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既往抗血小板治疗对合并颅内微出血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严慎强 毛颖盈 +2 位作者 钟根龙 张圣 楼敏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18-624,共7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既往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对合并颅内微出血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分析2009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的急...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既往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对合并颅内微出血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分析2009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溶栓前行磁敏感序列检查的患者,收集其既往抗血小板药物使用记录;根据ECASSII标准评估溶栓后出血转化情况,随访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最终纳入分析449例患者,平均年龄(66.8±12.9)岁,女性151例(33.6%),男性298例(66.4%),发病至溶栓时间为(229.0±103.7)min,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为10(5-15)分;共172例(38.3%)合并颅内微出血,63例(14.0%)既往使用抗血小板药物。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既往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不增加合并颅内微出血患者静脉溶栓后血肿型出血转化风险(OR=0.809;95%CI:0.201。3.262:P=0.766),也不增加其3个月神经功能结局不良(mRS≥3)的比例(OR=1.517:95%CI:O.504—4.568;P=0.459)。而对于合并多发微出血(i〉3)的患者,既往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增加其梗死外出血转化风险(OR=9.737;95%CI:1.364。69.494;P:0.023),但对神经功能结局无显著影响(OR=1.697:95%CI:0.275。10.487;P=0.569)。结论:目前没有证据显示需要将既往抗血小板药物使用作为合并颅内微出血患者静脉溶栓的禁忌,而合并多发颅内微出血的患者需要更大样本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药物疗法 急性病 脑缺血/药物疗法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治疗应用 血栓溶解疗法 输注 静脉内 预后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下载PDF
双嘧达莫治疗川崎病临床疗效及对患儿CRP、PCT等水平影响研究 被引量:24
2
作者 王玉 马依晨 +1 位作者 李艳 马红茹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12期1644-1647,共4页
目的:探讨双嘧达莫治疗川崎病的疗效及其对患儿CRP、PCT等的影响。方法:将86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患儿以阿司匹林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组患儿则在对照组基础上以双嘧达莫治疗。对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双嘧达莫治疗川崎病的疗效及其对患儿CRP、PCT等的影响。方法:将86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患儿以阿司匹林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组患儿则在对照组基础上以双嘧达莫治疗。对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临床症状缓解情况,CRP、PCT及相关的变化情况以及安全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3%,明显高于对照组81.4%(P<0.05);观察组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CRP、PCT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的更为显著(P<0.05);两组在不良反应方面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嘧达莫应用于川崎病治疗中的效果显著,有助于患者炎性反应的控制,临床症状的改善,且不会增加治疗的风险,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证/药物疗法 抗血小板聚集药/治疗应用 C反应蛋白质/代谢 降钙素原/代谢
下载PDF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中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的比较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朋杰 蔡菁 +3 位作者 刘于海 李健 陈阳 徐方迪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23年第4期264-270,共7页
目的比较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中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在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根据术前双重抗血小... 目的比较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中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在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根据术前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分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氯吡格雷组)和阿司匹林+替格瑞洛组(替格瑞洛组)。术后随访3个月,比较氯吡格雷组和替格瑞洛组缺血事件和出血事件发生率。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缺血事件和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95例患者,年龄(58.15±10.11)岁,男性75例(38.5%)。替格瑞洛组94例,氯吡格雷组101例,两组术后3个月时的出血事件发生率(12.8%对5.9%)和缺血事件发生率(14.9%对18.8%)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优势比(odds ratio,OR)6.085,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589~13.012;P=0.019]、高血压(OR 4.547,95%CI 1.589~13.012;P=0.005)、分支血管处动脉瘤(OR 3.089,95%CI 1.122~8.504;P=0.029)以及使用血流导向装置(OR 3.111,95%CI 1.062~9.110;P=0.038)是术后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甘油三酯可能为术后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OR 1.435,95%CI 0.989~2.082;P=0.057),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中,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具有相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手术 栓塞 治疗性 支架 抗血小板聚集药 氯吡格雷 替格瑞洛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抗血小板聚集的治疗方案 被引量:16
4
作者 祝源 李俊 +4 位作者 杨铭 陈刚 潘力 金二亮 马廉亭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28-732,共5页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的方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总医院神经外科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共684例。术中支架释放后静脉给予盐酸替罗非班,术...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的方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总医院神经外科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共684例。术中支架释放后静脉给予盐酸替罗非班,术后持续泵入24h。次日开始给予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流式细胞仪动态监测血小板活化功能。2015年6月之前的486例,术后根据出血或缺血情况及血小板被抑制状态(二磷酸腺苷激活后CD62P阳性率〈20%)调整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剂量(被动调整组);之后的198例,无论有无缺血或出血,根据血小板被抑制的状态主动调整药物的剂量(主动调整组)。结果684例中,67例(9.8%)有并发症,其中动脉瘤再破裂23例(3.4%),脑积水需要行脑室一腹腔分流术13例(1.9%),支架内血栓形成9例(1.3%),脑梗死6例(0.9%),颅内远隔部位血肿4例(0.6%),斑块脱落2例(0.3%),动脉瘤复发3例(0.4%);死亡26例(3.8%)。共221例(32.3%)调整给药方案,被动调整组147例(30.2%,147/486),主动调整组74例(37.4%,74/198),被动和主动调整组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9.1%(44/486)、3.5%(7/1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0.2%(1/462)、1.O%(2/1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在氯吡格雷减量过程中,有3例(0.4%)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加量后缺血症状未再发生。无一例发生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抵抗。结论采用血小板活化功能监测指导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可以有效地防止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后血栓形成和出血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破裂 栓塞 治疗性 支架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弹簧圈
原文传递
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治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赵东 李红春 +3 位作者 陶红光 钱福永 宗华 谢卓朝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45-49,共5页
目的探讨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5例PVT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28~79岁,中位年龄45岁。观察患... 目的探讨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5例PVT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28~79岁,中位年龄45岁。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治过程及疗效。结果本组原发性PVT形成2例,患者血液均处于高凝状态,且均因急腹症就诊,经抗凝、溶栓等治疗后病情稳定。继发性PVT形成13例,均有明确手术史,手术方式包括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断流术)10例、Whipple术2例、TACE术1例。患者无明显腹膜炎体征,肠管未出现缺血、坏死等表现,经抗凝、祛聚等处理后缓解。随访1.0~2.5年,2例胰腺癌及1例肝细胞癌患者死于原发病,其余患者生存良好。结论凝血功能障碍、血液流速缓慢以及血管内皮损伤是PVT形成的主要原因。全身性抗凝治疗是治疗PVT的有效方法,术后预防性使用抗凝药物对预防某些术后PVT形成有一定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 血栓形成 诊断 治疗应用 抗凝药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原文传递
替格瑞洛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PCI中应用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6
作者 郭瑞威 杨丽霞 +1 位作者 齐峰 陈长征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4年第9期1213-1215,共3页
目的 观察替格瑞洛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中的应用,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 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62例患者,分为氯吡格雷组和替格瑞洛组,对比两组基线资料、PCI后即刻冠脉造影评价根据心肌... 目的 观察替格瑞洛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中的应用,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 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62例患者,分为氯吡格雷组和替格瑞洛组,对比两组基线资料、PCI后即刻冠脉造影评价根据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分级,30 d心血管不良事件和出血情况.结果 氯吡格雷组和替格瑞洛组年龄、性别及高血压病史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瑞洛组术后即可恢复TIMI 3级血流率显著高于氯吡格雷组(96.7% vs 87.5%,P<0.05),30 d再发心绞痛率低于氯吡格雷组(3.3% vs 12.5%,P<0.05);两组患者30 d内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轻微出血发生率替格瑞洛组高于氯吡格雷组(13.3% vs3.1%,P<0.05).结论 替格瑞洛可以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预后,但在国人中有增加出血风险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治疗应用 心肌梗死/治疗 急性病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急诊处理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替罗非班在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中抗血小板聚集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0
7
作者 金二亮 祝源 +8 位作者 杨李 陈刚 李欢欢 赵曰圆 盛柳青 汤伟 杨铭 潘力 李俊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49-353,共5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中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抗血小板聚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总医院神经外科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30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颅内破...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中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抗血小板聚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总医院神经外科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30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颅内破裂动脉瘤213例,未破裂动脉瘤79例,动脉瘤复发9例,外伤性假性动脉瘤8例。成功置入支架后即可给予盐酸替罗非班[2~4μg/kg(2—4ml)],术后继续持续泵人24h,次日过渡到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结果309例颅内动脉瘤中,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期间动脉瘤再出血6例(1.9%),支架内血栓形成2例(0.6%),气管隆突处渗血1例(0.3%)。其中298例术后12~24h成功过渡到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76例患者的血小板活化率(激活后CD62p)在术前、术后1d的平均值分别为(75.7±10.4)%和(71.9±15.9)%(t=2.147,P=0.035);133例患者的血小板活化率(激活后CD62p)在术前、术后3d后的平均值分别为(73.2±13.2)%和(27.9±22.1)%(t=20.25,P〈0.001)。结论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治疗中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抗血小板治疗安全有效,但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应用时需慎重。监测血小板活化状态能够客观反映血小板的抑制情况,对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临床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支架 栓塞 治疗性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替罗非班
原文传递
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 被引量:10
8
作者 杜洪福 李一辰 +4 位作者 徐曼曼 刘涛 伊曼曼 葛卫红 于锋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22年第3期221-226,共6页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是颅内破裂/未破裂动脉瘤的常用血管内治疗方法。支架置入过程可损伤血管内皮,激活血小板和凝血级联反应,进而增高血栓形成风险。为降低术后栓塞风险,需要给予抗血小板治疗。其中,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是颅内破裂/未破裂动脉瘤的常用血管内治疗方法。支架置入过程可损伤血管内皮,激活血小板和凝血级联反应,进而增高血栓形成风险。为降低术后栓塞风险,需要给予抗血小板治疗。其中,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是目前常用的策略。对于氯吡格雷低反应患者,可使用替格瑞洛或西洛他唑作为替代药物。该方案虽已被认为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目前仍存在着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支架 抗血小板聚集药 手术后并发症
原文传递
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封堵术后抗栓策略 被引量:5
9
作者 谭素敏 杨磊 +1 位作者 边原 童荣生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16,共5页
心房颤动可引起血栓栓塞,甚至脑卒中。大多数房颤患者血栓主要形成于左心耳。左心耳封堵术(LAAO)通过对左心耳进行介入封堵,以替代长期口服抗凝药预防血栓栓塞,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在众多临床研究中得到证实。LAAO后抗栓治疗对患者的康... 心房颤动可引起血栓栓塞,甚至脑卒中。大多数房颤患者血栓主要形成于左心耳。左心耳封堵术(LAAO)通过对左心耳进行介入封堵,以替代长期口服抗凝药预防血栓栓塞,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在众多临床研究中得到证实。LAAO后抗栓治疗对患者的康复及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至关重要。目前LAAO后抗栓治疗策略主要有抗凝+抗血小板联合治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单抗血小板治疗以及口服抗凝治疗等,但目前尚无统一标准,需根据患者有无口服抗凝药禁忌及出血风险,选择个体化抗凝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耳 阻断治疗 抗凝药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原文传递
富含廿碳五烯酸海洋鱼油在体内外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宁 张国祯 +3 位作者 陈松鹤 顾月英 孙丽云 余怀勤 《新药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295-298,共4页
廿碳五烯酸(EPA)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1)在体外实验中发现EPA对花生四烯酸的诱聚作用及血小板聚集后血栓烷B_2的生成均有明显的抑制。(2)12例健康志愿者分别服鱼油15g或3g(高浓度EPA鱼油经气相色谱分析含EPA约为12.17%),结果2组均表现... 廿碳五烯酸(EPA)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1)在体外实验中发现EPA对花生四烯酸的诱聚作用及血小板聚集后血栓烷B_2的生成均有明显的抑制。(2)12例健康志愿者分别服鱼油15g或3g(高浓度EPA鱼油经气相色谱分析含EPA约为12.17%),结果2组均表现为出血时间延长,血小板粘附及聚集率下降。(3)对15例糖尿病、12例高血压、20例冠心病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服鱼油20d后均有显著的改善(P<0.05),且无明显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碳五烯酸 鱼油 血小板功能
原文传递
颅内动脉瘤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11
11
作者 颅内动脉瘤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编写组 刘建民 +3 位作者 黄清海 李立 路智文 吴培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21年第9期646-653,共8页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s)检出率日渐增高,而且合并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比例越来越高。抗血小板治疗是否会影响IAs的自然病史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转归,成为IAs患者管理中的难题。血管内支架...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s)检出率日渐增高,而且合并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比例越来越高。抗血小板治疗是否会影响IAs的自然病史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转归,成为IAs患者管理中的难题。血管内支架的应用极大拓展了IAs的治疗范围和增高了IAs的治愈率。然而,如何平衡支架内血栓形成与出血风险成为当前IAs血管内治疗的一大挑战。因此,为促进IAs抗血小板治疗的规范化,颅内动脉瘤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编写组就IAs抗血小板治疗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制定了颅内动脉瘤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抗血小板药对未破裂动脉瘤、动脉瘤破裂后再出血以及SAH后继发性脑缺血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IAs血管内治疗的围手术期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提出了明确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抗血小板聚集药 血管内手术 栓塞 治疗性 脑缺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