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Dynamic Plateau Monsoon Index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General Circulation Anomalies 被引量:18
1
作者 荀学义 胡泽勇 马耀明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6期1249-1263,共15页
Based on monthly ECMWF reanalysis-Interim (ERA-Interim) reanalysis data, along with monthly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data, the Dynamic Plateau Monsoon Index (DPMI) is defined. The results of a contrast analys... Based on monthly ECMWF reanalysis-Interim (ERA-Interim) reanalysis data, along with monthly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data, the Dynamic Plateau Monsoon Index (DPMI) is defined. The results of a contrast analysis of the DPMI versus the Traditional Plateau Monsoon Index (TPMI) are described. The response of general circulation to northern Qinghai-Xizang Plateau summer monsoon anomalies and the correlation of the DPMI with general circulation anomalies a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PMI reflected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better and depicted climate variation more accurately than the TPMI. In years when the plateau summer monsoon is strong, the low over the plateau and the trough near the eastern coast of Asia are deeper and higher than normal over South China. This correlation corresponds to two anomalous cyclones over the plateau and the eastern coast of Asia and an anomalous anticyclone in South China. The plateau and its adjacent regions are affected by anomalous southwesterly winds that transport more moisture to South China and cause more precipitatio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ppear to receive more precipitation by means of the strong westerly water vapor flow transported from the "large triangle affecting the region". In years when the plateau summer monsoon is weak, these are opposite. The plateau monso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tensity and position of the South Asian high, and the existence of a teleconnection pattern in the mid-upper levels suggests a possible linkage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 and the Indian monsoon to the plateau summer monso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ghai-Xizang plateau Dynamic plateau monsoon index center position general circulation
下载PDF
强弱南亚季风不同发展期对青藏高原垂直环流的影响
2
作者 裴宇菲 宋敏红 张少波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02-1415,共14页
为了探讨南亚季风的强弱变化对青藏高原垂直环流的作用,利用1990-2019年近30年高分辨率的JRA55再分析资料计算了南亚季风Webster-Yang指数(WYI)并选取了南亚季风强弱年,通过对比分析季风爆发前期(5月)、爆发期(7月)和爆发后期(10月)三... 为了探讨南亚季风的强弱变化对青藏高原垂直环流的作用,利用1990-2019年近30年高分辨率的JRA55再分析资料计算了南亚季风Webster-Yang指数(WYI)并选取了南亚季风强弱年,通过对比分析季风爆发前期(5月)、爆发期(7月)和爆发后期(10月)三个不同时段南亚季风强弱变化对青藏高原垂直环流的影响。研究表明:(1)5月WYI强年在高原南侧的上升气流强度和范围均大于弱年,7月高原主体与南侧的上升气流强度增大,强弱年差异不明显,10月WYI强年在高原南侧的垂直环流仍维持,但强度减弱,WYI弱年在高原南侧高空已转为下沉气流。(2)5月和10月,质量和能量均为从高原的南侧和北侧汇入高原,7月则转为高原向南北两侧散出质量和能量;WYI强年高原南侧高层辐散的强度大于弱年,低层辐合强度差异较小,强弱年在5月能量与质量的传输强度差异最大,7月最小。(3)WYI强年10月100 hPa南亚高压位置偏西,500 hPa西太副高维持,高原南侧的风场与温度场的减幅偏小,表明强南亚季风会改变高原地区高空水平环流形势,从而影响高原的垂直环流;WYI强年在5、7、10月高原主体的地表温度均大于弱年,表明在强南亚季风带来的暖湿气流的影响下,高原南侧的上升气流抬升至高原,高原的地表温度明显上升,高原地表热量增加进而影响高原垂直环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季风指数 垂直环流 流函数 质量流函数
下载PDF
近40年青藏高原季风变化的主要特征 被引量:75
3
作者 白虎志 谢金南 李栋梁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2-27,共6页
通过计算 196 1— 1995年逐日青藏高原季风指数 ,初步确定了高原夏季风开始和结束的时间 ,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季风指数的年际变化特征以及和 5 0 0hPa高度场、东亚季风之间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 :夏季风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呈反相关关系 ;高... 通过计算 196 1— 1995年逐日青藏高原季风指数 ,初步确定了高原夏季风开始和结束的时间 ,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季风指数的年际变化特征以及和 5 0 0hPa高度场、东亚季风之间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 :夏季风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呈反相关关系 ;高原季风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明显 ;高原冬季风强(弱 )与同期高原及乌拉尔山 5 0 0hPa高度场偏高 (低 )以及东亚冬季风偏强 (弱 )相联系 ;高原夏季风偏强 (弱 )与同期贝湖至高原南部 5 0 0hPa高度场偏低 (高 )、西亚和中国东部高度场偏高 (低 )以及东亚夏季风偏强 (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季风指数 大气环流 年际变化
下载PDF
青藏高原季风演变及其与土壤湿度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15
4
作者 周娟 文军 +2 位作者 王欣 贾东于 陈金雷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5-56,共12页
利用1979-2014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构建了一个能更有效反映季风演变过程的高原季风新指数(ZPMI),并与已有高原季风指数TPMI、DPMI和QPMI进行对比分析。发现TPMI反映的高原夏季风爆发和撤退的时间较Z... 利用1979-2014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构建了一个能更有效反映季风演变过程的高原季风新指数(ZPMI),并与已有高原季风指数TPMI、DPMI和QPMI进行对比分析。发现TPMI反映的高原夏季风爆发和撤退的时间较ZPMI、DPMI提前1~2个月左右,ZPM I能更好的反映高原上季风降水的年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而其冬季风和夏季风具有相似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总体均呈现上升的趋势,且夏季风增强的趋势更显著。同时,ZPMI也能够较好的描述高原上的气象要素特征,即:在强季风年,高原中、东(西)部降水多(少),气温高(低);而弱季风年,则与之相反。高原晚春(4-5月)土壤湿度与当年高原夏季风存在显著的相关,当4-5月高原中部、东部地区土壤湿度偏大(小)、西部土壤湿度偏小(大)时,高原夏季风偏强(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季风 高原季风指数 土壤湿度
下载PDF
新的高原季风指数与四川盆地夏季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19
5
作者 田俊 马振峰 +1 位作者 范广洲 陈小婷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08-315,共8页
用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和中国560站月降水资料,定义了一个高原季风指数IPM2。结果表明:与原有高原季风指数相比,该指数与四川盆地夏季降水的相关性更好,能够较好地反映四川盆地夏季降水的异常变化。当高原夏季风偏弱时,巴尔喀什湖... 用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和中国560站月降水资料,定义了一个高原季风指数IPM2。结果表明:与原有高原季风指数相比,该指数与四川盆地夏季降水的相关性更好,能够较好地反映四川盆地夏季降水的异常变化。当高原夏季风偏弱时,巴尔喀什湖至贝加尔湖低压槽、亚洲东岸高压脊、印度低压均加强,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来自孟加拉湾的西南风水汽输送和源于西太平洋的偏南风水汽输送均加强,这种环流形式有利于四川盆地西(东)部夏季降水偏多(少);当高原夏季风偏强时,情况相反。IPM2弱(强)大(小)年与四川盆地西(东)部涝年环流背景相似,表明IPM2能够很好反映四川盆地夏季降水异常的环流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季风指数 相关 夏季降水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夏季风强弱年波包传播特征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肖天贵 李江林 +1 位作者 李湘 彭骏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56-966,共11页
采用1996—2005年NCEP/NCAR 600 hPa逐日再分析资料,利用高原季风指数定义和波包传播的诊断方法(WPD),研究了高原夏季风强弱年(1998年和1997年)不同发展阶段的波包传播特征。研究表明,在高原夏季风开始前,都存在着季风的加强期,期间高... 采用1996—2005年NCEP/NCAR 600 hPa逐日再分析资料,利用高原季风指数定义和波包传播的诊断方法(WPD),研究了高原夏季风强弱年(1998年和1997年)不同发展阶段的波包传播特征。研究表明,在高原夏季风开始前,都存在着季风的加强期,期间高原地区都有来自乌拉尔山—巴尔喀什湖地区向东传播的波包和来自阿拉伯海、阿拉伯半岛地区向西传播的波包。当乌拉尔山向高原地区的波包传播减弱,高原地区波包传播主要来自西太平洋地区时,高原夏季风爆发。在高原夏季风爆发后,存在着季风的加强期、维持期和减弱期等不同阶段。季风加强期间,强年(1998年)主要是从西太平洋地区向西传播到高原的波包值,而弱年(1997年)西太平洋地区几乎没有向西传播到高原的波包;季风维持期间,强年(1998年)表现出高原地区波包大值区向四周频散的趋势,而弱年(1997年)反映出与强年(1998年)相反的特征,高原地区有来自阿拉伯海、阿拉伯半岛地区和西太平洋地区传播来的波包;季风结束减弱期间,乌拉尔山地区的波包值再次向东传播影响到高原地区。最后分析波包强中心对应着天气系统扰动能量的中心,并且与天气系统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波包强中心的传播常常与槽脊的移动相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原夏季风 高原季风指数 WPD 波包传播
下载PDF
高原季风的分布特征及其指数对比分析 被引量:19
7
作者 周懿 范广洲 +3 位作者 华维 王炳赟 朱丽华 周定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17-1530,共14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在P、Z和σ三种坐标系中对青藏高原地区冬、夏季各环流场要素进行了分析,得到了高原季风的主要分布区域,并得出对流层高原季风的主要特征体现在由散度场表征的风场辐散、辐合上。同时,利用高原主体中心的散度...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在P、Z和σ三种坐标系中对青藏高原地区冬、夏季各环流场要素进行了分析,得到了高原季风的主要分布区域,并得出对流层高原季风的主要特征体现在由散度场表征的风场辐散、辐合上。同时,利用高原主体中心的散度区域平均值定义了一个新的高原季风指数Div-PMI。对比分析新、旧几种高原季风指数的计算方法、物理意义、年变化及年际变化,表明DivPMI指数计算方法简单,且能较好地解释高原季风的产生机理,在反映高原季风的季节演变特征上也具有一定的优势。通过各种高原季风指数与1、4、7、10月中国降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Div-PMI指数与高原地区降水呈一致负相关,且相关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季风 高原季风指数 散度
下载PDF
青藏高原季风变化及其与中国北方春季沙尘暴的关联 被引量:8
8
作者 唐红玉 马振峰 史津梅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12-116,共5页
利用1948-2003年的逐日600 hPa 2.5°×2.5°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1957-2003年中国北方地区春季沙尘暴日数资料,计算了反映青藏高原地区季风特征的高度场指数序列,分析了青藏高原高度场指数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近56年... 利用1948-2003年的逐日600 hPa 2.5°×2.5°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1957-2003年中国北方地区春季沙尘暴日数资料,计算了反映青藏高原地区季风特征的高度场指数序列,分析了青藏高原高度场指数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近56年来,高原季风指数总体呈现冬季风减弱、夏季风增强的变化趋势;高原季风的变化与我国北方地区春季沙尘暴的多寡密切相关,高原冬季风偏强的年份,我国北方地区春季沙尘暴偏多,而高原冬季风偏弱的年份,我国北方地区春季沙尘暴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季风指数 中国北方 沙尘暴 相关分析
下载PDF
基于风场季节变率的高原季风指数的定义及应用 被引量:8
9
作者 张少波 吕世华 +1 位作者 奥银焕 马迪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81-889,共9页
采用1979-2012年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地面降水同化资料,利用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地区风场的变化特征,定义了一个新的基于风场标准化季节变率的高原季风指数IPMzhang,并与现有的季风指数IPMtang、IPMqi和IPMxun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 采用1979-2012年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地面降水同化资料,利用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地区风场的变化特征,定义了一个新的基于风场标准化季节变率的高原季风指数IPMzhang,并与现有的季风指数IPMtang、IPMqi和IPMxun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各个指数都能够反映高原地区的季风活动特征及其与高原及周边地区夏季降水的相关关系,IPMqi和IPMzhang指数在高分辨率数据下的表现优于IPMtang和IPMxun指数,显著相关区域覆盖了高原大部分地区。相较于IPMqi,IPMzhang指数的相关系数略低,但其在高原东南部地区更为显著,表明IPMzhang能够更好地反映高原东南部地区的夏季降水。受高原热低压强度变化的影响,在季风偏强年IPMtang和IPMxun的异常水汽辐合主要在高原中部,IPMqi则存在于高原各个地区,只有IPMzhang在高原东南部,有利于高原东南部的降水偏多。表明IPMzhang指数能够较好地表征高原季风与高原及周边地区夏季降水的相关关系,对于高原地区降水,尤其是高原东南部人口相对密集地区的降水预测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季风 季风指数 降水 标准化季节变率
下载PDF
高原季风研究主要进展及其科学意义 被引量:28
10
作者 齐冬梅 李跃清 《干旱气象》 2007年第4期74-79,共6页
季风是气象界的"永恒"课题,已有数百年的研究历史。亚洲季风系统中存在着3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南亚季风、东亚季风和高原季风。简要总结了国内外关于高原季风的若干研究进展,对比分析了各阶段高原季风研究的特点。同时指出今... 季风是气象界的"永恒"课题,已有数百年的研究历史。亚洲季风系统中存在着3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南亚季风、东亚季风和高原季风。简要总结了国内外关于高原季风的若干研究进展,对比分析了各阶段高原季风研究的特点。同时指出今后应进一步丰富高原季风指数定义,并对高原季风变化的物理成因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季风 高原气候 季风指数
下载PDF
高原夏季风指数的定义及其特征分析 被引量:38
11
作者 齐冬梅 李跃清 +1 位作者 白莹莹 德庆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09年第4期1-9,共9页
基于1958~2002年ECMWF再分析资料,我国160个台站降水和气温资料,从夏季高原季风环流系统特点出发,定义了能较好表征高原夏季风环流变化的特征指数,分析了高原夏季风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并揭示了高原夏季风强弱异常时的环流特征... 基于1958~2002年ECMWF再分析资料,我国160个台站降水和气温资料,从夏季高原季风环流系统特点出发,定义了能较好表征高原夏季风环流变化的特征指数,分析了高原夏季风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并揭示了高原夏季风强弱异常时的环流特征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和气温的关系,主要结论为:(1)用6~8月600hPa(27.5~30°N,80~100°E)范围内平均的西风分量距平与(35—37.5°N,80~100°E)范围内平均的东风分量距平差定义了高原夏季风指数(PMI)。该指数计算简单,意义清楚,代表性好。(2)1958~2002年高原夏季风整体呈增强趋势,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是高原夏季风的强盛期,之后是高原夏季风弱期,在80年代以后又转为季风强期。(3)高原夏季风与中国夏季降水和气温相关很好。将该指数与之前汤懋苍定义的指数进行性能综合比较后,发现该指数对川渝地区的夏季降水及气温有更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季风 年际变化 季风指数 中国气候
下载PDF
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夏季风变异及其对中国西南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18
12
作者 王颖 李栋梁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10-924,共15页
利用1951—2012年逐月NECP/NCAR-Ⅰ再分析资料和1960—2012年逐月中国西南地区116站常规气象要素资料,基于青藏高原地区夏季600 hPa涡度场特征,定义了新的青藏高原夏季风强度和位置指数,讨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季风变化对中国西... 利用1951—2012年逐月NECP/NCAR-Ⅰ再分析资料和1960—2012年逐月中国西南地区116站常规气象要素资料,基于青藏高原地区夏季600 hPa涡度场特征,定义了新的青藏高原夏季风强度和位置指数,讨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季风变化对中国西南地区气候的影响。青藏高原季风强度整体增强,在20世纪90年代末达到峰值后逐渐减弱,与北半球气温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位置变化相对独立。夏季青藏高原季风强度和中心经度位置对中国西南地区气候有显著影响。当青藏高原季风偏强时,西南地区水汽异常辐合,以阴天为主,日照偏短,蒸发减弱,气温日较差明显减小,降水偏多;上升运动在川渝地区发展深厚,云贵地区仅限于600 hPa以下,川渝地区气象要素变化更显著。当青藏高原季风位置偏东时,西南全区受异常下沉运动控制,气温偏高,四川中、西部和贵州、广西等地出现较强的水汽异常辐散,气温显著偏高,相对湿度偏低,降水偏少。进入21世纪以来,青藏高原季风强度和中心经度的反位相叠加,加剧了西南地区的干旱化。新的青藏高原季风指数不仅能反映青藏高原地区的季风环流特征,而且对中国西南气候变化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可为中国汛期气候预测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夏季风 强度指数 位置指数 中国西南气候
下载PDF
青藏高原季风对西北降水影响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27
13
作者 白虎志 谢金南 李栋梁 《甘肃气象》 2000年第2期10-12,共3页
通过对高原季风指数与西北地区月降水量遥相关关系的分析 ,论述了 1月份高原冬季指数与西北地区年降水和夏季月降水相关显著 ,其相关分布型与西北夏季三种降水类型相似 ;6月高原季风指数对西北夏季月降水量的影响也最明显。高原季风异... 通过对高原季风指数与西北地区月降水量遥相关关系的分析 ,论述了 1月份高原冬季指数与西北地区年降水和夏季月降水相关显著 ,其相关分布型与西北夏季三种降水类型相似 ;6月高原季风指数对西北夏季月降水量的影响也最明显。高原季风异常可能与高原下垫面热力异常有关 ,从而推测冬季风异常通过高原这个巨大的热载体而影响夏季风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季风指数 西北降水 相关分析
下载PDF
青海湖水位波动对气候暖湿化情景的响应及其机理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李林 申红艳 +1 位作者 刘彩红 校瑞香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00-608,共9页
利用1961—2015年青海湖水位资料及其流域气温、降水量、蒸发量等气象观测资料,高原季风、西风环流气候等指数及植被数据,分析青海湖水位波动的基本特征,揭示高原季风、西风环流、植被覆盖、径流以及冻土退化对湖泊水位波动的影响机理,... 利用1961—2015年青海湖水位资料及其流域气温、降水量、蒸发量等气象观测资料,高原季风、西风环流气候等指数及植被数据,分析青海湖水位波动的基本特征,揭示高原季风、西风环流、植被覆盖、径流以及冻土退化对湖泊水位波动的影响机理,建立基于水量平衡的青海湖水位变化的定量评估模型。研究表明:2004年前后,青海湖水位出现由降到升的突变,自2005年以来持续回升;水位波动具有8 a和21 a的显著性周期;全球变暖背景下高原季风增强、西风环流趋弱、气候趋于暖湿、流域植被恢复、冻土退化和径流量显著增大,引起了2005年以来青海湖水位的持续回升。基于湖泊水量平衡原理建立的气候变化对青海湖水位影响定量评估模型,能够客观反映青海湖流域上年及当年降水量、流量和蒸发量对湖泊水位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气候变化 高原季风 西风环流 归一化植被指数 冰川 冻土
下载PDF
青藏高原冬季风演变的新特征及其与中国西南气温的关系 被引量:20
15
作者 王颖 李栋梁 +1 位作者 王慧 郑然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20,共10页
利用1951 2011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1960 2010年西南地区77站月平均气温数据,定义了冬季代表月(1月)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季风强度和位置的新指数,并分析了该指数与中国西南地区地面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1)代表高原冬季风的冷高压强... 利用1951 2011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1960 2010年西南地区77站月平均气温数据,定义了冬季代表月(1月)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季风强度和位置的新指数,并分析了该指数与中国西南地区地面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1)代表高原冬季风的冷高压强度和位置具有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20世纪70年代末发生了由弱到强的突变,80年代中期则是由偏北到偏南的突变。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高原冬季风强度的振荡频率加快,由较长的7年周期向4年周期转化;位置指数的4年与10年周期存在明显的反相变化,自2005年以来位置振荡周期由10年向4年转化,南北摆动更为频繁。(2)当高原冬季风偏强时,北方冷空气与西南暖湿空气在西南地区交汇减弱,云量减少,辐射增温作用使西南地区温度一致偏高,西南地区东部低层出现异常下沉运动中心,下沉增温作用使该地区温度偏高更明显;当偏弱时,则相反。(3)当高原冬季风偏北时,北方较强冷空气南下,南支槽加深,西南暖湿空气与北方冷空气交汇于川滇地区,产生异常上升运动,云量增多,接收的太阳辐射减少,且冷空气活动频繁,西南地区温度一致偏低,上升冷却作用使西部气温偏低更明显;当偏南时,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冬季风 强度指数 位置指数 西南气温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上空甲烷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夏季高值形成机制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周杰 官莉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15-321,共7页
利用搭载在美国Aqua卫星上的大气红外探测仪(AIRS)观测资料反演的全球甲烷(CH_4)产品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3~2014年青藏高原上空CH_4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夏季CH_4高值变化与季风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就青藏高原整体而言,CH_4... 利用搭载在美国Aqua卫星上的大气红外探测仪(AIRS)观测资料反演的全球甲烷(CH_4)产品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3~2014年青藏高原上空CH_4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夏季CH_4高值变化与季风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就青藏高原整体而言,CH_4浓度随高度增加递减;对流层中高层CH_4含量季节变化较为明显,其平均浓度在7~9月处于高值,6月、10月次之,其余月份处于低值。2003~2014年CH_4含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增长率约为4.66ppb(10-9)。高原上空CH_4空间分布分析显示,高原北部CH_4浓度高于南部地区。夏季风期间,随着高原上的强对流输送和上空南亚高压的阻塞,对流层中高层CH_4浓度明显增加并不断积累,在8月底至9月初出现最大值。在分析季风指数的基础上发现,夏季季风影响下的强对流输送是高原对流层中高层CH_4高值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流层中高层CH_4浓度最大值出现时间较季风指数的峰值滞后约半至一个月,随着夏季风的撤退,CH_4浓度高值迅速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大气红外探测仪(AIRS) 青藏高原 时空分布 季风指数
下载PDF
高原季风对500hPa中纬度西风带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田俊 马振峰 范广洲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61-68,共8页
利用1948~2008年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和1958-2007年中国560站夏季降水资料,设计了一个区域西风指数,探讨了高原夏季风和500百帕中纬度西风带活动的时间-频率多层次年际、年代际时间尺度变化特征以及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 利用1948~2008年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和1958-2007年中国560站夏季降水资料,设计了一个区域西风指数,探讨了高原夏季风和500百帕中纬度西风带活动的时间-频率多层次年际、年代际时间尺度变化特征以及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原夏季风对区域西风带活动具有显著的影响,近61年来,两者总体变化趋势相反,前者增强后者减弱。除了都具有1-2年、27-28年和线性趋势变化的共同周期外,还呈现出各自的周期变化,并且均发生过一次年代际气候跃变现象,前者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者发生在80年代中期,高原夏季风由偏弱转为偏强,区域西风由偏强转入偏弱,在跃变前后两者各种周期的时间尺度和强度存在明显的不同。如果排除1-2年周期的不确定性,预计接下来高原夏季风将直接进入偏弱期,区域西风指数可能在3-4年后才转入偏强期,并且高原夏季风会比区域西风指数提前发生突变,对区域西风指数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高原夏季风不仅自身对我国夏季降水产生重要的作用,同时,它通过影响中纬度西风带的活动,间接地影响着我国的夏季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波变换 多时间尺度 高原季风 区域西风指数 年际年代际变化 中国夏季降水
下载PDF
北半球大气环流及其冬季风的年代际变化对青藏高原冬季降雪的影响 被引量:16
18
作者 王澄海 李燕 王艺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21-432,共12页
对1961~2010年间北半球大气环流背景异常变化及其东亚冬季风指数(东亚大槽位置指数-CW、西伯利亚高压指数-SH)与青藏高原降雪之间在年代际尺度上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半球冬季行星波年代际尺度上的异常导致了青藏高原地... 对1961~2010年间北半球大气环流背景异常变化及其东亚冬季风指数(东亚大槽位置指数-CW、西伯利亚高压指数-SH)与青藏高原降雪之间在年代际尺度上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半球冬季行星波年代际尺度上的异常导致了青藏高原地区冬季降雪在年代际尺度上的变化,北半球行星波"冬三(波)"流型的年代际尺度变化是青藏高原地区冬季降雪年代际尺度上增加/减少的环流背景;青藏高原冬季降雪与东亚冬季风之间也存在着年代际尺度上的显著相关。相对于1961~1986年间的冬季风减弱,青藏高原地区冬季降雪量呈现出增加趋势。结果也指出,青藏高原地区的冬季降雪、CW和SH在1986年前后存在一次显著的突变;突变后北半球冬季三波流型明显增强,青藏高原地区的降雪也相应发生了由多到少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降雪 东亚冬季风 年代际变化 大气环流形势 季风指数
下载PDF
盛夏高原季风指数的探讨及其对四川盆地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19
19
作者 庞轶舒 马振峰 +1 位作者 杨淑群 杨小波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86-899,共14页
综合考虑盛夏时期高原环流场与高度场的变化特征,提出了新的高原季风指数。通过相关统计、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与其他高原季风指数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该指数能较好响应盛夏高原热力的年际变化,反映高原盛夏风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 综合考虑盛夏时期高原环流场与高度场的变化特征,提出了新的高原季风指数。通过相关统计、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与其他高原季风指数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该指数能较好响应盛夏高原热力的年际变化,反映高原盛夏风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该指数研究分析盛夏时期高原季风对四川盆地降水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盛夏高原季风偏强时,对流层中层印度半岛-孟加拉湾地区高度场偏高,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乌拉尔山阻塞高压,东北亚阻塞高压异常偏强,东亚/太平洋(EAP型)遥相关波列呈"+-+"分布。低层印度半岛-孟加拉湾和西太平洋高压外围的异常反气旋环流,将来自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暖湿气流输送至我国南方地区;乌拉尔山阻塞高压与东北亚阻塞高压之间的异常偏北气流和我国东北地区的异常东北风使北方冷空气南下。冷暖气流汇集于四川盆地,水汽辐合上升运动增强,导致该地降水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季风指数 对比分析 四川盆地盛夏降水
下载PDF
高原季风特征及其与东亚夏季风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王奕丹 胡泽勇 +4 位作者 孙根厚 谢志鹏 严晓强 郑汇璇 付春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18-527,共10页
利用ERA-Interim的位势高度场、温度场和风场再分析资料,计算了1988-2017年的传统高原季风指数(Trational Plateau Monsoon Index,TPMI)和动态高原季风指数(Dynamic Plateau Monsoon Index,DPMI),分析了高原季风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 利用ERA-Interim的位势高度场、温度场和风场再分析资料,计算了1988-2017年的传统高原季风指数(Trational Plateau Monsoon Index,TPMI)和动态高原季风指数(Dynamic Plateau Monsoon Index,DPMI),分析了高原季风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规律,结合东亚夏季风指数(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Index,EASMI),探讨了高原季风与东亚季风的关系。研究表明:(1)高原夏季风从4月开始形成,暖性低值系统在高原上生成;6月暖性低压系统中心形成并达到最强,此时高原夏季风强度也达到最大;10月暖性闭合低压系统向东北方向移动且强度也随之减弱并退出,高原夏季风结束。(2)DPMI和EASMI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在关键年高原夏季风和东亚夏季风的强度表现一致。(3)中纬度受东亚季风所影响区域的位势高度场和青藏高原区域的位势高度场均处于同一正相关区域,而且超前两个月的DPMI同EASMI的相关系数最大,表明高原夏季风对东亚夏季风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4)东亚夏季风经圈环流受高原温度场变化的影响而移动,高原夏季风的低压系统与高原温度场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原季风 东亚夏季风 季风指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