOLL样受体7 TOLL样受体9 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1 免疫组化
下载PDF
不同来源血清或血浆培养条件下的树突状细胞表型和功能的比较 被引量:8
11
作者 易辉君 卢光琇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61-563,567,共4页
目的:比较在添加100 mL/L胎牛血清(FBS)、20mL/L人AB血清和10 mL/L供者自体血浆3种不同培养条件下树突状细胞(DC)的表型和功能,为临床应用DC找到安全且有效的培养方法。方法: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分别在添加100 mL/L FBS,20 mL/L... 目的:比较在添加100 mL/L胎牛血清(FBS)、20mL/L人AB血清和10 mL/L供者自体血浆3种不同培养条件下树突状细胞(DC)的表型和功能,为临床应用DC找到安全且有效的培养方法。方法: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分别在添加100 mL/L FBS,20 mL/L人AB血清,10 mL/L供者自体血浆培养条件下诱导成DC,在培养的第8天,利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3种培养条件下DC的得率、纯度、表型和抗原捕获能力;用MTT的方法检测DC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在DC集落数量、DC得率、DC纯度、抗原捕获能力和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上,100 mL/L FBS培养组优于20 mL/L AB血清和10 mL/L自体血浆组,3组之间DC得率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而其他比较都无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利用供者自体血浆培养D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培养方法,符合细胞治疗规范,可替代异种血清或同种异体血清,成为临床级别DC培养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 血浆 树突状细胞 表型 功能
下载PDF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1例报告
12
作者 罗荣 杨继金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420-1422,共3页
1病例资料患者男,69岁,因"左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2个月"于2016年8月24日收入我院。2016年6月患者自觉左侧腹股沟肿块,外院超声检查示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最大约2.6 cm×1.3 cm)。左侧腹股沟淋巴结活组织检查提示淋巴造... 1病例资料患者男,69岁,因"左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2个月"于2016年8月24日收入我院。2016年6月患者自觉左侧腹股沟肿块,外院超声检查示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最大约2.6 cm×1.3 cm)。左侧腹股沟淋巴结活组织检查提示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倾向髓细胞源性。骨髓穿刺检查示有核细胞增殖活跃,粒系、红系病态改变,巨核系大致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皮肤肿瘤 淋巴瘤 浆细胞 树突状细胞
下载PDF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二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5
13
作者 安刚 齐军元 +3 位作者 邹德慧 赵耀中 陈辉树 邱录贵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89-192,共4页
目的提高对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blastic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neoplasm,BPDC)的认识。方法报道2例BPDC患者,并复习文献总结该病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介绍肿瘤细胞起源的最新进展。结果2例患者均以皮肤结节起病... 目的提高对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blastic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neoplasm,BPDC)的认识。方法报道2例BPDC患者,并复习文献总结该病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介绍肿瘤细胞起源的最新进展。结果2例患者均以皮肤结节起病,肿瘤细胞表达CD4和CD56不表达髓系、T细胞以及B细胞特异性标志。对初始治疗敏感,但迅速复发,病程分别为26、11个月。结论BPDC是少见的淋巴瘤亚型,具有独特的免疫表型,病程呈侵袭性,预后差。近期研究表明肿瘤细胞起源于浆细胞样树突细胞前体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浆细胞 树突细胞 杀伤细胞 天然
原文传递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一例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亚哲 张嵩 +4 位作者 郑姝颖 江滨 刘艳荣 陈珊珊 路瑾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457-461,共5页
患者女,19岁,左下肢暗红色斑丘疹1年余,右腹股沟可触及一樱桃大小淋巴结。皮肤肿物组织病理检查:皮肤正常结构消失,可见淋巴样肿瘤细胞弥漫浸润,细胞中等大小,核仁不清楚;免疫组化:CD4(++)、CD56(++)、CD123(+++)... 患者女,19岁,左下肢暗红色斑丘疹1年余,右腹股沟可触及一樱桃大小淋巴结。皮肤肿物组织病理检查:皮肤正常结构消失,可见淋巴样肿瘤细胞弥漫浸润,细胞中等大小,核仁不清楚;免疫组化:CD4(++)、CD56(++)、CD123(+++),TdT部分阳性。骨髓穿刺行流式细胞检查:异常细胞占59.9%,表达CD123st(IL-3Ra)、HLA—DRst、CD56、CD304(BDCA-4)、CD7、CD11b、CD33、CD36、CXCR4和CD13dim,部分细胞表达CD4和CD117。透射电镜观察骨髓细胞:可见大量形态大小均一的淋巴样细胞,细胞表面可见粗大突起,胞核胞质比例高,胞核圆形居中,有呈脑回样深切迹,异染色质块状边集,核仁多见,少量胞质,其中可见内质网、线粒体等细胞器,内质网均呈浆细胞样同心圆状排列。骨髓细胞表现兼具树突细胞及浆细胞特征。诊断: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样 树突细胞 浆细胞
原文传递
肝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肉瘤1例 被引量:4
15
作者 金柯 李明娜 +2 位作者 李爽 李军 陈念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2-174,共3页
一、病例资料患者男性,38岁,汉族,技术人员。因“发现肝脏占位2年余”于2016年1月18日入住我院。患者2013年12月体检时血常规:正常;肝功能:甘油三酯4.02 mmol/L,其余正常;腹部B型超声结果显示“轻度脂肪肝,肝右叶实质性包块,大小为7.3 c... 一、病例资料患者男性,38岁,汉族,技术人员。因“发现肝脏占位2年余”于2016年1月18日入住我院。患者2013年12月体检时血常规:正常;肝功能:甘油三酯4.02 mmol/L,其余正常;腹部B型超声结果显示“轻度脂肪肝,肝右叶实质性包块,大小为7.3 cm×6.3 cm”,未予进一步诊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芽肿 浆细胞. 肝肿瘤 滤泡树突细胞肉瘤
原文传递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免疫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9
16
作者 张超杰 孔成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307-313,共7页
乳腺慢性炎症是一种临床上较少见的乳腺炎性疾病,又称非哺乳期乳腺炎,近几年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但由于临床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且病因不明,从而导致目前对该病的检出率低,治愈率低。目前认为非哺乳期乳腺炎是一个免疫相关性疾病,有... 乳腺慢性炎症是一种临床上较少见的乳腺炎性疾病,又称非哺乳期乳腺炎,近几年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但由于临床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且病因不明,从而导致目前对该病的检出率低,治愈率低。目前认为非哺乳期乳腺炎是一个免疫相关性疾病,有多种细胞及细胞因子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各类细胞因子在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疾病进展的不同阶段,其血浆含量不同,并有一定规律。本文就肿瘤坏死因子-α,NK细胞,干扰素-γ,CD4+T细胞亚群,树突状细胞及趋化因子与非哺乳期乳腺炎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哺乳期乳腺炎 肉芽肿性乳腺炎 浆细胞性乳腺炎 肿瘤坏死因子-α NK细胞 干扰素-Γ CD4 +T细胞亚群 树突状细胞 趋化因子 tumor NECROSIS factor INTERFERON-Γ
下载PDF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一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永锋 薛汝增 +1 位作者 潘慧清 黄莉宁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555-557,共3页
患者男,51岁,全身皮肤散在暗红色斑丘疹、结节1年余.皮损逐渐增多,初发时无明显不适,逐渐出现触痛.体检:头面、躯干、四肢可见散在分布的暗红色斑丘疹、浸润性斑块、皮下结节,边界尚清,部分有触痛,右腹股沟可触及一樱桃大小淋巴结,余... 患者男,51岁,全身皮肤散在暗红色斑丘疹、结节1年余.皮损逐渐增多,初发时无明显不适,逐渐出现触痛.体检:头面、躯干、四肢可见散在分布的暗红色斑丘疹、浸润性斑块、皮下结节,边界尚清,部分有触痛,右腹股沟可触及一樱桃大小淋巴结,余浅表淋巴结未触及.骨髓穿刺结果显示,淋巴系统占32.5%,其中幼稚淋巴细胞占10%,此类细胞大小不等,形态多不规则,细胞质量中等,色蓝,核形不规则,核染色质呈颗粒状.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浅层及脂肪组织大量中等大小异型肿瘤细胞弥漫性浸润,肿瘤细胞染色质细颗粒状,稀疏,核仁不明显,核分裂相易见.免疫组化:CD4、CD56、CD43强阳性;CD68及TdT少量细胞阳性;L26、CD3、CD38、颗粒酶B、MPO均阴性.根据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皮肤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诊断为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树突细胞 干细胞 浆细胞
原文传递
五虎汤含药血浆与含药血清体外干预RSV诱导的树突细胞自噬影响T细胞增殖活化的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鑫 王孟清 +1 位作者 罗银河 丁伊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5-73,共9页
目的:观察五虎汤含药血浆与含药血清体外干预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诱导的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s,DCs)自噬对T细胞增殖活化的影响,为揭示五虎汤治疗病毒性哮喘的机制及体外实验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提供参... 目的:观察五虎汤含药血浆与含药血清体外干预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诱导的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s,DCs)自噬对T细胞增殖活化的影响,为揭示五虎汤治疗病毒性哮喘的机制及体外实验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SD大鼠予2.2 g/kg五虎汤灌胃7 d后分别制得含药血清与含药血浆,从BaLB/C小鼠骨髓中分离诱导DCs细胞,从OT2小鼠脾脏中分离CD4^+T细胞,在Transwell系统里以1∶10的比例共培养,随机分为正常对照血浆组、模型血浆对照组、4.4 g/kg五虎汤5%、10%、20%含药血浆组、正常对照血清组、模型血清对照组、4.4 g/kg五虎汤5%、10%、20%含药血清组及雷帕霉素10μg/ml组、氯喹40μg/ml组,除正常对照血清组、正常对照血浆组外,各组加入含有RSV的Opti-MEM培养基(MOI=1),药物干预后,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细胞的增殖和CD69的表达。结果:RSV感染后CD4^+T细胞发生明显的增殖,与正常血浆对照组比较,模型血浆对照组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与增殖细胞所占百分比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血浆对照组比较,4.4 g/kg五虎汤5%、10%、20%含药血浆组及雷帕霉素、氯喹组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与增殖细胞所占百分比显著降低(P<0.01),与正常血清对照组比较,模型血清对照组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与增殖细胞所占百分比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血清对照组比较,4.4 g/kg五虎汤5%、10%、20%含药血清组及雷帕霉素、氯喹组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与增殖细胞百分比显著降低(P<0.01);RSV感染后CD4^+T细胞发生明显的活化,与正常血浆对照组、正常血清对照组比较,模型血浆对照组与模型血清对照组表达CD69的T细胞比例与CD69荧光强度几何平均数(MIF)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血浆对照组比较,4.4 g/kg五虎汤5%、10%、20%含药血浆与雷帕霉素、氯喹组均能使表达CD69的T细胞比例与CD69 MIF显著降低(P<0.01)。结论:RSV感染导致CD4^+T细胞发生了过度的增殖与活化,5%、10%、20%的五虎汤含药血浆与含药血清可通过干预DCs自噬,抑制CD4^+T细胞过度增殖与活化,含药血浆与含药血清两种方法可得出一致结论,在体外实验中均可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虎汤 树突细胞 呼吸道合胞病毒 T细胞增殖活化 含药血清 含药血浆
原文传递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内髓样分化因子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细胞癌患者术后病毒激活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龙建云 訾晓渊 +3 位作者 李静 黄亮 曹杰 严以群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262-2265,共4页
目的 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细胞癌患者术后病毒激活的临床危险因素及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s)内髓样分化因子(MyD88)及其下游分子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1(IRAK1)、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转化生长因子-β... 目的 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细胞癌患者术后病毒激活的临床危险因素及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s)内髓样分化因子(MyD88)及其下游分子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1(IRAK1)、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激酶1(TAK1)、干扰素调节因子7(IRF7)表达水平对病毒激活的影响.方法 将我科收治的21例经手术治疗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细胞癌患者纳入研究,收集患者外周血,免疫磁珠分选出pDCs,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pDCs内MyD88及其下游分子(IRAK1、TRAF6、TAK1、IRF7)表达水平.随访1个月后,根据病毒激活与否分为激活组和未激活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上述分子表达差异.结果 随访1个月后,7例(33.3%)患者发生病毒激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总胆红素(TB)、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含量与乙型肝炎病毒激活有关(P<0.05);激活组患者MYD88、IRAK1、TRAF6、TAK1、IRF7相对表达水平较未激活组减少,提示MyD88分子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3 6,0.0114比0.0174,0.013 7,P<0.05).结论 术前TB及ALT、AST含量与病毒激活有关;病毒激活可能与患者pDCs中MyD88有关,与体内pDCs功能缺陷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细胞癌 病毒激活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 髓样分化 因子
原文传递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 被引量:4
20
作者 薛汝增 陈永锋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0年第6期351-353,共3页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是一种少见的侵袭性淋巴瘤,2008年正式命名.临床上以皮肤受累为首发症状,表现为挫伤样结节或斑块.该肿瘤易侵犯骨髓及淋巴结,病程凶险,预后差.其肿瘤细胞来源于浆细胞样树突细胞前体细胞,具有独特的免疫表...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是一种少见的侵袭性淋巴瘤,2008年正式命名.临床上以皮肤受累为首发症状,表现为挫伤样结节或斑块.该肿瘤易侵犯骨髓及淋巴结,病程凶险,预后差.其肿瘤细胞来源于浆细胞样树突细胞前体细胞,具有独特的免疫表型:CD4、CD56阳性,TdT和CD68部分阳性,还表达浆细胞样树突细胞相关表面标志CD123、TCL1和BDCA-2.但目前其发病机制仍未明确,且无标准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树突细胞 浆细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