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vestigation of working pressure on the surface roughness controlling technology of glow discharge polymer films based on the diagnosed plasma 被引量:1
1
作者 Ling ZHANG Guo CHEN +5 位作者 Zhibing HE Xing AI Jinglin HUANG Lei LIU Yongjian TANG Xiaoshan HE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7期110-117,共8页
The effects of working pressure on the component, surface morphology, surface roughness, and deposition rate of glow discharge polymer (GDP) films by a trans-2-butene/hydrogen gas mixture were investigated based on ... The effects of working pressure on the component, surface morphology, surface roughness, and deposition rate of glow discharge polymer (GDP) films by a trans-2-butene/hydrogen gas mixture were investigated based on plasma characteristics diagnosis. The composition and ion energy distributions of a multi-carbon (CaHs/H2) plasma mixture at different working pressures were diagnosed by an energy-resolved mass spectrometer (MS) during the GDP film deposition process. The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and white-fight interferometer (WLI) results were obtained to investigate the structure, morphology and roughness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deposited films, respectively. It was found that the degree of ionization of the C4H8/H2 plasma reduces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working pressure. At a low working pressure, the C-H fragments exhibited small-mass and high ion energy in plasma. In this case, the film had a low CH3/CH2 ratio, and displayed a smooth surface without any holes, cracks or asperities. While the working pressure increased to 15 Pa, the largest number of large-mass fragments led to the deposition rate reaching a maximum of 2.11 #m h-1, and to hole defects on the film surface. However, continuing to increase the working pressure, the film surface became smooth again, and the interface between clusters became inconspicuous without etching pi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ow discharge polymer films plasma diagnosis working pressure surfaceMORPHOLOGY surface roughness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CR-39 Polymer Film Using RF and DC Glow Discharges Plasma
2
作者 Mohamed Hassouba Nagia Dawood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2017年第12期2021-2033,共13页
Surfaces of optical elements are deposited by antireflection coatings (ARCs) to decrease the reflection of light. Surface needs treatment before depositing the ARC one of treatment processes by plasma for adhesion imp... Surfaces of optical elements are deposited by antireflection coatings (ARCs) to decrease the reflection of light. Surface needs treatment before depositing the ARC one of treatment processes by plasma for adhesion improvement and surface hardening. A comparison of RF and DC glow discharges treated CR-39 polymer films gives insight into the mechanism of these surface processes. The surface properties of the plasma-treated samples are examined by microscopy techniques include contact angle measurements,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FM), infrared (IR) spectroscopy and refractive index measurements. Results show that the plasma treatment modifies the polymer surface in both composition and morphology. It is found that the surface wettability is enhanced after plasma treatment. It is found that, RF plasma is more effective than DC plasma in CR-39 surface modification, as it implants more oxygen atoms into the surface and makes the contact angle declining to a lower lev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face MODIFICATION by plasma RF DISCHARGE DC DISCHARGE CR-39 polymer film
下载PDF
介质阻挡放电处理增强聚合物薄膜表面亲水性 被引量:16
3
作者 胡建杭 方志 +1 位作者 章程 赵龙章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83-887,共5页
为提高聚合物材料的表面性能,用介质阻挡放电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丙烯、聚四氟乙烯薄膜进行表面改性,并研究了DBD等离子体处理对这些材料亲水性的影响;测量了材料表面水接触角和表面能随处理时间的变化规律及处理后的材料在空气中... 为提高聚合物材料的表面性能,用介质阻挡放电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丙烯、聚四氟乙烯薄膜进行表面改性,并研究了DBD等离子体处理对这些材料亲水性的影响;测量了材料表面水接触角和表面能随处理时间的变化规律及处理后的材料在空气中放置时的老化效应,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3种聚合物薄膜经DBD等离子体处理后,接触角随处理时间的增加而降低,表面能随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二者均在一定处理时间后达到饱和值;处理后的材料在空气中放置时会出现老化效应,但即使放置12天后,材料表面水接触角仍远低于处理前的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 介质阻挡放电 表面改性 聚合物薄膜 亲水性 老化效应
下载PDF
高分子薄膜等离子体表面改性的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瑛 茅素芬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1995年第5期468-471,共4页
本文采用不同的等离子体改性PI、PET、PP薄膜,发现经处理的薄膜的表面电阻(R_5)降低了2~4个数量级,材料的介电损耗(tgδ)和介电常数(ε)也发生了变化。表面薄膜刻蚀深度随放电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红外分析证明在... 本文采用不同的等离子体改性PI、PET、PP薄膜,发现经处理的薄膜的表面电阻(R_5)降低了2~4个数量级,材料的介电损耗(tgδ)和介电常数(ε)也发生了变化。表面薄膜刻蚀深度随放电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红外分析证明在薄膜表面结构中引入了极性基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 表面电阻 高分子薄膜
下载PDF
不同有机单体等离子体聚合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潘长江 黄楠 +2 位作者 刘睿睿 王进 孙鸿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9-92,共4页
采用等离子体聚合的方法对正丙醇和丙烯醇进行了聚合,成功地在Si基体上得到了有机高分子薄膜,利用FT-IR,XPS研究了薄膜的结构,表明薄膜呈现出一种嵌段的高分子薄膜结构,利用AFM研究了薄膜的表面形貌并且测量了表面粗糙度,研究表明,等离... 采用等离子体聚合的方法对正丙醇和丙烯醇进行了聚合,成功地在Si基体上得到了有机高分子薄膜,利用FT-IR,XPS研究了薄膜的结构,表明薄膜呈现出一种嵌段的高分子薄膜结构,利用AFM研究了薄膜的表面形貌并且测量了表面粗糙度,研究表明,等离子体聚合后薄膜表面十分平整,平均粗糙度在2nm以内,利用测量薄膜表面接触角的方法计算了材料的表面能以及临界表面自由能,并且进行了讨论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聚合 高分子薄膜 表面能
下载PDF
医用不锈钢表面沉积类金刚石薄膜的电化学腐蚀性能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刘成龙 杨大智 +1 位作者 邓新绿 齐民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59-563,共5页
医用316L不锈钢植入物植入体内后,体内环境可导致其产生腐蚀和Ni离子的析出。利用双放电腔微波等离子体源全方位离子注入设备,采用等离子体源离子注入(plasmasourceionimplantation,PSII)和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lasmaenhancedchem... 医用316L不锈钢植入物植入体内后,体内环境可导致其产生腐蚀和Ni离子的析出。利用双放电腔微波等离子体源全方位离子注入设备,采用等离子体源离子注入(plasmasourceionimplantation,PSII)和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lasmaenhancedchemicalvapordeposi tion,PECVD)复合工艺在医用316L不锈钢表面沉积类金刚石薄膜,进行表面改性,以提高其在模拟体液环境中的腐蚀阻抗。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发现,薄膜由纳米粒子构成,膜层连续光滑。电化学腐蚀测试表明:采用PSII+PECVD复合工艺制备的类金刚石薄膜与316L不锈钢改性体系在(37±1)℃的Troyde’s模拟体液中的自腐蚀电位约为120mV,体系的击穿电位超过1.9V,与基体316L不锈钢相比,其热力学稳定性与抗腐蚀性能得到增强,改性效果优于单独的PECVD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源离子注入 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 类金刚石薄膜 医用不锈钢 抗腐蚀性 模拟体液
下载PDF
离子氮化对镀铬层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葛继平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1994年第6期260-264,共5页
研究了镀铬层经离子氮化后的组织和性能。分别用SEM、电子探针和X光衍射仪观察和分析了复合处理层剖面的组织、结构和成分,试验结果表明:离子氮化能使镀铬层的网状裂纹弥合,可明显提高了镀层表面硬度、结合力和耐蚀性。
关键词 镀铬 氮化 镀层 性能
下载PDF
等离子体接枝EVA共聚物薄膜阻燃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施来顺 《山东工业大学学报》 1999年第4期350-354,共5页
以不同 V A 含量的 E V A 共聚物为基础,尝试通过等离子体接枝方法接枝甲基丙烯酸、丙烯酸和丙烯酰胺以达到聚合物阻燃的目的详细研究了等离子体处理条件和接枝反应条件对接枝率的影响,并对接枝样品的阻燃性能进行了表征接... 以不同 V A 含量的 E V A 共聚物为基础,尝试通过等离子体接枝方法接枝甲基丙烯酸、丙烯酸和丙烯酰胺以达到聚合物阻燃的目的详细研究了等离子体处理条件和接枝反应条件对接枝率的影响,并对接枝样品的阻燃性能进行了表征接枝后样品的点燃时间明显延长,极限氧指数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燃性 等离子体 聚合物 接枝 EVA VA 薄膜
下载PDF
EVA共聚物等离子体接枝聚丙烯酰胺的阻燃及抑烟性能 被引量:1
9
作者 施来顺 曹晓新 《山东工业大学学报》 2000年第4期337-340,共4页
以 EVA共聚物为基础 ,尝试通过等离子体接枝方法接枝丙烯酰胺以达到聚合物阻燃及抑烟的目的 .接枝后样品的成炭量明显增加 ,说明接枝后的侧基 (- CONH2 )在热降解过程中不仅自身参与成炭 ,而且强有力地促进了基体聚合物的成炭过程 .接... 以 EVA共聚物为基础 ,尝试通过等离子体接枝方法接枝丙烯酰胺以达到聚合物阻燃及抑烟的目的 .接枝后样品的成炭量明显增加 ,说明接枝后的侧基 (- CONH2 )在热降解过程中不仅自身参与成炭 ,而且强有力地促进了基体聚合物的成炭过程 .接枝后样品的烟密度降低 ,接枝不仅可以达到阻燃的目的 ,而且还达到了抑烟的效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燃性 聚丙烯酰胺 EVA共聚物 抑烟性能 E等离子体接枝
下载PDF
等离子体处理对高吸水树脂耐盐性能的影响
10
作者 段雅丽 李秋荣 +1 位作者 肖海燕 郑海武 《材料导报(纳米与新材料专辑)》 EI 2010年第2期473-476,共4页
常温常压下使用等离子体技术对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丙烯酸/丙烯酰胺/聚乙烯醇(AMPS/AA/AM/PVA)高吸水树脂进行改性处理。系统地研究了等离子体放电功率、放电时间以及树脂目数对处理后吸水树脂耐盐性的影响。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 常温常压下使用等离子体技术对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丙烯酸/丙烯酰胺/聚乙烯醇(AMPS/AA/AM/PVA)高吸水树脂进行改性处理。系统地研究了等离子体放电功率、放电时间以及树脂目数对处理后吸水树脂耐盐性的影响。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差热热重分析(TG/DTA)等测试手段研究了改性前后树脂的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等离子体改性处理可明显改善吸水树脂的耐盐性,并确定了使用等离子体改性的最佳条件:放电时间为2min;放电功率为60W;树脂目数为80目。经过等离子体处理表面改性的树脂对0.9%NaCl溶液吸液率较未处理前提高了13.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 聚合物表面改性 高吸水树脂 抗温耐盐性
下载PDF
黄铜表面等离子体电解氧化膜层的制备及性能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关庆义 孟建兵 +4 位作者 王帅柯 董小娟 李红梅 于浩洋 李丽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06-214,共9页
为了提高黄铜的耐蚀性能,对其表面进行等离子体电解氧化,并分析Na_(2)SiO_(3)电解质浓度对氧化膜层性能的影响。调配以Na_(2)SiO_(3)·9H 2O,NaOH为主要成分的电解液,设置正向电压为520 V、正向电流1.4 A、脉冲频率2000 Hz、正负占... 为了提高黄铜的耐蚀性能,对其表面进行等离子体电解氧化,并分析Na_(2)SiO_(3)电解质浓度对氧化膜层性能的影响。调配以Na_(2)SiO_(3)·9H 2O,NaOH为主要成分的电解液,设置正向电压为520 V、正向电流1.4 A、脉冲频率2000 Hz、正负占空比20%,对黄铜试件进行80 min的等离子体电解氧化。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面粗糙度测量仪、涡流测厚仪、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百格刀附着力测试仪、电化学工作站(动电位极化曲线),研究Na_(2)SiO_(3)浓度对氧化膜层的微观形貌、厚度、粗糙度、化学组分、结合力及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膜层表面的化学组分是以Cu,Zn,O,Si等元素组成,并以金属氧化物和非晶二氧化硅的形式存在;随着Na_(2)SiO_(3)浓度的升高,膜层表面的微孔数量逐渐增多,孔洞尺寸和分布越来越均匀,膜层厚度先增大后减小,表面粗糙度值先减小后增大;然而过大的Na_(2)SiO_(3)浓度,等离子体电解氧化反应加剧,表面出现熔解现象,膜层质量不升反降。等离子体电解氧化能够有效提高黄铜的表面性能,当Na_(2)SiO_(3)浓度为8 g/L时,氧化膜层结合力和耐蚀性能最好,其自腐蚀电流密度与基体相比,下降了2个数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电解氧化 黄铜 氧化膜层 表面特征 耐蚀性能
下载PDF
PEO-硅氧烷复合膜层在酸性介质中的耐腐蚀性能 被引量:1
12
作者 曾娣平 刘志义 +2 位作者 郭文敏 吴海江 唐校福 《电镀与涂饰》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699-706,共8页
为了防止腐蚀介质通过等离子体电解氧化(PEO)膜上的微孔或微裂纹等微观缺陷向基底渗透,采用由四乙氧基硅烷(TEOS)和3-(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APTS)形成的硅氧烷聚合物溶胶对Al-Zn-Mg-Cu合金表面的PEO膜进行封孔,得到PEO-硅氧... 为了防止腐蚀介质通过等离子体电解氧化(PEO)膜上的微孔或微裂纹等微观缺陷向基底渗透,采用由四乙氧基硅烷(TEOS)和3-(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APTS)形成的硅氧烷聚合物溶胶对Al-Zn-Mg-Cu合金表面的PEO膜进行封孔,得到PEO-硅氧烷复合膜层。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分析了硅氧烷膜的化学结构,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PEO膜和PEO-硅氧烷复合膜层的微观形貌,通过电化学阻抗谱(EIS)和动电位极化曲线测量对比了PEO膜和PEO-硅氧烷复合膜层在酸性腐蚀介质中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采用硅氧烷聚合物溶胶处理能够在PEO膜上形成连续的硅氧烷膜,所得的PEO-硅氧烷复合膜层在酸性腐蚀介质中的耐腐蚀性能远优于PEO膜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电解氧化 硅氧烷聚合物溶胶 复合膜层 酸性介质 耐腐蚀性能
下载PDF
对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刻蚀聚合物薄膜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胡明山 王涛 +1 位作者 奚野 刘景全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2019年第12期5-9,共5页
研究了使用两种大气压等离子体射流(APPJ)刻蚀Parylene-C薄膜所产生刻蚀区域的形貌和成分之间的差异。两种APPJ分别由单环电极装置和双环电极装置产生。由单环电极APPJ刻蚀的Parylene-C表面是非均匀的,从刻蚀区域的中心到边缘可分为三部... 研究了使用两种大气压等离子体射流(APPJ)刻蚀Parylene-C薄膜所产生刻蚀区域的形貌和成分之间的差异。两种APPJ分别由单环电极装置和双环电极装置产生。由单环电极APPJ刻蚀的Parylene-C表面是非均匀的,从刻蚀区域的中心到边缘可分为三部分:区域(Ⅰ)是中心区域,此处Si衬底严重受损;区域(Ⅱ)是有效的刻蚀区域;区域(Ⅲ)是刻蚀边界。与单环电极APPJ相比,双环电极APPJ刻蚀的Parylene的形貌要好得多。特别是在区域(Ⅰ)中,Si片受到轻微损坏。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结果表明:单环电极APPJ刻蚀区域的O元素原子含量多于双环电极。此外,还研究了两种APPJ的刻蚀速率,相比于双环电极APPJ,单环电极APPJ具有较高的刻蚀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压等离子体射流 单环电极 双环电极 聚合物薄膜刻蚀 表面形貌
下载PDF
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膜的等离子刻蚀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杜招红 曾效舒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233-1236,共4页
本文研究了等离子刻蚀碳纳米管(CNTs)聚合物复合膜的工艺,并采用测量接触电阻表征薄膜的刻蚀效果。用SEM对刻蚀前后的试样膜面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电压为100 V,电流为0.52 A时可以有效地刻蚀掉在制备无衬底碳纳米管膜时附在其上的粘胶... 本文研究了等离子刻蚀碳纳米管(CNTs)聚合物复合膜的工艺,并采用测量接触电阻表征薄膜的刻蚀效果。用SEM对刻蚀前后的试样膜面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电压为100 V,电流为0.52 A时可以有效地刻蚀掉在制备无衬底碳纳米管膜时附在其上的粘胶剂和聚合物。且刻蚀前后碳纳米管复合膜的电阻有很大变化,从110.2Ω降至8.4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刻蚀 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膜 电阻
下载PDF
低温等离子体聚合物薄膜的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隽 汪建华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2004年第11期23-26,共4页
概述了利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制备有机聚合物薄膜、主要合成方法、特性及研究现状 ,简要讨论了等离子体聚合条件对薄膜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介绍了现代分析技术对聚合物薄膜结构的表征 ,阐述了近年来对低温等离子体聚合物薄膜的物理性质 ,... 概述了利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制备有机聚合物薄膜、主要合成方法、特性及研究现状 ,简要讨论了等离子体聚合条件对薄膜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介绍了现代分析技术对聚合物薄膜结构的表征 ,阐述了近年来对低温等离子体聚合物薄膜的物理性质 ,包括表面性质、渗透性、电学和光学性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薄膜 聚合条件 低温等离子体 合成方法 有机聚合物 表面性质 制备 薄膜结构 光学性质 表征
下载PDF
水性微纳米石墨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的制备 被引量:3
16
作者 吴昊 邓跃全 +2 位作者 杨威 吴婷 贾彬 《化工矿物与加工》 CAS 2022年第3期41-44,59,共5页
采用研发的低成本水性微纳米石墨材料,制备了一种高疏水性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探究了水性微纳米石墨浆体掺量、聚合物防水涂料与水泥质量比对该防水涂料各项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微纳米石墨浆体后,该防水涂料物理力学性能... 采用研发的低成本水性微纳米石墨材料,制备了一种高疏水性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探究了水性微纳米石墨浆体掺量、聚合物防水涂料与水泥质量比对该防水涂料各项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微纳米石墨浆体后,该防水涂料物理力学性能指标均能满足GB/T 23445-2009中Ⅱ型产品的要求,涂膜的抗渗性最高达0.76 MPa;泡水和泡盐水一个月后,其与原试块几乎无异,超出96 h的标准要求;涂膜表面的接触角最大为110°,能达到疏水材料的要求;SEM图显示片状石墨嵌入涂料中,使其结构致密,具有较强的屏蔽作用,同时又增强了涂料的疏水性能。本产品成本较低、性能优越、水性环保,为石墨矿物利用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米石墨 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 涂膜 耐盐水性 抗拉强度 表面疏水性 抗渗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